首页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六安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答案】D【解析】【详解】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排除B项;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2.据传,黄帝在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后,权力大为增加,于是设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一传说意在说明,黄帝()A.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B.已注意到分权制衡的重要性C.利用武力维护自己的统治D.政治制度建设具有神化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黄帝”“设官”“置左右大监”等信息可知,黄帝已进行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黄帝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神化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①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青铜农具在商朝已经得到普及②“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解决了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③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巩固了奴隶主贵族权力④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详解】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A项正确;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可以说明当时可能出现牛耕,但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普及,排除B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解决的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排除C项;“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种做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实际上是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4.“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的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巨大变化”最本质指的是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②“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③“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④“自由的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型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①正确:材料“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是指周天子的权威遭到诸侯的调整,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②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体现“与时俱进”,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③项错误:“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的驰骋”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打大动荡和大变革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④项正确。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③错误,排除A项;③错误,排除B项;③ 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5.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刺史D.通判【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职责是监察百官,最早体现的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B正确;丞相负责的是行政,排除;CD不符合题干“最早”的限制,排除。故选B。6.《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A.《史记》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史记》记载,陈胜、吴广……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中可以分析出,随着考古发现等新史料的出现,历史研究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都必须”;B项说法错误,错在“更加真实可靠”;D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接近”。7.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复弛商贾之律”“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B项正确;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武帝之前,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业市场秩序,排除C项;“解除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并海内……以养四海”“(刘邦)拨乱诛暴,平定海内”“(东汉)茂育群生,恢复疆宇”等记述,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模式的改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大一统”观念的产生,排除C项;华夏认同不断增强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9.《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表明()A.蔡伦开启了古代造纸先河B.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纸张推广C.“蔡侯纸”体现民间工匠智慧D.造纸术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蔡侯纸”出现之前,古人多以竹子、帛等为造纸原料,而蔡伦改进了造纸原料,是的“蔡侯纸”莫不从用焉”,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纸张推广,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蔡伦改进造纸术,而非开启了古代造纸先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蔡伦不是民间工匠,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造纸术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0.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答案】C 【解析】【详解】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11.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A项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B项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的调和,D项排除。故选A。1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3.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 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A.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B.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隋代储藏的粮食到唐代还没有用尽,说明储藏的量较大,由此可知隋朝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故选B;隋朝灭亡主要是由于暴政,而非贫富分化,排除A;C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14.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它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下列项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创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B.公平公正原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C.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D.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开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开始的标志是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D项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说法属实,A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体现的公平公正原则,确实“具有永久的生命力”,B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作用之一就是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C项不符合题意。1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在三省长官之外再设置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员,显然是用此来削弱宰相的实权,B正确;此时仍然执行三省议事的原则,A错误;新设官职并没有融入三省六部制,C错误;唐朝三省六部制依然是成熟的,D错误。16.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C.文化星现开放多元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表明唐朝“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B项正确;“华夏认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唐朝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C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满分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五个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区和江浙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中原文化区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材料二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三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答案】(1)特征:多元一体;包容性;开放性;交融性。 (2)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思想。(3)表现:重用汉族杰出士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积极作用: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这五个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区和江浙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中原文化区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多个文化区,具有多元一体、包容性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可推出中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的特征。(2)贡献:根据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可推出司马迁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可推出国家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实行“大一统”。(3)表现:根据材料三“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可推出重用汉族杰出士人;根据材料三“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可推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根据材料三“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结合所学可推出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 图一图二材料二历史时期名称选拔方式选官标准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名称世卿世禄荐举制、军功授爵制①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方式宗法世袭举荐、军功德才中正品评②选官标准血缘才能、军功德才品第才学材料三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所示制度起了什么作用。(2)依据所学,完成材料二表格①②处相应内容填写,并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并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答案】(1)名称: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①察举制;②分科考试趋势:选拔对象不断扩大:选拔的标准:从血缘到才学,更加公平;选拔人才的权力从地方到中央;选拔方式从举荐到自由报名考试,更加公开。(任答两点即可)(3)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任答两点即可)创新:扩大了征税对象;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放松了人身控制;固定了收税时间;简化了税收名目:改变了征收方式。(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根据图片一中“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三公九卿制;根据图片二中“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图片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王朝产生影响等角度归纳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小问2详解】①:根据表格中“两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为察举制。②:根据表格中“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分科考试。趋势:根据表格中“选拔方式”“选官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选拔对象、选拔标准、选拔人才的权力、选拔方式等角度分析归纳。【小问3详解】背景:根据材料“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收入减少等角度归纳两税法的历史背景。创新:根据材料三“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出扩大了征税对象;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放松了人身控制;根据材料三“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得出简化了税收名目;结合两税法的特点,还可以从固定收税时间、改变征收方式等角度进行归纳。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西周形势图图2秦朝形势图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代表的两个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变化: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对地方从分层管理到中央集权管理。阐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受封者可再行分封,诸侯在自己封地内拥有政治、经济等相对独立的权力,封地世代传袭。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权力有限且不能世袭。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秩序:但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对统治不利。秦朝实行那县制,国家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更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疆土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管理方式为以后封建王朝所沿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被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管辖,享有一定的权利;秦朝时期对于地方的管理实行的是郡县制,军衔制之下,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可以“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对地方从分层管理到中央集权管理。”作为观点,在阐释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阐释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受封者可再行分封,诸侯在自己封地内拥有政治、经济等相对独立的权力,封地世代传袭。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权力有限且 不能世袭。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秩序:但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对统治不利。秦朝实行那县制,国家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更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疆土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管理方式为以后封建王朝所沿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18:25:01 页数:13
价格:¥2 大小:1.1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