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全卷共四大题24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3.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4.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根据《浙江新志》(1936年版)的资料进行统计得知,农户占全户数的比重情况是:宁波地区平均为37%,杭县为77%,嘉兴县为76%,吴兴县为87%,绍兴县为99%。宁波地区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之高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条互为因果的作用链:一条是由于土狭人稠、饥驱寒袭而迫使部分宁波人转而以经商等非农业生产作为生计的手段。另一条是由于从事经商而使得一部分人口无需依赖农业成为可能,从而继续导致了该地区“生齿日繁”。然而,人口过剩——经商这一动态平衡曾经几度面临失衡。而每次于宁波商人看似十分不利的失衡危机反而在客观结果上促成了宁波商人(宁波帮)的大跃进。在明代以前,宁波商人以宁波港为基地主要从事海外贸易。然而明政府厉行的海禁政策,阻断了宁波商人的生计之路,宁波商人除了一部分转而从事走私贸易外,大批商人转向内地贸易。嘉靖年间,“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成书于明万历二五年的《广志释》也记述当地“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明朝海禁政策虽然始于洪武年间,却允许宁波作为对日贸易口岸,至嘉靖2年由于发生“宁波事件”①,才致宁波市舶司被罢废。由此可见,嘉靖、万历年间宁波地区出现大规模的人员外流,与海禁实施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海禁促成了宁波商人大规模进出外地,是后来宁波帮形成的基础。(节选自黄伟明《近代宁波帮在上海的生成与发展》)注:①1523,到宁波的日本两大贸易使团,因为贸易资格问题相互大打出手,进而在宁波大肆烧杀抢掠。这起恶性外交事件,导致嘉靖皇帝废除了宁波市舶司。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是血缘与地缘合一的,因此村落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B.血缘社群的人口不断繁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导致向外开垦、向内精耕或社群分裂等各种结果。C.社群分裂,或在荒地上形成新的村落,依然保持血缘联系;或插入其他社区,从而改变血缘与地缘合一原始状态。D.在乡土社会中,“客边”“新客”“外村人”等名称,也表明了地缘相对于血缘常常缺少一种团结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中这个“游”字,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在外经商的“宁波帮”很难融入各地既有的社群。B.当今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从“客”字上,我们可以推想,他们的祖先经历过大迁徙。C.“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无双”的“义门陈氏”,1062年为被分为291庄,拆分至全国各地。“义门陈”,从此成为他们血缘性地缘的鲜明标记。D.“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体现了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这意味着与乡土社会不同,只要一来到深圳就能无条件享有和“老深圳人”相同的公民权。4.材料二关于“宁波帮”的个案研究,可以印证材料一中的什么观点?又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怎样的新结论,以补充材料一的论述?5.同为科学论著,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方法与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请填表分析。论述方法语言表达材料一材料二【答案】1.A2.A3.D4.可印证观点: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土地不能承载,就要流动。可提炼结论:人口流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影响。5. 论述方法语言表达材料一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重视推理。多用口语和比喻,语言形象,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材料二引用数据和史料论证,重视归纳。多用术语和引用,语言平实,逻辑严谨,论述简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无中生有,材料一中并未说“新英伦”是“地缘社群”,也没说是“没有血缘的人结成的地方社群”;C.曲解文意,并非“无地缘”,材料一中说是“血缘性的地缘”;D.张冠李戴,并非“纯粹的地缘关系”,应是“血缘性地缘”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因此村落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中有“村落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不等于“不存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只要一来到深圳就能无条件享有……”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中有“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不等于“一来……就能……”。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嘉靖年间,“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成书于明万历二五年的《广志释》也记述当地“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由此可见,嘉靖、万历年间宁波地区出现大规模的人员外流,……海禁促成了宁波商人大规模进出外地,是后来宁波帮形成的基础”,宁波帮的形成是由于明政府厉行的海禁政策,阻断了宁波商人的生计之路,使得大规模的人员外流,由此可印证由材料一“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得出的观点: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土地不能承载,就要流动。由材料二“嘉靖、万历年间宁波地区出现大规模的人员外流,与海禁实施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海禁促成了宁波商人大规模进出外地,是后来宁波帮形成的基础”可提炼出结论:人口流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一)论述方法:材料一“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以上两例说明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可见,材料一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重视推理。材料二“根据《浙江新志》(1936年版)的资料进行统计得知,农户占全户数的比重情况是:宁波地区平均为37%,……绍兴县为99%。宁波地区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之高是显而易见的”,引用数据可归纳出两条互为因果的作用链;“嘉靖年间,‘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成书于明万历二五年的《广志释》也记述当地‘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由此可见,嘉靖、万历年间宁波地区出现大规 模的人员外流,……海禁促成了宁波商人大规模进出外地”,引用史料证明了每次于宁波商人看似十分不利的失衡危机反而在客观结果上促成了宁波商人(宁波帮)的大跃进。可见,材料二引用数据和史料论证,重视归纳。(二)语言表达:材料一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讲述相关情况和比喻“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可读性。材料二“根据《浙江新志》(1936年版)的资料进行统计得知,农户占全户数的比重情况是”“嘉靖年间,‘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成书于明万历二五年的《广志释》也记述当地‘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然而,人口过剩——经商这一动态平衡曾经几度面临失衡”“宁波事件”多次引用资料、术语,语言平实,逻辑严谨,论述简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 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 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或作用。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D7.B8.①人物身份对比: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②人物所处时代对比: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不同时代的对比,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③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理解的对比: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比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9.①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②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③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④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⑤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错误。从“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到后来“不再身披铠甲”,换上“白粗布长袍”,说明他对“我”的话有所触动和认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B.“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错误。虽然有“鼓角声”,但原文“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中并没有“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气氛。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人物身份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我是一个村妇”“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从人物所处时代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可知,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把不同时代进行对比,突显不同时代下对英雄理解的不同,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从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的理解看,结合“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英雄(或战争)不同理解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珍爱和平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的能力。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可知,文章选取的场景宁静而优美,温馨而祥和,展现出环境的诗意美。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结合“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我”虽身份普通,但人物形象有一种对英雄的独特理解,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周瑜前后的变化揭示了形象的改变,对和平的渴望,人物身上闪烁着诗意美。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 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主题体现诗意美: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语言体现诗意美: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可知,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厚,“艾草”和“鼓角声”的渲染,使文章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胐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节选自苏轼《留侯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书写作答。郑A伯B肉C袒D牵E羊F以G逆H庄I王J曰K其L主M能N下O人P必Q能R信S用I其U民 V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乘,指凭借,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字含义相同。B.特,指特别,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字含义相同。C.归,通“馈”,赠送,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字含义相同。D.素,指旧交,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相如素贱人”的“素”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门见山,直切话题,认为“忍”是天下之大勇,接着论述了其表现和原因。B.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C.苏轼认为,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张良还贸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D.苏轼并未对张良及其功业作全面评价,而是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14.张良为何堪称豪杰之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HKP11.A12.C13.(1)观察那老人稍稍显露出的原因,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的意思,但世人不细察,把那老人当作鬼怪,这也已是错误了(2)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来狠狠侮辱张良,张良如果能够忍耐的话,然后才能成就大事。14.①具有盖世之才;②具有诛灭暴秦的远大志向;③磨练出了能忍的度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郑国国君袒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庄王说:“那里的国君能屈居人下,一定能让他的百姓信任、服从。”“庄王”作“曰”的主语,故“庄王”应与前文断开,即H处;“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为“曰”的宾语,是庄王说的内容,故“曰”后应停顿,即K处;“下人”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即P处。故在HKP三处句读。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而且它的气势不可以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B.错误。只;特别。句意:而只想出荆轲、聂政这种行刺的计谋/诏书特地下达。C.错误。归附;通“馈”,赠送。句意:归附吴王,做吴王奴仆侍妾/从郊外采来白茅草赠送给我。D.错误。旧交;向来。句意:老人与张良不是旧交/况且蔺相如一向是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错。此处对应的原文是“虽有贲、育,无所获施”,意思是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见”,通“现”,显露;“相与”,相互,一起;“以为”,把……当作。(2)“是故”,因此,所以;“倨傲鲜腆”,傲慢无礼;“折”,侮辱;“就”,成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可知,张良具有盖世之才;②由原文“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可知,张良具有诛灭暴秦的远大志向;③由原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可知,张良磨练出了能忍的度量。参考译文:古代所说的英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出凡人的节操。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耐的事,一个普通人受到了欺辱,就会拔出刀剑,挺身搏斗,这算不上是勇敢。天下有真正勇敢的人,他突然遇到变故而不惊慌,无故受到触犯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极大,而他的志向深远的缘故。张良从桥上的老人那儿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也哪里知道那不是秦朝隐居的高士,出来试探张良的呢?观察那老人稍稍显露出的原因,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的意思,但世人不细察,把那老人当作鬼怪,这也已是错误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这件事上。当韩国已经灭亡, 秦国正在兴盛时,秦始皇用残酷的刑法对待普天下的士人,那些平时无罪而被杀戮的人多得不可计数,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秦朝实行的刑法太峻严,它的锋芒不可触犯,而且它的气势不可以凭借。张良不能克制愤怒的情绪,想凭一人的力量逞强击杀秦始皇。在这个时候,张良能脱险不死与遭险而死,当中只差一根头发的间隙,这也已是很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之类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而去死。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而只想出荆轲、聂政这种行刺的计谋,靠着侥幸而不死,这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痛惜的原因啊。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来狠狠侮辱张良,张良如果能够忍耐的话,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楚庄王讨伐郑国,郑国国君袒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庄王说:“那里的国君能屈居人下,一定能让他的百姓信任、服从。”于是就撤兵而去。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国围困,就率臣下妻子投降吴国,做吴王的奴仆侍妾,长达三年而没有倦怠之意。况且有报仇的志向,而不能居于人下的,这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烈。而老人认为张良才华有余而担忧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挫辱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习气,使他能忍住小愤怒而成就大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与张良不是旧交,突然在野外相遇了,就让张良做捡鞋穿鞋这类奴仆婢妾的差事,而张良也自然而然地顺从去做而不以为怪,这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慌,而项羽不能使他暴怒的原因。太史公司马迁对张良有点疑问,认为张良应是体格魁梧壮伟的人,然而他的外貌竟然如同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不相称。唉,这也许正是之所以为张良的原因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墨竹①陆游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败墙惨澹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②更争春。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注释】:①文湖州: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别号石室先生。陆游此诗于乾道九年(1173)三月作于成都嘉祐(僧)院。②儿女:相对于老竹而言的新生翠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以“笔有神”来称赞文同所画墨竹形神兼备,但是拂拭后所见也令诗人心酸。B.嘉祐院墙壁因时隔久长而腐坏破败,墙壁原本的颜色已经变得惨淡,不复光洁的原貌。 C.“老气森严”句以观者感受写艺术之美,同时也呼应“有神”二字,表现其墨法精湛。D.诗的尾联以“纷纷”表现摹拟文同画竹的人极多,但是摹者却难以达到其高妙之画艺。16.苏轼在《送文与可守陵州》一诗中说:“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请说明陆诗是怎样表现文同的“素节”的?【答案】15.B16.颈联用烘托手法,看似写竹,实写文与可如他所画竹子般久阅冰霜而笑傲霜雪,有着顽强的生命本色,也不屑与俗世相争的高洁脱俗的品质。尾联以摹拟者的“笔端万斛尘”来反衬文与可之竹高雅脱俗,同时也表现画家胸中不染尘埃的高洁品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欲无色”是指竹画的墨色而非墙壁之色,由“拂拭一酸辛”和“老气森严犹逼人”可推断。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内容及手法的能力。第三联用烘托手法,写竹虽饱经风霜,但始终笑傲霜雪,显示着顽强的生命本色,不愿再与青青翠竹一争春色。这一联看似写竹,实是写人。苏东坡《送文与可守陵州》一诗中即谓:“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前面提到的吕陶亦称与可“时作墨竹、枯木一二,以寓其幽怀远趣,真所谓粹静君子也,岂特笔墨之间有以过人哉”。此处亦正是写文与可如他所画竹子般久阅冰霜而笑傲霜雪,有着顽强的生命本色,也不屑与俗世相争的高洁脱俗的品质。最后一联以摹拟文与可画竹的人来反衬文与可,以摹拟者的“笔端万斛尘”来反衬文与可“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李衎《竹谱·墨竹谱》)的精深画艺,也反衬“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的高洁品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回答说和其他三个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孔子鼓励每个学生说出各自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中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文以“月”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又一个春天来到,而往事却不堪回首的无奈。(4)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提醒唐朝统治者,要规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下场,万万不可“_______________”。(5)《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异乎三子者之撰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始速祸焉⑤.小楼昨夜又东风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⑧.肝肺皆冰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撰、已矣、卿、鉴。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一句为人熟知的民间俗语。健走由于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限制,又因其简便易行、适合各类人群,颇受大众青睐。但是,如果健走的方式不够科学,很可能会①,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我们不建议不分场合、时间和人群的健走。健走前,要选择舒适的软底运动鞋或专业健走鞋、穿着易干或吸汗的衣物、携带必备药物和饮用水等。场地应选在树荫下或平路上,还要提前做好热身。健走过程中,要注意强度和幅度,②。健走结束后大约20分钟要及时放松,这有利于促进肌肉和身体的恢复,缓解肌肉酸痛。正常人每天健走10000步左右,步数分配大致为早上3000步、上午至下午3000步、晚上4000步、具体分配要③,其中3000步需要略微快速,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健走时需控制心率,一般中老年人的适宜心率大致为每分钟100次,40岁上下的中青年大致为每分钟120至130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徒劳无功(或徒劳无益)②量力而行(或适可而止)③因人而异19.D20.①该句使用了引用和夸张的修辞手法。② 效果: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生活化的俗语,形象直观,说服力强,富有韵律美;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增强感召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结合“但是”分析,上文说健步走的好处,下文谈健步走的弊端、害处,结合“如果健走的方式不够科学,很可能会”分析空处需要填危害,且与下句“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于是确定需要填入“有害无益”或者产生问题等意思的成语,可以用“徒劳无功”或“徒劳无益”,也可填“适得其反”。徒劳无功、徒劳无益:白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第②空,由“健走过程中,要注意强度和幅度”得出空处需要填入“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等近义成语。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量力而行: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第③空,结合上下文“正常人每天健走10000步左右,步数分配大致为早上3000步、上午至下午3000步、晚上4000步,具体分配要”分析,空处意思是正常人是这样的分配,但也有人因各种原因可能不适合这种分配,故可以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我们”是泛指,指所有人。A.是特指,指小明和小强;B.是特指,指小明这样的学生;C.是特指,指说话的双方;D.是泛指,指所有人。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使用了熟语或俗语,属于引用修辞,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使用整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抑扬顿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美,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数字中使用了夸张手法,直观通俗,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富有说服力,增强感召力。(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卫报》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岌岌可危。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我们发展的技术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众志成城保护它。”霍金表示,逃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人类待在地球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霍金还曾经警告称:“地球上的生命因一场灾难而灭绝的风险正与日俱增,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一种基因工程病毒或其他危险。我认为,如果不能进入太空,人类将没有未来。”我们知道,自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50多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有人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劳民伤财。确实,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目前的空间技术也无法保证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如果当下的人类想逃离地球,重现人类作为世界领袖的荣光,就必须回顾我们的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你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曹禺《雷雨》)B.“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何为《第二次考试》)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孙犁《荷花淀》)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在人类发展史上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B.我们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在人类发展史上,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C.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D.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B.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C.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D.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答案】21.A22.D23.C【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A.补充说明。B.声音的延长。C.转变话题。D.说话中断或间断。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语境分析得知,“所有这些”是对上一个分句“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的概括,“这些”作为指示代词应该紧跟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排除BC;A.“我们在人类发展史上”语意不畅,可以排除。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搭配不当,“发展”与“航行”不搭配,可以把“发展”改为“进行”;二、成分残缺,可以在“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之前添加介词“以”。故选C。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庄子曰:“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例文: “有用”与“无用”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溯其根源,便令人生疑:何者谓之有用,何者谓之无用?若为之积累,无用之物亦可成为有用之物。网络中兴起的装修新风,用生活中的小物品,点缀出新花样。当粉色的公主屋成为糖果纸点缀的梦,当积木大厦成为扑克牌造就的现实,不禁令人惊异:微小如糖果纸,寻常如扑克牌,无用的积聚,竟可以是美好。若予以时间,无用之物亦可成为宝藏。古之海,是天涯,是望断,是一别两茫茫,是失去音信的代言词。而如今,海水是无数化工人眼中最大的资源,海洋元素溴、氯碱工业的雄起,是时间的演变使其发光。若给以创新,无用有用便在一念之间。镁光灯下的无瑕,时装台上的耀眼,无不是高光衬托的效果。而高光,却是由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云母制成。一念之间,为弃之之石,一念之间,为灯下明珠。何谓有用,何谓无用,此本应运相生。有用为对人能产生所期盼方向的促进,无用为不能被人所利用。聚焦无用与有用,其实质为围绕人而产生的物的经济效益。以此定义,则文学与科学两者之用,高低立见:科技能够带来最大的用处,文学则是人情感的衍生品。但此论显然有悖于常理。再仔细品味,便会发现:有用与无用是一个瞬时的概念,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为人所定义,为人主观的判断,更为人瞬时的判断。那么,有用与无用之间绝对的界限便突破了。有用之物本为无用,无用之物亦可为有用。如此观之,单为某物某事下定义这是无用的便显得可笑。这无疑是捏紧了时代盛行的功利主义的咽喉:大叫读书是有用的考研是有用的,却单单不喊学习是有用的,显然是肤浅的;大叫人情要做好面子要卖台阶要给人家下,却单单不喊真心要交好,显然是功利的。人们太过于重视什么是有用的,却不曾注意什么是有可能用的。当人类在讨论有用和无用这个话题时,便已经站在自己的、群体的利益和发展进步这个立场上。为什么要发展文学?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天才灵感的荟萃,是命运闪光的奇迹。有了文学,人类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为发展科技寻找前方,破开人类前进的道路。为什么要有哲学?这不仅仅是几个言之无物的问题,而是对人本体存在的探讨。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才能更好开发人类新的意义。有用和无用这个框定,是用于界定人类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的,而决不是用于限定人的思想和外界的沟通的。如果用有用和无用这个套子锁住了人类的思想,那么别说天空能浮起高楼大厦,就是连鲁班发明的锯子、用于烤制食物的火都不会有。而人类利益与发展进步就成了可笑的泡影。因此,当谈起有用和无用时,请默默地在心中加上“暂时的”三个字,不要让框定已知与未知的架子阻碍思想的飘散,有用与无用转换的大门要随时打开。唯有这样,才能让有用与无用真正成为有用之物,而不是无用之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庄子》中的一故事:无用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背后往往有“大用”。那些对人类有用处的树木,始终是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这也是“有用”带来的祸患。人自身也是如此,你的才华和能力,可以给你带来荣华富贵,也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第二则材料是莫言对文学和科学的看法,他认为正是它们的没用恰恰是大用。两则材料所谈及的共同话题是“无用和有用”。所谓“有用”,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层面的价值,能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所谓“无用”,是指事物不具备这种实用性,起码在当下不能给人带来实惠。“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然而,某些“无用”的东西,却能带给人精神层面的享受,给心灵以滋养,给生命以满足。比如文学、艺术、世间的温情等等。还有一些东西,在眼下“无用”,但是放在长远的将来,却可能产生很大的实用价值,比如一条数学原理,或者一个物理公式。总体来说,“有用”是必要的,因为谁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性的东西。然而,片面地追求“有用”,个体的精神需求就被忽视了,人就成为了一种工具,生活就变成了一种手段,生命失去了其本身的精彩。一切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还会让人目光短浅、格局受限,不管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很难有长远的发展。一般人的理解的“有用”,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写作时,可以由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作“有用”或“无用”的价值判断,从而引出有用与无用的思考。文章主体可以先对“有用”和“无用”进行讨论,然后再引申至对“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学、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立意: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2.无用之用,可期可梦3.有用是地基,无用是华屋4.放慢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5.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届高三数学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区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数学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9月月考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8:15:02
页数:21
价格:¥3
大小:98.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