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新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钱氏家训文化。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等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缪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嫁娶之道,教诲他们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缪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与《八训》有些重复。钱缪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依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由钱文选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辞约义丰,概括全面,语句精练优美。这篇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流传甚广,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指南。钱氏家德文化。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调适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发展。家庭道德的教化和践行,像润物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从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她埋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 《猴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钱氏家风文化。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钱氏家礼文化。这里所说的“家礼”有别于家德规范的家庭礼仪,即狭义的家礼。以礼相待,以仪寓教是家礼文化的宗旨。家庭礼仪的教化熏陶对家庭生活秩序维系、家庭成员关系调适以及子弟品德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钱氏家礼教育除了在宗族学堂、义学和祠堂进行,还利用嫁娶、生子、祝寿、祭祀、聚会、升迁、求学等重要活动载体和礼仪规程来实施教育,尤其注重长辈以身示范的教育和引导。(摘编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钱氏家训》继承了《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钱氏后人的重要精神遗产。B.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来调适,家庭道德的教化和践行,要靠个人自觉,家族不会干涉。C.钱氏世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都规定,破坏家风的人必须受到家法处罚而身体遭受攻击。D.钱氏家礼教育注重长辈的示范作用,讲究在宗族学堂、祠堂等正规场合进行,主要利用家族集体大事来实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一分结构,先总说钱氏世家文化,接着分说钱氏家训文化、钱氏家德文化、钱氏家风文化和钱氏家礼文化。B.文章列举《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三篇家训,阐述了钱氏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C.文章引用《武肃王八训》、《钱氏家训》中的“家庭"篇和《埃山钱氏宗谱》中的“治家”条论证了钱氏家德文化的优良。D.文章在论述钱氏家风文化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将钱氏良好家风所带来的好处与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危害进行了对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即家庭、家族文化,植根于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B.《武肃王遗训》具有家国情怀,告诫子孙要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C.《钱氏家训》强调家庭、家族内的尊卑有序和恩义友爱,认为兄弟关系是最重要的。D.家礼文化以以礼相待、以仪寓教为宗旨,这里的家礼不同于家德规范的狭义家礼。【答案】1.A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B.“要靠个人自觉,家族不会干涉”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家庭道德的教化和践行,像润物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C.“而身体遭受攻击”错误,原文“鸣鼓而攻”意为“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D.“主要利用家族集体大事来实施”概括不当,原文是“还利用嫁娶、生子、祝寿、祭祀、聚会、升迁、求学等重要活动载体和礼仪规程来实施教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的能力。D.“将钱氏良好家风所带来的好处与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危害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当,原文“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是《遗训》中所强调的,没有进行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认为兄弟关系是最重要的”无中生有﹐原文“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是《八训》告诫子孙的内容,没有表达“兄弟关系是最重要的”意思。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下是“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描述: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装置,其中包含一个原子核和毒气设施。设想这个原子核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时发射出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将会触发毒气设施,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 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那只可怜的猫就应该相应地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非死非活,半死不活,状态不确定,直到有人打开盒子观测它。薛定谔假想“薛定谔的猫”实验实验中的猫,可类比于微观世界的电子(或原子)。在量子理论中,电子可以不处于一个固定的状态(上或下),而是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上和下)。如果把叠加态的概念用于猫的话,那就是说,处于叠加态的猫是半死不活的。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薛定谔的猫的状态是“死”与“活”的叠加。此猫将永远处于同时是死又是活的叠加态,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一只猫,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呢?别小看这个听起来似乎荒谬的物理思想实验,它不仅在物理学方面极具意义,在哲学方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薛定谔的本意,是要用“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的荒谬结果来嘲笑哥本哈根学派,嘲笑其对量子力学和薛定谔方程引进的“波函数”概念的概率解释,但实际上,这个假想实验使薛定谔站到了自己奠基的理论的对立面上,难怪有物理学家调侃:“薛定谔不懂薛定谔方程!”(摘编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材料二:爱因斯坦在当时一直是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他把这种联系称作“鬼魅的超距作用”。在他看来,要是量子力学理论允许这种现象存在,那可真是太离谱了,要么需要修正现有的理论,要么量子力学就是错的。(用物理的语言来说,量子力学的理论“不完备”)为了反驳,他跟另外两个物理学家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写了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假设,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而量子纠缠这种超距作用违背了这一原理,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佯谬。29年后,一位叫作贝尔的物理学家横空出世。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如果能证明这个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成立,那么爱因斯坦就是对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如果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就取得了胜利。这 个不等式后来被人们称作贝尔不等式。轮到诺贝尔奖得主们登场了。首先登场的是约翰·克劳泽,他建造了一个精巧的仪器﹐能够同时发出两个相互纠缠的光子,最后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明显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然而,克劳泽的这个实验却被发现存在一个特殊的实验漏洞,并不具有说服力。还好,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阿兰·阿斯佩在克劳泽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装置,修复漏洞后,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在此之后,无数物理学家为完善这一实验结果继续努力,安东·塞林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带领的团队最终弥补了随机性等漏洞,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塞林格的贡献不止于用实验验证了贝尔不等式,他还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潜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摘编自《这篇诺奖物理学奖解读,小学五年级也能看懂》)材料三:量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长距离的量子纠缠,一个技术途径是用光纤,但是光有衰减,所以需要中继。借助卫星,光衰减很小。中国的潘建伟团队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他们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后来,又与塞林格组合作,将纠缠光子对分配到中国与奥地利两地。另一个途径是所谓的量子中继器,基于纠缠交换,通过多个节点,实现长程纠缠。除了有效的纠缠交换,还需要好的量子存储,因为在一方的多次纠缠交换过程中,另一方必须保持量子态不变。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全球量子网络的建立。1991年,ArturEkert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通过检验贝尔不等式是否违反,可以发现通道是否安全可靠。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2022年,3个组用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多个粒子的量子纠缠则是实现量子计算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解多体量子态的重要概念。量子纠缠成为有力工具,为量子技术新纪元打下基础,是所谓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基础。作为实验工作,这次诺贝尔奖获奖工作为这些发展打下了基础,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基。(摘编自施郁《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基的量子纠缠实验》)4.下列有关“薛定谔的猫”实验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打开盒子进行观测前,封闭的盒子里的猫处于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的不确定状态。B.薛定谔的猫“死”“活”叠加的状态,源于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C.薛定谔用数据验证实验设想,最终得出看似荒谬的结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 D.薛定谔的本意是嘲笑哥本哈根学派,结果让自己站到了自己奠基的理论的对立面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他认为量子纠缠超距作用违背了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的原理。B.克劳泽和阿斯佩两人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塞林格则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C.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量子世界中贝尔不等式的违反现象。D.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ArturEkert提出的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6.量子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在科技研发上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C5.B6.①重大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需要不同国家科学家的合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②反对的意见十分重要,可以推动重大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③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一定会带来新技术的革命。【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用数据验证实验设想”不合文意,“薛定谔的猫”是一个思想实验,即假想实验,并没有进行数据验证。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从不同角度证明”分析不当,原文“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阿兰·阿斯佩在克劳泽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装置,修复漏洞后,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可见阿斯佩在克劳泽实验基础上弥补了漏洞,得出与克劳泽一致的结论,即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因此“不同角度”错误。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材料一介绍了“薛定谔的猫”的物理思想实验;材料二“爱因斯坦在当时一直是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为 了反驳,他跟另外两个物理学家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写了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原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佯谬”“29年后,一位叫作贝尔的物理学家横空出世。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如果能证明这个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成立,那么爱因斯坦就是对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如果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就取得了胜利”“首先登场的是约翰·克劳泽,他建造了一个精巧的仪器﹐能够同时发出两个相互纠缠的光子,最后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明显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博士生的阿兰·阿斯佩在克劳泽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装置,修复漏洞后,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在此之后,无数物理学家为完善这一实验结果继续努力,安东·塞林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带领的团队最终弥补了随机性等漏洞,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无数科学家为科学理论研究付出了巨大努力;材料三“中国的潘建伟团队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他们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后来,又与塞林格组合作,将纠缠光子对分配到中国与奥地利两地”“1991年,ArturEkert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通过检验贝尔不等式是否违反,可以发现通道是否安全可靠。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2022年,3个组用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科学家携手合作进行研究。由此启发我们:重大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需要不同国家科学家的合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材料二中爱因斯坦“是量子力学的反对者”,并与另外两个物理学家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共同提出一个原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佯谬”;后来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后来的科学家,像约翰·克劳泽、阿兰·阿斯佩、安东·塞林格等围绕这个不等式进行了研究,最后终于“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塞林格“还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潜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由此启发我们,反对的意见十分重要,可以推动重大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材料三“量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长距离的量子纠缠,一个技术途径是用光纤,但是光有衰减,所以需要中继。借助卫星,光衰减很小。中国的潘建伟团队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1991年,ArturEkert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2022年,3个组用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由此启发我们: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一定会带来新技术的革命。(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补天鲁迅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 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轰!!!①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伊嘘一口气,心地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 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渐渐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这时候,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②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③,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们却突然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有删改)[注]①传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而“天崩地塌”。②禁军,颛顼的部队﹐他们与共工争战而取得了胜利,却导致了“天崩地塌”,最终女娲补天,力竭而死。③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文本二:《补天》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补天》的成功首先在于鲁迅运用浪漫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具有非凡的创造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东方圣母”的女娲形象。女娲时代是一个原始、洪荒的时代,但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拥有令人向往的净土。鲁迅面对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新”编“故”事,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鲁迅的创作旨在借古讽今和借古抒怀。(摘编自中国作家网)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粉红的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地上都嫩绿了”“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等,描绘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 B.女娲“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她将山拉近来一看,好不容易才省悟到这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C.“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养回了力气,再来罢”,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恰到好处地塑造了女娲的形象。D.女娲不再呼吸了。禁军举着大旗,攻到女娲的旁边,他们在女娲的肚皮上扎寨,后来他们还说只有他们才是女娲的嫡派。8.鲁迅是如何塑造女娲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鲁迅“新”编“故”事,创作《补天》。文本二评论说“鲁迅的创作旨在借古讽今和借古抒怀”,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答案】7.C8.①运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塑造女娲形象﹐如“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等写出了她的超凡力气和巨大身躯。②通过人类来衬托女娲,人极其卑微而渺小,被称为“小东西”,这小东西是女娲“揉捏”出来的;“禁军”来扎寨,以他们的渺小、自私和虚伪来衬托女娲。这些描写展示了女娲的尊贵和高大。③通过典型事件“补天”来塑造形象,女娲担负重任,不辞劳苦,竭力补天,献出生命,体现了她勇于扭当和敢于牺牲的精神。9.①共工与颛顼争战而触破天体,祸及家园。鲁迅借此讽刺二十世纪初封建军阀混战,使国家四分五裂,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②禁军攻到女娲旁边,在肚皮上扎了寨,说只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鲁迅借此讽刺了封建军阀争权夺利的丑恶嘴脸。③鲁迅塑造不辞劳苦、为补天而牺牲的女娲,表达了鲁迅渴望能力挽狂澜、振兴中华的英雄人物的出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语言描写”错,“养回了力气,再来罢”是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原文“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通过语言描写,说明她补天的辛苦操劳和矢志不渝;原文“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等,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女娲为补天辛苦操劳,以及建设新世界的决心和关心天下苍生的献身精神。 原文“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通过人类来衬托女娲,人极其卑微而渺小,被称为“小东西”,这小东西是女娲“揉捏”出来的;“禁军”来扎寨,以他们的渺小、自私和虚伪来衬托女娲。这些描写展示了女娲的尊贵和高大。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处去寻石头、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等描写,补天时“养回了力气,再来罢……”等描写,通过事件“补天”事件来塑造形象,体现了女娲勇于扭当和敢于牺牲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女娲是一个勤劳、善良,具有献身精神(担当)的人类圣母形象,在天地分崩之时,凭借一己之力炼石补天,救助渺小的人类,从女娲的角度,作者赞扬了女娲的努力实干、赈济天下苍生的品质,赞美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鲁迅渴望能力挽狂澜、振兴中华的英雄人物的出现。“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结合注释“传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而‘天崩地塌’”可知,共工与颛顼争战而触破天体,祸及家园。鲁迅借此讽刺二十世纪初封建军阀混战,使国家四分五裂,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女娲补天逝世后,“禁军终于杀到了……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结合注释“禁军﹐颛顼的部队,他们与共工争战而取得了胜利,却导致了‘天崩地塌’,最终女娲补天,力竭而死”可知,作者借此讽刺了封建军阀争权夺利的丑恶嘴脸。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闲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有删改)文本二: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与信夹潍水阵。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B.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C.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D.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之所以得天下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观其距蒯彻之说”与“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两句中的“距”字含义相同。C.“与”意为“和、跟”,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字含义不同。D.汉王,这里指汉高祖刘邦,曾被封为汉王,他赢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认为:汉朝能够得到天下,都要归功于韩信;韩信本没有反叛之心,因为失去职权后怏怏不快而陷于大逆不道;高祖有亏待韩信之处。B.齐王田广、龙且两军会合与韩信作战。龙且中了韩信诱敌之计,兵败被杀,龙且的部下四处逃散,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乘胜追击。C.韩信在全部降服和平定了齐地后,派人向汉王禀报,说齐国伪诈多变,反复无常,而齐国南面与楚国交界,韩信希望做代理的王来镇抚百姓。D.汉王被楚军围困在荥阳,得知韩信想自立为王而勃然大怒,但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明白过来,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2)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答案】10.D11.B12.A13.(1)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使自身得利(或为自己谋取利益),又用士人君子的胸怀寄希望于他人,不是大错特错吗!(2)汉军正(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乘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镇守一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汉高祖已经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取信之心”偏正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C;“信复何恃哉”,“信”指韩信,为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A.正确。“汉之所以得天下者”的“所以”,……的原因;句意:汉朝能得到天下的原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来……的;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B.“‘距’字含义相同”错误。“观其距蒯彻之说”的“距”,拒绝;句意:看韩信拒绝蒯彻的建议。“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把守;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C.正确。“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的“与”,和,跟;句意:和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结交,交好;句意: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A.“司马光认为:汉朝能够得到天下,都要归功于韩信”错误。根据原文“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 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可知,“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是“世人”认为的,不是“司马光”认为的,应是“大多”要归功于韩信,不是“都”要归功于韩信。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市井”,市井小人;“利”,使……得利;“望”,希望,寄托希望。(2)“王”,称王;“因”,乘势,趁机;“遇”,对待。参考译文:文本一:臣司马光说:世间有人认为韩信为汉高祖首先奠定基业大计,与汉高祖一同在汉中起事,平定三秦后,又分兵向北,擒获魏国,夺取代国,扑灭赵国,控制燕国,再向东攻击占领齐国,复向南在垓下消灭楚国,汉朝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大多要归功于韩信。再看韩信拒绝蒯彻的建议,在陈地迎接汉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职权后怏怏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卢绾仅仅是汉高祖里巷旧邻,就被封为燕王,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在朝廷听命,汉高祖难道不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诈骗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汉高祖亏待韩信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了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汉高祖已经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报答有道德的人,是士人君子的胸怀。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使自身得利(或为自己谋取利益),又用士人君子的胸怀寄希望于他人,不是大错特错吗?文本二:齐王田广、龙且两军会合与韩信作战。与韩信的军队隔着潍水摆开了阵势。韩信于是派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然后带领一半人马渡河,袭击龙且,假装打不赢,回军逃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子小。”于是领兵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派人决开堵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还没有渡过潍水,韩信立即下令反击,杀死了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过潍水的龙且余部四处逃散,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于是追击败兵直到城阳,全部俘虏了楚军士兵。汉四年,韩信终于全部降服和平定了齐地。韩信派人向汉王禀报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代理的王来镇抚百姓,势必不能安定。我希望做代理的王以便利国家。”当时,楚军正将汉王紧紧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达以后,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你来帮我,你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接着凑近汉王的耳边低声说:“汉军正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乘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镇守一方。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发生变乱。”汉王也明白过来,接着又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那应当立为真王。为什么还要做个代理的王呢!”于是,汉王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泊岳阳楼下[注]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此诗是杜甫晚年流离漂泊时乘舟初到岳阳所作,此时国破家衰,诗人贫病交加。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述了岳阳城不凡气势,诗人初到岳阳,感慨“江国”有千里之大。B.颔联从近处、小处着笔,写岸风、夕浪、舟雪、灯等,以乐景衬哀情。C.颈联写诗人遭遇艰难和危险的处境,雄才大略无法施展,但诗人志气仍在。D.尾联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典故,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杜甫晚年流离漂泊,此时国破家衰,自身贫病交加,诗人以孤舟、寒灯为伴,抒发了孤独之苦和羁旅之愁,表达了失落之情。②诗人感慨岳阳城的气势不凡,抒发了临危不惧、一心报国的豪迈壮志和宏伟气魄。③诗人以鲲鹏的变化和“图南”的不确定,表达了对家国和自身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以乐景衬哀情”错,这里所写的风是冷风,舟是孤舟,灯是寒灯,都不是乐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不凡。颔联: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此诗是杜甫晚年流离漂泊时乘舟初到岳阳所作,此时国破家衰,诗人贫病交加。诗人以孤舟、寒灯为伴,抒发了孤独之苦和羁旅之愁,表达了失落之情。颈联“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抒发了临危不惧、一心报国的豪迈壮志和宏伟气魄。尾联“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尾联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典故,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图南”“鲲鹏”自喻志向远大,“未可料”“变化”以鲲鹏的变化和“图南”的不确定,表达了对家国和自身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结尾段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主客在游赏之乐后的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心境。(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则秦可传递万世。(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生动描绘出茅草飞往树梢、沉落池塘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使六国各爱其人④.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⑤.高者挂罥长林梢⑥.下者飘转沉塘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藉”“既”“罥”“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___①___的神圣使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从未改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___②___,也是民心所向。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走进新时代,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更在我们这一边,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尽管海峡两岸还处于分离状态,但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历史明明白白,事实清清楚楚。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中国只有一个,两岸同属一国,这是___③___的。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充分表示: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任何势力绝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矢志不渝(矢志不移)②大势所趋③不容置疑(毋庸置疑)18.示例: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充分表明: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允许任何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这里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志向不变,意志坚定,可用“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下誓言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②这里指的就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用“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必然趋向。③这里指的是“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中国只有一个,两岸同属一国”不容许有什么怀疑,可用“不容置疑”。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①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宾语,“解决台湾”后面添加“问题”;②搭配不当,将“表示”改为“表明”;③语序不当(中途易辙),将“任何势力”放到“绝不允许”后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老宅倚山而居,门对南山,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好像一幅水墨画勾勒的粗线条。老宅的光阴缓慢,不知何时,喜欢上听雨,秋风细雨是丝丝凉意,雨声即心声。听到的是雨声,___①___,___②___。诗词里的秋雨是多情的,有了灵魂,多了愁意,浇淋一段愁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孤寂清冷。干旱的黄土地,等待一场雨的浇灌,想那黄土下小麦的种子,在欢快地吮吸雨露。屋内炉火的暖意,隔却秋雨的微凉。院中晚开的芍药,一朵花鲜亮,在风雨中摇曳多情的裙摆。大黄在墙角下蜷缩,弃拉着耳朵,时而悠闲看雨,时而闭目 小憩。秋雨中的村庄比平常多了几分静,村庄里的雨多情而舒缓。十月,我与老宅的一场秋雨邂逅,多出几分难得的闲适与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心中的秋意昂扬,富有诗情。19.文中画波浪线处改为:故乡的老宅靠着山,对着南山,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远看只能见到线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20.请仿照“听到的是雨声”,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先后引用李清照和刘禹锡的诗词,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答案】19.①原文使用了“倚山而居”“层层叠叠”“勾勒”等书面词语,更符合原文文雅的风格。②“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好像一幅水墨画勾勒的粗线条”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了远看层层叠叠的梯田所呈现的景象。20.①体味是心境②感悟的是人生21.①作者初听秋雨,感受到的是丝丝凉意,想到了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和孤寂清冷,作者引用李词,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略显悲凉。②作者再听秋雨,感悟雨的滋润、多情和舒缓。雨浇灌土地,屋内炉火温暖﹐院中芍药盛开,大黄悠闲。作者引用刘诗,体现了闲适与惬意之情。【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用词上看,原文的语言风格典雅,故原句中的“倚山而居”“层层叠叠”“勾勒”等书面语言的使用,与后文引用诗词,生动形象的表达语境更加的贴合,改句“靠着山”“大片”等词,缺少文采。从修辞上看,“梯田,好像……粗线条”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这种修辞手法,把“梯田”比作“粗线条”,形象地描绘出了远看梯田所呈现的景象——层层叠叠的、水墨画勾勒一样。【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以及情境补写的能力。“听到的是雨声”采用的是动宾结构,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需要保持一致;结合前后文“雨声即心声”“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孤寂清冷”“刘禹锡心中的秋意昂扬,富有诗情”等,可填写“体味的是心境”“感悟的是人生”。【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老宅的光阴缓慢,不知何时,喜欢上听雨,秋风细雨是丝丝凉意,雨声即心声”“ 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孤寂清冷”可知,作者初听秋雨,感受到的是丝丝凉意,想到了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和孤寂清冷,作者引用李词,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略显悲凉。由“干旱的黄土地,等待一场雨的浇灌,想那黄土下小麦的种子,在欢快地吮吸雨露。屋内炉火的暖意,隔却秋雨的微凉。院中晚开的芍药,一朵花鲜亮,在风雨中摇曳多情的裙摆。大黄在墙角下蜷缩,弃拉着耳朵,时而悠闲看雨,时而闭目小憩。秋雨中的村庄比平常多了几分静,村庄里的雨多情而舒缓。十月,我与老宅的一场秋雨邂逅,多出几分难得的闲适与惬意……刘禹锡心中的秋意昂扬,富有诗情”可知,作者再听秋雨,感悟雨的滋润、多情和舒缓。雨浇灌土地,屋内炉火温暖﹐院中芍药盛开,大黄悠闲。作者引用刘诗,体现了闲适与惬意之情。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不仅艺术创作,学习、工作、生活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所能感知的事物犹如“眼中之竹”,我们在感知事物之后形成的认知则是“胸中之竹”,我们的各种表达就是“手中之竹”。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讲述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是艺术体验阶段;“胸中之竹”是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组合,是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是艺术意象物化的艺术表现阶段。理论上讲,感知到的“眼中之竹”与认知到的“胸中之竹”和表达的“手中之竹”三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往往感知、认知、表达之间存在差异,感知的程度决定了认知的深度,认知的深度决定了表达的准度。可以思考,如何让这三者之间形成统一,比如:感知时当潜心投入,持之以恒;认知时当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表达时当精准等。 材料第二段指出不仅艺术创作,学习、工作、生活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即感知、认知与表达。材料引导我们理解感知,认知与表达的关系,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循序渐进,认真观察感知,提高认知水平,进行精彩表达。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洞察构思胸有竹,精雕打磨铸未来。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善于洞察“眼中之竹”,从“具象”到“抽象”。二、精心构思“胸中之竹”,从“意旨”到“意象”。三、精准呈现“手中之竹”,从“心到”到“笔到”。立意:1.把握感知、认知与表达的关系。2.循序渐进,水到渠成。3.认真感知,提高认知,精彩表达。4.为我们的“手中之竹”打好基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28 06:45:02 页数:21
价格:¥3 大小:198.4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