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五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轴心时代,希腊和中国等一些文明古国就开始奠定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及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每种文化传统在道德价值判断领域也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用“中庸”来界定德性。“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被孔子视为德性的试金石。《论语》对“中庸”未展开系统性的说明,只提醒人们“中庸”涉及了“性与天道”“过犹不及”“忠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长期积淀后,儒家学者才凭借《中庸》向人们阐释了“中庸”的思想意蕴。首先,《中庸》强调,孔子及先秦儒家所谓的“中庸”肇始于某种特殊的人性理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一切生命的源泉,“天”与其所生成的万物有相同的本质。遵循从“天”那里获得的“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成为“道”,即评价人们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道”尽管广大、精微,其实质又与“庸言”“庸行”相融合。其次,《中庸》试图把“中庸”演绎为成就德性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君子应该懂得“慎独”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君子才会深刻省察其“独”,即自己的动机。或者说,“慎独”就是要把“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主宰生理欲望作为动机。另一方面,合乎“性与天道”的君子可以达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认为,喜怒哀乐源于人的生理欲望,并且有可能使得“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偏离正确的道路。因此,人们只有借助“慎独”才能处于“中”的状态,也就是以正确的方式运用“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和”则是实现“中”的结果,具有契合事物的本性及和谐共生的意思。与孔子及先秦儒家非常相似,亚里士多德同样以自己的人性论作为逻辑起点,由此推论出了“中庸”的基本形式:“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并受人称赞。”“中庸”寻求的适度不仅有别于,而且必须限定在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也就是说,“中庸”不是表示在人类生活之外、 算术数列的中间,而是对应于人们正确地运用理性的方式。如果只是停滞在逻辑论证的层面,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就很难被用来指导道德实践。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介于过与不及的“内在中庸”,另一种是定位于各种情感与行为之中的“外在中庸”。与之相应,《中庸》将孔子分析德性的思想概括成“中一和”结构,而所谓的“中”“和”与亚氏的“内在中庸”“外在中庸”非常相似。从形式上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可谓“美美与共”,共同以人性论、避免过度与不足作为界定德性的基本视域,并且确信人的情感和行为能够养成正确、合宜的品质。然而,就二者所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又彰显出“各美其美”的特点:孔子及先秦儒家崇尚尧、舜的“允执其中”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延续了古代英雄社会仰慕高超射箭术的风俗;孔子及先秦儒家尤其注重人与外在生存情境的和谐共生,而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强调个人自觉运用理性的重要性。这种关于“中庸”的不同理解表明,中西文明在轴心时代所自主构建起的德性论,不仅因为传承、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而养成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而且有必要通过互学互鉴来超越文明隔阂、实现文明和谐。(摘编自尚建飞《中庸之德: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与天道”在《论语》中被提及,后来有文献将它阐发为评价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B.“慎独”是基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而深刻省察自己的动机,以便达到“中和”的境界。C.《中庸》认为“天”生成了万物,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喜怒哀乐则源于人的生理欲望。D.轴心时代东西方所秉承的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两者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不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分别论述中西文明对“中庸”的认识后,又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结到文明互鉴的主题。B.对“性”“道”与“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阐述,有助于说明“性与天道”对成就德性的作用。C.使用“或者说”“也就是说”等词,能够调转到相反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论述同一个问题。D.文本既有对中西文明原典的共性解读,又结合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个体分析,富有辩证色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中庸”不仅有着理论认识层面的意义,还被看作是成就德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此意。B.元稹诗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中的“修道”,正体现了《中庸》强调的“修道之谓教”这一思想。C.亚里士多德更为强调理性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及先秦儒家更注重人与所处情境的和谐共生。 D.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以“中庸”界定德性,反对“过与不及”,可见当时的中西文明具有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答案】1.A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后来有文献将它阐发为评价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错误,关键词含义理解错误,“评价人们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是对“(天)道”的阐释。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调转到相反的角度”错误,使用“或者说”“也就是说”等说法,是作者调转角度、换个说法来论述同一问题,但不是“相反的角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亚里士多德则并无此意”错,从文中“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确信人的情感和行为能够养成正确、合宜的品质”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中庸”有品质养成的作用。B.“正体现了《中庸》强调的‘修道之谓教’这一思想”错误,文中的“修道”是遵循道来修养自身之意,元稹诗中的“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D.“可见当时的中西文明具有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错误,前后两种情形,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两种不同特征,但二者构不成因果关系。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资源,然后通过反复的选种育种,终于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了我们农业上的一场革命。获得种子对我们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吗?有,那就是医药。我们现在了解到的青蒿素,它也是来自一种叫青蒿的植物。只要有了青蒿的种子,我们就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栽培,从中获取青蒿素这样有用的药物。我在西藏工作多年,最主要的事就是收集种子。假设一百多年以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一 种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了,幸好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采过它的种子,还用罐子保存了5000粒。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500粒能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那种植物不就复活了吗?(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材料二: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就有千种以上。藏药材大多生长于高海拔、高寒缺氧、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强烈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因此藏药材具备抗寒、抗旱,繁殖方式特殊,次生代谢产物复杂,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等特点,药用效能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的药材。除了藏药材之外,青藏高原还蕴藏着包括纤维、油料、香料、淀粉、糖类、鞣料、蜜源等多种类型的资源植物,这些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的制约,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特色产业。科研工作者应对青藏高原资源植物分专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多样性信息分析,以便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摘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材料三:基于植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多样性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就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到重要日程上,并相继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以积极的态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植物园等,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但就地保护的物种很可能由于天灾和人祸而毁于一旦,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来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将会变得不再适合其继续生长。因此,世界各地开始兴建各种“种子方舟”——种子(质)库。种子(质)库为现今植物物种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杜燕《保护植物多样性——人类在行动》)4.下列对“种子方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对种子(质)库的喻指,意思是种子(质)库在未来起到的作用相当于“诺亚方舟”。B.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重视生物多样性并积极开展物种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C.它主要保存的是植物的种子(质),未来这些种子(质)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就有可能萌发。D.它能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物种提供一个庇护所,进而抵御天灾、人祸和全球气候变暖。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有了青蒿的种子就可以栽培青蒿,从中获取青蒿素;有了野稗的种子,也可以栽培出杂交水稻。 B.保存5000粒种子,未来只有500粒能活,50颗能结种子,这说明种子的萌发率和结种率为10%。C.藏药材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们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又制约了它们的开发利用。D.植物未来如果正常存活,它被保存的种子就无需发挥作用,此项采集就是不够精准的无效采集。6.钟扬在西藏收集种子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答案】4.D5.C6.①收集种子,有利于未来复活该物种,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在西藏收集种子,开展物种生物学研究,有利于对高原特色植物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③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具体行动,体现了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担当精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进而抵御天灾、人祸和全球气候变暖”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世界各地开始兴建各种‘种子方舟’——种子(质)库。种子(质)库为现今植物物种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种子(质)库本质上是人类为保存植物物种资源兴建的一处场所,认为它“抵御天灾、人祸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夸大了种子(质)库的作用。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的能力。A.“也可以栽培出杂交水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资源,然后通过反复的选种育种,终于得到了杂交水稻”,这不能说有了野稗的种子,就一定可以栽培出杂交水稻,选项说法绝对化;B.“这说明种子的萌发率和结种率为10%”错误,材料一中“用罐子保存了5000粒。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500粒能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是钟扬假设的情况,不能据此认为种子的萌发率和结种率为10%;D.“此项采集就是不够精准的无效采集”错误,植物未来如果正常存活,它被保存的种子无需发挥作用,说明人类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行动取得了成功,不能说明“此项采集就是不够精准的无效采集”。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假设一百多年以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一种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了,幸好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采过它的种子,还用罐子保存了5000粒。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500粒能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那种植物不就复活了吗?”可概括为:收集种子,有利于未来复活该物种,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据“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就有千种以上”“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的制约,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特色产业。科研工作者应对青藏高原资源植物分专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多样性信息分析,以便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可概括为:在西藏收集种子,开展物种生物学研究,有利于对高原特色植物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依据“基于植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多样性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就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到重要日程上,并相继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以积极的态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植物园等,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可概括为: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具体行动,体现了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担当精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孙志保下午刚起的风,到傍晚就息了。乌云像一块破旧的黑布,一直在远处飘荡。药铺外的石板路上传来脚步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金久淡然一笑:“刘老板深夜来小铺,有何指教?”刘老板伸出左手,叉开五指:“济人清瘟解毒丸,你金氏‘济人堂’的镇店之宝,5000丸,七天交货,多多益善。”随后把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放在柜面上。金久点头。刘老板站起身,忽在东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前驻足,说:“这是刘秉忠的《南乡子》。”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刘老板品了片刻:“诗人虽然做了很多事,却不满意,情绪难免有些低落。可贵的是,读书以明志,种竹以寄情,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刘老板的脸色忽然凝重下来,他仔细看着金久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走到金久跟前,握住金久的手说:“我就不藏不掖了。我是三淮山游击队派来的,游击队被困山上,遭了瘟疫,只好求助于金老板。我们交往了两年多,我知道你的为人。”金久说:“我前几天到三淮山下采药,见疬气流溢,就知今年瘟疫暴发难免。我已经进了一批药材,正在加工。”然后取出一袋药材:“这是大黄,你先带回山上,用铁锅烧水,放入大黄,患者每天两次饮服,每次一碗。”刘老板拱手告别。大门“咣”的一声又被推开。一个穿军官制服的人带着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走进来,要定制6000丸济人清瘟解毒丸,六天后取药。“少一丸,你的药铺里就会少一条人命。”金久连称“不敢,不敢”。第六天,金久和三大箱的6000丸清瘟解毒丸一起被带到军营。“你知道为什么非要你这个老板亲自来送货吗?”旅长林镇湘问,又说:“我知道你的药铺里有一幅《南乡子》。一个药铺的老板,他应该去看《本草》。况且,我们也知道这几天有人联系过你……”他从金久带来的药箱中取出一粒药丸,递向金久:“我需要验证。”金久的脸有些发紫。他看着那粒药丸,像看着一个就要爆炸的炸药包,最终还是接过,吃了下去。第二天一早,金久清癯的脸肿成了一只土豆。“我没有下毒,天地可以做证。”金久说。“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我都不想提了。我现在要你为我做两件事,如果你答应,我可以把你放了。”林镇湘居高临下地看着金久。林镇湘要金久做的第一件事,是交出他给刘千叶的游击队制的药丸;第二件事是金久必须想办法把这6000丸药送上山交给游击队。金久只得照办。夜里两点多钟,山南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天亮后,林镇湘带着警卫排上了山,希望找到一些东西,比如,几十具尸体,或者某个山洞里躺着几十名因为染上瘟疫而无法行动的游击队员。他没有找到,但他找到了一口大大的铁锅,里面残留着些液体,有一种熟悉的气息。站在铁锅前,林镇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是,他仍然想和金久谈一谈。 林镇湘说:“刘千叶和他的游击队全都跑掉了,你是不是很满意?”“是的,我很满意。”“我今天来,想听你讲故事。”金久脸上浮出一点笑,愉快地点了点头。金久说:“我是南乡子。”林镇湘睁大了眼睛。南乡子是共产党锄奸队的头号铁血杀手。三年多前,时任市警备司令的林镇湘曾遭南乡子刺杀,幸免一死。从那以后,林镇湘严密搜查,南乡子一直销声匿迹。他拔出手枪,把枪口抵到金久的前额上。金久的眼神非常淡定。“你是我的心病。”林镇湘说,“三年了,我总算找到你了。”他的神情一瞬间狰狞起来。强压下怒气后,沉吟半晌,他又说:“刘千叶的游击队,比我的部队更早感染上瘟疫,为什么我在山上找不到瘟疫留下的痕迹?”金久差点笑出声:“我早就和你说过,那些药都没有毒。游击队有足够的战斗力冲破重围,都得感谢你送药上山。”“那你身上的毒是从哪里来的?这几天你一直在我的严密监控之下……”林镇湘几乎绝望了。“约定交货的那天早上,我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服了砒霜。剂量经过严格的计算,第二天早上发作,五天死掉。五天已经足够了。”金久的声音低哑而平淡,就像在叙述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你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林镇湘颓废至极。“是的,”金久说,“如果有生的想法,我根本无法把药送给游击队。”林镇湘觉得自己正从头到脚慢慢地变成一堆草木灰。“你本来已经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但是——南乡子,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金久慢慢地睁开眼睛,说:“你有信仰吗?你相信信仰的力量吗?”林镇湘愣了一下,脸色突然变得通红,疾步走出了帐篷。金久觉得天地静极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两幕在药铺订药的场景,既交代了济人解毒丸的神奇效用,也形成了矛盾局面,使其后的情节发展充满张力。B.金久试药时的神态及“我没有下毒”的辩解,其实是在演戏,以便让林镇湘相信解毒丸被下了药,从而能送药给游击队。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阴沉、压抑,暗示要有凶险的事情发生;结尾的“天地静极了”,则传达出圆满 落幕的安详和坦然。D.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能够深入细致地描摹人物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充分展现战争年代广阔的社会背景。8.从得知金久就是南乡子,到走出帐篷,林镇湘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9.刘秉忠的《南乡子》词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D8.①先是震惊、愤怒:他没想到导致自己失败的金久,是三年前就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杀手。②接着是绝望、颓废:他了解到自己的精心安排,全都被金久算计好并加以利用了,极为懊丧。③最后是羞愧:得知金久为了信仰而甘心牺牲,他无法直面这种大义凛然的力量,匆忙逃避。9.①制造悬念。这首词引起了刘、林两人的注意,但是作者并未直接交代原因,使情节发展充满悬念。②推动情节发展。刘老板见到《南乡子》后,主动说明购药缘由,推动后文金久制药和送药的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心境,暗示人物形象。这首词表现了金久凛然坚定的心境,暗示了其怀抱信仰、坚守节操的革命者形象。④点明作品主旨。这首词寄托着对身处逆境而不改初心的古君子之风的钦慕,意蕴深远。【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错,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即金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结合“林镇湘睁大了眼睛。南乡子是共产党锄奸队的头号铁血杀手。三年多前,时任市警备司令的林镇湘曾遭南乡子刺杀”“他的神情一瞬间狰狞起来”“强压下怒气”可知,先是震惊、愤怒:他没想到导致自己失败的金久,是三年前就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杀手。结合“金久差点笑出声:‘我早就和你说过,那些药都没有毒。游击队有足够的战斗力冲破重围,都得感谢你送药上山。’‘那你身上的毒是从哪里来的?这几天你一直在我的严密监控之下……’林镇湘几乎绝望了”“‘你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林镇湘颓废至极……林镇湘觉得自己正从头到脚慢慢地变成一堆草木灰”可知,接着是绝望、颓废:他了解到自己的精心安排,全都被金久算计好并加以利用了,极为懊丧。结合“‘你本来已经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但是——南乡子,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金久慢慢地睁开眼睛,说:‘你有信仰吗?你相信信仰的力量吗?’林镇湘愣了一下,脸色突然变得通红,疾步走出了帐篷”可知,“脸色突然变得通红”表明最后是羞愧:得知金久为了信仰而甘心牺牲,他无法直面这种大义凛然的力量,匆忙逃避。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刘老板站起身,忽在东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前驻足,说:‘这是刘秉忠的《南乡子》。’”“刘老板的脸色忽然凝重下来,他仔细看着金久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旅长林镇湘问,又说:‘我知道你的药铺里有一幅《南乡子》……”这首词引起了刘、林两人的注意,但是作者并未直接交代原因,使情节发展充满悬念。“刘老板的脸色忽然凝重下来,他仔细看着金久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走到金久跟前,握住金久的手说:’我就不藏不掖了……’”,刘老板见到《南乡子》后,主动说明购药缘由,推动后文金久制药和送药的情节发展。结合《南乡子》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等内容可知,诗中内容言漂泊之苦,极尽渲染之能事,一“灯”擎而愁云散,述读书以明志,赋翠竹以寄情,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据此可知,这首词表现了金久凛然坚定的心境,暗示了其怀抱信仰、坚守节操的革命者形象。这首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借物喻人,诗中直接称竹为“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这里寄托着对身处逆境而不改初心的古君子之风的钦慕,意蕴深远,点明作品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材料二: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 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14.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答案】10.DHL11.A12.B13.(1)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 (2)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14.①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②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本题可以根据四字句式将“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分别断开,即在DHL处断开。当然也可以根据语法断句,“文王百里”中“文王”作主语,“百里”是谓语,句子完整,在后面即D处断开;“见纣无道”省略了主语“文王”,“纣无道”作“见”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H处断开;“诛杀无刑”中“无刑”作谓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L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为“推举、举荐”,意思不同,判断错误。句意: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B.“道”都是指主张,政策和方法,意思相同,说法正确。句意: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政策。C.“下车引之”的“下车”意为“从车上下来”,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周武王还没有登位。/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D.“夜缒而出”的“夜”字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在夜晚”,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白天夜晚不停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说法错误,原文为“武王见贤臣已亡”,不是贤臣全部被纣王处死,而是贤臣死的死,走的走,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傅相”,辅佐;“臣”,名词作状语,以臣子的礼节;“事”,侍奉。(2)“反”,通“返”,返回;“明法”,修明法令;“率”,率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材料二“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周公乃辞位出……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晋公子重耳……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可知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结合材料一“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材料二“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武王未下车……封微子于宋”“晋公子重耳……敬贤明法”可知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参考译文:材料一: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政。孔子回答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华康子问道:“要使百姓恭、忠诚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庄重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你孝顺老者,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勤勉了。材料二:商汤遭遇夏桀暴虐无道,践踏仁义,虐杀臣民,于是商汤重用伊尹,怀仁义之心,推行德政。他看到夏桀不行仁义,暴虐天下臣民,便兴兵讨伐夏朝、流放夏桀,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他革除乱政,补救弊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改革旧制,建立新法,于是海内诸侯纷纷向他朝贡,天下百姓沐浴他的教化。纣为天子时,他残暴狠毒又骄奢淫逸,不顾国家政事。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文王便用仁德来规劝纣王,天下诸侯都知道文王是一个贤德圣明的人,都真心诚意地追随他。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合。不用传言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用招呼但都亲自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知道周武王忠诚可靠,都想追 随他,和他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见势逃到外地避祸。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肚子里的小孩是怎么长的,砍断早晨在寒水中渡河者的腿骨来察看他的骨髓是否与众不同。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没有登位,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在当时,周公摄政,对没有功劳的不给予赏赐,对没有犯罪的不施加刑罚;普天之下,家家都很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田野里禾麦茂盛,作物丰美;派遣民工服公役按季节而不误农事,说服诸侯勤王事用礼义而不动武力;行事顺应天地的意志,恩泽广被四方的异族。这时候,管叔、蔡叔不明白周公的苦心,反而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诬告周公。周公于是辞去相位,到边境去视察诸侯的工作一年。天上突然刮起暴风,降下暴雨,日夜不息,作物不生长,树木都倒下。周成王非常恐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周成王于是哭泣着连夜赶路去迎回周公。周公回国后,上天降福,五谷都茁壮成长,倒伏的树木都直立起来,天下富足安定。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敬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吴待制帅襄阳二首(其二)尤袤欲将盘错试馀锋,故拥旗麾讫外庸①。南岘北津形胜地,前羊后杜昔贤踪。不妨倒载同民乐,自有轻裘折虏冲②。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钟。【注】①外庸:任地方官时的政绩。②冲:冲车,古代用以冲撞城墙的战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盘错”意思是“盘绕交错”,诗人用这个词暗指襄阳局势的错综复杂,对友人此行不免有些担忧。B.第三句从空间上写岘山、津口对应,第四句从时间上写羊祜、杜预等贤人先后出现,构思精巧。C.五六两句承接上文,推测在地灵人杰的基础上友人到襄阳后能过上悠然自得、与民同乐的生活。D.山间明月、林间钟声代表消极避世的隐逸思想,与诗人劝说友人积极用事、报效国家的思想对立。 16.有人认为,这首送别之作自有一种豪迈气概。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A16.(1)(从人物形象方面)诗人笔下的吴待制是一位能力卓绝的武将,他到襄阳任职是亮出旗帜、在军队部属的簇拥下去的,人物出场就有勇武的气魄;(2)(从对别后生活的想象方面)诗人认为吴待制到人杰地灵的襄阳后,定能克敌制胜、政通人和,过着洒脱、不受拘束的生活;(3)(从主旨情感方面)诗人将个人建功立业与报效国家联系起来,让友人努力功名实际是激励友人以优异的政绩回报国家,体现出豪放宽广的气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对友人此行不免有些担忧”错误。原文“欲将盘错试馀锋”中的“馀锋”意思是余力,一部分力量。诗人对吴待制能力十分认可,认为他完全有余力处理襄阳错综复杂的局势。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以及情感的能力。(1)从人物形象方面:原文“欲将盘错试馀锋,故拥旗麾讫外庸”是说吴待制能力出众完全有余力处理襄阳错综复杂的局势,所以亮出旗帜、在军队部属的簇拥下到襄阳任职,刻画出吴待制将军的能力非凡,临危不惧。以及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可概括为:诗人笔下的吴待制是一位能力卓绝的武将,他到襄阳任职是亮出旗帜、在军队部属的簇拥下去的,人物出场就有勇武的气魄。(2)从对别后生活的想象方面:原文“不妨倒载同民乐”是想象在地灵人杰的的襄阳,克敌制胜后,吴待制的悠然自得、与民同乐。侧面烘托吴待制能力卓绝。可概括为:诗人认为吴待制到人杰地灵的襄阳后,定能克敌制胜、政通人和,过着洒脱、不受拘束的生活。(3)从主旨情感方面:原文“努力功名归报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劝勉之情,希望友人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体现了诗人豪放宽广的气度。可概括为:诗人将个人建功立业与报效国家联系起来,让友人努力功名实际是激励友人以优异的政绩回报国家,体现出豪放宽广的气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看重官爵高下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2)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和青壮年男子各司其职,劳碌不休。白居易《观刈麦》中写到他们辛勤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自曹操的《观沧海》之后,“沧海”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思,并广泛运用于唐宋诗词作品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位卑则足羞②.官盛则近谀③.妇姑荷箪食④.丁壮在南冈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示例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谀”“箪”“冈”“巫”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65年,钱七虎受命设计能够抵御核爆炸冲击波的空军大型飞机洞库防护门。为了找准原有飞机洞库防护门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勘查。钱七虎在深入调查思考后大胆决定采用那时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的做法属于国内首创。创新往往意味着困难重重。钱七虎毫不犹豫,带领课题组攻克难关,并争分夺秒、①地翻译整理出了1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为了缩短防护门的启闭时间,他创新提出使用气动式升降门方案。然而,试验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但钱七虎②:“失败了总结一下,就接着准备下一次试验,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历时两年多,钱七虎率领团队终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像这样的技术攻关,钱七虎经历过无数次。他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在他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系列地下防御工程,是③的“地下钢铁长城”,是中国战略防御的基石。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国之需要,我之理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至少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夜以继日(不舍昼夜)②百折不挠(屡败屡战)③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固若金汤、名副其实)19.示例一:那时有限单元法刚刚兴起,钱七虎在深入调查思考后大胆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以此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这种做法属于国内首创。示例二:那时有限单元法刚刚兴起,在深入调查思考后,钱七虎大胆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以此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这种做法属于国内首创。【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与“争分夺秒”搭配,写钱七虎带领课题组抓紧时间整理外文资料,可填“夜以继日”或“不舍昼夜”。夜以继日:本义是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②由“但”可知,此处应填与“失败”相反意思,表示不服输的成语,可填“百折不挠”或“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屡败屡战:多次打仗失败还继续坚持作战。后多比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失败,仍然努力不懈。③语境有“地下钢铁长城”,强调牢固,不可攻破或者工程的坚固程度与这个名称符合,可填“坚不可摧”或“牢不可破”“固若金汤”“名副其实”。坚不可摧:非常坚固,不可摧毁。牢不可破:意思是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固若金汤: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改短句,可先找出主干句,然后将其他成分加上主语变成小句子即可。划线句主干是:做法属于国内首创,前面加修饰语“这种”。然后看其他成分。“钱七虎在深入调查思考后大胆决定采用那时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可先抽取出“那时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改为“那时有限单元法刚刚兴起”,然后将“那时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变成“这种方法”,将原句改为“钱七虎在深入调查思考后大胆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拆分成“在深入调查思考后,钱七虎大胆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接着看“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可用“以此”与上句衔接,变成“以此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最后调整语序,把“那时有限单元法刚刚兴起”放在最前面,把“这种做法属于国内首创”放到最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剪头发,以祈求开年有好兆头。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呢?据专家解释,①。古时,人们按照夜晚周天繁星在太阳黄道轨迹附近出没的先后顺序,将周天星辰分为二十八组星象单元,称为二十八星宿。又根据它们的星象组合特征,将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这七宿想象成了龙的形态。角宿名字中有“角”字,就是因为它与龙角有关。构成角宿的两颗星也分别叫做角宿一和角宿二。 先贤们通过对天文现象连续不断的记录和观察发现,节气都与二十八星宿的升起、降落相关联,由它们在天空的位置可以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例如,在阴历正月入夜时,整条“龙”都位于地平线以下,是观察不到的;而到了阴历二月天刚黑不久,角宿二开始显露在东方的地平面之上;当角宿一也露出地平面时,②。这时,大地返青,春耕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广泛流传,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帝王们也大多会举行祭祀活动,③,期望五谷丰登。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结合材料,分析“龙抬头”得名的缘由。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②就意味着春天到了;③祈求风调雨顺21.①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构成角宿的两颗星恰似龙的角;②每到春季农历二月,入夜时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显露在东方地平线上,就像是整条“龙”抬起了头,故称这种天文现象为“龙抬头”。22.通过对天文现象连续不断的观察和记录,先贤们发现,二十八星宿的升起、降落都与节气相关联,它们在天空的位置可以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专家关于龙抬头意思的解释,与下文有关,下文“古时,人们按照夜晚周天繁星在太阳黄道轨迹附近出没的先后顺序……”,这些都是天文现象,由此可填: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②语境是天文现象的含义,结合后文“这时,大地返青,春耕陆续开始”可知“当角宿一也露出地平面时”就说明春天到了。可填:就意味着春天到了;③此处是帝王们举行祭祀活动的目的,与“期望五谷丰登”搭配,可填:祈求风调雨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龙抬头”得名的缘由,信息主要在第二、三段。先解释“龙”及“角”的由来。由第二段“……称为二十八星宿。又根据它们的星象组合特征,将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这七宿想象成了龙的形态”可得出: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由“角宿名字中有‘角’字,就是因为它与龙角有关。构成角宿的两颗星也分别叫做角宿一和角宿二”可得出:其中构成角宿的两颗星恰似龙的角。 再解释“抬头”的含义。由“而到了阴历二月天刚黑不久,角宿二开始显露在东方的地平面之上;当角宿一也露出地平面时……这时,大地返青,春耕陆续开始”可得出:每到春季农历二月,入夜时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显露在东方地平线上,就像是整条“龙”抬起了头,故称这种天文现象为“龙抬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记录和观察”应改为“观察和记录”;不合逻辑,“节气”作了第二分句的主语,与后句不能照应,应让二十八星宿作主语,改为“二十八星宿的升起、降落都与节气相关联”;句式杂糅,“由……可以作为……依据”结构混乱,可删掉“由”,改为“它们在天空的位置可以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此外为了强调“先贤们发现”的方式和依据,可将第一分句语序略作调整可,改为“通过对天文现象连续不断的观察和记录,先贤们发现”。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礼记·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做事,不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晋书》中说:“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意为铅刀虽软,却不失磨砺成为锋利宝剑的志向;萤火虽弱,亦希望与日月之光比肩。上述材料能给不断成长进步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素位而行,心向日月曾国藩曾说:“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守心守口要的是一份笃定与淡然,不汲汲于名利,不纷乱于喧嚣,踏实做好自己的事,不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三心自知。然世殊事异,时代风云际会,吾侪还应位卑未敢忘忧国,居陋巷不改其志,处涸泽亦犹欢,即使生命渺小,也光风霁月,心怀坦荡,志存高远。素位而行,心向日月。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青年立世,恪勤恪谨,干一行需爱一行,专一艺则精一艺。做好本职工作,砥砺向上。《礼记·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怀瑾握瑜,风禾尽起。孟子曾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忆往昔,先辈素位而行,坚守本心,踏实笃定,承载历史馥郁情怀,用恪守本位为国家强盛铺垫锦绣华章。任仲元守本心,深入塞罕坝,种出生机盎然;樊锦诗知己责,踏进无垠黄沙,千年壁画安然;黄旭华笃心志,寄心核潜艇,赤子之心昭然----踵武前贤,我辈青年亦当守住本心,为了国家和民族,耐得寂寞,拒绝浮躁,奉献出自己炽热的峥嵘青春。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十八年。青年立世,亦当有远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使生命微茫,也当志存高远,擘画理想。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晋书》中说:“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是啊,身如芥子,心藏须弥。君要看,青年代表刘秀祥心有家国,志在教育脱贫,拒绝高新回乡执教,书写大美人生;君要看,奋斗三十余载的张锦梅,心有绿满高原梦,志在家乡山水绿,扎根青藏高原三十余载,终有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我辈青年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素位而行,心向日月。坚守本位,踏实笃行,履践致远;志存高远,不断挑战,锐意进取:此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素位而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匠心独守;心向日月也绝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不胜枚举传奇,昭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既需素位而行,又当心向日月。人生漫浩浩,我辈青年既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勤勉,也当志存高远,抓住机遇,促进个人发展。鼙鼓催征稳驭舟,勇毅笃行运筹谋。驰隙流年,星移斗转。时代霄壤嬗变,吾侪自当立足本职,精进臻善,素位而行,板凳要做十年冷,笃定心志向光而行。神州风云激荡,我辈还需心向日月,青衿之志,志存高远,浮舟不惧沧海阔,立马笑傲昆仑低。在百年梦圆之际,振翮高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引用了《礼记》中“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句子,意为君子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做事,不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意在启示我们要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不好高骛远,如此才能实现技近乎道,取得成功。这体现了一种尽职尽责的责任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境界。而《晋书》中的“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一句,意为柔软微弱如铅刀、萤烛,也有高远的志向追求。这启示我们即使出身平凡甚至低微,也应志存高远,心怀弘毅志向,笃行不怠,成就理想人生。材料围绕着“安守本分”与“志存高远”这两个相对立的话题展开,意在启示考生应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脚踏实地,又应有鸿鹄之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踔厉奋发,不懈追求,体现出青年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安守本分”与“志存高远”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与各自的重 要性,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以成就理想人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安守本分”与“志存高远”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名言诗句,论证志存高远的重要性。也可以列举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者李青的事例,他从事大飞机事业13年,从基层公益人员到技术带头人,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以此论证青年人该如何成就人生。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以及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做好本职工作,匠心成就人生。3.身为萤烛,心向骄阳。4.警惕好高骛远,实干方能致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28 06:30:03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4.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