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鹤壁市高中2023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 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B.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C.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会成为传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观点。B.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讨论当代制度建设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C.文章多次引用儒家经典,目的是论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关系。D.文章既肯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又指出要有所创新,体现出其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与制度互为依存,文化能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承载文化价值理念。B.修齐治平理想造就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C.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注重法律约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较强的启发意义。D.《墨子》中“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思想与结尾段表达的意义相通。【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错误,主客体颠倒。原文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C.“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错误。“德法共治”是在德法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的系统治国理论。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错误。原文“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是并列关系,并不是把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最后总结观点”错误。对文章的论证结构表述错误,文章第一段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提出“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论点;第二段进一步辩证分析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第三段讨论修齐治平理想和家国一体情怀;第四段讨论德主刑辅方略和德法共治原则;第五段讨论亲仁善邻理念和协和万邦思想。最后并没有总结观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错误,表述片面。从“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的角度看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八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标志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就是把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去计算和处理。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工程的资源调度逻辑相似,启动“东数西算”,一是对东部数据算力供不应求与西部地区算力供大于求这种不均衡供求格局,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分层、分级优化数据算力资源配置,使数据要素价值最大化。二是数据中心耗电量大,东部耗电指标、空间资源紧张,而西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土地资源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能有效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使环境效益最大化。(摘编自《“东数西算”拉动超千亿元产业》,《经济日报》2022年3月)材料二在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的贵州贵安新区,坐落着华为全球最大的云数据中心。冷风经过大楼的百叶窗送进机房,热风经过热通道从楼顶排出,让服务器自然冷却;专门的制冷液体在服务器主要部件上形成循环,加快热量散发;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削峰平谷,使服务器负荷均衡;用功率半导体替换铜器件,提升供电全链路效率……目前,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值仅1.12,相较于目前1.35的国家标准,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这家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省电力10.1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81万吨,相当于植树3567万棵。它所 承载的大数据、云渲染、容灾备份等业务,则广泛覆盖重庆、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地。未来,这里有望达到100万台服务器规模。不只是在贵安新区。近年来,很多数字经济企业通过在西部地区部署数据中心或购买西部地区数据中心云服务,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在缓解东部地区压力的同时,带动了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就业增长。从内蒙古和林格尔到甘肃庆阳,从宁夏中卫到重庆两江新区,许多地方已经或正在见证着数据和算力带来的变化。(摘编自《加快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人民日报》2022年3月)材料三“东数西算”本身是数字经济的基建工程,启动之后首先利好的当然是数字经济行业。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在数字经济领域将会形成新的风口,从事“东数西算”相关领域的企业将会迎来一个重大机遇期。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我们国家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东数西算”意味着东西部经济联动增强,西部地区可以参与到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之中。这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年用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左右,且仍在快速增长,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这种能源压力十分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将数据中心布局在西部,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对于我们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意义深远。(搞编自《“东数西算”如何赋能数字经济》,《新理财》2022年1期)材料四“算力”在当下的数字经济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蒸汽机推动,最重要的生产力是热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由电机推动,最大的生产力是电力。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由计算机推动,最重要的生产力就是算力。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说的:“算力是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关键生产力。”更具体地说,数字经济时代有三个最核心的要素:数据、算力、算法。其中,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的生产力,而算法是新的生产关系。这三者相互促进:算法迭代需要海量数据的喂养,而处理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需要算力的快速提升,算力的进步又能够促进更多的新应用、新算法。如果用国家投入产出比模型来计算的话,在算力产业上每投入1块钱,可以带动3至4元的经济产出;算力规模每增长1%,能撬动GDP增长0.2%。我国在2020年提出了“新基建”战略,而超大规模的算力建设,就是支撑整个“新基建”战略的“基建”。(摘编自《“东数西算”:算力有多重要?》,《得到头条》2022年3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工程的资源调度逻辑相似,“东数西算”工程也是为了优化资源的配置。 B.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达到了百万台服务器的规模,有望覆盖川渝、两广、云南的大数据、容灾备份等业务。C.数字经济企业可以通过在西部地区部署数据中心或者购买西部地区数据中心的云服务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D.我国在2020年提出了“新基建”战略,而超大规模的算力建设为整个“新基建”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得益于贵州优越的气候条件,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每年可以节省近十亿千瓦时的电力。B.和热力是蒸汽机的动力、电力是电机的动力一样,在由计算机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算力是计算机的动力。C.“东数西算”启动之后首先利好的是数字经济行业,从事“东数西算”相关领域的企业也会迎来重大的机遇期。D.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与数据、算法共同构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生产关系。6.“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解决哪些方面的区域不均衡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B5.C6.①算力资源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打破东部数据算力供不应求与西部地区算力供大于求这种不均衡供求格局,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②能源分布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充分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缓解东部的能源压力,优化能源资源的配置。③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增强东西部经济联动,西部地区可以参与到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之中,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④空间资源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缓解东部地区空间资源紧张的局势,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混淆已然和未然。根据材料二“它所承载的大数据、云渲染、容灾备份等业务,则广泛覆盖重庆、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地。未来,这里有望达到100万台服务器规模”可知,未来这里有望达到100万台服务器规模,而覆盖重庆、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各省的大数据、云渲染、容灾备份等业务已经实 现。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得益于贵州优越的气候条件,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每年可以节省近十亿千瓦时的电力”错误,根据材料二“在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专门的制冷液体在服务器……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削峰平谷,使服务器负荷均衡;用功率半导体替换铜器件”可知,节省电力的原因不止贵州优越的气候条件;“近十亿千瓦时的表述也不对,原文为“可节省电力10.1亿千瓦时”,不是“近”是“超”。B.“算力是计算机的动力”错误,根据材料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由计算机推动,最重要的生产力就是算力”可知,算力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生产力,但并非计算机的动力。D.“它与数据、算法共同构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生产关系”错误,算力与数据、算法共同构成的的关系并非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对象是“人”。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东数西算’就是把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去计算和处理。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工程的资源调度逻辑相似,启动‘东数西算’,一是对东部数据算力供不应求与西部地区算力供大于求这种不均衡供求格局,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分层、分级优化数据算力资源配置,使数据要素价值最大化”可分析概括出,解决算力资源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打破东部数据算力供不应求与西部地区算力供大于求这种不均衡供求格局,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结合“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这种能源压力十分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将数据中心布局在西部,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可分析概括出,解决能源分布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充分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缓解东部的能源压力,优化能源资源的配置。结合“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我们国家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东数西算’意味着东西部经济联动增强,西部地区可以参与到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之中”可分析概括出,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数西算”有助于增强东西部经济联动,西部地区可以参与到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之中,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结合“东部耗电指标、空间资源紧张,而西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土地资源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能有效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使环境效益最大化”可分析概括出,解决空间资源的不均衡:“东数西算” 有助于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缓解东部地区空间资源紧张的局势,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分到了土地【墨西哥】胡安·鲁尔福经过几小时见不到树影,看不到任何树芽和树根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听到了狗叫。在这无边无际的道路上,有时以为远处不会有任何东西,除了龟裂的土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里有一个村落。可以听到狗在叫,可以闻到空气中散发出一股炊烟味,仿佛那就是希望。但是那村落还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是风使人们感到它就在近处。天一亮我们就上路了,现在大概是下午四点左右。一个人仰头望了望天,看了看挂在空中的太阳,说:“现在是下午四点光景。”这个人就是梅利顿,与他在一起的还有福斯地诺、埃斯特凡和我,我们一共四个人。不久之前,我们还有二十多人呢。我们早就不想再讲话了,这是由于天热,连平常很健谈的人到了这里也难以开口。在此地说话,酷热会使人舌干唇焦,最后只剩下喘气了。这时落下一滴硕大的雨点,把土地打了一个洞,出现了一小团泥浆,像是吐了一口唾沫。雨就只下了那么一滴。我们都等待着再下,用眼睛搜寻着还有没有雨点,可是连一滴也没有了,不再下雨了。哪个鬼会造出这样大的一个平原来?这平原远非有用之地。要不是由于还有那么几株三叶草和间或出现的几小块晒卷了叶子的枯草地,那可真是所谓寸草不生。我们正是走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四个人徒步而行。开始时我们还骑着马,背着枪,现在连枪也没有了。我一直认为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卡宾枪倒是件好事,因为在这一带携带武器很危险。人们要是看到你成天背着一支拴皮带的“30”型卡宾枪,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要是骑着马来,我们早就尝到了清凉的河水,并在那座村子的街道上散散步、消消食了。我极目四望,没有任何东西挡住我们的视线。只有几条小蜥蜴,在洞口探出头来,一遇到炽烈的阳光的烘烤,就赶快躲到石头下面阴凉处去了。可我们怎么办呢,将来不得不在这块土地上干活时,又怎样才能躲过这阳光呢?因为他们正是把这一块沙漠般的不毛之地分给了我们,让我们耕种的。他们对我们说:“村子那一带都归你们所有。”我们问道: “是那块平原吗?”“是的,整个格朗德平原都给你们。”我们正要开口告诉他们,我们不要这平原,我们要河边那一块土地,要从河边到那长有卡苏阿里那树和巴拉内拉树那一带的好地,我们不要这块名为平原的“硬牛皮”。但是他们没有让我们说出我们的想法。那位代表不是来跟我们谈判的,他把那些土地证往我们手中一塞,对我们说道:“光是你们几个人就得到那么多的土地,可别吓坏了。”“代表先生,可这平原……”“抵得上成千上万对牲口哩。”“可是没有水,连润润嘴的水都没有。”“那么雨季呢?谁也没有答应过给你们一片水浇地。不过只要一下雨,玉米就会像有人往上拔一样地长起来的。”“但是,代表先生,表土被冲刷光了,地就硬梆梆的。无论怎样种也不见得能长出东西来,玉米长不起来,别的作物也不行。”“你有意见可以书面提。现在你们可以走了。你们应该反对的是大庄园制,而不是分配给你们土地的政府。”“请等等,代表先生,我们可没有说过任何反对政府的话。我们只是针对平原……不可以反对的,就不反对。我们只是说这……请等一等,让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然而他不想听我们说下去。就这样,他们把这片土地分给了我们。他们要我们在这只灼热的烤盘上种点什么,看看能不能发芽生长。但是这里什么都长不起来,连秃鹰都不会到这里来。梅利顿说:“这就是他们分给我们的土地。”福斯地诺说:“什么土地?”我没有吭声,心里在想:梅利顿头脑发昏了,他们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土地?连一点土也没有,旋风都刮不起土来。“总还是有点用处的,那怕是用来溜溜马也好。”梅利顿又说。“溜什么马呀?”埃斯特凡问道。我一直没有很好地注意过埃斯特凡,现在他一说话倒使我注意起他来了。他身穿齐腰的短大衣下面露出像是一只母鸡的鸡头。不错,他大衣下面是藏着一只花斑母鸡。这鸡睡眼朦胧,张着嘴像是在打呵欠。“喂,特凡,从哪儿搞来的这只母鸡?”我问他。“是我自己的!”他说。 “可出发时你并没有带母鸡,你是从哪里买来的吧?”“不,是自己养的。”“那么说你是带来吃的,是吗?”“不,带来养的。家里只剩下个空房子,没人喂它,我就带来了。我每次出进门时总是带着它。”“藏在那里会闷死它的,最好让它出来透透气。”于是他把它抱在胳膊下,对它呵了一口热气,然后说道:“我们快到悬崖了。”他再说了些什么,我就没听见了。我们排成一行走下悬崖。而埃斯特凡远远地走在前面,只见他倒提着母鸡,不时地往上提一提,不让它的脑袋碰到石头。我们越往下走,土地变得越来越好。我们象一群骡子走下山坡,脚下扬起一片尘土。尽管我们沾了一身土,心里却是高兴的,我们确实觉得高兴。我们在硬梆梆的平原上整整走了十一个小时,置身于向我们迎面扑来的,散发着泥土香味的尘土中,该是多么欢畅!在河流的上面,一丛丛绿苗苗的卡苏阿里那树顶上,成群的绿色却却拉卡鸟在飞翔,这也使我们心旷神怡。此时我们又听到了狗叫声,好像就在我们身旁。我们继续前进,向村子里走去。然而他们分给我们的土地却是在悬崖的上面。(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有广角式的描写,又有特写镜头,展现了独特的墨西哥乡村风貌。B.在寻找土地之路上从开始的二十多人到后来的四个人,富有暗示性,以留白的方式令人遐想。C.小说以我、梅利顿等人的在寻找土地之路上的见闻和经历展现了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D.小说中我们与“打官腔”的政府代表的对话,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农民的敷衍和漠不关心。8.小说平淡甚至冷淡的叙述背后,却潜藏墨西哥百姓残酷的生存环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世外桃源,本文中也着重写到了“鸡”“狗”,请分析它们在用意上的异同。【答案】7.C8.①混乱野蛮的生活环境,如携带武器,处处充满危险,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②背信弃义的政府,不顾农民的诉求分给农民无法耕种的土地,不顾百姓死活;③严酷的自然环境,如极度干旱,土地是不毛之地。9.(一)相同点:两文都以鸡和狗代表安定的乡村生活。(二)不同点:陶文以鸡犬相闻塑造了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的田园世界。本文以埃斯特凡的鸡和远处的狗叫声表达了他们对仅仅为了生存下去的渴望。(远处的狗叫声象征着可望不可即的渺茫的稳定生存的希望。) 【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展现了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分析错误,小说只是有限的选取了一些乡村图景,并没有展现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是以一种平淡的语调来叙述的,但在这平淡甚至冷淡语调的背后,却潜藏墨西哥百姓残酷的生存环境,这些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从“开始时我们还骑着马,背着枪,现在连枪也没有了。我一直认为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卡宾枪倒是件好事,因为在这一带携带武器很危险。人们要是看到你成天背着一支拴皮带的‘30’型卡宾枪,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这一描写可以看出,当地治安环境恶劣,生活环境混乱野蛮。即使带了枪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甚至更加危险,“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从“我”与政府人员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政府并不关心百姓死活,他们无视农民的诉求,分给农民无法耕种的土地,还炫耀自己的功绩。“光是你们几个人就得到那么多的土地,可别吓坏了”“抵得上成千上万对牲口哩”。当农民们提出抗议时,他们态度冷漠蛮横,“那么雨季呢?谁也没有答应过给你们一片水浇地。”“你有意见可以书面提。现在你们可以走了。你们应该反对的是大庄园制,而不是分配给你们土地的政府”。从中可以看出政府背信弃义,完全漠视农民的合理要求。从“这时落下一滴硕大的雨点,把土地打了一个洞,出现了一小团泥浆,像是吐了一口唾沫。雨就只下了那么一滴。我们都等待着再下,用眼睛搜寻着还有没有雨点,可是连一滴也没有了,不再下雨了”“这平原远非有用之地。要不是由于还有那么几株三叶草和间或出现的几小块晒卷了叶子的枯草地,那可真是所谓寸草不生”等描写可以看出,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严酷,农民们所分得的土地极度干旱,几乎是不毛之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写桃源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处的“鸡”“狗”代表着安定的乡村生活,表明桃源人民生活稳定,安定祥和。在本篇小说中也出现了“鸡”“狗”这两个物象,“鸡”是埃斯特凡从家里带来的,象征对安定乡村生活的憧憬,而“狗”则来自前面遥远的村庄,那里临近水源,生活安定富足。所以,在两文中,鸡和狗都代表安定的乡村生活。但两文中的“鸡”“狗”所代表的的意义又有所不同。在陶渊明那里,他以鸡犬相闻塑造了世外桃源式的 田园世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而在本文中,埃斯特凡的鸡代表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远处的狗叫声则给了他们希望,象征着可望不可即的渺茫的稳定生存的希望。这两个物象表达了他们对仅仅为了生存下去的渴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曰:“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B.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C.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D.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席,指离开座位。“席”指的是座位,与成语中“坐无虚席”的“席”含义相同。B.骐骥,指良马、骏马,和荀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中的“骐骥”含义相同。C.谨,表示恭敬地,“谨”和《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中的“谨”含义相同。D.再拜,指再次跪拜,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后,他担心秦国进攻,害怕燕国有灾祸降临,请求太傅想办法,太傅举荐了田光,希望太子和田光商量对策。B.燕太子丹对待田光非常恭敬,田光觉得自己精力已经衰退,但却不敢怠慢国家之事,便向燕太子丹举荐了好朋友荆轲,并答应帮太子丹结交他。C.田光弯腰曲背去见荆轲,他告诉荆轲燕和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为燕出谋划策,并告诉荆轲他已经向太子举荐了荆轲,希望荆轲去拜见太子。D.燕太子丹告诫田光不要将他们所商议的事情泄露出去,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同时证明自己讲诚信,便自刎而死,临死前请荆轲将自己已死之事告诉太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见田光,道曰:“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2)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答案】10.A11.D12.C13.(1)于是鞫武出宫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2)我和您互相交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当年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膝下行”“流涕”是两个谓语动词,主语都是“太子”,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D;“有顷”修饰“后”,“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有顷”和“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座位没有空着的。B.句意: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骏马一跨跃。C.句意:遵命。/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D.“‘再拜’含义不同”错误,两句“再拜”含义相同。“再拜”,连着拜了两次,表示恭敬;“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意思是“拜两次”,用于敬称的称谓;句意: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恭敬地拜了两拜,敬献给大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他告诉荆轲燕和秦势不两立”错误。由原文“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可知,是太子教导田光说的内容,并非田光自己说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介宾短语后置,应为“太子愿于先生图国事”;“敬”,恭敬;“奉教”,接受教导。(2)“相善”,互相交好;“吾形”,我的身体;“逮”,比得上。参考译文: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太子丹担心它。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 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私下里没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②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璧”一作“壁”。璧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马鞭。②美人:这里指元稹。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颔两联强调“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言语中流露着对友人酬赞和对竹鞭的珍重。B.颈联借物喻人,借竹的品性来赞美好友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傲然不屈的心志气节。 C.同处贬谪的境地,友人从千里外给诗人寄来壁州竹鞭,饱含牵挂、慰藉、鞭策、互勉之意。D.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15.本诗尾联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本诗尾联诗人联想何时能和好友元九一同策马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敲镫高吟;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答谢友人的关怀,借一杯美酒振奋精神;③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心愿,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错误。诗句“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说明了壁州竹生长于幽深的山林中,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可见“适宜”归纳不准,生长环境应该是恶劣的。再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这不是单纯地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凸显的不是“壁州竹鞭的名贵”,而是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而且壁州竹鞭之所以“名贵”,更因为它是“美人相赠”,所以“比双金”,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名贵,暗示了赠鞭者品格的高尚。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本诗尾联“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这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既然是不知何时,那么这幕“策马”“敲镫”的情景就出自诗人的想象,是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诗。而要想能够策马归去,共吟新诗,则必然不能处于如今双双被贬,远隔千里的情形下,故此这两句也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大意是说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以答谢友人的关怀;这一联诗一反上句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可见结尾情感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③两首诗在结尾都表达了希望尽早结束被贬的生涯,让人精神振奋,表现了坚定的意志、处事乐观的精神 以及与朋友相互鼓励和劝慰的用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个人做事需要坚持自我,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心志。《逍遥游》中表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表现女子不再相信爱情,直接劝告女性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于嗟女兮④.无与士耽⑤.诵明月之诗⑥.歌窈窕之章(明月夜,短松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劝”“沮”“于嗟”“耽”“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①的时候,我却愿意去“度”,这时我再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的“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子”“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②也还是如此。我的生命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者是白白的③,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共有九个引号,其中“品尝”“哲人”与其他七个用法不同,请分析其作用。【答案】17.①风和日丽②垂暮之年③虚度年华18.①“品尝”:特殊含义,本指品味、尝试食物,这里把抽象的“好日子”具象化,指体味、享受生活。②“哲人”:反语,本指贤明而智慧的人,这里是对混日子、“消磨时光”的人的讽刺批评。【解析】【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这里说的是与“天色不佳”相对的意思,故填“风和日丽”。“风和日丽”意思是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第二空,结合“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可知,作者用“即使……也……”表假设,强调自己到了暮年,也称颂生命,故填“垂暮之年”。“垂暮之年”指快要到或已经接近人之晚年。第三空,结合“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可知,这里强调的是消磨时光、消磨光阴,故填“虚度年华”。“虚度年华”白白地度过年岁。指碌碌无为地耗费时光,虚掷生命。【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品尝,本指品味、尝试食物。作者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享受生活,将生命无限拉长。故此处“品尝”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把抽象的“好日子”具象化,指体味、享受生活,突出了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幸福感。②哲人,本指贤明而智慧的人。文中作者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哲人的态度“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二者进行比较,哲人消极地看待生活,作者却相反。故此处“哲人”的引号表反语,这里是对混日子、“消磨时光”的人的讽刺批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进入白露之后,真正的“天凉好个秋”也就来了,正所谓“白露至,秋凉始”。①,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特别是大雁,已准备着向南飞迁。白露中的“三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白露节气,②。在太湖地区,这是祭禹王(大禹)的日子,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的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大约一周多的盛大香会,寄寓着对于大禹的缅怀。在福州素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客等多种功效,而白露时节的龙眼甜度最高,口感最好。南京人会在这个时节喝白露茶,在苏浙的一些地方则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节令至此,正当仲秋伊始,气候上虽有些寒凉,却也一如早春之清朗,虽有落叶秋黄之萧瑟,③。有的花颜色甚至比春夏时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 开在田边沟旁的荻花,恰似一排排随风起舞的紫衣女子,舞出了秋日里最柔美曼妙的一道风景。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9.①候鸟对气候最为敏感;②各地风俗均有差异;③却也有诸多花木依然茂盛20.每年的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一周多的盛大香会,寄寓着对大禹的缅怀之情。21.①构成:比喻句由本体和喻体构成。该句本体是“获花”,喻体是“紫衣女子”,将“开在田边沟旁的荻花”比作“随风起舞的紫衣女子”。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路边“荻花”颜色鲜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表达出作者对仲秋时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举例“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特别是大雁……”可知这里讲是鸟类的相关情况,而根据该段最后“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知,这里所讲的并不只是候鸟南飞的情况,还有百鸟储存干粮过冬的活动,故可归纳为:候鸟对气候最为敏感。第二空,根据后文太湖地区祭禹王、举办香会,福州吃龙眼,南京人喝白露茶,苏浙地区自酿白露米酒等活动可知,这里讲的是白露节气的民俗活动,故可填:各地风俗均有差异。第三空,根据前文“虽有落叶秋黄之萧瑟”可知,挖空处应填与此相反的意思,而这层意思可以根据后文“有的花颜色甚至比春夏时更艳”得到答案,故可填写为:却也有诸多花木依然茂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本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赘余,“大约……多”赘余,应去掉其中一个。第二处,不合逻辑,因为“对于”运用不当,大禹是缅怀的对象,属于受动者,应将“对于”改为“对”。故应改为:每年的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一周多的盛大香会,寄寓着对大禹的缅怀之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是“恰似一排排随风起舞的紫衣女子”,整句话所描写的主语是“开在田边沟旁的荻花”,所以本体应是“荻花”,而荻花在田野里随风舞动就像紫衣女子在翩翩起舞,所以喻体应是“紫衣女子”,而“恰似”很明显是比喻词,所以这里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 句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荻花是女子,而以“紫衣”进行修饰,这形象生动地点出了荻花花色为鲜明的紫色的特征,而作者又将荻花随风飘动的形态比喻成女子随风起舞这一在人类社会中极具美感意义的行为,并直接以“最柔美曼妙”这一形容词来形容,这充分说明了秋日荻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状态特征。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将荻花写得这样美,就是想表达出他对秋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③居家上网课期间,有同学感慨:好怀念和老师同学在校园一起学习的日子,在学校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有同学认为:线上学习,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同样可以保证高效学习。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如切如磋,在环境中锤炼成长能力“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流淌着古代智慧的名言,与“孟母三迁”传达的教育意义不谋而合。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高速向前,我们不禁思考:难道要等待环境来改变我,影响我吗?孟母的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启发意义,但对于个人成长,环境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愚以为,在变化的环境中,更要努力锤炼自身能力,方能行稳致远。环境是什么?是一个人成长的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对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去年,一篇17年的博士论文的致谢让广大网友泪眼婆娑。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黄国平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黄国平来说,是艰难的环境“曾益其所不能”,让他成为拥有超乎常人的心志。但我们同样要清楚,环境只是“他驱力”,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意志才是真正的原生动力。正因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才有勇气、有自信走出泥泞,迈向更好的未来。心有所信,方能致远。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把信仰、信念装进行囊,才能拥有昂扬的姿态,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所以你看,当环境没有办法改变时,解决之道就在于改变自己。而如果过分依赖环境,反而容易催生“等靠要”的心态,消解奋斗的恒心。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针对四弟“找馆出外”,谓“出外较净耳”的读书习惯,说出“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的论断。的确,学习与环境并无绝对关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心态。人是有专注力和意志力的,如果过分依赖环境,反而容易让自己迷失在内心浮躁的密林。苟志存高远、一心向学,哪怕是闹市也能心有定力。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常拿着书在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以此作为考验,培养自己随时随地都能专心专注的能力。这种“闹中取静”的定力,无疑有助于我们涵养“每临大事有静气”品质,同时这也是面对变化环境的灵丹妙药。我们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理想的院校,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这也是寒窗苦读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环境与成长”的主题,不是要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相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都希望下一代拥有更好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环境更像是一个人成长可期的“终点”,而不是赛道的“起点”。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守住宁静,如切如磋。锤炼自身能力,致力于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息,贡献所能,无论环境变化与否,都能成为独好风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包含三则,第一则说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第二则说环境对物的影响,也可以引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第三则说网课学习中环境和人的关系,所以,材料都是说环境的影响,核心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写作任务是紧扣“环境与成长”的话题,表达自己对环境与人的成长的思考,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将写作任务分解,任务一:主题:“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写作过程中对环境与人的成长要有充分的思考,还要有明确的判断。从设置的三则材料来看,答案是一定能。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主要是说环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考生可以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肯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也可以否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如“出淤泥而不染”),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与相关的阐述,能自圆其说。任务三:文体自选,根据材料性质,议论文 容易上手,记叙文同样可以写,但要能通过叙事明确体现主题。语言:体现文体特色,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侧重理性色彩;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侧重文学色彩。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环境影响成长。首先列举秦伯的例子论证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紧接着列举赵括的例子论证优越的环境,往往培养庸才;再次列举比尔盖茨的例子论证环境恶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升华主题,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恶劣环境懂得适应,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立意:1.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至为关键的作用。2.环境是外因,内因——孩子自身才是决定因素。3.教育的路上既要重视外因(环境),还要重视内因(自身)。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28 05:25:0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4.0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