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4届高二上学期11月居家测试(一)语文试卷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材料二: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 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摘编自朱光潜《谈美》第三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品味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B.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C.要发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只有摒弃实用的态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D.朱光潜先生否定艺术创作中写实主义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间与空间相隔的“距离”,它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艺术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贴近就愈能打动我们,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愉快的审美体验。C.朱光潜先生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意在证明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是站在客位上将这种情感客观化。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语段最不适合用“审美距离”解释的一项是()A.在《堂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堂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B.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陈其元《庸闲斋笔记》C.侬家家住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郭六芳《舟还长沙》D.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答案】1.C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比较文本信息的能力。A.“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错误,由“要彻底改变看待事物(这里指竹子)的普通方式”可知,应当是不将竹子视为实用的寻常之物,而要从诗人的眼光、审美的视角来欣赏他们笔下的竹子。B.“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就可以……”错误,条件与结果倒置,由“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可知,“不即不离”的境界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D.“朱光潜先生否定艺术创作中写实主义作品”错误,曲解文意,由“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写实主义不相容”可知,朱光潜先生否定的是极端的写实主义作品而非写实主义作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C.“意在证明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错误,以偏概全,朱光潜先生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不仅证明了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同时还证明了距离若太近,则容易使人回到现实世界。故选C。【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和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一“‘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可知,“心理距离”的概念和作用。A.“堂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是“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属于“审美距离”。B.“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是“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属于“审美距离”。C.“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属于“审美距离”。D.“唯有池塘自碧”是将情感赋予池塘,应该用材料二《谈美》第三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移情原理”去诠释,和“审美距离”无关。故选D。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会仇恨(苏联)肖洛霍夫在战争中,树也跟人一样,各有各的遭遇。我见过一大片被我们的炮火轰倒的树林。死亡庄严地默默统治着这片被我军炮弹炸得坑坑洼洼的林中空地,只有空地中央屹立着一棵神奇地保存下来的小桦树,风摇动它那被弹片削得伤痕累累的树枝,吹得它那嫩绿发亮的叶子沙沙作响。夜间德军重炮进行骚扰。隔开一定时间,有节奏地远远响起炮声,几秒钟后,越过我们的头,在高高的星空中传来炮弹的钢铁轰鸣。我们躺在榛树下,格拉西莫夫中尉拿折下的树枝驱赶蚊子,从容不迫地讲着自己的经历。我尽记忆所及把它转述于下。“战前我们厂里来了一批德国机器。装配时每个零件我都要摸上五六遍,里里外外仔细观察。没话说的,这些机器都是巧手做出来的。我读过德国作家的书,很喜欢,对德国人民一向怀有敬意……”“我就这样上了前线,心里想:德国人的技术很强,军队也不错。同这样的敌人打仗,简直很开心。说实话,这样的敌人本来我就不指望会老实,再说同法西斯打交道你能指望什么诚实呢,但我也从没想到希特勒军队竟是一帮这样无耻的匪徒……”“ 七月底我们的部队到了前线,二十七日一早投入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们俘虏了大约十五个人。我如今还记得押着这批吓得脸色发白的德国人,我们的战士这时冷静下来,个个都把所能给的东西送给俘虏:有人给一锅菜汤,有人给烟草或者纸烟,有人请他们喝茶。大家拍拍他们的背,管他们叫‘同志’,问‘同志’干吗出来打仗?……”“有一个军官瞧着这动人的景象说:你们跟这些人称兄道弟,那么亲热。他们在这儿都成了‘同志’,可你们应该看看,战线那一边的这些‘同志’在干着什么,他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伤员与和平居民的。他说这话仿佛在我们耳朵上浇了一瓢冷水,说完走了。”“不久我们就开始反攻,这回可真的看了个够……被烧成一片焦土的村庄,成百个被枪杀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一个在我头脑里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她看来只有十一二岁,正上学去,德国人把她杀害了。她的脸被军刀砍得血肉模糊,手里却紧握着一个打开的书包,周围狼藉着染血的练习簿和教科书。我们拿雨衣盖住她的身体,默默地站在一旁。后来战士们又默默地走散了,可我仍站着,仿佛精神错乱,嘴里喃喃地念着:‘巴尔科夫、波洛文金编,自然地理,中学教科书。’这是我在草上看到的一本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我是熟识的。我的女儿也在念五年级。”格拉西莫夫中尉沉默了好一阵。“乌克兰的土地真好,那里的景色也挺美!每一个乡每一个村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不惜在那里流血,而血据说是能够增加亲情的……”“……我当时没想到会当上法西斯的俘虏,可是当上了。九月里我第一次负伤,但仍留在队里。到了二十一日,在波尔塔瓦省的杰尼索夫卡城下我第二次负伤,被俘虏了。”“看守我们的是一批以抢劫发财的德国兵。他们都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都是些挑选出来的穷凶极恶的坏蛋。譬如,为了寻开心,一个上等兵清早来到铁丝网边,通过翻译说:‘马上要分发食物了。从左面分起。’”“上等兵走了。围墙左面聚集了凡是能站立的人。我们等了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几百具索索发抖的活尸站在刺骨的寒风中……大家站着,等待着。”“对面突然出现了几个看守。他们从铁丝网上扔进几块斩碎的马肉。被饥饿驱使的人们都拥到那里,在沾满泥浆的马肉旁冲突起来……”“看守哈哈大笑,随即响起了机枪长久的扫射声。一片叫喊和呻吟。俘虏们拥向右边铁丝网,地上留下死者和伤者……俘虏营营长是个高个子大尉,他带着翻译走到铁丝网边。他好容易忍住笑说:‘刚才分发食物时发生骚乱,这是不能容忍的。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将下令枪毙你们这些俄国猪,决不姑息!快把死人和伤者收拾掉!’希特勒士兵聚集在俘虏营营长后面,都笑得死去活来。他们很欣赏长官的‘幽默’……” 那天晚上我没能听完格拉西莫夫中尉的故事。他因急事被传唤到司令部去了。不过,过了几天我们又见面了。窑洞里散发出霉味和松脂气。中尉坐在凳子上,弯着腰,巨大的双手手指交叉放在膝盖上。我瞧着他,不由得想,这姿势他大概是在俘虏营里养成的吧,交叉着双手,一连几小时默默地、痛苦地徒然沉思着……“……真正学会了打仗,也真正学会了恨,学会了爱。在战争这样的试金石上,各种感情都分得一清二楚。看来,爱和恨怎么也不能混杂在一起,俗话说:‘骏马和母鹿不能同套一辆车。’可我们这儿两者却能并驾齐驱!要是我这话里有点啰嗦,请您原谅,但我是这么想的。”格拉西莫夫中尉结束他的话,在我们交谈中第一次露出淳朴可爱、带些孩子气的微笑。我也第一次发现,这位虽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这种由巨大痛苦换来的银白是那么纯洁。(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话仿佛在我们耳朵上浇了一瓢冷水,军官瞧着我们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俘虏后,表达出对我们行为的不满,这为下文描写法西斯军队的罪行做铺垫。B.面对被法西斯军队杀害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我仍站着,仿佛精神错乱,这是因为草上的教科书让我对此感同身受,想起了自己女儿的悲惨遭遇。C.俘虏营的营长虐待并随意杀害俘虏,士兵们对此毫不在意,反而笑得死去活来,认为长官很幽默,这个细节表明战争中的法西斯士兵已泯灭人性。D.三十二岁的格拉西莫夫中尉已经两鬓银白,这两鬓银白是格拉西莫夫中尉饱经苦难的结果,更蕴藏了格拉西莫夫中尉对祖国、人民真诚的赤子之心。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通过我倾听主人公的亲身经历,细致描写人物的感受,容易让读者代入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B.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推进故事,战争前美丽的乌克兰与战争中一片焦土的村庄、敌我双方对待俘虏的不同态度,无不诉说着战争的残酷。C.小说主要情节的推进通过亲历者讲述的方式展开,格拉西莫夫中尉亲身讲述了自己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D.小说的叙述语言生动而又丰富多彩。既有如“骏马和母鹿不能套一辆车”这样的俗语,也有精彩的抒情,这使得小说的语言富有感染力。6.小说开头为什么描写一大片被炮火蹂躏过的树林以及林中空地中央保存下来的小桦树?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7.苏联文学批评家尤·鲁金说:肖洛霍夫的心灵是向人的一切痛苦和所有能够把人变成大写字母的“人”的美好东西敞开着的。小说表现了肖洛霍夫怎样的心灵?请简要分析。【答案】4.B5.B6.①被炮火蹂躏过的树林,渲染了战争恐怖、残酷的氛围,为故事的讲述提供背景。②林中空地中央保存下来的小桦树,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隐喻了饱经磨难的苏联和坚忍不拔的苏联人民。7.①肖洛霍夫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饱经战争摧残、但仍坚忍不拔、内心纯真的英雄形象,以此彰显其心灵中对美好人性的歌颂;②肖洛霍夫在小说中以悲怆的笔触描写国家、人民遭受的苦难,蕴藏了其心灵中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③肖洛霍夫在小说中对比敌我双方对待俘虏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法西斯罪行的控诉,揭露了法西斯的反人类性,展现了其心灵中对人类爱恨的思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想起了自己女儿的悲惨遭遇”,无中生有,文中只是提到“我的女儿也在念五年级”,并未提及其女儿的遭遇。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敌我双方对待俘虏的不同态度,无不诉说着战争的残酷”错误,由“我们的战士这时冷静下来,个个都把所能给的东西送给俘虏:有人给一锅菜汤,有人给烟草或者纸烟,有人请他们喝茶。大家拍拍他们的背,管他们叫‘同志’”可知,我方对待俘虏的态度体现了残酷战争中人性的美好。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分析这些内容特点,然后结合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通常作用以及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由“树也跟人一样,各有各的遭遇。我见过一大片被我们的炮火轰倒的树林。死亡庄严地默默统治着这片被我军炮弹炸得坑坑洼洼的林中空地”可知,这树林被炮火轰倒,林中空地被炮弹炸得坑坑洼洼,而这些都是战争造成的,所以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恐怖的氛围;结合下文格拉西莫夫中尉所讲述的德军的残忍来看,开头的景象为下文故事的讲述提供了背景。由“只有空地中央屹立着一棵神奇地保存下来的小桦树,风摇动它那被弹片削得伤痕累累的树枝,吹得它那嫩绿发亮的叶子沙沙作响” 可知,这小桦树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嫩绿发亮的叶子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结合下文所讲述的故事来看,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苏联的人民遭受了战争的磨难,但从格拉西莫夫中尉等人身上展现了苦难中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所以这炮火中活下来的小桦树隐喻了饱受磨难的苏联和苏联的人民。【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作者的心灵是通过小说中的形象、情节以及主旨等展现出来的。从小说塑造的形象来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格拉西莫夫中尉,他讲述了自己的战争经历,如看到“被烧成一片焦土的村庄,成百个被枪杀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如被俘虏之后遭受的虐待等,主人公可以说是饱受战争摧残,但由“露出淳朴可爱、带些孩子气的微笑”“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可知,他虽然遭受战争摧残却坚忍不拔且内心纯真,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对美好人性的歌颂。从小说的情节来看,文中写苏联遭受德国入侵,由“被烧成一片焦土的村庄,成百个被枪杀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她看来只有十一二岁,正上学去,德国人把她杀害了。她的脸被军刀砍得血肉模糊”可知国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作者用悲怆的笔触讲述这些内容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从小说的主旨来看,文章不但写了法西斯入侵给苏联造成的伤害,还写到敌我双方对待俘虏的不同态度,我方对待俘虏是“个个都把所能给的东西送给俘虏:有人给一锅菜汤,有人给烟草或者纸烟,有人请他们喝茶。大家拍拍他们的背,管他们叫‘同志’”,非常友好,而对方对待俘虏却是戏弄、虐待、枪杀,“他们从铁丝网上扔进几块斩碎的马肉”“看守哈哈大笑,随即响起了机枪长久的扫射声。一片叫喊和呻吟。俘虏们拥向右边铁丝网,地上留下死者和伤者”“希特勒士兵聚集在俘虏营营长后面,都笑得死去活来。他们很欣赏长官的‘幽默’”,对比之中表达对法西斯罪行的控诉,揭露法西斯的残忍,展现了对人性善恶、对人类爱恨的思考。三、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 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答案】8.C9.B10.D11.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 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大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出上来。吴汉性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就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四、诗歌鉴赏(12分)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感兴王禹偁①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注】①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 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C.“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错误。“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孤”“细”二字暗示了词人凄清伤感的情绪,“一缕”是说人烟稀少,渔村里人家很少,因此展现了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故选C。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归去来兮[宋]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注】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B.“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句,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全句表达作者对人生坎坷、失意,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C.“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堂前细柳”惦念作者,实写“江南父老”对作者的留恋之情。D.这首词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C.“实写‘江南父老’对作者的留恋之情”分析错误,“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表达了作者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故选C。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答案】14.D15.B【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标题和内容的能力。A.“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迟暮”“涓埃”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 D.“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错,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颈联意思:现在,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给多病之躯,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表达诗人功业未就的无奈和郁闷之情。故选B。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__________,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__________、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__________。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名副其实自言自语欲速不达标新立异B.顾名思义自言自语适得其反独树一帜C.顾名思义喁喁私语欲速不达标新立异D.名副其实喁喁私语适得其反独树一帜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B.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C.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B.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且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C.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D.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而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答案】16.B17.B18.C【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联想到它的含义。名副其实,名与实际相符。语境是说由小楼的名称而想到其含义,选择“顾名思义”。第二处,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喁喁私语,形容说话声音小。语境强调“无人知晓、无人懂得”,故选择“自言自语”。第三处,欲速不达,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根据前文“初衷”和“可是”这一转折关系,此处是说结果和希望相反,要选择“适得其反”。第四处,独树一帜,比喻自成一家。标新立异,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此处是说李煜词风自成一家,选择“独树一帜”。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于谁听?”可知“这种感受”是指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A.“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说花伤客心,其伤心的原因是“万方多难”,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B.“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说因无人理由而只能空拍栏杆,与前后语境相合。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写愁绪之无际,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D.“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写“愁思”如同“海天”一样,茫茫不断,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共有三处: 一、“不仅是……而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不仅是……而且是”;二、“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语序不当,“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高于“安度躯壳的需求”,二者颠倒顺序;三、“安度躯壳”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安放躯壳”。全程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发表题为《新冠疫情的现状和判断》的演讲时表示,100多位5月份广州新冠疫情的患者都是感染的德尔塔变异株,这替研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结果证明了国产疫苗是有防护作用的效果的。2021年广州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暴发疫情的研究初步统计_____,疫苗对重症的防护效果为100%,对中度轻度、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护效果分别为76.9%、67.2%、63.2%。钟南山院士提醒,广州上一波疫情的13名重症患者全部都没有打疫苗,这是值得大家______,______的。临床数据显示,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的预防感染的,()。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都是______的。密闭的室内环境是德尔塔病毒传播的主要场景。广州疫情的早茶传播链、本轮疫情的扬州麻将馆传播链,荆州火车站传播链,常德穿紫河游船传播链等,都具备这一特点,______。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和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标明观照行之有效无独有偶B.表明关注行之有效不一而足C.标明关注上行下效不一而足D.表明观照上行下效无独有偶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现在疫苗的可控范围,这是根据总体情况作出的判断。B.但从总体情况来判断,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现在疫苗的可控范围。C.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在现在疫苗可控的范围之内,这是根据总体情况作出的判断。D.但从总体情况来判断,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在现在疫苗可控的范围之内。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100多位5 月份广州新冠疫情的患者都是感染的德尔塔变异株,这为研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结果证明了国产疫苗是有防护作用的。B.5月份广州新冠疫情的100多位患者都是感染的德尔塔变异株,这替研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结果证明了国产疫苗有防护作用的效果。C.5月份广州新冠疫情的100多位患者都是感染的德尔塔变异株,这为研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结果证明了国产疫苗是有防护效果的。D.100多位5月份广州新冠疫情的患者都是感染的德尔塔变异株,这替研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结果证明了国产疫苗是有防护效果的。【答案】19.B20.D21.C【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标明: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使人知道;表明:表示清楚。语境是“……研究”,与之搭配“表明”,排除A.C,观照:原为美术术语,现也指仔细观察、审视;关注:关心重视。“这是值得大家”关心重视的意思,故选“关注”,排除D。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原文语境是“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地,故选“行之有效”。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指同类的事情很多,无法列举齐全。“都具备这一特点”,所以选“不一而足”。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连贯的能力。括号前是讲“都具备这一特点”,括号后讲“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括号中所填的句子与括号前一句“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的预防感染的”应该构成转折关系,排除AC两项;“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现在疫苗的可控范围”主谓搭配不当,排除B项。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100多位”语序不当,应放到“患者”的前面;排除A.D;“替”字介词误用,应改为“为”;“是有防护作用的效果的”句式杂糅,改为“是有防护作用的”或“是有防护效果的”。排除B。故选C。六、名篇名句默写(9分)22.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表达了诗人效仿古人、醉傲尘世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__________”。(4)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此时相望不相闻②.愿逐月华流照君③.陈王昔时宴平乐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吾止也⑥.吾往也⑦.三十辐共一毂⑧.当其无⑨.有车之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逐”“宴”“恣”“谑”“辐”“毂”。七、作文序列化训练一(拟标题、开头段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材料二:《尚书》有云:“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甘霖。”材料三:张桂梅于2008年自主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而她本人也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七一勋章”。 材料四: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平台”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词语,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平台与人才”,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篇征文参与讨论。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作开头段,能运用一定的技巧,明确体现观点。【答案】例文:青年追梦须借平台读了“青年论坛”相关栏目,陈子昂、张桂梅事迹,令我感触颇深,《尚书》说,金属在不同平台发挥不同的作用。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认识到平台、起点的重要,学会顺势而为,甚至自我造势,无疑是青年的一门必修课。青年追梦奋斗的路上,往往不能只依靠单纯的苦干,正是“大鹏南徙依扶摇,青年追梦须借平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依赖于它所在的平台——青藏高原,而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失去自己的舞台后,只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地。两厢的巨大差别就在平台带给人的资源不同,结局自然是鸿泥之别。平台是智者眼中的“势”。放眼古今,善于借势的人,往往能勇立时代的潮头。秦王扫六合,是承接六国纷争之势;诸葛定隆中,是借助民心归汉之势;马云创淘宝,是紧扣网络大兴之势……凡借势之人,莫不是善于运用平台之人。小米总裁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风口是什么?是平台,是“势”。话说回来,平台能助人成长,也易让人渐生膨胀之心,迷失自我。每一个人都应时刻保持谦卑情怀。法国作家雨果说:“骄傲是所有英雄人物都能受到伤害的处所。”骄傲之人往往夸大自己的功劳,忽视平台的作用。他们甚至认为地球离了自己就不会转了,正如《乔家大院》中孙茂才信心满满地离开乔家,投奔乔家的竞争对手钱家时所听到的那句话:“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不是珠峰巍峨衬托了高原,而是青藏高原成就了珠峰。所有的成功都是日积月累,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是单单依靠平台。“青少年需借助平台成就自我,但更重要的是应伴随平台一起成长。”作家王蒙如是说。李子柒在微博上有2700多万粉丝,在Youtube有1000多万粉丝,表面看是平台成就了她。李子柒的火,源于她视频的取材,没有了城市快节奏生活,充满了日出而起,花香绕梁的乡村野趣,让人倍感惊喜。同时,李子柒的火,更是源于她的不慌不急,每一个作品都精耕细作,每一个作品都能让人静下心来。反观咪蒙,原本在微信公号上有1000万粉丝,却因贩卖焦虑被各大平台永久封号。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是借助平台狐假虎威而是沉下心来苦练内功。 愿大家都能在追梦之途中,像鹏鸟一样借助扶摇直上云天,更愿大家能苦练内功,成就自我,提升平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一:内容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后面“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启示我们,再有才华的“英雄”,也要找到“用武之地”才能发挥才能。这个“用武之地”就是“平台”。同时“盛时”告诉我们其实那是一个有很多平台的机会,只是你没抓住而已。这则材料既从反面来证明“平台”对人才的重要性,更启示人们要在伟大的时代抓住平台,实现自我,成就伟大。材料二: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强调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并有人尽其才之意。这则材料很容易理解到“才尽其用”的立意,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有才方可得其用”,从而激励广大青少年要广博其才,提升其能,如此方可得其用,实现人生的价值。材料三:这个材料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张桂梅搭建平台,成就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第二层是说张桂梅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纵合两层意思,可得出立意:搭建平台,造就人才,成就自我。任务中的“青年论坛”栏目要求在行文时要充分结合“青年”这一对象,写作的视角必须是青年。“平台与人才”表明这是关系型材料作文,应把握住“平台与人才”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来写:平台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与施展空间,人才反过来又促进平台的完善与壮大。至于“平台”“人才”二者,哪个方面更重要,更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辩证看待。综合材料来看,似乎谈平台(现有平台、搭建平台)成就人才更好。立意:1.不在高台上,怎得摘星辰。2.伟大的时代,处处皆平台。3.以平台为舟,以人才为楫。4.扬时代长帆,逐青春远梦。5.筑起高台,成就你我。6.搭起高平台,引得凤凰来。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长垣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检测试题(宏奥班)(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2:25: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3.5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