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四)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府诗的地域性质是复杂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它们的音乐来自民间地方音乐的收集和改造,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汉乐府的文学形式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地域特色,如楚辞体就明显地属于楚国的文学样式,从秦汉时期的文献来看,五言和杂言的诗歌,主要流行于北方。汉乐府诗在本原上都萌发于一些地方文化,而汉王朝又在乐府制度和乐府制作中采其所用,杂而和之,专门的人员参与创作,渐渐混淆和瓦解它们的地方性。但是另一方面,汉代的政治文化区域也不平衡,而汉乐府诗的发展和流传运用是要依靠朝廷的礼乐活动、社会民间的娱乐环境,这样,它们又形成了新的地域性特色。乐府诗歌艺术的源头是民歌,而民歌则是极具地域差异的一种文化现象。汉代的乐歌从其发生的本源上来看,是极其广博的。《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乐府诗歌遍布吴、楚、齐、郑、关陇、河朔的广大的范围。但是,这些丰富的地方性音乐资源在其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是缓慢而又有局限性的,其发展和推广往往要经过一种政治手段的选择和统治者个人好尚的提倡。西汉初年,政治制度延承秦制,统治思想废刑名而重黄老,不兴不作,于民休息。朝廷和社会对音乐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所以,在秦旧乐的格局上,配合少量的楚风,就可以满足。这种状况到汉武帝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帝时任用儒生和方士,大兴郊祀之礼,与此相应,音乐之事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原来掌管雅乐的机构——乐府,在职能上得以扩大和调整。张骞通西域得胡乐,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为武乐。武帝本人又经常游猎宴享,乐府在掌管郊祀之乐以外,也为皇家的娱乐服务。此外,音乐的性质也有所变化,以秦、赵、代之音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和以楚乐为中心的南方音乐为主要成分,又参酌其他域外曲调的汉代音乐体系在渐渐地形成。但是,各种音乐成分在交互融合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似乎是不平衡的。《汉书·艺 文志》的记载明显反映出,以关陇、河朔之地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形式占有更高的比重。这其实也反映了汉代统一以后南方楚文化和北方文化交融的具体形态。在秦的统一战争之中,楚国的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汉高祖虽然是楚人,好楚声,但是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楚乐的修养也不能和楚国强盛时期的贵族相比。跟随他的沛县旧部,也都是些出身较低的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对楚风的特殊爱好。其次,汉代虽然也采用楚声来创作郊祀和宗庙之乐,但是,这些祭祀和礼制方式是依靠秦的旧制度和齐鲁文化的基础形成的,所以,在艺术的形式和性质上就对原来的楚乐有所改变。唐山夫人所创作的《房中祠乐》是用楚乐的,但是,在文字的形式上看不出在屈原《九歌》中所反应的楚辞风格,而变为四言为主、歌功颂德的典重文字。楚文化在汉代的渐渐式微还因为它和汉代的统治思想之间存在矛盾。汉文化在前期重黄老,武帝后重用儒术,杂以刑名。黄老崇尚质朴,反对华饰,儒术重礼制、经术和诗教。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楚辞在汉代初期,还受到贾谊、司马迁和刘安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爱好,给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由于儒家诗教和政治伦理观念的强化,到东汉时期,屈原的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可以得到肯定,但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就屡屡遭到批评。同时,楚辞也渐渐地不能为一般人所了解,能为楚辞便是才能的表现。所以,吴人朱买臣等人因为能讲楚辞受到重用。从这里就可以明确地看到楚国的文艺在汉代的统治思想和文化趋向中衰变的命运。(摘编自李俊《论汉乐府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材料二:汉乐府中有关山水的描写大都体现了社会动乱带来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如《巫山高》中“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将征夫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山位于西南,在古代算偏远地带,来这里的文人多为贬官之人,背井离乡,诗歌中难免会带有凄凉苦楚的意味。北方与西南不同,北方盛行祭祀礼仪,当地的百姓对于生命、死亡有着超乎其他地域的认知,其中北部山和泰山就是北方丧葬之地的代表,在乐府诗中常暗示着生命的结束。《步出夏门行》从魂归北邝的角度来慨叹人生,表达人世兴衰和生命消亡之悲。《怨诗行》中“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北方诗歌带有南方诗歌不具备的超脱和人生感悟。乐府中关于风物的描写更多是映射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寄托。作为南方乐府的代表,《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戏穿梭的欢快景象,暗含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意思。南方多山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造就了南方人细腻、温婉、活泼的性格。相比于南方的欢愉氛围,北方的诗歌带有沉郁悲苦的气息。《豫章行》中写道:“身在洛阳宫,根在豫章山。……何意万人巧,使我离根株。”洛阳作为北方城市的代表,大兴宫殿,大肆伐木,无形中透露出洛阳的政治面貌。根株分离隐喻亲人分离、众人落井下石的现象,暗示着北方沉闷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北方沉郁的诗风。东汉初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汉乐府的创作也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在杂歌 谣辞中,《京师为袁成谚》《京师为张盘语》等都是称赞洛阳人物有勇有谋、为官清廉。到了东汉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儒学式微,浮华之气日盛。如《古歌》“上金殿,著玉樽。延贵客,入金门”,佳肴美酒、所奏的宴会舞曲都是极为稀有的,展示了一场场奢华的享乐盛宴。同一个地区,因为不同思想文化的指引,社会风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淳朴到享乐,变的不单单是民风,更是民风背后的生活习性和地域文化。(摘编自刘芯阳《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汉乐府的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乐府诗的文学形式具有地域特色,这使得它们的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B.乐府诗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实际上与统治者的好尚与导向也有关系。C.汉代的乐府主要服务于朝廷祭祀和皇家娱乐等活动,但客观上也为诗歌的发展作出贡献。D.从内容上看,汉乐府诗歌既体现地域文化差异,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民风变化。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乐府对民歌是“杂而和之”的,进行了加工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原生的地方性。B.如果汉王朝一直延续汉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地方性乐歌则可能会因缺少统治者的大力推广而发展缓慢。C.材料一中两次提到《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说明了汉代民间乐歌分布广泛,且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D.汉乐府中有关山水和风物的描写,不是客观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借以表达社会动乱下百姓生活的悲苦。3.下列对汉乐府诗作的分析,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驱车上东门行》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几句,表明圣贤也不能超越生死规律,这是在以超脱心态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B.《十五从军征》中以“松柏”“旅谷”“旅葵”“兔”“雉”等物象,描写老兵返乡时所见家中荒凉景象,传达出动乱时代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C.《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个性化的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文采的铺叙则起到调节气氛和变换叙事节奏的作用。D.《西门行》一诗蕴含了生命短暂、长生不可得的慨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敦促人们及时行乐,带有浓烈的颓废思想,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4.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楚文化在汉代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5.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相同时,研究的重点也会因研究视角不同而有所不同。请就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案】1.A2.D3.C4.①楚乐在汉代音乐中占比较小。②楚声在汉代郊祀和宗庙之乐中艺术形式和性质上都有改变。③东汉时期,屈原作品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屡遭批评。④楚辞在汉代已渐渐不为一般人所了解。5.两则材料都把汉乐府的地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①材料一的作者选择了“地域文化”这一视角,由此将研究重点放在宏观的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上。②材料二的作者选择了“文学地理学”这一视角,因而更注重对具体作品及其反映的内容的研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使得它们的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和“文学形式具有地域特色”是汉乐府复杂地域性质在不同层面的表现,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而是借以表达社会动乱下百姓生活的悲苦”错误,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一、二段分别说的是汉乐府中有关山水的描写和关于风物的描写。从所举诗例可以看出,情感有悲也有喜,如所举《江南》诗,表现的就是愉悦之情。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表明圣贤也不能超越生死规律,这是在以超脱心态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体现的是“人生感悟”,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传达出动乱时代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体现的是社会动乱带来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是从艺术特色角度分析作品,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一诗蕴含了生命短暂、长生不可得的慨叹”“敦促人们及时行乐,带有浓烈的颓废思想”体现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C。【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明显反映出,以关陇、河朔之地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形式占有更高的比重。这其实也反映了汉代统一以后南方楚文化和北方文化交融的具体形态。在秦的统一战争之中,楚国的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汉高祖虽然是楚人,好楚声,但是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楚乐的修养也不能和楚国强盛时期的贵族相比。跟随他的沛县旧部,也都是些出身较低的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对楚风的特殊爱好”可知,楚乐在汉代音乐中占比较小。结合“其次,汉代虽然也采用楚声来创作郊祀和宗庙之乐,但是,这些祭祀和礼制方式是依靠秦的旧制度和齐鲁文化的基础形成的,所以,在艺术的形式和性质上就对原来的楚乐有所改变。唐山夫人所创作的《房中祠乐》是用楚乐的,但是,在文字的形式上看不出在屈原《九歌》中所反应的楚辞风格,而变为四言为主、歌功颂德的典重文字”可知,楚声在汉代郊祀和宗庙之乐中艺术形式和性质上都有改变。由原文“后来由于儒家诗教和政治伦理观念的强化,到东汉时期,屈原的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可以得到肯定,但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就屡屡遭到批评”可知,东汉时期,屈原作品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屡遭批评。结合“同时,楚辞也渐渐地不能为一般人所了解,能为楚辞便是才能的表现”可知,楚辞在汉代已渐渐不为一般人所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两则材料都把汉乐府的地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由材料一关键句“乐府诗的地域性质是复杂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它们的音乐来自民间地方音乐的收集和改造,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汉乐府的文学形式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地域特色,如楚辞体就明显地属于楚国的文学样式,从秦汉时期的文献来看,五言和杂言的诗歌,主要流行于北方。……这样,它们又形成了新的地域性特色”和出处“李俊《论汉乐府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可知,材料一的作者选择了“地域文化”这一视角,由此将研究重点放在宏观的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上。由材料二关键句“《步出夏门行》从魂归北邝的角度来慨叹人生,表达人世兴衰和生命消亡之悲。《怨诗行》中‘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北方诗歌带有南方诗歌不具备的超脱和人生感悟”“在杂歌谣辞中,《京师为袁成谚》《京师为张盘语》等都是称赞洛阳人物有勇有谋、为官清廉。到了东汉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儒学式微,浮华之气日盛。如《古歌》……”和出处“刘芯阳《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汉乐府的研究》”可知,材料二的作者选择了“文学地理学”这一视角,因而更注重对具体作品及其反映的内容的研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沈从文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第二天无事。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有删改)【注】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B.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C.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D.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达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达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B.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C.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了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批评与否定。D.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8.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作者的用意。9.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通过写迎春节醉酒的习俗,展现北溪村人慷慨的民族性格与自由、和睦的传统生活方式。②以节日饮酒狂欢的氛围,反衬七个野人的痛苦,强化其悲剧性。③写迎春节饮酒习俗被禁止,代表原始乡村文明的没落。9.①山洞象征湘西民众原始封闭的生存状态,“山洞”同时也是七个野人的藏身地,他们自由精神的归属地。 ②山洞意味着湘西民众在抗阻强权统治无效后,对自身文化的退守。③山洞联系着七野人的死亡,暗含了乌托邦式(原始)生活理想的幻灭。④山洞蕴含着作者对根文化的追寻和守望家园的心理依归。【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C.“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错误。北溪村人信仰的改变,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的出现都是在七人移进山洞之后才发生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错误。从故事情节来看,“军器”是猎人狩猎的武器,不能代表房主人有过军旅经历。故事情节中也没有相关暗示或交代,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可知,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通过写迎春节醉酒的习俗,展现北溪村人慷慨的民族性格与自由、和睦的传统生活方式。结合“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可知,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以节日饮酒狂欢的氛围,反衬七个野人的痛苦,强化其悲剧性。结合“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可知,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写迎春节饮酒习俗被禁止,代表原始乡村文明的没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可知,七个野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山洞象征湘西民众原始封闭的生存状态,“山洞”同时也是七个野人的藏身地,他们自由精神的归属地。结合“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可知,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山洞意味着湘西民众在抗阻强权统治无效后,对自身文化的退守。结合“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可知,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把野人洞一围,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山洞联系着七野人的死亡,暗含了乌托邦式(原始)生活理想的幻灭。结合“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可知,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达他们对旧俗的怀恋,山洞蕴含着作者对根文化的追寻和守望家园的心理依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①,婴以白壁,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材再拜献之大玉。”吴王大悦。中胥②谏曰:“不可,王勿受。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 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女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节选自《越绝内经九术》)【注】①荣楯:指饰有文采的栏杆。②申胥:指伍子胥。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赖A有B天C下D之E力F窃G为H小I殿J有K余L材M再N拜O献P之Q大R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奈何能有功乎”与《屈原列传》中“奈何绝秦欢”两句的“奈何”含义相同。B.“币”指财物,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币”含义相同。C.谀臣,指谄谀之臣,“谀”与成语“阿谀奉承”“好谀恶直”的“谀”含义相同。D.五音也叫五声,指古代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本文中泛指音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有攻打吴国的打算后,向大臣文种问计,文种向他献上九条计策,勾践成功地运用这九条计策打败了吴国。B.文种献上九条计策之后,告诫勾践必须保密,并自信地表示,如果能做到这九件事,那么即使要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难事。C.越国通过向吴王进献精美栏杆和美女,达到了消耗吴国国力和消磨吴王志气的目的,而文种的卑下言辞起到迷惑吴王的作用。D.面对越国的进献,吴王丧失警惕,照单全收,他非但不能虚心接受伍子胥的进谏,反而怀疑伍子胥的忠心,最终将其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14.在对吴王的两次劝谏中,伍子胥所说内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FJM11.A12.A13.(1)栏杆上用白壁缠绕,用黄金雕饰,像龙蛇在舞动一样。(2)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杀了太宰豁和他的妻子儿女。14.①同:都以桀、纣亡国的史实告诫吴王接受进献必招灭亡。 ②异:第二次劝谏时还分析了勾践的复仇动向(为复仇所作的努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幸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有多余的材物,恭敬地贡献给君王。“天下之力”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小殿”作“为”的宾语,其后断句;“余材”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故选FJM。【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句的‘奈何’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奈何能有功乎”中“奈何”的意思是“如何,怎么样”,“奈何绝秦欢”中“奈何”的意思是“为什么”,二者含义不同。句意:如何才能成功。/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B.正确。句意:第二是拿出丰厚的财物。/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C.正确。都是“谄谀”的意思。句意:第六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讨好别人。/喜欢讨好奉承,厌恶正直劝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勾践成功地运用这九条计策打败了吴国”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勾践并没有将这九条计策全部运用。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白璧婴,以黄金镂”;“婴”,缠绕;“以”,用;“镂”,雕饰;“类”,像。(2)“禽”,活捉;“戮”,杀了;“妻子”,妻子儿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同:结合“中胥谏曰:‘ 不可,王勿受。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可知,都以桀、纣亡国的史实告诫吴王接受进献必招灭亡。异:结合“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可知,第二次劝谏时还分析了勾践的复仇动向(为复仇所作的努力)。参考译文:先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我想讨伐吴国,如何才能成功?”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问:“哪九条计策?”文种回答说:“第一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是拿出丰厚的财物,馈赠给吴国国君;第三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是送美女给吴王,用这个来消磨吴王的志气;第五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它的财物,疲劳它的力量;第六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得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更为刚强,迫使他们一一自杀;第八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弊败之机去进攻它。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用不着担心了,只要不把自己的心意声张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说:“好!”于是,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采的栏杆,栏杆上用白壁缠绕,用黄金雕饰,像龙蛇在舞动一样。越王于是派大夫文种将这些栏杆进献到吴国,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备下薄礼,向大王致以问候。幸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有多余的材物,恭敬地贡献给君王。”吴王大为高兴。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呀,君王不应该接受这些礼物。从前,夏桀筑灵门,商纣造鹿台,上天降下灾祸,国家为之空虚,于是走向灭亡。君王如果接受越国的这些礼物,以后一定会产生灾祸的。”吴王没有听从劝谏,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台非常高,视野有二百里。但是,因为筑台,百姓劳役深重,道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于是,越王勾践将美女西施、郑旦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送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得到上天馈送的两个美女西施和郑旦,但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所以派文种献给大王。”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呀,大王不可接受。我听说五色会使人眼睛看不清,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夏桀惑于声色而轻视汤,被汤灭亡;商纣惑于声色而轻视周文王,被周文王灭亡。君王如果接受这两个女子,以后一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日作文不知疲倦,晚上述诵到天亮,聚集了几万名敢于为他赴死的勇士,这个人如果不死,一定能实现他复仇的愿望。我听说,贤人是国家的珍宝,美女则是国家的祸根。夏代由于末喜而灭亡,商代因为妲已而灭亡,周代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谏劝,接受了越国送来的美女,而且认为伍子胥不忠,将他杀了。越国于是起兵讨伐吴国,在秦余杭山将吴军打得大败。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杀了太宰嚭和他的妻子儿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①(节选)陶渊明叩枻②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③非吾事,依依在耦耕④。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注】①陶渊明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幕府任职,江陵为桓玄的治所。赴假:销假赴宫。②叩枻:叩击船舷。③商歌:指自荐求官。春秋时宁戚穷困,因行商于齐,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用为客卿。④《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两位隐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秋时节,诗人假期已满,于是叩舷别友,在返回江陵赴职的途中写下这首诗。B.三、四两句描写旅途景象,凉风微起,景色空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美好意境。C.商歌和耦耕代表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通过用典表明了自己的人生选择。D.诗人思乡心切,意欲投冠归隐,表示即使家中旧宅已化为废墟,也要回乡生活。16.同为陶渊明笔下的水路行舟,本诗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所表达的旅途情绪为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这两句因为是如愿辞官、复返自然,所以情绪舒畅,表达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欢快心情。②本诗所写虽是良辰月夜,但由于役事在身、中宵孤行,因而情绪苦闷,表现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的人生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诗人思乡心切,……表示即使家中旧宅已化为废墟”错误。从“商歌非吾事”“不为好爵索”可以看出,诗人归隐之思源自对官场的厌弃,而非思乡心切;“旧墟”是指故乡旧居,不是废墟的意思。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因为是如愿辞官、复返自然,所以情绪舒畅,表达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欢快心情。本诗写新秋月上,凉风乍起,夜景虚明一片,天宇空阔无垠,平静的江波上闪映着月影,望过去分外皎洁。这是无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着力描写这秋江夜景,不是因为“情乐则景乐”,而正是为了反映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一切美景,对此时的诗人说来,都成虚设;反足以引发其深思,既追抚已往,也思考未来。因而情绪苦闷,表现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在描写山峰绝壁的险峻之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画面,山与水的壮美景象共同表现出蜀道的艰险。(2)《陈情表》中,李密讲述了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自己想要奉诏赴任,“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姑且迁就私情,“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文中常有描写拄杖游玩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转石万壑雷③.则刘病日笃④.则告诉不许⑤.策扶老以流憩⑥.时矫首而遐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写法,“湍”“喧”“豗”“砯”“壑”“笃”“憩”“遐”“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著名戏曲史论家苏育生,说的是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心心念念的是秦腔。面对采访,苏育生说道:“小时候,父亲曾领我看过几次秦腔,看的什么戏早已不记得了。但有的戏的场面却印象很深,像大花脸挂着长须,扎着大靠,身后摇动四面小旗,有时还‘哇呀呀’的大笑,确有一种______①_____的气象。还有,两方元帅举起武器交叉一起,然后两方军士蜂拥而过,接着一场厮杀,突然间锣鼓声猛然一停,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观众中也是______②_____地齐声喊‘好’,后来才知道这叫‘亮相’。就是这花脸的装扮和‘亮相’,长久地在我脑海中______③_____,让我对秦腔有了极大的兴趣。”苏育生从此沉浸在了秦腔的世界里。 和秦腔打了一辈子交道,苏育生认为,秦腔的剧本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所以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在三秦大地上,历代秦腔艺人演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这些剧目向人们揭露了历代仁人义士的奋斗精神、人民群众以及广大妇女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们看秦腔,固然是在看戏,其实不也是在看被搬上舞台的自己周围的生活吗?戏中人物的悲痛与欢喜,不也和自己的爱与恨息息相关吗?”苏育生感慨地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根据材料中相关描述,为“亮相”下定义。【答案】18.①威风凛凛(威风八面)②不约而同③挥之不去19.在三秦大地上,历代秦腔艺人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这些剧目向人们展示了历代仁人义士的奋斗精神、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生活中的悲欢离合。20.“亮相”是戏曲角色在一段表演完毕后摆出短促停顿姿势的一种表演动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大花脸的装扮和“哇呀呀”的大笑很有气势,很威风,可填“威风凛凛(威风八面)”。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威风八面: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慑人。②语境是观众在双方“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的这一刻一起叫好,可填可填“不约而同”。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③由“长久地在我脑海中”可知,花脸的装扮和“亮相”在我头脑中不断回想,可填“挥之不去”。挥之不去:指某些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但没有办法挽回,但一直会在脑海中回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演出创作”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创作演出”;搭配不当,“揭露了……精神”不搭配,应改为“展示了……精神”;不合逻辑,“人民群众以及广大妇女”中的“以及”改为“特别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找出与“亮相”有关的内容,“两方元帅举起武器交叉一起,然后两方军士蜂拥而过,接着一场厮杀,突然间锣鼓声猛然一停,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后来才知道这叫‘亮相’”。 然后找出“亮相”的属概念,由“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可知这是一种表演动作;再找“种差”。由“两方元帅”“两方军士”可知,这些都是戏曲角色;由“两方元帅举起武器交叉一起,然后两方军士蜂拥而过,接着一场厮杀”可知,这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表演;由“突然间锣鼓声猛然一停”可知,这是一段表演完毕;由“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可知,这是摆出短促停顿姿势。整合以上信息,注意用单句表达,得出答案:“亮相”是戏曲角色在一段表演完毕后摆出短促停顿姿势的一种表演动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经常被告诫食物要多样化。毋庸置疑,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_____①______。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量的营养素,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等八大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供给。那么,食物多样化能解决营养问题吗?事实上,食物多样化并不代表膳食平衡。食物具有两面性,吃少了营养素缺乏,_____②______。生活中胖人比比皆是,______③_____,可见不能以胖瘦来判断其营养是过剩还是缺乏。长寿之乡的百岁老年人,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有限的地区,常常饮食单调,饭菜品种相对较少。虽然摄入食物品种不多,但每种食物都富含众多营养素,且营养素互补,因而避免了看似食物多样化,而实际上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的情况发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面对画波浪线部分的逻辑关系及内容表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品种不多,导致其出现营养素相对缺乏且不平衡的情况。B.句子整体上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品种不多,然而其食物的营养素种类众多而且互补。C.句子整体上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他们饮食的品种单调,由此却避免了食物多样化带来的营养不良问题。D.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的营养素众多且互补,因而避免了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问题。【答案】21.①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②吃多了营养素过剩(吃多了也会对身体有害)③而很多胖人也营养不良22.D【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文“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量的营养素,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等八大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供给”可知,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量的营养素,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供给,可见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第二空,结合上句“食物具有两面性,吃少了营养素缺乏”可知,食物具有两面性,既然吃少了营养素缺乏,那么吃多了营养素就过剩,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吃多了营养素过剩(吃多了也会对身体有害)”。第三空,结合下句“可见不能以胖瘦来判断其营养是过剩还是缺乏”可知,说明胖人不一定营养过剩,也可能营养不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很多胖人也营养不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逻辑关系及内容表达的能力。画线部分共五个逗句,前三句是一个整体,介绍老人们摄入食物和营养素到情况,以转折关系表达了老人们摄入的食物品种不多,但营养素众多且互补。后两逗句意思是避免了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的情况发生。二者之间用“因而”连接。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老人们摄入的食物的营养素众多且互补,因而避免了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问题。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在《离骚》中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拒绝渔父“随其流而扬其波”的规劝,为着理想与热爱,坚持正道直行,九死不悔。陶渊明青年时代胸怀大济苍生之志,但是现实让他明白,“质性自然”的自己不宜留在官场,醒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毅然辞官归田,人生从此转了个弯。对于“直行”与“转弯”,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屈原忠贞爱国,正道直行,九死不悔。陶渊明质性自然,于是脱离官场,转归田园,宁静淡泊。二者一为“直行”,即执着进取;一为“转弯”,即超然物外,看似相反,实际不然,无论是屈原还是陶渊明,他们各有自己的人生志向。具体看来,屈原一心想通过国君实现美政,建立功业,最终纵身洪流以死明志,是一种对人格理想的执着坚守;陶渊明把仕途视如浮烟,强调本爱丘山,毅然辞官归去,做一个固穷守节又自得其乐的贫士,为后代文人提供一种内心平衡、出入有度的选择。二者分别是积极入世和超然物外的代表人物。综合分析,超然物外与执着进取,其实并不矛盾,我们既要有出离俗世的超逸,又要有执着进取的豪情,广行利国利民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把世事看淡的态度做人,以积极、有效、踏踏实实的态度做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是没有淡泊的心境,进取的路上只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般浮躁;若是不思进取,所谓的淡泊也不过是修炼了自己而没有造福他人。如在扶贫一线战斗到底的黄文秀,为大山女孩插上翅膀的张桂梅,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航行,而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做时代的弄潮儿。以出世的心,摒弃名利得失,干入世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构思行文时,若围绕“超逸的情怀,奋进的步伐”观点,重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观点更让人信服。考生可联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送无数女孩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她们无一例外地勇于承担责任,都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尤其是要联想到当下有的青年或浮于“躺平”的泡沫随波逐流,或陷入“内卷”的漩涡难以自拔。这时候,就要既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又要有责任担当的行动,从思想和行为上来提升自己,以豁达超然的心态去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立意:1.坚持正道直行。2.转个弯,会有更美的风景。3.保持精神的高度,践行社会的责任。4.超逸的情怀,奋进的步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2:5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3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