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并非生而高贵,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尤其是经过了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学风貌。首先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开创和战国时期孟子的完善,在先秦时代确立了早期儒学。孔子学术的核心思想是“仁”,他首开私学、传道授业,虽然也曾在故地鲁国为官、虽然也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图宣扬治国理念,但在生前,他的学术思想于政治上并未成功施行,此时的儒家学说,只是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术门派,陈述一家之言而已。孔子生前最伟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以及培养了弟子三千,使儒学拥有传承衣钵的学生,具有将学理发扬光大的基础,这是儒家教育远远高明于其他诸子百家的不朽之处。自孔子后,儒学经由曾子、子思等人而传至孟子,孟子继承着孔子“仁”的正统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仁政”理论,孔孟思想于此时形成了儒家道统,在诸子百家中蔚然大观。孔孟儒学,虽由孔子、孟子以毕生之力奔波于各国朝堂及讲堂传播,终究也只是文化个体的民间行为。而汉武帝时期的学者董仲舒,比较诸子的得失优劣、崇尚儒家的治国之道,认为理政治国、育民教子,以遵循儒学为佳。所以他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进而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正统学说。儒学自此时起,真正将学术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将为学与治国联系到一起。这是儒家学说经过进一步的吸收、阐释、发展,开始了儒学的政治化。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儒学大家经过选择性地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理学体系。尤其是朱熹,为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注释,使这四部书成为官方钦定的“四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这就将儒学益加巩固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但凡读书人,必读儒家经典;但凡举子,必为孔门弟子。至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国虽一度废除科考制度,但知识分子并未就此废弃儒学的教化。及至明清两代的科考,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选题,必以八股文形式解题,必依朱熹《四书集注》而“代圣人立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学于思想领域的一统天下达到极致。在程朱理学之外,宋明时期还发展出了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之学。继承心学的大儒很多,他们学以致用、成就不凡,比如明朝赫赫有名的一代首辅徐阶。自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学者“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将西方思想辩证吸收进本土儒学,在这种思辨之中,产生了新儒学。以上是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由民间学派上升为官方指定学 说,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长久以来被认作中国社会官方正统学说,是有其充分必要性的,也是经过了历史严苛的检验。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自信。(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了儒家学派,还在于培养了使儒学得以传承的众多学生。B.孔子、孟子以毕生之力奔波于各国朝堂及讲堂传播,但并没有实现儒学的政治化。C.儒学在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后,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家思想由民间学派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验证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B.文中举出具体人物来论证儒学的发展,既增强了说服力,也肯定了他们的贡献。C.文中结合宋与明清科举制的发展情况,阐述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意识的不断巩固。D.文中通过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指出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成就更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开创了儒学,孟子不断完善,将其发展为“仁政”理论,儒学真正与政治和治国联系起来。B.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并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官方正统学说。C.朱熹不仅给儒家的“四书”做了注释,而且使“四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和必选考题。D.要更好地解读近代产生的新儒学,需要在理解本土儒学的基础上,掌握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儒学在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后,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说法错误,原文为“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儒学大家经过选择性地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理学体系……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这就将儒学益加巩固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及至明清两代的科考,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选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学于思想领域的一统天下达到极致”,可见在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之前就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指出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成就更大”说法错误,原文为“继承心学的大儒很多,他们学以致用、成就不凡”,肯定了心学的成就,但并没有说心学比儒学成就更大,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孟子不断完善,将其发展为‘仁政’理论,儒学真正与政治和治国联系起来”说法错误,原文为“孔孟儒学……终究也只是文化个体的民间行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进而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正统学说。儒学自此时起,真正将学术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将为学与治国联系到一起”,可见儒学真正与政治和治国联系起来是在汉武帝时期(因为董仲舒的建议和提倡),孟子时期的儒学还只是文化个体的民间行为。C.“朱熹……使‘四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和必选考题”说法错误,原文为“及至明清两代的科考,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选题,必以八股文形式解题,必依朱熹《四书集注》而‘代圣人立说’”,可见成为必选考题是在明清两代,不是朱熹时期,不能说“朱熹……使‘四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选考题”。D.“要更好地解读近代产生的新儒学,需要……掌握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无中生有,原文为“将西方思想辩证吸收进本土儒学,在这种思辨之中,产生了新儒学”“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自信”,文本并没有说要更好地解读近代产生的新儒学,需要掌握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而是强调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自信。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一变局加速推进,中国在这一时代变局中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崛起中的世界大国,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外部循环受限受阻明显。同时,全球化遭遇逆流,WTO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经贸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摘编自李俊《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材料二: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讲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摘自赵辰昕《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材料三:由于疫情冲击难以在短期内结束,且有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并适应这样一个现实,即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相当长时期的“战疫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需要支付一个“战疫折扣成本”,也就是说,总是要拿出部分资源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经济难以开足马力运转,实现潜在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对增长目标的评估应有相应调整。建议采取“相对增长率”的评估方法,就是用中国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或差值,评估中国经济的增长状况。采取这种方法的基本背景是,中国经济已在较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而且这次疫情冲击也是全球性的。与以往相比,如果这种比值是稳定或上升的,表明中国经济表现是好的,反之则是差的。以差值为例,2019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是2.9%,中国是6.1%,相对增长率为3.2%;2020年世界增速为﹣2.5%,中国为3%,相对增长率就是5.5%,是高于2019年的。这里说的相对增长率是一种评估增长状况的方法,而不是可以直接采用的增长目标指标。这种评估方法的一个好处是,不必过于拘泥于以往的增长目标,特别是避免用过度刺激办法去实现常规增长模式下制定的目标,而是在“战疫增长模式”背景下,科学务实地制定并实施增长目标。(摘编自刘世锦《“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冠疫情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使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还导致开始出现全球化逆流和地缘政治风险。B.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实际,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而提出的新战略。C.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D.“战疫增长模式”需要支付“战疫折扣成本”,这种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的新增长模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我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B.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而是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C.用“相对增长率”评估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如果“相对增长率”下降,说明中国经济表现是差的;如果稳定或上升,则是好的。D.全球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影响,我国采取“相对增长率”评估方法有合理性,也能避免用过度刺激办法去实现原定的增长目标。6.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做好哪些方面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A5.A6.①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②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③面对疫情影响的现实,科学务实地制定并实施增长目标。【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新冠疫情……使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还导致开始出现全球化逆流和地缘政治风险”错误,强加因果,由“同时,全球化遭遇逆流,WTO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可知,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不是疫情引起的。故选A。【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错误,曲解文意,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崛起中的世界大国,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可知,原文只是说我国地位进一步凸显;由“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可知,原文是说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密切。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由“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可知,应当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由“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可知,应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践行多边主义,坚持扩大改革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由“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并适应这样一个现实,即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相当长时期的‘战疫增长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增长目标的评估应有相应调整”“在‘战疫增长模式’背景下,科学务实地制定并实施增长目标”可知,需要面对疫情影响的现实,科学务实地制定并实施增长目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如今这种心情已一去不返,代替它的是最近一次会面后产生的恐惧。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就该这样。”“为什么就该这样?”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他们会撤销原判的。”“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道口工拿着一只袜子,一面手指灵敏地不断编织着,一面走到玛丝洛娃跟前。“嗯,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玛丝洛娃没有回答。“怎么,是不是他变卦了,不想同你结婚了?”柯拉勃列娃问。“不,他没有变卦,是我不愿意,”玛丝洛娃说,“我就这样对他说了。”“瞧你这个傻瓜!”柯拉勃列娃声音沙哑地说。“他说:‘不论你被发送到哪里,我都跟你到哪里。’”玛丝洛娃说:“他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我可不求他。现在他上彼得堡奔走去了。那边的大臣全是他的亲戚,”她继续说,“不过我还是不需要他。”“这个当然!”柯拉勃列娃忽然同意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草婴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典狱长虽然准许聂赫留朵夫同玛丝洛娃会面,但态度不如上次热情,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来探望玛丝洛娃产生了不良后果,而且没有给他钱。B.玛丝洛娃宁可上吊也不接受聂赫留朵夫,并多次强调她说的是“实话”,这说明她还不能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C.聂赫留朵夫探望玛丝洛娃在心情上经历了第一次探望后的欢乐,到最近一次会面后的恐惧,再到这一次探看后的消除疑虑后崭新感觉的过程。D.柯拉勃列娃叫玛丝洛娃一起喝酒,玛丝洛娃说“我不喝了”,这在结构上照应前文,同时也说明玛丝 洛娃已转变,表明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8.小说开头写“河”,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眼睛,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答案】7.B8.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9.第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第②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说明她还不能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错误,开始的时候,玛丝洛娃确实因过去受到的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非常排斥,但通过“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可见,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有了做出改变的心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是写河流的复杂多变。结合后文“人也是这样……”可知,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如今这种心情已一去不返,代替它的是最近一次会面后产生的恐惧。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①处,“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是在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她时,她已经得知聂赫留朵夫要把她调到医院去工作,还打算跟她结婚,虽然她道了歉,“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但是内心依然无法原谅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可怕的目光”“斜睨”表现出她因过去受 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第②处,“她的眼睛在微笑”,当聂赫留朵夫对她没有犯罪表示相信,并努力为其奔走时,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此刻眼睛“在微笑”则表明她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大至刚”与“在止于至善”(《礼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B.“孔子不居”与“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C.“自贼者也”与“贼爱其身”(《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不足以事父母”与“民之从事”(《老子》)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自己擅长分析识别别人言论,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B.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一要用正直去培养而不要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间,二要和义与道配合。C.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而已,不擅长辞令,德行不够,不能成为圣人。D.孟子认为“人皆不忍人之心”,并指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四心”与仁义礼智“四端”的关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答案】10.B11.B12.C13.(1)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2)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即“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宋人”,定语后置句,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D;“苗则槁矣”的“苗”做主语,其间不能分开,排除C。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至”均为“最、极”。句意:指极其正大、刚强。/处于最完美的境界。“至”字含义相同。B.“居”分别为“自居”和“居所”。句意:孔子不自居。/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居”字含义不同。C.“贼”分别为“伤害”和“盗贼”。句意:自暴自弃的人。/盗贼只爱自己的家。“贼”字含义不同。D.“事”分别为“赡养”和“事业”。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人们从事事业。“事”字含义不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德行不够”错误。依据“我于辞命,则不能也”“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知,孔子并未说自己“德行不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助”,助长;“……者也”,文言文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2)“所以”,因为;“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参考译文:文本一: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 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别徐州①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②,清泗③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东南的湖州,词人在调任途中作此词。②彭城:即徐州。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即楚江,流经徐州。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统领全词,寄寓了词人的身世之感,饱含了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无穷愁思。B.上片后三句,词人感叹春光仍在,但人已离去,无人相伴,写出词人的孤寂。C.虽然清澈的泗水流经徐州,但词人忽视了水流的方向,愿望难成,内心怅惘。 D.下片写去湖州途中之景,词人以归鸿自喻,抒写自己不愿意离开徐州的留恋。15.词中两处写到“泪”。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C15.同:都是为离开徐州而流泪,两次流泪都饱含着作者不舍的愁绪。异:①上阕中的“泪”是离别之泪,而下阕中的“泪”为相思之泪。②上阕中的“泪”是间接抒情,将徐州比喻为美人,借对美人之不舍来表达对徐州的眷恋之情。而下阕中的“泪”则是直接抒情,直接写对徐州的思念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但词人忽视了水流的方向”说法错误。词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是作者借水流方向(湖州在徐州的下游,所以水流是从徐州流向湖州的)来表达自己愿望难成的惆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对于词中两处写“泪”有何异同,可以从“泪”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运用的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相同的方面。从词中可知,作者两次流泪的对象都是即将离开的徐州,作者在徐州为官,对徐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东南的湖州,对离开徐州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当时是洒泪而别,又在离开时想象途中为怀念徐州而流泪。在两次流泪中,都饱含了作者对徐州的留恋的深厚感情。在不同的方面。上阕作者写到流泪,“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这一句凄切哀婉,此处作者借写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是离别之泪;尤其词的最后三句由点到面,一唱三叹,把词人对徐州的留恋表现得深沉凝重。下阕,写满目凄凉景色引起的伤感别情。词人北望徐州,想托请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因此直接以“泪”寄相思,表达对徐州的不舍,在这几句中,词人徘徊不前的行踪、依恋徐州的情感,徐州望而不见的幻影、泗水东流难寄的无情,相互交融,物我难分。这种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虚实相间。词人千滴相思之泪,楚江浩荡东去之水,交织成悠长的叹息,在读者心头久久萦绕,令人肝肠寸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以有才德的人为榜样,反思自己的不足。 (2)《礼记·大学之道》中指出,“____________”是“齐其家”的前提,“____________”是“诚其意”的前提。(3)《老子》第十一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有”对人有益,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先修其身④.先致其知⑤.故有之以为利⑥.无之以为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省”“焉”“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这些英烈的名字,我们______________。全体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生存,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以钢铁意志战恶狼,以血肉身躯筑长城。十四年的前仆后继,中国人民谱写了_______________的英雄史诗。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残暴的屠杀罪行、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灾难。大半个中国被践踏,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伤亡……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任何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我们都应予以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都会遭到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颠倒黑白的言行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答案】17.铭诸肺腑惊天动地惨绝人寰18.把敌人比喻为恶狼,把抗战的力量比喻为长城,生动形象表明中华儿女抵抗日寇的坚强决心和勇气。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钢铁意志”对“血肉身躯”,凸显中华儿女面对强敌的无畏和巨大勇气,读来极有气势。整个句子生动有力地赞美了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精神。19.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都会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指我们会永远记住英烈的名字。可填“铭诸肺腑”。铭诸肺腑:比喻永记不忘。第二空,此处形容英雄史诗,指其声势浩大而有意义。可填“惊天动地”。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第三空,此处指日寇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悲惨灾难。可填“惨绝人寰”。惨绝人寰: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把日寇比喻为恶狼,突出敌人的凶残;把抗战的力量比喻为长城,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刻画出中华儿女不惜以血肉之躯全力抵抗日寇的决心的光辉形象,凸显他们的的坚强决心和杀敌报国的奉献精神。“钢铁意志”和“血肉身躯”相对,“筑”对应“战”,“恶狼”对应“长城”,对偶句式排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其中“钢铁意志”对“血肉身躯”,凸显中华儿女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面对凶残的敌寇无惧无畏,勇往直前。整个句子生动形象,读来极有气势,表达了对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后面加上“的言论”;二是“遭到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搭配不当,把“遭到”改为“引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其中之一是“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①。学习逻辑,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为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夯牢基础。我们学习逻辑,既是呼应课程标准的要求,②。从现实角度看,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运用逻辑理性地甄别和筛选信息、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极为重要。当下的互联网已经成为逻辑混乱的重灾区。网络生活和表达的个性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整个心智的发展。不少人面对未经证实甚至违背常识的谣言,不仅盲目地相信,③,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若要拨正网络乱象,清除网络“毒瘤”,不可没有逻辑。 我们要更清晰地认识语言、思维与逻辑的关系,准确表达语言,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智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项中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们通过改革啃下“硬骨头”。A.其中之一是“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B.为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夯牢基础。C.清除网络“毒瘤”。D.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智者”。【答案】20.①思维是语言的内核②又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③还跟风传播21.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推断①处是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可以填入“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文“我们学习逻辑,既是呼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推断②处与前文构成并列关系;再结合后文“从现实角度看,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强调学习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可以填入“又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不仅盲目地相信”,推断③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可以填入“还跟风传播”之类的内容。【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硬骨头”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引用。B.引号表示强调。C.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引号表示强调。关系C。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李叔同)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知人与自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人智自知明,人己两知方大成“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人生成败之义,盛衰兴亡之机都在历史的一言一说、一笔一画之中传承和熔铸。“知人”是什么,“自知”是什么?知人就是知晓他人,了解他人的为人秉性、作风习惯;而自知就是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那么,为人处事要知人还是要自知呢?三位先贤已经给出了答案,而我要说:知人智自知明,人己两知方大成。“认识你自己”,德尔斐神谕宛如一缕灵动的清风,吹开了哲学的大门。静言思之,理固宜然,对自己清楚的定位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成全,实际上亦是在自我价值实现道路上的棋高一着。试想,假如鲍叔顾盼自雄,偏要一肩担起天下之大,不仅难成一匡天下,挥戈退日之大业,自身也“举鼎而绝膑”,受后人奚落讥笑。再观鲍叔之举,一人进而四海怀化,一身退而褒扬万古,“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知人与知己融于一人之身,则明智矣,则行无过矣,则渐入大成之境矣!高山仰止,方起凌绝顶之意;景行行止,更待法先贤之人。“人己两知”的处世智慧,一如奔腾的江水,顺之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逆之则“折戟沉沙樯倾楫摧”。且看纸上谈兵如赵括者不知人且不知己,赵倚叠如山之收藏,一旦之间尽归秦人;且看锁国迷醉如晚清政府者知己而不知人,终致山河破碎巨舰横江;且看亦步亦趋如邯郸学步者知人而不知己,“丢其故步,匍匐而归”。可见,“知人”与“知己”好比一撇一捺,捺是撇的支撑,撇是捺的依靠,一撇一捺方能撑一个英气勃发的“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厚古薄今是人之通病,不可否认,精致利己主义是面透镜,会矮化崇高、放大焦虑。然而我却幸运于这样一个气象万千时代,历史穿透力与时代使命感一经碰撞,就掠扰卷涌的流云,鼓动疾驰的飚风。自知力不如前的“铁榔头”,推毂后进,助推女排姑娘们连战连捷;抗疫的战场上,逆行者们各司其职,为世界献出了中国方案。“飐飐轻舟随浪起,何不畏?从来惯作风波计”,先贤老子、孔子的古训犹在耳,大师李叔同的箴言亦铭记于心,如今的我们若能牢记“己欲立而立人”之教诲,融“知人”与“知己”为一,自然是合金铸剑别有锋芒。这正是:知人者智兮自知者明,人己两知兮方致大成!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共有三则,都是围绕“知人与自知”谈自己的看法。《老子》的话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孔子的话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李叔同的话意思是,一个人想要议论别人,不妨先反省自己。想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三则材料的主题是“知人与自知”。“自知”是指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个性特点、长处和短处等;“自知”的意义是使自己更明智更谦逊,是自强的前提。“知人”是指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长处和短处等。“知人”的意义是反观自知,更周全更富于智慧,把自己和他人放在更合理的关联位置上。“自知”和“知人”的关系可以互为因果,互为前提或相辅相成。行文构思上,可以先解读“知人”和“自知”的内涵,引出为人处世究竟该“知人”还是“自知”这一问题;接着先分析“知人”,如“知人者,明其道,能洞敌先机,知人善用;反之,不知人者,只能英雄末路,惨败沙场”,列举事例,然后分析“自知”,如“自知者,知其性,能闲贫乐道,独善其身;反之,不知人者,只能功败垂成,身死道消”;之后综合二者,如“为人处事既要知人,也要自知”,最后发出呼吁。立意:1.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2.人贵自知,自知而后知人。3.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才能善用。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长垣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21:28: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0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