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宜荆荆随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宜荆荆随高二10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相传,五帝之一的尧出于“方(违)命圮(同)族”的忧虑,本不同意让鲧去治水,但面对四岳(相传为重臣羲和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四方任职)、百姓的“强请”,尧也只能顺从。这说明,传说时代末期的中国()A.君主权力尚未集中B.原始民主发挥功用C.尚贤观念深入人心D.神权干预部落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五帝之一的尧放弃个人意志,服从部落上层和百姓的要求,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民主制发挥效力的典型案例,B项正确;尧属于部落联盟首领,当时中国尚未出现世袭君主制,排除A项;结合禹的传说可知,鲧并不是因为贤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对部落决策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B项。2.湖北省云梦县出土官箴竹简《为吏之道》对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为基层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颇高,为吏职赋予了三大职能:法律执行者、知识传授者和道德表率者。由此可见,《为吏之道》(       )A.明确了秦对吏的教化要求B.代表了秦朝官员管理水平C.打破了长期官位世袭制度D.强化了地方监察体制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云梦县出土的秦简中的《为吏之道》对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为基层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颇高,为吏职赋予了三大职能:法律执行者、知识传授者和道德表率者,说明《为吏之道》明确了秦对吏的教化要求,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为吏之道》对吏的教化要求,不能代表整个秦朝官员的管理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位世袭制度”,无法得出官位世袭制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涉及秦对吏的教化要求,材料不涉及秦朝对地方官员监察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正统之争”贯穿始终,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扬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排除A项;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义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4.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这折射出当时()A.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B.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C.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D.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C项正确;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仍是儒家伦理纲常,排除A项;材料没有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5.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初设置巡抚,深受君主信赖,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巡抚的设置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材 料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排除C项;根据“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可知,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统治,并非完善监察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末(中国)。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构建了“君权与民权”的君主立宪宪政模式,其意在为制度改革张本,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制度之变来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梁启超从传统思想中汲取了理论,其目的并非为了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梁启超在19世纪末赞成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而非梁启超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7.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C.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D.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中要考虑传统科举制下读书人的出路安排,说明当时的教育转型局势复杂,困难重重,B项正确;对传统读书人进行妥善安排并不能说明改革措施较为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改良理论占据舆论主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改革,并不是延续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最能用于说明()长沙岳麓山民国初年部分英烈公葬归葬简介表人物逝世时间/地点归葬时间籍贯蒋翊武1913年于广西就义1916年湖南常德澧县 蔡锷1916年病逝于日本1917年湖南邵阳黄兴1916年病逝于上海1917年湖南长沙A.辛亥革命的动荡延续B.国民政府注重宣传英烈精神C.护国运动的曲折发展D.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表格中的三位人物都是湖南籍革命家,去世后都安葬回湖南,这是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三位革命人物参加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以后的革命运动的情况,排除A项;三位革命家在1916-1917年归葬,国民政府1927年成立,排除B项;蒋翊武1913年于广西就义,没有参加1915年-1916年的护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9.民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农革命军来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这首民谣反映了(       )A.民主革命出现了新生机B.井冈山会师壮大革命力量C.秋收起义得到民众支持D.中央苏区不断扩大并巩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工农革命军”“又分谷子又分田”可知,该民谣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的土地革命情况,此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民主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民主革命出现了新生机,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工农革命军”可知,民谣反映的现象发生在井冈山会师之前,会师后称为工农红军,排除B项;秋收起义时土地革命还没有展开,且是以攻打长沙等大城市为主,排除C项;中央苏区时期已称“工农红军”,而不是“工农革命军”,排除D项。故选A项。10.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至1956年(中国)。1953年,党和政府指出,要进行系统化的民主法治建设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必须加强人民民主法治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秩序,从这些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举措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A项正确;材料虽然有关于人民民主法制的信息,但并未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法律的根本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7世纪,日本参考唐制进行了官制改革。其一是荫位制,五位阶以上位阶贵族的嫡子庶子甚至养子孙子都可以荫袭祖父的位阶;其二是科举制,通过科举的秀才、进士等人授予相应位阶。但这些人所授位阶明显较低且大多只能终身担任最底层级的技术型官吏。据此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A.确保了政府的决策的合理性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保留较大的贵族政治的特征D.削弱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日本。据材料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后,贵族依然保留较大的世袭特权,因此日本的官制改革保留较大的贵族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并不能确保决策合理性,只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日本官制改革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得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结论,排除B项;日本的官制改革吸收了一定科举制的内容,平民也有一定机会通过科举当官,这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C项。12.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了雅典将军对军事违纪处罚的权力:将军有权对违反军纪的下属处以拘禁、驱逐或罚金,甚至是死刑。但是,将军们因担心回国后遭受审判,通常在执行违纪处罚时有所顾虑,从而大大削弱惩罚的效力。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A.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司法审判有较大随意性D.公民参政热情日趋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雅典。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等有权对将军进行审判,因此将军处罚下属时常常因怕遭到公民审判而削弱处罚 力度,造成执纪执法不严,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制基础,“缺乏法制保障”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将军们担心回国后遭受审判,体现司法审判约束将军的行为,不能一概认为对将军的审判都是随意和不恰当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直接民主下的权力滥用,不能得出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排除D项。故选A项。13.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加强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C.国王统而不治建立宪制D.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阶层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3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王权力加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题干涉及时间是12—13世纪,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立宪制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题干涉及时间是12—13世纪,排除C项;12—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并未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14.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宣称,立法权由国王和议会共同掌握,国王不能独自颁布法律或设立税种,法律的倡议权及批准权归国王所有,但两院可以通过“请求”国王而提出一项法律草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A.恢复了传统政治体制B.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C.恢复了大革命的措施D.继承了拿破仑的独载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重新颁布了宪法,对王权进行了一定限制,这适应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传统的专制政体并未被恢复,排除A项;国王在当时依然掌握大权,大革命的措施并未恢复,排除C项;拿破仑的独载体制并未被继承,排除D项。故选B项。15.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接到国会递交的议案10日内恰逢国会休会,使总统无法将议案退还时,该议案 不能成为法律,这称为“搁置否决权”。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频繁使用搁置否决权限制国会立法,最终联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国会委托代理人接受总统的否决文书,搁置否决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从而限制总统的搁置否决权。这一现象反映出()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B.总统权力已凌驾国会之上C.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D.最高法院有权通过新法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频繁使用搁置否决权限制国会立法,联邦法院限制总统的搁置否决权,反映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政治博弈,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C项正确;总统想要扩张权力,限制国会立法,最终受到制约,因此不能说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也不能说总统权力已凌驾国会之上,排除A项、B项;材料显示的是最高法院行使司法解释权,最高法院无权通过新法案,只有对法案的审查权,立法权属于国会,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材料二西方学者对文官制度的看法看法出处如果建立政治(指狭义的竞选模式下的政党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为行政有其特定的领域,如技术的和科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纯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将在政府中扮演着半科学、半司法和半商务性质的角色[美]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 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仅要使行政组织按照等级结构组织起来,而且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尽管官僚从属于他们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够直接干预官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完成其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据石庆环、王禹涵《透视美国公务员制度:基于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较》整理(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孔庙“状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状元”崇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要求改进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西方文官选用标准有何进步性。【答案】(1)原因:儒学得到提倡(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孔子作为圣人和先师得到尊崇;科举制的实施和备受重视;统治者标榜文化昌盛;重史、重名传统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答出两点即可)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2)共同目的:提高行政效率。进步性:在政党活动方面保持中立;注重专业领域的技术才能;无过失则不因政府换届而调职。(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可得出孔子作为圣人和先师得到尊崇;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可得出科举制的实施和备受重视;据材料一“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可得出统治者标榜文化昌盛;据材料一“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可得出重史、重名传统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得到提倡(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营造重学风气”可得出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据所学知识,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据材 料一“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得出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消极负面,可以从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思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行政就是低效率的”、“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可得出共同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小问进步性,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思考。据材料二“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可得出在政党活动方面保持中立;据材料二“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可得出注重专业领域的技术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过失则不因政府换届而调职。17.【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对于干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党决定将210万野战军变成工作队。1949年,毛泽东指出,军队就是一个学校,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领导工人、动员组织青年、管理工业和商业、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此后,解放军所到之处,大量官兵被留在地方工作,大量干部人才前往东北、西南和西部地区支援党的解放与建设工作。材料二如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多项文件加快干部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新中国干部制度文件对干部工作的相关规定《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49年)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工作,建立党内监督机制《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危险倾向,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52年)条例包括总则、奖惩种类、奖惩办法、奖惩权限、奖惩程序以及附则共6章42条 《关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续的通知》(1953年)今后凡属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范围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之前,仍需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经过审批《关于1953—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年)全党主要干部要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正确利用苏联经验——摘编自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干部队伍建设的变化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答案】(1)变化:由在革命斗争中培养干部到通过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培养干部;由服务军事斗争为主到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任意两点)(2)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提升干部经济管理水平。(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变化:根据材料一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干部队伍建设侧重于在革命斗争中培养干部,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文件加快培养干部,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侧重于通过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培养干部。结合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服务于军事斗争,结合材料二“以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正确利用苏联经验”得出新中国成立后是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背景: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多项文件加快干部培养教育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恢复并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干部,这是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变化的重要背景。【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经过审批”得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根据材料“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得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根据材料“建立党内监督机制,以便在经济建设中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正确利用苏联经验”得出加强制度建设和提升干部的经济管理水平。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已黎、成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街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材料二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整理自(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答案】(1)蕴含因素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社会生活: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2)影响积极: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局限: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0世纪到14世纪的欧洲。经济:据材料一“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可知,城市工商业发展;据 材料一“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可知,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据材料一“如伦敦、已黎、成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可知,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一“”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街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可知,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文化:据材料一“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可知,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社会生活:据材料一“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知,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7世纪初的北美殖民地。积极:据材料二“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可知,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消极:结合所学从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的角度分析。19.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或合法性象征,而在宋代却以“官家”称呼皇帝,“官家”称谓与宋人的皇权观念密切相关。宋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称呼习惯,研究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材料在古汉语中,“官”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谓“官天下”有“公天下”之意。宋度宗时,御史刘散对皇帝说:“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摘编自吴钩《宋朝皇帝为什么称为“官家”》一天,(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万乘之尊的皇帝问到这样的问题的确让身为臣子的赵普为难,他沉吟了好长一会儿,最终说出了影响深远的四个字:“道理最大。”从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职业化的“官家”,历史发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动摇的皇权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潜在的变化。——摘编自王育济、范学辉《宋太祖传》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称谓相标榜,而是喜闻乐见于与“酒家”“店家”“商家”等相类似的称谓——“官家”。“官家”貌似只不过是较高贵的职业类别而已。 ——摘编自孙军凯、杨蕤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官家’称谓与皇权观念”的话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官家”称谓体现宋代皇权观念世俗化。论证:首先,唐末五代的血雨腥风使各藩镇政权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立为王的现象屡见不鲜,皇帝更换之频繁让人应接不暇。五代强权政治的历史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皇权观念。从此,皇权观念不再像前代一样高高在上,而是逐渐走下神坛,为其向世俗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化、职业化,平民社会发展起来,出现很多世俗化的称谓,比如“酒家”“店家”“商家”“医家”等等,“官家”就是做官的人。最后,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为统治阶层输送了大量出身平民的人才,这一群体登上历史舞台导致整个统治阶层的皇权观念也有了世俗化倾向,使“官家”称谓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开来。总结:综上所述,“官家”作为皇帝称谓现象的出现,显示出宋代皇权观念不再是君权神授的“天子观”和注重功业的“皇帝观”,而是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解析】【详解】本题为阐述观点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论题:根据材料“从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职业化的‘官家’,历史发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动摇的皇权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潜在的变化。”“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称谓相标榜”可以得出论题:“官家”称谓体现宋代皇权观念世俗化。论证:从宋代建立之前的背景进行阐述,即唐末五代的血雨腥风使各藩镇政权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立为王的现象屡见不鲜,皇帝更换之频繁让人应接不暇。五代强权政治的历史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皇权观念。从此,皇权观念不再像前代一样高高在上,而是逐渐走下神坛,为其向世俗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然后结合宋代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展开阐述,即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化、职业化,平民社会发展起来,出现很多世俗化的称谓,比如“酒家”“店家”“商家”“医家”等等,“官家”就是做官的人。最后,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为统治阶层输送了大量出身平民的人才,这一群体登上历史舞台导致整个统治阶层的皇权观念也有了世俗化倾向,使“官家”称谓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开来。最后进行总结,得出:总结:综上所述,“官家”作为皇帝称谓现象的出现,显示出宋代皇权观念不再是君权神授的“天子观”和注重功业的“皇帝观”,而是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26 08:5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41.1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