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材料二: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秦刚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乘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 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诺。(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B.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C.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D.秦刚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B.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C.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D.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A.魏源的《魏源集》中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B.《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单则易折,众则难摧。”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材料二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②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③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5.①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②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只有……才能……”错误,原文为“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可知前者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错误,原文为“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可知“传统文化积弊”与“文化自卑”因果不当,“文化自卑”来自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强调格局、眼界;B.强调推己及人;C.强调团结;D.体现了包容开放的特点。故选D。【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可知,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结合“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可知,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地之灯欧阳杏蓬①①日出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东干脚的农民,不喜欢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会备一块。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索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什么蚊虫尘土,随便。女人讲究些,年纪大点,戴一顶黑顶黄边的棕丝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红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挥动双手。年纪轻 点,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②日落的时候,太阳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顶上。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天上鳞状的、片状的、絮状的、肉瘤状的、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云间的阳光像金光,道道射出来,还没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夜幕苍黄,人们在地头收捡工具,不忘回头看看村庄,机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晒谷坪上,见不着一个人影。庄稼地边土坡下的田野,已经完全被山阴和暮色笼罩,绿色已经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乌青。③太阳落山,最肆无忌惮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虫的侵扰,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才轻缓地往水田方向走去。④农民的算计,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⑤农民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⑥农民遵循着自然规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归土前,还在想着一年的庄稼,还一门心思扑在作物上,还一门心思想着饭碗,没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心头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温热的一日三餐。⑦东干脚,是农民用了几代人在南岭山区扎下的一个楔子。⑧这个小盆地四围都是山。北面的阳明山余脉像个“人”字,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像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东边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阳明山的余脉,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当山。捺到几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长寸草的岩峰做了总结之后,再往东就是适合杉木生长的黄土岭。⑨东边的东春水,西边的西春水,隔着一片二十几里的山地,泛着波光,向着南边的阳明山余脉奔流。它们在流过这片大地之后,在南边山尾名曰“五百亩”的地方相会,之后舍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继续向南汇入潇水。两河之间,村庄、水田、庄稼地、道路、阡陌交织,这片天地里的十数万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⑩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⑪我是惧怕白天的。⑫白天的劳动无止无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种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尽。偶尔抬起头,看到的是庄稼,是山林,空气含含糊糊得裹人,让人有种莫名的窒息感。⑬黄昏也不得闲。踩着暮光回家,挑着猪草,或搂着柴草。回屋,鸡鸭猫狗猪,都要伺候。点灯,在厨房、杂屋、猪圈一顿忙,鼎锅的米饭熟了,灯也搬到堂屋中间的饭桌上,一家人看向灯时,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⑭男人吃完饭,会在大门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脚,默默然卷上一根烟,对着月亮消遣。爱喝酒的大伯 父,把小酒桌搬到门口的空地上,省了灯油,趁着月光,一个人自斟自酌,一个人叹息,一个人咂摸。其他喜欢饭后闲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赶往晒谷坪,有的还轮不上洗澡,摸上一条澡帕,一边走一边挥着赶蚊子,赶向晒谷坪,来“打话平伙”(聊天)。⑮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人凑在晒谷坪边缘,或坐着、或蹲着,或站着,像极了蛙或鸭。闲话之后,人人皆自还家,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⑯门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个无边的湖面。四边的山岭,像码头,堆满了盖了篷布的货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边一动不动的船。田野中间的苦楝树,像水文标志杆。村前的石板路,像铁甲,闪着清冷的光。草丛里,蝈蝈、土狗子已经一声响一声断,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会叫一声,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响了一声,没有回应,也偃旗息鼓了。⑰龙溪河从柳林里出来,过了桥底,在桥前的滩头铺了一滩闪闪的银光,哗哗地,奔向春水,潇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杨树在风里翻动着银叶子。⑱附近的庄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盏油灯,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样微弱幽远。⑲我像一只孤独的虫,瓢虫、椿牛,或者其它什么虫,反正,我觉得自己不是泥土里的虫,蚯蚓、土狗子之类。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这无边寂静,喜欢这浩渺月色,我喜欢星月满天——然而,今夜只有一枚椭圆的月亮。⑳正在我意兴阑珊时,在遥远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边上,有一盏灯,像星星落在地上。西春水在大水田边上带起一番绿意,龙一样向南进发。㉑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还有一盏灯,像一瓣桃花一样神秘,像一个弹孔一样隐藏着故事,像一个故事一样埋伏着传奇……㉒但它和我一样寂寞。㉓春水边上的那盏灯并不能给我温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盏灯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就像我们无休止的劳动,谈不上丰功伟业,但一定有创造。为一日三餐,为心有所系,为一生平安,我们愿意日复一日,不怨劳累,不怕麻烦,如一根灯芯插在大地之上。(有删改)【注】①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文中“东干脚”是作者的故乡。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东干脚人过着规律而望不到头的生活,这是漂泊多年、与乡土渐行渐远的作者对过去的回望和检阅。 B.文章写东干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是辛苦的,时间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窒息感和绝望感。C.作者笔下的乡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更是无休止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灯”的隐喻。D.全文语言质朴生动,句式参差错落,有写实与诗化的和谐交融,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7.以下对“月光下的东干脚”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没月升,自卷烟的烟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东干脚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B.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月光下晒谷坪平静,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机。C.月光下的大地无边寂静,作者笔下的万物姿态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动着生命,释放着力量。D.月光遍地,东干脚结束了一天的艰苦、劳累,春水边上的灯亮着,寂寞却又含着一股坚韧。8.本文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说:“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近一个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乡之间的“意味不尽的关联”。【答案】6.B7.B8.①日出劳作场景具有画面感。运用外貌、动作和细节描写,写出日出时农民劳作的火热场景,表现农民的辛勤耕耘。②日落而息场景具有画面感。运用动作描写、小场景叠加等,真实再现了结束农事后东干脚农民简单又充实的生活。③自然风景描写具有画面感。如第2段,运用视觉描写、比喻修辞、色彩点缀等,生动地描绘出日落时暮色下天空大地的多姿多彩;又如第8-10段,运用空间转换、比喻、拟人的修辞,准确地呈现出东干脚的山水姿态;再如第15-17段,运用堆叠的比喻、动静结合等,将月色下的事物一一生动呈现,晕染出月色下大地的静谧等。9.①作者与故乡的景的关联。坚硬的山、微弱的水、遍地的月光等自然风景,是作者回忆中东干脚的生活背景和底色。②作者与故乡的物的关联。故乡的“灯”映照着东干脚的生活,也是作者成长的见证,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③作者与故乡的人的关联。故乡的农民勤劳不息,不屈不挠,寄寓了作者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对平凡生活的讴歌。④作者与故乡的关联。故乡是作者旅居漂泊生活中的慰藉和力量来源,寄寓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乡土的缅怀和眷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B.“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窒息感和绝望感”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农民遵循着自然规律,一季又一季,一年 又一年,直到归土前,还在想着一年的庄稼,还一门心思扑在作物上,还一门心思想着饭碗,没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心头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温热的一日三餐”可知,这里的农民有的是满足感,而非绝望感。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B.“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机”说法有误。“月光下晒谷坪的平静”与“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机”两者之间并无衬托关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日出后乡村农人的劳作场景,其中“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女人讲究些,年纪大点,戴一顶黑顶黄边的棕丝斗笠”是对庄稼汉和女人们的外貌描写。“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索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什么蚊虫尘土,随便”“忘乎所以地挥动双手”“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则是对他们的行动描写。除此之外,该段还有“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写出日出时农民劳作的火热场景,表现农民的辛勤耕耘。原文第二段中,“夜幕苍黄,人们在地头收捡工具,不忘回头看看村庄,机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晒谷坪上,见不着一个人影”“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虫的侵扰,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才轻缓地往水田方向走去”是对庄稼人们休息时的动作描写。而“日落的时候,太阳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顶上……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这部分,则是对日落这一独特场景的具体描写。这些描写,真实再现了结束农事后东干脚农民简单又充实的生活。此外,文中还充满大量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第2段中,“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一潭死水般乌青”的比喻修辞,“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绿色已经染了夜色”的色彩点缀等所展现的出的日落时暮色下天空大地的多姿多彩;第8-10段中,“北面的阳明山余脉……”“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等的空间转换,“像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的比喻,“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的拟人所呈现出的东干脚的山水姿态;第15-17段中,“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像极了蛙或鸭”“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像码头,堆满了盖了篷布的货物”等的一系列比喻堆叠,“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的动静结合,将月色下的事物一一生动呈现,晕染出月色下大地的静谧等。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一个是作者所见的景,一个是故乡里的人。对于故乡的景,根据“东边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阳明山的余脉,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当山”“两河之间,村庄、水田、庄稼地、道路、阡陌交织”“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可知,作者文中所描绘的坚硬的山、微弱的水、遍地的月光等自然风景,其实都是作者回忆中东干脚的生活背景和底色,是这片土地上千百年不变的独特风景。根据原文“点灯,在厨房、杂屋、猪圈一顿忙,鼎锅的米饭熟了,灯也搬到堂屋中间的饭桌上,一家人看向灯时,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春水边上的那盏灯并不能给我温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盏灯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可以看出,在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物——“灯”,映照着东干脚的生活,也是作者成长的见证,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作者一开头便集中笔墨描写日出日落时分家乡人们的劳动休息生活。而根据原文“这片天地里的十数万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可知,千百年来,故乡的人们一直都是这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里,故乡的农民勤劳不息,不屈不挠,寄寓了作者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对平凡生活的讴歌。根据文章结尾“就像我们无休止的劳动,谈不上丰功伟业,但一定有创造。为一日三餐,为心有所系,为一生平安,我们愿意日复一日,不怨劳累,不怕麻烦,如一根灯芯插在大地之上”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故乡还是作者旅居漂泊生活中的慰藉和力量来源,寄寓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乡土的缅怀和眷恋。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 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案】10.BDE11.B12.D13.(1)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2)这不是用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不是用来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14.①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②修明政治法律制度。③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④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故在BDE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治”,都是“治理”意思。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B.“含义相同”错。“是”,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句意:由此看来。/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C.“贼”,损害、伤害/盗贼。句意:是损害君主的人。/盗贼只爱他自己,不爱别人。D.“事”,侍奉/做事。句意: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2)“所以”,用来……的;“内交”,结交;“要”,求取;“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要誉于乡党朋 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于乡党朋友要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强调要以德服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强调要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②“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强调要施行仁德,尊贤重士,修明政刑,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③“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强调要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强调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参考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甲》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飚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1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寄托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 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渴望有一番作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D项,“‘君’指诗人”错误。“为君扶病上高台”的意思是“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所以“君”指的是秋风。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衰老自身的感慨;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词人梦里与妻 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自伐者无功④.自矜者不长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⑦.相顾无言⑧.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己”“伐”“矜”“鸿”“惟”。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跳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____①____:它们就是“弹幕”。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_____②______,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_____③_____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弹幕的即时评论尽管也诉诸于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结合材料,给“弹幕”下一个定义。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②深思熟虑③无可比拟(不可企及、望尘莫及)19.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的即时性交互性的碎片化评论。20.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密集”可知,这里的“弹幕”很多,令人看不过来,可填“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目不暇接:眼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看别的了。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多指美景节目)。②由“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以及后文“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可知,传统的文艺批评是阅读之后深入思考的结果,可填“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③弹幕特点印刷文化根本就比不了,可填“无可比拟(不可企及、望尘莫及)”。无可比拟:意思是没有可以相比的。不可企及:意思是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常用作谦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找到被定义对象的属概念,结合“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可知,弹幕是一种评论;然后找弹幕的种差,由“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跳过”“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可知,弹幕发布者是观众,弹幕是发到屏幕上的,弹幕评论的对象是视频,具有“即时性”“碎片化”特征;由“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可知,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发布的。由此整合答案为: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的即时性交互性的碎片化评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尽管”放在“弹幕的即时评论”之前;“诉诸于”语义重复,“诸”本身就是兼词“之于”,因此要删除“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绘画史上,①,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②,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③,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B.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C.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D.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1)文人画兴起不久(2)在绘画之外(3)中国文人作画【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由第一段空前部分只要谈中国画,空后谈“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可知,应该有“中国画”与前文衔接,排除A、D。由“因为”一词,可见要强调结果,故要填“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排除C。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能力。文段主要意思是说中国画的本质是文人化。第一空,这里作段首语,是一个总结句,由后文“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及“便很快成为主流”中“便”“很快”强调时间短,故可填“文人画兴起不久”。第二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对应“在绘画之中”,此处应填“在绘画之外”。第三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前句是说西方写作人作画,后面应说中国文人作画的情况,据此应填“中国文人作画”。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 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你有何想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争是智勇,不争是淡泊千年前,老子悠悠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导人应如水一般,不争而为善;千年后,鲁迅先生有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敢争,方能激人自强上进,好争是鲁莽者的表现,完全不争又难免庸碌不为。依我看,适时的争与适时的不争,方为当下迅猛发展时代洪流中应有的砥砺自身、打磨心志之道。鸡毛蒜皮冗杂事,争还是不争?多数人总高估了自己的德行素养,以为“凡我所争无小事”。远溯至惠子怕庄子夺相的谨慎,近至当下挤公交挤地铁时的争抢现状,都是小事,但都争得不亦乐乎。早有人一语点破:最无奈的是挤高铁挤火车,分明个个都有座,何必要争?从学生时代争分数、斗排名的“好胜心”到参加工作后比房、比车、比爹妈的荒诞,无一不是小事。小事过分地争,展现的并不是体面与尊严,而是人们残缺的德行与病态的心理。冗杂之事当然是不必争的,也不该争,积极好胜不是理由,心急烦躁也不是借口。缓慢一些,大度一些,会让自己沉淀更多,收获更多。英国诗人瓦特·兰德说:“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小事不争的不屑理应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样的事情应该要争呢?南海主权、钓鱼岛争端、端午节习俗的归属,这些涉及领土归属、国家主权、民族大义的问题,中国政府从来都是态度强硬,斗争到底,坚决不让。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有言:“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中国风采、民族气节,我们争得这些东西可能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物质利益。坚毅做骨,赤诚做魂。10多亿中华子孙争的重大意义,非语言可以描绘,在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古今英雄的故事中可以寻觅到答案。要适时地争,又要适时地不争。少年时意气风发,为了美好的理想而争,为能将梦想化作现实而争,难免年少轻狂、冲动鲁莽。与小人言行不可争,与不平不公不要争,因为当你身心俱健、足够强大时就能懂得,有时不争方为大义。穷且益坚,怯时更勇,与生不逢时、命途多舛要争,因为最有资格安排人生的只有你自己;聚少离多,风烛残年,与生老病死、相逢别离不可争,这是世间生灵必然要面对的过程,就像花开花寂又落地成泥,是不可逆转的。争,是一种智勇,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魄;不争,是一种淡泊,是静水流深,是天高海阔无为的境界。愿你我都能成为智慧的竞争者,在岁月长河间恬然前行。【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审读材料,考生需要首先正确理解题干中所给《老子》三句话的涵义,这三句话的译文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自然大道,有着自己根本的运化规律,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读懂了所给三句话,考生就会明白,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目的。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在老子看来,所谓“不争”,绝非退出竞争,而是在竞争和进取的过程中处于谦卑的位置,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利而强争,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最终取得胜利。明白了这些,考生就知道了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然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只有“不争之德”,才能助不争而胜。因此,对于“竞争”与“不争”这一思辨性话题,考生写作时首先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若强调竞争,可说“竞争”本身是没有错的,在竞争的过程中全力以赴,对竞争的结果就可以坦然相对就是最好的做法。对此,也可以举例《泛滥的竞争》中出现的种种因“竞争”导致的问题,实际上并非“竞争”本身的错,而是人们忽略了竞争的过程,只试图得到竞争的结果,是人们对竞争认识错误,价值观错误,不能责怪竞争本身。借此补充说明自己对竞争的看法,以及完善自己应该如何去竞争,从而增强文章的可信度。若要认同“不争”,则可从反面入手,通过揭露传统“竞争”观念,与如今“竞争”带来的一些弊端去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若选择结合二者思辨讨论,则可围绕争什么不争什么等角度进行阐述。写作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色加以分析,阐明今日这个时代,“争”或“不争”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立意:1.竞争让人更快进步。2.不争才能惯看秋月春风。3.不追名逐利,不争是一种态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0:35: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6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