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卷满分100分命题时间:2023.8.2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看出陶寺遗址中王陵寝庙区已有一定的统治管理,墓穴随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时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说明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C项正确;仅从一处遗址,无法得出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共权力机构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并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2.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作六军”。对此,杨伯俊注曰:“晋原有三军,此时增置新中上、下三军,共六军。三军原各有将佐,计六卿,今增置新三军,亦各有将佐,增六人为卿”。新增的六人是: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雅、赵旃。其中多为赵氏、韩氏。“晋作六军”可用于说明,晋国当时()A.世卿世禄趋于解体B.晋卿势力不断膨胀C.宗法体系逐渐强化D.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表明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而赵氏和韩氏是当时晋国的卿大夫,可知晋卿势力不断膨胀,B项正确;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不能说晋国时世卿世禄趋于解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不是晋诸侯王的姓氏,不能体现宗法体系逐渐强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晋国新增了三军,但不能说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3.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A.巩固了分封制度B.导致了王室衰微C有助于文化传播D.推动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祝史”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等事务,对周朝的文化、典籍等非常熟悉,所以祝史的流散会将周文化带入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祝史流散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分封制度无关,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是导致祝史流散的一个原因,排除B项;祝史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5.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两汉皇位继承因政局不稳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子弟继位为帝,A项正确;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并未被严格恪守,并非废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分封王国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并非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6.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材料主要涉及战国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接线的变化,据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更想扩大统治区域,经略边疆,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没有转移,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汉朝,还涉及战国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7.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正统之争”贯穿始终,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扬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排除A项;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义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8.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中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等内容可知,佛教禅宗思想中融合了儒家孝道、道家无为等思想,B项正确;唐朝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排除A项;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崩溃,排除C项;三教并行为政府文化政策,材料提及的是禅宗的思想,无法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9.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和商人“榜下捉婿”,折射出宋朝人独特的择偶观,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能互为姻亲,B项正确;宋代婚姻观的 变化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排除A项;门第族望依然对婚姻有影响,C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婚姻观的变化,未涉及科举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0.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该先生对程朱理学的质疑,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也可求理,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求理的方法,并未提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格物致知的质疑,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建立都司、卫、所B.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C.③地:封僧俗领袖为“王”D.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统治,设盟、旗两级单位,①正确,B项正确;都司、卫、所是是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在不设府、州、县地区也理民事,具有行政职能,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①错误,排除A项;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③错误,排除C项;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1915年全国钢铁产量及其分布情形地区产量(吨)备注湖北136540此系汉阳铁厂炼成之铁奉天(今辽宁)29530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炼山西72000平定、晋城、高平、盂县、隰县等处土法所炼湖南26000宝庆、茶陵等县土法所炼四川25000涪陵、綦江等县土法所炼云南11000镇雄、剑川、嶍峨等县土法所炼其余各省10000均系土法总计310070其中土铁144000吨根据表可知,当时()A.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C.手工业占据主导性地位D.经济布局逐渐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由材料可知,近代钢铁技术主要分布于湖北和辽宁地区,这些地方临海临江较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山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内陆地区,依然是土法冶炼,这可以得出近代钢铁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采用近代技术生产的钢铁量超过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工业主要分布于临海临江地区,经济布局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13.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要坚持“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中共中央的这一要求旨在()A.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B.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改革C.继承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D.指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45年4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出自《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民,另外结合所学,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仍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中央这一要求的主旨是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到“工业国”,但只是为了向国民党论证解放农民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解放农民与发展工商业并不矛盾,而不是在探索以什么道路或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有对三民主义的部分继承,但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1983年1月,中共中央提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农产品,继续实行统购限财;对农民完成派购任务的产品(包摄粮食、棉花等)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应当允许多渠道经营。”截至1984年底,农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额中,国家按计划牌价统购、派购的比重从1978年龄847%下降为39.4%。这一政策的推行()A.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B.打破了农产品平均分配制度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确立了市场化粮食价格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减少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扩大了农副产品的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排除A项;农副产品不存在平均分配,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市场化机制逐步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15.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A.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B.海外扩张成为社会共识C.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D.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开展海外扩张符合各阶层的利益,B项正确;A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开始”之说材料无法体现。16.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在20、30年代经过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经济发展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工业总产值并没有超过美国,故排除CD两项;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新政取得经济恢复的成效也较为缓慢,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排除B,A符合题意。【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认识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材料二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西方形象演变的认识。【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欧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任答3点)(3)认识: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实力相关;中国形象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18世纪的欧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根据材料“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可知,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根据材料“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和所学可知,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欧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角度进行补充。【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变化:根据材料“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可知,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西方的种族主义影响及对外扩张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西方。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认识如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实力相关;中国形象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穆斯林的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造纸技术,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使突厥军人势力渐渐崛起.突厥将军跋扈,任意拥废君王,哈里发如同傀儡,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材料二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安史之乱后,为弥补财政亏空,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拔斯王朝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同:通过军事扩张拓展领土;实行集权统治;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重视对外贸易;中后期均实行募兵制。(任三点)异:阿拔斯王朝政教合一,唐朝则是皇权至上。阿拔斯王朝实行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同等对待。阿拔斯王朝官方信仰伊斯兰教,唐政府推行三教并行。阿拔斯王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唐朝地方既有州县制也有羁縻制度。(任三组)(2)意义:扩大了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思想文化包容发展;完善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两税法等)。【解析】【小问1详解】同:根据材料一“随着穆斯林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材料二“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可得出,通过军事扩张拓展领土;根据材料一“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材料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可得出,实行集权统治;根据材料一“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材料二“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可得出,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重视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一“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材料二“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可得出,中后期均实行募兵制。异:根据材料一“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拔斯王朝政教合一,唐朝则是皇权至上。根据材料一“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材料二“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得出,阿拔斯王朝实行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同等对待。根据材料一“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材料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可得出,阿拔斯王朝官方信仰伊斯兰教,唐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根据材料一“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材料二“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拔斯王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唐朝地方既有州县制也有羁縻制度。【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二“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可得出,扩大了疆域;根据材料二“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根据材料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可得出,促进了思想文化包容发展;根据材料二“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完善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两税法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烈酒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品——糖的需求。茶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乐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答案】选择:啤酒、烈酒、咖啡的由来。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一,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故可选择:啤酒、烈酒、咖啡,阐述其由来。结合所学可知,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故提出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一,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 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可选择:茶、可可的由来。根据材料“茶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近代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为论题展开阐述。首先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条件,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洲出现“寻金热”,奥斯曼土耳其又截断了传统商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葡萄牙人首先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西班牙人首先发现新大陆,可可就是由欧洲人随新航路开辟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成为流行的饮料。其次提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东西方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东方商品包括茶叶被转运到欧洲,受到广泛欢迎。之后英国人将茶叶移植到印度等地,被广泛种植。最后进行总结,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又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17 21:45:02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55.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