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 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4.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5.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答案】1.A2.B3.C4.①前者立足于“为官”,侧重在焦裕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警醒的是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②后者立足于“为人”,侧重在他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心系百姓,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5.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人物过去的事件为解决当下问题做出回应。【解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都产生了”错误,把未然当已然,原文中“如今……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不能表明其已经产生巨大功绩。故选A。【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经济力量”错,原文是“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它的受制于某某是有条件限制的;C项,“必然会滋生”错,于文无据。原文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D项,“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错误。这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对应的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故选B。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结合“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等分析,媒介载体的变化只是表象,焦裕禄的媒介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肯定会出现差异的。故选C。【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分析,侧重表现焦裕禄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这是从为官方面来表现的,针对当时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现象,意在警醒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焦裕禄形象的核心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等分析,通过“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表现人物的节俭、朴素、任劳任怨等。电视剧《焦裕禄》立足于“为人”,结合当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分析,意在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分析,从思想方面来分析,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主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结合“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量”“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等分析,结合时代的需要,需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结合“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分析,从时代出发,结合当前的现实社会特点,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7.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8.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A8.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 9.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借助女孩们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注意题干中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 王安忆评论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对应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对应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日常礼仪的细节中含有虔诚之心,让生活慢下来,庄重起来,让色彩丰富一些,让人变得美好而自知,坚定平和有力量。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礼仪,让其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领悟生活礼仪中的美学,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光芒,散发爱与美,是每个生命的最好遇见。这是这道试题设题考查的意义所在。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三处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说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审美意义,即可得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B11.D12.B13.(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14.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②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分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 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①【宋】 吴文英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 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②。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③?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④,泪满平芜。【注】①本词为作者对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的一首和作,写于南宋覆亡之后。②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此处是作者自指。③清臞(qú):即“清癯”,清瘦。④香绵:指柳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修竹凝妆”借用王昌龄《闺怨》,以拟人手法表现竹子修长而娇媚可爱的形态。B.词人一改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从黄昏晚景直接跳到酒醒之后的情景。C.词人害怕停泊在堤岸边,担心清癯的瘦波载不动游船,更添辛酸凄楚的愁绪。D.全词意象华丽,寓意幽深缠绵,语言优美凝练,情景相生,所叙之情真挚感人。16.词的下阕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答案】15.C16.①下片开头借灯之昏黄、雨之湿密、香之氤氲。写出愁情之萦绕缠绵。②“飞红”句在空间上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将愁情写得生动可感。③末句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想象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写出愁绪的绵延不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清癯的瘦波载不动游船”理解错误,“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一句的意思是: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己清瘦的面目。“清臞”所指是词人自身,而非水的形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作答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词作中寄寓情感的关键景物意象的把握,例如雨、落红、愁鱼等;一是细腻分析景物在表现核心情感“愁情”时产生的效果,如愁情的缠绵、感人、不尽等。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故地重游之作,将身世之叹融进景色描写中,厚实沉重。下阕第一句“伤春不在高楼上”,将忆旧伤别之情托出,跌宕起伏。“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雨外”。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借灯之昏黄、雨之湿密、香之氤氲,写出愁情之萦绕缠绵。“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 愁苦,搅得翠波翻覆。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并推已及物,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末句想象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释怀了。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写出愁绪的绵延不尽。(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现代汉语中“文质彬彬”一词意在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这一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在论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质”与“文”的关系后,提出这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2)在《论语·泰伯》中谈到只有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之为“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岂曰无衣⑥.与子同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野、弘、毅、道、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我的童年生活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美好的一些声音令人无法忘却。它渗入到你的生命中,它如种子般落在你的心上,生了根。箫声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就可能从①的顶峰摔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父亲就控制得很好,但我也只听他吹过一次。那次,父亲独自到房顶,背靠着烟囱,手拿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天渐渐地暗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感觉到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②的声音,静穆地,缓缓地降落在我的心上。父亲吹的是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如果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至今,那种人和箫声都不愿分离的情境,我记忆犹新。箫声是很神秘的,是连接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 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③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能让心灵呼吸的气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耸入云霄②浑然一体③相依为命(唇齿相依)19.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令人无法忘却。20.①把箫声比作黑暗中的小溪流,化听觉为视觉,化抽象为具体,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箫声的细小低沉,充满感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顶峰之高,可用“耸入云宵”。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②语境形容声音与夜雾的融合,可用“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③语境形容关系密切,可用“相依为命(唇齿相依)”。相依为命: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响器的……歌声”定中不搭配,删掉“和歌声”;语序不当,“有美好的一些声音”定语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美好”前面,应改为“有一些美好的声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那箫声……像黑暗中的小溪流”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箫声”,喻体是“黑暗中的小溪流”。“箫声”本为听觉,“黑暗中的小溪流”为视觉感受,运用通感,打通了感觉器官,使抽象的声音更加具体可感。“黑暗中的小溪流”突出箫声的细小低沉,形成一种联想的效果,形容箫声极具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话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因此,很多人都很喜欢拉伸,希望借此能把身体拉“软”。而所谓的身体“软”“硬”,用体育术语来说就是柔韧性。柔韧性,是衡量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我们也不必过度追求身体的“柔软”。事实上,人体的柔韧性,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关节结构所允许的自由度不同、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连接组织在结构限制下伸长的能力不同等方面。除此之外,柔韧性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而随着年龄增大,如果不注意锻炼,关节周围软组织弹性和肌肉伸展性就会明显下降。专家指出,拥有良好的柔韧性,,比如,能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度,改善肌肉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功能,避免关节僵硬等等。而正确的拉伸锻炼,的确可以提升柔韧性,使关节韧带保持良好的活动度。但是,当某项拉伸运动使关节结构运动幅度超出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就会导致组织损伤。这样一来,也就得不偿失了。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B.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C.“善”是人类美好品格,也是哲学探讨的话题。D.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的“理论家”越少越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存在个体差异;②柔韧性越好;③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与画横线处“软”的引号均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引用,引自《易传·文言》。B.表特殊含义。此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傻子”,而是指甘于为人民奉献的人。D.表否定、讽刺意味。故选C。【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要填写有关人体柔韧性的特性,结合下文内容所指出的“具体表现”来看,主要涉及了针对“每个人”而言会存在的几种“不同”情况,由此,可推知此空要填写“个体差异”,再加上谓语动词“存在”,则可得出“存在个体差异”。第二空,由“一般来说”,要引出关于“柔韧性与人的年龄”相关的推论,从下文表述中“随着年龄增大”,“伸展性就会明显下降”等信息来看,可推知“年龄越小”,则“柔韧性越好”,故可得出“柔韧性越好”。第三空,要填出专家的观点,即“拥有良好的柔韧性”的作用,从下文例举的对人体肌肉、关节等方面的健康助益信息来看,可以推知“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假如你可以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要求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选择一个做朋友,并说明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孔子的弟子有所了解,在孔子众多弟子中,德行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通晓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精通制度文献的有子游、子夏等,根据择友标准,选择不同的弟子展开论述,说明理由即可。比如以颜回做朋友,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因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与闵子骞做朋友,学习他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的品格高尚。与子路做朋友,欣赏子路好勇力,性伉直,讲信义,重然诺,深具豪侠之气。自从子路追随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行文构思上,首先明确自己的交友原则,比如: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闻。再指出孔子的学生中谁符合以上的择友标准,如选择颜回,认为他是其中最适合作自己朋友的。接下来分析原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颜回之优显而可见。孔子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亡。’古亦有言:“一箪食,一瓢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是在我们圣人孔子的赞颂下的颜回还是真实事迹下的颜回,所呈现的优秀品质,其能力以及魄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而我们也因向他好好学习。立意:1.以颜回为友,学习其安贫乐道。2.以子路为友,欣赏其坦荡直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1:55: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0.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