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8月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学科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特定地理环境、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材料二: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此外,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因为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对此,科学确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的需要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在欧洲某些国家里就有这种情况。 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觉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既然是一个人类学者,他毕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地困难。他懂得,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费博士清晰地看到,纵然有最好的意图和理想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对变化的环境有错误的理解和看法,那么,计划也必定是错误的。“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由于故意的过错或出于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会造成这样的错误:预先假设了不存在的力量或是忽视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感到,还必须引述前言中的一段话,“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最大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在机械工程中,只有傻子或疯子才会不顾科学的物理和数学而作出规划、设计或计算,故在政治行动中同样需要充分发挥理智和经验的作用。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我们只注意在机械工程中使用最合格的专家。但在政治、社会和道德力量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越来越依从于疯子、狂人和歹徒。在界线的一边正越来越多地责备着那种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责任感或毫无恪守信义的道德义务的倾向,而在另一边我们尽管仍然可以在财富、权力和实力上具有压倒的优势,近数年来却始终不断地暴露出软弱、涣散以及对荣誉对所负的神圣义务的忽视。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他书中所表露的很多箴言和原则,也是我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主张和宣扬的,但可惜我自己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它。我们中间绝大多数向前看的人类学者,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我们厌烦它的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虽然这也许是表面上的,实际并不如此。但我的自白无疑是真实的,我说过,“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节选自《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序言:布•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博士论文的评价)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作者预言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农民的生活》中一些标志着人类学新的发展的优点引起读者们对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中国的注意。B.费孝通看清科学的价值,认识到正确地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困难无知识不可。因此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阻止科学被“出卖”。 C.中国目前可能是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的现代文明之一这一事实使费孝通在感到悲剧的同时意识到了伟大祖国在西方化或灭亡的抉择中进退两难的问题。D.形势或情况的阐述分析可能会造成对不存在的力量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预先假设和忽视的错误。2.下列基于材料二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坚持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关注国家而非部落,调查研究而不是猎奇写作。B.费孝通在前言中表述,之所以社会科学应在指导文化变迁中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社会科学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意欲满足的需要、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才可达到有效果的行动和预期的目的。C.作者认为目前的欧洲文明偏重于科学建设而忽视了人文建设是导致社会腐败涣散、权利义务不统一等乱象的重要原因。D.作者过去主张和宣扬却没有机会去实践的大量箴言和原则在费孝通书中表露,然而他对此并未感到嫉妒。3.按照上下文逻辑,材料二中作者接下来的论述最可能的一项是()A.研究人的科学须进入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离开所谓未开化的研究。B.《中国农民的生活》中的原理和内容以及贯穿此书的主题。C.费孝通博士的一切观察和研究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D.作者认为有关蚕丝业的章节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4.作者预言“《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基于哪些依据?请结合原文概括。5.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哪里得到体现?【答案】1.B2.A3.A4.①本书研究对象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而非微不足道的部落。②本书内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公民对自己民族的人类学进行客观的观察和研究。③本书有意识地侧重对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这一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的研究。④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5.命题思路:作者在提出“里程碑”的观点后紧接论述“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因此本题的回答方向聚焦于文本前两段作者对《中国农民的生活》优点的论述。①中国逐渐迫切需要对变化的环境正确的理解的知识,因为中国已无法以目前经济实力承担失误损耗的财富。上层建筑是“对变化的环境正确的理解的知识”,经济基础是“中国无法承担失误的经济实力”,此处 体现了对变化的环境正确的理解对无法承担失误的中国的经济的作用。②欧洲文明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财富权利实力具有优势,而忽略了道德思想上的建设,导致了社会的混乱。“科学技术发展”“财富权利实力的优势”属于经济基础,“道德思想建设”属于上层建筑。体现了道德思想建设对财富权利实力的优势、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新的发展的优点引起读者们对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中国的注意”错误。由原文“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而非优点引起的注意。C.“中国目前可能是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的现代文明之一这一事实”错误。由原文“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可知,面临毁灭的文明是欧洲文明而非中国文明。D.“的障碍预先假设和忽视的错误”错误。由原文“对形势或情况……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可知,“预先假设不存在的力量”和“忽略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并列关系,不能合并,故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关注国家而非部落,调查研究而不是猎奇写作”错误。由原文“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可见“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于文无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A.作者阐明了“人类学者,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实际并不如此”的现状,下文应阐述解决的补救方法。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可知,本书研究对象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而非微不足道的部落。由原文“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可知,本书内容是一个土生 土长的公民对自己民族的人类学进行客观的观察和研究。由原文“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可知,本书有意识地侧重对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这一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的研究。由原文“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因为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对此,科学确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可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费博士清晰地看到,纵然有最好的意图和理想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对变化的环境有错误的理解和看法,那么,计划也必定是错误的”可知,中国逐渐迫切需要对变化的环境正确的理解的知识,因为中国已无法以目前经济实力承担失误损耗的财富。上层建筑是“对变化的环境正确的理解的知识”,经济基础是“中国无法承担失误的经济实力”,此处体现了对变化的环境正确的理解对无法承担失误的中国的经济的作用。由原文“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我们只注意在机械工程中使用最合格的专家。但在政治、社会和道德力量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越来越依从于疯子、狂人和歹徒。在界线的一边正越来越多地责备着那种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责任感或毫无恪守信义的道德义务的倾向,而在另一边我们尽管仍然可以在财富、权力和实力上具有压倒的优势,近数年来却始终不断地暴露出软弱、涣散以及对荣誉对所负的神圣义务的忽视”可知,欧洲文明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财富权利实力具有优势,而忽略了道德思想上的建设,导致了社会的混乱。“科学技术发展”“财富权利实力的优势”属于经济基础,“道德思想建设”属于上层建筑。体现了道德思想建设对财富权利实力的优势、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 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材料二: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充满温情和艰辛的生活回忆在儿童和成年视角穿梭。文章显得真实却不乏童真。B.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支持我上学,为子女日夜操劳。文章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默默付出的伟大父亲形象,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父爱的讴歌。C.枣花这一物象在文章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之一是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乘凉洗场面的描写,营造温馨的氛围。D.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使文章整体朴实平淡。同时“五妮啊,是爹没本事”“家里的事你甭管”等句口语色彩浓厚,表现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7.材料一中,作者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回忆着墨颇多,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得知自己可能会为照顾家里而被迫辍学打工时,“我”无奈和怨尤油然而生,忐忑自己继续念书只会拖累家庭。B.哥嫂们虽然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结合文章来看哥嫂内心充满着对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的渴望。C.“我”预备好一肚子的话准备与父亲辩论上学之利,最终却没有说出口,因为父亲转念让我继续读书。D.父亲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默德斯通不同,父亲没有像默德斯通对待孩子的冷酷与无情,而是对孩子充满理解,尊重孩子的人生道路。8.假设你代表高三学生向新高一学弟进行语文学科交流。你偶然发现本文与必修上册课文《我与地坛》有相似之处。请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填空。《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内容Q:为什么说父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女儿的父亲?A:Q: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①A:她始终很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反复提及的词语Q:“枣花”被反复提及,它在文中除了第六题C项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A:②Q;母亲心理矛盾被反复提及,但心理却是不断变化的。这有什么作用?A: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但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不张扬爱的坚忍的母亲。情感状态③④9.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为了将回忆有条不紊地将组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哪些文学方法?请至少找出三处,并结合文章材料内容简要赏析。【答案】6.A7.D8.①父亲呵护“我”的成长,让我不用管家里急迫的事情,供我继续好好读书,遵从我内心的意愿。②1>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2>借枣花串联起回忆,表达对往昔岁月的怀念;3>枣花是父爱的象征,塑造了一个为子女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突出主题。③对枣花开的那段岁月的怀念,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④对自己当时不理解母亲的忏悔和反省,以及对母爱的赞颂,寄托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9.①明暗线交织,条理清晰。将枣花作为明线,串起我和父亲关于枣树、枣花的故事,暗线则是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②详略得当。略写了父亲种枣树、一家人在树下乘凉温馨场景,详写父亲顶着压力让我上学的事情,更能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③采用时间顺序。小时候、高一时、上大学、毕业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A.“在儿童和成年视角穿梭”错误。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成年的“我”为视角进行回忆,所以是以成年的“我”为视角来写。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的把握能力。A.“怨尤”错误。由原文“我整天忐忑不安”可知,当时“我”是既无奈又忐忑不安的。 B.“内心充满着对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的渴望”错误,文章并未体现。C.“却没有说出口”错误,作者是面对父亲出乎意料的回答无以应答,而非自己说不出口。同时父亲一直“纠结”而非“转念”。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由原文“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可知,父亲让我不用管家里急迫的事情,供我继续好好读书,遵从我内心的意愿,可见父亲呵护了“我”的成长。“枣花”被反复提及,可以说是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所以“枣花”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文章的情节,使文章结构更紧凑集中。文章写到“我”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于是“我”就想起了老家的枣花,于是就有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所以作者借枣花串联起回忆,表达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本文借枣花回忆起了往昔岁月,特别是对父亲的回忆,那时候家里的孩子多,靠父亲微博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在“我”上高一的时候,因为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这时候父亲让我不用管家里急迫的事情,供我继续好好读书,遵从我内心的意愿。从那之后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可见枣花是父爱的象征,塑造了一个为子女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突出主题。本文借枣花回忆了父亲,表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所以对枣花开的那段岁月的怀念,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作者在《我与地坛》中写到:“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像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可见作者表达了对自己当时不理解母亲的忏悔和反省,以及对母爱的赞颂,寄托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特色的把握能力。本文写到“我”因为闻到了“枣花”的香味,于是就想起了老家的枣花,然后写到自己老家院子里有一棵父亲亲手在的枣树,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时节,于是作者回忆了自己高一时父亲让“我”不用管家里急迫的事情,供“我”继续好好读书,遵从“我”内心的意愿的一件事,后面又回忆了父亲辛苦养家 的事情,所以“枣花”是本文的明线,串起我和父亲关于枣树、枣花的故事,而暗线则是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本文用一句话交代了老家院子里的那棵枣树是父亲亲手栽下的,然后又回忆了一家人在枣树下乘凉的温馨场面。而重点回忆了“我”高一的时候,父亲让“我”不用管家里急迫的事情,供“我”继续好好读书,遵从“我”内心的意愿的一件事。所以详略得当,更能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本文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如“高一那年收麦前”“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可见,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我欲胜彼,彼亦志於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於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於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於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且彼诚欲战耶,则必不肯张皇以速我之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鸩,恶其露机也。今诚必战,岂欲人遂知之乎!彼诚不敢必战耶,贪残无义,忿不顾败,彼何所恤?以母之亲、兄之长,一忤其意,一利其位,亮犹弑之,何有於我?况今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於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故於其使之至也,坦然待之而无他;惟吾使命之去,则多方腆鲜,曲意防备。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彼知有忌,我独无忌哉!我之所忌不在於虏欲必战,而在於虏幸胜以逾淮,而遂守淮以困我,则吾受其疾矣。朝廷心定而虑审,何情不可得,何功不可成。不求敌情之知,而观彼虚声诡势以为进退者,非特在困吾力,且失夫致胜之机为可惜。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审A故B也C能定D而审E敌情F虽万里之远G可定察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少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补天裂之豪情壮志,然而晚年常向往陶潜隐居自适的生活。《美芹十论》正是在作者“壮岁旌旗拥万夫”时期所著。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蕴含做人不要太过花言巧语,要懂得适可而止的寓意,在文中用来讽刺精明的敌军圆滑、用兵手法刁钻。C.鸩,此处指鸠酒,代指毒酒。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D.腆鲜,也作鲜腆。谓对地位低的人无谦爱之意。此处指高丽、西夏接待南宋使者时不友善的表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想使敌方受我方制约,了解敌情来镇定军心、不胡乱产生疑惑是关键。故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轻而易举。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论证心中若交织欲胜惧败的思想,则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难以捉摸。C.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南宋时,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南宋。最终刘、蔡下场悲惨,是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南宋的机密。D.美芹“十论”分别是: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本篇应该属于“察情”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2)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14.本篇文章论述了古代用兵之法、作战之道,现在看来对于我们青年的现实生活处世仍有一定启示。请结合文章论点及任一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谈你从中汲取的启示。【答案】10.CE11.B12.B13.(1)古代那些擅长用兵打仗的人,不会去追求每战必胜,而会去谋求不可战胜(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才是用来慢慢谋求将来每战必胜的根本。(2)如同人们看到牛羊从来不改变脸色,看到老虎豹子之类就大声呵斥、捋起袖子举起手臂去对待它一样,这足以看出,他们对我们有深深的忌讳。14.①论点: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绰绰有余。②论据:道理论据有孟子、《诗经》的话,事实论据有完颜亮的例子。③启示答案开放,合理即可。【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因为我仔细观察研究的缘故,如果能有确定的依据和认真研究的态度,敌方情况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我们也可以确定明察了。“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能定”“审”是“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两种情况,用“而”连接,并且“敌情”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审”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在CE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在文中用来讽刺精明的敌军圆滑、用兵手法刁钻”错误。由原文“‘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可知,本处强调的是要对对方进行仔细观察研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论证心中若交织欲胜惧败的思想,则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难以捉摸”错误。由原文“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可知,引用孟子的这句话是为了论证要对敌情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心里才会镇定踏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务”,追求;“徐”,慢慢地;“图”,谋求。(2)“如”,如同、正如;“奋”,举起;“其深有忌于我”,状语后置句,对我们有深深的忌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由原文“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绰绰有余。由原文“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可知,孟子曾经说过:“东西去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是轻还是重,去量一量才知道它是长还是短。”《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也揣测得到。”这里引用孟子、《诗经》的话,属于道理论据。由原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鸩,恶其露机也”可知,这里列举了完颜亮的例子,属于事实论据。 启示:我们经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在进行各种比赛或者各种竞争中,我们要了解对方的实力,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参考译文:两军对垒,如果没有办法了解敌情,便会因心里没底而产生疑惑,有疑惑因而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心理恐慌情绪不稳的情况下做出的应对措施必然不够谨慎精细;如果有办法了解敌情,心里便会很镇定踏实,镇定踏实因而不会对如何作战产生疑惑,一旦心中没有疑惑,就会听仼敌人骚扰自己而不会惊慌失措,那么,主动权常常在我方手里,而敌方实际上受到制约,处于不利位置。古代那些擅长用兵打仗的人,不会去追求每战必胜,而会去谋求今后不可战胜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才是用来慢慢谋求将来每战必胜的根本。我方想战胜敌方,敌方也有志于战胜我方,那么,谁愿意处于失败的境地呢?如果想胜怕败的心情在心中交织,那么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无法去判定。比如说,敌方或许会带兵来进犯,我方敢认为他们不是在虚张声势故意向我炫耀吗?敌方或许带兵逃跑,我们敢认为他们不是在隐匿自己真实的形迹来引诱我们深入呢?这些都是不敢的,然后该如何呢?孟子曾经说过:“东西去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是轻还是重,去量一量才知道它是长还是短。”这是因为有确定的依据的缘故。《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也揣测得到。”这是因为我仔细观察研究的缘故,如果能有确定的依据和认真研究的态度,敌方情况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我们也可以确定明察了。如果我们将进攻的思想隐藏在防守中,那么,即使我们不进攻也可以为将来一定要进攻而作长远的准备;而如果我们将胜利的方法寄托在进攻中,那么,即使我们不能取胜也会经常拥有将来一定胜利的道理。如果他们真的是虚张声势故意向我们炫耀,我们应该冷静应对而不可轻举妄动;如果他们真的是隐匿自己真实的形迹来引诱我们深入,我们因为一向有准备会让他们无机可乘。表面的胜负既然不能搅乱我们的方寸,那么我们就可以心情闲适、精神安定了。这样以后再慢慢地用我的心去揣度敌人的实情,想到我们这样敌人也会这样,敌我分处北方南方,虽然有不同的观念想法,但胜了高兴败了忧愁,这种心情难道会有不同吗?况且,他们如果真的向我们进攻,一定不会匆促行动来加快我们防备的进度。再说逆贼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我们的时候,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我们,最终刘麟打了败仗被逐出朝廷,蔡松年也被赐鸩酒自杀,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宋朝的机密。如果他们真的要进攻了,难道想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作战计划吗?如果他们不敢开战,那么,他们贪婪残暴,不讲道义,愤怒的时候甚至不顾虑失败,他们还会顾忌我们什么?凭母亲的至亲、兄长的大一点的身份,他们一个违背了完颜亮的心意,一个本来做了有利于完颜亮地位的事情,结果完颜亮还是杀了他们,更何况是对付我们呢?再说现在他们在沿着洱海制造船只,沿着淮河制造武器,包藏险恶用心,即使与他们有嫌隙的人都可投靠他们,谁敢说他们最终不会大规模进攻我们呢?大概即使他们现在没有一定敢战的心理,我们也不能不提防他们那些想尝试的举动。他们相对于高丽、西夏较强,气势足以吞并它们。所以,当高丽、西夏的使者来访时,他们会坦然地接待他们而没有任何其它的担心;只有当我们的使者去的时候,他们才会从多方面表现出不友善,尽量防备我们。正如人们看到牛羊从来不改 变脸色,看到老虎豹子之类就大声呵斥、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去对待它一样,这足以看出,他们对我们有深深的忌惮。他们知道忌惮我们,难道我们对他们就没有忌惮吗?我们忌惮的不在于敌人一定会向我们进攻,而在于敌人已经侥幸胜利并已渡过淮河,进而会死守淮河来让我们受困。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会深受其害了。朝廷如果镇定下来作仔细的考虑,哪样的情况了解不到,哪样的事情不能成功。不去谋求了解敌情,却去看敌人虚假的声势来决定自己是进是退,这样做不仅仅会使我们的力量受困,还会让我们失去克敌制胜的良机,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认为:“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样去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绰绰有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①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②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①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缲,通“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联续不断的影像来描述作者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的同时用清新朴实的栩栩语言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B.作者敏感地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白描,就点染出了一幅仲春时节农村的淳朴风俗画。C.作者“敲门试问”原因可能在于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D.日高、路长、酒困、人渴、试问,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体现出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16.清仇兆鳌有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於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洪亮吉亦有言:“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本词也运用了倒句的方法。请找出这句词,并分析其构成和对全词的作用。【答案】15.C16.①倒句是:簌簌衣巾落枣花。②构成:原句应是“簌簌枣花落衣巾”,主宾语进行了 换位。③声律上:符合了诗词格律,押韵母“a”韵脚,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上: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富有新意,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语言上:因而诗歌语言呈现出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特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通过视觉形象”错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像;B.“仲春时节”错误。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可见枣树在孟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而非仲春;D.“日高、路长、酒困、人渴、试问,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错误。“试问”并未体现旅途劳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簌簌”是拟声词,意思是风吹物体等的声音,这里面应该修饰的是“落枣花”,整句诗的意思是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所以本诗是将主语和宾语进行了换位,正常语序为:簌簌枣花落衣巾。“簌簌衣巾落枣花”押韵母“a”韵脚,和后文的“瓜”“茶”“家”所押韵脚是一样的,所以符合诗词格律,使诗词更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簌簌衣巾落枣花”将拟声词“簌簌”放在句首,起强调作用,从而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并且句式上富有变化,富有新意,不致呆板单调。语言上,诗歌的语言讲究跳跃性、含蓄性、精炼性,采用倒装的形式符合诗歌的这些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歌阅读中提及“倒句”这一概念。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中除“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外,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谪仙人大梦吴越,“__________”,也运用了倒句的方法。(2)小刚作文征文比赛获得特等奖,汪老师望见他眉飞色舞,十分担心,教导小刚:“人生起伏难料,面对辉煌成绩更应对骄傲自满产生畏惧之心,魏征于《谏太宗十思疏》有云:‘__________’,你一定要时刻铭记于心啊!”(3)姚鼐在《登泰山记》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描述了凛冬恶劣的天气,意在表达天气对行路造成的不便;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亦有相似之处。【答案】①.一夜飞度镜湖月②.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③.穷冬烈风④.大雪深数尺【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度”“溢”“穷”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②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④所行之令必得②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①便拉了②过来。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内,没有站着的理。”回头命小丫头子:“端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②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②未开口,③便下了席,摆手道:“别这样捉弄人家,我家去了。”众人都笑道:“这却使不得。”②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也笑着,果然拉入席中。③只叫饶了我罢!②道:“再多言的罚一壶。”③方住了声。②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④起,顺领说下去,至③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或曰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②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④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②道:“当中是个‘五与六’。”④道:“六桥梅花香彻骨。”②道:“剩得一张‘六与幺’。”④道:“一轮红日出云霄。”②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④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④饮了一杯。(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18.根据上文对“牙牌令”玩法介绍,请运用《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中的诗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选自四库全书《宣和牌谱》)例:“右边人牌俩个‘四’”——“弟走从军阿姨死。”(1)“中间‘四二’真好看。”——“__________。”(2)“凑成‘落花红满地’。”——“__________。”19.选段标序号的空缺处是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下列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①凤姐;②鸳鸯;③刘姥姥;④贾母。B.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宝玉。C.①晴雯;②袭人;③刘姥姥;④宝玉。D.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探春。20.根据原文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走至当地”“果然拉入席中”,“当地”“果然”都属于古今异义词。B.“半推半就”属于成语,一般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此处指②一面推辞,一面就位。C.“我家去了”的“家”字用法与“六王毕,四海一”的“一”字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叶韵”的“叶”字是写了别字而非错字。21.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它以游戏的方式定饮酒次序,饮客常常按一定的要求行令。材料是如何通过酒令表现中华民族特色的?请简要赏析。【答案】18.①.今年欢笑复明年(或: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②.门前冷落鞍马稀(或:商人重利轻别离)19.A20.B21.①进行诗词联句,使宴饮与文艺结合,富浓郁生活气息,别具情趣。②饮食离不开诗词唱曲行令的习惯,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创新。既娱乐助兴,又为饮食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体现了高雅的东方文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含义及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牙牌,又称骨牌、牌九,共三十二张,上面刻有等同于两粒骰子的点色,最小为一,最大为六。其中一、四点用的是红色,二、三、五、六点用的是绿色。三张牌点色成套就成了“一副”,酒令游戏中一般会有一定的名称来专门形容这一副牌。不同的点数,往往有不同的说法。行令官会拿出三张牌,针对每张牌的点数,玩游戏的人都要说一句合韵的俗语或诗词,三张牌说完后,三张合成一副,还要最后再说一句酒令,这就是游戏的全部内容。贾母的三张牌,左边是张“天”,也就是上下都是六点。贾母开局就是天牌,符合她老祖宗的身份,贾母合“天”韵说的是“头上有青天”。中间一张是“五与六”,即上面是五点,下面是六点,这里的“六”应该念作lu,所以贾母为了押韵,说的是“六桥梅花香彻骨”,六和骨的音是合韵的。第三张牌鸳鸯说的是“剩的一张六与幺”,即上面是一点,下面是六点,贾母用“霄”合“幺”的韵,说了个:一轮红日出云霄。一轮红日指的就是上面的红一点,下面六点绿,比喻青云,所以贾母行出来的酒令,不仅合韵,还符合这套牙牌令的点数和点色。最后三张牌合成一副,三张牌分别是六六、五六、幺六,五与幺加起来也是六,成“一副儿”,酒令中叫“蓬头鬼”。所以鸳鸯说的是“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对“那鬼抱住钟馗腿。”完美收尾。 考生只需要记住“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或曰押韵)”这句即可。例句中“右边人牌俩个‘四’”,也就是上下都是四个点,而“弟走从军阿姨死”的“死”与“四”谐音。(1)“中间‘四二’真好看”,就是上下分别是四点和二点,要押“看”的韵,因此只要是《琵琶行》中押“an”韵的都可以,如“今年欢笑复明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2)“凑成‘落花红满地’”也就是牌面上都是红色的点,只要押“地”的韵即可,选出《琵琶行》中押“i”韵的句子,如“门前冷落鞍马稀”“商人重利轻别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行酒令这段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原文是:大家坐定,贾母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凤姐儿便拉了鸳鸯过来,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内,没有站着的理。”回头命小丫头子:“端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王夫人等都笑道:“一定如此,快些说。”鸳鸯未开口,刘姥姥便下席,摆手道:“别这样捉弄人!我家去了。”众人都笑道:“这却使不得。”鸳鸯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也笑着,果然拉入席中。刘姥姥只叫:“饶了我罢!”鸳鸯道:“再多言的罚一壶。”刘姥姥方住了。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再说第二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合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合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了一张六合么。”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却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着喝彩。贾母饮了一杯。由此可见①凤姐;②鸳鸯;③刘姥姥;④贾母。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古今异义词、活用等文言知识的把握能力。A.“都属于古今异义词”错,“当地”指说话者所指的地方或者方位,或者要表达的事件的所在位置,与今同义;“果然”果真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与今同义;C.“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错,“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一”是数词活用为动词; D.“是写了别字而非错字’错,“叶韵”既非错字又非别字,是叶(xié)韵,诗韵术语。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中贾母等人要行令,鸳鸯担任令官,其要求是“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或曰押韵)。错了的罚一杯”。可见她们宴饮时进行诗词联句,使宴饮与文艺结合,富浓郁生活气息,别具情趣。饮食本是“俗”事,但加上诗词唱曲等文艺,就变得高雅起来,成了“雅俗结合”。我国传统文化饮食离不开诗词唱曲的行令的习惯,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创新。既娱乐助兴,又为饮食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体现了高雅的东方文明。(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船步入宇宙深空,喷射引擎轰隆。偏离赛道的小行星带上,采矿机器游走其间;远眺土星南极,巨大钟面,深邃若白洞之眼。先民的飞船方舟一号,止步于此。在静止的时间里,偶尔以海市蜃楼的方式回落。由远而近,无数不知刻度的针体,缓慢转动,或正或逆,①,亦有灵便者快若光子,自最高处自旋沉降,落入遥远的内核深处。那些针体近乎相同。极杆将所有指针串联,以难以理解的方式,维持着时钟的运作。也许我们见到的指针,②,其他不过转瞬即逝的幻影,填补实数的缝隙,再化作无名的、新的实数刻度,直到不可再分。看似永不停息的时间,却和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一般,在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填补实数的缝隙的幻影而形成的实数刻度中的最小刻度上静止,但相对着运动或静止的观察者,在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最小刻度上静止的看似永不停息的时间却拥有了组成影像一般、活动的画面一样的运动的填补实数的缝隙后化作无名的新的实数刻度直到不可再分的性质。归因是观察者的运动,还是观察者的静止,③。此为时钟悖论。——Phigros【影像】时钟悖论,有删改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2.①既有数年不行一刻的沉寂②一直只有那一枚③我们不得而知23.看似永不停息的时间,却和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一般,在它的最小刻度上静止。但相对着观察者,静止却拥有了运动的性质。【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跟后面“亦有”相搭配的连词为“既有”,这里面是说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跟后文“灵便者快若光子”相对的则是缓慢地转动,可填“既有数年不行一刻的沉寂”。②根据前文“那些针体近乎相同”,所以我们见到的指针好像就是同一枚,可填“一直只有那一枚”。③本处是说相对着观察者,静止却拥有了运动的性质的原因,是因为观察者的运动,还是观察者的静止,我们无法知道你,可填“我们不得而知”。【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在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填补实数的缝隙的幻影而形成的实数刻度中的最小刻度上静止”中“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填补实数的缝隙的幻影而形成的实数刻度中的”在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可以用代词“它的”来替代;“运动或静止的观察者”中观察者只有运动或静止这两种情况,所以定语应去掉,改为“相对着观察者”;“在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最小刻度上静止的看似永不停息的时间却拥有了组成影像一般、活动的画面一样的运动的填补实数的缝隙后化作无名的新的实数刻度直到不可再分的性质”本处强调的是时钟看似静止,但是却不断的在运动,可改为“静止却拥有了运动的性质”。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悲喜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和连贯的故事情节。它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与此相似的荒诞派文学有《百年孤独》等名著。作品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材料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该作文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借《等待戈多》的内容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这出戏的主题就是“等待”,等待,象征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人们总是等待明天,期望明天能把人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苦苦等待是没有结果的。材料由此引导考生深入思考“等待”这一问题,思索陷入困境时究竟该如何应对?材料二引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句子,意思为干净的水可以拿来洗帽带,浑浊水可以用来洗脚,传达出了一种与世推移的观点,即面对不同的环境应审时度势,因时因事而变,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我们不难提炼出关键内容,即面对荒诞的世界不一定只能苦苦抱怨,亦或是苦苦等待,与世推移未必不是一种生活解法,只有学会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乐观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方能助力人生行稳致远。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审时度势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审时度势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时,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面对人生不同境遇我们应顺势而为,与世推移;面对人生困境我们应积极应对,寻求突破,不能苦守苦等。立意:1.与世推移也是生活的良方。2.积极求变,勇于突破。3.不做“苦等”青年,积极奋斗致远。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豫北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六)(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河南省十市2022-2023学年高三数学(理)下学期开学大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青桐鸣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大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稳派2023-2024学年新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22:59: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292.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