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眉山中学24届入学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因为干渴,我们才认识了水,因为海洋我们才了解了陆地。”离开“旅行”与“异乡”的概念,家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在某种程度上,广场恐惧症也是因幽闭恐惧症才具有意义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诗人乡村之爱的描述。处在不同时代,人们却有相似情感:明白城市生活的喧嚷与诱惑,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这样的情感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它并不等同于对大自然真正的理解,而且它还夹杂着伤感。当人们隐退到乡间,开始舒适的独处生活后,他们的心里还会反过来惦记繁华的城市世界,所以他们始终得不到满足。美国第三任总统希望将国家财富与权力置于乡村农业理念之下,该观点获得了美国公众的赞同。在19世纪,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农民形象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样的理念并没有阻止或妨碍财富的积聚与技术的进步,美国依然发展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然而,该理论绝非是一种空洞的修辞,它具有的情感渗透进了美国的文化当中,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的行动当中,以及自然保护运动等方面。这样的理念在政治层面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表现在因“地方主义”的兴起而反对国家体制化教育的行动当中,表现在国会农业部门握有的权力当中,表现在政府对农业的特殊补贴当中,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其所占总人口比例的规定当中。(摘编自段义孚《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恋地情结》,有删改)材料二:沈从文《边城》创造出一个诗意的、纯洁的农村童话,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现代性已经渗透进去的当代农村,农村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都市化,还留有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久居农村的人,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团聚而前往都市;在城市疲惫的人,本想回家渡一轮岁月静好,目力所及,却是人约黄昏,荒草丛生。 赵树理《三里湾》的乡村贴近尘土,与现实发生的事件息息相关,它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变化。莫言《红高粱》既有对高密东北乡那片大红的高粱地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借此排解伤感忧郁的情感寄托。《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主人公保留了农耕社会很多习惯,他的性格被农耕社会所塑造,他是处于现代性夹缝中的人,是当代的黄昏守夜人。这是导演徐磊在认清现实后,着力表现当代农民对生活的真实态度。沈从文《边城》侧重于用乡土情结批判现代性,导演徐磊则在给予农村深情凝视的同时,尽量客观地呈现农村现代生活中既有的事实。前者美化农村,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步入今天来看沈从文或徐磊,他们都在乡土意识上挣扎。现代性不再是城乡对立的标志,沈、徐两人及其作品下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慢慢接受现代性,一方面眷恋乡土。时代逼着他们前进,可他们半截身子还留在过去。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相对更复杂,他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又不想在乡村困守一生。他有自己自私、虚荣的一面,也有自己改变世界、成为英雄的抱负。他像一个更具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当他的“城市梦”幻灭,他回到最初的地方,听从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无论他们对农村有多少眷顾,城市都已成为大部分人用脚投票的选择。我们寻不到淳朴的农村,就像我们再也回不去童年的故乡。现实中,农村只是他们一年回一次的存在,大部分农村在悄然间已经如同荒凉的废墟。《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了农村离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远,根源于城市定居者对农村想象的匮乏。导演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日益稀少的品质,比如:仁义、诚实、团结、互帮互助等。朋友有难,我不能见死不救,这是仁义。知道你不是肇事者,哪怕你是有钱人,我也不讹诈你的钱,这是诚实。老哥的车陷进坑里出不去了,深夜我也要开车去帮忙,这是团结。(摘编自周郎顾曲《从沈从文到:留守农民在城乡巨变中的身心矛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B.吃苦耐劳作为美国精神象征,未妨碍财富积聚与技术进步,美国依然是制造业大国。C.美国文化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也包括自然保护运动等行为。D.美国政府重视农业,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相关规定的比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美国,“乡村间的乐园能让人们的美德发扬光大”这一理念或也登上政治的舞台。B.城市疲惫的人向往诗意的农村及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渡一轮岁月静好。C.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城市梦”幻灭时,对黄土地怀有更深厚的感情。D.《平原上的夏洛克》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日益稀少的品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沈从文的《边城》创造的湘西的农村风光。B.路遥的《人生》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C.莫言《红高粱》东北乡大片大红的高粱地。D.《平原上的夏洛克》展现当代的农村画卷。4.某市举行学术论坛,聚焦于“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作为一名受邀进行主题发言的学者,你如何向与会者介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阐释。5.《边城》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在呈现农村时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C3.A4.①它表现为一种“城市病”:城市不少幽闭狭小的空间会引发心理的压抑、窒息,人停留于公共场合会产生内心的窘迫、尴尬与焦虑。②它产生于城市的复杂精致:虽能提供各种便利,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③它召唤一种乡村的“家园感”:摆脱城市的喧嚣与诱惑,在大自然、乡村里寻找一份宁静。5.同:眷恋农村(或:深情凝视农村),将淳朴美好的农村当作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又有表现出人物在时代下的身心矛盾(或:又有人物情感与理智的挣扎)。异:①前者侧重于批判现代性,后者侧重于呈现既有的农村事实。②前者着力美化农村,描绘成诗意、纯洁的童话,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B.“吃苦耐劳作为美国精神象征”错置条件,曲解文意。原文“在19世纪,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农民形象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并非只指吃苦耐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张冠李戴,由原文“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他像一个更具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可知,此处指的是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城市生活有喧嚷与诱惑,人们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A.描绘了诗意、浪漫、纯洁的农村童话,质朴、清新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淳朴 的土性乡风,是人们所渴望的安宁的乡村居所。B.侧重于寻不到淳朴的农村,就像回不去童年的故乡。C.侧重于对乡土的热爱与赞美以及排解伤感忧郁的情感寄托。D.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农村离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远。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由“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可得出:它表现为一种“城市病”:城市不少幽闭狭小的空间会引发心理的压抑、窒息,人停留于公共场合会产生内心的窘迫、尴尬与焦虑。由“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可得出:它产生于城市的复杂精致:虽能提供各种便利,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由“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可得出:它召唤一种乡村的“家园感”:摆脱城市的喧嚣与诱惑,在大自然、乡村里寻找一份宁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相同点:由“沈从文《边城》创造出一个诗意的、纯洁的农村童话,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现代性已经渗透进去的当代农村,农村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都市化,还留有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主人公保留了农耕社会很多习惯,他的性格被农耕社会所塑造,他是处于现代性夹缝中的人”“现代性不再是城乡对立的标志,沈、徐两人及其作品下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慢慢接受现代性,一方面眷恋乡土。时代逼着他们前进,可他们半截身子还留在过去”可得出:眷恋农村(或:深情凝视农村),将淳朴美好的农村当作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又有表现出人物在时代下的身心矛盾(或:又有人物情感与理智的挣扎)。不同点:由“沈从文《边城》侧重于用乡土情结批判现代性,导演徐磊则在给予农村深情凝视同时,尽量客观地呈现农村现代生活中既有的事实”可得出:前者侧重于批判现代性,后者侧重于呈现既有的农村事实。由“前者美化农村,幻化成淳朴过往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可 得出:前者着力美化农村,描绘成诗意、纯洁的童话,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袍先生(节选)陈忠实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送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 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蓝袍先生——”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 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篮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B.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C.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D.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B.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8.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9.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A7.D8.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 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9.(1)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3)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4)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错。“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和“漫不经心”是神态描写!“瞅着”是动作描写,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杨马娃在挨打后的无奈,内心对‘我’些微反抗”。C.“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错。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冷峻、规矩、严谨的人。D.“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错。“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并不是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同:别里科夫为自己套上的那些有形的“套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那些无形的“套子”便是保守的、落后的、反动的。无形的“套子”象征着枷锁,旧的制度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旧的思想也没有那么轻易被“剔除”,旧的势力更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这无形的“套子”、无形的枷锁,依然会束缚着人们。“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不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 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之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蓝袍”指“我”穿的蓝色长袍,同时指像“我”一样穿着“蓝袍”的私塾老师,“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社会环境上看,由原文“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可知,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由原文“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可知,“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从情节发展上看,由原文“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可知,“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主题表达上看,由原文“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可知,“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国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候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则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妃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敦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款?”曰:“知之。”甘罗曰;“应候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成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国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俟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B.燕案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指“见面礼”,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伏斧质请罪”的“质”含义不同。B.“令库具车”中的“具”指“准备”,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具”含义相同。C.“请因孺子而行”中的“孺子”指儿童。现有时会用“孺子牛”借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例如“一颗赤子心,甘为孺子牛”。D.“请为张唐先报赵”中的“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中的“报”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信侯为了攻打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后来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有利的条件。B.张唐婉拒了文信候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候颇感不快,此时甘罗表示愿意冒死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C.甘罗首先拿张唐和武安君对比谁的功劳大,接着又拿应侯与文信侯对比谁更专权,让张唐意识到不听 命于文信候的严重后果,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张唐。D.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甘罗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为张唐清除障碍。甘罗只有十二岁,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多座城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2)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14.秦国在这场斗争中是最大的赢家,其外交策略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概括这个变化过程。【答案】10.A11.C12.B13.(1)项橐七岁时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2)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回到燕国。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14.一开始是联燕攻赵,后来是联赵弱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故”为名词,原因,“无异故”动宾结构,宾语后需断开,排除BD;“燕太子”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指‘见面礼’”错误。第一个“做人质”,第二个“斧子”。句意: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B.“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是“准备”,第二个是“工具”。句意:让人准备车马。/对内确立法律制度,以耕作纺织为主要事务,修建防守打仗器械。C.正确。句意: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D.“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为“前往,到……去”;第二个“答复,回信”。句意: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愿意冒死劝说张唐”错,根据原文“甘罗曰:‘臣行之’”可知,甘罗只是表示可以说服张唐,“冒死”之说并无根据,选项过度解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还是,希望;“奚以”;为什么;“遽”,立刻、马上。(2)“广”,扩大;“归”,让……回;“与”,给;“什一”,十分之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欲与燕共伐赵”可知,一开始是联燕攻赵;根据“‘……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可知,后来联赵弱燕。参考译文: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 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①连朔漠,独留青冢②向黄昏。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五美吟·明妃(其三)林黛玉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注】①紫台:汉宫,宫廷。②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③省识:认识。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首联气象雄伟,杜甫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气象来侧写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B.《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中“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与首联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写尽昭君一生悲剧。C.黛玉诗中“红颜命薄古今同”承“出汉宫”三字,“古今同”将古与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既咏昭君,又是自伤,更是对大观园中女子命运的哀悼,即所谓“万艳同悲”。D.《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此诗赞不绝口,认为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理由是黛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汉元帝,认为主要是元帝相信画工导致了昭君的悲剧。16.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评论“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咏史诗亦是如此,这两首诗歌都 通过议论昭君出塞,流露出个体的悲叹,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答案】15.B16.(1)杜甫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表达自己的“怨恨”:既有思念故乡不得归的痛苦,又有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2)林黛玉借“红颜命薄古今同”来感慨身不由己的命运:既同情才貌出众的昭君,又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说法错误,应是“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向汉之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实际上,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在外,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也表达出自己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五美吟·明妃》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她借“红颜命薄古今同”将古时才貌出众的昭君与身不由己的自己联系起来,既同情昭君,又是自我悲叹,以抒发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描写秦王的奢侈无度和残暴统治,让百姓心中充满恐惧且极度憎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在梦中忆起昔日锦绣年华而感伤落泪的情形。(3)古人常把“丝竹”这一代表音乐的意象写入诗文,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使天下之人②.不敢言而敢怒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梦啼妆泪红阑干 ⑤.浔阳地僻无音乐⑥.终岁不闻丝竹声(示例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对的写法,“怒”“啼”“妆”“阑”“浔”“僻”“案”“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连日来,广东依托几万个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个领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同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谈贯彻落实,力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 ① 。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肇庆市文联“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者走进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群众 ② 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日前,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功”获得者汤超荣站上讲台,将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 ③ ,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从城市到乡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广东各地的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宣讲语言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落地生根 ②喜闻乐见 ③娓娓道来19.广东依托全省几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泛好评。20.①“接地气”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实标,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广大干部群众易于消化接受。②“带露珠”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用来形容“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应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比喻 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第二空,此处用来形容“文艺志愿者”用群众们欢迎的方式宣传二十大精神,应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第三空。这里用来形容汤超荣同志生动地表达“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应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几万个”应置于“全省”之后;②结构混乱,“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接地气”一词为民间谚语,意思是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老百姓生活,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利于广大干部群众消化和接受。“带露珠”指说话内容生动形象、鲜活易接受。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更好地领会宣讲队伍关于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万千人家载歌载舞,共庆丰收。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①。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能够表现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 ② 。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它的设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激励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民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 ③ 。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 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办这个节,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农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必将在精神层面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信心。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这是个勤俭人家,五口人男耕女织,早出晚归,精打细算,小口子过得挺红火。B.小刘暗下决心: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不信我学不好语文!C.无功不受禄。你快把这一兜子水果给人家送回去,咱可不能收。D.“您快别说了,人家还小呢,还不想找对象呢。”三丫头说着,脸早就红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②更具有浓厚文化传承意味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家庭。A.家庭。B.自己以外的人,别人。C.指某个人或某些人意思跟“他”或“他们”相近。D.指“我”,有或亲热或俏皮或害羞的意味。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后文可知,此句应与“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形成递进关系,且句式结构相同,根据“更加能够表现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可知,此处应说到春耕夏种,可填“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②此句与“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形成递进关系,说的是“农民丰收节”设立的其它重要意义,根据“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可知,此处应说到文化传承之类的意思,可填“更具有浓厚文化传承意味”。③此处与“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并列关系,应用“又是……的主体”的句式结构。根据“必将在 精神层面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信心”可知,此处应说到乡村振兴,可填“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品,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也指人的品质、品行,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品,体现出人们对周围生活的积极关注,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潜在诉求。请以“说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生活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答案】例文:说品假若你是一只雄鹰,高贵的品质是助你展翅高飞腾空万里的翼;假若你是一棵参天大树,高贵的品质是助你身材伟岸坚韧挺拔的根;假若你是一艘巨轮,高贵的品质是助你远渡重洋叱咤于茫茫大海之间的舵。拥有高贵品质,才能不受外界影响,摆正人生的正确方向。纵眼望去,遥遥的历史长河,无数的英雄伟人无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贵的品质而名垂千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用他那炽热的人格魅力换来了流芳千古受万人景仰的美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的人格魅力是用他手中那杆爱国的笔,和他那颗爱国的心谱写出来的,千千万万的人们因他而振奋而高昂斗志地迎接一切的挑战,战胜一切的困难,他的佳作会永远流传下去,他的名字会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拥有高贵的品质才能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只有拥有高贵品质,才能于万千世界中不迷失自我,追求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的品质,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屈原坚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原则,以高贵的品质得到流芳千古的美名;文天祥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誓言,最终以身殉国名留青史。不论是古代的迁客骚人,还是当代拥有万千光芒的名人,都要有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闯出一番天地,得到公众的敬仰。莫言荣获诺奖,当地的企业、电视台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纷纷邀请莫言出席各种活动,于是便有了“莫言春晚”这个话题,“莫言醉”等品牌酒。对此,莫言一直持否认态度,并坚持表态自己只是一个作家,只想以后能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莫言的行为正式对高贵品质的最好诠释。品质的拥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仅仅是英雄伟人可以拥有高贵的品质,平凡百姓也可以拥有高贵的品质。从在不幸中依然善良厚道的人力车夫老王到诚实敬业宁愿饿死也不降低靴子质量的鞋匠格斯拉,他们都是拥有高贵品质的平民百姓。拥有高贵品质的人,只有拥有了高贵的品质,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彰显人生的价值。品质展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高度,尤其在如今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更要做一个有高贵品质的人。因为,高贵品质够让你的头脑保持清醒,能让你的心灵保持纯净,能让你躁动的心保持平静。所以, 让我们一起陶冶品性,培养高贵的品质,让人生熠熠生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全命题作文题。审读材料时,要注意寻找所给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段文字总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给了“品”的三种解释:指……也指……还可以指……。第二句话更加概括抽象,一说的是对外界生活,二说的是对自我内心;同时还有两个限定词“积极关注”“潜在诉求”,这启示我们“品”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潜在的而非浮现的。思考时,重点应在于如何组建这些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针对第一种释义“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可以思考:究竟谁才能判定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呢?究竟如何才能在众多“品评”中更加准确地理解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呢?而对于第二种释义“也指人的品质、品行”,用这句话的意思给“品”组词,能组出“品德”“品格”等词语。它们都表示人对自我的内在要求,说明人在进行自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是有要求、有目标的,这就表明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有一番历练。针对第三种释义“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用这句话的意思给“品”组词,能组出“品评”“品味”等词语。它们都表现出人们在观察世界中有一个体验、回味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是冲动的,不是主要依靠直觉的,而是要有理性的逻辑思考的。试题要求以“说品”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对此要注意,标题“说品”只是文章的论题,而并非确切的论点,因此,写作时可以围绕“品”畅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但必须围绕“生活需求、社会发展”等角度展开思考,对此可以从“品类”“等级”等名词角度或品评、品鉴等动词角度分析怎样才是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事物,或者如何提升个人的鉴赏力等;也可以围绕个人的思维品德等角度,探讨人品之问题,比如,对于作家来说,文品与人品是否可以一以概之,或者我们该如何拥有高尚的人品等。立意:1.学习品鉴,学会生活。2.文品与人品不可混淆为一。3.物有多品,应全面客观看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22:47:04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2.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