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仁寿一中南校区2022级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 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材料二: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材料三: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C.人类建筑一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春秋战国时,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意义的生成,正门作为府第对外象征性的部分,也彰显了权势和地位。B.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C.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3.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B.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D.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简要分析。【答案】1.B2.B3.D4.①举例论证,材料一举除夕祭宗祠时打开大门的例子,说明大门在喜丧、年节等重要时节才能打开,增加了大门的神秘感及庄严性。②对比论证,材料一比较了《红楼梦》中的传统府第和大观园的不同,说明私密性的园林对人物心性探索的价值和意义。5.①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②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为黛玉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提供了心理慰藉;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黛玉很喜欢,湘妃竹寄托了林黛玉的高洁不屈志向和清雅脱俗的情操。【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误。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都会返求自然”错误,太绝对。由原文“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可知,,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D.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举例论证,结合材料“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可知,材料一举除夕祭宗祠时打开大门的例子,说明大门在喜丧、年节等重要时节才能打开,增加了大门的神秘感及庄严性。对比论证,结合“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可知,材料一比较了《红楼梦》中的传统府第和大观园的不同,说明私密性的园林对人物心性探索的价值和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信息分析问题及对某个问题做深度分析的能力。 “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首先是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因为传统房屋是不重视私密性的,“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而“潇湘馆”作为“园林”中的一部分,让林黛玉“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有利于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潇湘馆”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同贾宝玉一样“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在潇湘馆里,黛玉读书,写诗,弹琴,养鹦鹉。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精神世界是清澈脱俗,丰富有趣味的,为黛玉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提供了心理慰藉;《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该院院外一带粉恒,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黛玉很喜欢,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晓风杨柳唐弢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高粱和糯米怎么样?”“都很好!”阿舒回答说,“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 “什么?”“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什么?”大家合口问。“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和阿宣。“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儿,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阿宣吃了一惊。“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儿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B.在阿舒和陶渊明在院子里的对话中,阿舒关注着自我生存,他对田地的收成了如指掌,而陶渊明不仅关注这些,还关心着国家的命运。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辞官”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深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两次出现,直接表达了陶渊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后文写刘寄奴篡位作了铺垫。B.文章通过陶渊明对“二十年前”的刘寄奴的回忆,交代了刘寄奴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C.“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这一环境描写衬托了陶渊明此时的愤懑和悲伤的情绪。D.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8.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陶渊明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表现出了强烈的归隐意愿,而本文中陶渊明却关心着国家命运,两者是 否矛盾?请结合所学及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D7.B8.①小说开篇部分,通过陶渊明评价慧远和尚,以及回忆刘寄奴的内容,写出了陶渊明对国家的担忧,交代了当时纷乱的时局。②小说结束部分描绘陶渊明写诗时的内心活动,直接交代了陶渊明创作《述酒》等诗篇的目的,流露出了陶渊明的悲愤和愧悔。③小说以陶渊明对时局忧虑的内心活动为线索,展开叙事,结构紧密。9.不矛盾。①《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文交代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思念故乡,以及他个性率真,不适应官场生活,而不是因为他不关心国家命运。②本文中的陶渊明关心国家命运,这在陶渊明《述酒》《咏荆轲》等诗文中都能反映出来,他的隐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是他人格的两个方面,两者并不矛盾。【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明他们深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说法错误,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中含有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可以看出他们并未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善解人意”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为“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没有体现其“善解人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小 说开篇部分,通过陶渊明评价慧远和尚,以及回忆刘寄奴的内容,写出了陶渊明对国家的担忧,交代了当时纷乱的时局。②“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小说结束部分描绘陶渊明写诗时的内心活动,直接交代了陶渊明创作《述酒》等诗篇的目的,流露出了陶渊明的悲愤和愧悔。③小说通篇都有陶渊明的内心活动,“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这句话反复出现,写出了陶渊明对于时局的担忧。总之,小说以陶渊明对时局忧虑的内心活动为线索,展开叙事,结构紧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不矛盾。①《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文交代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如“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可见他归隐主要是因为他思念故乡,以及他个性率真,不适应官场生活,而不是因为他不关心国家命运。②本文中的陶渊明关心国家命运,这在陶渊明《述酒》《咏荆轲》等诗文中都能反映出来。如《述酒》运用隐晦曲折的语言反映了已逊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宋武帝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他的隐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是他人格的两个方面,两者并不矛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公孙丑)【1】:“敢问夫子恶【2】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5】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注】:【1】公孙丑:孟子的学生。【2】恶:同“乌”,疑问词,哪,何。【3】慊:通“惬”。快心,满意。【4】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5】诐辞:偏颇的言辞。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宋人有闵其苗A之不长B而揠之者C芒芒然D归E谓其人曰F今日病矣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怜悯B.自贼者也贼:伤害C淫辞知其所陷淫:过度D.必从吾言矣从:同意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不忍人之心以其外之也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则塞于天地之间C.人之有是四端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其子趋而往视之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答案】10.CEF11.A12.C13.B14.(1)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做的。(2)(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去拔高它的人,非常疲倦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故应在“者”后断开,即C处;“芒芒然”作“归”的状语,“芒芒然归”是偏正结构,故应在“归”后断开,即E处;“谓其人曰”中“曰”意为“说”,领起后面所说的内容,故应在“曰”后断开,即F处。故在CE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忍”,狠心,残忍。“不忍”,怜悯。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拿。/连词,因为。句意: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他认为勇气是由外在事物而引发出来的。 B.“于”,介词,和。/介词,在。句意: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那么,可以充盈在天地之间。C.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人有这四种开端。/宋国有个人,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D.“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示修饰,不译。句意: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无须后天培养”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一)“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孟子并不否认后天培养,认为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要”,通“邀”,邀取、博取;“乡党”,同乡;“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乡党朋友要誉”;“恶”,厌恶;“然”,这样。(2)“敢问”,请问;“恶”,相当于“何”,什么;“长”,擅长;“知言”,识别各种言论;“养”,培养。参考译文:(一)孟子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先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才有怜悯体恤别人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二)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会软弱无力。我之所以说告子不曾知道什么叫做义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勇气是由外在事物而引发出来的。一定要在遇到事物的时候能不预先期望什么,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有人认为没有利益可得而舍弃养护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不去给禾苗锄草;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问:“怎么叫做明辨是非善恶之言?”孟子说:“对偏颇肤浅的言辞,需要知道是被什么所蒙蔽;对放荡于欲望的言辞,需要知道沉溺于何处;对邪恶的言辞,需要知道背离了什么;对逃避性的言辞,需要知道为何所困、为何而屈。这些言辞,如果产生于其内心,就会有害于政令;发布于政令之中,就会有害于事务。圣人再出现的时候,一定会信从我的说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辽国、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传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梅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A.这首诗的创作有似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是因为北宋与辽国、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C.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黄河以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由此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D.诗歌的最后,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16.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③正侧结合(虚实相生)。“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虚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实写)。通过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具体形象,典型生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因为北宋与辽国、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错,“长辛苦”的原因不仅是战乱,从诗中“输与官家事夷狄”与“州县仍催给河役”可知,主要原因还有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铺陈(渲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州县两级官 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开头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对比。“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③正侧结合(虚实相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苏洵为六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认为如果这样,“________________”。但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而最终为秦国所灭,给后人留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沉痛教训。(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比喻手法描写连接楼阁之间的走廊和翘起的屋檐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廊腰缦回④.檐牙高啄⑤.素月分辉⑥.明河共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咽”“哉”“缦”“檐”“影”。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 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回)()。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她这样精明干练,所以也难免有其艰难窘迫之处B.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C.但这样一个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尽管她精明干练D.正因她有其艰难窘迫之处,才使她成为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她不仅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B.不仅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C.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D.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答案】18.B19.D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由前文“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所以应该紧跟“精明干练”;由后文“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再写“艰难窘迫”,故排除CD;由原文,作者是要强调王熙凤的“精明强干”而遭暗算,而不是强调“遭暗算”,所以转折词“但”应该放在“精明强干”前,排除A。故选B。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原句中前一分句“曾受赵姨娘的暗算”和后一分句“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都是发生在王熙凤身上的事,即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她”,遵循“同主关后”原则(同一主语,第一个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所以“不仅”放在“她”之后;二是搭配不当,“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搭配不当,“遭到”经常与动词搭配,如“暗算”“威胁”“恐吓”,语意较重,而“气”是名词,可见搭配不当,语意轻重也不匹配,“气”作为名词,表示“遭到”之意时,一般与“受”“受了”搭配。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是比喻。用“火”比喻对人热情;用“刀”比喻对人狠毒。A.比喻,用“江水”比喻“愁情”。B.拟人,把“争”和“妒”表人情感的词语用在花上。C.借代,“绿”代指叶子,“红”代指花。D.夸张,“三千丈”是夸张手法。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地,没有广袤的①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还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而开垦,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进入5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膨胀,饱满,麦秆弯曲,就像满载而归的乡亲们,手捧着沉甸甸的喜悦。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②。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的奔涌回来,③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答案】21①一望无垠②前仰后合③乐此不疲22.①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②“一次次”“一趟趟”叠用,写出了山里人的勤劳艰辛,赞颂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③“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用数量词借代,借指耕田,描写出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点。【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形容土地的广袤,可以用“一望无垠”。一望无垠:指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②处语境形容麦穗被风吹起,像人一样笑得前后晃动的样子,可以用“前仰后合”。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③处语境形容麦穗来回推搡、奔涌、不停歇的状态,可以用“乐此不疲”。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从句式看,“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由三个偏正短语构成,“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由三个数量短语构成,这样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从用词看,“一次次”“一趟趟”叠用,形成反复的修辞效果,强化了山里人创造耕地时的艰辛,满含着赞美之情;从修辞看,“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运用借代修辞,用数量词借指耕田,形象地描写耕地的状态,描写出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针对全班同学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成功不必趁早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一定听过作家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言下之意就是成功也要趁早,这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但是,我认为成功需要等待,不可操之过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言壮语着实也有些道理,但若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讲,却难掩其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是一个等待,推及成功,也不必趁早。《种树郭橐驼传》讲了一个人如何成功的道理,郭橐驼虽说只是在种树,却深谙事物发展的规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探其成功的奥秘,关键在于等待,扎扎实实做好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凡事欲速则不达,急于趁早成功往往会使期待成空。成功的花期受诸多条件所限,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等量齐观。美国有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她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曾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恰如中科院院士李曙光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花不同,花期自然各异。君不见古有方仲永,早早“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其父急功近利,令其早早“泯然众人矣”。君不见无数渴望一夜暴富者,慨然入传销组织,最终身无分文成笑谈。君不见揠苗助长功白费,伤及根本无力回天,最终毁于一旦。成功不必趁早,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水到渠成。天道有常,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所谓“顺之”“逆之”,难道说的就是要趁早吗?绝不是!方不失为智者。唯有提升自我,放眼世界,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运筹帷幄,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成功不必趁早,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水到渠成。吾辈少年,尚在校园,未来可期,成功可期,但成功需要等待,成功不必趁早。唯有如此,才能积蓄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就,切不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唯有如此,才能在该沉潜的时候,砥砺德行,提升素养,切不可利欲熏心,丢失初心;唯有如此,才能如诗所言“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从材料的理解来看,材料前半部分倡导“成功趁早”;后半部分则是反向的,意在说明大器晚成者不乏其人,不论早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成功“花期”。二者既矛盾对立,同时又各有道理。“成功要趁早”既有其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首先,从积极意义来看,“成功要趁早”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进取,青春年华,自当有一股“锐气”,避免过早地贪图安逸,暮气沉沉,在世故、平庸中辜负青春。联系当下的“啃老族”“躺平族”,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人身上“进取精神”的缺失。“成功要趁早”的消极意义表现为其往往容易导致人急功近利,好走捷径,最终误入歧途,迷失自我。例如当下哗众取宠,甚至丧失底线,不择手段之流,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成功不必趁早”是一种踏实态度,我们应当顺应“功到自然成”,强调厚积薄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成功不必趁早”也可能会作为“无所作为”的借口,可能会成为“安于现状”的安慰剂,所以我们也应该辩证分析,理性看待。写作中,未必需要完全否定“成功要趁早”,而是可以融合两者观点,进行思辨性讨论。如沉潜积累在“成功要趁早”之前:其实人的生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充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金子在发光之前,需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一定的沉默、积淀、磨炼,拥有发光的内涵与底蕴。或如在“成功要趁早”之后亦要注意刻苦积累:年少是小有成就固为好事,但切不可止步不前,否则终将如仲永般泯然众人矣。大多数人未能“小时了了”,但也未必“大未必佳”,这就需要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磨砺心智,用一生的时间奔赴在努力奋斗的路上。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立意:1.大器晚成也是一种成功。2.生命有四季,不同季节各有风光。3.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去争取吧。4.厚积薄发,成功在于长期积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22:01: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6.5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