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豫北名校普高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测评联考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测评(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植物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且具有丰富文化意涵。古今中外不乏植物散文佳作,唐代白居易的《养竹记》,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皆为可观;外国屠格涅夫的《玫瑰》纪伯伦的《石榴》等颇有韵致;中国现当代植物散文创作蔚为大观,郭沫若、冰心、叶圣陶等作家都写有不少植物散文。相比以“人”为中心的“人的文学”传统,以“物”为中心的植物散文自古以来将植物作为起兴的方式,托物言志的手段,植物的工具性、背景性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植物种类繁多,但散文多写常见的树木、花草,较为冷僻的植物极少获得表现。选材时,作家多选择具有“尖端状态”的植物予以艺术化处理,使植物特性与文章情感、思想高度统一。古人言:“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植物散文多对植物外形特征、生长规律予以表现,通过类比、象征等方式关联人类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秦牧认为“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植物散文佳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的深度融合。如果随意选材,抒发狭小的感触,格调注定不高。古人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外物能够引发作家的个人感情,感情融入实物,付诸笔墨,即成文章。文学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植物散文除了描摹植物特征美、属性美,另一鲜明特点便是作家感情与植物的深度融合。散文中的植物通常被意象化,作家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守护,对故乡、童年的思念,对国家、民族、时代之情的表达,都借助植物意象得以呈现。故乡的代表性植物,可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如孙犁的《菜花》和张洁的《挖荠菜》等;与时代政治高度契合的植物,可以表达个体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热情,如郭沫若的《银杏》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当植物与作家情感建立密切的指涉关系,自然属性的植物就拥有了本体之外的文化意涵。“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只有深入了解事物内在的基本原理、法则,认真总结,才能得 到知识,获得智慧。植物遵循自然法则,人通过对植物的观照和理解,也能够获得有益启示。植物的自然之道与人类的生存之道可以联通,人类奉行的某些准则在植物身上亦有体现。散文“不善于对社会重大题材作正面的表现,而喜欢就日常见闻的小题目作侧面的暗示”。植物虽是“小题目”,暗示的道理却可以宏大、深刻。植物形态各异,性状不同的自然特点,往往能与人类世界的某些道理、法则相贯通,能够对人的日常生活有所启迪,推动人类理性意识的发展。植物总是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生命意识,加深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植物的悲剧命运、生态环境遭遇的破坏、保护植被取得的成果,都刺激了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当“具有特性的植物—作家的情感—植物蕴含的哲理”形成“物—情—理”叙事模式时,当一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言植物必言生态成为定法时,植物散文创作必处于观念先行的套路之中,严重阻碍其健康发展。过度的比附与煽情,肤浅的寄寓与说理,不仅加重了植物散文的同质化倾向,也严重削弱了作品的独创性和生命力。只有明晰植物散文的特点,发扬其取材广泛、以情动人、富有理趣的长处,脱离选材随意化,抒情过度化、说理浅表化的窠臼,植物散文的格调与价值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摘编自张伟《中国现当代植物散文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是自然界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经常因其饱含丰富意涵而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B.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给予了艺术化处理的常见的树木、花草等被作者称为“尖端状态”的植物。C.植物的自然之道与人类的生存之道实现联通后,人类奉行的准则在植物身上会有具体体现。D.植物虽小,但仍可以包含大道理;虽不常对重大题材作正面表现,但也能推动理性意识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秦牧的话,巧妙地论证了植物散文佳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深度融合的观点。B.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植物散文的选材特点,蕴含的情感、理趣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C.作者论述了故乡的代表性植物能抒发乡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西北笔直高大的白杨树就是此类。D.最后一段指出植物散文创作的套路和瓶颈,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卒章显志,提出本文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人”为中心传统文学是以“人的文学”作为主要内容,很少有人会用植物作为起兴或托物言志的方式和手段。B.散文的主体形象要有独特的个性,这样才能以情动人,才能实现作家感情与植物特点的深度融合。C.“物格而后知至”理论意味着创作时要把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了解植物的特性和个人反思总结相结合。 D.植物的悲剧命运总是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思考。【答案】1.A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经常因其饱含丰富意涵而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植物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且具有丰富文化意涵”可知,植物不是先有丰富意涵,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而是人们观察植物,植物影响到人们的精神面貌或生活之后才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涵。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巧妙地论证了植物散文佳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深度融合的观点”说法错误。本文引用秦牧的话是为了论述古人对写人作品的植物选取很重视特别注重该植物能否密切关联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且“植物散文件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的深度融合”是作者描述的植物散文的特征,并不是作者的观点。C.“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西北笔直高大的白杨树就是此类”归类错位,“茅盾的《白杨礼赞》写西北笔直高大的白杨树”中,“白杨树”属于“与时代政治高度契合的植物”,这是在“表达个体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热情”。D.“卒章显志,提出本文中心论点”表述错误,非“卒章显志”,且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未在此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就提出来了:植物散文用起兴的方式、托物言志的手段将植物的工具性、背景性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植物的悲剧命运总是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中的“植物总是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生命意识,加深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植物的悲剧命运、生态环境遭遇的破坏、保护植被取得的成果,都刺激了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可知,“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震撼人的心灵”的不是“植物的悲剧命运”,而是“植物”。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上海出台新政策: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6月27日,浙江杭州出台政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在中央稳岗位保就业的政策大背景下,各地纷纷降低落户门槛,目的是先帮助高校毕业生安顿下来,后续进行就业创业。今年6月以来,包括武汉、福州、合肥等在内的多个城市还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武汉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分别给予企业和个人一次性就业补贴;合肥对于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并按照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在福州,毕业3年内,有意在当地求职、创业以及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上述城市还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对于毕业年度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等。近年来,武汉、重庆、西安等新一线城市以较大力度的就业、创业、住房政策等吸引高校毕业生,已经产生一定效果。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7%,较2017届增加了3个百分点。(摘编自《促进大学生就业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中国青年报》2022年7月8日)材料二: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纾解就业“痛点”,打通就业“堵点”,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又如,针对一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要提供技能培训,给予补贴支持;再如,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全力支持,在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倾斜。无论从实习、应聘到入职、创业,还是从高校、企业到政府,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努力做到政策精准、落实精细、服务精心。高校毕业生应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面向未来,要与时俱进调整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自觉把职业选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摘编自《护航大学生就业,要精准、精细、精心》,“人民网”2022年6月14日)材料三: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今年,直播带岗方式架起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成为促进就业 的主要形态,原本的应急之举现已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常规活动。与普通网络招聘相比,直播带岗往往聚焦某一个行业或专业。对求职者来说,直播带岗能够提供相对精准的岗位信息,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定位的职位。对招聘方来说,直播带岗能够缓解线下招聘无法如期进行的问题,用时15分钟左右就能把企业基本情况、岗位要求直观描述出来。直播带岗,尽管具备信息容量大、岗位选择多、反馈速度快等优点,但是与带货促销不同,带岗基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何让直播带岗合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需求,仍需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提高就业成功率。直播带岗拉近了求职双方的距离,拓展了就业渠道,不过实现就业的关键仍然是要达到岗位所需的技术要求,符合用人单位期待的工作能力。(摘编自《直播带岗搭建就业新桥梁》,《经济日报》2022年7月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留住人才以建设城市,推动经济发展,很多城市愿意拿出一定数量的补贴,或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B.武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坚持中央稳岗位保就业的政策,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比例有所提升。C.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痛点”是脱贫和低保家庭等对象,“堵点”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缺少技能培训。D.高校毕业生要从实际出发,保持平常心,否则就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用人单位的关系,不利于找到合适的岗位。5.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直播带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直播带岗能够节约时间和精力,方便求职者纵向和横向比较,对行业描述直观,优于线下招聘。B.直播带岗曾经是疫情发生后促进就业的应急之举,今年成了实现就业的常规活动和主要形式。C.如果直播带岗合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需求,就能实现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的改变,提高就业成功率。D.直播带岗具备信息容量大、岗位选择多、反馈速度快等优点,因此能更好地达到岗位所需的技术要求。6.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策略。【答案】4.B5.B6.原因: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已经超过千万,且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工作期待值过高;②对大学生就业的“痛点”和“堵点”的查找和疏散不足,需要做的工作,尤其是对特殊对象、技术精专岗位和创业扶持力度等工作有待加强;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用工量,也影响线下招聘的全方位展开。 解决策略:①政府要出台有利于毕业生安家落户和就业创业的政策,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帮扶工作,确保就业比例和就业质量,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②高校毕业生要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自觉融人国家发展大局;③企业要全力落实实习政策、精心培育所需的专业人才,也要转变理念,多采用线上招聘的方式,用直播带岗的方式搭建就业新桥梁,安全且高效地实现大学生就业。【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为了留住人才以建设城市,推动经济发展,很多城市愿意……”错误,目的表述失当,由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城市的各种做法是为了响应“中央稳岗位保就业的政策”,也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外,选项中的“很多城市”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痛点’是脱贫和低保家庭等对象,‘堵点’是……”错误。由材料二中第二段的内容“纾解就业‘痛点’,打通就业‘堵点’,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可知,“比如”后列举的内容是纾解就业“痛点”、打通就业“堵点”需要做的工作的一部分,不是“痛点”和“堵点”的具体内容。D.“否则就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用人单位的关系,不利于找到合适的岗位”错误。“否则”后的分析太绝对,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高校毕业生应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自觉把职业选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优于线下招聘”错误。材料三虽阐释了直播带岗的特点,但并不能得出直播带岗优于线下招聘的结论。C.“如果直播带岗合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需求,就能实现……”错误。根据材料三中的“如何让直播带岗合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需求,仍需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提高就业成功率”可知,选项中表述的条件关系不成立。D.“因此能更好地达到岗位所需的技术要求”错误。根据材料三的最后一段“直播带岗,尽管具备信息容量大、岗位选择多、反馈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如何让直播带岗合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需求,仍需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提高就业成功率”可知,选项中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故选B。【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应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可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已经超过千万,且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工作期待值过高;从材料二“纾解就业‘痛点’,打通就业‘堵点’,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可知,对大学生就业的“痛点”和“堵点”的查找和疏散不足,需要做的工作,尤其是对特殊对象、技术精专岗位和创业扶持力度等工作有待加强;从“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今年,直播带岗方式架起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用工量,也影响线下招聘的全方位展开。以上是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材料一“在中央稳岗位保就业的政策大背景下,各地纷纷降低落户门槛,目的是先帮助高校毕业生安顿下来”和材料二“政府,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努力做到政策精准、落实精细、服务精心”可知,政府要出台有利于毕业生安家落户和就业创业的政策,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帮扶工作,确保就业比例和就业质量,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从材料二“高校毕业生应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自觉把职业选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知,高校毕业生要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自觉融人国家发展大局;从材料二“企业……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努力做到政策精准、落实精细、服务精心”和材料三“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今年,直播带岗方式架起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可知,企业要全力落实实习政策、精心培育所需的专业人才,也要转变理念,多采用线上招聘的方式,用直播带岗的方式搭建就业新桥梁,安全且高效地实现大学生就业。以上是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庭教师萧红二十元票子,使他做了家庭教师。这是第一天,他起得很早,并且脸上也像愉悦了些。我欢喜地跑到过道去倒洗脸水。心中埋藏不住这些愉快,使我一面折着被子,一面嘴里任意唱着什么歌的句子。我想他应该吃些点心吧,八点钟他要去教书,天寒,衣单,又空着肚子,那是不行的。但是还不见那提着膨胀的篮子的人来到过道。 郎华做了家庭教师,大概他自己想也应该吃了。当我下楼时,他就自己在买。他仿佛是一个大蝎虎样,贪婪地,为着他的食欲,从篮子里往外捉取着面包、圆形的点心和“列巴圈”,他强健的两臂,好像要把整个篮子抱到房间里才能满足。最后他付过钱,下了最大的决心,舍弃了篮子,跑回房中来吃。还不到八点钟,他就走了。九点钟刚过,他就回来。下午太阳快落时,他又去一次,一个钟头又回来。他已经慌慌忙忙像是生活有了意义似的。当他回来时,他带回一个小包袱,他说那是才从当铺取出的从前他当过的两件衣裳。他很有兴致地把一件夹袍从包袱里解出来,还有一件小毛衣。“你穿我的夹袍,我穿毛衣,”他吩咐着。于是两个人各自赶快穿上。他的毛衣很合适。唯有我穿着他的夹袍,两只脚使我自己看不见,手被袖口吞没去,就是这样,我觉得很合适,很满足。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嚷着的那条破街。一扇破碎的玻璃门,上面封了纸片,郎华拉开它,并且回头向我说:“很好的小饭馆,洋车夫和一切工人全都在这里吃饭。”不一会,小小的菜碟摆上来。我看到一个小圆木砧上堆着煮熟的肉,郎华跑过去,向着木砧说了一声:“切半角钱的猪头肉。”那个人把刀在围裙上,在那块脏布上抹了一下,熟练地挥动着刀在切肉。我想:他怎么知道那叫猪头肉呢?很快地我吃到猪头肉了。后来我又看见火炉上煮着一个大锅,我想要知道这锅里到底盛的是什么,然而当时我不敢,不好意思站起来满屋摆荡。“你去看看吧。”“那没有什么好吃的。”郎华一面去看,一面说。正相反,锅虽然满挂着油腻,里面却是肉丸子。掌柜连忙说:“来一碗吧?”我们没有立刻回答。掌柜又连忙说:“味道很好哩。”我们怕的倒不是味道好不好,既然是肉的,一定要多花钱吧!他看看我,我看看他。“这么多菜,还是不要肉丸子吧,”我说。“肉丸还带汤。”我看他说这话,是愿意了,那么吃吧。一决心,肉丸子就端上来。破玻璃门边,来来往往有人进出,戴破皮帽子的,穿破皮袄的,还有满身红绿的油匠,长胡子的老油匠,十二三岁尖嗓子的小油匠。脚下有点潮湿得难过了。可是门仍不住地开关,人们仍是来来往往。一个岁数大一点的妇人,抱着孩子在门外乞讨,仅仅在人们开门时她说一声:“可怜可怜吧!给小孩点吃的吧!”然而她从不动手推门。后来大概她等到时间太长了,就跟着人们进来,停在门口,她还不敢把门关上,表示出她一得到什么东西很快就走的样子。忽然全屋充满了冷空气。郎华拿馒头正要给她,掌柜的摆着手:“多得很,给不得。”靠门的那个食客强关了门,已经把她赶出去了,并且说:“真她妈的,冷死人,开着门还行!” 郎华为着猪头肉喝了一小壶酒,我也帮着喝。同桌的那个人只吃咸菜,喝稀饭,他结账时还不到一角钱。接着我们也结账:小菜每碟二分,五碟小菜,半角钱猪头肉,半角钱烧酒,丸子汤八分,外加八个大馒头。走出饭馆,使人吃惊,冷空气立刻裹紧全身,高空闪烁着繁星。“吃饱没有?”他问。“饱了。”我答。经过街口卖零食的小亭子,我买了两纸包糖,我一块,他一块,一面上楼,一面吮着糖的滋味。“你真像个大口袋。”他吃饱了以后才向我说。同时我打量着他,也非常不像样。他的帽子仅仅扣住前额,后脑勺被忘记似的,离得帽子老远老远的独立着。很大的头,顶个小卷沿帽,最不相宜的就是这个小卷沿帽,在头顶上看起来十分不牢固,好像乌鸦落在房顶,有随时飞走的可能。别人送给他的那身学生服短而且宽。走进房间,像两个大孩子似的,互相比着舌头,他吃的是红色的糖块,所以是红舌头,我是绿舌头。比完舌头之后,他忧愁起来,指甲在桌面上不住地敲响。“你看,我当家庭教师有多么不带劲!来来往往冻得和个小叫花子似的。”当他说话时,在桌上敲着的那只手的袖口,已是破了,拖着线条。我想破了倒不要紧,可是冷怎么受呢?长久的时间静默着,灯光照在两人脸上,也不跳动一下,我说要给他缝缝袖口,明天要买针线。关了灯,月光照在窗外,反映得全室微白。两人扯着一张被子,头下破书当作枕头。隔壁手风琴又咿咿呀呀地在诉说生之苦乐。马蹄打在街石上嗒嗒响声。每个院落在想象中也都睡去。(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道,因为郎华有了工作,“我”心中特别愉快,嘴里唱着歌,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本文的语言直率质朴、不加雕饰,这种风格和作者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一样,都显示了其创作技巧的成熟。C.文章结尾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巧妙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冷清、幽静的氛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D.文章写一对年轻人,也提到“满城市的人家”“洋车夫和工人”“小油匠”等,以此展示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8.文章写两人吃饭时遇到抱着孩子的妇人在乞讨并对这一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9.有评论说,萧红描绘年轻情侣艰窘的生活,但处处洋溢着乐天知命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答案】7.D8.①写抱着孩子的妇人在乞讨这一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场景,突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不是一个人,而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②这一场景和后文掌柜的看似随口说出的话以及食客“强关了门”骂骂咧咧地把她赶出去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更突出了主人公的质朴人性。③这样的描写能把少数人的凄凉普遍化,更具苍凉感,这是作者对普通人生命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也让作品透露出一种不局限于自怜自哀的博大情怀。9.①本文写了两个经济拮据的年轻人生活的窘迫,他们忍饥挨饿、穿着破旧、住处寒酸,但文章的格调并不灰暗,反而略见明丽。找到工作时的欢喜愉快、穿赎回的衣服依然“很有兴致”、认为小饭馆“很好”、破书当枕头仍可安眠等,这些都体现了年轻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②吃过饭后,两个年轻人去街口买两块纸包糖的细节,也以小见大地表现了他们开朗进取的性格尤其是两个成年人吃完糖后互相“比着舌头”发现一红一绿,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糖是甜的,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是年轻人奋发精神的体现。③文章有多处对“光”的描写,比如“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高空闪烁着繁星”“灯光照在两人脸上”“月光照在窗外”等,这些对事物或景物的描写无不流露出两位年轻人的乐天派的情怀和渴望进取的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以此展示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错误,文中写两个人穿着赎回来的衣服,在去吃饭的路上看到了“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作者没有对这些人家进行过多的描绘,所以这里的“满城市的人家”并不能体现出“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一个岁数大一点的妇人,抱着孩子在门外乞讨,……就跟着人们进来,停在门口,她还不敢把门关上,表示出她一得到什么东西很快就走的样子”写抱着孩子的妇人在乞讨这一场景,结合“唯有我穿着他的夹袍,两只脚使我自己看不见,手被袖口吞没去,就是这样,我觉得很合适,很满足”“破玻璃门边,来来往往有人进出,戴破皮帽子的,穿破皮袄的,还有满身红绿的油匠,长胡子的老油匠,十二三岁尖嗓子的小油匠”等可知这一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场景,突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不是 一个人,而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②这一场景和后文掌柜的看似随口说出的话以及食客“强关了门”骂骂咧咧地把她赶出去构成鲜明的对比,她“表示出她一得到什么东西很快就走的样子。忽然全屋充满了冷空气”,而“靠门的那个食客强关了门,已经把她赶出去了,并且说:‘真她妈的,冷死人,开着门还行!’”,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更突出了主人公的质朴人性。③“一个岁数大一点的妇人,抱着孩子在门外乞讨,仅仅在人们开门时她说一声:‘可怜可怜吧!给小孩点吃的吧!’然而她从不动手推门”对妇人和孩子的描写能把少数人的凄凉普遍化,更具苍凉感,这是作者对普通人生命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妇人和孩子的同情心,也让作品透露出一种不局限于自怜自哀的博大情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本文写了两个经济拮据的年轻人生活的窘迫,“他仿佛是一个大蝎虎样,贪婪地,为着他的食欲,……他强健的两臂,好像要把整个篮子抱到房间里才能满足”可知他们忍饥挨饿、“在桌上敲着的那只手的袖口,已是破了,拖着线条”可知穿着破旧、“穿过扰嚷着的那条破街”住处寒酸,但文章的格调并不灰暗,反而略见明丽。如“并且脸上也像愉悦了些。我欢喜地跑到过道去倒洗脸水。心中埋藏不住这些愉快,使我一面折着被子,一面嘴里任意唱着什么歌的句子”可知找到工作时的欢喜愉快、“他说那是才从当铺取出的从前他当过的两件衣裳。他很有兴致地把一件夹袍从包袱里解出来,还有一件小毛衣”穿赎回的衣服依然“很有兴致”、“一扇破碎的玻璃门,上面封了纸片,郎华拉开它,并且回头向我说:‘很好的小饭馆,洋车夫和一切工人全都在这里吃饭。’”认为小饭馆“很好”、“两人扯着一张被子,头下破书当作枕头”破书当枕头仍可安眠等,这些都体现了年轻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②吃过饭后,两个年轻人去街口买两块纸包糖的细节,“我买了两纸包糖,我一块,他一块,一面上楼,一面吮着糖的滋味”也以小见大地表现了他们开朗进取的性格,尤其是两个成年人吃完糖后“走进房间,像两个大孩子似的,互相比着舌头,他吃的是红色的糖块,所以是红舌头,我是绿舌头”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糖是甜的,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是年轻人奋发精神的体现。③文章有多处对“光”的描写,比如,“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走出饭馆,使人吃惊,冷空气立刻裹紧全身,高空闪烁着繁星”可知虽然很冷,但仍满心欢喜看到高空的繁星、“当他说话时,在桌上敲着的那只手的袖口,已是破了,拖着线条。我想破了倒不要紧,可是冷怎么受呢?长久的时间静默着,灯光照在两人脸上”“月光照在窗外,反映得全室微白。两人扯着一张被子,头下破书当作枕头”等,可知虽然衣服破旧,生活困难,但他们没有抱怨,仍能看到生活的光,这些对事物或景物的描写无不流露出两位年轻人的乐天派的情怀和渴望进取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节选自《说苑•至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日/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B.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C.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D.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私于其子孙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B.“子亡之,我存之”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C.“申包胥辞口”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D.“晋侯以为中军尉”与“家叔以余贫苦”(《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共王丢了弓却不让找回,理由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归根结底这弓还是楚人。孔子认为楚王的格局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B.申包胥救楚后,楚昭王返回国内,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却认为自己救楚只是凭借了自己的勇武之力,不应该接受赏赐。C.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韩献子却杀掉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这说明赵宣子善于识人,一心为公。D.本文以申包胥,赵宣子,韩献子等为例,赞扬了他们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至公”精神,同时说明要想贯彻“仁”的政策,就要做到不偏私,不结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2)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答案】10.C11.D12.B13.(1)你可要好好努力啊!我不能来帮助你,我若帮助你就是攻打我楚国的宗庙了,我若阻止你就没法把你当成朋友了。(2)现在我的车乱了秩序,他杀了我驾车的仆人,他可以称得上是不喜欢结党营私的人了。这说明我的推荐是非常合适的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之后三年,吴军讨伐楚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没有收到楚王的命令主动向西去拜见秦伯说:“吴国不讲道义,人多势众,即将征服天下,先从楚国开始。我们楚国国君出逃,住在云梦,让我来向您报告情况紧急(并请求援救)!”“楚”是楚国,作“伐”的宾语,且“吴师伐楚”“昭王出走”属于首尾衔接的连贯句,故中间应断开,排除A、B;“将征天下”与“始于楚”是两件事,故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私”都是动词“偏爱”的意思。句意:对自己的子孙能做到不偏爱/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B.“子亡之,我存之”中的“亡”是“使……灭亡”,可意译为“消灭”。句意:你要灭掉楚国,我要保全楚国。“追亡逐北”中的“亡”是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句意:追赶逃走的败兵。故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C.“申包胥辞曰”中的“辞”是“推辞”,句意:申包胥推辞说。“今者出,未辞也”中的“辞”是“辞别”,句意: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故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D.“晋侯以为中军尉”中的“以”是“任命”,句意:于是晋侯就任命他为中军尉。“家叔以余贫苦”中的“以”是“因为”,句意: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故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自己救楚只是凭借了自己的勇武之力,不应该接受赏赐”理解错误。原文“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对应的翻译是“我拯救国家的危亡不是为了名利,功成之后接受赏赐,这叫出售勇力”。申包胥认为自己凭借勇力拯救国家,是一心为了国家,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加官晋爵,获得赏赐。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表祈使语气,一定、可要;“伐”,攻打;“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失次”,扰乱秩序;“是”,这;“当”,合适。参考译文: “没有偏袒,不结党营私,仁治政策的贯彻就能畅通无阻。”这说的就是“至公”。古代有人能做到公正无私的,就是帝尧了。他贵为君主,享有全国财富,得到舜后又让位于舜,对自己的子孙能做到不偏爱。孔子说:“真是高大壮观啊!上天是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它。”楚共王打猎却丢失了他的弓,侍从们请求去寻找,共王说:“停,楚人丢失了弓,楚人捡到了弓,那还去找什么呢?”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可惜楚共王的格局还是不够大,应说:‘人丢失了弓人捡到了弓罢了,为何一定要是楚人捡到弓呢!’”孔子所说的意思就是公正无私。伍子胥将到吴国去,辞别他的好友申包胥说:“之后三年,楚国若不灭亡,我就不会再见你了。”申包胥说:“你可要好好努力啊!我不能来帮助你,我若帮助你就是攻打我楚国的宗庙了;我若阻止你就没法把你当成朋友了。即便如此,你要灭掉楚国,我要保全楚国。”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有一存一亡两种可能。之后三年,吴军讨伐楚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没有收到楚王的命令主动向西去拜见秦伯说:“吴国不讲道义,人多势众,即将征服天下,先从楚国开始。我们楚国国君出逃,住在云梦,让我来向您报告情况紧急(并请求援救)!”哀公说:“好的,我本来就打算谋划这件事。”申包胥不肯离开朝廷,站立在秦国朝堂上,昼夜哭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秦哀公说:“有这样的臣子,我们还能不去救楚吗?”(于是)秦王举兵救楚。吴人听说后,带领军队退回了吴地,楚昭王返回国内复位,打算封赏中包胥,申包胥推辞说:“我拯救国家的危亡不是为了名利,功成之后接受赏赐,这叫出售勇力。”他推辞不接受赏赐,于是退隐江湖,终身不再出现。《诗经》上说:“凡是邻居有了难事,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做人不结党营私,管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也不害怕。”于是晋侯就任命他为中军尉。河曲之战时,赵宣子的车冲撞了军队的队列,韩献子杀了他驾车的仆人。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那车夫的主人早上才升了他的官,他晚上就把人家的仆人杀了,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战争结束后,赵宣子设宴招待大夫们,酒过三巡后说:“你们可以祝贺我了。”大夫们问道:“不知道是什么事值得庆贺?”赵宣子说道:“我把韩献子推荐给主君,如果说我所荐之人没能力的话,我肯定会受到惩罚。现在我的车乱了秩序,他杀了我驾车的仆人,他可以称得上是不喜欢结党营私的人了。这说明我的推荐是非常合适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司马光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萧相③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元丰五年(1082),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等人也因反对新法入洛阳定居,他们常在一起聚首,置酒相娱。君贶,宣徽使王拱辰,为其中成员之一。②丕构:犹言大厦。丕,大。③萧相: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载:“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潞国公庄园的景色。作者采用中国画以写意为主的泼墨笔法,粗线勾勒出了一幅“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的山水图画。B.五六句隐喻国家的治理要依靠大臣之力,而大臣又要仰仗国家提供的平台才能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C.尾联用典,借萧何辅助刘邦成就大业后却买田置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官场是非之地,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D.诗歌前四句写眼前景,笔起云烟,眼前景勾起心底情;五六句触景生情,气势轩昂,情感冲动;结尾又陡然抹倒,不尽之意,尽在言外。15.本诗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均有精彩的写景,两首诗中写景的手法颇有相通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都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司马诗中首联仰视所见是嵩峰,俯视所见是伊水;白诗中颔联仰视所见是早莺、新燕,颈联俯视所见是乱花、浅草。两首诗都是俯仰结合,写景很有层次的美感。②都用了白描的手法。司马诗中写嵩峰、伊浦、平皋、疏柳等景物,粗笔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白诗中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钱塘湖春景图。③都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司马诗中颔联一“拂”字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同时犹闻“清泉”之声,与周围的静景相融合,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之幽谧;白诗中颔联一“争”“啄”,可见诗人观察力之敏锐,同时写出了鸟儿闹春的情趣,使整个画面有了灵动的美感,全诗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和谐唯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C.“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官场是非之地,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理解错误。由注释①可知,以作者为代表的聚会者表面上优游闲散、遣情世外,实则身在江湖,心念朝廷,为不得在朝而耿耿不快。作者是被迫赋闲,非真心渴望归隐田园。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 都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司马诗中“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仰视所见是嵩峰,俯视所见是伊水,远望嵩山,层峦叠嶂,直耸云霄,云朵若千重白雪。伊水之滨,水流缓缓,与远处的天际连成了一片。白诗中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仰视所见是早莺、新燕,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俯视所见是乱花、浅草。两首诗都是俯仰结合,写景很有层次的美感。都用了白描的手法。司马诗中写嵩峰、伊浦、平皋、疏柳等景物,粗线勾勒出了一幅“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的山水画图。那淡淡的远景是嵩山,山峦重叠的峰顶上覆盖着白皑皑的积雪;那茫茫的一片是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画面近处,浓墨点染的是大片平整的土地,矗矗楼台、潺潺清泉镶嵌其间;小溪两旁,柳枝低垂,轻拂水面。远近相宜,虚实相生,浓淡相间,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历历在目。白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钱塘湖春景图。都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司马诗中颔联“两行疏柳拂清泉”,疏柳本是静景,着一“拂”字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读者在想象稀疏的柳条轻轻拂动着伊水水面得同时也会想到清泉的声音,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之幽谧。白诗中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争”一“啄”,画面十分灵动,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写出了春天的热闹与情趣。全诗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和谐唯美。(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由孔子的名言进而得出了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极写蜀道之高险,由上而下正面写之后,又转入了侧面来写蜀道之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听角度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战地的悲壮气氛。【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④.猿猱欲度愁攀援⑤.角声满天秋色里⑥.塞上燕脂凝夜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猿猱”“度”“燕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小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而教材就是改变人生的杠杆,是奠定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我高中 时遇到一位名师叫李光英,他对语文教材的诠释几乎①。至今我还记得讲《五人墓碑记》五人激于义愤、惨遭杀戮时他②,讲杜甫《客至》诗时他喜不自禁,随手在黑板上几笔就勾出一幅客至图。他在讲韩愈文章时说的一句话,我终生难忘。他说:“韩愈每为文时,必先读一段《史记》里的文字,为的是借一口司马迁的气”。后来在我的作品中,随处都能找见当年中学课堂上学过的教材的影子,都有这种借气的感觉。好的教材无论是给教师还是学生都能留出研究和发挥的空间,都有一种无穷的示范力。我对课文里的许多篇章都能③,直到上大学时还能熟背许多课文,包括一些数千字的现代散文,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些文字影响了我的一生。一个家长在陪女儿读书时看到课文,激动地在博客中写道:“这是些充满阳光的,让孩子向上,让家长放心的文字。”教材对学生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间接作用更大。这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基因植入青少年头脑中,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引用了别人的话,一处是高中语文老师的话,一处是学生家长的话,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异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7.①臻于化境;②扼腕长叹;③倒背如流18.同:两处均通过引用别人的话突出了教材对人的巨大影响力,具体可感,引发读者思考。异:前者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启发,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后者是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谈教材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深远影响,甚至可能会重塑孩子的性格。【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臻于化境:指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奇妙境界。此处是说高中老师对语文教材的诠释的程度,结合后文“讲杜甫《客至》诗时他喜不自禁,随手在黑板上几笔就勾出一幅客至图。他在讲韩愈文章时说的一句话,我终生难忘……”可知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故填“臻于化境”。扼腕长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此处形容老师讲《五人墓碑记》五人激于义愤、惨遭杀戮时的激动状态,故填“扼腕长叹”。倒背如流: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此处结合“直到上大学时还能熟背许多课文”可知是对课文很熟,能流畅背诵,故填“倒背如流”。【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并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同:第一处是高中语文老师讲教材时说的话,让“我”终生难忘。第二处是家长对课文的高度评价,谈对 孩子的巨大作用。两处均通过引用别人的话突出了教材对人的巨大影响力,真实具体,引发读者思考。异:结合后文“后来在我作品中,随处都能找见当年中学课堂上学过的教材的影子,都有这种借气的感觉”可知,教师的话对学生影响巨大,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启发,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后者是家长说教材对孩子的作用,“让孩子向上,让家长放心”,结合后文“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间接作用更大。这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基因植入青少年头脑中,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可知,教材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深远影响,甚至可能会重塑孩子的性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这意味着,我们离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越来越近。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30年来,①。“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我们把对宇宙的无尽探索②,不断在穹顶之上刷新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奇迹,谱写中国航天新篇章。自2003年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开始,我国的每一次载人飞行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问天逐梦的时候,不仅在于每一位航天人旷日持久的付出,更在于飞天时分。飞天一瞬激动人心,殊不知,③,背后都是无数航天人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的辛勤奋斗。在实验室、在发射场、在茫茫大漠,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智慧、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和境界、用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对“航天梦”“强国梦”的不懈追求,铸就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次壮举。这一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仍将继续谱写飞天乐章,创造飞天奇迹。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以中国航天为代表,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了诗意,体现了传统智慧与未知探索的“浪漫”,比如,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就取自中国古代传说,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表达了中国人“奔月”的决心。请你举出两例大国重器的名字,并分析其文化渊源及内涵。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中国航天的发展令世人惊叹②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中③每一次航天任务的成功实施20.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名叫“天问”,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探索太空征途漫漫,航空航天科技创新永无 止境;嫦娥四号中继星名叫“鹊桥”,承载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寓意,实现了“地月传书”;我国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名叫“墨子号”,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先贤墨子来命名,以此纪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名叫“鲲鹏”,源自中国神话中的大鸟,寓意运-20运输机规模庞大、力大无穷。21.问天逐梦,不仅在于飞天时分,更在于每一位航天人旷日持久的付出。【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可知描述的是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根据后文“‘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可知描述的是中国航天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此句可填:中国航天的发展令世人惊叹。②根据“神舟”、“嫦娥”、“北斗”、“祝融”、“羲和”这些词语可知,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故事中出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这些名字寄托了我们对宇宙的无尽探索,此处可填: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中。③根据后文“背后都是无数航天人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的辛勤奋斗”可知前句描述的是成功的结果,因而可填:每一次航天任务的成功实施。【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大国重器的名字的文化渊源及内涵,可选择语段中出现的“北斗”、“祝融”、“羲和”等名字,也可选择现在已经出现的名字,如“天问”“墨子号”“鲲鹏”“鹊桥”等。分析名字的出处以及大国重器借此想要表达的意义。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名叫“天问”,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探索太空征途漫漫,航空航天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嫦娥四号中继星名叫“鹊桥”,承载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寓意,实现了“地月传书”;我国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名叫“墨子号”,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先贤墨子来命名,以此纪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名叫“鲲鹏”,源自中国神话中的大鸟,寓意运-20运输机规模庞大、力大无穷。【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缺少主语,去掉“的时候”让问天逐梦做主语;二是语序不当,“在于飞天时分,每一位航天人旷日持久的付出”两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修改为:问天逐梦,不仅在于飞天时分,更在于每一位航天人旷日持久的付出。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自云南小伙在快手上喊麦走红之后,大家纷纷填上各地方言,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流量疯涨。然而,也有人对此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认为,不少小镇喊麦青年以怪异的言行举止来博取眼球,是靠着“审丑”崛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审美品位的倒退,是对地方文化的亵渎。材料二:文艺应回到现实大地,回到生活沃土,回到文艺自身规律和审美品质中来,回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回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回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来。——李震《审美畸变与培元固本》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文化与审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培文化之基,筑审美大厦自云南小伙在快手平台上以方言“我是云南的……”喊麦走红后,全国各地迅速刮起一股方言喊麦的旋风。有些人批判小镇喊麦青年的行为是哗众取宠,是“审丑”之行,实在有些言过其实。小镇喊麦青年的言行是否怪异姑且不论,因为“怪异”的标准因人而异,我们就关注方言本身,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沿革和地理变化的角度来看,方言都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一个特定地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领地逐渐萎缩,而方言承载的文化也面临断层的窘境。如何做好地方文化的传承,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小镇喊麦青年的言行无疑是一个创举,为地方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不仅不是“审丑”,完全可以视之为创造性的“审美”。诚然,文化的发展需要以健康的审美作为基础,但“健康”与否,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衡量,并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进行审视,而不是仅凭外在的表象和个人的喜恶就做出武断草率的结论。当然,审美的“畸变”不是没有,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趋向没落,而“丧文化”、二次元、阴柔风的流行,就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下当下民众尤其是年青人审美素养的滑坡乃至畸形的变异。如果中国文化的传播主体要靠这些审美发生“畸变” 的年青人,那无疑是危险的,所以,提高全民尤其是年青人的审美素养显得尤为迫切。而民众审美素养的提高,除自身主观上的努力以外,还深受文化意识的制约。可以说,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民众以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民众就会发酵出什么样的审美素养。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从小浸淫在意大利歌剧中的西方人理解中国的古筝或琵琶曲,同样我们也无法让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性格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对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文明抱以极大的热忱。概言之,社会倡导什么,民众往往就热爱什么;时尚有风潮,对文化的审美同样也有风潮。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文化与审美的关系更是前所未有的紧密,我们不仅要如李震所言,让文艺也即文化“回到生活沃土”“回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来”,更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敞开国门,面向世界,让我们国民的审美素养不仅“接地气”“有朝气”,还具有恢宏博大的气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材料一介绍了一个网络现象,云南小伙在快手上喊麦,用云南方言介绍自己的家乡,小伙子在网上迅速走红,人们纷纷效仿,可见网络在文化宣传方面起到了快速推广作用。在网上用方言介绍自己的家乡成了人们了解地方文化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方式值得肯定,文化宣传搭上网络快车,使文化能够快速传播,使中华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这有利于达成我们民族文化的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人们的担忧却引发我们对网红行为的反思,不少小镇喊麦青年以怪异的言行举止来博取眼球,靠着“审丑”崛起,这与“美”的标准相悖,这是一种审美品位的倒退,是对地方文化的亵渎,这种网络行为应该受到抵制。网络是把双刃剑,用网络来宣传家乡文化可以加速文化传播速度,但不正当的宣传模式和行为也会给大众造成误导,受众不仅不会受到文化的美的熏陶,还会受到网络的毒害,因此,网络平台应该实时监管,规范网络“丑”文化的传播。我们也要擦亮双眼,学会审美,拒绝网络“丑”文化。材料二李震《审美畸变与培元固本》一文的引用部分强调了文艺的特点,文章倡导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宣传,都应该注重文艺的自身规律和审美品质中来,回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回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回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来。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位自媒体人对文化的宣传方式也应充满正能量,自己的宣传模式也应该符合审美标准,让文艺体现时代发展和文化价值,而不是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写作任务:写作的主题应为“文化与审美”,因而中心论点应围绕这个主题,写作中不能脱离“文化”和“审美”这两个关键词,文章内容要阐明二者的关系。写作指导:正文部分可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如可列举“郭言郭语的‘郭老师’”“骗人的‘水泥妹’张方方”网络怪象来论证网络“审丑”要不得;列举“藏族男孩丁真”、河南卫视的《敦煌飞天》《唐宫夜宴》等对文化的宣传方式,来论证符合审美标准的文化宣传的益处。这样能做到论证充实有力度。 立意:1.文化宣传方式应符合审美标准。2.用文化之美感染大众。3.拒绝网络“丑”文化,倡导“美”文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22:22:01 页数:24
价格:¥3 大小:57.1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