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 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进行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简单地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B.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海 蚌壳等遗存即是其典型佐证。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的产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深化,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记载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情况。B.唐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市舶司的设置,大大推动了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国家海防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C.南宋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其“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宽松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不断完善的市舶机构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D.明代海洋文化曲折发展,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B.战国时楚国利用地线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贸易,铸造了金节用于外贸免税,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C.宋元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D.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开始航海活动。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海洋文明“向海而兴,多元互信”这一特点5.作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的错误观点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D2.D3.D4.①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秦汉开始,六朝隋唐、宋元时期对海洋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显著推进、相对高峰等发展阶段,可见其向海而兴。②中国海洋文明与海外各国进行海洋贸易,对外交往,且其特质与其他特质也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可见其多元互信。5.①开头采用驳论的形式,先提出黑格尔的观点,再指出其片面性。②接 着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自先秦两汉治治明清两朝,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从未停止。③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又有陆地文化,多元同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产生”错误,曲解文意,由“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可知,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使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D.“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见是“造成的影响”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的能力。A.“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能体现开放包容。B.“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能体现开放包容。C.“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能体现开放包容。D.说明了浙江余姚河姆渡开始航海活动时间,不能现开放包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意思:中国海洋文明历史悠久,以海洋为对象,对其进行探索开发;“多元互信”是指我国海洋文明对外交往,与海外各国进行交流,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由“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可知,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特质,秦汉开始,六朝隋唐、宋元时期对海洋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显著推进、相对高峰等发展阶段,可见其向海而兴。由“‘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等可知,中国海洋文明与海外各国进行海洋贸易,对外交往,且其特质与其他特质也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可见其多元互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如何批驳黑格尔的错误观点的”可知考查的是文本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由“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可知,文本开头先提出黑格尔“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的错误观点,然后直接批判其片面性和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特点。由“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先秦两汉时期”“六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两朝”等可知,文本以我国历史发展为线索,由“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等可知,文本列举了多个历史实例,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特质是海洋文化。由“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可知,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又有陆地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其具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岭记(节选)贾平凹草花山的顶上是片草甸子,有两个碗大的泉,日夜发着噗噗声,积怨宿愤似的往外吐水泡。①两个泉也就相距几十丈,却一个泉的水往南流下山,流往长江流域,一个泉的水往北流下山,流往黄河流域。草甸子上还有四间房的一个屋院,从中分开了,各有各门,住着姓钟和姓段两家人。其实这是同母异父的两兄弟,姓钟的年纪轻,有媳妇,也生了儿子,姓段的已经四十五岁了,还是一人。 四十年前,五岁的段凯随娘改嫁来的钟家,他坚持了生父的姓。那时钟家在山下的村子,继父在草甸子上放牛,常常太晚了,或者刮风下雨,就住在草甸子搭就的草棚里。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继父把他和他娘也接了来。过了十二年,娘就在草棚子里生下了钟铭。后来,他们把草棚盖成了四间瓦房,再不养牛了,开垦荒地,就一直住下来。段凯皮肤黑,长了个圆头,因为家里没个女人,便不注意收检,喜欢蜷脚,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不避肮脏污垢。但他会做各种农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而钟铭一对小眼睛总是眨巴,耽于想象,自作聪明,孩子才周岁,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务工。他是出去三个月就回来一次,回来了带着收音机呀、手电筒呀,或是手摇压面机和缝纫机。第三年秋天,回来自己掏钱从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电线,家里有了电灯,就买了电视机。他给段凯也接上电线,段凯不要。段凯给锻头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过无数遍了,坐在院门口吃烟,双手还是在镢把上来回地搓。他就爱他的那些农具,锄、锹、耙子、砍刀,甚至管篮、簸箕、土筐子,每次用过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钟铭走过去,说:哥,你还是不拉电灯?段凯说: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钟铭说:那你要看电视了,就到我那儿去。段凯说:我不看,也看不懂。钟铭说:你得把你生活搞好。段凯说:好着哩,有米有面的。钟铭说:不光是米面,要吃些肉呀菜呀水果,再回来我给你捎些麦乳精和蛋白粉。段凯说:不捎,吃啥还不是拉一泡屎。钟铭不知道再说什么,段凯却说:你那块红冀地也该翻蔓子拔草了。钟铭又一次回来,买了烧水壶、洗衣机,这一天,坐在院子里喝茶,突然看看房子想,这梁上搭椽,分两边流水,最早是咋设计出来的呢?门是两扇,上下有轴,一推就开,一合就闭,门闩子上就能挂锁?有门了还要有窗,厢房里是方窗,门脑上是斜窗,山墙上还是吉字窗?窗上为什么有棂有格,还刀刻了图案?刀是谁第一个做出来的?那柜子、箱子、桌子、桌子上的茶壶,哦,有了茶壶又有了茶盘、茶杯、茶盅?还有茶,咋种的?有茶了煮茶,那灶、风箱、水桶、火钳,灶台的锅盆碗盏、勺子、铲子以及孩子吹的气球,媳妇的发卡,手指上的顶针,爹留下来的烟袋、掏耳勺、老花镜,世上的东西太多了,不说城市里的,就仅家里这一切,都是如何发明的?钟铭就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了别人的创造中,竟在这以前浑然不觉,习以为常。太阳把院墙的影子挪了位,钟铭被晒着,他端了凳子又移坐到树荫下,院外是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烦嚣像空中起了风波。②他脑袋嗡嗡的。他开始琢磨自己也应该给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擀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开花呢?在枕头上铺一张纸,会不会就印出梦呢?到山坡上的田地里去送粪,到后山林子里去采蘑菇,或者去山下的村子,路太远了,能不能呼来一朵云,坐在云上,说去就去了呢?钟铭兴奋起来了,浑身膨胀,大声地叫他媳妇。他媳妇在厨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没有回应。他便想,有什么办法我不张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媳妇切完了南瓜却走出来,说: 你在院里发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瓮里没水了,你到泉里担水去。钟铭说:又让担水,泉那么远的。哎,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媳妇说:这顿饭就没水。钟铭说:南瓜不熬了,咱炒着吃。媳妇说:你就是懒!钟铭还说着:③懒人才创造呀!媳妇把两只空桶咚地放在了他面前。这时候的段凯正在地里挖土豆。今年的雨水厚,土豆结得特别多,每棵蔓子下都是三四个,有拳头大的,甚至还有碗大的。他早晨起来没有洗脸,因为那个搪瓷脸盆底烂了,盛不成水,现在挖了半畦土豆,一身的汗,手在脸上搓痒,搓出了垢甲。那不是垢甲,是土撮撮。人是土变的么,越搓土撮撮越多。肚子咕咕叫起来,是饭时了,想着回家也是一个人做饭,不如就在地里烧土豆吃吧。他放下镢头,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头的柴草塞进去点着,火燃红了,再放进去五个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垒上。让土豆慢慢去煨熟吧,他将挖出来的土豆堆在一起,就坐土豆堆跟前吃烟。地头上壅了一行葱,葱长势好。那三排用竹棍儿撑着的西红柿枝上,结着的柿子还没有红,却一颗上面有了虫眼。④他便自言自语起做了个梦,自己也是个蛀虫,竟然钻在了一个苹果里,但他见过苹果并没有吃过苹果,怎么就梦苹果呢?钟铭到底还是担了桶往泉里去,他的儿子撵着他,手里拿着一嘟噜气球,媳妇在喊:拿好拿好,小心飞了。钟铭却对儿子说:给我两个,系在桶梁上,或者担着轻。他和儿子经过那片土豆地,地塄上有烟,闻见了一股土豆煨熟的香气,却见段凯靠着土豆堆,嘴里还噙着烟锅子,睡着了。睡着了的段凯头和土豆一个颜色,那头就是一个大土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随娘改嫁的段凯“坚持了生父的姓”,这一做法表明他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倔强、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的人。B.段凯独身一人,会做各种农活,可是因为家里没个女人,所以生活邋遢,家中物品也脏乱得不成样子。C.“擀面杖开花”“机头铺纸印梦”“坐在云朵上来去”这些奇思妙想,写出了钟铭对创造发明的种种幻想。D.“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咚地放在了他面前”,表现了娘妇对钟铭在院里发呆和没去接皮管子的不满。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交代了两个泉虽然相邻,却流入了不同的水域,暗示了同母异父两兄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B.句子②钟铭“脑袋嗡嗡的”,既是受到“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的影响,也与他想了太多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C.句子③虽然是钟凯对媳妇说他懒的辩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确实揭示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 事实。D.句子④写了梦里变虫钻到苹果里的荒诞梦境,表明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段凯似乎有了想吃苹果的想法。8.小说第十段详细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9.作者对待段凯和钟铭各是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6.C7.D8.内容上,通过具体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展现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结构上,与上文钟铭想要用皮管子解决用水问题以及下文段凯梦见苹果形成对比,体现作者对传统乡村文明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反思。9.对段凯:段凯坚守传统的乡村文明,对此作者是肯定的;但他拘泥过去、抗拒现代文明,对此作者是否定的。对钟铭:钟铭向往和憧憬现代文明,对此作者是认同的;但他耽于空想,想要不劳而获,对此作者是不认可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明他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倔强、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的人”错误,子随父姓是传统,段凯的这一做法体现的是对传统的坚守。B.“家中物品也脏乱得不成样子”错误,结合“段凯给锻头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过无数遍了,坐在院门口吃烟,双手还是在镢把上来回地搓。他就爱他的那些农具,锄、锹、耙子、砍刀,甚至管篮、簸箕、土筐子,每次用过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可知,那些农具坚守光滑锃亮的,并不脏乱。D.“表现了娘妇对钟铭在院里发呆和没去接皮管子的不满”错误,结合“他媳妇在厨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没有回应……媳妇切完了南瓜却走出来,说:你在院里发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瓮里没水了,你到泉里担水去。钟铭说:又让担水,泉那么远的。哎,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媳妇说:这顿饭就没水”可知,媳妇切南瓜的时候还不知道钟铭想要接皮管子,所以妻子的表现是对钟铭发呆而家中无水的不满。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能力。D.“似乎有了想吃苹果的想法”错误,结合“他见过苹果并没有吃过苹果”可知,此处的“苹果”代表的应是与传统乡村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梦里变虫钻到苹果里的荒诞梦境应是折射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生活带来的冲击。 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首先分析内容上的意图。第十段详细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如“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头的柴草塞进去点着,火燃红了,再放进去五个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垒上”,“掏土洞”“塞柴草”“垒土坷垃”这一过程展现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的特点——自然古朴、就地取材。然后分析这一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先看上文,上文写钟铭家中缺水,钟铭想到的是“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下文写到段凯做的一个梦“自己也是个蛀虫,竟然钻在了一个苹果里,但他见过苹果并没有吃过苹果,怎么就梦苹果呢”,无论是用皮管解决用水问题,还是梦见没有吃过的苹果,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这与段凯烧土豆的传统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作者对传统乡村文明受到现代文明冲击这一现象的反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作者描述段凯和钟铭表现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明确作者的态度。先看段凯。结合“他会做各种农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段凯给锻头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过无数遍了,坐在院门口吃烟,双手还是在镢把上来回地搓。他就爱他的那些农具,锄、锹、耙子、砍刀,甚至管篮、簸箕、土筐子,每次用过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段凯正在地里挖土豆”“在地里烧土豆吃吧。他放下镢头,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头的柴草塞进去点着”“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你那块红冀地也该翻蔓子拔草了”可知,段凯立足农事,喜欢传统的乡村生活,体现出传统的坚守,这一人物承载着作者对乡村文明的深深的爱恋,所以对此,作者是肯定认同的。结合“他给段凯也接上电线,段凯不要”“说:哥,你还是不拉电灯?段凯说: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我不看,也看不懂”“不捎,吃啥还不是拉一泡屎”可知,段凯拒绝来自外面世界的电、电视,体现出对现代生存方式的抵制,对此作者是不认可的,体现出作者对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冲击问题的反思。再看钟铭。结合“钟铭一对小眼睛总是眨巴,……孩子才周岁,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务工。他是出去三个月就回来一次,回来了带着收音机呀、手电筒呀,或是手摇压面机和缝纫机。第三年秋天,回来自己掏钱从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电线,家里有了电灯,就买了电视机”“钟铭又一次回来,买了烧水壶、洗衣 机”等可知,钟铭接触外界的现代文明,积极接纳新的生活方式,他的身上体现出现代文明给乡村未来的生活带来的希望,也蕴含着作者心中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对此作者是肯定的。结合“耽于想象,自作聪明”“他开始琢磨自己也应该给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擀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开花呢……”“他便想,有什么办法我不张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钟铭说:又让担水,泉那么远的。哎,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可知,钟铭耽于想象,甚至想要不劳而获,对此作者是否定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飱餮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添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凡御之A所贵B马体C安于车D人心E调于马F而后G可以进速H致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指使达到,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相同。B.缫而绪,指煮茧抽丝。“缫”是抽丝的重要工序,指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蚕丝。C.飱餮,指吃饭。其中“飧”指晚饭,“餮”指早饭。从造字法看,两字均为会意字。D.先,作动词,指跑在前面,与《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先”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写出了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批评了“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B.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描绘的那些官吏扰民的行为与第一段中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有相似性。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以问者之口表达出“得养人术”的欣喜,以“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写作意图。D.材料二中,王良认为赵襄王多次比赛都失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手身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2)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14.清人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说:“古文参以排偶,其气乃厚。”请结合材料一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0.BDF11.D12.D13.(1)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2)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良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14.“排偶”指整句。材料一总体上属于古文,但作者也在其中间杂一些整齐句子,能起到反复强调、鲜明对比的作用,还能以连续的短句让读者自然感到弊政对人民生活的扰害,其效果是只用散句难以达到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驾车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到达目的地。“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是“凡御之所贵”具体指代的内容,故中间应断开,即B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中,“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是并举成分,主语分别是“马体”和“人心”,故应在中间断开,即D处。“而后”是顺承连词,表示引起下文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致”:使达到/表达,表现。句意: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D.“先”:在前面/在前面,提前。句意: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手身上”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可知,王良的观点是赵襄王关心对手胜过调适自己的马,导致失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莳”,栽种;“置”,搁置,放置;“全”,得以保全;“得”,得以实现。(2)“学御于王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王良学御”;“御”,驾车;“逐”,比赛;“易”,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的能力。材料一前两句话,充分体现了整散结合的特点。例如,概述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但同时,他在解释“他植者”的错误之本时,则又用押韵的整句“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来表达。再如,描绘官吏的烦政:“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这些,都鲜明体现了郭橐驼对如何种树的强调,以及作者对于弊政扰乱人民正常生活的控诉。文章的情感态度也随着浩荡文气变得更加强烈。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 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材料二: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良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吗?”王良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凡是驾车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到达目的地。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任君官舍秋雨黄庭坚墙根戢戢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後收。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戢戢:聚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一场秋雨之后,墙根处聚集很多蜗牛,苔藓爬满垣墙的景象,环境显得清幽寂静,烘托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B.诗歌三、四句描写了鸿雁回归和落叶离枝的秋天景象,“惊起”二字写“归鸿”受到惊扰而飞起,“辞柯”二字表现了落叶的依依不舍。C.本诗最后一句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都用了“南山”这一意象,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D.诗中通过对雨水、蜗牛、归鸿、落叶、菊花等精细而准确的描写,以小见大,传达出作者对时间、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16.“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两句诗意蕴深刻,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恨”“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万物自有其规律。②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和阳光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也暗指作者虽然暂时人微言轻,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华也逐渐地得到了世人的赞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错误。“南山”都有归隐之意,差别不大。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意思是:菊花不要怨恨开的时间晚,谷子等着雨后天晴收获。“恨”“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万物自有其规律,该开时开放,该收获时收获。本句表面写花开和谷穗收获的特点,实际写自己的境遇,表达出自己的切身体验。表面上看,写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和阳光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实则写人生不必过多地抱怨,自己现在虽然暂时人微言轻,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时事的打磨,终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华也逐渐地得到了世人的赞赏。(三)课本内容考查(本题共2小题,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妻子嫁给自己后,带到项脊轩中来做的两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互义见义,写出了西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的歌声、乐声。(3)瓜洲,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世代诗人关注,并写入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余问古事②.或凭几学书③.羌管弄晴④.菱歌泛夜⑤.京口瓜洲一水间⑥.钟山只隔数重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凭”“羌”“菱”“洲”“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18.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②径须沽取对君酌沽:买。③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评论。④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天地四方。B.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②旌旆逶迤碣石间旌旆:旗帜。③空山凝云颓不流颓:下垂、堆积的样子。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三年。C.①早岁那知世事艰那:同“哪”。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③多谢后世人谢:感恩。④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D.①映阶碧草自春色映:遮蔽。②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③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去:距离④一言以蔽之蔽:涵盖,概括。【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③“论:评论”错误。“论”,判罪;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C.③“谢:感恩”错误。“谢”,劝告;句意: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D.①“映:遮蔽”错误。“映”,映照;句意: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故选B。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A,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氟化物,附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B。除了进行交流,①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决定是战是和。②如一旦小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③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④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相邻植物生长。⑤根据对水稻的研究证实,⑥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⑦根系会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⑧最大程度降低竞争;⑨非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恰好相反。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A.以木薯和花生为例B.进而提高花生的产量20.②将“一旦”放在“小麦”后;⑤删掉“根据”或“对”;⑧将“降低”改为“减少”。【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的能力。A处前面大量的文字说明相邻植物会在看不见的地下“聊天”,而该处后面的文字是举木薯和花生相邻种植为例,说明“ 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故第一处可填“以木薯和花生为例”。第二处前面的文字是说化学物质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作用,这就呼应了A处前面的一句话,故该处填“进而提高花生的产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述的正误的辨析和修改能力。②语序不当,应将“一旦”放在“小麦”后;⑤句式杂糅,“根据……”和“对……”是两套句子结构,可删掉“根据”或“对”;⑧搭配不当,原句“降低竞争”动宾不搭配,可将“降低”改为“减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吃水要走100里路下山去背,100里外的半山腰有一股芦苇粗细的泉眼,是秀色人的命根子。秀色村里的男人们背上平人多高的木桶、揣上干粮,日夜兼程地赶到泉眼。排队,等水,从天亮等到天黑,在秀色的男人们是平常的事情。他们闭住嘴,用耳朵听着泉水,就仿佛枯干已久的耳朵也需灌满水声。待到自己的木桶也终于满得不能再满时,他们会疯了似的匍匐在泉眼上,敞开喉咙再把自个儿灌个死去活来。然后他们背桶上身,日夜兼程地回到秀色。回程是艰辛的,水的重量自不必说,紧要的是水的金贵。男人屏息敛气地在山路上跋涉,力争不让一滴水丢落在途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半山腰有一股泉眼,是秀色人的水源,秀色人吃水要走很远的路下山去背”,从语意上看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下列句子中的“自”与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哦,香雪》)B.团结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C.他看起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D.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怜悯是人的天性》)【答案】21.原句先强调秀色人要走100里山路去背水,又极力展现泉眼之小,只有“芦苇粗细”,而且就像秀色人的“命根子”一样,充分展现了秀色人吃水的艰难,以及这一口泉眼对他们而言的宝贵。改句则没有这个效果。22.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从语序上,原文首先讲“吃水要走100里路下山去背”,再说半山腰的水源,这相比改句先说“ 半山腰有一股泉眼”,更能突出秀色人吃水的艰难。其次,在用词上,原句两次出现“100里”,充分展现秀色村离水源地之远;而且,作者用“一股芦苇粗细的”来形容泉眼,强调泉眼是秀色人的“命根子”,都充分强调了这一口泉眼的珍惜宝贵。而改句普普通通的描述则没有这个效果。【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自”意思是自然,当然。A.意思是从,由,表示方位。B.意思是自然,当然。C.表示原来的样子。D.表示自己。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就是先研究好蕴含着“大道”的历史,方能明白世间的“大道”,正如贾谊、欧阳修总结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价值。通过学习以及课外阅读,相信你也了解了不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你从中产生了什么联想?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又有什么价值?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龚自珍的话“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强调知史明道的重要性,还提到贾谊、欧阳修总结历史教训得出历史规律的例子。意在告诉我们只有把握历史,才能把握社会规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历史,尊重历史,才能赓续“以史为鉴”的传统理念。由此看来,历史能令人慎思明辨,总结出兴亡规律和得失经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人们历来对历史是保持敬畏和尊重的。这对于培养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得失成败,意义深远。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意在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层进式结构布局谋篇,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尊重历史,赓续传统”,然后展开论述。首先要明确历史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其次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尊重的态度,才能赓续历史传统;再次如何去通过学习历史,发掘经验教训,明得失,知进退,做到以古鉴今。立意:1.学习历史,知古鉴今。2.历史让人明得失、知进退。3.世间大道出于历史。4尊重历史,赓续传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07:2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