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这是一种由“情”向“理”的现代转变趋向。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自魏晋时期起,诗学家“以情释志”,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感性维度,见物起情、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思方式。这种“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连词、介词、助词等。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省略了介词“在”、副词“像”、助词“的”等,直接运用实词及比喻词。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省略了描述性的虚词,但为了表达的清晰也接着使用了副词“岂”和“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然而,在整体上古代汉语诗歌使用虚词仍然很少。尽量省略虚词则形成实词间词语的跳跃,一方面与古代汉语诗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理念相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表意的含蓄。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该句使用了助词“的”,副词“总”“便”和介词“在”,构成了清晰的语义逻辑关系和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与古诗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改变了古典诗时空、因果关系的朦胧与模糊,以散文化的句法和语义连接方式,更明晰地表现了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许多现代诗人不再把情景交融视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开始追求一种具有理性体验特征的诗歌表达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古代诗歌的主情或感性的表达范式,起到了“以理正情”的作用。现代诗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虚词表达情感或理性体验时,都有主体意愿和不同选择,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体现出与古代诗歌感性抒情倾向的不同。早期白话新诗派诗歌,开始大 量运用白话虚词,让语言接近白话口语,诗歌体现出通俗明了的说理倾向与纪实风格,意在建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新诗境界。郭沫若在《女神》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助词、感叹词、介词等,形成了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风格,而这种浪漫主义风格饱含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主体精神的高扬,是人觉醒后被理性意识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的体现,科学理性精神形成了与内在现代诗意以及外在自由诗体的有机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说郭沫若的诗饱含着20世纪的动的、反抗的成分,“发源于一种内在的科学精神”。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以理正情、以理主情的现代色彩,打上了五四时期雄浑昂扬的时代烙印。闻一多代表的新月诗派倡导“理性节制情感”,无论是表达个人的切肤之痛,还是表达民族的忧国之情,都能在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节奏中,巧妙调控虚词,显现出成熟的以理节情的艺术魅力。比如闻一多为女儿写的悼亡诗《也许》:“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这一节连续用的三个“也许”,既有表语气的作用,也有表情态的意义,同时起到了连词作用,“也许”在句子中三次重复与停顿,构成了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抒情之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结尾这一节,采用了“那么……就……”的连词引导句式,表达假设语气,最后又用介词、语气词、儿化词形成舒缓平抑节奏,渲染静穆幽美的抒情意境。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派自觉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借鉴,呈现了一种新诗智性化倾向。卞之琳的新智慧诗,冯至充满了沉思和哲理的《十四行集》,中国新诗派重视经验传达的智性化诗歌,都明显表现出与中国古代诗歌主情传统的异趣。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并引述里尔克的话说:“诗并非如人们所想的只是情感而已,它是经验。”(选自王泽龙、钱韧韧《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诗歌以情释志,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引入使这一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B.古诗追求表意含蓄,词语间跳跃较大;现代诗追求言文合一,句间关系更紧密。C.周作人《小河》在虚词助力下语义逻辑清晰,体现了诗歌由实到虚的表意转向。D.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体现了被理性意识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与时代特点契合。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现代汉语虚词在新诗变革中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例举李白、杜甫诗阐述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此两例有逻辑顺序,不可颠倒。C.文章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后者更能体现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趣。D.全文以时间顺序为论述逻辑,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歌“由情向理”的转变过程。3.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一项是() 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D.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4.文中提到“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唐湜观点的看法。【答案】1.C2.C3.D4.古诗以言情为本,追求表意含蓄,唐湜指出现代诗歌已经不同于古代诗歌这一特点,现代诗歌大量使用虚词,表意更为清晰周全,表现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呈现出理性化、智性化等特点)。这一观点并未完全否定诗歌情感,而是指出诗歌的抒情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趋向有机融合。(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由实到虚”错误。由原文“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可知,体现的应是诗歌由虚到实的表意转向。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理性精神”错误。由原文“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可知,文章并没有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闻一多诗歌体现的是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并且闻一多的诗歌体现的也不是理性精神,而是以理节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古体诗词,而不是新诗;B.是古体诗词,而不是新诗;C.是以理正情、以理主情。故选D。【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这种‘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连词、介词、助词等”可知,古诗以言情为本,追求表意含蓄。由原文“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可知,现代诗歌大量使用虚词,表意更为清晰周全,表现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所以唐湜指出现代诗歌已经不同于古代诗歌这一特点。由原文“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可知,这一观点并未完全否定诗歌情感,而是指出诗歌的抒情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趋向有机融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剥莲蓬高洪波①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又是惹人诗思的时刻。秋天里意外地收到了南方友人寄来的一包莲蓬,寄莲蓬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莲蓬的产地是她的家乡金华,金华也是老诗人艾青的故里。②近年来由于疫情,快递成了互相传递思念的特殊渠道。收到快递多多,莲蓬独一无二。莲蓬在江南、在水乡、在秋天这个时节应该是处处可以见到的,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什,但是莲蓬却又寄托着人类,尤其是南国人民对一种美食的特殊记忆,这有点像我故乡内蒙古草原的葵花籽,或是关东大地上的榛子还有板栗。南北方美食的差距,一个长在土里,一个长在水中。③寄来的莲蓬出水不久,颜色碧绿,莲实饱满,剥开吞入,一股南国的清香溢满口腔,于是想起辛弃疾一首关于村居的著名的词《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④上片开头两句写这个老小五口之家,有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两岸青草碧绿,作者淡淡两笔就把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勾画出来。他把大儿、中儿所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一个“锄豆溪东”,一个“正织鸡笼”,独独刻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溪水旁边快乐地剥着莲蓬,吃着莲子,天真活泼,饶有情趣。“无赖”是说他顽皮,是爱称,没有什么贬义。一个“卧”字全词增辉,小男孩趴在小溪边天真烂漫,甚至有几分偷懒,真是神来之笔。 ⑤吃着莲蓬的时候,我又想起在1984年6月收到了一套《唐诗鉴赏辞典》,这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关键这套书还有不知哪一位先生用毛笔给我题的几行字,上面写道:“高洪波同志,您的作品被评为1983年得奖作品,特赠书留念。儿童时代社1984年6月。”字迹非常见功力。寥寥几行字,深情款款来,从此这套《唐诗鉴赏辞典》就被我珍藏了。那个时候,我不知怎么也想起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呼应、一种感召吧。⑥小儿、莲蓬,一个是幼年人类的意象,一个是清水、是清洁,甚至多子的象征。在宋代,执荷童子在玉雕里比比皆是,俗称“磨喝乐”。一个孩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莲蓬,以玉雕的形式矗立在中国艺术史的行列里,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是中国古人美好的象征,对儿童充满怜爱,对执荷童子的形象充满欣喜。我相信宋代这种执荷童子的玉雕存世量应该非常大,这是一个民族记忆的久远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尤其是北方民族抵达南方之后,对南方风物的一种特殊的意念,以及对繁衍民族子孙的殷切盼望吧,因为“莲生贵子”,这是个吉祥语。而莲蓬头里蜂窝状的莲子镶嵌在碧绿的莲实中,又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寄托。⑦由莲蓬头想到几年前走常州,在一家制作龙泉印泥的老铺子里,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家印泥的主人是个老知青,他告诉我:“我们印泥的主要棉絮不是丝,也不是棉,而是藕丝。”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藕断丝连”固然是成语,但藕丝怎么能集腋成裘,变成印泥的鲜红的寄存物呢?这位先生淡淡地告诉我:“藕丝自然是无法成型,但干枯的荷秆里有大量的藕丝,我请农妇们一丝一丝地积攒起来,有时候两三个月的时间可能才攒成一团可以制成印泥的藕絮。”⑧“那么这样的藕絮有什么奇妙的作用呢?”我问道。“当然有。”印泥主人告诉我,有这样的印泥,假如你把它盖在宣纸上,置入水中,长时间不会褪色,红色的印迹历历在目。藕丝、藕丝和水、水与印泥,这一系列的关系使我有些迷惑。主人拿出一碗水,清水里果然浸泡着鲜红印泥盖下的章,似乎清水和藕丝做的印泥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主人告诉我,几个月下来,印泥一点颜色都不会褪掉。⑨这近乎神奇的、珍罕的印泥材质使我顿时生出购买龙泉印泥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不惜重金买下了龙泉印泥店的镇店之宝——一盒厚厚重重的印泥,携带回了北京。我挥毫纵笔时,用这样的印泥盖在宣纸上,的确除了鲜明的颜色之外,还有一种隐约的清香,这就是南国风物的了不起之处。⑩话题还是回到莲蓬吧。在这秋后的伏天,不必吃冰棍,不必吃雪糕,有一株来自南方的碧绿色的莲蓬,咀嚼起南国友人的情谊和水乡的滋味,心里顿时一汪清凉。(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交代南方朋友寄来莲蓬引出其产地,并通过类比北方的美食记忆,表达莲蓬对于南国人民的特殊性。B.第⑥段中“矗立”一词,充分说明执荷童子这一具有美好寓意的形象在中国艺术史中所占据的重要位 置。C.第⑦⑧段介绍藕絮印泥的工艺和功效,采用与印泥主人问答的方式,这与《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作用不同。D.秋后的伏天咀嚼莲蓬时心中会顿觉“一汪清凉”,是对莲蓬降暑功用的描述,突出强调对这一美食的喜爱。6.文章在赏析《清平乐》上花费了大量笔墨,请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7.有评论认为:在高洪波的散文里,我们读到了一份闲心,也读出了一些闲笔,这便形成了一种“闲适”的笔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看法。【答案】5.D6.作者赏析《清平乐》是由自己剥莲蓬联想到“卧剥莲蓬”的“小儿”,着力渲染了小儿的天真活泼,为下文联想到中国古代执荷童子的形象张本;丰富文章内容,挖掘莲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的寄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化了文章主题。7.“闲心”是指作者有悠闲之心,善于从生活小事(友人寄来一包莲蓬)中发现动情点,浮想联翩,写作成文;“闲笔”是指作者善作联想,由莲蓬联想到辛弃疾诗词、珍藏品、执荷童子、印章等,不拘形式,自然随性,看似无序实则有心;二者形成了文章的闲适笔调,写作风格恬淡从容,语言平实质朴,饱含意趣而又真切感人。【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突出强调对这一美食的喜爱”错,应是对朋友深厚情谊的感激之情。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由原文“寄来的莲蓬出水不久,颜色碧绿,莲实饱满,剥开吞入,一股南国的清香溢满口腔,于是想起辛弃疾一首关于村居的著名的词《清平乐》”“他把大儿、中儿所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一个‘锄豆溪东’,一个‘正织鸡笼’,独独刻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溪水旁边快乐地剥着莲蓬,吃着莲子,天真活泼,饶有情趣”“小儿、莲蓬,一个是幼年人类的意象,一个是清水、是清洁,甚至多子的象征。在宋代,执荷童子在玉雕里比比皆是,俗称‘磨喝乐’”可知,作者赏析《清平乐》是由自己剥莲蓬联想到“卧剥莲蓬”的“小儿”,着力渲染了小儿的天真活泼,为下文联想到中国古代执荷童子的形象张本。由原文“上片开头两句写这个老小五口之家,有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两岸青草碧绿,作者淡淡两笔就把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勾画出来。……小男孩趴在小溪边天真烂漫,甚至有几分偷懒,真是神来之笔”“这是中国古人美好的象征,对儿童充满怜爱,对执荷童子的形象充满欣喜”可知,丰富文章内容,挖掘莲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的寄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化了文章主题。【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原文“秋天里意外地收到了南方友人寄来的一包莲蓬,寄莲蓬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莲蓬的产地是她的家乡金华,金华也是老诗人艾青的故里”可知,“闲心”是指作者有悠闲之心,善于从生活小事(友人寄来一包莲蓬)中发现动情点,浮想联翩,写作成文。由原文“莲蓬在江南、在水乡、在秋天这个时节应该是处处可以见到的,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什,但是莲蓬却又寄托着人类,尤其是南国人民对一种美食的特殊记忆,这有点像我故乡内蒙古草原的葵花籽,或是关东大地上的榛子还有板栗”“寄来的莲蓬出水不久,颜色碧绿,莲实饱满,剥开吞入,一股南国的清香溢满口腔,于是想起辛弃疾一首关于村居的著名的词《清平乐》”“那个时候,我不知怎么也想起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呼应、一种感召吧”“一个孩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莲蓬,以玉雕的形式矗立在中国艺术史的行列里,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是中国古人美好的象征,对儿童充满怜爱,对执荷童子的形象充满欣喜”“这近乎神奇的、珍罕的印泥材质使我顿时生出购买龙泉印泥的强烈愿望”可知,“闲笔”是指作者善作联想,由莲蓬联想到辛弃疾诗词、珍藏品、执荷童子、印章等,不拘形式,自然随性,看似无序实则有心。有“闲心”才有“闲笔”,“‘无赖’是说他顽皮,是爱称,没有什么贬义。一个‘卧’字全词增辉,小男孩趴在小溪边天真烂漫,甚至有几分偷懒,真是神来之笔”“那个时候,我不知怎么也想起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呼应、一种感召吧”“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藕断丝连’固然是成语,但藕丝怎么能集腋成裘,变成印泥的鲜红的寄存物呢?这位先生淡淡地告诉我”“话题还是回到莲蓬吧。在这秋后的伏天,不必吃冰棍,不必吃雪糕,有一株来自南方的碧绿色的莲蓬,咀嚼起南国友人的情谊和水乡的滋味,心里顿时一汪清凉”等原文内容看,“闲心”和“闲笔”形成了文章的闲适笔调,写作风格恬淡从容,语言平实质朴,饱含意趣而又真切感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舍人羞之,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西河外渑池不拘于时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耳得之而为声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C.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D.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赵王不能在预计时间内回国,国内就立太子为王,以打消秦王要挟的念头。B.秦王在渑池会上羞辱赵王,蔺相如随机应变予以回击,并安排重兵防控边境,保障赵王安全回国。C.廉颇对外宣称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于是处处躲避他,不肯与他相见,这让门客们觉得羞耻。D.蔺相如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仇怨之上的做法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2.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如何让秦王击缻的?请简要说明。【答案】8.C9.A10.B11.(1)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那形势下很难共存。(2)巫医乐师百工(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都看不上,现在他们的智慧却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可真是奇怪啊!12.先是上前口头请求;遭到拒绝后,上前进献缻并跪请秦王;再遭拒绝后,相如以与秦王同归于尽相要挟,终使秦王击缻。【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在/介词,被。句意: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不被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B.“为”,动词,弹奏/动词,形成。句意: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弹奏秦地土乐/耳朵听到的就是声音。C.“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于是。句意: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作为赵国的将军,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赵将”,意思是赵国的将军,作“为”的宾语,故“赵将”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D;“贱人”,意思是出身卑贱的人,作“相如”的宾语,故“贱人”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B。故选A。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安排重兵防控边境”错。原文“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意思是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文本中并未体现是蔺相如“安排重兵防控边境”。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徒”,只是;“以”,因为;“俱”,一起。(2)“不齿”,指不屑与之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却;“其”,难道。【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可见,蔺相如先是上前口头请求;由原文“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可见,遭到拒绝后,蔺相如上前进献缻并跪请秦王;由原文“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可见,再遭拒绝后,相如以与秦王同归于尽相要挟,终使秦王击缻。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国将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他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蔺相如的门客感到羞耻,请求告辞离开。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他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他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那形势下很难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深院①韩偓鹅儿唼喋栀黄嘴②,凤子转盈腻粉腰③。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注】①诗歌写于韩偓隐居期,他因不肯依附权臣朱温而遭忌。②唼喋(shàzhà),形容鱼儿或水鸟吃食的声音。③凤子,指蝴蝶。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鹅儿之嘴,令人联想到它的呷水之声,以声衬静,体现了深院之幽。B.诗人喜爱蝴蝶的轻盈舞姿,却不爱其颜色,暗示自己素雅清淡的审美情趣。C.诗人以“鹅儿”“凤子”来称呼鹅雏和蝴蝶,言辞间透出对小生命的喜爱。D.诗中看似无人,实则有人,“人昼寝”点出前两句鹅、蝶自在热闹的原因。14.请简要赏析末句“红蔷薇架碧芭蕉”的妙处。【答案】13.B14.①景物描写色彩对比鲜明,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②最后一句自然景物的“静”与前两句鹅蝶的“闹”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深院的幽静与冷落,也暗示深院主人的内心寂寥。【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却不爱其颜色”错误。腻粉,指脂粉。诗人描绘庭院内黄嘴的雏鹅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显示出对小生命的喜爱之情。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诗句的能力。红绿黄白的有机组合,浓淡明暗的巧妙搭配,无不呈现出鲜明的色彩美,尤其末句则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更得衬托之妙。凡此种种,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铸词造句的匠心。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诗人笔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庭院内,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特别是“唼喋”“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于鹅儿写其“嘴”,则其呷水之声可闻;于蛱蝶写其“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表现出他对这眼前景物的热爱。同时,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红蔷薇架碧芭蕉”,最后一句自然景物的“静”与前两句鹅蝶的“闹”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深院的幽静与冷落。韩偓在唐末是一个有气节操守的人,以不肯附“逆”而遭忌。在那种“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乱世,这样的“深院”似乎也不失为一个逋逃薮,也暗示深院主人的内心寂寥和一颗并不平和的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指出,蟹看似强悍凶猛,但是“___________”,是用心浮躁的缘故,这和蚯蚓看似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2)古人擅长侧面描写。白居易写琵琶女弹奏之后,“___________”,用冷月无声反衬其音乐之妙;苏轼写箫声哀怨动人,以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在诗词中写出了水的千姿百态。如李白梦游天姥山听水声伴着猿啼,“___________”;杜甫登高看长江气势磅礴,“___________”;毛泽东独立寒秋赏江水清澈,“___________”,一派生机。【答案】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②.上食埃土③.下饮黄泉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⑦.渌水荡漾清猿啼⑧.不尽长江滚滚来⑨.漫江碧透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鳝、埃、壑、嫠、渌、漫。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_______,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平原的“大”不同于沙漠,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_______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_______是庄稼人。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阻拦广袤无垠依然B.阻隔无边无垠依然C.阻拦无边无垠竟然D.阻隔广袤无垠竟然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手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C.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D.火车上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18.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它要经过庄稼人的手,一棵一棵地插下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19.“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这句话体现了《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哪个基本特征?请以《平凡的世界》或现实生活为例,阐述这一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150字左右。【答案】16.B17.A18.原句“经过你的手”,第二人称“你”有代入感,让读者想象自己参与其中,而“庄稼人的手” 则把读者变成旁观者,弱化了读者的感受;“一棵一棵”加引号,强调劳作的辛苦,而反复手法的使用拉长劳动的过程,以强烈的语气突出插秧的辛劳,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修改后的句子则失去了该表达效果。19.示例1:以土地为生。过去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农民已经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这是“变”;但即使不完全依靠土地,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然深厚,这是“不变”。留村务农的孙少安主动求变,率先进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开办砖厂;看似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但少安的砖厂依然取资于土地,回报于家乡,土地赋予农民的乡土精神依然“不变”。示例2:以土地为生。过去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农民已经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这是“变”;但即使不完全依靠土地,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然深厚,这是“不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乡村,进城务工、创业,但他们大多会在团圆的节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这是一份乡土依恋,也有更多的农民学习了先进的技术,获取了财富后,回归农村,进行创业。他们依赖“土地”的生存方式有了变化,但这份乡情却没有变。【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阻拦:阻挡,阻止。阻隔: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来往。语境指平原上视线没有障碍,应选用“阻隔”。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语境指大地上鹅黄色的新秧苗范围非常广,应选用“无边无垠”。依然:与往常一样,照旧。竟然: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乎意料。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可知,语境肯定,没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应选用“依然”。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手工”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强调。B.表示讽刺。C.表示引用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人称看,原句“经过你的手”中用第二人称“你”,拉近和读者的举例,有代入感,让读者想象自己参与劳动中,随着文字跟着一起“劳作”,使文字具有了情境性;而“庄稼人的手”为第三人称,这就把读者变成了旁观者,弱化了读者的感受;从表现形式看,原句“一棵一棵”加了引号,此处表强调,暗示秧苗数量很多,劳作非常辛苦。三组“一棵一棵”连用,用反复手法呈现劳动过程,拉长了劳动的过程,以强烈的语气突出插秧的辛劳,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更能让读者感受劳动的艰辛,修改后的句子则失去了该表达效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及名著观点的能力。“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表明农民生于土地,长于土地,离不开土地,这符合“乡土社会”中“以土地为生”的特征。“以土地为生”指过去的中国农民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离不开土地,完全依靠土地为生;如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现在的农民可以有多种选择,务工,经商……已经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这是“变”;但不管走到哪里,即使不完全依靠土地,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然深厚,这是“不变”。《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村务农,即使开办砖厂,也离不开土地资源,而且帮助村里百姓提高生活质量,回报家乡;孙少平后来去煤矿工作,看似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但少平对家乡亲人的依恋、内心淳朴踏实的作风来源于家乡是土地。他们兄弟二人身上的乡土精神依然“不变”。当今社会,走出乡村谋生的农民,他们大多会在团圆的节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春运”很大一部分人是反乡的农民工,这是他们对乡土的依恋;也有更多的农民学习了先进的技术,获取了财富后,回归农村,或搞种植养殖,或直播卖农副产品进行创业。他们依赖“土地”的生存方式有了变化,但这份乡情却没有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很多“小意外”不能避免。一旦造成烧烫伤,不要慌乱,要科学处理。①切忌不要自行使用不明剂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②因它一定的毒副作用,③如果过量吸收易引起中毒甚至过敏;不要涂有颜色的药物,如红汞、龙胆紫,(),还会因为深颜色的药物遮盖创面而影响医生观察创面受伤程度;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的物质,如香油、牙膏、香灰等,(),反而会妨碍清创甚至增加风险。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不仅不会控制创面创面随意涂抹不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B.因为不仅不会控制创面随意涂抹不仅对创面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C.否则不仅不会控制创面随意涂抹不仅对创面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 D.否则不仅不会控制创面创面随意涂抹不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21.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①切忌自行使用不明剂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或:不要自行使用不明剂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②因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③如果过量吸收易引起过敏甚至中毒【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不要……”,下文应填不这样的话怎么样,用“否则”衔接,排除AB;第二处,上句说“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的物质”,下句衔接上文应说“随意涂抹……”,排除D。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①否定失当,“切忌”的“忌”就是“不要”,与后面的“不要”重复,可以删掉“不要”或删掉“切忌”;②成分残缺,“因它一定的毒副作用”,缺少谓语动词“有”,改为“因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③语序不当,“中毒”程度比“过敏”重,“中毒甚至过敏”改为“过敏甚至中毒”。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体现着历史传承与民族精神。流传至今的词语,如识文断字、字如其人、咬文嚼字、见字如晤等,无不传达着“字”与人的密切关系。从小在汉字环境中长大的你,和汉字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对汉字有哪些体验与感悟?请结合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汉字”展开,先写出了汉字体现着历史传承与民族精神,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识文断字”表现人通过学习“文”和“字”增长的学识,“字如其人”表现通过一个人书写的汉字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性情等特点,“咬文嚼字”是一种学习语言感知语言的途径,“见字如晤”表明汉字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再发出提问:和汉字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对汉字有哪些体验与感悟?这启示我们写作的重点应是与汉字发生的具体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题干要求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记叙文,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切入,选取与汉字有关的事例素材展开具体叙述。选材时,可以选取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事例,如写猜字谜,打灯谜等与汉字有关的事例。也可以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如学书法、练字帖等,在一笔一划中感受到汉字中蕴含的哲理与魅力。在叙事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自己与书法的故事,就可以采用插叙的叙事顺序,在插入的情节中写“我”如何在一撇一捺、横平竖直的练习中领悟到汉字所蕴含的哲理,从而体悟到汉字的魅力。也可以设置悬念,如开篇写“是你带我走进历史的殿堂,是你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结尾揭示“你”即是汉字,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叙事时,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采用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写自己在练习书法时时而愁眉紧锁,时而屏气凝神,时而喜上眉梢等,通过神态的转变,凸显出书法带给我的成长变化,从而写“我”在汉字中领悟到的先人智慧。立意:1.于汉字中体会人生哲理。2.领会汉字之意,触摸文化脉搏。3.一横一竖学写字,一撇一捺学做人。4.习汉字,明母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11:40: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0.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