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洞口二中2023年下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段考考试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禅让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和祖先崇拜体现的是对血缘传承的重视,这和宗法制紧密相连,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并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众建诸侯,拱卫王室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天子实行分封制,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分封制隐含分裂割据因素B.家国同构有利于强化王权C.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D.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在卿大夫、士、庶等人眼中并没有向周王效忠的意识,说明分封制下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A;由题意可知,家国同构并不利于强化王权,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排除C;血缘政治是强化贵族地位的,排除D。3.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答案】D【解析】【详解】“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主张,是儒家而非墨家,故A、C项错误;“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而非墨家,故B项错误;“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点睛】学派代表主张特点道家(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先后支持变法,主要目的(  )A.确立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B.增强实力以赢得兼并战争C.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顺应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先后支持变法,主要目的是“增强实力以赢得兼并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战乱频繁,各诸侯国国君支持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以赢得兼并战争,故B项正确;确立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是变法的结果,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各诸侯国国君支持变法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的,不是站在人民立场,故D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 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如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否定礼治,强调法治。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故B正确;A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此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排除C;大一统时代的开创是秦汉时期,排除D。故选B。6.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A.发展教育事业B.强化地区管理C.加强皇权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意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C项正确;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的行为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7.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唐朝两税法中“,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增加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征税标准,并未体现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两税法并未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完成过渡的是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排除B项;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8.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答案】B 【解析】【详解】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A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D说法错误。9.明末清初,某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守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工商皆本是黄宗羲提出的主张,与李贽、顾炎武和王守仁不符,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0.明清时期阻碍民营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有①自然经济②抑商政策③闭关政策④贸易逆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发展,把农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使得民营工商业失去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商品市场,①正确;抑商政策是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不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②正确;闭关政策使民营工商业失去了海外市场,③正确;贸易逆差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1.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反映了()A.边疆危机日趋严重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D.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皇舆全览图》的绘制,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测量,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C项正确;《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是出于长治久安、治理水患、疆界界定等需要,不能说“边疆危机日趋严重”,排除A项;仅凭一幅《皇舆全览图》,不能得出“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是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B.民国、孙文、共和、清帝退位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体制;同年袁世凯为篡夺革命果实,威逼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故B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899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19世纪末张謇掀起实业救国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共成立于1921年,长征发生在1934年,抗日开始于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1940年至1942年中共开展了一系列鼓舞群众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文字运动。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先试办新文字冬学。经过40天的试验,1400名文盲中,有一半以上能用新文字写信、看报。这反映出()A.农村农民工作的艰巨性B.农民阶级的先天局限性C.宣传发动工作的必要性D.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可知,1940-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意在提升人民的精神战斗力,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民工作的艰巨性,排除A项;题干意在表达思想文化对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并非农民阶级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主旨并非着眼于宣传工作,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广州。在此之前,中共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城市管理经验和城市接管政策体系,广州的接管依赖于“沈阳经验”和“石家庄经验”,同时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策略,从而实现了对广州的成功接管。这一做法()A.有利于扫除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B.赢得了全国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支持C.表明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D.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时已经有成熟的城市接管经验,为革命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题干强调城市接管,而非武装斗争,排除A项;题干主旨并未侧重于人民对政权的支 持,排除B项;题干时间解放战争已经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15.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亚欧非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A项正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临国,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列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是()①人的灵魂获救依靠自己的信仰②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③教权应高于世俗统治者权力④力主采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德国)。本题要求找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容。就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人的灵魂获救依靠自己的信仰,①符合题意,他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②符合题意,主张采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据所学,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政权高于教会,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7.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说明哥伦布远洋探险的动因是A.让灵魂升入天堂B.对贵重金属的渴求 C.证明人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D.传播基督教的教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可知,对贵重金属的渴求是哥伦布远洋探险的动因,B项正确;材料强调哥伦布远洋探险是出于对贵重金属的渴求,而不是让灵魂升入天堂,排除A项;人征服自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哥伦布远洋探险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排除D项。故选B项。18.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开始实行单边自由贸易的政策,即无论其它国家政策如何,英国一律免除其商品进口关税。这一政策表明()A.全球农业经济依然举足轻重B.英国力图建立公正合理秩序C.经济危机迫使英国对外示好D.英国具有经济降维打击路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49年的英国。英国单边免除其它国家关税,说明其经济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工业维度的经济远胜农业维度的经济,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农业经济是否具有优势无关,排除A项;英国免除其它国家的关税,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非建立公正合理秩序,排除B项;1849年左右,英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19.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这两次工业革命A.英美两国都发挥了领头羊的历史作用B.都在重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C.都源于科学技术对生产领域直接推动D.都促进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兴起,手工工场被取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垄断组织,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此可见,二者均促进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选D;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发挥了领头羊作用,故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交通等领域,没有在重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故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主要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当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排除C。 20.早在1830年,法国的出生率就跌落到了30‰以下,19世纪80年代的瑞典,1900年至1910年间的德国,也相继跌落到这一水平。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革命和统一战争影响B.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C.经济危机影响人口出生D.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生率普遍下跌,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生产、生活以及生育观念等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革命和统一战争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是暂时的,A项错误;经济危机影响并非欧洲发达国家出生率下跌的原因,C项错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体系才最终建立,D项错误。21.斯大林曾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1929年,在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中,将近80%的项目来自美国。苏联和美国可以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主要是因为()A.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强B.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量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D.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尝试。苏联和美国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是在意识形态对抗下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妥协中合作,B项正确;苏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需要引进资本、先进技术等,借力发展。美国需要摆脱经济危机,扩大出口,双方各取所需开展合作。但无法体现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强,排除A项;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推动美苏合作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美苏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意识形态的对抗等一直存在,合作共赢并未成为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22.某历史专栏出现了以下三则材料,该专栏的主题应该是A.印度独立B.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C.拉丁美洲的独立D.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印度的独立,纳米比亚的独立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体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B正确;印度独立只能反映第一幅图片的信息,以偏概全,A错误;材料中只有巴拿马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不能反映出拉丁美洲的独立,C错误;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被誉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故选B。23.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56年(苏联)。据题干材料可知,1956年,苏联为了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这些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双方开展科技竞争,虽然也进行科学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项;二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4.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可知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了合作,说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世界格局发展方向 是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广泛开展合作,不能说明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25.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这一做法()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B.有利于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C.有利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1年4月(苏俄)。据材料“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可知列宁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推行自由贸易一定程度上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苏俄重新复苏,但新经济政策是主张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前提下实行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利用,来更好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积极性仍属于这一范畴,排除A项;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强调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利用,并未提及其对工农联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6.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2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可以看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三位改革者的结局悲惨,但是三人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和牺牲,C项正确;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是改革者也可能有好的结局,排除A项;不能因改革有风险,就畏首畏尾,排除B项;优秀的改革者也可以对反对势力因势利导,排除D项。故选C项。28.1901年清末新政实施后,留日学生逐年增多,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形成留日高峰。1909年美国拿出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支持清政府发展留美教育,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又开始转向美国。清末留学潮的兴起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导致优秀人才的外流C.开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清末留学潮的兴起,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当时的留学人员是否归国,排除B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C项;留学人员多接受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回国后多有参与排满反清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29.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A.主张万物皆理B.否定格物致知C.提倡经世致用D.反对空谈性理【答案】D【解析】【详解】叶适的观点主要强调的两点:一点是全面性,一点是实践性。他主张要实践来检验正确性,所以反对空谈,D正确;叶适没有突出万事万物皆为理,排除A;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强调对事物进行考察,因此叶适并未否定格物致知,排除B;叶适的观点无法体现出“致用”二字,排除C。30.1919年,法国的女性法学学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医学学生是那时的3倍;超过30岁的英国妇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选举权,德国的妇女投票权更为完整;裤子成为可以接受的妇女服装,裙角也骤然上升。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科学教育水平提高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工业化迅速开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欧洲女性获得更多的教育、政治等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男性数量大量减少,战后经济政治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这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B项正确;科学教育水平在当时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且这与女性权利增多关系不大,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女性权利增多关系不大,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1919年主要是战后经济政治建设,而不是工业化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31题9分,32题13分,33题18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以及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关系;巩固统治。(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解析】【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所学知识总结得出。作用:紧扣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关系、巩固统治等角度来总结。(2)根据材料二信息“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 依恋之情”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结。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二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答案】(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根据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 知,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知,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据材料二“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服装店在各地出现;根据材料二“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知,人民态度两极分化;根据材料二“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展开即可,如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二周恩来1937年7月4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郑重宣言:“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即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实行民主政治,并取消原有的苏区建制,接受国民党的改编。……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坚持民主建政的共产党人本着开明、民主、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努力地将党外人士团结到一起,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救亡献计献策。——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材料三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把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摘编自欧阳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内部矛盾尖锐激化;国内政治保守势力强大;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答出三点即可)(2)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影响: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群众基础。(3)做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大力发展经济;要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加强各方民主协商等。(答出三点)【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从阶级力量分析,得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内部矛盾尖锐激化;依据材料“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得出国内政治保守势力强大;从外部形势分析,得出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2)背景:依据材料“《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抗战相持阶段分析,得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国民党消极抗日;依据材料“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影响:从物质保证分析,得出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从群众角度分析,得出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群众基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21 18:3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193.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