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图乙),完成下列两小题。1.下列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纬度有关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2.图甲中M点的纬度、图乙中N点的月份分别是()A.30°、7月B.60°、7月C.60°、1月D.30°、1月【答案】1.A2.B【解析】【分析】【1题详解】由图甲可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①正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极点为0,其他各处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②错误,BC错误。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在远日点(7月初)最慢,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③错误,④正确,A正确,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60°纬线的长度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故其自转线速度大致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图甲中M点线速度大约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故M点的纬度为60°,AD错误。图乙中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为远日点,是7月初,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线上速度大约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如图阴影部分表示2021年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2021年7月8日,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时,A点的区时是()A.7日3时B.7日6时C.8日3时D.8日6时4.此时,北京时间是()A.8日15时B.8日14时C.8日20时D.7日14时【答案】3.C4.B【解析】【分析】【3题详解】地球上有两条日期分界线,一条为国际日界线(180°经线),另一条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图中两条界线中,根据与135°E的角度关系分析可知,B点所在经线只能是180°经线,那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90°W地方时为0时。A点位于45°W经线,是西三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就是区时,由90°W的地方时为0时推出,45°W的地方时为8日3时,故选C,ABD错。【4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比0时经线早14个小时,所以此时北京时间是8日14时,故选B,ACD错。【点睛】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1.计算经度差:同减异加(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在东经或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两经度和大于180°时)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 照相机位置保持不动,利用长时间曝光技术拍摄的恒星持续移动的轨迹叫星轨,星轨相片即星轨图。下图为我国某天文台观测站拍摄团队拍摄的星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恒星看起来似乎都围绕某颗星体做圆周运动,该星体为()A.织女星B.北极星C.金星D.天狼星6.图中恒星围绕某颗星体做圆周运动的方向是()A.逆时针B.顺时针C.自西向东D.自南向北7.某恒星在拍摄日21:10位于图中a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同一位置的时间最可能是()A.21:14B.21:06C.21:10D.22:08【答案】5.B6.A7.B【解析】【分析】【5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星轨图拍摄地点位于北半球。由于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导致北半球星轨大致以北极星为中心呈圆形,因此图中恒星绕转的星体为北极星,B正确。与织女星、金星、天狼星无关,故选B。【6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恒星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星辰视运动东升西落,所以图中恒星视运动呈逆时针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恒星连续两次出现在某地夜空中相同位置的时间间隔为恒星日,其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据此计算出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一位置的精确时间是21时6分4秒,比较四个选项, 21:06最接近,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恒星连续两次出现在某地夜空中相同位置的时间间隔为恒星日,其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10月中旬,小明错峰出国旅游,随身携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因旅游目的地使用的时间也为东八区的区时,所以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然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小明发现正午时当地物体都没有影子,则当地的纬度可能是()A.6°NB.6°SC.0°D.15°N9.该地正午时,小明手机上的时间为12时52分,则该地的经度为()A.133°EB.129°EC.113°ED.107°E【答案】8.B9.D【解析】【分析】【8题详解】该地正午时物体没有影子,表明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所在纬线上。小明发现正午时当地物体都没有影子的日期是10中旬,处于秋分日之后17~27天期间,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此时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按太阳直射点大约每4天移动1°来计算,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约为4°S~7°S之间,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9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小明手机上的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2时52分时,当地正值正午,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晚52分,则当地位于120°E以西13°,经计算,该地的经度为107°E,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因经度不同的时刻是地方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地点早。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相差经度×4分钟。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经度”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下图是“位于某城市的本初子午线(H)地面标志”,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本初子午线(H)的地面标志位于()A.法国的巴黎B.希腊的雅典C.意大利的罗马D.英国的伦敦11.北京与该地经度相差接近120°,当北京在秋季某日的正午时,H线所示的该地可能为()A.朝霞满天B.满天星斗C.夕阳西下D.骄阳似火【答案】10.D11.B【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初子午线穿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选D。【11题详解】北京与该地经度相差接近120°,大致相差8小时,该地位于北京的西侧,所以北京为12点时,该地为4点,有可能是满天星斗,B正确。朝霞满天是早晨,A错误。夕阳西下为傍晚,C错误。骄阳似火大致为正中午,D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则“东加”,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西侧,则“西减”。每隔15°,便相差一小时。2019年9月28日,早上6点30分,由内蒙古浩勒报吉南站(39°N,109°E)开出的万吨煤炭专列启程,开往江西吉安方向,于9月29日16时28分到达江西吉安(27°N,114°E)。下图为浩吉铁路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东部修建同规格的铁路相比,浩吉铁路单位建设成本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沿线()A.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B.经过山区较多,地形复杂C.河湖多,桥隧工程量大D.经过农业区,占用耕地多13.浩吉铁路建设的主要意义有()①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区际联系②促进人口流动,缓解北方人口压力③开发旅游业,改善沿线地区环境质量④为南方地区提供能源,促进经济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专列到达时,江西吉安站火车的影子朝向()A.东南B.东北C.西北D.西南【答案】12.B13.D14.B【解析】【分析】【12题详解】相对东部来说,浩吉铁路经过地区人口较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浩吉铁路经过黄土高原地区、跨越南方低山丘陵区,经过山区较多,地形复杂,铁路建设费用较高,B正确。浩吉铁路经过山区较多,河湖相对较少,C错误。中部地区山区比较多,耕地少;东部地区平原多,耕地多,D错误。所以选B。【13题详解】浩吉铁路建设可以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南北方部分区域之间的联系,①正确。该路为运煤专线,不能缓解人口压力,②错误。对沿线地区环境质量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③错误。运煤专线,可以为南方地区提供 能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④正确。D①④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专列于北京时间9月29日16时28分到达江西吉安,此时江西吉安(114°E)的地方时为16时04分,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日影朝向东北,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交通运输条件改善,能够促进区域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判断影子朝向,应该先判断太阳方位,然后根据太阳方位判断影子的朝向。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景观在Q处可能看到的是()A.峰丛、鹅卵石B.峰林、峰丛C.石柱、石笋D.峰林、蘑菇石16.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岩浆侵入、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B.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断层形成C.断层形成、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D.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答案】15.C16.D【解析】【分析】【15题详解】在Q处有溶洞形成,可能看到的是石柱、石笋等溶洞景观,C正确。峰丛、峰林是喀斯特地貌出露在地表的景观,不属于溶洞内的景观,A、B、D错。故选C。【16题详解】沉积岩层下面的先形成,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将N岩层和断层切穿,岩浆侵入应在断层和N岩层之后。同时,断层使得N岩层发生断层,说明断层在N岩层之后。所以先后顺序是: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 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侵蚀,南岸不断淤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岸修建了长约50~150m的“丁坝”群。它一端与堤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故名“丁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杭州湾北岸线向陆地凹,主要是受到()A.流水侵蚀B.海浪侵蚀C.风力侵蚀D.风化作用18.修建“丁坝”的主要作用是()A.减弱堤岸被侵蚀B.加快轮船航行速度C.加强河床侵蚀作用D.便于游客观潮【答案】17.B18.A【解析】【分析】【1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杭州湾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右(北)偏,使北岸易于受海浪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B正确。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风化作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丁坝有利于泥沙淤积,从而减弱堤岸被侵蚀,A正确,C错误。加快轮船航行速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效果更好,通过修建“丁坝”调整航速效果甚微,意义不大,这不是建设“丁坝”的主要作用,B错误。观潮不宜距离水域太近,比较危险,因此目的不是便于游客观潮,D错误。故选A。【点睛】地表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甲处的海拔可能是()A.789mB.932mBC.1064mD.117720.乙处()A.因流水堆积成山B.因地壳抬升成山C.因流水下蚀成谷D.因地壳陷落成谷21.据图可知,丙处()A.不能瞭望到李家庄B.是良好的储油构造C.受内力作用影响,与乙处地势相差较大D.由向斜构造形成【答案】19C20.C21.D【解析】【分析】【19题详解】由甲处附近的等高线可知,甲处的海拔大于1000m,AB错误。图中等高线的间隔为100m,因此甲处海拔不超过1100m,结合选项可以判断,C正确,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乙处的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说明该地为山谷,易发育河流,AB错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背斜顶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因此该地最可能是受流水下蚀作用形成的山谷,C正确,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据图可知,丙处海拔较高,李家庄海拔较低,而且丙处和李家庄之间没有障碍物的阻挡,从丙处可以看到李家庄,A错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丙处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乙、丙两处地势差异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丙处是由向斜构造形成的, 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背斜顶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地。1990年以来,黄河进入枯水少沙期,入海水沙锐减。2002年起,每年的汛期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使黄河尾闾河道(位于利津到入海口之间,长约104km)的水沙受人工调控,显著影响了该河段的冲淤变化。冲淤量是河水带走河床所淤积的泥沙数量,是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下图示意2001-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22.2002-2016年期间()A.总体处于冲刷趋势B.冲淤速率明显下降C.累积冲淤量持续减少D.总体处于淤积趋势23.2002-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河床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淤积、后侵蚀C.持续侵蚀D.先侵蚀、后淤积【答案】22.A23.D【解析】【分析】【22题详解】结合材料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河道主槽冲淤年际变化明显,总体年冲淤量为负值,即总体处于冲刷趋势,A正确,D错误;冲淤速率及累积冲淤量都呈波动变化,BC错误。故选A。【23题详解】读图可知,将累积冲淤量变化分三个阶段:2001~2005年,累积冲淤量明显减少,说明河水快速下蚀,河床底部泥沙被大量冲刷带走;2006~2014年,累积冲淤量变化缓慢,总体减小,说明河水缓慢下蚀,河床底部泥沙被少量冲刷带走;这两个阶段均以侵蚀为主,只是侵蚀的强度或速度不一样。2015~2016年,累积冲淤量略有回升,河床底部有泥沙淤积,这个阶段以淤积为主。因此黄河尾闾河道河床先侵蚀、后淤 积,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床地貌的影响,考查统计图的读图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理解年冲淤量和累积冲淤量的含义是分析本题的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年冲淤量总体为负值,即该河段总体以冲刷为主,具体表现为先侵蚀后淤积的特点。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25.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24.D25.A【解析】分析】【24题详解】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边界出现裂谷或海洋,BC错误。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A错误,D正确。故选D。【25题详解】该地理现象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生长边界因板块张裂一般形成海岭或裂谷。A正确。山系和海沟为板块挤压形成的。BCD错误。故选A。【点睛】注意图中根据岩浆的运动,图示顺序为②③①。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A.物理风化作用B.内力作用C.化学风化作用D.海陆变迁27.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流水B.风力C.温度D.生物【答案】26.A27.C【解析】【分析】【26题详解】图中显示的是因温度的变化导致水体在冻融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岩石的撑涨、崩解、破碎,即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与流水、温度、生物有关,ABD错误。故选C。【点睛】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较漫长而平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据研究,其成因是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上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下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引起第四纪冰期后期至今海岸线变迁的原因,其先后顺序是()A.泥沙淤积——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B.海浪侵蚀——泥沙淤积——海平面上升C.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泥沙淤积D.海浪侵蚀——海平面下降——泥沙淤积29.白沙滩河输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月份是()A.3-5月B.6-8月C.9-11月D.12-次年2月30.丁坝修建后,对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白沙滩沙坝向西增长加快B.潟湖面积逐渐变大C.白沙滩沙坝向西增长减缓D.潟湖面积保持稳定【答案】28.C29.B30.C【解析】【28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据研究,其成因是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上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海岸线变迁的原因首先是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该地区后,经海浪侵蚀形成古海蚀崖;最后经泥沙淤积,形成沙坝。故选C。【2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该地区地处山东,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6-8月)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输入潟湖,此时输沙量全年最大。故 选B。【30题详解】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沙坝阻挡沿岸泥沙,从而使白沙滩沙坝向西增长减缓,A错误,C正确。潟湖面积会随着白沙滩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变小,BD错误。故选C。【点睛】潟湖的形成:波浪破碎产生的沙坝上升而成;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后产生了进潮口。障壁岛使沿岸部分水域与海洋隔离,仅借助于潮道相沟通,被隔离的部分即发展为潟湖潟湖是指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的作用是防洪,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保护海岸,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天然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二、综合题(共三大题)3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在④位置的地球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2)地球位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日期为________,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________。(3)下表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读表可推断这三天地球运行在图中________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向________(方向)移动其间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________(扩大、缩小)。日期①②③日出时间7:057:077:08日落时间16:5516:5416:53(4)在②位置,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并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并标出黄赤交角。 (5)c时段,地球公转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答案】(1)画图时注意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昼夜半球时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的关系(2)①.北回归线##23°26′N②.6月22日前后③.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3)①.c②.南③.南④.扩大(4)画图时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逆时针;黄道平面与地面平行,且与赤道的夹角为23°26′。(5)公转速度变化:逐渐变快。原因:越来越接近近日点【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小问1详解】由地轴右倾及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地球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当图中地球位于④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及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昼夜半球时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如下图所示:【小问2详解】由地轴右倾及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图中地球位于②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小问3详解】由表可知,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可知,北京此时昼短夜长,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根据表还可知道,北京的昼长逐日缩短,所以,太阳直射点还在距离北京越来越远,因此,直射点在不断向南回归线靠近,即处于图中的c段。由于直射点的南移,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会逐渐扩大。【小问4详解】由地轴右倾及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图中地球位于②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在②位置中,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为逆时针,图中B代表赤道平面,C代表黄道平面,α代表黄赤交角,为23°26′,如下图: 【小问5详解】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桥,由于太阳直射点在不断向南移动,且向南回归线靠近,越来越接近近日点,所以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变快。【点睛】32.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下左图),“某区域图”(下右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左图中,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____。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____(地质构造)。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图中地区是良好的____构造。 (2)判断左图中F3F4的地质构造并说明理由。(3)读右图,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4)读右图,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答案】(1)①.山谷②.向斜③.储水(2)断层;F3、F4两侧的同一岩层发生断裂位移(3)背斜;判断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4)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某区域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与形态、地形类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据左图分析,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说明该区域主要地形为山谷;F3、F4一线两侧地层不连续,说明岩层发生了位移,其地质构造为断层,在F3、F4形成之前,该处岩层连续,为完整的地质构造,据图可看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图中地区是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小问2详解】结合图示信息知,图中F3、F4,两侧的同一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置移动,说明图中F3、F4的地质构造为断层。【小问3详解】据右图岩层及所学岩层的新老关系与形态判断,岩层中间是石灰岩、往两侧依次是砂岩、花岗岩,可知岩层中心较老,两翼较新,所以判断是背斜。【小问4详解】根据右图甲城镇所处区域等高线数值大致中间低四周高,可判断是盆地地形,内外力作用形成了地表形态,由上题可知,此处是背斜,在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点睛】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特立尼达岛位于西印度群岛西南部,岛上大部分地方为平原,只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有三条大致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特立尼达岛终年气温在20℃~34℃之间,全年降水1500mm左右。特立尼达岛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多种多样,还有450多种鸟类和600多种蝴蝶。 (1)分析特立尼达岛东西走向三条山脉的形成原因。(2)说明特立尼达岛平原的形成与三条山脉的关系。【答案】(1)特立尼达岛位于美洲板块,受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岛上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2)东西走向的三条山脉,长期受到风化、侵蚀作用,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大量的碎屑物质在雨水冲刷和山地河流搬运下,流向山间凹地,随河流流速减慢,发生沉积,逐渐形成平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貌成因和过程,属于难度偏大的题目,对形成过程的描述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小问1详解】该山脉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内力挤压形成,注意明确该岛屿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立尼达岛位于西印度洋群岛西南部,该地位于美洲板块,受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岛上的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三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小问2详解】三条山脉较为低矮,主要长期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注意图中河流数量较多,大量的碎屑物质在雨水以及河流的搬运作用下,向山间的凹地搬运,并随着河流流速减慢逐渐沉积,形成平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9-18 09:25: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1.0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