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学年第一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②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③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摘编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信圈层中的原生圈层,是基于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通过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B.作为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拓展圈层是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文创联盟”群、“数学互助”群,这是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C.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D.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微信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直播或者视频平台更是可以将私人生活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甚至是声援。B.人们通过微信群这种跨时空的交流方式,有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如“王氏一家亲”;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高一(×)班同学群”。C.2022年,唐山打人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友呼吁打掉陈某志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伞,政府便迅速成立了跨区域专案组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和处理。D.抖音、头条、快手等传媒的兴盛,成就了大量的具有海量粉丝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微信圈层”下一个定义。(4分)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重逢约翰·契弗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中央火车站。我自纽约州外祖母家前往波士顿附近母亲租下的小别墅,我曾写信给父亲说我将在纽约换车,大约有一个半小时的停留,问他我们是否可以一块儿吃个午餐。他秘书回信说,正午时分他会在车站的询问台前等我,十二点整我见他自人潮中挤了过来。我对他很陌生——三年前母亲跟他离了婚,此后我就不曾与他在一起过——但是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父亲,我的血与肉,我的未来与我的末日。我早就知道,长大了我总会跟他差不了多少;我总得在他的界限中规划自己的活动。他是个高大、相貌英俊的男人,能再见到他,我真是无比的高兴。他拍了我后背一下,跟我握了手。“嗨,查理,”他说,“嗨,孩子。我很想带你到我的俱乐部去,可是那在六十几街,而你要是得赶早班车的话,我看我们只好在这附近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了。”他的手臂搂住了我,我像母亲嗅玫瑰般地嗅了嗅父亲。那是一股合了威士忌、刮脸后用的香精、鞋油、 羊毛与成熟男性特有臭味的味道。我盼望有人看见我们父子在一起。我期望有人能给我们照一张相。我要给我们的相聚留个记录。我们出了车站,走到巷弄里的一家餐馆。时辰还早,里头没有客人。吧台调酒的正跟一个送货的年轻人吵嘴,厨房门口有个穿红外衣、很老很老的侍者。我们坐下身来,父亲扯着嗓门呼唤侍者。“伙计!”他又是法文,又是意大利语地吼着,“侍者!酒保!嗨,你!”他的大声喧嚣在空空的餐馆里,显得很格格不入。“能不能给点儿服务呵!”他嚷道。“快点,快点!”说着,他拍了拍手掌。这才引起了侍者的注意,他慢吞吞地朝我们餐桌蹭了过来。“你是朝我拍掌的吗?”他问道。“别急,干嘛火气那么大,冷静点,”父亲说,“如果不过分——如果没有太超越你的职责之外,我们想要两杯马丁尼酒。”“我不喜欢人家朝我拍掌。”侍者说。“那我该把我的哨子带来,”父亲说,“我有只哨子只有老伙计的耳朵听得见。好了,把你那个小本子跟小铅笔拿出来,看看这么点儿事弄不弄得清楚:两杯马丁尼。跟我复诵一遍:两杯马丁尼酒。”“我想你们最好到别家去吧。”侍者沉着地说。“这,”父亲说,“是我一辈子听到的最了不起的主意了。走,查理,谁稀罕这个鬼地方。”我随着父亲出了那家餐馆,进入了另一家。这次他没有那么狂嚣了。我们的酒叫来了,他盘问我有关棒球赛的点点滴滴。之后,他用餐刀敲着空酒杯的边缘又嚷了起来:“伙计!侍者!嗨,你,能不能麻烦你再给我们两杯同样的。”“这孩子几岁了?”侍者问道。“这,”父亲说,“干你个屁事。”“对不起,先生,”侍者说,“我不能再卖酒给这个孩子了。”“喔?这我倒要告诉你个大新闻,”父亲说,“非常有意思的大新闻。你们这儿可不是纽约唯一的餐馆。街口刚开了一家。走吧,查理。”他付了账,我跟着他走出那家餐馆,又进了另一家。这家的侍者都穿粉红色的上装,像打猎时穿的那种。我们坐定之后,父亲又开始吼了,“猎犬大头目!我们想叫点用马镫型杯子装的饮料。也就是,两杯马丁尼。”“两杯马丁尼吗?”侍者笑着问道。“妈的,你早知道我要什么,”父亲火大地说,“我要两杯马丁尼,快点了。伟大的大英帝国好像东西都走了样了。反正我的公爵朋友是这么说的。我们看看英国是怎样调酒的。”“这里不是英国。”侍者说。“别跟我斗嘴,”父亲说,“照我说的去做就得了。”“我只是认为你或许想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而已。”侍者说。“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父亲说,“冒失无礼的庸人。走,查理。”我们换的第四家是意大利餐馆。“伙计,”父亲用意大利语说,“劳驾,来两杯美国式的鸡尾酒。烈点,要烈点的。多放点杜松子酒,少加点苦艾酒。”“我不懂意大利话。”侍者说。 “哼,少来这套,”父亲说,“你懂意大利话,我他妈的也知道你懂。”他又用意大利话说:“来两杯美国鸡尾酒。马上来!”侍者走开之后去跟大班讲话,大班来到我们桌旁说:“对不起,这张餐桌已经有人订下了。”“好吧,”父亲说,“给我们换一张吧。”“所有的桌子都给客人订光了。”大班说。“我懂了,”父亲说,“你是不要做我们的生意。是不是?好呵,去你的。去你妈的。我们走,查理。”“我得赶车了。”我说。“对不起,儿子,”父亲说,“我真的很抱歉。”他的手臂紧紧地搂住了我。“我送你回车站去。要是有时间我就带你去俱乐部了。”“没关系的,爸爸。”我说。“我去给你买份报纸,”他说,“我买份报纸给你在车上看。”他走到一个书报摊说:“仁慈的先生,能否劳驾赐给我一份你们那种混账、该死、一毛钱的晚报?”报贩不理他,转身瞪视着一本杂志的封面。“我的请求太过分了吗,仁慈的先生?”父亲说,“请求你卖给我一份你们那种可耻的黄色新闻报,太过分了吗?”“我得走了,爸爸,”我说,“要来不及了。”“嘿,等一等嘛,儿子,”他说,“等几秒钟就好。我要逗逗这个家伙。”“再见,爸爸,”说着,我走下了梯阶,上了火车,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父亲很陌生,但我马上就认出了他。因为我们血肉相连,我出自本能地对父亲有好感,渴望得到父亲的爱。B.“我像母亲嗅玫瑰般地嗅了嗅父亲”,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的审美品位,暗示了“母亲跟他离了婚”的原因。C.文中父亲不断用法文、意大利文点餐,经常把英国公爵、美国鸡尾酒挂在嘴边,主要是为了显示他的见多识广。D.小说的结尾处,父亲和报贩产生了冲突,“我得走了”既是说火车的时间要到了,又表明我不想再跟父亲相处。7.下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尾呼应,“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是在火车站”表明我难忘和父亲的重逢,对父子不能再见面心怀愧疚。B.小说以吃饭为线索,我作为目击者,亲眼看到了父亲的种种言行,与小说开头形成对比,情感由热趋冷。C.小说叙事场景集中,父子在中央火车站重逢,又在中央火车站诀别,这一典型场景更有利于表现主题。D.小说多角度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语言、动作、外貌等正面刻画,也有“我”和侍者的侧面烘托。8.小说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请根据父亲的语言分析其人物形象。(4分)9.小说的标题是“重逢”,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表明这是一次“诀别”,如何理解本文“重逢”即“诀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乙)①子夏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②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⑤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节选自《论语》)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者”指求学的人。B.“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D.“无以至千里”的“以”与“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意思和作用都不同。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B.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C.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D.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乙文中孔子认为,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C.乙文中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的原因之一是他最好学,具体的表现是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意味着颜 回能“学以致道”。D.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提升自我,弥补不足;乙文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分)14.“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篇选文不同的言说风格。(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清]陈维崧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①,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②。长杨赋③,竟何益?[注]①战国时期,燕昭王重用名将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②《南史·曹景宗传》载:“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拓弓弦作霹雳,平泽中逐獐,渴饮其血,饿食其肉。”③《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掷帽悲歌发”,突兀峭拔,直抒胸臆,总领全词,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B.“孤秋独眺”,既点明时令,透出悲秋之叹,“孤”与“独”更强化了心境的凄凉。C.作者以“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句,用比喻手法含蓄地交代了自己悲愤的根本原因。D.上阕写秋夜独眺,抒仕进无望、思乡怀家之悲;下阕写登高览景,借典抒“心俱折”之痛。16.本词多用典故,意蕴深沉,情感丰富。试结合下阕相关词句分析作者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借用《诗经》中的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与年龄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劳动光荣,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题目是不是过分“陈旧”呢?是的,我们历来就是提倡劳动光荣。从开国以来我们就强调劳动光荣,“劳动光荣”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不可________________。 广大青年学生们,不但在讨论会上讲的是劳动光荣,而且真正地________________,把“劳动光荣”四个字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天津市的王培珍是一个例子,郑州的荆焕云又是一个例子。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与劳动结合,她们的理性认识得以深化;劳动,令她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造。人的觉悟程度总是有高下之分,________________,并不是所有的青年朋友们都像王培珍、荆焕云那样。由于一小部分青年朋友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把热爱劳动不放在心上,也不参加体力劳动。不,青年朋友,有了文化科学知识,并不是说可以从此不要体力劳动,而是说,可以从此更有成效地去劳动。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使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过去任何社会所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极大地丰富起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等闲视之身体力行参差不齐望尘莫及B.一视同仁事必躬亲参差不齐望其项背C.等闲视之事必躬亲差强人意望尘莫及D.一视同仁身体力行差强人意望其项背19.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代汉语成熟之前,①。古文里的“句读”,往往只标示朗读节奏,不指涉复杂的文本关系。新中国成立后,规范的标点符号与“扫盲”一起,让中国人的表达更加晓畅自如。今天,只要翻到《现代汉语词典》的最后,就能看到详尽的使用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让白话文提升表达效率、改进表达精度,标点的作用不容小觑。当然,表达也应是动态的、社会的、具体的。当手机电脑成为第一终端,诞生于毛笔钢笔并行时代的标点符号该何去何从?对此,在规范的基础上,②。波浪线表示小小的喜悦、半个括号暗示实际想法、表情包传递直接的情绪……互联网上,灵活、生动、新兴的符号层出不穷,换个角度看也是更丰富、更微妙也更贴近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但是,③,恐怕还需经受时光淘洗、大众检验。毕竟,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有太多的新词、热梗、符号潮起潮落,有的被更恰切的表达取代,有的因岁月冲刷逐渐淡出……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划线句中“扫盲”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B.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C.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D.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说服一个人,不仅能捍卫自己的观点,也能扩大自己的世界。”也有人说:“人最应该培养的能力,其实不是说服力,而是被说服的能力。不能被说服很可能会丢掉整个世界。”对于“说服”与“被说服”,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022学年第一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B项,“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错误,原文是“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C项,“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错误。这是国家调整与公民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屈服于”。D项,“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错误。原文是“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说明互联网是一种④生产与生活的工具。2.【答案】D解析:D项,“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错误。原文“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3.【答案】B解析:B项,“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微信中的这些微信群还是体现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特点,即以“己”为中心形成不同关系的圈子。4.【答案】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评分标准】格式,写出“微信圈层,是网络聚合社交空间”两分;特征: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写出3点满分,写出2点,扣1分。5.【答案】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②对比论证,作者将乡土社会的公私结构与网络空间的公私结构进行对比,突出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③例证法,作者以微信和微博中网民不合理的点赞及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为例,证明信息权力的力量。④引证法,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的话语,突出中国社会公民权利的变化及特点。(答对三点给满分) 6.【答案】C解析:主要为了显示他的见多识广有误,主要表现父亲爱炫耀、狂嚣。7.【答案】A解析:“对父子不能再见面心怀愧疚”有误。强调这次与父亲见面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答案】①粗鲁无礼。“冒失无礼的庸人”“干你个屁事”“妈的,你早知道我要什么,”等可以看出对餐馆的服务员举止粗鲁,语言粗俗,态度恶劣。②狂嚣傲慢。“伙计!”“侍者!酒保!嗨,你!”“我的公爵朋友是这么说的。我们看看英国是怎样调酒的。”他用法文意大利文点餐,把公爵朋友挂在嘴边,颐指气使不可一世。③疼爱儿子却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对不起,儿子,”“我真的很抱歉。”“我送你回车站去。要是有时间我就带你去俱乐部了。”“我去给你买份报纸,”可见父亲是疼爱儿子的;“劳驾,来两杯美国式的鸡尾酒。烈点,要烈点的。多放点杜松子酒,少加点苦艾酒。”父亲希望通过喝酒等成人世界的方式拉近与儿子的关系,却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生活情况。(答出特征并结合文本分析,即2分,答对2点给满分)9.【答案】①重逢是指“我”在父母离异三年之后与父亲再次相见,诀别是指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②重逢中儿子对父亲充满希望,对重建父子的感情联系充满期待。但其间父亲的行为粗鲁无礼,傲慢地按自己方式与人相处,又造成我对父亲的情感渐渐疏离,走向诀别。③重逢中的诀别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体现,表现了主题,批判了对父亲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傲慢,令人深思父子关系构建的深层问题。(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10.【答案】C解析:“肆”指工匠们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11.【答案】D12.【答案】B解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赞同的是古人“学习为了提高自身修养”的做法,否定今人“学习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的浅薄。13.【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虽”“挺”“輮”、判断各1分)(2)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敏”“有道”“正”各1分)14.【答案】甲文属于论述文,乙本属于语录体散文(2分);甲文语言多用比喻、排比句式,整齐对仗,节奏和谐,说理透彻,气势雄浑(1分);乙文温文尔雅,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要言不烦,精辟隽永。(1分)参考译文:乙①子夏说:“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完成他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茨得他所追求的道。”②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身,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知识。”③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④子夏说:“尊崇贤人轻视女色,服侍父母能竭尽他的全力,效劳国君能献出他的身体,与朋友交往言 而有信用:即使没有学礼,我必定说他学礼了呀。”⑤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们,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会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者。”15.【答案】C解析:交代悲愤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我在京华沦落久”。16.【答案】①“燕昭乐毅,一时人物”,借燕昭王重用名将乐毅,表达自己希望得遇明君,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结合原文分析2分)②“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借曹景宗的事例表达自己蹉跎半生终无所成,不如归隐山林,狩猎度日的愿望,貌似洒脱,实则蕴涵着深深的失落(愤激)。(结合原文分析2分)③“长杨赋,竟何益?”借杨雄虽才华出众却不得重用,抒发自己才华无用、有志难申的愤激(或对当权者有眼无珠、埋没人才的指斥与愤懑)。(结合原文分析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能力。注意题干“典故”的限定,如据“心俱折”“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等句分析情感,不符合“用典”的要求,不能得分。17.【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语境指大事,不能不重视,应填“等闲视之”。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事必躬亲:凡事都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语境强调青年学生们亲身参与劳动,应填“身体力行”。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差强人意: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语境指人的觉悟程度有高低,应填“参差不齐”。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常用作谦词。望其项背:看得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形容差距不大,能够赶得上。语境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丰富起来速度之快,应填“望尘莫及”。故选A。19.【答案】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劳动,深化她们的理性认识;劳动,改造她们的思想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以采用对偶句或排比句的句式。首先确定一个表达式,如以“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为标准,参照“劳动,+动宾短句”的形式来变换;然后把其它分句按照这一句式作变换,分别变为“劳动,深化她们的理性认识”“劳动,改造她们的思想观念”,与前句形成排比句。(论述对象统一,都是“劳动”或“与劳动结合”2分,句式整齐2分)20.【答案】一小部分青年朋友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不把热爱劳动放在心上,也不参加体力劳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成分残缺,句首介词“由于”淹没主语,删掉“由于”;(2分) 语序不当,否定词“不”应放在“把”字句前面。(2分)21.【答案】D解析:D项特殊称谓,A项表示反语讽刺,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特殊含义。22.【答案】①标点并不规范。②标点的表达可以更丰富一点。③标点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点2分)23.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说服一个人,不仅能捍卫自己的观点,也能扩大自己的世界。”也有人说:“人最应该培养的能力,其实不是说服力,而是被说服的能力。不能被说服很可能会丢掉整个世界。”对于“说服”与“被说服”,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改作说明】1.这是一个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的思辨性论题,本题旨在引导考生站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关注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其中核心概念是“说服”与“被说服”,文章对概念要有明确理解并能思辨分析或形象演绎,此类文章为切题之作。观点上可选择认同一方,或更偏向一方,当然,如果能辩证统一两者关系,尤佳。2.所写的思考或感悟,当围绕“说服”与“被说服”展开,若作文只谈“说服他人”的理解,而忽略对“被他人说服”的思考,未能辨析二者关系,则视具体文章降档处理。反之,亦然。3.因文体不限,学生如果写记叙、抒情类散文,主要看情感真挚性(或多元性)、细节生动性和文句感染力等,如果写论述类文章,则看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思辨深刻,看论述是否有逻辑有力量等。4.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如果出现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赋分视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超过47分。5.高分作文对语言有高要求。论述类作文语言要求明晰、鲜明、严谨、有力,文学类文章语言需凸显可感性与生动形象性。作文分数愈高(原则上50分以上),对这方面的要求就越严格。反之,则可适当放宽。6.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对于写作中表达出来的低俗、错误、负面的价值观要严格赋分,原则上不超过20分。7.参考立意:下列几个角度的立意及思考仅供老师们参考。①“说服力”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社交能力。“说服力”是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是一个人知识学养、思维逻辑、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具备说服别人的能力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展现自我的素质、风采,还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影响力,等等,收获意想不到的种种资源。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善于表达迟早会被淹没。但说服力不等于伶牙俐齿,也不等于长篇大论,除口才外,还要以诚服人、以理服人,以智服人,诉求明确,一语中的。②“被说服的能力”是透过他人的视角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大多数人都渴望他人能接纳自己的观点,体察自己的情绪,认可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影响,于是他们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培养自己说服他人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去修炼“被说服的能力”。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曾在《意林》杂志中发文表达他对“被说服的能力”的肯定。“被说服的能力”是指能认可对方的观点,并表现出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它能让我们在表达的同时也学会倾听,在树立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善于接纳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它是由“我”走向“我们”的前提,是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走出狭隘、收获全世界的起点。它能使我们以更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去辨析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多维关系,以积极、正能量的视角去调控个体与世界的平衡。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忽视的方向和欠缺的能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15 21:40:01 页数:13
价格:¥2 大小:39.3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