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高2024届入学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卷上。2.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人已经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的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排除A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西周“各级领主”依据“各自身份”确定国都大小和军事力量,这体现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由此可知当时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经 形成,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集权政体尚未建立起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血缘亲疏与嫡庶对贵族继承关系的影响,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封郡释义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为君主管理地方A.扩大了统治区域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国家统一D.借鉴了西周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4.东汉尚书台由西汉武帝内朝少府尚书演变而来,其下属六曹机构设置如下表,表明()尚书台名称吏部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三公曹中都曹职掌选举、祭祀辞讼缮修功作、盐池园苑护驾及羌、胡朝贺岁尽对州郡考课水火盗贼 人员以尚书为每曹主吏,下有待廊、令史等A.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异化C.君相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六曹逐渐掌握决策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尚书台本是由汉武帝时的内朝演化而来,其性质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随着时间的推进,尚书台逐渐侵夺了本属于外朝宰相的权力,才出现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六曹机构,这实际上是内朝的外朝化,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出现了异化,B项正确;尚书台削弱了三公(在东汉相当于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尚书台是皇帝为加强自身权力、削弱相权而设置的,体现了君相间的矛盾,但题干信息看不出“日益激化”,排除C项;六曹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西晋81183东晋130108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B.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拓宽C.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D.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西晋至东晋,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人数大大减少,且少于前者,说明九品中正制下,“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并出仕,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工具,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A项正确;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表明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变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正官权力问题,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6.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材未体现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题干的实质,排除C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据此可知当时()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B.皇权受到相权制约C.分权原则得到贯彻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的“手诏”是未经一定程序的私人旨意,宰相才得以拒绝,这也说明当时的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表述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古代皇权至上,材料中的相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有制约作用,但不能说明贯彻了分权原则,二者有本质区别,排除C项;中枢决策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8.在宋代,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这种官本位(以官员身份为价值标准)社会文化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科举制的发展B.儒学成为官方哲学C.官员数量众多D.社会身份趋于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宋代,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及所学可知,宋代社会具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这主要是受到科举制的影响,A项正确;南宋以后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宋代官员数量众多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社会身份区域平等符合宋代史实,但无法说明官本位的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9.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山川形便”相比,在地方上实行“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有利于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版图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重要政务都亲自处理决定,之后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出现了票拟、廷议、廷推等制度,无论是丞相的废除,还是票拟等制度的出现都是皇帝决策的产物,都是服从皇权需要,A项正确;丞相的废除和票拟等制度的出现加强而非制约了皇权,排除B项;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无法代行丞相职权,排除C项;废除丞相后,军国大事的裁决完全取决于皇帝,同时皇帝在决策过程中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大臣的辅助,而后出现的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臣下对决策的影响,但没有根本上改变皇权专制、臣下辅助的决策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 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及所学可知,明代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统治者重视对科道官的选拔,并且对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属于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现,排除C项;“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指出,尽管“军机处的设立无疑与雍正年间西北两路用兵密切相关”,但其“本质并不在军事,而在有‘承旨办理机务’之名的秘密政治”。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A.解决了西北军事危机B.规范了行政机构运转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强化了皇权专制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指出,军机处本质并不在军事,而在于它是协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强化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材料提及军机处设立的背景与雍正年间西北两路用兵密切相关,但没有提到是否解决了西北军事危机,排除A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3.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夕,很多英国商会都督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结合所 学,中国的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商人借鸦片走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计划,他们要求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以打开中国大门,便利对中国的侵略,揭示了鸦片战争是英国蓄意侵略中国的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项正确;材料体现英国商会支持发动战争,未提及英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民间势力包括多方面的力量,仅凭商会推动战争不能得出民间力量都主张战争,排除C项;材料是英国一些商会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且没有提及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排除D项。故选B项。14.1874年,清朝统治集团有过一次“塞防”与“海防”之争。清政府最终确立了“两防井重”的战略。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1888年设立台湾省,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军领导机构——海军事务衙门。这一举措()A.体现了国防观念的转型B.强化传统华夷秩序观念C.推动军事工业迅速发展D.有效应对了列强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888年的台湾。根据材料“塞防”与“海防”、新疆设立行省、设立台湾省、海军事务衙门,可知,材料谈论的主题是国防,与古代相比,体现了现代的国防观念。A项正确;华夷秩序,指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排除B项;推动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指的是洋务运动的创办军事工业和海军建设,排除C项;“有效应对了列强的侵略”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时间日记内容1月24日《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3月24日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3月25日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7月27日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可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 A.拒和抵抗成为共识B.与列强矛盾激化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叙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国人反抗日本侵略,维护领土主权的斗争事迹,这可以佐证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相关表现,D项正确;“拒和抵抗成为共识”不符合当时国人麻木的国情,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未提及中国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图为《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驻军地点示意图。据图可知A.交通变迁影响政治军事格局B.交通建设决定国防实力强弱C.沿海港口区位优势日趋明显D.经济侵略方式侧重资本输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辛丑条约》和地图信息可知,帝国主义驻兵铁路沿线,是为了便于向北京调运军队,武装监视清政府。这也在客观上反映了铁路交通对政治格局的影响,A项正确;B项决定的说法错误,交通建设对国防实力有影响,排除B项;廊坊不是沿海地区,排除C项;材料不是资本输出,而是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7.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战 场。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可知,该观点认为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说明国际史学界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有了重新认识,A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开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二战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主战场的信息,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8.东周时代,儒、墨以鲁国为中心;道家起源于南方原不发达的楚、陈、宋;阴阳家在北方偏于保守齐国发展;法家主要源于三晋;周、卫处于交通要道,商业兴盛,产生了专作政治交易的纵横家。由此可见()A.社会动荡限定了思想的传播范围B.诸子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国家实力C.各学派分布体现出地域上的特点D.经济差异必然导致思想上的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墨以鲁国为中心;道家起源于南方原不发达的楚、陈、宋;阴阳家在北方偏于保守齐国发展......商业兴盛,产生了专作政治交易的纵横家”可知各学派分布体现出地域上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思想的传播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实力的对比,排除B项;经济差异必然导致思想上的纷争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9.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六经是儒家经典,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体现了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A项正确;“考信于六艺”体现受儒家思想影响,材料未提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排除B项;注重义和理的阐发是儒家经学的特点,而非史学的特点,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实,“缺乏可信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0.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其学派世称“洛学”。学术上二程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主要肯定了二程()A.建立了庞大严密理学体系B.提出了本心体悟的修养方法 C.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任务D.确立了天理的世界本体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程颐程颢兄弟提出了理是万物的本源,最高的哲学范畴,确立了天理的世界本体地位,推动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D项正确;题干中仅涉及到理学的一个内容,理是万物的本源,没有体现严密的理学体系,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本心体悟是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儒家信仰重建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1.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目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自由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22.东晋十六国以前,因简牍造籍耗时费力、保存需要相当的空间,户籍文书仅由县、乡典藏。从东晋及十六国政权中的后赵开始,县以上各级政府典藏户籍逐渐成为定制,并为隋唐王朝所继承。这一变化得益于()A.江南地区的开发B.纸张的应用推广C.行政效率的提高D.征税标准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东晋十六国以前,因简牍造籍耗时费力、保存需要相当的空间,户籍文书仅由县、乡典藏,从东晋及十六国政权中的后赵开始,县以上各级政府典藏户籍逐渐成为定制,并为隋唐王朝所继承”可知由县乡典藏是因为造籍耗时费力、保存需要相当的空间,后期转变为县以上各级政府典藏户籍是由于造籍方便、储存空间减小,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造纸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B项正确;江南 地区的开发与典藏户籍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行政效率的提高,得益于政治方面的政策,与典藏户籍的变化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3.甲午战后,严复将“尚力”放置在与天争胜的高度,“力”成为“天演”孕化万物的起因。1915年,陈独秀认为“抵抗力”是“尚力”的表现形式,“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上述观点的目的都是()A.寻求救国途径B.宣传进化理论C.批判传统文化D.营造维新氛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95年至191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严复和陈独秀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严复通过宣传进化论思想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进化论宣传民主与科学,说明两者都通过进化论宣传启蒙思想,寻求救亡图存的途径,A项正确;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严复和陈独秀均通过进化论寻求救亡的途径,宣传进化论是方式,并非目的,排除B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大大激发了国民的民族抗争意识,资产阶级通过提倡“尚力”来强健国民体魄,坚毅国民精神,目的是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项;陈独秀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利益,倡导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并非营造维新氛围,排除D项。故选A项。24.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件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C项正确;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项;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专用答题卡上。2.本卷共3大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 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答案】(1)方式:①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②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③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④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⑤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效果:①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②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④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2)变化:①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③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④影响变化,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第一问方式,由材料一“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可得出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 点,建防线;由材料一“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可得出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由材料一“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可得出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由材料一“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及所学可得出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由材料一“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可得出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第二问效果,由材料一“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可得出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由材料一“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可得出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边疆地区。由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及所学可知,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由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及所学可知,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由材料二“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可得出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结合所学可知,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社会教化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百姓进行教育感化,包括教授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等。下表是我国历史上进行社会教化的有关方式,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儒学文学法律宗教乡约艺术教育科举 请从上表中,任意选取两种相互关联的教化方式,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教化方式,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阐述合理)【答案】示例1法律与乡约论题:法律与乡约促进了社会教化。阐述:法律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通过化解矛盾、释法说理、普法宣传等方式,法律教化民众遵纪守法、内心向善促进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整个社会不断平稳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乡约是由乡民自发制定的规约,处理生活中的治安、经济、教育、礼俗等,主要功能是惩恶扬善、对基层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组织和发展生产,有助于扶持贫弱,邻里守望相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后世社会基层治理提供借鉴。总之,法律与乡约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的教化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涉及的时空是中国历代社会教化。选择法律和乡约。从法律和乡约与社会教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论题:法律与乡约促进了社会教化。阐述:首先说明法律可以打击犯罪,同时也可以通过化解矛盾等形式,达到教化民众,提升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作用。其次,说明乡约的村民自发性,乡约的功能以及乡约的作用即可。最后总结,从法律和乡约与教化之间的关系,再做强调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汉时尚书、中书、门下是皇帝的侍从官;曹魏时尚书、中书发展成独立机构,门下省也在西晋时成立。南北朝,国家机器通过三省运转,尚书省成为国家政务的执行机关,中书、门下省则成为皇帝与大臣之间连接政务事宜的机构。宇文泰为了把持西魏朝政,模仿《周礼》建立六官制,造成了权臣专政的恶果。杨坚鉴于此,参照北齐制度,吸收南北朝三省制优点,加以整顿和精简,开皇元年(581年)二月,以新的三省六部制取代北周六官制,实现了宰相制度的重大变革,宰相由三省长官担任、不再是百官之首,而是中央最高部门的代表,废止秦汉以来的个人开府的宰相制,防止个人专权局面的发生;将决策与施政分离,使宰相成为一个决策群体,尚书省在决策中的作用降低。三省六部制,一个承前启后的制度,奠定了隋朝运转基础,也奠定了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但其确立的辅臣制度依旧没有摆脱杨坚确立的这个框架,影响极其深远。——(摘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综述隋文帝杨坚宰相制度改革的背景。(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杨坚宰相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秦汉以来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内朝制在魏晋南北朝演 变为三省制;西魏制度导致形成权臣专政;杨坚对南北朝制度的借鉴。(2)削弱了相权,维护了皇权的稳定;明确各部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奠定隋唐强盛的政治制度基础;影响中国唐宋元明清千余年制度建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隋朝时期。根据“宇文泰为了把持西魏朝政,模仿《周礼》建立六官制,造成了权臣专政的恶果。杨坚鉴于此,参照北齐制度,吸收南北朝三省制优点,加以整顿和精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杨坚宰相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是秦汉以来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内朝制在魏晋南北朝演变为三省制;西魏制度导致形成权臣专政和杨坚对南北朝制度的借鉴。【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隋朝时期。根据“宰相由三省长官担任、不再是百官之首,而是中央最高部门的代表,废止秦汉以来的个人开府的宰相制,防止个人专权局面的发生;将决策与施政分离,使宰相成为一个决策群体,尚书省在决策中的作用降低”可知,杨坚宰相制度改革的影响主要是削弱了相权,维护了皇权的稳定;明确各部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三省六部制,一个承前启后的制度,奠定了隋朝运转基础,也奠定了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但其确立的辅臣制度依旧没有摆脱杨坚确立的这个框架,影响极其深远”可知奠定隋唐强盛的政治制度基础;影响中国唐宋元明清千余年制度建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11 20:50:01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18.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