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四川省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 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B.“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等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C.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C.文章在论证语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时,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D.文章第2—5段论述了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但“三寸舌胜过百万兵”等则夸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B.中国文化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却向来不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C.拥有共同语言身份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D.语言越丰富,生活就越精彩,但语言也只能记录社会生活、概念推理或人的喜怒哀乐。【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是错误的。由原文“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是“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D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是错误的。这几个分论点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顺序不可以调换。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夸大”是错误的。由原文“‘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可知,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B像,“却向来不注重……”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可知,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D项,“也只能记录……”是错误的。由原文“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可知,语言的作用有很多。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化中自然情怀的文化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和产生这种诗性特质的中国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按照道家的自然观,人和自然是完整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互相照应,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人的情感和自然事物同感同构。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的典故从侧面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作者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决心归于自然,放弃对权力、地位和名誉的私欲和纷争,是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心远地自偏”之“远”是玄学常用语,指超脱世俗羁绊、功名利害。“心远”指疏离了争名夺利的俗世,居处也就自然变得“僻静”,“而无车马喧”一语双关,指摆脱了世事纷扰和精神枷锁,最终处于一种淡然自足的生活状态。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往往为文人墨客吟味不倦,嗟叹有余。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始终没有在嫉贤妒能者的流放之下表现出悲观落寞、消极处世情绪状态,而是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在最为偏远的民间,他和乡下老百姓交朋友,聊闲天;在田间地头,在披星戴月的泥泞小路,在烟雨中身披蓑衣斗笠踟蹰而行,从没有因颠沛流离而愤懑。这种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 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绘画,相对于文学,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国当代字画产业行业中,山水画相对来说在市场上较为走俏的原因,或许正在于它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山水画中,观赏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的同时,能够感悟天地自然的博大胸怀,感慨宇宙寥廓的永恒精神。它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审美心理特征,同时也非常适合于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和特点。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南方山水画相比北方山水画,尺幅小,多以小品形式取胜。古代有“马一角”“夏半边”之说,指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的绘画风格,他们往往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这与南方的地理特征有关系。相对于南方山水画,北方的山水画以“整”“高”和全景式构图为主要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的空间塑造方法有所不同,西方绘画是以焦点透视为手法,人在固定的视点对观察到的空间布局要做如实地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可以把人在游览山水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所见所得集中于整个画面,人的眼睛所到之处仿佛皆可游、可目、可居,仿佛已经随着画中人在山水桥梁之间游走,在亭台楼阁之中居住一般。中国画重在通过自然山水景物来“画心”,侧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再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终究是一体的。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中,这种自然诗性情愫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延续,绵长久远,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象,这一特点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并将生发出越来越灿烂的时代光华。(摘编自王翠苹《充满自然情怀的中国文化底蕴》)材料二:世界的发展在当今时代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步迈进,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又不断怀念着与自然共处的旧时光,以至于很多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不断地返顾旧乡。这样一来,回归自然、寻找故乡也就成了能够引起我们大多数人共鸣的主题,而一些画家的创作也大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力图在绘画世界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乐园。艺术创作是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创作者对自己思绪的梳理与迸发,同时创作者也通过创作不断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好的自然风景是一些画家最喜欢表现的对象。那些不断变换的季节,那些不断更迭的日出与日落,还有随风舞动的芬芳花草、庄严肃穆的森林树木、潺潺溪流与磅礴大海……这些美妙的自然风光始终散发着神秘的魅力,让人深陷其中,流连忘返。人与自然可能始终是存在着界限的,我们身在其中却又想摆脱自然的掌控,我们被自然所创造却又想改造自然,我们依存于自然,却又无法与之不谋而合。我们无法放弃所创造的文明而选择重归原始,所以对于自然的憧憬、对于岁月的回忆,也只能化作我们心中的愿景,化作我们心中无限渴求的乐园。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美术创作就变成了一次造梦,一次尝试,一次消灭界限的机会。(摘编自臧美莹《寻找乐园——浅谈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情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体现为亲近自然、远离尘嚣,如《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B.流放中的苏轼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因此苏轼成为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C.与西方文化相比,自然诗性情愫成为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并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象,将生发出时代光华。D.一些画家的创作大多从回归自然、寻找故乡的主题出发,力图在绘画世界里创造自己心中的乐园,这一主题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内心的共鸣。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心远”“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等语,反映出作者具有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B.在市场上山水画受到欢迎,可能与山水画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有关。C.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喜欢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而摈弃“志当存高远”等带励志言语的书法作品。D.人与自然可能始终存在界限,人们身处其中又想摆脱其掌控,无法放弃文明而重归原始,美术创作则提供了消灭界限的机会。6.下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苇岸泊舟图》,某博物馆在一次大型画展上,展出了这幅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注】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宋高宗南渡,因此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出生长大的。【答案】4.D5.C6.①马远将自然风景作为表现对象:《苇岸泊舟图》以简约的笔法寥寥淡染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色,近处一叶孤舟,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一白衣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远处的半壁山水。②画作中,人与自然互相呼应,融洽和谐:画中岸边芦苇看似疏杂无致,实际上是画家内心的流露。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可以停靠的地方,画家所要寻找的世界是在别处。③马远善于以小见大,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寄寓丰富的内容与情感:画面上只见苇草、远山、水岸、孤舟与人,大幅度地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暗含当时画家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之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古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体现为亲近自然、远离尘嚣”错误,扩大了范围。由材料一第二段“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可知,原文说的是“古代诗人”,而不是“古人”,扩大范围。B.“流放中苏轼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三段“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始终没有在嫉贤妒能者的流放之下表现出悲观落寞、消极处世情绪状态,而是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可知,苏轼成为宋代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并不是他与人文自然融为一体。C.“自然诗性情愫成为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五段“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中,这种自然诗性情愫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延续”可知,原文说的是“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延续”,选项说成了“独有特征”。而且原文说的是“这一特点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而摈弃‘志当存高远’等带励志言语的书法作品”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可知,原文表述是“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并未说“摈弃”书法作品。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第一,马远将自然风景作为表现对象:《苇岸泊舟图》,意境深远,极富趣味。画的远处以非常简约的笔法,寥寥淡染几笔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色,近处一叶孤舟,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一白衣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远处的半壁山水。材料一“中国画重在通过自然山水景物来‘画心’,侧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这幅画中小舟仿佛成了主角,停泊在岸边不远处,如同乘舟者的容与不进的心情。小舟是自由的,可以顺流而下,可以逆流而上,可以随着水面起伏荡漾,也可以在光风霁月的秀色山水中居停。小舟是孤独的,就像人站在宇宙中间一样,渺茫得如同一粒微尘。小舟是高华的,是画家心灵的映衬与魂魄的返照。然而这小舟有时候又是入世的,像柳宗元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舟上面载着渔翁,他们的用意不是钓鱼,而是像周朝的姜尚一样,得到知音的欣赏!文人不仅仅是具有出世的情怀,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为壮丽河山和芸芸众生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心智,小舟是随时可以起航的,扬满风帆地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担当。第二,画作中,人与自然互相呼应,融洽和谐:画中岸边芦苇,看似疏杂无致,实际上是画家内心的流露。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可以停靠的地方,画家所要寻找的那种充满香气的世界在远方,在彼岸,在山的那边,那世界光明无尘,万物澄澈,纵使世间遍寻不着,也要在心宇中营构这样一个理想空间。第三,材料一“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的绘画风格,他们往往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被后世画家称之为“马一角”的马远,善于以小见大。他不用常规画法的全景式构图,而是采用一种主观式的截景方式,省略掉一切与主题无关的元素,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寄寓丰富的内容与情感:画面上只见苇草、远山、水岸、孤舟与人,整幅只有上、下两段内容,全画无多着墨,大幅度地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这是一种多么智慧的选择!这种高超的裁剪式手法提炼自然,妙造自然,一切都是为了弘扬主旨,一切都成就了主题的衬托,暗含当时画家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之情。心境跃然于尺幅之间,意趣流露在点画之外,巧妙地把诗情画意尽情地倾诉出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出关①鲁迅老子②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 先,其次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阿呀!”关尹喜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原来是老聘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围边溜溜?”“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割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场,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来骂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大路慢慢的走去。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书记先生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哼,还是这些老套。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说。“看他走得到。”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巡警和探子。“呆站在这里干什么多”他吆喝道。“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逻去!”关尹喜用袍袖子把索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米,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等类的架子上。(有删改)文本二:在《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除了《补天》、《奔月》,其余小说则与对周季三大显学儒、墨、道的思想价值的处理有关,鲁迅对它们既有所拒绝又有所承担。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摘编自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有删改)【注】①《列异传》载关尹喜见“紫气浮关”,而老子骑青牛而过。②《史记》载孔子曾盛赞老子是“其犹龙邪”的圣人,而鲁迅自述本文创作缘由时,认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做大言”。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开篇强调老子的无计可施,隐约预示着故事的走向: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将在现实中遭遇更多的窘困。 B.“这是免不掉的”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描写出老子在关上的真实处境:讲学写讲义,均非老子主动请求,而是不得自主的无奈之举。C.作别老子后,众人对其大肆评议,而讲义最终被搁置于充公的物品旁边。这主要缘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D.小说塑造老子形象,与史籍原型中的道家先圣大相迥异。这一差异,为读者考察鲁迅对传统道家思想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读的途径。8.小说关于众人听老子讲学的情节,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出关》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新编”,即“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请问“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C8.①满含期待: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充满期待;②诧异惊讶: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③不胜厌烦: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④如释重负: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9.①人物塑造新。传统文化中的老子是超凡入圣的道家先圣,而文本塑造的老子在关上处处受窘,狼狈不堪,徒有大言却未能解决现实的困境,削弱了圣贤身上的神圣光环,颠覆了老子的传统形象。②情节设置新。《列异传》中的老子情节非常简略,而本文采取细节虚构,扩充情节,让老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稍显戏谑,而又寄寓讽刺。③主题表达新。《列异传》的故事充满宗教神话色彩,而文本通过老子及其思想在现实中处处受窘的故事,暗寓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深化了主题。④表现手法新。本文既查考典籍,取材于传统典籍和历史典故,又不时掺入现代词语,古今杂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要缘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错,并不是主要原因。听众事先想听老子讲“恋爱故事”,而老子讲“圣人之道”,这种心理落差只是导火索,并不是众人最后鄙夷老子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于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相去甚远,脱离实际。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而关尹“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巡警、签子手、探子等“巡捕私贩子爬城偷税”,他们是市侩功利之士。双方并非同一类人。 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由原文“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可知,大家知道老子将要来讲学,于是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充满期待。由原文“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可知,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由原文“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可知,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由原文“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场,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可知,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如释重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第二天早展,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可知,本文塑造的老子在关上处处受窘,狼狈不堪,徒有大言却未能解决现实的困境,而传统文化中的老子是超凡入圣的道家先圣,所以在人物塑造上本文削弱了圣贤身上的神圣光环,颠覆了老子的传统形象。本文开篇写到老子到了函谷关后,没有直接走通到关口的大道,而是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然后又写到老子被关尹喜发现并被 请到关上讲学,大厅坐满了听讲的人们,老子被迫开始讲学,讲学之后,大家有请他补发些讲义,于是老子内心感到很不舒适开始编写讲义,所以本文采取细节虚构,扩充情节,让老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稍显戏谑,而又寄寓讽刺。但《列异传》中的老子情节非常简略,所以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比较新颖。本文写到老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当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对老子的讲学充满期待。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说明老子及其思想在现实中处处受窘的故事,暗寓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而《列异传》的故事充满宗教神话色彩,本文深化了主题。本文出自作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所以本文既查考典籍,取材于传统典籍和历史典故。由原文“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可知,本文不时掺入现代词语,古今杂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占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曰:“此甚恶。非君之身,及君之子。”屠岸贾者,始有宠予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景公问云:“赵尚有后子孙乎?”韩殿具以实对。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为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 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节选自《说苑·复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B.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C.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D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思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恩者尚必报”与“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B.“晋赵盾举韩厥”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C.“景公因韩厥之众”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D.“微君之疾”与“微斯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氏之灾事先便有预兆,当初赵盾梦见叔带叉着腰哭得非常悲痛,不久又笑着拍手唱歌,史官当时便预测这是个凶梦,将有殃及子孙之灾。B.赵朔世袭父亲赵盾的职位为卿,却因后来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如果没有程婴,韩厥等人的帮助,赵氏差点被灭门。C.晋景公患疾,有人占卜后说是有冤情的人在作祟,韩厥趁此机会告知晋景公赵氏孤儿存活的消息,晋景公听闻后便谋划着扶立赵氏孤儿。D.赵家的遗腹子赵武在出生后由赵朔的门客程婴从宫中带出,逃亡藏匿于山中,十五年后,才在韩厥等人的帮助下报了灭族之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答案】10.C11.C12.B 13.韩厥告诉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愿意,说:“你一定不会让赵家断绝祭祀,我赵朔死了也不会有遗憾”屠岸贾没有请命便擅自与众将在下宫攻击赵氏,灭绝了整个赵氏家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各位将领于是返回,与程婴、赵武一起围攻屠岸贾,灭了他的家族。(晋景公)又赐予赵武和以前赵家一样的封地。所以人怎么可以不施恩德?在此时对人有恩惠,所以会在彼时得到回报。没有程婴那么赵氏孤儿就不能保全,没有韩厥那么赵氏后代就无法再立。“田邑”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有恩于此”为状语后置句,“此”后断开;且“故”的意思是所以,常用在句首。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报答、回报/前往、赴。句意:承受恩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B.举荐/被攻占。句意:晋国的赵盾举荐了韩厥。/函谷关被攻占。C.依靠/沿袭。句意:晋景公依靠韩厥人多势众。/沿袭前代君王的策略。D.均为“如果没有(不是)”的意思。句意:如果不是您生病。/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后来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而招来了杀身之祸”错误,根据原文“屠岸贾者……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可知,是屠岸贾以惩治杀害晋灵公的凶手为由作乱,带人灭了赵氏满门,与赵朔娶成公的姐姐为妻无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趋亡”,赶快逃跑;“子”,你;“恨”,遗憾。(2)“擅”,擅自;“攻赵氏于下宫”,状语后置句;“族”,家族。参考译文:孔子说:“能施恩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施予恩德的人贵在不求回报,承受恩 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晋国的赵盾举荐了韩厥,晋国国君让韩厥担任中军尉。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继承(嗣)父亲的职位为卿,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妻。大夫屠岸贾想诛杀赵氏满门。当初,赵盾梦见叔带手叉着腰哭泣,非常悲痛,不久又笑起来,拍手唱歌。赵盾占卜这个梦,龟甲裂纹断裂后又复合。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预测说:“这个占兆很凶险,不是应验在您身上,而是应验在您儿子身上。”屠岸贾,一开始被晋灵公宠幸,到了晋景公时,屠岸贾担任司寇,准备兴乱造反,就打着惩治杀害晋灵公的凶手的幌子株连到赵盾,四处告知各位将领说:“赵穿杀害晋灵公,赵盾虽然不知情,但还是罪魁祸首。臣子杀了君王,他的子孙在朝为官,这还怎么惩罚罪人?请杀了他们。”韩厥说:“晋灵公被害时,赵盾在外,我们的先王认为他没有罪过,所以没有诛杀。现在各位将领想诛杀他的后人,这是违背先王的意愿而随意诛杀,随意诛杀人的算是乱臣贼子。要做大事可是君王却不知晓,这是眼中没有君王的表现。”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诉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愿意,说:“你一定不会让赵家断绝祭祀,我赵朔死了也不会有遗憾。”韩厥答应了。屠岸贾没有请命便擅自与众将在下宫攻击赵氏,灭绝整个赵氏家族。赵朔的妻子晋成公的姐姐已经怀有身孕,逃到宫中躲藏起来,后来生下一个男孩,还在哺乳的时候,赵朔的门客程婴将孩子带出逃到山中藏了起来。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有人占卜完说:“大业的后代中有冤情的人在作祟。”晋景公立即询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活着,就说:“大业的后代中在晋朝断绝祭祀的,大概就是赵氏家族吧?”晋景公问道:“赵氏家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将实情详细地(具)禀告了晋景公。因此晋景公就与韩厥商议扶立赵氏孤儿,召来赵氏孤儿将他藏在宫中。各位将领前来问候晋景公的病况时,晋景公依靠韩厥人多势众,来胁迫众将面见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叫赵武。众将迫不得已,就说:“昔日下宫之难,都是屠岸贾做的,假托是君王的旨令命令群臣,不是这样,谁敢发难作乱?如果不是您生病,群臣本来也要请求扶立赵氏的后代,现在您有命令,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于是召来赵武、程婴,逐个拜见各位将领。各位将领于是返回,与程婴、赵武一起围攻屠岸贾,灭了他的家族。(晋景公)又赐予赵武和以前赵家一样的封地。所以人怎么可以不施恩德?在此时对人有恩惠,所以会在彼时得到回报。没有程婴那么赵氏孤儿就不能保全,没有韩厥那么赵氏后代就无法再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猎罢夜饮示独孤生①陆游客途孤愤只君知,不作儿曹怨别离。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呼鹰小猎新霜后,弹剑②长歌夜雨时。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 【注】①独孤生:名策,河中人,工文章,善骑射。陆游和他蜀中相识而志同道合,推之为一世奇士。②弹剑:战国时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门下,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弹剑而歌。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题目看,这是作者在一次打猎结束之后的酒席上写给独孤生的诗。B.颔联用马援和百里奚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抗金主张。C.颈联点题,其中“呼鹰小猎”“弹剑长歌”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D.尾联写诗人难以抑制壮志未酬的悲愁,并试图以酒销之的无奈,语意沉痛。15.有论者认为陆游诗歌“善为悲壮”,对其中的“悲壮”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诗歌首联简要分析。【答案】14.C15.悲:首句以“客途”二字点出写自己为国奔波,且这种壮志未酬的“孤愤”只有对方(独孤生)知道;壮:但自己绝不像小儿女一样因别离而悲怨,显示诗人刚健硬朗的大丈夫胸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弹剑长歌’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错误。“弹剑长歌”用典故门客不受重视而长歌悲叹,表达了诗人的失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善为悲壮”意为善于表达“悲”和“壮”。“客途孤愤只君知,不作儿曹怨别离”意为“漂泊奔波的苦痛只有你知道,但我是不会像小儿女一样作幽怨哀愁之态”。首先是“悲”;独孤策是陆游在四川时交结的一个好朋友。诗人说他工文章,善骑射,好击剑,是个当世的奇士,以为知己。故诗人说“只君知”,所谓“只君知”的内容是“客途”,即漂泊奔波的苦痛,这种壮志未酬的“孤愤”只有对方(独孤生)知道;再是“壮”;“不作儿曹怨别离”,虽然诗人经历了报国之志无处施展的悲痛,但不会像儿女一样因别离而悲怨,显示诗人刚健硬朗的大丈夫胸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广豪迈的胸襟或乐观向上的精神,比如“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偭规矩而改错⑤.东临碣石⑥.以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焉”“兮”“偭”“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①地追电视剧《狂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该剧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政法系统进步,黑恶势力在人情社会中崛起,在法治社会中覆灭,最终被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的摔打,经历了良心的拷问。创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③,与黑恶势力搏击到底的经历,彰显出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更昭示着弊绝风清的治国盛景已然到来,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他们身上都带着各自的社会身份特点与个人生活痕迹,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特别地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一点儿代表性,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剧作营造了丰厚的、多层次的戏剧场景,提高了观众的代入感。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修改。【答案】17.①废寝忘食②一网打尽③前仆后继18.①比拟,把剧作的收视率和口碑都拟作猛烈刮着的暴风。②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写出了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9.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修饰人们追电视剧《狂飙》的疯狂劲头,可用“废寝忘食”。废寝忘食:指不但顾不得睡觉,而且还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人们专心致志。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黑恶势力……在法治社会中覆灭”可知,此处是说黑恶势力一个不漏,全部被抓捕,可用“一网打尽”。一网打尽:指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第三处,语境强调一代代警察在与黑恶势力搏击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可用“前仆后继”。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主语是“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而“狂飙”指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本句用“狂飙”写“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运用的是比拟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狂飙》这部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三处:一是成分赘余,“极其”和“特别地”重复,应删掉一个;二是不合逻辑,“一点儿”是口语词,而且意思是“不多”,不合语境,在句中使用不得体,应删掉;三是搭配不当,“使”用词不当,应改为“给”。(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一黄金周”期间,“博物馆游”成为旅游新风尚。有别于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传统观光游,一些游客能够走进博物馆,①,全面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更有游客在整个旅游行程中,②。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都是“博物馆游”的热门目的地。“博物馆游”悄然兴起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对一部分游客来说,文化已经不是旅途中可有可无的点缀,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拍照打卡的传统观光游,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深度需求。与此相对应,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需求。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深度学习、系统掌握,将成为形塑思想观念、情感审美的重要力量,广泛影响其日常生活,构建一种富于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20.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十一黄金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C.有些人坐公交车,没到站就抢在车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D.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B21.①认真听取专业人员深度讲解(或静心鉴赏文物);②把目的地全都定在博物馆;③而是旅途的“正餐”(或必备/关键/重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十一黄金周”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反语。D.表示突出强调。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有别于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传统观光游”,以及后文“全面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认真听取专业人员深度讲解”或“静心鉴赏文物”。第②处应填的内容,根据“更有游客”,以及后文“都是‘博物馆游’的热门目的地”,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把目的地全都定在博物馆”。第③处,据“文化已经不是旅途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可以推知应填与其相对的内容“而是旅途的‘正餐’”或“而是旅途的必备/关键/重点”。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前段时间,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 习吗?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为此,班级计划举行“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请拟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志终身学习,应变革浪潮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学习。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有“随波派”直言依赖AI停止学习;有“积极派”认为变革之下人也不该停止进步,有“担忧派”害怕引发伦理问题呼吁与AI齐头并进。而我则认力,毋需恐慌,也毋言止步,人类需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为的不是扼止被AI取代的苗头,而是不断将创新推向更高的高峰。科技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的顺从和学习的丧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且不论AI在基本信息处理时的漏洞,在涉及非理性领域的文学创作、情感表达等工作上,AI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中,钻木取火的原始手段早已退化,重复机械的工作被数字化处理,何乐而不为呢?但AI无法表达哈姆莱特的纠结之心,无法体会苏轼乘山绕水探访石钟山的精研,无法身受坂本龙一的动人终曲。停止学习只会让人丧失敏感力,而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与“人造的”不同的“真善美”之心,这是一颗跳动的可以处理更复杂情感的“精密仪器”。所以我说,不必担心机械姬的叛逃会变成现实,AI的制造也不是潘多拉魔盒的开启,而是人类在超越自身极限的又一次跳跃。与其过分担忧未知的感胁,不如在当下进一步了解研究AI的相关运行。顺势者昌,当国内大部分互联网仍在美化页面,迭代版本,GPT像是一记惊雷。原来已有人将未知的禁区开凿出田地,那么为什么不学习呢?诚然,代达罗斯的飞行翼会带来一些挑战,AI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可否认。不如,将这看作一次人类再进化的机会,改变旧有的学习眼光,接受AI的便利,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近期,一款名叫Midjourney的绘画软件也进入国内视野,人们大呼设计师一职将被取代。但我却认为不然,确实,MJ可以根据输入的关键词生成令人惊叹的绘作,也可以模仿摄影师的风格生成照片。但在光影、情绪上,始终无法达到手绘和实拍的效果。那么,设计师可不可以运用该软件形成基础建构,再加上创意,或依其实拍呢? 未顺势学习者终将被淘汰,只有在变革的浪潮下保持敏感,又不悖于时,才无愧人类漫长历史中的多次进化。未来的事儿谁都不能预测,但我们谁都将迈入未来。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世人热议,而这一次ChatGPT推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带给人类的影响都要深远。科技改变世界,科技甚至改变人类命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可能不像过去那样,如云似雾,虚无渺远,我们所有人都切身体会到科技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就不得不正视由神奇的ChatGPT引领的人工智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那么,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和“人类学习”关系的论述中,首先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系统”(如ChatGPT)和“人类学习”在处理问题的内容、处理问题方式和处理问题的结果上有什么本质不同。比如材料中提及的“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这些是否是“人类学习”的全部。在这个前提下,再讨论人类是否需要学习,是否需要变更学习方式和内容以及人类学习的意义,才能合理且深入,否则论述会陷入空泛。因此,写作时,对于第一方观点的讨论,可以或澄清其疑惑,或驳斥其“无需学习”的谬论。对于第二方观点的讨论,应承认其合理性,同时还需要追讨其原因,如能对调整哪些学习内容、转变为怎样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见地,则能将文章引向深入。对于第三方观点的分析,可以涉及人工智能到底会带来哪些伦理问题,同时对人工智能的剖析可以不仅限于它的缺陷,而说明恰恰是它的某些完美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当然,在此基础上,首先应认真思考并说明:人类的尊严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思想的独特和学习的终极意义——完善自身(人与生俱来的超越性追求)、改造世界。这些讨论,提及其中一方观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不能平均用力,应有所侧重。发言稿相对于演讲稿而言,鼓动性和感染力不必过于强调,但同样作为现场的表达和交流,要有对象意识。发言直面听众,语言应当以简洁明快为主。此外,发言稿应符合格式规范,应立足于“人工智能”与“学习”的关系,不能脱离ChatGPT、人工智能谈学习,也不能只谈ChatGPT、人工智能不谈学习。立意: 1.人工智能时代,唯有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2.提升学习能力,用好人工智能。2.人工智能时代,应思转变学习方式。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6-24 19:12:02
页数:23
价格:¥3
大小:138.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