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19课。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体现的是黄帝对周边部落的征伐,这一活动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正确;ABD不属于深远影响,排除。故选C。2.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私学兴起使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从而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私学没有取代官学,排除A项;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程度过重,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C项;私学兴起促进了百家争鸣,D项因果倒置,排除。3.如表为西汉时期丞相出身简表。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 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丞相的出身经过了由功臣为主,到功臣子、文吏为主,再到经学之士为主导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儒士地位的提高,折射出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丞相出身的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A项错误;丞相权力被削弱与题干信息无关,B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外戚干政问题,C项错误。故选D项。4.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A.社会局势动荡不安B.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官僚政治发展缓慢D.王国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汉初“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直到吕后当政后宫廷皇权才真正形成,意味着之前皇权受到另外两种政治势力的制约,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汉初政治结构格局,并未提及汉初社会局势,排除A;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是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官僚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C排除;D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排除。5.下图为北魏六镇(即军镇,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示意图。北魏前期军镇将兵选拔备受重视,将士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孝文帝迁都后,许多内迁的拓跋氏贵族当上了高官,与汉族高门地主把持朝纲,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这能够说明孝文帝改革()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B.在民族对抗中失去原有意义C.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D.为以后北魏的分裂埋下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魏前期军镇将兵选拔备受重视,将士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孝文帝迁都后,许多内迁的拓跋氏贵族当上了高官……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可知,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魏的分裂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根据材料“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可知,地方势力可能会膨胀,而非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交融,并未因为民族对抗失去原有意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内部存在分裂的隐患,而非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6.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可知,唐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联系,发展民族关系,说明唐朝时期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C项正确;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开发,排除A项;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7.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唐(830名进士)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士族子弟小姓寒素家庭子弟三代不仕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其他70.96%13.14%15.96%53.86%22.63%23.51%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占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所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8.“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也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B道教融合儒佛思想形成完备体系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可知,魏晋时期道家思想中吸收了儒家的忠孝观念,说明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D项正确。材料反映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没有涉及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思想,且材料强调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缺陷,也没有体现道家冲击儒家思想,而是强调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排除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也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从思想借鉴的角度即可分析出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9.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是农民通过兼业实现并表现出来的,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农民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进行兼业,从而减少了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B项正确;宋朝农民的兼业并没有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排除A项;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社会地位并不低下,排除C项;兼业不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忧患意识”产生于两宋的现状,因为当时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导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D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是源于D,排除,BC不合题干主旨。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词反映时代特征11.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票拟”“面对”“密揭”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机制中体现了一定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取得皇权的支持后 ,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说明明代内阁A.完善了中枢机构B.掌握着行政大权C.削弱了皇帝集权D.服务于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机制中体现了一定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取得皇权的支持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参与中枢决策的形式,而不是完善了中枢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掌握行政大权的是皇帝,B违背史实;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C与题意不符。【点睛】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是皇帝的咨询机构。12.明清时期,那些在小说中同情、肯定商贾的文人往往有着科场失意、沉沦下层的特殊经历,多数居庙堂之高的士大夫、处江湖之远的真隐士仍在诗文中表现出轻商贱商的固有观念。这反映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社会B.社会等级秩序在不断强化C.小说因其适应没落文人需求而盛行D.传统文人阶层的观念分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有着科场失意、沉沦下层等特殊经历的文人在小说中表现出对商贾的同情和肯定,而多数居庙堂之高的士大夫、处江湖之远的真隐士仍在诗文中表现出轻商贱商的固有观念,这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的观念分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社会;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文人阶层的分化,不是社会等级秩序的强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明清小说的发展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时期“夷”解读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魏源《海国图志叙》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洋”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夷”的含义由“野蛮人”、“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到“域外之良友”“洋人”,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得出近代国家意识出现萌芽,排除D。14.鸦片战争后,浙江南浔“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而上海松江地区却因“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B.西方对华倾销工艺品C.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创新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考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故上海松江传统棉纺织业衰落,同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又扩大了原料的需求,因此推动了浙江南浔丝织业的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工艺品在华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棉纺织业,但是无法解释传统维丝业的发展,排除B项;传统手工业的技术创新只能解释传统维丝业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材料中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子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这反映出维新人士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维新派通过“赠子阅读”的方式扩大阅读群体,传播维新思想,吸引不少当朝知识分子,最终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为维新变法大造舆论声势,故C项符合题意。A 项为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并非维新人士的最终目的,故排除。D项,维新人士意在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并未上升到开启民智层面,故排除。16.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的结果”,因为“军队、士绅、官员、满族是清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辛亥前夕已全部动摇”。这一观点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B.淡化了辛亥革命的意义C.夸大了清末新政的弊端D.强调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学者的分析,清政府的覆亡“是自我崩溃”,“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内部军队、士绅、官员等支柱“已全部动摇”,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淡化了辛亥革命对社会改造的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洋务运动与清政府的“自我崩溃”的关系,A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清末新政的弊端及其与清政府“崩溃”和“动摇”的关系,C选项错误;外来文化的冲击不符合“清政府的自我崩溃”,D选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会羊传隐公元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黄仲舒传》材料二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答案】(1)理念:大一统。实现: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解析】【详解】(1)理念:根据“大一统也”得出理念是大一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践了大一统的理念。(2)特点:根据“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得出体现家国一体观念;根据“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得出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根据“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得出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东北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多样性;因地制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措施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元时期。唐朝:由材料一“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由材料一“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可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由材料一“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及所学可知,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由材料一“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可得出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由材料一“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由材料一“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及所学可得出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由材料一“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可得出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由材料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及所学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小问2详解】本题是也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的边疆地区。由材料二“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可得出多样性;由材料二“设立伊犁将军管辖、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可得出因地制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由材料二“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可得出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因此兴起。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摘编自孙锡平《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原因:内忧外患;维护封建制度需要;西方工业化的冲击;地方势力的增强。(2)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兼采中西;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启示:改革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正确看待西方文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根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可知是内忧外患;维护封建制度需要;西方工业化的冲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有地方势力的增强。【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特点:根据“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得出是抨击君主专制;兼采中西;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抨击君主专制;兼采中西;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城市是在明末清初战火焚烧过后的废琥中发展起来的。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乾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明显超过明朝的发展形势,城市经济发展得到长足进步,交通尤其较为便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长江沿岸和大运河一带城市的发展也都超过了前代。内地、边远地区的省府州县城市也得到发展,如昆明、西安、太原、贵阳等。除此之外,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城市,其中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中国第一大臧市。苏州、广州的人口也接近百万,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有数十个。——摘编自张海霞《论清代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材料二时隔近十年,美国传教士布朗于1909年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不禁“为近十年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惊讶”,布朗观察到中国人,从净水设备到蒸汽设备,再到发电设备以及各种制造设备,他们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发生了在布朗看来“最快和最明显”的“巨大变化”拿北京来说,整齐规划的街道、人行道、下水道,以及其他代表现代化程度的事物,诸如电话、电灯,以及身着统一制服的警察等,一应俱全不仅是北京,“中国很多其他城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革”,“整洁漂亮的马路不再是通商口岸和租界的专属,这些漂亮的马路在中国的天津、南京、济南、青州以及其他城市都能见到”。——摘编自郑志刚《晚清的“经济增长奇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中期城市经济得到长足进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城市发生的新变化。【答案】(1)外来高产作物的传入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实行摊丁入亩,促进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被政府承认为主导货币,刺激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纺织业部分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手工业发展迅速;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交通运输较为便利;人口的增加。(2)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提高;现代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出现,不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租界内;城市管理的现代化逐步出现;【解析】 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交通尤其较为便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长江沿岸和大运河一带城市的发展也都超过了前代”可知,海运和漕运交通便利;根据材料一“其中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中国第一大臧市。苏州、广州的人口也接近百万,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有数十个。”可知,城市人口的增加;结合所学从外来高产作物的传入、实行摊丁入亩、白银被政府承认为主导货币、江南地区纺织业部分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布朗观察到中国人,从净水设备到蒸汽设备,再到发电设备以及各种制造设备,他们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可知,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二“整齐规划的街道、人行道、下水道,以及其他代表现代化程度的事物,诸如电话、电灯,”、“‘整洁漂亮的马路不再是通商口岸和租界的专属,这些漂亮的马路在中国的天津、南京、济南、青州以及其他城市都能见到’。”可知,现代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出现,不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租界内;根据材料二“身着统一制服的警察”可知,城市管理的现代化逐步出现;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人认为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出现了“贱稼墙,贵游食,皆欲货未耗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城市中出现娱乐兼商贸场所——瓦子,酒肆茶楼“十室之邑必有”,小酒肆更是“不能遍数”。商品经济的兴盛是书院文化迅速传播的天然动力,在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书院达到了720所之多,在数量上超过了唐五代书院总和的十倍以上”,“而海内文质彬彬矣”。文学艺术开始通过商品化的形式走向平民大众,成为士庶雅俗、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共享的娱乐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在宋代普遍盛行,昔日受人冷落和鄙视的商人阶层,可以与宗室贵戚联姻、向官府进纳钱粮而跻身仕宦,成为世人倾慕和追逐的对象。——摘编自郭山云《浅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论点宋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论据价值取向市民生活重商逐利观念盛行等级观念淡化物质生活丰富 精神生活丰富文化教育社会风气宋词发展书院兴起择偶观念变化金饯至上(拜金主义)总结宋代社会的多方面变化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解析】【详解】首先,根据材料中诸如“宋人认为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手工业者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等反映出现的这类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材料观点,即宋代社会风气、观念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发展的促进。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到与之对应的史实或史实,如话本、如风俗画、如宋词,如“城市中出现娱乐兼商贸场所——瓦子”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11 20:00: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64.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