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中学2020级高三上期11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P31Fe56K39Cr52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与细胞结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所含核酸种类相同B.硅肺是由于硅尘被肺部吞噬细胞吞噬后,其中溶酶体被破坏导致的C.核孔没有选择性,物质通过核孔不需要能量和载体D.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通过直接相连进行相互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核酸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详解】A、细胞质基质中含有RNA,不含DNA,而线粒体基质中含有DNA和RNA,所含核酸种类不同,A错误;B、硅肺是由于硅尘破坏肺部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而引发的疾病:人体细胞溶酶体中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当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由于硅尘不能被吞噬细胞降解,反而会破坏吞噬细胞内溶酶体膜,导致溶酶体内的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影响肺的功能,B正确;C、核孔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结构,物质通过核孔需要能量,C错误;D、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之间在结构上有着通过囊泡形成间接的联系,可实现对蛋白质的加工、运输和分泌,D错误。 故选B。2.下列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温不影响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对碘的吸收速率B.所有大分子物质都能够通过胞吞和胞吐任意进出细胞C.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D.果脯在腌制时慢慢变甜,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糖分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详解】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主动运输,受温度的影响,A错误;B、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但不是任意进出,B错误;C、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C正确;D、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脱水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D错误。故选C。3.下列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要适宜,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与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内主要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中的细胞液,而细胞膜和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进出植物细胞都会经过原生质层,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原生质层伸缩性较大,细胞壁伸缩性小,所以会出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开来的现象,发生质壁分离。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 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A正确;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要适宜,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解离时间一般在3-5min,时间过长,过于酥软,不利于用镊子取出进行漂洗,B正确;C、“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两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同,但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必须相同,C正确;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从而使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离心的目的是使细菌和蛋白质外壳分别处于试管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D错误。故选D。4.用无机催化剂镍可将半胱氨酸复合物上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若用还原后的丙氨酸复合物参与翻译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结合2个该复合物B.新合成的蛋白质的功能一定不会发生改变C.还原后的复合物上含有与丙氨酸相对应的反密码子D.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碱基配对方式与复制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1、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翻译过程,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2、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两者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详解】A、一个核糖体有两个结合位点,可以同时结合2个该复合物(tRNA),A正确;B、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上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则合成的蛋白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可使得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B错误;C、将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上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还原后的复合物上含有与半胱氨酸相对应的反密码子,C错误;D、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D错误。故选A。5.甲、乙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且图示两细胞均已发生变异;丙为细胞分裂过程 中每条染色体上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动物性别为雌性,体细胞中含有8个核分子B.处于丙图段时,细胞中一定含有2个染色体组C.甲图中的变异可发生于丙图段,乙图中的变异可发生于丙图段D.丙图能表示甲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不能代表乙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图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哺乳动物为雌性。分析图丙:AB段表示DNA的复制,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详解】A、图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哺乳动物为雌性,2n=4,体细胞中含有4个核DNA分子,A错误;B、处于丙图BC段时,细胞中可能含有2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含有1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B错误;C、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变异可发生于丙图AB段DNA复制时,乙细胞中的变异属于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丙图BC段,C正确;D、丙图能表示甲图所示有丝分裂过程,也能代表乙图所示减数分裂过程,D错误。故选C。6.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发生了定向突变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基因进行了选择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错误;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第Ⅱ卷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29分)7.某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对,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20小时,其中期(相关蛋白质合成)、期(合成期)、期(相关蛋白质合成)、期(分裂期)所占时长的比例分别是5%、52%、35%、8%。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会出现一排囊泡,这些囊泡的形成和__________(细胞器)有关。囊泡彼此融合,囊泡内的物质被用来形成新的细胞壁,囊泡的膜将在新的细胞壁两侧形成新的__________。(2)与期细胞相比,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核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试推测,纺锤体的微管蛋白合成是在__________期(填或)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3)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胸腺嘧啶都已被标记,挑选一个正处于分裂期中期的细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40小时后,培养液中单个细胞内能检出放射性的染色体有__________条。(4)若上述根尖细胞均处于细胞周期中,在培养液中加入合成抑制剂,处于__________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经历__________小时,未被抑制的其它细胞都停留在G1/S交界期。 【答案】(1)①.高尔基体②.细胞膜(2)①.不变、加倍②.G2(3)8(4)①.S②.9.6【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周期时长为20小时,其中G1期(DNA合成前期)占5%,S期(DNA合成期)占52%,G2期(DNA合成后期)占35%,M期(分裂期)占8%,则某时期的时长=细胞周期×该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故G1期、S期、G2期、M期的时长分别为:1小时、10.4小时、7小时、1.6小时。小问1详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会出现一排囊泡,这些囊泡的形成和高尔基体有关。囊泡彼此融合,囊泡内的物质被用来形成新的细胞壁,囊泡的膜将在新的细胞壁两侧形成新的细胞膜。【小问2详解】与G1期细胞相比,G2期细胞已经经历S期DNA分子的复制,故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而核DNA数量加倍。G2期进行相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此时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主要用于组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等。【小问3详解】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20小时,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胸腺嘧啶都已被3H标记,一个正处于分裂期中期的细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40小时后,处于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因为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此时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故带标记的染色体有8条。【小问4详解】S期进行DNA合成,若上述根尖细胞均处于细胞周期中,在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细胞周期时长为20小时,其中G1期(DNA合成前期)占5%,S期(DNA合成期)占52%,G2期(DNA合成后期)占35%,M期(分裂期)占8%,则某时期的时长=细胞周期×该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故G1期、S期、G2期、M期的时长分别为:1小时、10.4小时、7小时、1.6小时。再历经一个G2期+M期+G1期=7+1.6+1=9.6小时,未被抑制的其它细胞都停留在G1/S交界期。8.在转基因水稻研究中,图1是将玉米的酶(催化固定的最初受体——的生成)基因导入水稻后,在某一温度下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影响。图2是在光照为下测得温度影响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在__________℃下测得的结果。原种水稻A点以后,要提高光合作用主要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不是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来增强光合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3)研究者提取并采用纸层析法分离了这两种水稻等质量叶片的光合色素,通过观察比较__________发现两种植株各种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结合本题信息推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_________。【答案】(1)①.30②.提高CO2浓度(或适当改变温度)(2)图2中可看出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净光合作用最强时对应温度相同,即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都是35℃,故转基因水稻不是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来增强光合速率的(3)①.色素带的宽度②.转基因水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来提高光合速率【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相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大光合速率要大一些;图2可以看出,原种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净光合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度相同,但是转基因水稻最大净光合速率要大一些。【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A点是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最大值,在图1中可知A点时的净光合速率是20,根据图2可知,净光合速率是20应对应的是30°C,因此结合图2判断,图1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应为30°C;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已经是光饱和点,此时再增加光照强度不能再提高净光合速率,限制光合作用的是其他因素,如温度、CO2浓度等,故可以通过提高CO2浓度(或适当改变温度)来提高光合作用。【小问2详解】由图2可知,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酶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所以提高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并不能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小问3详解】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色素带的宽度可以反应色素的含量,结果发现两植株各种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可以推测转基因水稻没有促进光反应,而是通过促进暗反应过程来提高光合速率。 9.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花粉粒中淀粉的非糯性和糯性、花粉圆粒和花粉长粒是两对相对性状(非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蓝黑色,糯性的花粉遇碘呈橙红色)。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利用这两对相对性状纯合的水稻植株为材料,以花粉粒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1)实验思路:用纯种非糯性圆花粉粒性状的个体和纯种糯性长花粉粒性状的个体杂交得,取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______________。(2)某同学观察一个视野后,统计数据如表所示:花粉粒性状蓝黑色橙红色圆形长形数目8个11个7个12个上述同学的统计结果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_____________。试说明原因: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导致花粉粒性状比偏离1:1的比例。(3)结果分析:当花粉粒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时,则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是正确的。【答案】(1)花粉粒的颜色和形状(2)①.不能②.分别统计一对相对性状不能说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只能说明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要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情况③.观察的花粉粒数量较少(3)糯性圆形:非糯性长形:糯性圆形:糯性长形≈1:1:1:1【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本实验是以花粉粒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思路是用纯种非糯性圆花粉粒性状的个体和纯种糯性长花粉粒性状的个体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花粉粒的颜色和形状。【小问2详解】分析表格数据,上述同学的统计结果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统计一对相对性状不能说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只能说明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要统计两对相 对性状的组合情况;②观察的花粉粒数量较少,实验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统一出现偶然误差,故花粉粒性状比偏离1:1。【小问3详解】当花粉粒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圆形:非糯性长形:糯性圆形:糯性长形≈1:1:1:1时,则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是正确的。10.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种植同一玉米品种的甲、乙两个相邻地块中,与乙地块的玉米植株相比,甲地块的玉米植株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甲、乙两地块的水、肥等环境因素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甲地块玉米喷洒BEM(一种发酵产品)所致。该小组成员认为此变异可能由以下三种情况引起:①BEM诱发了玉米基因(显性)突变;②BEM仅仅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③BEM诱导了玉米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判断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小组成员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并确定了实验探究方案,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小组成员认为假设①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组成员认为假设②可以成立,因为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判定该假设是否正确,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组成员认为假设③也可以成立,因为多倍体植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为判定该假设是否正确,可用两种简单的方法鉴定: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杂交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喷洒BEM后,所有玉米不会发生同样的变异②.让甲地块玉米自交得到F1,种植F1后不喷洒BEM,观察并记录F1植株的性状③.茎秆粗壮、叶片和果实较大④.镜检法,取茎尖等分生组织制成装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⑤.让甲、乙两地块玉米杂交得到F1,判断F1是否高度不育【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①BEM诱发了玉米基因突变(显性突变),将甲地玉米的种子再种植下去,观察子代玉米是否“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②BEM仅仅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可将甲地产生的玉米种子再在甲地种植,但是不喷洒BEM,然后观察玉米的表现型,如果不出现“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说明观点正确;③BEM诱发了玉米染色体数目加倍,可采用染色体观察法,即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详解】(1)假设①(BEM诱发了玉米基因突变)不成立,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喷洒BEM后,所有玉米不会发生同样的变异,因此不可能出现普遍优良性状。 (2)假设②(BEM仅仅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成立,因为生物的形状是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结果,为确定该假设是否正确,简单的方法是将甲地产生的玉米种子再在甲地种植,让其自交得到F1,种植F1后不喷洒BEM,观察并记录F1植株的性状,如果不出现“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说明观点正确。(3)假设③(BEM诱发了玉米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以成立,因为多倍体植株具有茎秆粗壮,叶片和果实都比较大的特点。为确定该假设是否正确,可用两种简单的方法鉴定:方法一:镜检法,取茎尖等分生组织制成装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如果加倍,则观点正确;方法二:杂交法,让甲、乙两地块玉米杂交得到F1,判断F1是否高度不育,如果不可育,则观点正确。【点睛】易错点: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由此所得的品种不可能出现普遍优良性状。(二)选考题:(每学科15分,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上的选答区域的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1.利用生物技术获取人类所需产品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技术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提取生物有效成分时因理化性质不同而方法不同,请利用教材知识回答:(1)已知薄荷精油与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相似,从薄荷中提取薄荷精油用__________蒸馏法提取,分离的油层还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一些__________,放置过夜,再过滤去除产生的固体;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薄荷精油提取量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提取橘皮精油是提高柑橘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请分析回答提取过程的有关问题。①提取橘皮精油,常采用压榨法而不用蒸馏法,原因是____________。②提取橘皮精油时,为了提高出油率,首先将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石灰水作用是_______。③得到压榨液后,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然后进一步离心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再用分液漏斗或吸管将上层的橘皮油分离出来。此时,橘皮油中含有少量的水和果蜡,需在5~10℃下__________,使杂质沉淀,用吸管吸出上层澄清橘皮油,其余部分过滤,________________合并,成为最终的橘皮精油。【答案】(1)①.水②.无水Na2SO4③.薄荷精油具有挥发性,温度较高时挥发性强,因此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从而使精油提取量下降(2)①.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部分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水解,同时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橘皮精油②.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③.静置5~7天④.滤液与吸出的上层橘油混合 【解析】【分析】1、提取植物芳香油常用的方法:蒸馏法、压榨法、萃取法,选用具体的提取方法要根据原料、芳香油的性质进行选择;蒸馏法包括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汽蒸馏三种方法。2、薄荷精油由于化学性质温度,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因此常用水中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一般流程是:鲜薄荷叶片+水→水中蒸馏获得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加无水硫酸钠除水→过滤得到薄荷精油。【小问1详解】薄荷精油与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相似,从薄荷中提取薄荷精油用水中蒸馏,该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操作;分离的油层还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无水Na2SO4,放置过夜,再过滤去除产生的固体。由于薄荷精油具有挥发性,温度较高时挥发性强,因此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从而使精油提取量下降。【小问2详解】①橘皮精油主要存在于橘皮中,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部分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水解,同时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橘皮精油。②提取橘皮精油时,为了提高出油率,首先将橘皮去水干燥,然后用石灰水浸泡,石灰水的作用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9-07 18:50:02 页数:11
价格:¥3 大小:94.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