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泸县五中2023年春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显露,有的含蓄;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的单一,有的多元……因此其间不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这里不妨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北宋文化吸纳此前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印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描。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对淡雅的追求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款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 变化生长,继续“照烛三才,晖丽万有”(钟嵘《诗品序》)。中国诗歌史,就是各种诗歌体裁和样式起承转合的生命史。只要有人类的存在,诗歌就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中国诗歌的语言之体和文化之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既受到文化深刻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文化,这种影响、反映程度纷繁复杂。B.北宋文化吸纳历史积淀,不仅百花齐放,文化精神更是独树一帜,直接成就了苏轼的诗歌。C.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使得诗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D.苏轼通过避俗趋雅、以俗为雅、化俗为雅等手段,使得诗歌内容脱离百姓生活,高雅出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使用比喻论证,论证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生动。B.文章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展开论证,内容翔实,层次清晰。C.文章引用赵翼《瓯北诗话》和钟嵘《诗品序》中的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话题,然后举例分析,最后总结得出全文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诗作超过2700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变化万状,反映出北宋文化的绚丽多彩。B.苏诗尚理,议论题材广泛,大小、广狭、雅俗等都有涉及,连不易觉察的事物也都能考虑到。C.苏诗将淡雅的追求提高到了审美层次,具有辩证法精神,使北宋诗歌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D.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其生命至今仍不断变化生长,并将持续为人类提供思想、精神价值。【答案】1.A2.D3.C【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直接成就了苏轼的诗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苏轼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孕育成长起来”的意思是,苏轼的诗歌受到北宋文化的影响,在北宋文化的滋养中生发、成熟,而非“直接成就”。选项的说法偷换概念。C.“使得诗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可见,是苏轼的诗歌创作方法多种多样,才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选项的说法颠倒因果关系。D.“使得诗歌内容脱离百姓生活”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苏轼的诗歌“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且苏轼诗“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沙瓶款豆软如酥”以及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 ,都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先引出话题……最后总结得出全文观点”说法错误。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观点“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不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接下来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分析了北宋文化精神中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的影响,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对这两种精神的反映;最后再次总结了观点“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因此,并不是“先引出话题”“最后总结得出”观点,而是先提出观点,最后总结、强调观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使北宋诗歌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苏诗对淡雅的追求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可见首先并非是“北宋诗歌”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而是“苏诗”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其次,苏诗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审美层次,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才体现出辩证法精神;而不是“苏诗将淡雅的追求提高到了审美层次,具有辩证法精神”,才“使”诗歌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故选C。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在某网站经常预订的酒店房间价格在380-400元之间,而用朋友的账号查看时,同一房间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居然高于新客户!该网友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而大数据“杀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当我们使用APP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别、地区、是否使 用苹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等等。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即期望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而平台企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然是一种对数据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国家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反垄断法,进一步厘清用户数据使用范围权限,明确数据使用权利义务,建立更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完善群众举报渠道,使用数据追溯技术,对违背诚信原则者,加大处罚力度。(摘编自顾彦《你又被大数据“杀熟”了?》)材料二: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作为工具的电脑、手机,反过来像是盯着我们的眼睛,让不少人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个人隐私的形态和观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却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钱、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隐私是从个人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缓冲地带、安全阀门,一旦失去保护,不仅会扰乱日常生活,甚至可能让社会治理顾此失彼。经常会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对方甚至连你的爱好和近况都了如指掌,让人不堪其扰更不寒而栗。一些电信诈骗案,甚至酿成社会悲剧。然而,为了生活便利让渡出一部分个人信息,可能是信息社会必然出现的发展形态。无论是分享经济,还是云计算,方便你我生活的经济形态和先进技术,恰恰都是建立在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之上。换句话讲,也只有将我们的生活细节数字化、虚拟化,更多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比如,出行信息能够为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对手机应用的评价能够帮助开发者提升用户体验,甚至我们发布的周边信息、分享的位置,还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可以想象,当物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将不得不让渡出更多的周边信息,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生活。就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我们需要以更合理的策略来保护个人的隐私尊严和生活场景的舒适度。首要的就是,不能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让隐私保护变成一句空话。尽管心知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用户注册、每一次账号关联,都有可能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他人窥探之下,但大多数人除了随着人流一起登上信息化列车,没有更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个人隐私既不能靠简单授权来约束,也不能停留在事后惩罚、追责的粗放思维中,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 细化规则。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起。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就生活便捷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从隐私保护角度看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只要保持清醒,坚持扬长避短,相信我们能在信息玻璃屋上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安全感。(摘编自彭飞《大数据时代,隐私不能粗放管理》)4.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然后再给我们“画像”。B.如果平台违背消费者贡献数据的初衷,利用自身在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优势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可视为欺诈。C.在大数据算法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D.从保护隐私来看,大数据时代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来捍卫自己的生活。5.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数据杀熟”的一项是()A.某公司职员出差办事,经常打车去火车站,发现路线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价格不同。B.某女士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觉得省钱靠谱,偶然逛街才发现朋方代购比实体店还要贵。C.某讲师刚在手机上订购机票,不小心退票后,又马上用未登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能班舱位,价格居然少四百多。D.某电商平台推出团购打折活动,价格确实便宜,点开链接后才发现该优惠只针对那些新客户,老会员依然原价。6.材料二中隐私泄露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分条概括。【答案】4.B5.C6.①国家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②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③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解析】 【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错误,原文“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知是“大部分行为”“较为准确”。C.“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错误,“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不是“生活没有秘密”,而是生活轨迹没有秘密。D.“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错误,原文“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可知“杀毒软件”带着引号,有特殊含义,不是指具体的“杀毒软件”,而是防“大数据杀熟”的一种能力。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价格不同”不属于大数据杀熟,而是分时段定价。B.“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朋方代购比实体店还要贵”没有运用大数据,是熟人利用彼此信任关系杀熟,故该选项是“杀熟”而不是“大数据杀熟”。C.根据“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可知“用未登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能班舱位,价格居然少四百多”是因为公共电脑没有消费者的记录,没有办法根据“大数据杀熟”,所以属于“大数据杀熟”。D.“点开链接后才发现该优惠只针对那些新客户,老会员依然原价”不是杀熟,而是给新会员优惠。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就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我们需要以更合理的策略来保护个人的隐私尊严和生活场景的舒适度”“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可知从国家角度,国家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 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起”,可知从社会角度,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就生活便捷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从隐私保护角度看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从个人角度,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二岁出门远行李永康鸡叫第二遍,妈就把我喊起来。妈说,先洗一帕冷水脸清醒清醒。我知道妈不会为了一小盆水浪费一小捆柴火。一小捆柴火可以卖两角钱,两角钱可以买两斤多盐,买十多盒火柴了。但我确实需要冷静冷静。昨晚,妈试探着问我,敢不敢一个人进城去看看你爸。我夸下海口说,敢!妈说,我还是担心。我缠着妈说,就让我出一趟远门嘛。妈好不容易同意了,我兴奋得一夜也没睡落实。洗过脸,妈拿出一个鼓鼓的半旧军用帆布包斜挎在我的肩上。妈边挂边叮嘱,一路上要小心。我边啃昨晚蒸的玉米窝头边“嗯”着。遇到啥事,你要端端地走,千万不要去凑热闹,千万不要去爬车。妈说着,又将我的腰带—一根帆布绳子解开,从裤裆里出一个布袋对我说钱就装在这里面,路上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见到你爸才把它拿出来。妈试着将布袋扽了扽,感觉结实了,才又塞进去。然后,蹲下,将腰带绾了几个死结,用牙咬着扯得紧紧的。妈直起身子又说,路上口渴了也不要去田边水塘捧生水喝,走拢你爸那里有糖开水。我用兴奋的口吻催着妈问,可以走了吗?妈紧紧地捏了捏我的手弯,似乎才刚刚下定决心说,走吧。推开院门,雾像浓烟一样涌过来包围着我和妈。四周白茫茫一片,脚下的路只能见着簸箕大一团。妈陪着走了几步,犹豫了一下把我叫住,说等雾散开了再走。我极不情愿地停下。路边的马蹄子、线线草,还有不知名的小花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叶尖、花瓣挂着水珠儿像举着放大镜一样——我有点吃惊自己的发现,正要蹲下身拿食指去逗亮晶晶的水珠玩。妈又说,算了,走!我在前,妈在后——上了大路——碎石路,我才发现。我要妈回去。妈说,等雾再散一下。我在前,妈在后,又走。路上没有行人,也没有车。不晓得走了多长时间,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到远处一些人家的竹笼和房屋了,我才想起该叫妈回去了。转过身,不知啥时候已经回了。空荡荡的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一片茫然。我静立了一分钟,把搭在屁股上的包移到肩胛下,那里面装着两件给爸用来换洗的衣服和两个我的午饭— 玉米面窝头,最最重要的是衣服里还藏着一张纸条,那上面记着爸的地址,弄丢了,我去城里就会成为瞎子——找不着爸。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又摸了摸裤裆处,就挺挺胸,迈开大步带劲地走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啊!起初,我目不旁视,只埋头走路。渐渐地,顽皮性就显露出来。时不时把一小块浮石踢着在路上滚得远远的。有时,劲用得大,石子碰着石子飞溅到路边的农田里。我就不由得伸伸舌头,四下里瞄瞄,生怕被人看见挨骂。农田里还有一些稻草垛,东一块西一块堆放着,像教科书上画的蒙古包一样。收割后的稻茬儿已长出一些尺把长的粗粗的墨绿色秧苗。田里东一团西一团正由嫩黄返油绿的,远看如针一样细的秧苗密密的,那是打谷机作业过的地方。公路弯了又直,直了又弯,好像没有尽头。一段坡路上,有辆驴车拉着尖尖一车蜂窝煤在道路中间很吃力地往上爬。我赶快过去帮忙。推上坡后,车把式抹把汗,看了我一眼笑着问我,去哪里?和车把式说了地点后,我才想起妈的叮嘱,就有点后悔。车把式看也不看我一眼拖长声调漫不经心地说,还远着呢。我脸上有些不快地问,还有多远啊?车把式又说,其实说远呢是逗你的,我天天走这条路,不紧不慢的,我从来就不晓得这条路有多远。你跟着我走吧,消磨一定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到的。我跟着驴车走,它快我也快,它慢我也慢。听着驴踢跶踢跶,还有车轱辘吱呀吱呀的声音,我心里的不快也烟消云散。过了桥,就进城了。我从书包里搜出纸来问了一位老大爷。经他的指点,很快就找到了爸住院的医院。一打听,爸早上已经出院回家了。我二话说,撒腿就打了转身。那天,我回到家夜已经很深了。爸妈还坐在灶房的煤油灯下焦急地等待着。见着我,爸说:我也是走走停停休憩着回的家,咋在路上就没有看见你呢?我默默地摇头。妈把书包接过去打开,取出压扁的玉米窝头问,你中午都没有吃饭?我才感到肚子饿得发慌。爸用虚弱的声音吩咐妈,赶快去抱捆柴火进来烧盆滚水给娃烫烫脚。爸说,娃娃今天走了八十多里地呢。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那年,我虚岁十二刚上初一。(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插叙前一晚母亲让“我”自己一人出远门的情景,代了故事情节的起因,也写出了“我”的兴奋和母亲的担心。 B.小说首尾照应,以洗冷水脸开始,以洗热水脚结尾,一冷一热,都流露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倾注的深沉而隐秘的爱。C.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大量使用细节描写,如“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写出了“我”独自出门时的悠闲自在与信心百倍。D.小说通篇以“我”的孩童视角进行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8.请概括主人公“我”的心情变化。9.本文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C8.①出发前,兴奋激动:睡不踏实,早上催促母亲出发。②远行开始时,新鲜好奇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③远行中,有些不快和懊悔:在路上久走不到,因与陌生人说话感到有点不快和懊悔。④到家后,委屈:与父亲错过很晚回到家中,感到委屈而痛哭。(答对三点即可)9.①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雾之大,交代了母亲不让“我”走的缘由。②写出了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我”的天真好奇。③通过对“我”眼中透彻清亮、充满生机世界的描写,暗示了少年成长的美好。④清新美好、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答对三点,意思答对即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C.“独自出门时的悠闲自在与信心百倍”错误,表现出的应是“我”单独一人时的紧张和谨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根据“妈好不容易同意了,我兴奋得一夜也没睡落实”“我用兴奋的口吻催着妈问,可以走了吗?”可知,出发前,兴奋激动。根据“我有点吃惊自己的发现,正要蹲下身拿食指去逗亮晶晶的水珠玩”“时不时把一小块浮石踢着在路上滚得远远的。有时,劲用得大,石子碰着石子飞溅到路边的农田里。我就不由得伸伸舌头,四下里瞄瞄,生怕被人看见挨骂”可知,远行开始时,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根据“和车把式说了地点后,我才想起妈的叮嘱,就有点后悔”“我脸上有些不快地问,还有多远啊?”可知,远行中,因与陌生人说话感到有点不快和懊悔。根据“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 可知,到家后,与父亲错过,很晚回到家中,感到委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语段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方面分析。本题中,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写我远行出门路上见到的情景,前文写到“雾像浓烟一样涌过来包围着我和妈。四周白茫茫一片,脚下的路只能见着簸箕大一团。妈陪着走了几步,犹豫了一下把我叫住,说等雾散开了再走”,此处是具体描写浓雾笼罩下的情景,写出了雾之大,交代了母亲不让“我”走的缘由。人物形象上,“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叶尖、花瓣挂着水珠儿像举着放大镜一样”,写出了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表现了“我”的天真好奇。主题上,“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面对迷茫一片的大雾,不仅没有担心害怕,反而有心情去欣赏路上的花花草草,看到的是“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这样透彻清亮、充满生机世界,暗示了少年成长的美好。表达效果上,划线句语言清新美好、富有诗意,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师道,字贯之,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为抚州判宫,后知广德县。县有张王庙,民岁祠神,杀牛数千,师道禁绝之。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吴育举为御史。奏请罢内降推恩,择宰相久其任,选宗室贤者养宫中备储贰。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①,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师道力奏非便,遂复旧制。又以四年贡举,士苦淹久,请易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议称“陵”,师道以为非典制,数以争,沆恶之,引著令“台官满二年当补外”,出知常州。台谏官共言师道不当去,不报。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盐铁判官,道改两浙转运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后宫周氏、董氏生公主,诸女御多迁擢。师道上疏曰:“窃闻诸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并为才人,不自中书出诰。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且用度太烦,须索太广,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况诰命之出,不自有司,岂盛时之事耶?”时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又上疏曰:“今朝廷非无为之时也,而备边防盗,未见其至。虽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劲勇者少。小人思乱,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宜拣拔将帅,训练卒伍,诏天下预为备御。”仁宗晚年尤恭俭,而四方无事,师道言虽过,每优容之。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升之罢,师道亦出知福州。顷之,以工部郎中入为三司盐铁副使。感风眩,迁户部,直龙图阁、知明州,卒。 (节选自《宋史•范师道传》)[注]①亲事亲从兵:亲事官和亲从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B.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C.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D.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第指科考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最初只用于考中进土,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B.谏院是宋代设立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或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D.工部是古代三省六部中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工程、水利、交通、屯田、土地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师道执掌县政,禁绝民间陋习。他考中进士后曾任广德县知县,当地百姓每年在张王庙祭祀神灵,杀几千头牛,他坚决禁止这种做法。B.范师道据理力争,反遭权贵外放。宰相刘沆安葬温成皇后时没有按照典制称“陵”,范师道多次指出其失礼之处,刘沆厌恶他,就找理由把他调出京城。C.范师道为官尽责,多次建言献策。他曾提出罢内降推恩、贡举改三年等建议,他还上疏反对大加赏赐女御,认为诰命不出自有司违背朝制。D.范师道颇有见地,受到仁宗优待。他提醒朝廷加强边防,防止小人作乱,要重视选好将帅,训练士兵;仁宗晚年时对他的建言,总能宽容对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 (2)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答案】10.C11.D12.B13.(1)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官和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他们,借以收揽权柄。(2)一个才人的给养,每月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赏赐还不在内。【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宫中渴望升授的很多,侍女为何要升授呢?才人是品级比较高的封爵,自古就有定额:唐代仅有七人。宫外人不知详情,会说陛下宠幸的人太多滥施恩泽。“甚多”作“觊觎迁拜者”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乎”,句末表疑问语气,后面断开;“宠幸太过”“恩泽不节”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土地由户部掌管,不归工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宰相刘沆安葬温成皇后时没有按照典制称“陵’,范师道多次指出其失礼之处”错误,根据原文,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陵”,范师道认为这不合典制,数次争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广”,扩充;“赡”,供给;因,凭借。(2)“奉”,给养;“直”,相当于;岁时,每年。参考译文:范师道,字贯之,是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担任抚州判官,后任广德县知县。县内有座张王庙,百 姓每年在张王庙祭祀神灵,杀掉几千头牛,范师道予以禁绝。通判许州,多次升官至都官员外郎,吴育推荐他担任御史。他上奏朝廷建议停止宫内推恩,选择宰相使之能长久任职,挑选宗室中德才兼备者养于宫内以备立太子。起初,皇祐年间,贾昌朝上奏朝廷建议设立五辅州,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称为“拱辅京师”,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官和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他们,借以收揽权柄。范师道极力奏明朝廷认为不利,于是恢复过去的规定。又认为四年贡举一次,士人长久苦于不能进升,请改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为“陵”,范师道认为这不合制度,多次争论,刘沆十分厌恶他,援引条例“御史台官员满二年应到外地任职”,让他出朝任常州知州。台谏官们一起上书称范师道不应出京,但没有得到答复。调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召回京城任盐铁判官,途中改任两浙转运使,升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理国子监。后宫周氏、董氏生下公主,诸宫侍女多被升授。范师道上疏说:“臣听说各宫侍女,因周氏、董氏生育公主,都封为才人,没有通过中书发布诰命。宫中渴望升授的很多,侍女为何要升授呢?才人是品级比较高的封爵,自古就有定额:唐代仅有七人。宫外人不知详情,会说陛下宠幸的人太多滥施恩泽。况且耗费太多,需求太大,一个才人的给养,每月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赏赐还不在内。再说诰命不通过主管机构发布,难道是国家兴盛时期的事吗?”当时有流星陨落在东南方,发出如雷的声音。范师道又上疏说:“现在朝廷并非处在太平无事之时,而防御边境制服盗贼,也未能做到。虽然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勇敢的少。小人思谋作乱,伺机而兴起,肯定有包藏险恶用心,等待时机起事的。应挑选将帅,训练军队,诏令天下预做准备。”仁宗晚年非常谨慎节俭,四方无事,范师道的话虽然过分,仁宗常加宽容。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多次上奏说不应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陈升之被免职,范师道也出朝任福州知州。不久,以工部郎中入京任三司盐铁副使。患风眩病,改任户部,直龙图阁、明州知州,去世。(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意思是官舍北窗边数百竿耸立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很相称。B.颈联对仗工稳,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下句借“侵”一字勾勒出物我为友的同趣意境。 C.颔联把春天妖艳而冬天凋零的花枝与春不媚容而冬不易色的竹子进行对比,形象生动。D.尾联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既具骚人的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15.诗歌尾联与前三联写法不同,尾联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4.B15.①尾联直抒胸臆,前三联是记叙和描写,是借景抒情。②尾联以想象作结。诗人想象明年被贬谪到更远、更荒僻的地方,可却为今年岁暮,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而高兴,表达了对眼前景致的珍视,深化了诗歌主题。③“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竹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比拟的修辞手法。竹声生雅趣竹影助清欢拟人化。诗人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翻译: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陪伴我清闲地读书吟诗作官。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官舍竹》是宋代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一篇咏竹诗。第一、二两句是对竹子的描写。第三、四两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第五、六两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前三联是记叙和描写,是借景抒情。“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直抒胸臆,写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而高兴,与竹结为岁寒之友,表达了对眼前景致的珍视。第二年四月,诗人果真“量移”至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诗人以竹自喻,将竹子耐寒、有节等特点升华,从而赞美了竹子的高尚品格,诗人托物言志,以竹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品位。(三)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唐人如果不吸取秦亡教训将会产生同样后果。(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拓跋焘祠前却“_______________”,两相对比,令人不堪回首。(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自己面对穿戴佩饰华丽的同客舍的人,毫无羡慕之心。【答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烽火扬州路④.一片神鸦社鼓⑤.以中有足乐者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鉴、烽、州、鸦。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荜拨是①。说它熟悉,是因为这种芳香植物在目前的主产地南亚、东南亚和我国的两广、闽浙、云贵藏等地,几乎称得上(甲),不仅房前屋后、山野林间随处可见,而且可药可食,极受欢迎和喜爱;说它陌生,则是因为只有上述局部地区的人们对它(乙),但到底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至今(丙)。相对令人信服的观点应该是,②。因为早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古印度诗歌典籍《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中,就曾经提到过荜拨。另外,与荜拨同科同属的香料植物胡椒,也原产于印度,相同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确实比较容易孕育出相似的植物。虽然我国与印度毗邻,但与胡椒等其他许多植物一样,荜拨也不是直接从原产地传入我国的,而是经由中东首先传至古希腊,再从欧洲沿着丝绸之路传入,③。这条传播路线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唐本草》中为什么会记载荜拨“生波斯”。中国人最早接触并使用荜拨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晋时期。唐宋以来,各种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都有荜拨入药,民间百姓也喜欢用它来煮粥治病。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要改变原意。 【答案】17.甲:家喻户晓乙:如数家珍丙:众说纷纭18.①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芳香植物。②荜拨原产自印度。③从而辗转来到我国。19.唐宋以来,历朝历代的各种医学典籍都有荜拨入药的案例,民间百姓也喜欢用它来煮粥治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依据“不仅房前屋后、山野林间随处可见,而且可药可食,极受欢迎和喜爱”推断荜拨广为人知,故可填写“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乙:此处语境是指只有上述局部地区的人们熟悉荜拨,故可填写“如数家珍”。“如数家珍”,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丙:此处语境是指荜拨到底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至今各式各样的说法纷乱不一致,故可填写“众说纷纭”。“众说纷纭”,各式各样的说法纷乱不一致。【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说它熟悉……说它陌生”可知,荜拨对大多数人来说又熟悉又陌生,故可填写“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芳香植物”。第二空:依据“因为早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相同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确实比较容易孕育出相似的植物”可知,荜拨应该原产自印度,故可填写“荜拨原产自印度”。第三空:依据“虽然我国与印度毗邻,但与胡椒等其他许多植物一样,荜拨也不是直接从原产地传入我国的,而是经由中东首先传至古希腊,再从欧洲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可知,传入我国的历程比较曲折,故可填写“从而辗转来到我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各种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定语顺序不对,应为“历朝历代的各种医学典籍”;二是“荜拨入药”后缺少宾语,成分残缺。后应加“的案例”或“的药方”。修改后:唐宋以来,历朝历代的各种医学典籍都有荜拨入药的案例,民间百姓也喜欢用它来煮粥治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①;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② ,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时期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由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宋代诗人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中的“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社下烧钱鼓似雷”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C.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D.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答案】20.①是传说中的土地神②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③描写的就是这一活动。21.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式与下句“是传说中的火神”保持一致,前文有“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可见“社”是土地神,应填:是传说中的土地神。②句式与“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一致,下句的“它”指的是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突出土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应填: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③前文写祭祀社火的活动,而用范成大的诗句“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为例,体现对这一活动的描写,应填:描写的就是这一活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社下烧钱鼓似雷”运用比喻,用“雷声”比喻鼓声。A.比喻,用“西子”比喻西湖;B.比喻,用“飞花”比喻雪花;C.比喻,用“青螺”比喻山;D.借代,用“鞍马”代指客人。故选D。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对这段话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慎独,成功之道慎独,是深谷幽兰,是夜空星辰,是云外明月,不会因为没为深处幽谷而不芬芳,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散发它的光芒。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许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无不凝聚人性的光辉。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指一个人独居时仍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仍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未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在校园里,我们坚持慎独。课堂上认真地听讲,做笔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任何时候独处依然能做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想要不优秀都不行!如果我们能在社会生活的独处中能做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中国式过马路,我们不会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挤的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样,我们不会在有人跌倒时内心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我们的公务员尽心的为人民服务,排忧解难!我们的商贩们不再卖毒大米地沟油,不再贩卖各种掺加了有毒物质的加工食品,我们城管不会再动不动就被临时工!我们的校园不再出现校园暴力事件,我们的校园书声朗朗,鸟语花香!我们的家庭生活同样离不开慎独,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孩子必定在学习上认真勤奋,父母尊老爱幼,孩子们也必然秉承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悌文化!我们的家庭做到慎独,那么我们的家是其乐融融的景象!我们需要君子坦荡荡,而不是小人常戚戚!就如《大学》里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慎独,就应该是我们深爱的小苹果,不离不弃的小苹果!如果你是学渣,请你宠爱慎独吧,你会成功 逆袭成学霸!如果你是屌丝,如果你钟爱着慎独,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优雅的贵族!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做到慎独慎染,人生的航舰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慎独,成功之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段文言文,首先要做好翻译,然后结合译句理解句意、段旨,进而归纳整合出最佳立意。所给材料的大意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读解深层含义: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君子慎独,且说慎独,其意指言行没有错,但从生活的方面来理解,更有另一层意思,“慎独”把“独”理解为自己一个人,也就是说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神上不要松懈。21世纪的生活中有很多诱惑,而这些诱惑大部分在自己“独”的时候更有魔力。试想一下自己是否有时候很希望自己一个人,是否是为了某些邪念的方便才希望是一个人?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说君子慎独,告诫我们,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切勿肆无忌惮的泄欲或邪念横生。记着这四个字:君子慎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默念,尤其癖好很多的人。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能有半点虚伪。可见材料里有两个关键词,其一为“真诚”,其二为“慎独”。可以合二为一,可以单独立意。参考立意: (1)做人最是“慎独”(2)做人当真诚(3)真诚需慎独(4)真诚诚可贵,慎独价更高(5)诚意慎独参考素材:(1)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极多,真正实践者甚少。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其一,东汉人杨震。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少好学,博览经籍。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四知”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其二,元初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近几年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出来的大大小小贪官墨吏,触目惊心。其中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危害极大,极难根除,此种现象很值得深思。(2)慎独慎染不仅是对行为的考察,更是对内心的磨砺。慎独慎染,方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坚守。林徽因说“真正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齐白石老先生,一生以画虾闻名,他的画生动灵巧,他的秘诀是每天坚持作画,不管有什么安排,未尝有一日废离。老人认为画虾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不能因被生活所累而有一天中断画虾,这是齐老的自律与坚守。陈忠实隐居故里,每天坚持写作。二十年前,他拿起笔,伴着窗外那颗稚嫩的梧桐树苗;二十年后,他放下手中的笔,窗外的梧桐树已翠盖擎天。一曲《白鹿原》,情系在长安。这是陈忠实的坚守。 世人都曰慎独慎染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慎独慎染好,惟有内心难做到。在电子邮件纷飞的现在,还有几人像尼玛拉木那样为几封信件每天徒步奔走?以雪山为伴,用梅花相送?有人问她:“生命与信件哪一个更重要?”她说:“一旦信件背在我的身上,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慎独慎染的背后,她用生命做了赌注,无论如何,她都是生命的赢家。(3)做君子并不难,难的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能保持君子风度。所以说,其实,“慎独”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至高境界!“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每一位君子就如同寂寞山谷中肚子绽放的兰花,即使孤身一人,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高尚之人!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慎独,成功之道”。开头部分使用比兴兼排比手法,富有文采,紧接着一组铺排,事例典型,语言酣畅,增强说服力阐明慎独的重要性,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正文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取材,论证充分。大量的引用名人名言,丰富文本内容,富有文化底蕴。结尾部分“慎独,就应该是我们深爱的小苹果,不离不弃的小苹果!如果你是学渣,请你宠爱慎独吧,你会成功逆袭成学霸!如果你是屌丝,如果你钟爱着慎独,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优雅的贵族!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递进一层从怎样做的角度加以诠释。结尾段“做到慎独慎染,人生的航舰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慎独,成功之道”,照应题目和开头,并总结上文,结构严谨,行文自然,突出强化论点。 【点睛】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必须把握“要求”。“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12:20: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8.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