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生物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诸暨市2022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生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脯氨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它的亲水端可以与水分子结合,疏水端可以与蛋白质联结,从而防止蛋白质因为脱水而引起变性。下列关于脯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A.脯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结构差异主要在于R基的不同B.脯氨酸可通过提高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来增强植物抗旱性C.脯氨酸与蛋白质联结可保护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防止变性D.脯氨酸与磷脂分子的结构具有共同点,均有亲水端和疏水端【答案】B【解析】【分析】1、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绝大多数氨基酸的一个中央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着四个基团,即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一个H和一个R基团,不同的氨基酸的R基不同。2、细胞中的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代谢越强,抗逆性越弱;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小,代谢越弱,抗逆性越强。【详解】A、氨基酸的不同在于其R基团不同,所以脯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结构差异主要在于R基的不同,A正确;B、由题中条件“脯氨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它的亲水端可以与水分子结合”可知,脯氨酸可通过提高细胞中的结合水含量来增强植物抗旱性,B错误;C、由题中信息“疏水端可以与蛋白质联结,从而防止蛋白质因为脱水而引起变性”可知,脯氨酸与蛋白质联结可保护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防止变性,C正确;D、磷脂具有亲水性的“头”和疏水性的“尾”,根据题意,脯氨酸也有亲水端和疏水端,D正确。故选B。2.关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提取植物细胞中DNA,宜选择幼嫩部位,细胞结构更易破坏B.研磨液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目的是抑制DNA酶的活性C.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DNA的沉淀D.为促使DNA钠盐形成絮状沉淀物析出需加入75%的冷酒精,【答案】A【解析】【分析】“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原理:(1)细胞核内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提取核DNA先要破坏细胞,细嫩的植物材料如果经过冷冻后再研磨,细胞结构容易被破坏;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材料,能使核蛋白变性并与DNA分离;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能抑制DNA酶活性,防止核DNA被酶解。(2)DNA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高,且Na+与DNA形成钠盐;DNA钠盐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能溶于酒精,若在提取液中加入95%的冷酒精,能使DNA钠盐形成絮状沉淀物而析出。(3)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详解】A、提取植物细胞中DNA,宜选择幼嫩部位,细胞结构更易破坏,A正确;B、研磨液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变性并与DNA分离,B错误;C、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细胞膜、细胞器以及一些较大杂质等的沉淀,C错误;D、为促使DNA钠盐形成絮状沉淀物析出需加入95%的冷酒精,D错误。故选A。3.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梳理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优生态等,为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A.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码头扬尘治理可实现增蓝天B.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C.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D.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严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助于优生态【答案】D【解析】【分析】1、人口激增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全球各地普降酸雨,荒漠化不断扩大,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2、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四个方面。【详解】A、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码头扬尘治理可减少污染物向空气中的排放,从而实现增蓝天,A正确;B、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可以降低水污染程度,有助于保碧水,B正确;C,、重金属、农药和化肥是进入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土壤的污染物主要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生物造成危害,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C正确;D、保护生物野生动植物资源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错误。故选D。4.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诊断试剂盒需根据新冠病毒内部的核酸研制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存在传播风险【答案】A【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诱导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诱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详解】A、抗体是致敏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它是针对抗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所以抗体诊断试剂盒需根据新冠病毒的抗原研制,A错误;B、因为免疫应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C、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故各种各样的抗体在血液中循环流动,所以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D、核酸检测阳性说明体内有新冠病毒的抗原存在,核酸检测为阳性说明体内正在发生或者发生过免疫应答,所以该人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存在传播风险,D正确。故选A。5.某实验小组从成熟的叶肉细胞中提取出多种细胞器,并分析了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A.若某细胞器含有磷元素,则该细胞器能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B.若某细胞器含有RNA分子,则该细胞器能合成蛋白质分子C.若某细胞器含有色素,则该细胞器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D.若某细胞器含有ATP合成酶,则该细胞器能分解丙酮酸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详解】A、参与囊泡形成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磷元素可构成磷脂和核酸等多种物质,某细胞器含有磷元素可能是因为含有膜结构也可能是含有核酸,如核糖体因含有RNA而含有磷元素,但不参与细胞内囊泡的构成,A错误;B、含有RNA分子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核糖体,三种细胞器都能合成蛋白质分子,B正确;C、叶绿体和液泡中含有色素,但只有叶绿体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C错误;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ATP合成酶,叶绿体不能分解丙酮酸分子,D错误。故选B。6.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常用速效药,在人体内转化成NO,NO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导致该酶活性增强并催化环化鸟苷酸的生成,该产物最终引起心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从而达到快速缓解病症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O通过易化扩散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B.NO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可能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C.NO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体现了酶的专一性D.随NO浓度的升高环化鸟苷酸生成量持续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1、扩散是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它使得该分子或离子分布均匀,直到平衡。2、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后改变形状,把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膜的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状态。这种转运是一种扩散作用,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被动转运的一种方式。3、酶的催化功能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并受pH、温度和某些化合物等多种条件的影响。【详解】A、NO是气体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而不是易化扩散,A错误;B、由题中信息“NO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导致该酶活性增强并催化环化鸟苷酸的生成”可知,NO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可能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B正确;,C、NO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只是可能通过改变酶的结构导致该酶活性增强,并未体现酶的专一性,能够体现酶的专一性的是鸟苷酸环化酶催化环化鸟苷酸的生成,C错误;D、由于细胞内的鸟苷酸环化酶的Fe2+数量有限,环化鸟苷酸生成量不会随NO浓度的升高持续增多,D错误。故选B。7.研究者采集稻田稗草,根据其与水稻相似程度分为拟态组(MIC)和非拟态组(NMC),比较影响植株分蘖的基因A的部分复等位基因及分蘖角分布情况,结果如下表。等位基因种类分蘖角(°)在MIC中所占百分比在NMC中所占百分比A139.87015A251.1419A361.5264A450.502A556.301注: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更挺拔,与水稻更相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会直接影响种群中A1基因的频率B.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发生了进化C.MIC中分蘖角较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拔隙,斗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D.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表明其经历了选择【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频率,A错误;B、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发生了进化,即表现为控制分蘖角小的基因频率变大,B正确;C、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与NMC相比,MIC中A1,基因频率和分蘖角较小植株比例均较大,这是因为分蘖角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识别而被保留下来的缘故,斗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C正确;D、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这是人类意愿为主的人工选择导致的结果,D正确。故选A。8.为破译遗传密码,早期的科学家采用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进行相关实验,即在试管中加入21种足够数量的氨基酸,再加入细胞提取液,以及人工合成的由重复的三核苷酸(AAGAAGAAGAAGA…)构成的mRNA序列,重复实验发现试管中可合成分别由单一赖氨酸、单一精氨酸、单一谷氨酸组成的三种类型肽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的细胞提取液应去除DNA和mRNAB.加入人工合成的mRNA的作用是作为肽链合成的模板C.合成的肽链中都只有一种氨基酸,说明遗传密码的阅读是连续的D.合成肽链序列不同的原因可能是mRNA上一种密码可以决定不同的氨基酸【答案】D【解析】【分析】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详解】A、该实验去除细胞提取液中的DNA和mRNA的目的是避免细胞中原有的DNA和mRNA对蛋白质合成造成干扰,同时细胞中的物质可为翻译过程提供能量(ATP)、酶、tRNA等,A正确;B、肽链合成的模板是mRNA,故加入人工合成的mRNA的作用是作为肽链合成的模板,B正确;C、重复实验发现,合成的肽链中都只有一种氨基酸,说明遗传密码的阅读是连续的,C正确D、合成的肽链序列可能不同,其原因是mRNA上翻译的起始部位不同,D错误。故选D。9.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缺乏则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Aa的侏儒鼠,A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B.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C.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D.正常雌鼠与正常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正常鼠【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一般P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详解】A、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故基因型为Aa的侏儒鼠,A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A正确;B、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导致P序列甲基化程度降低,对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基因型为Aa)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基因型为aa的症状无法缓解,B错误;C、若侏儒雌鼠(aa)与侏儒雄鼠(Aa,其中A基因来自于母方)杂交,雄鼠的精子正常,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雌鼠生长发育均正常,故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C正确;D、若正常雌鼠(Aa)与正常雄鼠(Aa)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雌鼠中的A基因若来自母方,则表现为侏儒鼠,D正确。故选B。10.研究发现,敲除细胞内UTX、PTIP、ACP5、ACACB和CLU这5个基因中的任意一个基因,都能够显著促进肺部肿瘤的发生;同时临床相关分析证实,这5个基因在人肺癌临床样本中均呈现低表达并且与肺癌病人不良预后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5个基因最可能为原癌基因,表达后能有效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B.癌细胞能持续地分裂与增殖,在人体内不会被清除和凋亡C.敲除上述5个基因中任一基因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说明癌变往往是单一基因突变导致D.提高肺癌患者中UTX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治疗肺癌的一种思路【答案】D【解析】【分析】癌细胞的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肺癌病人体内上述5个基因呈现低表达,因此可以推断其为抑癌基因,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A错误;,B、人体中肿瘤细胞也会被免疫细胞攻击凋亡,B错误;C、敲除5个基因中的任一基因可促进肺部肿瘤的发生,一是这与基因突变引发细胞癌变不对应,二是细胞癌变多为多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癌症患者体内Utx基因等低表达,可推测提高肺癌患者UTX等基因的表达有助于治疗肺癌,D正确。故选D。11.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时,患者能听到声音B.损伤发生在脑干时,患者只能维持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体征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膝跳反射不能发生D.损伤发生在小脑时,患者躯体运动正常【答案】A【解析】【分析】1、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脊髓通过上行的神经束将神经冲动传给大脑,产生感觉。3、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脑干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小脑位于脑的后部,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4、韦尼克区受损伤的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详解】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时,患者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A正确;B、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中枢,如果损伤发生在脑干时,患者不能正常完成呼吸、循环等生命活动,B错误;C、膝跳反射中,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仅仅依靠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就可以完成反射,所以脑部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膝跳反射依然能够发生,C错误;D、小脑能够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如果损伤发生在小脑时,患者躯体不能正常运动,D错误。故选A。12.甲、乙、丙三人在体检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进一步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1211.mmol/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B.甲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损伤C.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D.丙出现尿糖超标可能是一次性摄糖过多【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它的最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促进全身组织对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详解】A、人的血糖浓度正常值为80~120mg/d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A正确;B、甲血糖过高,胰岛素水平较低,可能是胰岛B细胞损伤所致,分泌的胰岛素含量较少,不能降血糖,B正确;C、乙胰岛素水平偏高,但血糖较高,可能是胰岛素无法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错误;D、丙的血糖正常,胰岛素也正常,出现尿糖超标可能是一次性摄糖过多,D正确。故选C。13.如图是我国科学家首次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两只猕猴的简单流程,叙述错误的是(),A.体外培养供体体细胞时,为防止污染需将培养皿密闭培养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B.用于注射的体细胞传代次数不能过多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C.利用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细胞质中含有激发全能性的物质D.克隆的胚胎在体外培养时,不同的发育时期需更换不同的培养液【答案】A【解析】【分析】1、培养动物细胞需要给其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pH、气体条件,无菌、无毒的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2、动物细胞培养一般包括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3、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使其发育成动物个体的过程。4、哺乳动物的胚胎培养液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物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详解】A、体外培养供体体细胞时,为了防止代谢产物CO2造成培养基pH波动从而对细胞产生有害影响,可采用开放式培养方式,使细胞代谢产生的CO2及时溢出培养皿,再通过给培养箱提供恒定的5%的CO2浓度,使之与NaHCO3处于动态平衡,调节pH的相对稳定,A错误;B、传代次数过多,细胞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用于注射的体细胞传代次数不能过多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B正确;C、卵母细胞较大,含有激发细胞核全能性的物质和营养条件,所以要利用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C正确;D、由于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生理代谢的需求不同,进行胚胎体外培养时,必须配制一系列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液,培养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D正确。,故选A。14.植食性的田鼠是猫头鹰的食物之一,某森林中田鼠因患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猫头鹰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减少,但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属于影响田鼠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B.田鼠数量的变化引起了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变化C.当田鼠大量减少时,田鼠到猫头鹰的能量传递效率会变大D.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田鼠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分析,“田鼠因患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田鼠和病毒属于寄生关系。“猫头鹰是以田鼠为食,当田鼠数量下降的时候,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仍保持稳定,幼年猫头鹰却大大减少”,说明成年猫头鹰捕食能力比幼年猫头鹰强。【详解】A、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对种群生物数量的影响,属于影响田鼠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A正确;B、田鼠数量下降时,猫头鹰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减少,但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保持稳定,说明田鼠数量的变化引起了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变化,B正确;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随个体数量变化而变化,C错误;D、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田鼠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减少,因为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包括食物、天敌、气候等,D正确。故选C。15.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某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决定湖泊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异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某种鱼的幼体生活在表水层滤食浮游动物,成年鱼分布的底泥层取食底栖动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湖泊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能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具有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主要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大多数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往往呈不均匀性,表现为斑块状和镶嵌状。2、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称为群落演替。【详解】A、决定湖泊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和含氧量,A错误;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照合成有机物,而表水层的光照较强,所以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异养型生物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但是靠自养型生物获得能量或分解底泥层中的有机物,所以各水层及底泥层都有大量异养型生物的分布,B错误;C、某种鱼的幼体和成年个体属于同一物种,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是指不同种的生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C错误;D、湖泊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干扰仍可能使群落内物种组成发生改变,如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后通常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干扰,倒木能创造新生境,倒木根部留下的深坑灌满水后会成为蛙类、蝾螈和大量昆虫的产卵场所,D正确。故选D16.某生物的卵原细胞在培养液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研究人员在该生物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将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1和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基因A2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先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再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MI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MII分离B.8个子细胞中,最多有4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C.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只含13C标记D.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6个极体含有13C标记,【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在MI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并且完成交换后,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在MⅡ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详解】A、据图可知:“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I分离,A错误;B、据题意可知,此卵原细胞共产生8个子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因此只能形成2个卵细胞,B错误;C、据题意可知:一个卵原细胞共产生8个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该卵原细胞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4C标记的基因A1和13C标记的基因A2,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形成的2个卵原细胞均有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4C标记的基因A1和13C标记的基因A2,然后这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其中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含插入基因的四分体发生一次互换、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4C标记和含13C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的细胞,另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的细胞,然后这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最终可能形成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含13C标记,C正确;D、据C项分析可知,有可能两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都产生的是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4C标记和含13C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的细胞,这样就可能形成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但其余6个极体应该是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D错误。故选C。17.研究人员对草原上若干样地进行监控,记录每块样地中植物物种数量,并连续多年测量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情况,绘制如下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物种数量越多,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越小,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C.植物物种数量增多,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D.观测植物总生物量波动情况,可作为判断该群落是否演替到顶极群落的依据之一【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详解】A、植物物种数量越多,说明生产者种类越多,则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越小,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A正确;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总生物量波动程度越小,B正确;C、植物物种数量增多,群落的净生产量未必越来越大,因为群落的净生产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群落内部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C错误;D、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表现为总生物量不发生增减,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可称为顶极群落,故观测植物总生物量波动情况,可作为判断该群落是否演替到顶极群落的依据之一,D正确。故选C。18.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独脚金内酯对植物侧枝生长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BA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以豌豆的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独脚金内酯受体不敏感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应选择侧芽尚未发育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自变量是不同激素处理B.突变体1是独脚金内酯受体突变体,突变体2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C.实验证明GR24增强了细胞分裂素对侧枝生长的作用D.正常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激素类似物的酶,所以实验中使用类似物作用时间更久,效果更好【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豌豆植株的类型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侧枝长度,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用6-BA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1和突变体2的侧枝生长显著;与单独用6-BA处理相比,6-BA+GR24处理后,突变体1和突变体2侧枝长度都缩短,与突变体2相比,突变体1缩短的效果更明显。【详解】A、该实验应选择侧枝尚未发育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自变量是豌豆植株的类型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A错误;B、由题图可知,突变体1加6-BA+GR24的组比单独加6-BA组侧枝长度较突变体2缩短更明显,因此突变体1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突变体2是独脚金内酯受体不敏感突变体,B错误;C、与单独用6-BA处理相比,6-BA+GR24处理后,突变体1和突变体2侧枝长度都缩短,证明GR24抑制了细胞分裂素对侧枝生长的作用,C错误;D、植物体内有分解植物激素的酶,但植物激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正常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激素类似物的酶,所以实验中使用类似物作用时间更久,效果更好,D正确。故选D。19.某研究小组以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DHA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表所示。,亲本藻A藻B藻优势代谢类型自养异养生长速率(g•L-1•d-1)0.060.14固体培养基上藻落直径小大DHA含量(‰)0.7无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如柱形图所示。请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诱导融合前,需用胰蛋白酶分别处理A、B两种藻,获得原生质体B.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得到的融合藻都既能自养,又能产生DHA,还能较快速生长C.融合后可将藻接种在LB培养基上进行光照培养,根据藻落大小淘汰生长速率慢的藻落D.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不仅可降低成本,也可防止杂菌生长【答案】BD【解析】【分析】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详解】A、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因此用纤维素酶分别处理A、B两种藻,可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B、利用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得到的融合藻既具有A藻的自养、产生DHA的特点,又具有B藻较快生长的特点,B正确;C、LB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不能得到藻落,C错误;D、融合藻利用光能和简单的无机物即能生长,不需添加葡萄糖,可降低成本,同时也可防止杂菌生长(因,为多数细菌是异养型的),因此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D正确。故选BD。20.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活动。某小组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系谱图并对部分家庭成员是否携带甲病基因进行核酸分子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且在人群中每2500人有一人患此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病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和Y的同源区段B.Ⅱ6和Ⅱ7都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8/27C.Ⅲ9两种病都不患的概率是20/27D.假设Ⅱ7又与一健康男子再婚,则再婚后他们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153【答案】A【解析】【分析】1、分析甲病:根据限制酶切点的位置看出正常基因通过限制酶切成两段基因片段,突变基因通过限制酶切下为一个基因片段。I3、Ⅰ4有3个不同的基因片段,故I3、I4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为杂合子;Ⅱ8也不患甲病,但有两个基因片段,故Ⅱ8为只有正常基因的纯合子;Ⅰ2只有一段基因片段,即只有突变的基因,且据图1可知I2患甲病,故突变基因为甲病致病基因,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图1中Ⅱ6应患甲病,与图示结果不符,故可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a。2、分析乙病:I1和I2、I3和I4都不患乙病,但I1和I2的子代Ⅱ5、I3和I4的子代Ⅱ8患乙病,可确定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信息,确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详解】A、分析图1和图2可知,I3、I4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为杂合子,Ⅱ8也不患甲病,但有两个基因片段,故Ⅱ8为只有正常基因的纯合子,据图1可知I2患甲病,故突变基因为甲病致病基因,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则图1中II6和Ⅱ5关于甲病的性状应该相同,与图示结果不符,故可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a,I1和I2、I3和I4都不患乙病,但I1和I2的子代Ⅱ5、I3,和I4的子代Ⅱ8患乙病,可确定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则I1的基因型为AaBb,I2的基因型为aaBb,Ⅱ6的基因型为Aa(1/3BB、2/3Bb),I3和I4的基因型均为AaBb,Ⅱ7携带两种致病基因(AaBb)的概率=2/3×2/3=4/9,故Ⅱ6和Ⅱ7都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2/3×4/9=8/27,B正确;C、Ⅱ6的基因型为Aa(1/3BB、2/3Bb),Ⅱ7的基因型为(1/3AA、2/3Aa)(1/3BB、2/3Bb),Ⅲ9不患甲病的概率=1-2/3×1/4=5/6,Ⅲ9不患乙病的概率=1-2/3×2/3×1/4=8/9,故Ⅲ9两种病都不患的概率是5/6×8/9=20/27,C正确;D、Ⅱ7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3BB、2/3Bb,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bb=1/2500,b的基因频率=1/50,B的基因频率=49/50,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49/50)2,Bb的基因型频率=2×49/50×1/50,该健康男子为Bb的概率=Bb/(BB+Bb)=Bb/(1-bb)=(2×49/50×1/50)/(1-1/2500)=2/51,则Ⅱ7与一健康男子再婚后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2/3×2/51×1/4=1/153,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它不但能攀援、缠绕、覆盖于木本植物上,还会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造成成片树林枯萎死亡,并快速传播形成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回答下列问题:(1)在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__,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_____的结果。薇甘菊与被缠绕的植物之间是_____关系,薇甘菊快速传播使森林_____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2)薇甘菊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体现了种群间通过_____信息起调节作用。防治薇甘菊可以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治和_____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工清除通常应选择在薇甘菊_____(填“开花前"、“开花后”)进行,原因是_____。(3)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库_____,其原因是_____。土壤碳库_____,原因是薇甘菊根系较多且密集,增加土壤孔隙度,从而促进了_____。有机碳储量/t•hm-2未入侵区域轻度入侵区域重度入侵区域植被碳库51.8550.8643.54凋落物碳库2.013.525.42土壤碳库161.87143.18117.74总计215.73197.56166.70,【答案】(1)①.生态位②.自然选择③.竞争④.生物多样性(2)①.化学②.生物③.开花前④.薇甘菊还没有开花传粉,此时期清除可减少种子的形成,防治效果更好(3)①.减少②.微甘菊入侵导致附主(被攀援、缠绕、覆盖的木本植物)大量死亡③.减少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解析】【分析】群落中各种生物所占有的生态位是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下降时,其营养结构就趋于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分析表格:随着入侵区域的程度增加,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逐渐减少,而凋落物碳库逐渐增加。【小问1详解】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即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群落中,薇甘菊与被缠绕的植物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它与被缠绕植物在争夺阳光时优势最明显,薇甘菊作为入侵物种,会导致森林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小问2详解】薇甘菊分泌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常见的防治手段由化学防治,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针对薇甘菊,可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人工清楚应在开花前进行,因为薇甘菊还没有开花传粉,此时期清除可减少种子的形成,防治效果更好。【小问3详解】由表可知,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库从51.85减少到43.54。由题意可知,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它不但能攀援、缠绕、覆盖于木本植物上,还会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造成成片树林枯萎死亡,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减少。表中土壤碳库,由161.87减少到117.74,其原因是薇甘菊根系较多且密集,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氧气更多地进入土壤,从而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2.为探究蔗糖对磷吸收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利用水培的水稻幼苗为材料,培养液设置对照组(磷供应充足。HP)和低磷组(磷供应不足,LP),每一组又分为不加蔗糖组(-S)和加蔗糖组(+S),检测不同条件下幼苗生长状态(单株干重)、磷吸收和磷转运(单株磷含量)、负责磷吸收转运的蛋白PT2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磷是光合作用很多相关产物的组分,如光合作用碳反应中起还原作用的_____分子,起固定二氧化碳作用的_____分子。除此之外也是叶绿体内生物大分子_____的组分。(2)图A结果显示,磷对植物的生长具有_____作用。补充蔗糖对植物的生长具有_____作用,且该作用在_____(填“低磷”、“高磷”)的条件下表现得更强。(3)图B结果显示,补充蔗糖对于磷吸收、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光照下植株的磷吸收和积累显著_____黑暗条件,推测可能是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碳反应生成的_____在叶绿体外转化为_____,发挥促进作用。(4)图C结果显示,根中蛋白PT2表达量_____地上部分,且在缺磷条件下表达量_____,这些变化都体现了生物体的_____相适应。【答案】(1)①.NADPH②.C5③.核酸(2)①.促进②.促进③.低磷(3)①.大于②.三碳糖③.蔗糖(4)①.大于②.增加③.结构与功能【解析】【分析】本实验研究的是蔗糖对磷吸收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磷的供应和是否添加蔗糖,因变量是单株的干重,由柱状图可知,磷供应充足组比低磷组单株干重较重,同时添加蔗糖后,无论在磷供应充足组还是低磷组,单株干重均有所增加,据此答题。【小问1详解】暗反应中,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C5与CO2结合生成C3的过程称为CO2的固定。叶绿体内含有P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是核酸。【小问2详解】图A结果显示,磷供应充足组,植株干重较高,说明磷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补充蔗糖比不补充蔗糖相比,补充蔗糖的组中单株干重较重,说明补充蔗糖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磷供应充足加蔗糖上升的幅度与低磷组加蔗糖上升的幅度可知,蔗糖作用在低磷的条件下表现得更强。【小问3详解】,与黑暗条件下相比,光照下植株的磷吸收和积累显著大于黑暗条件,可能原因是碳反应生成的三碳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为蔗糖,促进了对植株对磷的吸收,从而发挥作用。【小问4详解】图C结果显示,根中蛋白PT2表达量大于地上部分,且在缺磷条件下表达量增加更显著,这是一种生物适应机制,以利于更好的对磷的吸收和转运,这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23.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在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机制中,存在多个相关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1)飞花玉米是指一个花序所结果实中,不同籽粒具有白、黄、红、紫等不同颜色,农业生产上常通过将不同籽粒颜色的玉米混合种植,控制日照促进花色索的合成等措施获得,可见玉米籽粒颜色这一性状除受_____控制外,还受_____因素的影响。(2)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与玉米籽粒颜色有关,A和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白色籽粒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3)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以普通玉米(aarr,白粒)为母本,突变体S(AARR,紫粒)为父本杂交,发现杂交后代中单倍体籽粒全为白色,二倍体籽粒全为紫色。推测单倍体是由_____发育而来的,基因型为_____。(4)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aarr)、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aarr),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3)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为①_____,②_____,③根据_____挑选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_____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该有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答案】(1)①.基因②.环境(2)①.紫粒玉米为杂合子②.Aarr或aaRr③.2/5(3)①.卵细胞②.ar(4)①.G与H杂交得到F1②.以F1为母本与S杂交得到F2③.籽粒颜色④.染色体加倍⑤.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解析】【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情况是复杂的,一方面,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生物的某个性状,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生物的性状(或表型)是基因(或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问1详解】由题目中信息“在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机制中,存在多个相关基因”可知,玉米籽粒颜色这一性状受基因控,制;由信息“农业生产上常通过将不同籽粒颜色的玉米混合种植,控制日照促进花色索的合成等措施获得”可知,玉米籽粒颜色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紫色籽粒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_R_,其余基因型均为白色籽粒,紫粒玉米(A_R_)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即F1中紫色籽粒(A_R_)=3/8=3/4×1/2,可推知亲本中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的基因型分别为AaRr和Aarr或aaRr,出现3:5的性状分离是因为紫粒玉米为杂合子。白色籽粒中纯合子的比例=(1/2×1/2)/(1-1/2×3/4)=2/5。【小问3详解】以普通玉米(aarr,白粒)为母本、突变体S(AARR,紫粒)为父本杂交后代中单倍体籽粒全为白色(隐性性状),可推测单倍体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基因型为ar。【小问4详解】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G与H杂交得到F1,则F1中集中了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基因,结合(3)的条件,以F1为母本与S杂交得到F2,可以得到白色单倍体籽粒和紫色二倍体籽粒,选出白色籽粒即为单倍体种子。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该有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24.醇母菌絮凝是指菌体细胞间通过细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团的现象。科研人员研究了R基因对酵母菌絮凝能力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啤酒生产中,多种因素会影响啤酒的风味,如_____、原料、环境条件等。适当提高酵母菌的絮凝能力,有助于发酵结束时_____和产物的分离,可大幅节约生产成本。(2)构建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用LiAc处理酵母菌,使其处于_____,以实现重组质粒的导入。质粒上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通过重组,替换酵母菌的R基因。转化后的细胞涂布至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获得_____。(3)挑取菌种,利用_____扩增DNA,以确定酵母细胞R基因是否被成功敲除。若扩增后的DNA样品电泳结果如下图1,则下图2中对应泳道1和泳道2的引物组合分别为_____。(填序号)(4)为验证重组菌的遗传稳定性,将重组菌在_____(填“含”、“不含"卡那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转,接10代,并用第10代菌液划线,发现传代10次后,重组菌可以在_____(“含”、“不含”卡那霉素的平板上生长,表明重组菌的遗传稳定性良好。(5)科研人员对野生菌株和重组菌的酒精发酵能力和絮凝能力进行了测定。将菌株_____并扩大培养后,接种到装有麦芽汁的锥形瓶中,11℃静置发酵7天。发酵期间,每个锥形瓶应注意保持密闭条件和定时_____。研究发现R基因蔽除对菌株的发酵能力没有影响,絮凝能力增强。(6)为了探究R基因缺失,絮凝能力增强的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重组菌细胞,提取细胞中的_____后,经_____为cDNA。使用相关引物进行PCR验证,这从转录水平上解释了重组菌絮凝性增强的原因。【答案】(1)①.菌种②.酵母菌(2)①.感受态②.单菌落(3)①.PCR②.3和4、2和1(4)①.不含②.含(5)①.活化②.排气(6)①.mRNA②.逆转录【解析】【分析】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C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小问1详解】啤酒生产中,菌种、原料、环境条件等均会影响啤酒的风味;适当提高酵母菌的絮凝能力,有助于发酵结束时酵母菌和产物的分离,从而大幅节约生产成本。【小问2详解】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需要将微生物处理为感受态,使其易于吸收环境中的DNA,以实现重组质粒的导入;微生物培养时,可将转化后的细胞涂布至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单菌落。【小问3详解】扩增DNA的方法是PCR技术;据图可知,泳道1和泳道2的条带分别为541bp和1076bp,图2中引物应选择一对方向相反的引物,其中引物3和引物4的条带范围在473+68=541bp,而引物1和引物2的条带范围是(2973-473-590)+66=1076bp,故图2中对应泳道1和泳道2的引物组合分别为3和4、2和1。【小问4详解】分析题意,该重组质粒是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故为验证重组菌的遗传稳定性,将重组菌在不含卡那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转接10代,并用第10代菌液划线,发现传代10次后,重组菌可以在含卡那霉素的平板上生长,表明重组菌中导入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且其遗传稳定性良好。,【小问5详解】为测定野生菌株和重组菌的酒精发酵能力和絮凝能力,可将菌株活化并扩大培养后,接种到装有麦芽汁的锥形瓶中,11℃静置发酵7天;发酵期间,由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故每个锥形瓶应注意保持密闭条件和定时排气。【小问6详解】为了探究R基因缺失,絮凝能力增强的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重组菌细胞,提取细胞中的mRNA后,经逆转录过程获得cDNA(RNA→DNA为逆转录过程)。25.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如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雌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请据图回答:(1)视网膜接受光照后,产生兴奋,膜电位变为_____,兴奋最后作用于松果体释放褪黑素这一过程的方向性是由_____决定的,该过程属于_____调节。若某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样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_____。(2)突触小泡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_____(填“消耗”、“不消耗”)能量,经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3)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调节动物的繁殖活动。在雌性月经周期中下丘脑会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前叶释放LH(黄体生成素)及FSH(卵泡刺激素)。FSH会刺激卵泡发育成熟,而卵泡会分泌雌激素促进GnRH的分泌。LH会刺激卵巢分泌孕酮,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排卵前主要是FSH起作用,排卵后主要是LH起作用。①临床上常通过抽取_____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雌激素调节下丘脑分泌GnRH的方式是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已知雌激素属于亲脂激素,其受体应位于靶细胞的_____(填“细胞膜”或“细胞内”)。②请画出整个月经周期中LH的相对浓度变化。(由圆点处开始画),_____【答案】(1)①.外负内正②.突触③.神经④.停止传导(2)①.消耗②.扩散(3)①.血液②.正③.细胞内④.【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雌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并且在对雌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视网膜接受光照后,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最后作用于松果体释放褪黑素这一过程的方向性是由突触决定的,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某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样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相互削弱,因此会停止传导。 【小问2详解】突触小泡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经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小问3详解】①由于激素随体液运输,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液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雌激素能够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该方式为负反馈调节。雌激素化学本质为脂质,是亲脂激素,其受体应位于靶细胞的细胞,内。②整个月经周期中LH先上升后下降,其相对浓度变化曲线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