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开学考试生物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A.AaDd和ADB.AaDd和aDC.AADd和adD.Aadd和AD【答案】A【解析】【分析】雄蜂的基因型是AD、Ad、aD、ad,因其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故其母本产生的卵细胞是AD、Ad、aD、ad,得出其基因型为AaDd,再据子代雌蜂的基因型AADD、AADd、AaDD、AaDd,逆推出父本雄峰的基因型为AD。【详解】据题意,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子代中雄蜂基因型是AD、Ad、aD、ad,所以其母本的卵细胞是AD、Ad、aD、ad,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出亲本雌蜂的基因型是AaDd,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子代中雌蜂基因型是AADD、AADd、AaDD、AaDd,而卵细胞是AD、Ad、aD、ad,所以精子是AD,故亲本中雄蜂的基因型是AD,A正确,BCD错误。故选A。2.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同点( )A.纺锤体的形成B.着丝点分裂C.染色体数目减半D.DNA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1、无丝分裂的特点: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3、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B、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着丝点的分裂,B错误;C、减数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D、细胞分裂之前都要进行DNA复制,D正确。故选D。3.对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M、m都被标记为黄色(M、m位于常染色体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能观察的情况是( )A.在赤道板附近会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B.某条染色体上有2个黄色荧光点C.每条染色体都有2个荧光点D.观察不到荧光点【答案】B【解析】【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详解】ABD、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考虑变异,该细胞只含有M或m的某一条染色体,由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未分裂,即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故共有2个荧光点,AD错误,B正确;C、该精原细胞含有多条非同源染色体,只有含有M或m的染色体才具有荧光点,即只有1条染色体有2个荧光点,C错误。故选B。4.剪秋罗为雌雄异体的二倍体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叶形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相关基因用B、b表示,仅位于X染色体上。用杂合宽叶雌株与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1/2为宽叶雄株,1/2为狭叶雄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体中与叶形有关的基因型有5种B.狭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C.宽叶雄株和狭叶雌株杂交,后代有宽叶、狭叶D.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不可能出现狭叶雄株,【答案】B【解析】【分析】剪秋罗的叶形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相关基因用B、b表示,仅位于X染色体上。用杂合宽叶雌株(XBXb)与狭叶雄株(XbY)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为1/2宽叶雄株(XBY),1/2狭叶雄株(XbY),说明雄株的配子Xb致死。【详解】A、由分析可知,雄株的Xb致死,那么与与叶形有关的基因型有XbY、XBY、XBXB、XBXb,基因型有4种,A错误;B、雄株不能将Xb传递给子代,只能将XB传递给子代,则狭叶性状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正确;C、狭叶性状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C错误;D、宽叶雌株(XBXb)与宽叶雄株(XBY)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狭叶雄株(XbY),D错误。故选B。5.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如图所示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B.若保温时间过长,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C.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把DNA和蛋白质分离D.该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搅拌、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若搅拌不充分,则吸附在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外壳会随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A正确;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减弱,但对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没有影响,B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含有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错误;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6.人乳头瘤病毒(HPV)由双链环状DNA和蛋白质组成,某些类型的HPV感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HPV的双链环状DNA主要位于该病毒的拟核区域B.HPV的DNA中每个五碳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连接C.合成HPV蛋白质需要以宿主细胞氨基酸为原料D.某些HPV可能引起宿主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由双链环状DNA和蛋白质组成,某些类型的HPV感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使人体细胞癌变。【详解】A、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的生物,拟核是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A错误;B、人乳头瘤病毒(HPV)的DNA为环状,所以其中每个五碳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连接,B正确;C、病毒专性寄生,合成HPV蛋白质需要以宿主细胞的氨基酸为原料,C正确;D、某些类型的HPV感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使人体细胞癌变,导致细胞周期变短,D正确。故选A。7.下列关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的种类及比例的分析,错误的是()A.若AaB∶b=1∶1,则分裂过程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未分离B.若AB∶ab=1∶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若AB∶aB∶ab=1∶1∶2,则减数分裂过程中A基因与a基因发生了交换D.若AB∶Ab∶aB∶ab=1∶1∶1∶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详解】A、产生的配子中有AaB,A和a在同一个配子中,分裂过程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A和a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离,A正确;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当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可以产生AB和ab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B正确;C、若是发生了交换,则含A基因和a基因的精子的个数应该都是2个,即AB:Ab:aB:ab:=1:1:,1:1,若出现AB∶aB∶ab=1∶1∶2,则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C错误;D、AB∶Ab∶aB∶ab=1∶1∶1∶1,则可能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且有一对等位基因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可能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有一对等位基因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C。8.科学家偶然发现自然界某正常存活的雌性个体内两条X染色体形成一个并联X染色体(),如图所示。一只并联X雌果蝇()和一只正常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两亲本相同,子代连续交配结果也是如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并联X染色体的过程中不只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该种并联X雌果蝇体内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有1、2、4C.上述杂交过程中,子代雄果蝇的Y染色体应来自亲代雄果蝇D.该种并联X雌果蝇可用于发现雄果蝇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并联X染色体(设为X')是由两条X染色体形成的,该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一只并联X雌果蝇(X'Y)和一只正常雄果蝇(XY)杂交,子代应为X'X、X'Y、XY和YY,据题意可知,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两亲本相同,说明X'X和YY的个体死亡。【详解】A、形成并联X染色体的过程中不只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该过程中两条X染色体并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两条染色体并联为1条,属于数目变异,A正确;B、果蝇为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该种并联X雌果蝇体内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有1(卵细胞中)、2(正常体细胞)、4(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结合分析可知,一只并联X雌果蝇(X'Y)和一只正常雄果蝇(XY)杂交,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两亲本相同,说明雄果蝇基因型为XY,其中的X染色体正常,来自于父本,则Y染色体应来自亲代雌果蝇,C错误;D、结合C分析可知,子代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代雄果蝇,故该种并联X雌果蝇可用于发现雄果蝇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D正确。故选C。,9.某家族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对图1中Ⅰ4、Ⅱ1、Ⅱ2、Ⅲ1的这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不同的条带(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病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相同B.Ⅰ1与Ⅱ3的基因型均为AaXBXb,Ⅰ3与Ⅲ1的基因型一定相同C.图2中的条带1、3对应的基因分别是A、BD.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1号和Ⅰ2号个体不患甲病,而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图1中Ⅲ2、Ⅰ1、Ⅰ4、Ⅱ3是乙病患者,结合Ⅰ4的电泳条带可知,条带2、3是两种病的致病基因,Ⅱ1患甲病,对比Ⅱ1的电泳条带可知,条带2为甲病致病基因,则条带3为乙病的致病基因,根据Ⅰ1患乙病,Ⅱ2未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条带2为甲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条带3为乙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Ⅱ1患甲病为aa,则条带4为不患乙病的正常基因(用b表示),条带1为不患甲病的正常基因(用A表示)。【详解】A、由题图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患乙病,Ⅱ2未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也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B、Ⅰ1患乙病,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和正常的儿子,则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Ⅱ3患乙病,其母亲正常、父亲患两种病,则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Ⅰ1与Ⅱ3的基因型一定相同;Ⅰ3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或AaXbXb,而电泳图显示Ⅲ1基因型为AaXbXb,故Ⅰ3和Ⅲ1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错误;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条带1为不患甲病的正常基因(用A表示),条带2是患甲病的致病基因a,条带3为乙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条带4是乙病的正常基因b,C正确;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D正确。故选B,10.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即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A和a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B.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C.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5%【答案】D【解析】【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迁入与迁出、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等。3、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A、即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A和a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因基因突变等原因发生改变,A正确;B、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这个种群不仅只含有A和a这对等位基因,C正确;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AA=49%,Aa=2×70%×30%=4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42%÷(49%+42%)×1/2≈23.1%,D错误。故选D。11.根据莲藕根状茎中淀粉含量不同,通常将莲藕分为两类:一类是脆质类型,其特点是水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而淀粉和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炒食脆嫩爽口;第二类为粉质类型,其特点是含水量较低,淀粉含量高,尤其支链淀粉所占比例大,煮食酥粉柔软。基因1和基因2在莲藕根状茎膨大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因1表达产物为淀粉合成酶,基因2表达产物为Q-酶(催化直链淀粉变为支链淀粉)。下图是对某脆质类型的莲藕在不同时空两个基因表达的测量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基因1在莲藕根状茎中的表达具有时间差异,B.基因2在莲藕中的表达量存在明显的部位差异C.莲藕根状茎在膨大过程中淀粉的总含量不断上升D.同时增强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不改变该莲藕的食用类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据左图可知,莲藕根状茎在膨大过程中,基因1和基因2的表达量都增加。据右图可知,基因1和2在叶片、叶柄、根状茎和花这四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都不同。【详解】A、据左图可知,基因1在膨大初期、中期、后期这三个时期中的表达量不同,说明基因1在莲藕根状茎中的表达具有时间差异,A正确;B、据右图可知,基因2在叶片、叶柄、根状茎和花这四个部位中的表达量不同,说明基因2在莲藕中的表达量存在明显的部位差异,B正确;C、据左图可知,莲藕根状茎在膨大过程中,基因1的表达量不断增多,结合基因1表达产物为淀粉合成酶,而淀粉合成酶可催化淀粉的合成,故可知莲藕根状茎在膨大过程中淀粉的总含量不断上升,C正确;D、由题意可知,基因1能促进淀粉的合成,基因2能促进支链淀粉的合成,而脆质类型的莲藕淀粉含量相对较低,粉质类型的莲藕淀粉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同时增强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会改变该莲藕的食用类型,D错误。故选D。12.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根据下图判断,在普通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标记情况是()A.6个a,6个bB.12个bC.6个b,6个cD.6个a,6个c【答案】B【解析】,【分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一次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如图b,因此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即12个b。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果蝇的灰身基因(B)对黑身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一只灰身红眼果蝇与一只灰身白眼果蝇交配,F1的雌果蝇中有黑身白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占1/4B.F1中雌果蝇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4C.F1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8D.F1中红眼果蝇随机交配,后代全是红眼【答案】BC【解析】【分析】一只灰身红眼果蝇与一只灰身白眼果蝇交配,F1的雌果蝇中有黑身白眼。说明亲本为灰身红眼雌果蝇(BbXRXr)与一只灰身白眼雄果蝇(BbXrY),F1的雌果蝇黑身白眼基因型为bbXrXr。【详解】A、根据等位基因的分离,XR、Xr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因此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占1/2,A错误;B、F1中雌果蝇共4×2=8份,是纯合子(1BBXrXr、1bbXrXr)的概率为1/4,B正确;C、F1雄果蝇中灰身白眼(B_XrY)的概率为3/4×1/2=3/8,C正确;D、F1中红眼雌果蝇(1/2XRXR、1/2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交配,后代不全是红眼,可能出现白眼果蝇(XrY),D错误。故选BC。14.有关艾弗里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错误的是()A.通过“加法原理”控制自变量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处理的细胞提取物,因变量是培养基中细菌的种类C.该实验的结论是:转化因子很可能是DNA,D.艾弗里进一步分析细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提出了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他们对细胞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再进行转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仍然具有转化活性,用DNA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就失去了转化活性。另外还有一组空白对照实验,R型活细菌中出现了S型活细菌。【详解】A、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A错误;B、实验通过向肺炎链球菌中放入不同的提取物,来看得到的细菌种类,达到控制变量的作用,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处理的细胞提取物,因变量是培养基中细菌的种类,B正确;C、该实验中用DNA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就失去了转化活性,故该实验的结论是转化因子很可能就是DNA,C正确;D、艾弗里等人进一步分析了细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发现这些特性都与DNA的极为相似,于是艾弗里提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A。1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协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生物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生物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化石来进一步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B、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不具有抗药性个体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导致抗药性个体数量增加,C正确;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种生物,因此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不能表现为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D。16.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患者骨髓内会出现大量恶性增殖的白细胞。该病是由于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所致。这种变异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所致的,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故选C。【点睛】17.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着表观遗传现象,即基因碱基序列会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表现型。DNA甲基化则是产生这种遗传现象的原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表观遗传可能与基因转录后的调控有关B.表观遗传是环境因素引起,与遗传物质无关C.DNA甲基化可能影响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DNA甲基化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现象指基因碱基序列会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表现型。说明表观遗传现象是由于基因表达受到影响所致,DNA甲基化能引起表观遗传现象,说明DNA甲基化能影响到基因的表达。【详解】A、表观遗传现象中的基因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说明表观遗传可能与基因转录后的调控有关,A正确;B、由题意可知,DNA甲基化是产生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之一,说明表观遗传与遗传物质有关,B错误;C、DNA甲基化能引起表观遗传现象,使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说明DNA甲基化可能影响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DNA甲基化能引起表观遗传现象,使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说明DNA甲基化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而影响转录过程,最终导致表观遗传现象,D正确。故选B。18.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中某基因的表达过程,数字①~⑤表示不同物质,字母a、b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中每个单体均只能由一种⑤转运B.与a过程相比,b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与AC.b过程一个②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D.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增殖时物质①~⑤均由宿主细胞提供【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DNA,②表示mRNA,③表示核糖体,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④表示多肽,⑤表示tRNA。【详解】A、④中的单体是氨基酸,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多种密码子,故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tRNA运送,A错误;,B、b所示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U-A或A-U,a所示过程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是T-A或A-U,与a所示过程相比,b所示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B错误;C、b所示过程为翻译,翻译过程中一个②(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提高翻译效率,C正确;D、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增殖时①模板DNA由噬菌体提供,D错误。故选C。【点睛】19.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与精子(DNA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分裂。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受精卵形成该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B.图示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图示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含32P,含31P的DNA大于8个D.若产生该精子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均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为32P标记,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为31P。精子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为32P标记,精卵完成受精后,受精卵在31P环境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着丝粒分裂后,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共4条。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由此可见①、②两条染色体以及他们的原姐妹染色单体,均来自于卵细胞,故卵细胞基因型为aB;可判断此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推测此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详解】A、由于受精卵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根据分析可知,受精卵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由于此时已发生着丝粒分裂,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C、受精卵中存在线粒体,线粒体中包含的基因也会带有31P标记,因此除染色体中的DNA外,含31P的DNA总数大于8个,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若精原细胞为纯合子,则精原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D错误;故选C。20.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B.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3:4,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C.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植株,称为单体(2n-1),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若所研究基因在单体上,则基因型中只含有单个基因Y或y,若所研究基因在三体上,则基因型中含有三个相同或等位基因。【详解】A、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0,二者杂交后代为Yy∶y0=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若Y/y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YY或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YYy或Yy,均为绿色,若Y/y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因此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B,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A正确;B、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0,二者杂交后代为Yy∶y0=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F1中Yy自交后代Y-=1/2×3/4,yy=1/2×1/4=1/8,y0自交后代为1/2×1/4=1/8yy、1/2×1/2=1/4y0,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1/4=1/8,所以F2黄叶∶绿叶=4∶3,B错误;,C、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1/2YY或1/2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YYy或1/2Yy,均为绿色,Y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Yy∶Y∶y=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为1/2×1/6×1/6=1/72,Yy自交产生的后代中yy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10/72,绿叶占1-10/72=62/72,因此F2黄叶∶绿叶=5∶31,C正确;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突变株基因型为yy,单体或三体基因型为YY,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F1的基因型都是Yy,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绿叶:黄叶=3:1,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21.菜粉蝶(性别决定为ZW型)的幼虫是一种农业害虫。菜粉蝶的眼色和翅色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研究其遗传机制时,将一对纯合菜粉蝶杂交得到F1,让F1的一只雌蝶和一只雄蝶交配,得到的F2有1355只,F2的表现型统计结果如图。回答相关问题:(1)蝴蝶眼色和翅色的遗传中_____________为显性,F2绿眼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仅根据图中数据,不能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2)如果控制眼色和翅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存在三种情况:其一,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二,眼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翅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三,翅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合菜粉蝶若干可供选择,回答以下问题:①若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鉴别以上三种情况,可选择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能支持第三种情况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绿眼和紫翅②.1/3或2/3③.图中数据只反应了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的结果,不能表明两对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2)①.雌性绿眼紫翅×雄性白眼黄翅②.子代雄性为绿眼紫翅,雌性为绿眼黄翅【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子二代果蝇中紫翅∶黄翅=3∶1,说明紫翅对黄翅是显性性状,绿眼∶白眼=3∶1,,说明绿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小问1详解】据题意可知,纯合菜粉蝶杂交得到F1,让F1的一只雌蝶和一只雄蝶交配,得到的F2中,单独考虑翅色,F2中紫翅∶黄翅=3∶1,说明紫翅对黄翅是显性性状;单独考虑眼色,F2中绿眼∶白眼=3∶1,说明绿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为A/a,控制颜色的基因为B/b。假设眼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ZBZB(绿眼)、ZbW(白眼),F1代个体基因型为ZBZb(绿眼)、ZBW(绿眼),F2代个体基因型为ZBZB(绿眼纯合子)∶ZBZb(绿眼杂合子)∶ZBW(绿眼纯合子)∶ZbW(白眼纯合子)=1∶1∶1∶1,因此绿眼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3;假设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基因型为BB(绿眼)、bb(白眼),F1代个体基因型为Bb(绿眼),F2代个体基因型为BB(绿眼)∶Bb(绿眼)∶bb(白眼)=1∶2∶1,因此绿眼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2/3。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是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性状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而题中数据只反应了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的结果,不能表明两对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所以不能证明眼色和翅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如果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如果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翅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因此可以用雌性绿眼紫翅和雄性白眼黄翅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第三种情况正确,即翅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雌性绿眼紫翅的基因型为BBZAW,纯合雄性白眼黄翅的基因型为bbZaZa,则子代的基因型为BbZaW和BbZAZa,即子代雄性为绿眼紫翅,雌性为绿眼黄翅。22.大熊猫是我国珍稀物种,被称为动物中的活化石。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000m~4000m的高山中生活着大熊猫,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仅存800只左右。而地震又使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而生物进化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熊猫在地球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在濒于灭绝的事实说明,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2)某一年大熊猫某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该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得各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大小变为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_____,该种群___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答案】①.种群②.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③.自然选择④.基因频率⑤.55.1%⑥.发生了,【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发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也是生物进化的标志。大熊猫在地球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在濒于灭绝,这一事实说明环境对其生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自然选择使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假设该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A的基因频率为=25%,a的基因频率为=75%。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100%≈55.1%。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28.1%,a的基因频率为≈71.9%。通过计算可知,一年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需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23.某种西域马种的毛发颜色受三对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基因(A-a、B-b、D-d)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说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之一是______________。根据图示推断纯合灰色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2)某些基因型相同的黑色马杂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型,该黑色马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西域马体细胞中D基因数少于d基因数时,D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棕色马突变体。棕色马突变体体细胞中D、d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如下图所示:,①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丙对应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②现有一匹基因型为aaBbDdd的棕色公马,为了确定其属于图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请利用若干纯种马,设计一个简便的杂交实验进行鉴别(已知三条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任意两条可以联会并且分开,第三条随机移向一极;假设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I.若子代中黑色马:棕色马:灰色马=1:1:2,则该突变体为突变体甲。Ⅱ.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为突变体乙。Ⅲ.若子代中黑色马:灰色马=1:1,则该突变体为突变体丙。【答案】(1)①.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②.aaBBdd(2)aaBbDD或aaBBDd(3)①.易位、重复②.让该棕色公马与多匹灰色纯种母马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③.黑色马:棕色马:灰色马=1:2:3【解析】【分析】1、根据某种西域马种的毛发颜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A/a、B/b、D/d控制,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抑制B的表达,所以黑色马的基因型aaB_D_,棕色的基因型为aaB_dd,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D_、A_B_dd、A_bbD_、A_bbdd、aabbD_、aabbdd。2、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丙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突变体乙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突变体甲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突变体乙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突变体丙减数分裂可产生D、dd两种配子,比例为1:1。【小问1详解】由图1可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正常情况下,图1中A抑制B,B基因表达的酶可催化白色物质生成灰色物质,故灰色的基因型为aaB_dd,其中纯合灰色马的基因型有aaBBdd。【小问2详解】据题意,黑色马的基因型aaB_D_。某些基因型相同的黑色马杂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型﹐基因型可能为aaBbDD或aaBBDd两种可能。,【小问3详解】①突变体甲的变异类型为易位,突变体乙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突变体丙为重复。②由于aaBbDdd中多了一个d基因,又因为体细胞中D基因数少于d基因数时,D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棕色突变体,要判断突变体的类型,关键是区分突变体配子的产生情况。因此让该棕色公马与基因型为aaBBdd的多匹灰色母马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结果与结论:Ⅱ。假设该突变体为突变体乙,aaBb与aaBB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只需要分析Ddd与dd的后代基因型,突变体乙中的Ddd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Dd:Ddd:ddd:dd=1:2:1:2,因此子代基因型及表型为1aaB_Dd(黑色)、2aaB_Ddd(棕)、1aaB_ddd(灰)、2aaB_dd(灰)。故若子代中黑色马:棕色马:灰色马=1:2:3,则该突变体为突变体乙。24.黄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同一植株上既有雌花也有雄花,雌花率影响黄瓜产量。研究人员利用黄瓜纯合雌雄同株品系甲培育出全雌株(只有雌花)品系乙。为确定全雌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1)品系甲与品系乙杂交,获得的F1表现为全雌,说明全雌为___________性状。将F1与品系甲杂交,获得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发现给品系甲施加乙烯,也可以增加雌花的比例。以上事实说明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2)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全雌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品系甲、乙3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发现品系乙花蕾细胞中ASC基因的mRNA和MYB1基因的mRNA含量显著高于品系甲,而BCAT基因的mRNA无显著差异。由上述结果推测,品系乙可能由于___________数量更多,表达相应蛋白质量更多,从而促进了雌花的发育。(3)为进一步确定控制全雌性状的基因,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该系统的核心组成包括gRNA和Cas9、gRNA可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引导Cas9蛋白对靶基因进行剪切,进而破坏靶基因结构。由于品系乙难以被直接编辑,研究人员以品系甲为背景选育了转基因植株丙和丁(图2),分别与品系乙进行杂交,结果见表。,亲本F1全雌株雌雄同株植株丙×品系乙1518植株丁×品系乙??①图2中转入的基因可随配子传递给子代,表达的CRISPR-Cas9系统可在受精卵中发挥基因编辑作用。请解释植株丙与品系乙杂交结果产生的原因:根据表结果,植株丙减数分裂后产生含有与不含有转入基因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转入基因的配子形成受精卵后,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结构被破坏,表现为___________,不含有转入基因的配子形成受精卵后,表现为___________。②植株丁与品系乙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MYB1基因不是控制全雌性状的基因。【答案】(1)①.显性②.全雌株:雌雄同株=1:1③.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2)ASC或MYB1基因(3)①.ASCa基因和ASCb基因②.雌雄同株③.全雌株④.F1均表现为全雌株【解析】【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但受环境影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小问1详解】品系甲与品系乙为雌雄同株,二者杂交得F1全为全雌,说明全雌为显性性状。若该性状由一等位基因控制,则F1与品系甲即隐性纯合子杂交,子代显隐性比例为1:1,即全雌:雌雄同株=1:1。给品系甲施加乙烯,可以增加雌花的比例,说明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但受环境影响,即生物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品系乙中ASC基因与MYB1基因数量多于品系甲,且两种基因表达量也多于甲,说明品系乙的全雌性状可能是由于ASC或MYB1基因数量更多,表达相应的蛋白质量更多,从而促进了雌花的发育。【小问3详解】①植株丙为转基因杂合子,减数分裂后产生含有转入基因(专一切除ASC基因)与不含有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转入基因的配子形成受精卵后,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丙中导入以ASC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gRNA基因和Cas9蛋白合成基因,所以gRNA基因和Cas9蛋白破坏了细胞中的ASC基因,即细胞中的,ASCa和ASCb基因结构被破坏,表现为雌雄同株。不含有转入基因的配子形成受精卵后,细胞中仍含有ASC基因,表现为全雌株。因此子代雌雄同株和全雌株的比例为1:1,说明ASC基因控制全雌性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