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9

2/39

3/39

4/39

剩余3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言文阅读指导 阅读帮文言文阅读指导一、文言文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观念1.整体观。一要全面理解,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文特点。二要注意选文的标题、选文的出处、注释和试题等。2.文体观。无论是以记人为主的传记,还是以叙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文言文,都可以看作不太复杂的记叙文。从文体观出发,在阅读时要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帮二、了解高考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传记1.传主特点: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有官职在身,有不凡的业绩,而且其道德品质堪称表率。2.结构特点:传记的结构一般是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主要包括传主的生平简历和主要事迹。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册封奖赏、死后评价及卒年谥号。 阅读帮3.语言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一般用最简练的几个词点到为止。纪事本末体文言文1.纪事本末体的概念: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2.纪事本末的写法: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如“玄武门之变”的相关记录,可能分散在唐史的各个部分中,纪事本末会把相关内容提炼出来,先 阅读帮讲“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再讲过程,最后讲结果,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文言文阅读的“两大步骤”第一步,“题文对读”,明确问题,扫清阅读障碍。“题文对读”指做题时注意试题和文章协调配合、相互印证。选择题的正确部分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错误部分常常是某个细节有误,也能起到“观其大意”的作用。比如,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在阅读文本时,考生可以先浏览选项,然后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这样既可以 阅读帮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文本。第二步,理清层次,有效阅读。1.关注开头和出处。传记一般在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任职等;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选文出处中的题目大都是文本叙述的核心事件,如2021年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就是围绕核心事件“契丹盟好”,讲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考生抓住这些基本信息,就可以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2.关注人物经历和事件。阅读传记时,可以抓住表时间、地点、官职 阅读帮等的词语,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阅读纪事本末体文言文时,先理清文本讲述了几件事,并按事件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再具体分析事件本身,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出现的人物。3.抓评述文字。文末如果出现关于主人公或事件的评述文字,考生要认真对待,从中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帮阅读范例类型1 传记文1[2020全国卷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第一层]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 阅读帮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 阅读帮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第二层]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第三层](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阅读帮技法演示本文可以分为三层。(见文中“∥”处)1.关注开头。(对应第一层)介绍传主姓名、籍贯等基本情况。2.把握人物经历。(对应第二层)事件一 母亲程氏亲自教苏轼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往往能领会要点。(对应第3题A项)事件二 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感到惊喜,苏轼考 阅读帮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拜谒欧阳修。(对应第3题A项)事件三 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法施行中,苏轼常常让新法造福百姓。(对应第3题B项)事件四 元祐元年,苏轼任中书舍人。事件五 元祐三年,苏轼代任礼部贡举,放宽禁约,奏请驱逐侮辱、诬陷应试士子的宦官。事件六 元祐四年,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三分之一的上供米;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还建造治病场所,积聚钱粮。(对应第3题C项) 阅读帮事件七 徽宗即位,恢复朝奉郎职务。事件八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去世。3.抓评述文字。(对应第三层)这是对苏轼文章的评价。(对应第3题D项) 阅读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A 阅读帮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排除干扰项。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语法知识,依托句子成分,判断句读。“坐庭中”“噤未能言”的主语均为“士”,“噤未能言”语意完整,不可断开;“轼宽其禁约”句子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故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内侍”,所以“技”后应断开,“内侍”后不应断开,排除D项。 阅读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B解析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 阅读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C 阅读帮解析“同时又……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 阅读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译文: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译文: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阅读帮解析(1)关键词“粜”(出售)、“挟”(带着)、“活”(救活)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鲜”(少)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 阅读帮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论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 阅读帮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 阅读帮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父亲苏洵写文章,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就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开始时没有固定的质地(形式),但是(云或水)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下来并诵读它们。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阅读帮类型2 纪事本末体文言文文2[2021全国乙卷,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第一层]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 阅读帮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第二层]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 阅读帮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第三层]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第四层](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阅读帮技法演示1.关注出处。通过审读出处中的题目,我们可以推知“君臣论治”是该文本叙述的核心事件,且文本围绕该事件展开叙述。另外,“贞观”二字,还会引导考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成就和“君臣论治”之间的关系。2.关注事件。本文主要叙述了四件事,可将其分为四个层次。(见文中“∥”处)事件一 人物:唐太宗和戴胄。事件起因:唐太宗要处死假冒资历和门 阅读帮荫的官员。事件经过:戴胄认为皇上的命令和法律相冲突时,应该以法律为标准。事件结果: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对应第3题A项)事件二 人物:唐太宗和李乾祐。事件起因:裴仁轨私役门夫,唐太宗想要杀他。事件经过:李乾祐说服唐太宗不可轻罪重判。事件结果:唐太宗免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对应第3题B项)事件三 人物:唐太宗。事件:唐太宗反复申明对待死囚的审慎态度和举措。结果:很多人因此得以活命。(对应第3题C项)事件四 人物:唐太宗和魏征。事件:魏征和唐太宗对滥杀无辜的不同 阅读帮看法。魏征认为是炀帝无道,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张元济)不尽忠两者兼而有之。(对应第3题D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C 阅读帮/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解析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多诈冒资荫”修饰前面的“选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的意思是“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D两项。“有……者”的意思是“有……的人”,为固定句式,“上欲杀之”的意思是“皇上想要处死他”,语意完整,故“上欲杀之”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选C。 阅读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B解析“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极刑”指死刑或宫刑,“抵极刑”并不会把犯人的尸体示众。 阅读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D 阅读帮解析“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原文说的是“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由此可知,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不尽忠导致了隋朝灭亡。 阅读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译文: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译文: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阅读帮解析(1)关键词“忿”(愤怒)、“信”(信用)各1分,“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覆视”(复核查验)、“矜”(怜悯,同情)、“状”(情形)各1分,句子大意2分。【回归教材】①《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验之以事”是“以事验之”的倒装,“以”是介词,与“事”构成状语)②《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信用,诚信)③《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同情) 阅读帮【参考译文】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 阅读帮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 阅读帮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魏征 阅读帮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他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皇上,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2 05:15:01 页数:39
价格:¥2 大小:162.4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