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8

2/258

3/258

4/258

剩余25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n文言文阅读指导阅读·高效精读文本基础·整合必备知识知识1 文言实词知识2 文言虚词知识3 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n考点1 文言文断句考点2 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考点3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考点4 文言文翻译考点·提升关键能力真题·感知高考方向\n基础知识1 文言实词知识2 文言虚词知识3 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n知识1 文言实词\n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等。虽然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实词不单独设题考查,但阅读和翻译文言文,都需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因此,考生在积累高考常考的120个实词的多个义项的基础上,还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一、通假字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乙字是本字。\n必备知识高考所考的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示例音同(近)通假同音通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颁”,通“斑”,意思是“头发花白”。双声通假“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先进》)中的“莫”,通“暮”,意思是“晚”。叠韵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形近通假更换偏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说”,通“悦”,意思是“愉快”。增加偏旁“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取消偏旁“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n关键技法双管齐下,辨别真假1.代入语境,分析字义。某个字如果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字。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译为“像影子一样”。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按“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用一个和它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且意义切合原句的字替换它,检验它是否符合整\n句的意思,它所在的句子能否与前后的句子一起,形成合理、顺畅的文意。提示:(1)若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2)以课本中的通假字为基础,作一定量的积累。例1[链接教材][对接高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n(2)列缺霹雳,丘峦崩摧(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2019江苏]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列”通“裂”,分裂。“生”通“性”,资质、禀赋。“食”通“饲”,喂。“要”通“邀”,邀请。\n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除本义外,实词的多个义项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等形式延伸出来的。必备知识类型含义示例本义词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诗经·秦风·无衣》中的“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n类型含义示例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本义相对或相关。“引”的本义是“拉开弓”,如《孟子》中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后引申为“掉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引车避匿”。比喻义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首领”的本义是“头和颈”,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后比喻为“领袖”,如“帝从之,命敕勒首领”。\n关键技法多角度推断词义1.语境推断法。将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分析,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难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2020北京,6(A)]把“难免”代入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则语意不通。联系上文“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此处是说(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去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那么灾难必然会降临韩、魏两国。根据语意,此处“难”应是“灾难”的意思。.\n2.联想迁移法。①课内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文言实词,考生要回忆其在哪些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个意思贴近语境,由此推断其在此处的含义。如,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2018天津,8(C)]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钱三百万”中“赍”的意思,可推知选项中的解释“送”是正确的。.\n②双音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如果试题中出现单音词,考生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词来推断。③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词义。如,革带敝 敝:破旧[2020天津,7(B)]联系成语“敝帚自珍”,推知选项解释正确。3.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毋使仓有.\n告匮 匮:缺乏[2020天津,7(D)]该句与上文中的句子“宁使家有赢余”构成对偶,此处的“匮”应和“余”的意思相反,可推知选项解释为“缺乏”是正确的。4.语法推断法。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微”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中作谓语,而且后面有宾语,可推断“微”为动词,译为“隐蔽,隐藏”;在“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中作定语,修饰“风”,可推断“微”为形容词,译为“微小,微弱”。.\n5.音形替代法。从通假字方面入手,可以推断一些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如,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 适:出嫁[2020江苏,5(C)]按照选项给出的“出嫁”来解释,明显解释不通。如果按照“适合”“闲适”等意思来解释,也不符合文意。这时,考生可根据通假字音同音近的特点推断“适”通“侍”,译为“侍奉”,故选项对“适”的解释错误。.\n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拔:攻克,攻取B.赵廉颇军于长平军:军队C.以按据上党民按据:屯兵支援D.怒,数让之让:责备..........B\n解析“军”在这里为动词,应翻译为“军队驻扎”。【参考译文】秦国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成功攻克。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赵国廉颇的军队驻扎在长平,屯兵支援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进攻赵国。赵军多次应战都没有取胜,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过多而变得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多次责备他。\n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必备知识常见的古今异义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解读示例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的“河”,古义一般指黄河,今义指所有的河流。\n类型解读示例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是金属的通称,现在专指黄金。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词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词义较弱。“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怨”,古义指“怨恨,仇恨”,现在指“责怪”。\n类型解读示例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词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词义较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中的“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仇视,怨恨”。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故意迎合”,贬义词。\n关键技法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三个技巧1.关注单双音节词语。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双音节实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如,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2018浙江,14(A)]“发言”是古今异义词,这里不是“发表意见”的意思,而是“开口”的意思。2.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同一个词,也要看其古今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n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时,意思是“(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作动词时,意思则是“宣告,声明”。3.看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n例3[链接教材][对接高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行李之往来(2)左右既前,斩荆轲(3)叶叶相交通......“交通”,古义“互相穿插重叠”,今义“运输事业”。“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方位词,左和右;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等”。\n(4)[2020全国卷Ⅰ]且持暧昧单词(5)[2020全国卷Ⅲ]位之多少既不足计(6)[2019全国卷Ⅲ]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多少”,古义“高低”,今义“表数量”。“单词”,古义“个别词语”,今义“区别于词组的词”。\n(7)[2017天津]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只选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如果不了解,翻译时也容易出错。..“幼稚”,古义“年纪小”,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n必备知识类型示例意义相对或相反①“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中的“浅”“深”意义相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②“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中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离”和“悲”的意义。意义相近或相关“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中的“园”“圃”意义相近,此处只取“园”之意。\n关键技法偏义复词的辨别1.在语境中辨别。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否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故遣将守关者”可知,其偏指“入”。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句中的“勤”\n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3.区别同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指的是词义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和“讥”连用,两者词义相近,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同义复词,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在句中两者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语素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词义有交叉,但外延不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只取其中一个\n语素的意义。4.区别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的实词。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前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后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n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n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羡余钱十万贯    羡余:盈余,剩余B.以防刻剥刻剥:侵夺剥削C.河东困弊困弊:困顿疲惫D.缓急不失应援缓急:缓慢,急迫........D\n解析A项,“羡余”是同义复词,可将“羡”“余”结合起来,解释为“盈余,剩余”。B项,结合语境,可知“侵夺剥削”的意思正确。C项,“困弊”有“疲惫,乏力”“艰难窘迫”的义项,联系语境,选项解释正确。D项,“缓急”是偏义复词,偏指“急”。\n【参考译文】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后,向他进献十万贯盈余的赋税,他拒绝不接受,以防侵夺剥削。从陕西用兵之后,黄河以东困顿疲惫,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不足,主谋划的人请求放弃麟州,有人请求移兵到合河津,有人请求废弃五寨。欧阳修出使黄河以南地区,写了四个奏议,来讨论麟州的利害关系,请求移兵驻扎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麟州得以保存下来。\n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的活用。必备知识(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n(1)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在修饰或限制谓语、充当状语时,可表示时间、频率、渐进等。类型示例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频率,可译为“每+时间名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②表示渐进,可译为“一+时间名词”。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并序》)日:日益,一天天地。③表示在某个具体时间,可译为“在+时间名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夜:在夜里(连夜)。\n(2)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结构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在方位名词前加介词“往”“向”等构成介宾短语。类型示例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方位名词”或“往+方位名词”。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向上。\n(3)其他名词作状语。类型示例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可译为“像……一样”。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像云一样。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名词”或“从+名词”。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③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名词”。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辇:用辇车(即乘辇车)。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勤心养公姥。(《孔雀东南飞 并序》)心:用心。\n例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樊哙愿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节选自《三国志·傅嘏传》)(2)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译文:大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那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方法来埋葬它。”(“六畜”,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六畜的方法。)译文:过去樊哙愿意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责了他这样做的短处。(“面”,名词作状语,当面;“短”,形容词作名词,短处。)\n(3)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予喜不予陋,益予比。(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2.名词作动词译文:龙场的人,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我很高兴他们不轻视我,越来越亲近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类型示例(1)名词+代词(“我”“之”等)。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履(第一个和第三个):给……穿鞋。\n类型示例(2)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驻扎。(3)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女(后一个):做奴仆。(4)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筑舍定居。\n类型示例(5)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6)名词前有代词“所”,或者名词后有代词“者”,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侯:封侯。3.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判断名词是否意动时,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看它是\n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分析:名词“侣”“友”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例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译文:父亲每次接待客人,罗洪先都穿上礼服给客人斟酒、拂扫坐席、端授茶几,非常恭敬。(“冠带”,名词作动词,穿上礼服。)\n(2)[2020全国卷Ⅱ]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3)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节选自《隋书·赵仲卿传》)译文:当时有人上奏章说,仲卿为官残酷凶暴,皇帝命令御史王伟查办此事,全都属实,(皇帝)顾惜他的功劳而没有怪罪他。(“表”,名词作动词,上奏章;“罪”,名词作动词,怪罪、归罪。)译文:徽宗曾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百韵来记载这件事。(“宴”,名词作动词,设宴。)\n(4)[2020浙江]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选自《张耒集》,有删改)(二)动词的活用1.活用为名词译文: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只追求古文。(“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类型示例(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时,该动词活用为名词。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n类型示例(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时,该动词活用为名词。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入:收入的东西。(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前面没有“其”“之”,但是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该动词活用为名词。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听:听力、听觉。(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韩非子》)饮:饮料、汤食。\n2.动词的其他活用情况类型规律示例(1)活用为状语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前面的动词作状语。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意思为“争着”。(2)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用于使动时,可以带宾语。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为不及物动词,但带了宾语“之”,“活”的意思为“使……活”。(3)为动用法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一般可译为“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的意思是“为……哀叹”。\n例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建武二年春,攻匡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引击顿丘,降三城。(节选自《后汉书·陈俊传》)译文:光武帝建武二年春,(陈俊率军)攻打(据守)匡城的敌军,攻克四个县,被改封为新处侯。(陈俊又)领兵攻打顿丘,使三城投降。(“降”,使动用法,使……投降。)译文: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n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节选自《后汉书·马援传》)(三)形容词的活用译文:我蒙受国家厚恩,年龄逼迫,剩余的日子不多,时常害怕不能为国事而死。现在得到机会,死了也心甘情愿。(“死”,为动用法,为……而死。)类型规律示例(1)活用为名词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乏困:缺少的东西。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正:万物之性。\n类型规律示例(2)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3)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完:使……完好。(4)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认为……美。\n例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9北京]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2)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节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译文:等到光武中兴时期,(光武帝)喜好经学儒术,还未即帝位,便先去寻译文:用锅来烧煮东西,一定要让水沸腾使蒸气弥漫,才能把各种食物煮烂。(“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熟烂。)\n(3)乃移书劝安抚使,宜如李牧守雁门故事,远斥候,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节选自秦观《淮海集》)译文:于是写信去劝安抚使,应该按照李牧守雁门关的旧例,远远地派出斥候打探,谨慎地观察烽火信号,加固城防,清理野外的物资,让敌人没有收获。(“远”,形容词作动词,远远地派出;“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观察。)访儒雅之士,采集搜求残缺的典文,补全缺漏散失的典籍。(“儒雅”,形容词作名词,儒雅之士。)\n(四)数词的活用类型示例(1)用作一般动词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2)用作形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活用为形容词,译为“全”。(3)用作状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数词“三”作状语,修饰动词“顾”。“三顾”即“三次访问”。\n关键技法分析语法,判断词类活用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名词或代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所处的位置违背了这个规则,该词语可能存在活用的情况。所以,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分析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是判断其是否活用及所属活用类型的核心方法。1.主语和宾语位置。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时,就可能活用了。如“携幼入室,有酒盈\n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幼”本为形容词,但它在该句中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小孩子”。2.谓语位置。谓语一般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黄”。3.状语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作状语,意思是“用侍奉兄长的礼节”。\n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公之先,既藉疆土归天子,其后至昭化,守和州,十有八年以卒。诏葬和州,子孙因家焉。至公,始葬其母于苏州吴县龙冈村之天平山,故今又为苏州人。公讳藻,字纯老,封仁和县开国伯,赐服金紫,年六十有一,元丰五年正月庚寅卒于位。公卒,上驰使临视其家,知其贫,特赐钱五十万,而官其弟若子孙凡三人。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其且殁,以遗事属余,而其家因来乞铭。(选自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有删改)....\n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因家焉      家:安家B.而官其弟若子孙凡三人官:赐官C.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善:善良D.其且殁,以遗事属余属:嘱托....C\n解析A项,联系上文可知,“子孙因家焉”应理解为“子孙就在那里安家”。这里的“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B项,“而官其弟若子孙凡三人”是说钱公去世后皇上对钱公家属非常照顾,这里的“官”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做官”,可翻译为“赐官”。C项,“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应理解为“钱公曾经跟我共事,(我们)互相交好”。这里的“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D项,“属”是通假字,通“嘱”,嘱托。\n【参考译文】钱公的先祖,凭借疆土归附皇帝,后来到了昭化,守卫和州,十八年后去世。皇上下诏将其安葬在和州,子孙就在那里安家。到了钱公,才在苏州吴县龙冈村的天平山下安葬了他的母亲,所以现在他又是苏州人。钱公名藻,字纯老,被封为仁和县开国伯,赐金紫官服,享年六十一岁,元丰五年正月庚寅日在官位上去世。他去世后,皇上立即派人到他家探视,了解到他家境贫困,特意赐给五十万钱,并且赐官给他弟弟及其子孙一共三个人。钱公曾经跟我共事,(我们)互相交好,他将要去世时,把身后事嘱托给我,后来他的家人就过来请我写墓志铭。\n知识2 文言虚词\n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叹词等,高考全国卷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将其融入断句题和翻译题中,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不能忽视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关键技法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5个技巧”1.语境推断法。要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n赋》)中,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故“而”用作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2.交换理解法。高考卷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考查文言虚词,即给出两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章,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一句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说明两个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3.对称分析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n往往相同或相似。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应该和“而”的用法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4.句位分析法。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还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其”,在句首,一般作语气副词;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n和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史记·田单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意思是“于是,就”。例10[2018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n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选自《白居易集》)...\n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n解析本题每项中的第二个句子,都来自教材,依次出自《苏武传》《过秦论》《兰亭集序》《鸿门宴》。准确识记教材中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快速解题。A项,上句中的“因”,“连词,于是,就”,这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下句中的“因”,“介词,通过”。B项,两句中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这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上句中的“之”,“助词,的”,这与“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下句中的“之”,“助\n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上句中的“若”,“动词,像,如同”,这与“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下句中的“若”,“代词,你”,与“属”连用,可译为“你们”。综上,答案是B。\n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2)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两者都具备的(人),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译文:不知道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n解析正确翻译这两句话,应准确理解虚词的意思。(1)中的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构成选择疑问句,可不译。“复”,“副词,再,又”。(2)中的“者”,“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兼而有者”可以翻译成“两者都具备的(人)”。“其”,“副词,大概,或许”。\n【参考译文】从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霅溪与汀洲相连,汀洲又名白洲。梁朝吴兴太守柳恽在这里写诗说“汀洲采白”,于是人们就以白作为汀洲的名字。往前不知道几十万年,往后又几百年,此处有白洲之名,但没有亭子,全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做刺史,才剪除丛生的树木,疏导河流,建造八角亭来游玩歇息。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为刺史,于是疏通四条水渠,深挖两个池子,建造三个园子,构筑五个亭子,花木荷竹,船桥廊室,以及游览集宴歇息住宿的设施,没有不齐备的了。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道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n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寄来信送来图,请我写一篇记文。杨君先前治理舒地,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是杨君能革除弊端,兴办有利之事,像改革茶法、变更税书一类的就是。早先谢、柳治郡,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有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治郡,心忧百姓,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景。两者都具备的(人),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n知识3 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n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因此要熟悉并掌握文言句式的类型。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类。文言固定句式可以表示疑问、比较、反问、感叹等,考生复习时要分类记忆。关键技法判定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三种方法1.寻找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尤其是固定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确定属于何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中的“者”“也”,被动句中的“见”“为”等。\n2.联系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式,无任何语言标志,如无标志判断句、无标志被动句、省略句等,这时就需要考生联系语境来判定其属于哪种特殊句式。3.分析语法。考生要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谓语部分“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要求。\n例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蜀使至,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节选自《三国志·诸葛恪传》)\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译文:蜀国是陛下在外的养马房,如今有了恩赐的诏令,马一定会送来的,怎么敢不谢恩呢?解析画横线句子中的“夫蜀者陛下之外厩”是有判断标志词语“者”的判断句。\n【参考译文】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时就很有名气。蜀国派的使者到了,群臣汇集,孙权对使者说:“这位诸葛恪向来喜欢骑马,请回去告诉丞相(诸葛亮),为诸葛恪送一匹好马。”诸葛恪于是马上跪拜致谢,孙权说:“马还没有送到,你谢什么呢?”诸葛恪答道:“蜀国是陛下在外的养马房,如今有了恩赐的诏令,马一定会送来的,怎么敢不谢恩呢?”诸葛恪的才思敏捷,都像这样。\n例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迁大鸿胪。龟兹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余国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乃移书敦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节选自《三国志·魏书》)\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译文:劳苦自己的百姓,在无益的事情上耗费钱财,被夷狄讥笑,这是过去留下的祸患。解析画横线句子中的“为夷狄所笑”是有被动标志词语“为……所……”的被动句。\n【参考译文】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后升为大鸿胪。龟兹王派儿子到朝廷来,朝廷赞美他不远千里而来,奖赏龟兹王的礼物很丰厚。其他属国也都派儿子到朝廷来,使者接连不断。崔林担心他们派来的人有的不是真的,只是暂且找些疏远亲属或经商的胡人,借他们来通使命,可以得到封赠的好处,而且沿途还要护送,给国内带来很大的损失。劳苦自己的百姓,在无益的事情上耗费钱财,被夷狄讥笑,这是过去留下的祸患。崔林于是发文书到敦煌说明意图,并抄录前代接待各国丰厚或简约的旧例,使接待之礼有固定的标准。\n例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译文:可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买下那匹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解析(1)句中“马已死,(他)买其首五百金”省略了主语。(2)在“买之”后省略了介词“以”,即“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译文: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n【参考译文】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都没能买到。近侍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买下那匹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寻求的是活马,为什么用五百金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是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买到的千里马就有三匹。\n例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张鉴字德明。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凡十余年。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释褐大理评事。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会命曹彬等进讨幽州,问群臣以方略,鉴上疏极言不可。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节选自《宋史·张鉴传》)\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命曹彬等进讨幽州,问群臣以方略,鉴上疏极言不可。译文:正逢命令曹彬等进军讨伐幽州,皇帝向大臣们询问方针策略,张鉴上书极力主张不可以。解析画横线句中“问群臣以方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方略问群臣”。\n【参考译文】张鉴字德明。张鉴出身将军之家,幼时能够爱好学习,进入卫州霖落山修习学业,总共十多年。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及第,升为朝官,担任大理评事。奉诏判决江左的案件,昭雪冤屈积案很多。历官为殿中侍御史。正逢命令曹彬等进军讨伐幽州,皇帝向大臣们询问方针策略,张鉴上书极力主张不可以。论者认为张鉴是燕人,阻止进军的主张不忠心,太宗置之不问。\n例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独孟容诣中书雪涕而言曰:“昔汉廷有一汲黯,奸臣尚为寝谋。今主上英明,朝廷未有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谓国无人乎?然转祸为福,此其时也。莫若上闻,起裴中丞为相,令主兵柄,大索贼党,穷其奸源。”(节选自《旧唐书·许孟容传》)\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主上英明,朝廷未有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谓国无人乎?译文:如今皇上英明,朝廷没有过失,而狂贼胆敢如此妄行,难道说国家没有人了吗?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宁……乎”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可译为“难道……吗”。\n【参考译文】唯独许孟容来到中书省并擦着眼泪说:“从前汉朝的朝廷里有个汲黯,奸臣尚且为之打消阴谋。如今皇上英明,朝廷没有过失,而狂贼胆敢如此妄行,难道说国家没有人了吗?然而变祸为福的机遇,就在这个时候。不如向皇上奏说,起用裴中丞为宰相,使他掌管兵权,大肆搜捕贼党,追究奸人作恶的根源。”\n例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及侯景攻陷历阳,自横江将度,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译文:我把生命献给了国家,常常担心不能为国尽忠而死,今天的事情,又有什么可以让我吝惜(生命)的呢?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何所”是表示比较的固定句式,可译为“有什么”。\n【参考译文】侯景攻克历阳后,将要从横江浦渡江,江子一率领一千余名水兵想在下游迎击,副将董桃生逃跑,江子一只好退回南洲,收拢剩余士卒,步行前往建邺,在文德殿拜见皇帝。皇帝对他发怒,他把具体情况作了报告,并且说:“我把生命献给了国家,常常担心不能为国尽忠而死,今天的事情,又有什么可以让我吝惜(生命)的呢?不死在宫阙之前,就必然死在宫阙之后。”\n阅读文言文阅读指导\n文言文阅读指导一、文言文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观念1.整体观。一要全面理解,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文特点。二要注意选文的标题、选文的出处、注释和试题等。2.文体观。无论是以记人为主的传记,还是以叙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文言文,都可以看作不太复杂的记叙文。从文体观出发,在阅读时要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n二、了解高考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传记1.传主特点: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有官职在身,有不凡的业绩,而且其道德品质堪称表率。2.结构特点:传记的结构一般是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主要包括传主的生平简历和主要事迹。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册封奖赏、死后评价及卒年谥号。\n3.语言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一般用最简练的几个词点到为止。纪事本末体文言文1.纪事本末体的概念: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2.纪事本末的写法: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如“玄武门之变”的相关记录,可能分散在唐史的各个部分中,纪事本末会把相关内容提炼出来,先\n讲“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再讲过程,最后讲结果,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文言文阅读的“两大步骤”第一步,“题文对读”,明确问题,扫清阅读障碍。“题文对读”指做题时注意试题和文章协调配合、相互印证。选择题的正确部分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错误部分常常是某个细节有误,也能起到“观其大意”的作用。比如,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在阅读文本时,考生可以先浏览选项,然后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这样既可以\n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文本。第二步,理清层次,有效阅读。1.关注开头和出处。传记一般在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任职等;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选文出处中的题目大都是文本叙述的核心事件,如2021年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就是围绕核心事件“契丹盟好”,讲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考生抓住这些基本信息,就可以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2.关注人物经历和事件。阅读传记时,可以抓住表时间、地点、官职\n等的词语,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阅读纪事本末体文言文时,先理清文本讲述了几件事,并按事件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再具体分析事件本身,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出现的人物。3.抓评述文字。文末如果出现关于主人公或事件的评述文字,考生要认真对待,从中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n阅读范例类型1 传记文1[2020全国卷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第一层]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n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n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第二层]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第三层](节选自《宋史·苏轼传》)\n技法演示本文可以分为三层。(见文中“∥”处)1.关注开头。(对应第一层)介绍传主姓名、籍贯等基本情况。2.把握人物经历。(对应第二层)事件一 母亲程氏亲自教苏轼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往往能领会要点。(对应第3题A项)事件二 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感到惊喜,苏轼考\n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拜谒欧阳修。(对应第3题A项)事件三 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法施行中,苏轼常常让新法造福百姓。(对应第3题B项)事件四 元祐元年,苏轼任中书舍人。事件五 元祐三年,苏轼代任礼部贡举,放宽禁约,奏请驱逐侮辱、诬陷应试士子的宦官。事件六 元祐四年,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三分之一的上供米;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还建造治病场所,积聚钱粮。(对应第3题C项)\n事件七 徽宗即位,恢复朝奉郎职务。事件八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去世。3.抓评述文字。(对应第三层)这是对苏轼文章的评价。(对应第3题D项)\n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A\n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排除干扰项。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语法知识,依托句子成分,判断句读。“坐庭中”“噤未能言”的主语均为“士”,“噤未能言”语意完整,不可断开;“轼宽其禁约”句子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故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内侍”,所以“技”后应断开,“内侍”后不应断开,排除D项。\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B解析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C\n解析“同时又……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译文: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译文: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n解析(1)关键词“粜”(出售)、“挟”(带着)、“活”(救活)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鲜”(少)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n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论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n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n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父亲苏洵写文章,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就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开始时没有固定的质地(形式),但是(云或水)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下来并诵读它们。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n类型2 纪事本末体文言文文2[2021全国乙卷,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第一层]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n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第二层]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n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第三层]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第四层](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n技法演示1.关注出处。通过审读出处中的题目,我们可以推知“君臣论治”是该文本叙述的核心事件,且文本围绕该事件展开叙述。另外,“贞观”二字,还会引导考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成就和“君臣论治”之间的关系。2.关注事件。本文主要叙述了四件事,可将其分为四个层次。(见文中“∥”处)事件一 人物:唐太宗和戴胄。事件起因:唐太宗要处死假冒资历和门\n荫的官员。事件经过:戴胄认为皇上的命令和法律相冲突时,应该以法律为标准。事件结果: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对应第3题A项)事件二 人物:唐太宗和李乾祐。事件起因:裴仁轨私役门夫,唐太宗想要杀他。事件经过:李乾祐说服唐太宗不可轻罪重判。事件结果:唐太宗免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对应第3题B项)事件三 人物:唐太宗。事件:唐太宗反复申明对待死囚的审慎态度和举措。结果:很多人因此得以活命。(对应第3题C项)事件四 人物:唐太宗和魏征。事件:魏征和唐太宗对滥杀无辜的不同\n看法。魏征认为是炀帝无道,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张元济)不尽忠两者兼而有之。(对应第3题D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C\n/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解析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多诈冒资荫”修饰前面的“选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的意思是“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D两项。“有……者”的意思是“有……的人”,为固定句式,“上欲杀之”的意思是“皇上想要处死他”,语意完整,故“上欲杀之”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选C。\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B解析“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极刑”指死刑或宫刑,“抵极刑”并不会把犯人的尸体示众。\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D\n解析“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原文说的是“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由此可知,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不尽忠导致了隋朝灭亡。\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译文: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译文: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n解析(1)关键词“忿”(愤怒)、“信”(信用)各1分,“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覆视”(复核查验)、“矜”(怜悯,同情)、“状”(情形)各1分,句子大意2分。【回归教材】①《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验之以事”是“以事验之”的倒装,“以”是介词,与“事”构成状语)②《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信用,诚信)③《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同情)\n【参考译文】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n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n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魏征\n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他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皇上,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n考点1 文言文断句考点2 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考点3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考点4 文言文翻译\n考点1 文言文断句必考点\n命题特点从考查形式看,全国卷的断句题为客观题。一般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四个断句选项,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该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①断句材料中很少有标明句子起始的虚词;②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相似的选项中只有一二处不同;③错误项中一般有2处或3处错误的划分点。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重要\n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③误拆连动成分;④误拆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必备知识\n关键技法文言文断句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理解大意。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考生要正确断句,既要全面理解、透彻分析文章内容,还要通过把握上下文以及词句本身的内容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以此判定语句停顿点的位置。第二步,将选项分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第三步,排除错误选项。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二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n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文意和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在这一步中,可采用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找准动词、借助虚词、依据对话标志等方法来排除。第四步,通读检验。确定选项后,通读一遍全文,检验选项是否正确。典例[2021全国甲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n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n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n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n解析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发现,不同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另一处是“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先看后一处,“临江人”“阆州人”分别是对“王钦若”和“陈尧叟”籍贯的介绍,其前后都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第一处,“契丹大举入寇”的意思是契丹大举入侵进犯,语意完整,“时”应作“虏寇深入”的时间状语,故应在“时”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n【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进犯。当时因为敌人深入中心地带,朝廷内外极度吃惊,(皇帝)召集群臣询问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亲临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亲临成都。皇帝拿这件事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为陛下谋划了这两个计策?”皇帝说:“你暂且判断一下这两个计策是否可行,别问谋划的人是谁。”寇准说:“我想要得到谋划计策的人,将他砍头,用他的血涂鼓祭祀,然后北伐!陛下神明威武,武将和文臣和谐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会逃跑;不这样的话,就出奇计或奇兵来阻挠敌人的谋划,坚守阵地来使敌军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n的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放弃宗庙社稷,想要亲临楚、蜀,所到之地人心溃散,敌人趁着胜利深入,天下可以再保全吗?”皇帝心意才坚定,于是询问寇准说:“现在敌人的骑兵疾奔猛冲,而天雄军实际上是军事重地,如果沦陷,那么黄河以北地区都是契丹的国境了。谁能够作为守官?”寇准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急速召唤当面训示,授予诏书让他前行。”王钦若到达,还没等他开口,寇准急忙说:“皇帝亲自领兵出征,现在不是臣子推辞拒斥的时候,参知政事是国家掌权的大臣,应当体察这个心意。”王钦若惊恐不敢推辞。闰月乙亥日,朝廷让参知政事王钦\n若任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连同他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的统军顺国王萧挞览进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出兵打败契丹军,斩杀他们的副将,获得他们的军用物资。契丹军又进攻北平砦及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主及契丹主母亲聚合兵力进攻定州,宋兵在唐河抵御,攻击他们的游动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兵,号称有二十万人,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个时候,宋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陈说恢复和睦友好关系的好处,契丹认为这是对的,派遣李兴进行和平谈判。皇帝说:“我难道想滥用武力吗?只想停息战争。如果答\n应互相往来和好,就应当派遣使者。”冬十月,皇帝派遣曹利用去契丹军营。十二月庚辰日,契丹使者韩杞手持国书与曹利用一同前来,请求结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所说的赠送土地的事情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取此地,我会决一死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仍然贪图关南,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带着国书来重新商议,皇帝没有答应便离去。曹利用最终凭借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达成盟约后返回。\n考点2 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必考点\n命题特点本考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举考试、古代教育、古代职官、姻亲制度、礼仪风俗、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等。古代文化知识题常见的设误方式1.范围不清。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5题D项解释“太子”时,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2.概念不清。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11题C项解释“尹”时,说“是知府\n的简称”,“尹”是官的通称,“知府”指明清时府一级的行政长官。两者不是同一概念。3.张冠李戴。如2016年全国卷Ⅲ第5题A项解释“礼部”时,说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的应是户部。4.以今推古。如解释“胡床”时,说成“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睡具”,而“胡床”在古代是一种卧具或坐具。5.列举错误。如选项说古代盛酒器皿很多,列举了“尊、壶、爵、角、觥、釜”,其中“釜”指的是煮炖食物用的炊具。\n6.多义误判。古代的一些词语一般有多个含义,考生如果只知其一,就容易出现错误。如“迁”,作为官职调动的专用词,既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又指贬谪、放逐。关键技法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三种方法1.分类串记法。对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课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并进行精准高效的记忆,才能做好古代文化知识题。考生可以按照古代文化知识的种类进行梳理记忆,分类一般包括科举、\n礼仪、官职等。2.区分易混法。古代文化知识中常有一些易混的知识点,考生在记忆时可以将相似或相近的古代文化知识单独列出,对比记忆,如“谥号”“庙号”“年号”等。3.表格记忆法。将某些具有关联性的古代文化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在识记时会更加系统、清晰、高效。如下面的“常见官职变动词语简表”。\n常见官职变动词语简表表任命授、拜、除、封、征、辟、补。表升官擢、拔、陟、升、迁。表调动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左迁、迁谪、谪、逐、贬、黜。表罢免夺、黜、罢、免、去、废。表兼职或代理兼、领、权、行、假、署。表辞官辞、致仕(年老退休)、告老(年老退休)、退、归故里、乞骸骨。\n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的方法1.根据积累,排除明显的错误。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个错误选项,考生通过分析选项的表述,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断正误。如“吏部”可以根据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做出判断。2.分析推断,最终确定答案。对一些不好判断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生可以通过联系教材、分析语境和拆分词语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具体方法如下:①联系教材,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近几年的考情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n知识大多与教材有关,有的直接在课文中出现过,考生要对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准确识记。做题时遇到不好判断的知识,可以回想一下其是否在课文中出现过,看看其在选文中的意义是否与在课文中的意义相同。如“视事”,联系《张衡传》中的“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可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②分析语境,判断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注重把握具体语境,从相关背景、语句意思等来判断选项所给词语的解释是否符合语境,上下文的意思是否贯通。\n③拆分词语,把握词语的整体意思。虽然选项所给词语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考生可从这个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意思初步判断该词语整体的意思。如“黜陟”,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由此可初步判断“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典例[2021全国甲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n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C解析“闰月”在平时经常说,但考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闰某月应加在某月之后。\n考点3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必考点\n命题特点2021年全国卷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改变了往年对原文有关内容先概括后分析的命题形式,改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往年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物品质、特点的概括,二是对文本涉及的人物、事件等内容的归纳或评价,三是对文中相关事件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常见的设误方式1.曲解文意。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会故意将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n弄错,故意歪曲原文语句的意思。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D项中的“母亲、兄弟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对应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母以哭子死”。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的,而不是被迫害死的;且“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文中只说“系其群从十四人”,“系”的意思是“拘囚”,不是“致死”。2.颠倒顺序。故意颠倒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的顺序。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2题C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误。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比不\n上贾谊,然后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3.张冠李戴。命题人常常将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或非此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当作此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等。考生一定要围绕“什么人,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梳理内容,看选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2题B项,“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4.无中生有或遗漏信息。命题人凭空添加或遗漏相关内容。如2020年\n天津卷第11题C项,“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错误。原文中对士农工商的论述,表明士农工商皆靠勤劳治家谋生,并没有说叶氏先祖中有士农工商。5.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考生在比对时要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如2020年浙江卷第16题B项,“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如同庙堂礼器”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因触犯君主……理想郁结于心”说的是司马迁,“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说的是韩愈。\n6.颠倒是非。针对某一问题,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中的相关表述相反。如2017年天津卷第12题B项,“他追求好名声”错误,原文说他“不好徼名于世”,意思是他不喜欢在社会上求取好名声。关键技法解答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的方法1.比照原文,准确定位。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叙述部分相对应的句子,再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句子结构,注意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切记不可凭印象做判断。\n2.细致比照,正确抉择。将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有没有颠倒,地点有没有混淆,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选项中对关键词或关键句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添加或遗漏信息等。典例[2021全国甲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n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D\n解析“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根据原文“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知,是契丹主动来议和的。\n考点4 文言文翻译必考点\n命题特点文言文翻译题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的必考点。文言文翻译题主要采取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但不排除用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如2020年北京卷第8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命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得分点主要在两方面:一要译出大意,往往赋2分;二要准确翻译出句中的关键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一般是每点1分。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3题\n(1)小题,“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既考查了关键词“忿”(愤怒)、“信”(信用),又考查了状语后置句“断之以法”(正常语序为:以法断之)。此外,不能忽视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是“以”“其”“因”“乃”这四个。2.选取文意连贯性、整体性较好的一个或一组句子。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3题(2)小题,“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这是对苏轼文章的总结评价,相对独立,又和前文关联甚密。\n关键技法文言文翻译的满分技巧一、把握翻译的标准、原则1.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要更注重“信”“达”这两点。\n2.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可以意译。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二、遵循翻译的规范思路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前要瞻前顾后,梳通文意,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语境把握句意。2.由点及面,逐项突破。以词语、句式、句意为核心,先字字对译实词,\n再分析虚词,然后落实句式。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3.通读检查,防止错漏。翻译完成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译、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没有语病等。三、掌握翻译的“9字诀”1.“留”。即保留文言语句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与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相同,所以“劳苦\n而功高”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2.“换”。①将古代汉语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②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注意翻译要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成正常语序,使译文通顺。考生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如“若亡郑而有益于\n君”(《烛之武退秦师》)的正常语序为“若亡郑于君有益”。②定语后置,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未之有也”(《张衡传》)的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4.“删”。即把句中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等删去。如句首语气词“盖”“夫”等、音节助词“之”“于”等、连词“而”“则”等。比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中的“夫”为助词,无实义,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翻译时应删去。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偏义复词,翻译时应把\n只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赘余或不合文意。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翻译时,“父”和“弟”要删去。5.“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语不同的地方,考生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通顺。在翻译时需要补充成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②行文中省略的内容,如介词、\n关联词等;③数词后面的量词;④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认为”等词。如果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用括号括上。对于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能加括号。6.“拆”。遇到复合词时,考生要记得它是两个词的组合,要先将其拆开,再逐个翻译,切忌把它当成一个词来理解。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在翻译时,考生要采用拆分法,将其翻译为“妻子和儿女”。另外,在翻译并提句时也要采用拆分法。如“自非亭午夜\n分,不见曦月”(《三峡》),在翻译时,要对并提的部分进行拆分,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7.“加”。文言文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要在该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在翻译时,“难”和“易”就可通过加字译为“困难”和“容易”。8.“并”。文言文中有些使用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在翻译时要注意适当合并。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可以翻译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n9.“套”。文言文中有些是固定句式,在翻译时可以结合语境直接套用句式将其翻译出来,如“以……为……”的意思是“把……当作……”,“有以……”的意思是“有用来……”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对举的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相同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可以套用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明白了“戴”的词性和词义,可以推知“腰”是动词,意思是“佩带”。\n典例[2021全国甲卷,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译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译文: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n解析(1)关键词“每”(经常,常常)、“辄”(就)、“引去”(退去,撤退)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若”(如果)、“故事”(先例)、“宜”(应当)各1分,句子大意2分。\n真题·感知高考方向\n文1[2020全国卷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n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n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A\n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n解析解答此题,要先通读画波浪线语句,在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找出其不同之处,快速锁定需要重点分析的部分,再通过分析语意以及句子结构等来排除干扰项。此题中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即出民抵吏罪”这两处。“不胜”的意思是经受不住,“考掠之惨”的意思是严刑拷打,“考掠之惨”应作“不胜”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根据语境可知,“出民”和“抵吏罪”是王安中对此案件的两个处理结果,“出民”“抵吏罪”都是动宾结构,中间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项。选A。\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C\n解析“皇室宗族所居之处”说法错误,“禁中”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知识链接】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C\n解析“金人前来归顺”说法错误,原文“金人来归燕”的意思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译文: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译文: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n解析(1)关键词“蠹国害民”(祸国殃民)、“悚然”(惊恐的样子)、“纳”(采纳)各1分,大意2分。(2)关键词“跋扈”(蛮横暴戾)、“第”(只是)、“曲意”(违心)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他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瑞应,朝廷大臣就写表章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所写的表章,称他是奇才。有一天,特地出示三道制诏让他草拟,王安中马上完成,皇上就在草拟的诏令的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n不久,从秘书少监被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追踪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和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这个百姓到开封府诉讼,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于是无辜而服罪。王安中查访得知这个案件,考察后得知受冤的情况,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凭借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及亲戚邻里都借此攀附拉关系。王安中上书请求从今以后招请山野道士,应当要求引荐人负担保责任;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再次上书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n说:“本来打算马上按照你的奏章办,但是临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就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知到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皇上因此升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承旨。宣和元年,授予王安中尚书右丞一职;宣和三年,王安中担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弹劾王安中勾结王黼、\n童贯以及不稽查郭药师违反朝廷命令之事,王安中被免去现任官职,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降级授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内调到道州,不久放任他自由行事。绍兴初年,复职担任左中大夫。王安中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王安中前往,王安中不久后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王安中写文章厚实脱俗,尤其擅长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百韵来记载这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用大字书写在殿堂屏风上,在场所有的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他们。他就是如此被重视。\n文2[2020全国卷Ⅲ,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n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n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B\n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n解析断句题旨在判断句子的完整性,其中多主谓宾结构。“何者”意为“为什么呢”,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黎庶不达其意”的意思是“百姓不明白朝廷(这样做)的用意”,“黎庶”为主语,“不达”为谓语,“其意”为宾语,故应在“其意”后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A解析太守并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C\n解析C项中的“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不能到任。\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译文: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译文: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n解析(1)关键词“时疾”(流行病)、“染易”(传染)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笃”(病重)、“苦”(病痛)、“营”(求)各1分,句子大意2分。【回归教材】(1)中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可参考高中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一句。(2)句中的“笃”与《陈情表》中“刘病日笃”一句中的“笃”意思相同,“营”与初中教材中《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一句中的“营”意思一致。\n【参考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和鬓发雪白,当时的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担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打算让你担任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诸王的佐吏呀!”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已经不值得计较,自然应当在合适时任职。至于越级擢升,这是我不愿意的。”于是王彪之就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了郡内居民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府诉说冤屈。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了谢毅,(将他)交付廷尉(候审)。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身无爵位,不归廷尉管理,不肯受理,与州\n府来回反复推辞。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书据理争论,当时的人将他比作张释之。当时朝廷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朝政,询问王彪之是否应大赦。王彪之回答说:“中兴以来,郊外祭祀往往有大赦,愚臣猜想(这)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呢?百姓不明朝廷(这样做)的用意,又以为郊外祭祀必有大赦,到这时,凶顽愚昧的人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简文帝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生疫病。按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到此时,百官大多家有时疾,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疫病之年,没有\n哪一家不被传染。如果因此不再入宫,那近侍也会立刻空缺,皇宫中的官署将会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话。到简文帝驾崩时,朝廷百官疑虑不安,不敢立定继承人。有人说,应当等大司马处置。王彪之严肃地说:“天子驾崩,太子继位,岂容大司马变更!若先去当面询问,必定反被大司马责怪。”于是朝廷议论才确定下来。到孝武帝即位时,太皇太后因孝武帝年幼,便命令桓温依照周公旧例代理朝政。事情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是不同于平常的大事,大司马必定会再三辞让,使国事停顿,荒废先皇遗业,不敢奉行命令。谨具封文呈还宫内,请求停止此事。”这事就没有施行。朝\n廷加封王彪之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太元二年,王彪之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便以光禄大夫追赠他,谥号简。\n文3[2019全国卷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n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n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B\n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n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结合上下文,通过分析语意和句子结构进行判断,从而排除干扰项。“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虽然年轻”,句意、结构均完整;“奇才”即“杰出的才能”,作“有”的宾语。故“少”和“有奇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而”表修饰,其前不可断开,排除D项。“听用”即“听从任用”,“王即不听用鞅”意为“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不听用鞅”为“必杀之”的前提,故“必杀之”前应断开,排除C项。选B。\n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B\n解析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孙武是有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知识链接】秦穆公,一作秦缪公,嬴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谥号穆。在位期间,称霸西戎,广求贤才,为春秋五霸之一。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周易》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变法,历史名词,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的变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事件——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时期的头等强国。黥,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刺刻犯人面额或身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C\n解析“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由原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译文: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n解析(1)关键词“苟”(如果)、“法”(效法)、“循”(遵守)各1分,大意2分。(2)关键词“期年”(一年)、第一个“之”(到)各1分,状语后置句“令行于民”1分,大意2分。\n【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n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n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n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n文4[2021新高考Ⅰ卷,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n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n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n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n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D\n解析“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指各种政务。【知识链接】宗室:中国、日本、缅甸、朝鲜、越南等亚洲文化圈国家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的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中国古代专设官衙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寺”“宗人府”等。\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B\n解析信息定位:“或请重法以禁之……安用重法邪”。具体分析:“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文中唐太宗没有表明这一观点。\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译文: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n解析(1)关键词“患”(担心)、“密”(暗地里,秘密)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恶”(讨厌,厌恶)、“乐”(喜爱)各1分,句子大意2分。\n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2分)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n解析回答第一问,需联系上文“君恶闻其过……化为忠”的意思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需要联系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撰书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来进行理解。【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n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育百姓,怎么可以使百姓辛劳来养活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有几位有功者没有降。太宗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有人请求用严酷的刑法来禁止偷盗,太宗笑他说:“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迫,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减少浪费,轻徭薄赋,选用清廉守正的官吏,使百姓吃穿有\n余,那么他们自然不去做盗贼,怎么用得到严酷的刑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大门不闭,商人旅客可在野外住宿。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向他询问为政之道。张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畏惧,只知道奉命加以执行罢了,没有敢违抗的。靠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假使做到得失参半,荒谬悖理的地方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人的阿谀奉承蒙蔽,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分别让他们担任事务,自己安坐在朝廷上,天下太平,考查臣下的成败,然后施以刑罚或者赏赐,(如\n果能够这样,)还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吗?”太宗赞许他的言论,提拔他为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犯的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贿赂给他,他才接受,这是陷害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加以引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不一味顺从,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还担忧国家治理不好吗?”\n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动影子就随之而动。\n文5[2021新高考Ⅱ卷,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諮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n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n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n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n解析“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为“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其主语是“祖逖”,谓语是“有”,宾语是“大志”,“少”意为年少时,作状语修饰“有大志”,句子结构完整,其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同寝”的意思是一起睡觉,“同寝中夜”说不通;而“中夜闻鸡鸣”中,“中夜”作时间状语来修饰“闻鸡鸣”,意为在半夜听到鸡叫声,语意通顺,由此排除A项。另外,“蹴琨觉曰”中,“蹴”的宾语是刘琨,“觉”表示刘琨被踢后醒了的状态,其间不应断开,选C。\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C\n解析“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误,根据原文中的“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可知,祖逖率领的应是自己招募的私人军队。\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A\n解析“尽力支持”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可知,司马睿连铠甲和兵器都未供给祖逖,还让祖逖自己招募士兵,从中难以看出“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强加因果。\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译文:祖逖没有回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从中收取十倍利益。译文:(祖逖)知道大事业难以成功,感伤激愤而生病。\n解析(1)“报”(回复,答复)、“听”(听任)、“互市”(往来贸易)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功”(事业、功业)、“遂”(成功)、“感激”(感伤激愤)各1分,句子大意1分。\n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2)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3)祖逖禁止各将领侵犯后赵百姓。(3分)\n解析审题题眼:说明“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的具体原因。信息定位:“后赵王勒患之……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具体分析:根据“后赵王勒患之……求通使及互市”,可以概括出原因一: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根据“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可以概括出原因二: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根据“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可以概括出原因三:祖逖禁止各将领侵犯后赵百姓。\n【参考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少时就有大志向,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一起睡觉,半夜听到鸡叫声,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等到渡过长江,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不行德政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由于皇族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让戎狄钻了空子,祸患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征讨,派遣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中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n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他任命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招募士兵。这一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的私人队伍共一百多人渡过长江,到了长江中段,祖逖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太平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淮阴,开始熔炼铸造兵器,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进入谯城后,石勒派遣石虎围困谯城,桓宣来救助祖逖,石虎撤军离去。晋王向全国发布征讨的文书,说:“石虎胆敢率领贼寇,渡过黄河肆意残害百姓,如今派遣大军、三万精锐士兵,从水道和陆道\n分出四条路,直接到敌人的场地,接受祖逖指挥调度。”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截击后赵军队,镇守后赵而归附祖逖的人很多,后赵领土日渐狭小。秋天七月,朝廷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约束自己,乐善好施,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以礼遇结交。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地区谋划。后赵王石勒对此感到担忧,于是下令让幽州官吏为祖逖的祖父、父亲修建坟墓,安置两家守墓人,趁机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者和往来贸易。祖逖没有回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从中收取\n十倍利益。祖逖约束各将领不让他们侵犯暴掠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相交之处,稍得休养生息。大兴四年秋天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担任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认为自己已经清除纷乱收复黄河以南各地,然而戴渊突然就来总管它们,祖逖心里十分不高兴。又听说王敦和刘瑰、刁协结怨,朝廷将有内部变乱。(祖逖)知道大事业难以成功,感伤激愤而生病。九月,祖逖在雍丘逝世。豫州百姓如同失去了父母一样,谯、梁等地的百姓都为他修建了祠堂。祖逖死后,后赵军队多次进犯黄河以南地区,攻占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御,退兵驻扎寿春,后赵于是攻取了陈留,梁、郑一带又陷入骚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3:43 页数:258
价格:¥3 大小:828.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