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1讲有实际意义充句子成分--文言实词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1讲有实际意义充句子成分--文言实词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任务三 基础知识第1讲 有实际意义,充句子成分——文言实词一、五类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断句、概括分析、翻译句子、简答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知识。类型一 多义实词“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1.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例释(1)连锁式引申(2)辐射式引申2.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如:【即时训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属”字的含义。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同“嘱”,嘱托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zhǔ,劝请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隶属 ④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类⑥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zhǔ,撰写⑦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等辈⑧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zhǔ,接连出现类型二 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1.2.【即时训练】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古义:它的旁边今义:指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①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十分,极④依乎天理(《庖丁解牛》) 古义: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类型三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如: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活用作动词,驻军。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活用作动词,说出。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雨”活用作动词,下雨。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惑而不从师。(《师说》)“惑”活用作动词,有了疑惑。2.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含有“使……怎样”“让……怎样”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为使动用法,使……称王。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名词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为意动用法,以……为师。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注 意。(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侧”活用作状语,在旁边。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活用作状语,用箕畚。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活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④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活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朝”“暮”均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活用作状语,每天。(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西”活用作状语,向西。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即时训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一样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法律规定③沛公军霸上(《鸿门宴》)驻扎④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从小路⑤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递眼色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游泳 ⑦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⑧下江陵(《赤壁赋》)攻占⑨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使……成为边疆⑩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为侣 以……为友(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它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活用作名词,射箭的技术。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活用作使动用法,使……斗。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需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分辨。如: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饮”活用作使动用法,使……饮。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国”中的“死”活用作为动用法,为……死。【即时训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埋伏的部队、伏兵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恩惠③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使……灭亡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使……起舞 使……哭泣⑥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使……活⑦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使……退却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跟从,率领,带领⑨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使……朝见 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为……哀叹(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活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威”活用作动词,威慑、威震。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活用作使动词,使……变绿。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形容词的异动用法,认为……奇怪。【即时训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缺少的资粮②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危急的事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友善、交好④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明亮⑤因人之利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损害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使……快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使……弱⑧空以身膏草野(《苏武传》)滋润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以……为耻⑩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以……为壮(四)数词的活用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处于谓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或名词。 如: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一”活用为动词,统一。【即时训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名词,一体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动词,统一③用心一也(《劝学》)形容词,专一④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副词,全、都类型四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还有,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多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通常,也把这种古今字视为通假字。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同“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的分类: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字,也可以写那个字“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里的“知”同“智”假借字借用一个字来表示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另一个字,这借来的字叫假借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且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同“早”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多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古今字,用“同”表示,对于通假字,用“通”表示【即时训练】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冯”同“凭”,乘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同“背”,违背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供”,供给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郤”同“隙”,隔阂、嫌怨⑤夙遭闵凶(《陈情表》)“闵”同“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类型五 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为衬字。再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出入”只有“入”的意义,“出”为衬字。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因此,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否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此外,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实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区别。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前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后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即时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C.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C 解析:往来:(使者)去的和来的。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亡”,“存”是衬字。B 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公”是衬字。D项,“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C 解析:“形影”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A项,偏义在“远”,“近”是衬字。B项,偏义在“作”,“息”是衬字。D项,偏义在“长”,“少”是衬字。二、词义推断七种方法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只有在平时尽可能多地积累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才能从容应对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1.语境代入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所谓“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有些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中的“遂”原本有“成功”“顺心;称意”“推荐或举荐”“养育”“副词,竟然”“连词,于是”等义项。根据原文语境“大兴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担任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认为自己历经艰难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来统领这里,祖逖心里很不高兴。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发生)”,可推断此处应是(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感慨激愤而生。所以“遂”应解释为“成功”。【即时训练】1.(2020·北京卷)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语境A.难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B.而二子无喜志 志:心思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C.智伯不悛 悛:悔改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D.晋绝不祀 绝:灭亡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A 解析: 语境是,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随晋国去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必定殃及韩、魏两国。此处在阐述各国间的利害关系,以及赵国灭亡的后果。所以,此处的“难”,应该是名词“灾难”。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语素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中“诸将鲜能及者”,句中的“鲜”可以联想成语“鲜为人知”,解释为“很少”。【即时训练】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联想相关的成语A.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喻:明白、通晓家喻户晓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严惩不贷C.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责:责罚求全责备D.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太平长治久安C 解析:成语“求全责备”中“求”“责”都是“要求、索求”的意思,该成语是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句意是说每索求一只蟋蟀,就会让数家破产。所以,C项解释不正确。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2021年全国卷乙中,“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的“矜”,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这两句中的“矜”(怜悯)的意思,从而可判断此处“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的“矜”也是“怜悯”的意思。【即时训练】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联系教材中相关句子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B.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丽亡: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不如因善遇之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 解析:A项,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本意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解释为“劝告”是正确的。B项,可联系《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解释为“逃跑”是正确的。C项,可联系《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遇”应解释为“对待”。通常“厚遇”“善遇”解释为“优待”。故该项解释是错误的。D项,可联系《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解释为“致力”是正确的。4.语法成分推断法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21年浙江卷中“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的“病”,其前为副词“尝”(曾经),其后为名词“景山”,所以“病”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作为动词理解。再根据句意,可推知“病”解释为“批评,不满”是正确的。【即时训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C.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坚:坚硬的铠甲D.不意乃在朝列意:动词,料想B 解析:句中的“奇”如果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奇”字前有主语“王筠”,后有宾语代词“其”,可确定“奇”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应作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对……感到惊奇”。5.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即时训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B.变姓名,诡踪迹诡:隐蔽C.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多余D.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蠹:损害A 解析:“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两句为并列结构,句式相同,根据“镂”(雕刻)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解释为“装饰花纹”,而不能解释为“花纹”。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快速推断词义。【即时训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粜:卖粮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犒劳C.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建造D.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刖:砍C 解析:“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寓居处所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所以,“造”在这里是“到、去”的意思。7.通假猜想推断法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句中的“锡”若按照“金属”“锡杖”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锡宴”的搭配,可从通假角度考虑,并根据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锡”同“赐”,意思是“赐予”。【即时训练】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闲:同“娴”,熟习B.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同“背”,违背C.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 被:同“披”,穿着 D.奉命振南畿、河南饥 振:同“镇”,镇压D 解析:振:同“赈”,赈济。联系句中“南畿、河南饥”,可知南畿、河南发生了饥荒,所以才会奉命赈济百姓。显然,同“镇”是错误的。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第3节文言文断句课件(人教版)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第1节文言实词课件(人教版)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整体读文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1讲众里千百寻蓦然回首间--小说阅读客观题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3讲山川风雨中草蛇留灰线--把握环境描写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6讲枝叶皆有义事事总关情--探究标题主旨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散文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1讲字字皆蕴情总与主旨联--理解词句内涵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2整体读文教师用书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3-08-17 05:45:01
页数:13
价格:¥2
大小:474.8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