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5月福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 之力。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材料二: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 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D.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B.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C.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答案】1.D2.B3.A4.①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②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5.①衡芜苑入门是“突出的插天大玲珑山石,把所有房屋熟皆遮住”,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瑟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建筑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征。②衡芜苑四面都环绕着石块,把里面的房屋都遮住了,且许多异草穿石隙,垂据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审美。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分析可知,具有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的是单体建筑,而不是“院落式布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错误。根据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分析可知,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有“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C.“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分析可知,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绘画”价值,而不是建筑价值;D.“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可知,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并没有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而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指的是精神的宁静与平和,含蓄温文,更为内在,融于自然。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直接抒情,不符合“含蓄温文”的特点;这几句也突出了自然与人的对立,不符合“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BCD都体现了中国“艺术性格”中的“含蓄温文”的特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中西建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根据材料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分析可概括为: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根据材料二“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分析可概括为: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衡芜苑“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其中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瑟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材料一“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点。衡芜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垂据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材料一“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审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鼓书艺人(节选)老舍宝庆唱的是压轴戏。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 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象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有删改) 文本二: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相同。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7.关于“宝庆一边唱,一边做”这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8.方宝庆做人做艺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A7.B8.①在做人方面,礼数周到,老练通达,洞悉人性。(2)在做艺方面,技艺精湛,表演精彩,善于把控演出节奏。9.①老舍所描绘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说书曲目及演出场景都有生活蓝本,是其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艺术表达。②老舍在塑造方宝庆、描绘其说书表演中,时时处处倾注着对民间艺人的礼赞,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错误。原文“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先写方宝庆出场,再写他唱,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不同。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赏析语言的能力。B.“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错,“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体现他的表演艺术精湛。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在做人方面,结合“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可知,方宝庆出场对观众掌声的回应以及穿戴都是恰如其分;“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结束时“不住地道谢”体现他礼数周到;“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可见他老练通达,洞悉人性。在做艺方面,“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唱腔动人,技艺精湛;“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他表演精彩;“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善于把控演出节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文本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 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可知,老舍所描绘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说书曲目及演出场景都有生活蓝本,是其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艺术表达。结合文本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老舍在塑造方宝庆、描绘其说书表演中,对他的鼓点、唱腔和做功表演等极尽赞美的能事,时时处处倾注着对民间艺人的礼赞;再结合“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可知,方宝庆是战乱年代一个普通的说书艺人,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沉的爱国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质A信B极C仁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C.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同。D.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C.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而可?(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14.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答案】10.DHL11.C12.B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2)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14.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质信极仁”“严以有礼”结构基本一致,各自断开;“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断开。故DHL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才能出众的人”。句意: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整个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C.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句意:攻取敌人的策略。/胜败的命运。D.正确,都“变更、改变”。句意: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坚守节操,决不改变。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固城矣”意思是“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广仁大义”,大仁大义;“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奚为”,怎么做。(2)“假”,通“嘉”,赞美、表彰;“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厚”,形容词作动词,厚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可知,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由材料一“礼也者,民美之”和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 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材料二: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石[唐]刘商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题自画石[清]曹雪芹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和曹诗是题画诗,都以画作中的石头作为描写对象并抒情言志。B.刘诗开头直接写画石本身,曹诗开头则直抒胸臆表达对画中石的喜爱。C.刘诗的画中石覆盖青苔本色不变,曹诗中的石头小巧玲珑未经雕琢。D.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堕入人间。16.两首诗都使用“补天”的典故,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刘诗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贞本色,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②曹诗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堕入人间”错,曹诗中“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此意,但刘诗只提到“苍藓千年粉绘传”,说石头的古老,并未推测画中石的来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刘诗中“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两句的意思是:忽然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诗人此处借天上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贞本色,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曹诗中“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四句的意思是:有志向的算是完美的玉石,无德无才的才会去当普通补天石,不希望大家都能赞赏,只想潇洒做好我自己。诗人此处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是说屈原要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在前引导开路,表达其积极进取的精神。(2)《赤壁赋》中写苏轼希望能与客共享大自然宝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吟”或“啸”是古人吐露心曲、抒发情怀的方式,在古代诗文中颇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乘骐骥以驰骋兮②.来吾道夫先路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登东皋以舒啸⑥.临清流而赋诗(示例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示例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示例四: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骐骥”“驰骋”“道”“皋”“偃”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都说种菜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天赋,而宇宙的尽头同样离不开“种菜”。超市里,“太空西瓜”“太空番茄”等标签屡见不鲜。它们不是①,而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种子被送到太空,接受宇宙射线照射,再随卫星或飞船返回地球,在地面进行培育、杂交和筛选的。这项育种新技术被称为航天育种。航天育种具有传统育种技术并不具备的优点,如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它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持续作用。航天工程系统复杂程度高、技术跨度大,荷载容量弥足珍贵。②?被选中的种子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遗传性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能够获得太空之旅资格的种子可谓是“天选之种”。但是,获得资格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种子在太空中的突变率极低,没有变化的种子有很多,只有被宇宙粒子击中的“幸运儿”才会在返回地面后被挑选出来。同时,由于基因突变③,并非所有的种子都往好的方向突变,因此,只有符合要求的种子才能留下来。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来自外太空②什么样的种子有机会进入太空③具有不定向性19.它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而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种子被送到太空,接受宇宙射线照射,再随卫星或飞船返回地球,在地面进行培育、杂交和筛选的”可知,有“太空西瓜”“太空番茄”标签的并非来自外太空,故填“来自外太空”。第二处,由后文“被选中的种子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可知,此处的问题是有机会进入太空的是什么样的种子,故填“什么样的种子有机会进入太空”。第三处,由后文“并非所有的种子都往好的方向突变,因此,只有符合要求的种子才能留下来”可知,基因突变有多种情况,故填“具有不定向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语病有三:一是“它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成分残缺,应在“提升农产品”后加宾语中心语“品质”。二是“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持续作用”语序不当,应将“持续”放在“发挥”前。三是“持续发挥着”成分赘余,“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继续保持,前面有“持续”,不必再加“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①……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②,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③,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22.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答案】20.①一应俱全②焕然一新③自食其力21.示例:①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22.示例一:小修补,大民生示例二: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说曾经各类服务品种齐全,可填“一应俱全”。一应俱全:意为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指应有尽有。②语境是通过灵巧的双手的修补,破损物品又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可填“焕然一新”。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③结合后文“靠手艺吃饭”可知,这些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可填“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由“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等句子可知,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由“车圈瓢了”“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可知,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划线句涉及的是修车,“车圈瓢了、车链断了”是自行车常有的事;“修车”也是很日常的内容;“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更是很多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是最普通的人间烟火气。由此可知,划线句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拟题注意要能涵盖主要内容,要简洁;且标题要醒目、能够吸引读者,可采用一些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注意题目要求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何为“小”?文章第一段写的是过去修鞋、修车等日常小事,第二段直接点出“小修小补”“小而精”“小而专”,由此可以看出,“小”指的是“小修补”或者“百姓小生活”; 而“大”,结合第二段“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可知,指的是“大民生”“城市大情怀”。由此可用对仗结构拟题为:小修补,大民生;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材料二:有人说,阅读本是乐事雅事,可一旦跟考试挂钩,就成了苦事、俗事;有人则认为,阅读无所谓苦、乐、雅、俗,关键在于阅读者。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己阅读的经历,写一篇文章加以辨析与阐说。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读书的苦乐之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至今,读书总难免被看作一项苦差事。诚然,读书之苦有时是极恼人的,但我以为读书亦有一番大乐趣。读书之乐,乐在增长见识。同学之中,总有几位时常因见识广博引来旁人钦羡的目光。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缘何而来?想必大部分应由读书而来。书籍所描绘的斑斓世界。既是现实自然的重现,又是人类生活的延伸。阅读的过程,正是一个认识自然、发现自己的过程。看看那些如饥似渴的读者们,他们脸上如痴如醉的神情有力地证明了,阅读中蜂拥而来的新奇的知识是多么地令人沉醉,令人欢悦啊!读书之乐,乐在获得教养。赫尔曼·黑塞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要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而对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人们也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读书对于获得教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一个被书籍滋养过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平和、欣悦的。他看待事物的目光也会是柔和、宽容的。因读书而获得的教养使他对生活生发出无限的热爱,这热爱又将让他的心保持愉快的跳动。读书之乐,乐在跨越时空,与作者倾心交谈。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更是那些伟大的灵魂所留给我们的财富。诚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在感悟前人的思想、经验、追求时,仿佛听到了他们久远浑厚的絮语,仿佛已经和他们面对面,捕捉他们脸上或忧郁或自信、或痛苦或欢乐的表情。杨绛先生曾打过一则有趣的比喻:读书的趣味正在于穿过一扇隐形的门偷偷溜进了作者的房间。好一个“偷偷” !那一份和作者交流的好奇与私密,是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恣意享受着的幸福。除此以外,与作者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更能从中嗅出快乐的芬芳。读书确实有一番大乐趣的,那些彻悟的瞬间,那些美好的感悟就是的佐证。只是,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因为他们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忘掉那些功利的东西,为了读书而读书,读得自然,读得纯粹,真正领悟到读书之乐,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指出每日必须读书,读书是比吃饭睡觉还要重要的事情。材料二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看待读书的观点:本是乐事雅事,一跟考试挂钩就成了苦事俗事;读书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完全取决于阅读者自己的感受。综合两则材料可见,题目的话题是:读书。材料一强调的是读书的重要性。材料二用两类观点引起考生思索:读书是乐雅之事,还是苦俗之事?读书于我们非常重要。一日不吃饭,一日不睡觉,顶多只会饥饿和困乏,终不至要人性命。而一日不读书,就少了一日的见识和提升,缺了一次精神的滋养和情操的陶冶。对一个人来说,身体的休息和能量的补充只是浅层次地活着,精神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才是高级别地活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是比吃饭睡觉更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读书的感觉和看法,又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不可一概而论。读书若与考试挂上钩,从浅层次来写,难免带上目的性和功利性,这样说来读书是俗事;在对分数和知识孜孜以求的过程中,在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无数艰辛,无数起落,这样说来读书是苦事。从深层次来说,读书可以开启蒙昧,陶冶情操,锤炼意志,修养品行,净化精神,睿智头脑,这样说来读书就是乐事和雅事。当然,读书到底是苦事俗事还是乐事雅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们对读书的认知并不一致,感受更是大相径庭,因人而异,对于阅读者来讲,你认为读书是什么性质的事情,那么它对你来讲就是什么性质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从“辨析与阐说”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读书的重要性,或者谈读书是什么性质的事情。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谈读书是我们每天必做的重要事情,然后运用因果论证,谈因为这件重要的事情能让我们摆脱蒙昧,开启心智,所以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乐事和雅事。立意:1.享读书之乐,沐书香之雅。2.读书,最乐事,而懒人常以为苦。3.苦中有乐求学路,难上生欢读书人。4.阅读点亮生命,书香浸润人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1 05:03: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2.7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