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资中二中高二上10月语文考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找。”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这种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摘编自范渊凯《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价值具有一定超功利性,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中也有显著的客观性。B.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审美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C.如果能产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审美对象就有审美价值。D.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既有感官的愉悦,也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人们理解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B.文章第二段引用康德的话,旨在论述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既有美感体验又有道德评价。C.文章第四段采用道理论证,论证了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审美价值的取向包含强烈的道德情感,即审美德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期待视野是一种审美主体在社会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容及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B.审美价值不仅包含感官愉悦审美体验,也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德性的审视。C.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D.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因而高层次的审美一定会激发人们道德层面的崇高感。【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如果能产生满足……审美对象就有……”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法错误,文章首先指出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然后分析其中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最后指出其中高层次的审美是彰显德性的审美。因此全文是按照逻辑结构层层展开的,不是并列结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社会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容及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错,选项缩小了范围,从原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可知,选项忽略了“个人”的原因;C.选项因果倒置,从原文“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可知,选项因果颠倒,改变了原意。D.“一定会”说法绝对,从原文“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可知,原文是“往往会”。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药砚练建安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歌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振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原载《天治》2016年第6期)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费,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练,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B.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竞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C.小说中描写华昌先生“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因为他想让人们知道他也能买得起肉,这一处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知识分子迂腐、好面子的特性。D.石钵头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民,没有文化,不知礼数,瞧不起华昌先生。但他对自己的母亲又非常孝顺,因此这个人物显得丰富立体。5.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6.本文题为“药砚”,但关于药砚的叙述集中于后半部分且较少,为何要以“药砚”为题?【答案】4.C5.①斯文谦和;②穷困落魄;③身怀绝技;④隐忍退让;⑤正直善良;⑥宽容大度。6.①情节方面:“药砚”引出了文中一条暗线,即李半仙为了让石钵头知道华昌先生厉害,故意要以他的端砚为药引子,从而才有华昌先生展示身手和道德修养的情节,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②人物形象方面:在石钵头求药砚的过程中,展现华昌先生赞许孝心而不收钱财,以德报怨的高尚人格和深藏不露的形象特征;③主题方面:“药砚”中的“药”。不是给石钵头母亲治病的,而是给石钵头自己治病的,也是给这个浮躁势力的社会治病的药,犀利的讽刺了整个社会的嫌贫爱富的劳利风气,因此“药砚”能更加深刻地体现文章主题。【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知识分子迂腐、好面子的特性”错误,这一处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爱慕虚荣的特性。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此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可以看出其斯文谦和、穷困落魄的特点;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从“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6题详解】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结尾说华昌“徒手分砚”,从情节上来看,上文说华昌是一个“精瘦老人”,且是一个“读书人”,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这一结尾出人意料,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思;从形象上来看,华昌可以徒手分砚,可见他应是身怀绝技,但上文面对石钵头的多次挑衅,华昌不计较,这表现出人物的隐忍和大度;从主题角度来看,华昌明明有能力对抗石钵头的挑衅,却“一声不吭”,或者“绕上田塍,避开了他”,而当石钵头来求取“药砚”时,他不收钱,这样的结尾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在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应当宽容大度。【点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1]。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与谢安有隙,闻安薨,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晋书·王珣传》,有删节)【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期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C.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大臣等,评定其生平事迹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轻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7.B8.C9.C10.(1)当时的人迎合谢安的意图,就把王珂外放为豫章太守,王殉不去上任。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又不去上任。(2)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3)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宝虽然最终会制造祸乱,终究罪行未显,现在你就事先发兵,必大失朝野的期望,不是良计,何况你带着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师,劳师动众,大家认为谁在作乱呢?“先事而发”是偏正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D;“拥强兵”为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晏驾……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错误,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原文中“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希”,迎合;“不之官”,不去上任;“除”,授官、任命。(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博学”,广泛学习;“参省”,检查反省;“知”,通“智”。(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参考译文:,王珣,字元琳,是琅邪郡临沂人。成年后与陈郡人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官,都被桓温敬重。桓温曾经对他说:"谢玄四十岁时,必定持旄杖节(做大官)。王珣你年少时即有作为。都是难得之才呀。”王珣转任主簿。这时桓温筹划逐鹿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候,军中机务都委托给王珣。文武官员数万人,王珣都认得出来。王珣跟从桓温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对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疑忌妒而导致矛盾。太傅谢安已经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二族就成了仇敌。当时的人迎合谢安的意图,就把王珣外放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上任。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又不去上任。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很依靠他。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里被士人和百姓所喜欢。后来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主持吏部。皇帝很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郁恢等人都凭借才学文章被皇帝亲近。王国宝向会稽王献媚,与王珣等人不合。皇帝忧虑自己死后,他们矛盾必生,所以把王恭、郁恢外放任地方长官,而任命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像椽子那样大的笔给他,他醒来后,告诉人说:“这应该是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不久,皇帝去世,哀册和拟定谥号的文章,都是王珣所起草。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权,谋划废黜旧臣。王恭前去拜谒帝陵,想要杀掉王国宝。王珣阻止他说:“国宝虽然最终会制造祸乱,终究罪行未显,现在你就事先发兵,必大失朝野的期望,不是良计,何况你带着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师,劳师动众,大家认为谁在作乱呢?国宝如果还是不改,他的恶行公布于天下,然后你再顺从大家的期望除掉他,也不用担心不会成功。”王恭于是罢手。隆安四年,王珣因为生病离职。一年后,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被追赠为车骑将军、开府,谥号叫献穆。王珣神情明朗聪悟,经史都理解得明白透彻,风流洒脱,朝野称赞。时事艰难时,他的道路崎岖波折,饱经风霜。被嫌疑诽谤所迫,不能尽展才能。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听说谢安死了,就到同族弟弟王献之那里,说:“我想为谢公哭。”王献之惊讶地说:“就期望法护你了。”于是王珣径直上前哭得非常哀恸。法护是王珣小名。1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B.赢粮而景从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通“否”。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B.“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句意: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C.没有通假字。句意: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D.“暴”通“曝”,晒干。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故选C。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B.天下云集响应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树之以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句意: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B.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朵一样,像回声一样。句意: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船和桨的人,不是能游泳。D.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把桑树种在院子里。故选B。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D.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句意: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B.古义,长江和黄河;今义,是水流汇聚流经大面积地区的河流,是大河的泛称。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C.古今都是集会结盟。句意:诸侯都很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D.古义,爱惜人民;今义,指爱慕的人、恋爱的对象或婚姻对象。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故选C。,14.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A.①⑤⑧/②/③⑥/④⑦B.①⑤/②⑧/③⑥/④⑦C.①⑤/②/③⑥/④⑦/⑧D.①⑤⑧/②/③/④⑥⑦【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①中为“未之有也”,⑤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都为宾语前置;②“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语后置;③中“为”,⑥中“于”表示被动,为被动句;④“于弟子”,⑦“于道路”,为状语后置;⑧中“也”,为判断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赏心亭①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方樽。【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历史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韦庄“六朝如梦鸟空啼”意境类似。B.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描写诗人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D.“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16.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首联、颔联以赏心亭所见帝都浩大苍凉之景,而寄寓风物虽在,人事不同的历史沧桑之感,寓情于景。颈联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导致国家走向衰败,运用典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B.“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错误。尾联意思是:人物事物都已经不同了但旧识的痕迹仍然在,只能伤怀着往事对着酒杯叹气。作者是对着往事叹气伤怀,借酒浇愁,尽显愁苦之意,没有乐观豁达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城压沧波到海门”写六朝旧都,遍地古迹名胜,城郭北濒大江,滚滚波涛,东流入海;颔联“万里江山”“九秋天地”写建康的壮阔,首联、颔联以赏心亭所见帝都浩大苍凉之景;首联“六朝遗迹此空存”,写建康这一壮阔的历史舞台上,几百年来曾经演出过多少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戏剧,而如今存留的却只有令人怅望的历史陈迹了,寄寓风物虽在,人事不同的历史沧桑之感,寓情于景。结合注释②可知,颈联“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这亡国的悲歌,可说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王珪借这两句诗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提醒人们重视前车之鉴,运用典故,感慨史事。(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在于:____________。(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寡人之于国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没有对百姓真正“尽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答案】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师者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故)不积跬步⑤.无以至千里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⑦.涂有饿莩(殍)而不知发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则知明而行无过已⑩.彼童子之师授之书⑪.而习其句读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受”“跬”“至”“彘”“莩(殍)”“知”等。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犹记中国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的场景。护航十年,在帆樯林立的亚丁湾,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赢得世界各国的。10年间,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31批护航编队、100艘次舰艇、67架直升机、2.6万余名官兵,圆满完成了1191批6595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103次出访三大洋六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一组组数据折射出10年护航的丰硕果实。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在她们身边,祖国的战舰屹立如山,撑起一片安宁,“我们接你们回家”七个字掷地有声,也感人肺腑。十年风雨无阻,十年劈波斩浪,护航行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过程中最深刻的足印。从“一穷二白”时期的“望洋兴叹”,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这背后凝结着护航官兵的付出,也离不开无数人的接续奋斗。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数不胜数赞不绝口潸然泪下夜以继日B.数不胜数交口称赞潸然泪下夜以继日C.多如牛毛赞不绝口泪如雨下宵衣旰食D.多如牛毛交口称赞泪如雨下宵衣旰食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B.每一次中国海军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C.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是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D.中国海军一次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B.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C.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D.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答案】18.B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第一处,“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多如牛毛”基本意思是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此处是说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的场景很多,数都数不过来,选用成语“数不胜数”。第二处,“赞不绝口”,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此处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世界各国的异口同声地称赞,选用成语“交口称赞”。第三处,“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意思是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多在无法控制情绪时发生;“泪如雨下”,眼泪像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此处是说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选用成语“潸然泪下”。第四处,“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与“政务”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夜以继日”。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前文“中国海军……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以及后文“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以及前后主语一致的原则,可推断出所要填写的句子主语应该是“中国海军”,A项“目的是为了”错误,B项主语是“出发”,C项主语是“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D项主语是“中国海军”,排除ABC三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毛病,语序不当是指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的时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要放在主语之后,“不仅我们”应该调整为“我们不仅”,据此可排除AD两项。第二个问题是搭配不当,“做出……服务”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服务”,排除B项。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变幻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曼延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近影清晰。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一碧万顷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变化迅速,不可捉摸。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2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你一定是认错了。”,C.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一下、两下……夜已深了,丈夫依旧没有回来。D.听了老师的解答,他陷入了深思:“原来如此……”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21.C22.原文修饰词丰富,描写细腻,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摹形拟声,描写海浪,如临其境;拟人化的动作性情,形象传神,引人共鸣。【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中,文中的省略号出现在“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中,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引述有所省略。B.表示说话的断续。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语意未尽。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本题中,原句和“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意相同,但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首先,画线句是描写海浪的特点,原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充满了愤怒”“跳上”“跳回去”“活泼”等词,将巨浪拟人化,写出了海浪时而惊卷拍岸、时而轻柔起伏的状态,让海浪有了人的生命力,形象传神,引人共鸣。其次,原句使用了拟声词“哗哗”来传递海浪拍岸声响,使用了“一小股”来摹形,写出了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最后,原句的修饰词语更丰富,“充满了”“抨击”写出了海浪的力度;“跳”“比小孩子还活泼”写出了海浪上涌又退回时的场景,形象生动,描写细腻。相比之下,“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则显得过于平淡,不够生动,不如原文的表达效果好。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目前,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手机企业纷纷创新以求突破。甲企业致力于硬件的研发,制造性能更好的芯片、更薄的机身、更高像素的摄影头;乙企业着眼于软件的开发,设计更便捷的界面、更人性化的系统;丙企业专注于商业模式的更新,策划更新颖的营销方式、更有效的竞争策略。企业为求发,展而积极创新的这些做法,引起了人们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唯有创新,企业才有活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纷纷寻求突破。不管是致力于软、硬件的研发,还是专注于商业模式的更新。其实,在我看来,都是在创新,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在行业里的竞争力。三家手机企业为何要创新?推其本源,唯有创新,企业才有活路。如果对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那么对一个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谋求创新,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甲、乙两家手机企业紧盯消费者需求,致力于技术创新,让消费者使用更流畅、触摸更轻薄、拍照更清晰;让消费者可以拥有便捷的界面、更人性化的系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的企业何愁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何畏没有活路与发展?丙手机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更新,使营销方式更加新颖,竞争策略更加优化。如此观念的创新,这样的企业何愁日常营销不会更有秩序、更有效率?可见,三家手机企业积极创新,都是把消费者放在首要地位,让消费者“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创新,企业何愁没有活路与发展?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当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活路,就必须创新。这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作为一种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企业是国家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固步自封,国家和社会这个大机器便不能得到有效运转,企业自身自然也只能死路一条。诺基亚手机帝国的消亡不就是因为过于坚信自己“耐摔”,而不去致力于创新突破吗?相反,那些以创新为己任的企业在使自身得到更好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万达的兴盛不就是得益于其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吗?由住宅地产到商业地产,再到以万达影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主题公园、金融投资,哪一次改变,不都是一次创新的华丽转身?鉴于此,企业要发展、要活路,就要顺应国家、社会的要求,不断创新。不论是甲、乙两家手机企业致力于技术式的创新,还是丙企业专注于商业模式式的创新,亦或是其他诸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只要是立足企业自身特点,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模式都应该多多益善,毕竟唯有创新,企业才有活路。【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作文材料有三个层次内容。1、目前,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手机企业纷纷,创新以求突破。一一首句是引导语,出现了三个关键概念: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创新做法是表明了议论对象)、竞争激烈(点明了智能手机行业的特点)、创新求突破(指出了行业的做法与目的。)2、甲企业致力于硬件的研发,制造性能更好的芯片、更薄的机身、更高像素的摄像头;乙企业着眼于软件的开发,设计更便捷的界面、更人性化的系统;丙企业专注于商业模式的更新,策划更新颖的营销方式、更有效的竞争策略。一一列举了三家企业创新的具体做法。做法各异,大显身手。有的在质量上创新,有的在客户体验上创新,有的在营销策略上创新。3、企业为求发展而积极创新的这些做法,引起了人们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一一企业为求发展而积极创新的这些做法,这是核心话题,作文时必须紧紧扣住的。注意是“创新的做法”而不是“创新”。一一引起了人们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这显然是要求考生写一篇就事论理的作文。注意是“思考”而不是“看法和理由”,思考是写就事论理文,看法和理由是写就事论事文。就事论事可以不联系实际,就事论理必须联系实际。这里如果改成:甲乙丙三家企业的创新,你更喜欢哪一种?请比较一下,阐述你的理由。我想会更好一些。试题的挑战性更强。4、“要求”值得说说的是“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是你的作文角度、立意等与作文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密切联系就是跑题了。材料内容及含意是思维的起点、原点,既然是就事论理文,就必须适当的延伸扩展,进行类比思维。5、立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应对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创新是手段多种多样,适合自己最重要。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本题材料,考生可以探究从网络谣言风行的原因入手立意。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例如,本则材料中,“查证”“辟谣”可以看出,命题这对传播谣言的批判态度。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3:06: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1.5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