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配套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5

2/75

3/75

4/75

剩余7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1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第2课时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第1课时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新课导入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诵读经典 返回 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间无休无止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时间角度(前、后)感悟诗情 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时空角度(天、地)。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诗人当时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登上这座古时招纳贤士的幽州台,却不见贤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悲伤心理和对贤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地茫茫、岁月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广漠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衬托出人的渺小、孤单、无力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想到自己不受重用的境遇,于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时不我待的焦灼、痛苦涌上心头。 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通过宏大的事物来衬托人的孤单渺小,表现诗人的孤独、悲伤之情,进而产生生命短暂、人生有限的思考。这首哲理诗,采用融理入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大有“汉魏风骨”。课堂小结 俯仰古今登台远眺时间悠悠空间辽阔(寂寞、苦闷)登幽州台歌板书设计 望岳杜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新课导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首描写的是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是诗人漫游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从句式方面看,五言古诗一般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本诗的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诵读经典 返回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有朝一日,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雄伟高大、神奇秀丽感悟诗情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颔联: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诗题叫《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字,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颈联:望到了泰山中云涌云翻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尾联:想象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上泰山顶峰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串,“望”字是全诗的线索。 钟——“钟”是聚集之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从侧面体现出泰山风景的神奇秀丽。“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的“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割——“割”字化静为动,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尾联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不但能望得远,而且可以俯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杜甫。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望岳》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课堂小结 望岳敢攀顶峰不怕困难远望近望细望想象望结构梳理 登飞来峰王安石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新课导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当时他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诵读经典 返回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感悟诗情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一起造成峭拔之势。“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指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登飞来峰》中诗人虚写了富有朝气的登高望远之景,寄寓了高瞻远瞩的道理,表现了诗人的雄心抱负与改革决心。诗中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堂小结 背诵并用楷书工整、规范地默写这三首诗。查阅资料,为剩余两首诗歌“知人论世”搜集相关信息。课后作业 登飞来峰写景抒情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不畏云遮目——站高望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高瞻远瞩胸怀抱负不畏艰难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陆游第2课时 你们知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河流盘曲。形容重重山河阻隔。“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新课导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强烈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对于伪诈的官场,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讲究平仄有序,音韵和谐,尤其是律诗,格律要求更严格。《游山西村》韵字是:豚、村、存、门。诵读经典 返回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怀疑无路可走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的村庄。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感悟诗情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村民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村民、农村生活的热爱。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其中的妙处。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片村庄。 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突出了山村景色的优美,也写出了诗人在“疑无路”后,“柳暗花明”时的豁然开朗与喜悦之情。此句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热情好客山村美景(对偶)纯朴民风(对偶)抒写远望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这一年,有一位诗人兼朝廷命官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写成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这位诗人就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己亥杂诗》中的其中一首。新课导入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诵读经典 返回 满怀无限愁绪看着太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红纷纷绝不是无情之物,愿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新花。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朝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忤其长官”,辞官回乡。感悟诗情 我们通过哪两句诗可以体会出被迫辞官的龚自珍的心情?同时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表现了诗人愁之深之切。浩荡离愁白日斜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诗人离京的决绝,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愤而辞官后,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的命运呢?不是,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中可以看出。这两句写落红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移情于物,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两句正是诗人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形象?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坚定执着的诗人形象。 《己亥杂诗》(其五)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课堂小结 背诵并用楷书工整、规范地默写这两首诗。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课后作业 己亥杂诗︵其五︶关心国家命运、为国效力夕阳西下——浩荡离愁吟鞭东指——豪放洒脱落红自比——甘心奉献结构梳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9 12:06:02 页数:75
价格:¥2 大小:5.1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