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庐江县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要加强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更好总结和提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扎根中国土壤。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出发,大胆分析和挖掘蕴含其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加快建构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多样性蕴藏着多元化的理论发展路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前行,就不能局限于狭隘的单一学科视角,而要进一步突破既有学科边界和学术界限,加强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提供法治保障等问题加强交叉研究,形成更有针对性、更具启发意义的创新理论成果。加强交叉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可探索使用联合研究、交叉验证的方法,既用经济学理论检验法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局限,也用法学理论检验经济研究得出的结论、思考经济分析可能忽视的问题。这样的双向交叉检验和交流互动,既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作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摘编自赵海怡《加强经济学与法学的交流互动》)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 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法治保障。这不仅需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而且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实施的具体效果,以高质量立法和法律实施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法律实证研究以一定的数据、案例为基础,对法律规则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发现法律实施的特征和规律,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提供参考。当前,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者在法律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裁判文书等数据库进行挖掘,观察数据特征,利用统计、计量等研究方法分析裁判行为及其效果,进而为更高水平推进量刑规范化提供依据和建议。二是以司法改革事件、法律规则变化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实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事件发生前后其所影响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中刻画出司法改革、法律规则优化等事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实施绩效的各类因素和机制等。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要创新研究方法,加强法律实证研究。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推出更多有针对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深化研究,如研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法律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资本规范发展的法律制度、推动发展和安全相协调的法律制度等,以此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发现立法的不足进而推动立法完善,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要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融合,鼓励经济学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法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鼓励法学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技术,在交流互动中推动研究方法创新。(摘编自魏建《创新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且都指出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B.材料一引用马克思的话,旨在论述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知识体系。C.材料二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要有高质量立法和法律实施,才能保障高质量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D.材料二认为,法律实证研究一定以数据和案例为基础,分析法律规则的实施情况,进而总结发现法律实施的特征和规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所以要加强经济学与法学之间交流对话和交叉融合。B.经济学理论检验法学研究局限,法学理论检验经济学研究结论,这是交叉检验的体现。 C.立法要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化,这是保障我国高质量发展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前提。D.推进经济学和法学研究进行交叉融合,能够促进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创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B.不断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指引着我们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D.一些欧美学者发表了不少论著,推动西方法律经济学学科向前发展,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A3.C4.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提出论题:加强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②然后指出经济学与法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具体方法:“扎根中国土壤”“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交叉检验”。5.①突破经济学与法学的学科界限,实现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创新理论成果;②用经济学理论与法学理论交叉验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经济学贡献原创性理论;③经济学研究者和法学研究者互相掌握彼此的专业知识,在交流互动中推动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法律实证研究一定以数据和案例为基础”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法律实证研究以一定的数据、案例为基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所以要加强经济学与法学之间交流对话和交叉融合”错误,原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同频共 振,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前行,就不能局限于狭隘的单一学科视角,而要进一步突破既有学科边界和学术界限,加强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交叉融合”,强加因果。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C.符合“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于实践构建社会主义经济法律”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我们要加强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更好总结和提炼……”,提出论题:加强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第二至四段“扎根中国土壤”“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交叉检验”指出经济学与法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具体方法。可见,本文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突破既有学科边界和学术界限,加强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提供法治保障等问题加强交叉研究,形成更有针对性、更具启发意义的创新理论成果”可知,突破经济学与法学的学科界限,实现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创新理论成果;根据“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可探索使用联合研究、交叉验证的方法,既用经济学理论检验法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局限,也用法学理论检验经济研究得出的结论、思考经济分析可能忽视的问题。这样的双向交叉检验和交流互动,既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作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可知,用经济学理论与法学理论交叉验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经济学贡献原创性理论;根据“要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融合,鼓励经济学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法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鼓励法学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技术,在交流互动中推动研究方法创新”可知,经济学研究者和法学研究者互相掌握彼此的专业知识,在交流互动中推动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红蛇蒙福森楚成王[注]独自一人走在一条荫翳蔽日的林荫小道上,忽然看见草丛中有一条长长的绳索。诡异的是,绳索突然间变成红色,继而变成一条血红色的大蛇,向楚成王爬来,吐着猩红的芯子。开始时,红蛇慢慢爬行,后来,越爬越快,越爬越快,接着,“嗖”一下,红蛇飞起来了,一下子缠住了楚成王的喉咙,越缠越紧,越缠越紧……楚成王几乎窒息之时,惊叫了一声,醒来了。原来,又是一个噩梦!王宫里,万籁俱寂,沙漏无声,灯火朦胧。窗外,明月清风,树影婆娑,远处,隐约传来几下打更声。楚成王一身冷汗,气喘吁吁。宫人听到国君的叫声,飞快地跑进来,问:“大王,何故喊叫?”“赶紧宣大夫潘崇进宫!”近一个多月来,楚成王几乎天天晚上梦见绳索变成一条红蛇缠绕他,一入睡,那红蛇就出现了,在王宫的寝室、花园、池塘、草坪、林荫、道路、亭台、楼阁,甚至大殿上,无处不在,如影相随。潘崇是太子老师,饱读诗书,学识渊博,深谙阴阳八卦、占卜解厄之术。他连夜进宫,听了楚成王叙述梦中情景,沉吟再三,说,“此梦大凶!”“啊?”“按臣之推算,应该是前线战事不利。”楚国大将斗勃率领大军和晋国军队打仗,在泜水两岸对峙日久,双方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密切关注对方的动向,按兵不动,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谁先渡河出击,谁就会吃亏,晋楚的主将阳处父和斗勃都深谙此理,所以采取了静坐战略,等候时机。潘崇说:“斗勃狼子野心,居功自傲,恃宠生骄,自以为是,从不把朝臣放在眼里。臣推算,斗勃他日必定谋反。”楚成王勃然大怒:“怪不得近日寡人噩梦缠身,原来如此!”随即传令:斗勃克日班师回朝,不得延误。楚成王的信使还没到前线,斗勃就带兵回来了。原来,阳处父粮草不继,在一天深夜,偷偷地撤兵走了。斗勃一回来,楚成王随即下令:斗勃通敌卖国,蓄意谋反,私放敌军,徒费粮草,立刻斩首示众,诛九族!太子商臣见斗勃已死,仰天狂笑,对潘崇说:“吾无忧矣!” 一个夕阳残照的黄昏,楚成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忽然,那条大红蛇从桌子底下钻出来,一下子缠住了楚成王的脖子。楚成王大惊,想大声喊叫,可怎么也叫不出声来,仿佛有一双手牢牢地掐住了脖子,红蛇越缠越紧,越缠越紧。楚成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终于,喊出声来,醒来了。又是一个噩梦!楚成王大汗淋漓,浑身颤抖,他想不明白,为何杀了斗勃之后,依然噩梦缠身?楚成王下令:宣潘崇再次进宫,解梦除厄。过了很久,潘崇还没到,忽闻王宫外一阵嘈杂声,接着,喊杀声、撞门声、金鼓声、呼号声、刀剑搏击之声不绝于耳,一阵阵随风传来。宫人惊慌失措地报告:“太子谋反……”话音未落,太子商臣带着叛军蜂拥而入,杀进宫里来了。见到商臣和潘崇,楚成王突然明白了一切。他自我解嘲般地笑了笑:“你来了。”“是。”商臣冷冷地说。“你要杀我?”“是。”“国君之位迟早是你的,你,又何必急于这一时呢?”“我如果不急,王位未必是我的,世事难料,将来的事谁说得定呢。”商臣斜视了一眼楚成王,冷笑道,“拿到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父王,你说呢?”楚成王忽然想起几年前,他想立商臣为太子,犹豫不决。有一天,在密室里,他询问令尹斗勃的意见。斗勃沉吟良久,说,商臣面相不善,心狠手辣,残暴不仁,不宜为一国之君,请大王谨慎。楚成王长叹一声:“哎,我悔不该不听斗勃之言,致有今日之祸。”言毕,仰天大喊,“斗勃,我不该听信谗言,更不该杀你啊!”商臣冷若冰霜,满脸杀气,头一摆,示意左右上前。“慢着!”“父王还有什么话要说?”“这个……我叫人炖了一只熊掌,很快就熟了,我想吃了这最后一顿,再上路……”“不必了,熊掌很难熟的。”商臣从左右手里拿过一根长长的绳索,扔到楚成王面前,一言不发,转身走出王宫大门。楚成王老泪纵横,缓缓拿起绳索,忽然问,一个多月来,每天晚上做的噩梦一幕幕地浮现出来,清晰无比,泪眼模糊中,那根长长的绳索,瞬间变成了一条血红色的大蛇,吐着猩红的芯子……王宫外,大雪纷飞。文本二: 文学是人学,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手段。但小小说由于篇幅极短,就不能像短、中、长篇那样写众多的人物,即使写一、二个人物也不允许对人物的命运、肖像、思想、动作、言谈等方面作冗长的铺设,细致的刻画。要在千字左右的篇幅里写好一、二个人物,就只能把钻探机的钻头对准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深钻下去,获得闪光的东西。小小说刻画人物往往只是勾勒人物某一点,将其加以典型化,个性化,突出人物性格中的传神之点。丹纳说:“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鲁迅说:“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摘编自曾爱春《试述小小说的艺术特色》)[注]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杀,谥号成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是一个噩梦”两次出现,前后照应,表现出楚成王由困惑到悔悟的心理变化。B.小说叙述时运用大量语言描写,既表现了人物心理,也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紧凑C.楚成王想吃了熊掌再上路,借以拖延时间,期待转机,但被商臣识破并遭到拒绝。D.小说结尾的景色描写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洗练,概括性强,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7.文本一关于商臣谋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门外一片嘈杂杀伐之音传来,暗示着这是一场蓄谋已久、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B.楚成王见到商臣和潘崇,顿悟前后因果,但内心依然镇定自若,表现出一派君王之风。C.现实中绳索变成红蛇,照应噩梦中的红蛇,楚成王的悲剧给小说笼上一层宿命论色彩。D.在商臣谋反情节中表现出来的商臣的形象特点,印证了插叙部分斗勃对商臣的评价。8.文本一标题为“红蛇”,请简要分析该标题作用。9.文本二说小小说刻画人物“只是勾勒人物某一点,将其加以典型化,个性化”,试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使楚成王形象“典型化,个性化”的。【答案】6.A7.C8.①线索作用。小说以“红蛇”为线索,贯穿整个情节,矛盾冲突由梦境中红蛇而起,以绳索幻化为红蛇而终;②隐含多重含意。标题既指梦中红蛇,也指现实中缢死楚成王的绳索,还是冷血无情、吞噬人性的政治斗争的象征。9.①小说扣准了暮年楚成王无德这一点深入刻画,他刚愎自用、愚昧昏聩、听信谗言、残暴无道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特殊的心理描写。小说通过两次写到梦境,反映了楚成王心理状态。楚成王因梦而听信谗言,以致误害忠良,残暴无道;③精彩的语言描写。与潘崇对话时,楚成王由惊到怒,对潘崇深信不疑,愚昧昏聩;与斗勃对话时,楚成王对斗勃的建议置之不理,刚愎自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A.“表现出楚成王由困惑到悔悟的心理变化”错误。根据原文“又是一个噩梦”出现两次,第二次出现是听从潘崇的话杀掉斗勃后仍出现红蛇缠绕脖子的疑惑,而到最后太子反叛时才恍然大悟。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楚成王的悲剧给小说笼上一层宿命论色彩”错误。“宿命论”即服从命运的安排。原文楚成王想吃了熊掌再上路,借以拖延时间,期待转机,但被商臣识破并遭到拒绝可知,楚成王并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所以没有宿命论一说。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本开头写到楚成王的梦境:绳索变成红蛇,而后从梦境中醒来,方知是一场噩梦,于是向潘崇寻求解梦方法,于是听从其建议杀掉刁勃,最后仍然做一样的噩梦,最后顿悟才知一切都是阴谋可知,本文主要通过楚成王做噩梦梦见被“红蛇”缠绕脖子这一事件展开的,故“红蛇”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末。楚成王询问潘崇如何化解噩梦,后听从潘崇杀掉刁勃,后听到宫门外一片嘈杂杀伐之音,看见太子才顿悟是一场阴谋而已,因此标题既指梦中红蛇,也指现实中缢死楚成王的绳索,还是冷血无情、吞噬人性的政治斗争的象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本文通过楚成王做噩梦向潘崇寻求解梦方法,于是听从其建议杀掉刁勃,对于潘崇的话楚成王不知深思,从而可知楚成王愚昧昏聩、听信谗言、残暴无道,而这一点正是通过楚成王昏庸无道展现出来的;原文通过特殊的心理描写,写了楚成王的两次噩梦,梦见绳索变成红蛇缠绕自己的脖子,最终听信潘崇的话杀掉刁勃,可杀了之后仍然做噩梦,后来楚成王见到商臣和潘崇,顿悟前后因果,展现楚成王昏庸无道、不辨忠臣,枉杀无辜,最后梦反倒成真以致自杀的地步。 原文楚成王询问如何化解噩梦对策,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楚成王对潘崇极其信任;而回忆在与刁勃对话时“斗勃沉吟良久,说商臣面相不善,心狠手辣,残暴不仁,不宜为一国之君,请大王谨慎”,却未听从刁勃的话,反应其刚愎自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战国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节选自《百战奇略》)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于是A齐军B善射者C万弩D夹道E而伏斫F木下G期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称,现在也可以用来指山西省。 B.倍,同“背”,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意思相同。C.羌胡,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羌人和胡人,亦可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D.惮,害怕、畏惧之意,与成语“肆无忌惮”“临危不惮”中的“惮”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国、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发出求救讯息,齐国大将田忌率军进逼魏国都城大梁。B.孙膑料知庞涓日暮行军至马陵,先埋下伏兵,一举获胜,用的正是“知战之地、日”的谋略。C.东汉时期,羌胡入侵武都,虞诩因有将帅之才,被邓太后升任为武都太守,抵御外族的入侵。D.虞诩军队被阻于陈仓、崤谷而不能前进,虞诩向朝廷请求增兵,以致羌人害怕只能分抄侧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2)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14.孙膑减灶与虞诩增灶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ADG11.B12.D13.(1)庞涓果然在夜里到达(马陵),站在树下看见树干露白处写有文字,于是(让士兵)钻木点火照亮文字。(2)孙膑(向敌人)显现自己弱小,而我现在(向敌人)显示自己强大,这是因为所处形势不同的缘故啊。14.①孙膑减灶目的:让庞涓误以为齐军胆怯而逃散,以致军力越来越弱,诱使庞涓追赶。②虞诩增灶的目的:让羌人误以为虞诩军队援军越来越多,以致军力越来越强,而不敢追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田忌命令)齐军万名射箭能手,埋伏于道路两旁砍倒的树木之下,约定说。“于是”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其后可断开,故选A;“齐军善射者万弩”在句中作主语,主语较长,故可在其前后D处断开;“夹道而伏斫木下”中“而”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伏斫木下”应为“伏于斫木下”的省略,谓语和状语之间不断开,在“下”后断开,故选G。故三处断句为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意思相同”错。加倍;/通“背”,背叛、忘记。句意: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追赶齐军;/ 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虞诩向朝廷请求增兵”“只能分抄侧击”理解错误。由“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可知,虞诩向朝廷请求增兵是欺诈羌人的手段而且虞诩是想借此分散羌人的兵力。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夜”,在夜里;“白书”,白处写的文字;“烛”,照亮。(2)“见”,显现;“势”,形势;“故”,原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可概括为:孙膑减灶的目的是让庞涓误以为齐军胆怯而逃散,以致军力越来越弱,诱使庞涓追赶。由“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可概括为:虞诩增灶的目的是让羌人误以为虞诩军队援军越来越多,以致军力越来越强,而不敢追击。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要出兵讨伐敌人,对于交战的地点,必须预先料知明确;部队到达战区之日,也能调动敌人如期到来,这样对敌交战就能获胜。预先明确交战地点和交战时间,那么,备战待敌就能充分专注,坚守防御就能牢固有力。诚如兵法所说:“能够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 战国时期,魏国联合赵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紧急求援。齐国派遣田忌为将率军前往救韩,直趋魏都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后,便撤离韩国而回奔魏国。齐国军师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国的军队,向来自恃强悍勇猛而轻视车齐军,齐军被他们成为胆怯懦弱。因此应使齐军进入魏境后首先垒筑十万个锅灶,第二天垒筑五万个锅灶,第三天垒筑三万个锅灶。”庞涓率军口国后,追赶齐军走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懦怯,进入我境才三天它的士兵就已逃亡过半了。”于是,他就丢下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追赶齐军。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情况,料定他天黑时候应当进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多为险崖峭壁,可以埋伏部队,齐军刮去一棵大树的表皮,在其露白之处写上“庞滑死此树下”的字样。于是,田忌命令齐军万名射箭能手,埋伏于道路两旁砍倒的树木之下,约定说:“夜里看见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射。”庞涓于天黑时候追到马陵,站在那棵树下,发现树干露白之处写有字迹,便让人点燃火把照亮写字处。然而在他还没有读完这些字的时候,齐军万箭骤然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彼此失去联系。此时的庞涓知道自己已经智力穷尽,失败已成定局,就自杀身亡了。材料二: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东汉安帝时期,羌族反叛,寇掠武都郡。临朝执政的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羌人首领率众数千人,于陈仓、情谷一带阻截虞诩,虞诩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率兵疾速西进,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百余里。并命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见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队。有人问道:“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的,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孙膑是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南亭怀辛大①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②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③劳梦想。【注】①南亭:诗人居处涧南园的亭子。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②鸣琴:琴。用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意。③中宵:中夜,夜半。中,一作“终”。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诗人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简单写景,“忽”“渐”二字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B.三、四句写诗人沐浴之后,洞开门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写出一种闲情适意。C.五、六两句写荷气以“送”,写竹响以“滴”,从嗅觉、听觉写出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D.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诗味醇厚,描绘了夏夜乘凉的孤独寂寞,抒发对老友的怀念。16.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孟浩然备受后世诗论家推崇。皮日休曾在《郢州孟亭记》中说:“其抒情之作,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本诗在写景状物方面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白描:开头两句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月夜图。夕阳霎时间,就悄悄地西沉落山,东方的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了,月光轻轻泻入了庭院荷塘;②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五、六两句,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池面清脆悦耳,营造出清静安谧之境。以动写静,写出心中恬淡闲适;③炼字:“忽”、“渐”二字运用巧妙,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明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④拟人:“送”字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描绘了夏夜乘凉的孤独寂寞”中的“孤独寂寞”分析错误,应为悠闲自得。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两句是说,夕阳忽然 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开头两句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月夜图。“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诗人对此表现出一种纳凉时的满足的心理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是说,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营造出清静安谧之境。句中“送”字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孟浩然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3)“美人”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屈原的《离骚》(节选)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使用了“美人”这一意象,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美人”,历代学者则认为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其用法相近。【答案】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渺渺兮予怀⑥.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坼、覆、隔、渺、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近日,贵州黔东南地区举行了一场“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其比赛视频冲上热搜。因比赛场地在村里,参赛球员没有外援且都是22岁以上① 的本地村民,奖品也特别有乡土气息,该赛事被网友们称为“村BA”。这场篮球赛,全场都难看到一个扣篮,但现场氛围堪比职业篮球赛。没有资本的打扰和商业化的运作,只有对篮球的热爱与激情,让篮球这项竞技体育变得更加纯粹,让球迷们享受到了“下里巴人”的美妙,也让大家从中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质朴。“村BA”——乡村文化又一表现形式,在丰富乡村生活的同时,让更多人回到乡村、关注乡村、聚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提高了活力。在“村BA”现场,四面看台座无虚席,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每逢“村BA”开打,十里八乡的人都会②,一些观众甚至驱车200公里前来观战。更夸张的是,“村BA”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如此③的比赛氛围,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都无法与之媲美。目睹“村BA”的盛况,有网友戏称:“在中国最接近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不是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而是‘村BA’。”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材料中多处使用了引号,下列四句中引号用法与原文中“村BA”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B.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C.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D.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土生土长②蜂拥而至(纷至沓来)③如火如荼(热火朝天)19.C20.“村BA”——乡村文化又一表现形式,在丰富乡村生活的同时,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回到乡村、聚在乡村,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没有外援”“本地村”,可填成语“土生土长”。土生土长:当地生长的。第二空,依据语境,这里是形容十里八乡前来看比赛的人很多,可填成语“蜂拥而至”或“纷至沓来”等。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三空,修饰比赛盛况,形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可用“如火如荼”或“热火朝天”等。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村BA”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语序不当,“回到乡村、关注乡村、聚在乡村”改为“关注乡村、回到乡村、聚在乡村”;搭配不当,“提高了活力”可改为“增添了活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①。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中国文化②,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的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③,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正是循着这些喜闻乐见、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志从未变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案】21.①端午节源远流长②向来讲究兼容并包③文化传承是否久远22.参考答案:该句使用比拟(拟人)手法,将节日文化习俗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色彩,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节日文化习俗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让人感到生动有趣的道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后文“它是屈原心中……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可知,这是说端午节,而透过屈原、苏轼及有关端午的传统可知,端午节源远流长。可填:端午节源远流长。第二空,依据后文“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可知,这里是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可填:向来讲究兼容并包。第三空,依据“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可知,这里是说文化传承,可填:文化传承是否久远。【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属于一个概念,而在此处将其当成人来写,这是拟人的手法。说它“板着面孔”,使节日文化习俗具有了人的神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觉得节日习俗形象了起来;“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强调了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的道理。但此处没有进行严肃地说教,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人觉得道理是生动有趣的,从而使文段内容表意更丰富,使读者更易接受这样的观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这类节目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 。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先指出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借此引出“历史原来这么有料”的事实,从而体现出历史的魅力。然后借新时代领路人精准巧妙的“用典”,凸显出历史中蕴藏着的丰富智慧与力量。由此引导考生正确对待历史,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意义,积极挖掘历史中的有益成分,传承历史智慧,汲取精神力量,助力青年成长与民族复兴。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历史的文化内涵,历史的魅力与重要性,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历史的魅力与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海尔集团借鉴历史创立充满活力的“赛马机制”以及“言必行,行必果”的经营理念,最终突出重围,走向成功的事例,论证我们应重视历史,汲取智慧,引领成功。也可以引用“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的名言,论证历史的重要性,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汲取历史力量,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费孝通“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使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的言论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淡忘历史、崇洋媚外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感悟历史魅力,涵养奋进力量。2.继承历史,展望未来。 3.鉴古知今,行稳致远。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3:09: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9.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