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贵池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诗人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赋”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会在--起,加之他的激情,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散文诗因此产生。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文言散文诗组成的《楚辞》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模仿“骚体”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在探讨《楚辞》的渊源时,大多以为是楚文化造就了这种特点鲜明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或以为它也受到中原文化,主要是《诗经》的影响,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若《楚辞》仅仅停留在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的基础上,就不成其为《楚辞》而只是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了;若《楚辞》的写作仅停留在《诗经》的传统方法上,就仅仅是《诗经》之余绪了。故《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楚国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与《诗经》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实对于《楚辞》受《诗经》影响的见解,前哲先贤是有过精彩论述的。汉宣帝早就指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鸟兽草木多闻之观”数语,明显指出辞赋是继承《诗经》传统的。汉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辞赋一体,汉人所说的赋往往包含《楚辞》。南朝刘宋文学评论家刘勰则认为《楚辞》的产生是有多种渊源的,其中就有《诗经》的因素。《文心雕龙·辨骚》说过,“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刘勰所谓的“论其典诰 则如彼”,是指《楚辞》中有不少思想性和创作方法同于儒家经典的地方,所谓的“语其夸诞则如此”,是指《楚辞》中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属不同于儒家的地方,而接近于战国纵横家好夸大其词的文风。不管《楚辞》的是非标准是否同于儒家经典,刘勰认识到《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而其诡谲、夸诞之文风,则是受了战国诸子的影响。像汉宣帝、班固、刘勰这样的前哲先贤仅下论断或举例,并未详尽地阐述《楚辞》受《诗经》影响的情况。论及《楚辞》,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确实具有丰富的华夏文化的因素,故需要了解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进程。在楚文化的草创时期,即传说时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始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故楚国早期的统治者楚武王承认楚人是蛮夷,这一方面是基于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讲的却是历史事实。楚国的建立,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近年获得的以往从未知晓的《孔子诗论》,证实了《诗经》确实已经在楚国传播。春秋后期以后,楚国进一步开疆拓土,国土益发广袤,人口益发众多,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节选自王廷洽《〈楚辞>中所见<诗经>元素》)材料二:《楚辞》所出现的祭祀对象多数不具有《诗经》中神灵形象的那种崇高性,同时,它们身上的某些特征、属性,又是《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所缺少的。《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基本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高高在上,或安处冥冥之中,接受和享用人们奉献的祭品。如果说他们还有活动,那也仅仅是降临神坛、醉饱辞返而已。《楚辞》中的祭祀对象则不同,除没有直接出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外,其余诸多神灵或是上天入地,或是遨游九州,或是出行求偶,都处于运动之中,见不到端坐受享的静止之神。所以《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显得稳重但却缺少生气,而《楚辞》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则给人以变动不居的感觉。《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是众多的,基本都是吉祥之神,见不到死者的幽灵。《楚辞》则不同,其中的祭祀对象除常见的天地山川之神外,还有冥神,即人死之后而转化成的鬼魂,《山鬼》《国殇》祭祀的都是阴鬼幽灵。正因为如此,《诗经》和《楚辞》与祭祀相关的作品,在美学风格上就又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差异:如果说《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基本都是正剧的主角,是崇高的对象,那么《楚辞》中的祭祀对象还有悲剧的扮演者,有不幸的命运和它们伴随。总之,《诗经》与《楚辞》两种文化文本在表现宗教神道观念时,在审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诗经》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一种精英文化特质,而《楚辞》则呈现出一种俚俗文化气息;《诗经》所描写的神灵具有崇高性,标志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成熟,《楚辞》所描写的神灵多有具象,表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真挚与酣畅;《楚辞》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而《诗经》所表现的神道观更注重理性的深化与升华。深入分析《诗经》在表现神道观上与《楚辞》的审美异趣,可以理清两种文本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与特征,并可以进一步确认两种文化的存在历史状态及价值功能,亦可见出宗教文化对文学 审美影响的清晰痕迹。(节选自何长文《<诗经>与〈楚辞>的审美异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言散文诗是屈原将巫歌与《诗经》的创作方法有机融合的产物,两千多年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B.有关《楚辞》的渊源问题,多数人认为是楚文化造就了《楚辞》,也有人认为《楚辞》还受到了《诗经》的影响。C.材料一作者认为《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对《楚辞》中华夏文化因素的研究,需了解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进程。D.《楚辞》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冥神,即人死之后而转化成的鬼魂,对此,材料二作者列举了《山鬼》《国殇》的例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认为《楚辞》的产生有《诗经》的因素,在思想性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继承儒家经典的地方。B.《楚辞》中的夸诞之语、谲怪之谈受到了战国纵横家的影响,刘勰等前哲先贤对此并未发声。C.《楚辞》中诸多神灵或上天入地或遨游九州或出行求偶,处于运动之中,给人以变动不居的感觉。D.《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形象基本上是稳重而崇高的,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精英文化特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楚辞》审美特性的一项是()A.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B.有的祭祀对象有不幸的命运。C.众多神灵都是吉祥之神。D.具有俚俗文化气息。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三个阶段。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答案】1.A2.B3.C4.①楚文化的草创时期:这个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②楚国建立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③春秋后期以后:这个时期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5.①材料二的行文采用“分-总”结构;②前三段论述《诗经》与《楚辞》中的神灵形象在崇高性、动静、否泰以及美学风格上的不同;③最后一段概括《诗经》与《楚辞》在表现神道观上的审美异趣,并指出深入分析两者审美异趣的意义和价值。【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文言散文诗是屈原将巫歌与《诗经》的创作方法有机融合的产物”错误,由材料一“诗人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赋”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会在--起,加之他的激情,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散文诗因此产生”可知,文言散文诗的诞生是由于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赋”的创作方法有机融会,还与屈原的激情有关。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刘勰等前哲先贤对此并未发声”错误,原文是“像汉宣帝、班固、刘勰这样的前哲先贤仅下论断或举例,并未详尽地阐述《楚辞》受《诗经》影响的情况”。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推理的能力。C.“众多神灵都是吉祥之神”是《诗经》中的审美特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第四段“在楚文化的草创时期,即传说时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始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可知,楚文化的草创时期:这个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由材料一第四段“楚国的建立,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近年获得的以往从未知晓的《孔子诗论》,证实了《诗经》确实已经在楚国传播”可知,楚国建立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由材料一第四段“春秋后期以后,楚国进一步开疆拓土,国土益发广袤,人口益发众多,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可知,春秋后期以后:这个时期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采用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提出材料的论点:“《诗经》与《楚辞》的不同点”,然后用大量的笔墨对论点进行具体的论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段依据原文“《楚辞》所出现的祭祀对象多数不具有《诗经》中神灵形象的那种崇高性,同时,它们身上的某些特征、属性,又是《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所缺少 的”,第一层论述《诗经》与《楚辞》中的神灵形象在崇高性上的不同。第二段依据原文“《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基本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高高在上,或安处冥冥之中,接受和享用人们奉献的祭品”“《楚辞》中的祭祀对象则不同,除没有直接出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外,其余诸多神灵或是上天入地,或是遨游九州,或是出行求偶,都处于运动之中,见不到端坐受享的静止之神”,第二层论述《诗经》与《楚辞》中的神灵形象在动静上的不同。第三段依据原文“《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是众多的,基本都是吉祥之神,见不到死者的幽灵。《楚辞》则不同,其中的祭祀对象除常见的天地山川之神外,还有冥神”“在美学风格上就又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差异:如果说《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基本都是正剧的主角,是崇高的对象,那么《楚辞》中的祭祀对象还有悲剧的扮演者,有不幸的命运和它们伴随”,第三层论述《诗经》与《楚辞》中的神灵形象在否泰以及美学风格上的不同。最后,第三段依据原文“总之,《诗经》与《楚辞》两种文化文本在表现宗教神道观念时,在审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深入分析《诗经》在表现神道观上与《楚辞》的审美异趣,可以理清两种文本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与特征,并可以进一步确认两种文化的存在历史状态及价值功能,亦可见出宗教文化对文学审美影响的清晰痕迹”,对本材料的论证进行总结,概括《诗经》与《楚辞》在表现神道观上的审美异趣,并指出深入分析两者审美异趣的意义和价值,得出文章的结论再一次印证论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倒霉的阴雨天气使得矿区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睡!不睡再干啥?孙少平倒在自己的床铺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几天来,他一直沉浸在一种异常的激动之中,因为再过几天,就到了晓霞和他约定的那个充满浪漫意味的日子。在临近回黄原的前一天,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吃过早点,他背了个大挂包,带了那把新买的黑色自动伞,带了足够的钱,走出单身宿舍,踏入了茫茫雨雾中。当路过矿部大楼前的阅报栏时,不由驻足而立,想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消息。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他突然被省报头版头条的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的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晓霞 牺牲的消息洪水巨浪一样将孙少平击倒,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越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当孙少平满身泥浆返回宿舍,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孙少平内心紧张地作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他先并没有去找晓霞的父亲——他从晓霞不久前的信中知道,她父亲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了。他先来到了报社——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他的心狂跳着,走进报社大门。“你找谁?”门房老头在窗户上探出头问他。“我找田晓霞。”他声音沙哑着说,眼睛盯着老头的脸色。老头两眼瞪住他看了半天,才说:“这娃娃已经……死了。唉,实在是个好娃娃!连个尸首也没找见……你是她的什么人?”老头在自言自语中突然像梦中惊醒一般问他。孙少平两眼一黑,腿软得如同抽了筋骨……他没有回答老头的话,就转身走出报社大门。大街上灯火辉煌,人头在伞下攒动;车辆飞溅着水花急驰而过。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孙少平强忍着悲痛来到市委,打听了田福军的住处。当他走到二楼那个房间的门口时,牙齿咬着嘴唇,停留片刻。过了一会,他才抬起软绵绵的胳膊,在 门上敲了敲。(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文本二孙少平与田晓霞都是极具勇气与智慧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且相通的,他们拥有一样的胸怀,拥有一样的生活哲学。晓霞钦佩孙少平,是他选择了一条比常人要艰难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田晓霞作为孙少平的精神导师,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启发引导孙少平,还有在八十年代城乡巨变的环境下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展示了一名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期的激情,这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成对比。(摘编自《〈平凡的世界>之爱情篇——孙少平与田晓霞》)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因为快到与晓霞约定见面的日子了,孙少平沉浸在幸福之中,激动得难以入睡。B.回家前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说明少平是一个非常孝顺并且十分懂得礼仪的人。C.“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D.少平没先去找晓霞父亲而先到报社去,是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雨天里矿区的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方面突出了矿区的冷清和沉寂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孙少平的心事。B.他“背了……带了……带了……踏入……”一连串动作不仅写出少平回乡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他的自信。C.文中多次写到“雨”,不仅渲染了阴沉肃穆的环境氛围,烘托了孙少平沉痛凝重的心情,也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D.“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与“大街上灯火辉煌”形成对照,表现了孙少平悲痛绝望的心情。8.画线语句中,交替使用“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对此应如何理解?9.文本一是如何展示田晓霞“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A7.C8.①“她”,是客观陈述,表现孙少平理智上面对晓霞牺牲这一消息;“你”,便于直接抒情,是孙少平对晓霞的热烈呼唤,以幻想的方式表现孙少平对晓霞强烈的爱;②人称的变换使用,反映出孙少平在现实与幻想中矛盾与复杂的心情。9.①通过写省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侧面展现田晓霞在抗洪一线采访的事实,体现她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②通过写省报刊登的田晓霞牺牲的消息,让读者想象她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画面,侧面体现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展示她“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错误。原文是“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可见是准备买礼物,而不是“买了”。C.“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错误。由原文“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可知,同宿舍的人是被他的样子吓住了,不敢询问他这样子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晓霞牺牲的事情。D.“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错误。由原文“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可知,孙少平先到报社,是希望能证实消息的真实性。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错误,“雨”描写在情节上的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情节并不追求“曲折离奇”。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人称的能力。划线部分描写的是孙少平得知田晓霞牺牲后的心理反应。“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这是两处用第三人称“她”,“她”指的是田晓霞,是孙少平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后,客观理智上的一种表述;“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这里连续多次运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孙少平对晓霞的热烈呼唤,表达了对晓霞热烈的爱,充满了幻想和感性色彩;人称的变换使用,反映出孙少平对田晓霞牺牲的真实心路历程,是一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复杂矛盾又痛苦失望的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能力。结合“他突然被省报头版头条的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 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可知,省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田晓霞发出的新闻,侧面说明她就在抗洪一线采访,在城市被洪水淹没的极端灾害中,她勇于上前,敢于承担,这是她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可知,小说节选部分没有直接描写田晓霞英勇牺牲的场景,而是以省报刊登消息的形式披露出来,引发读者的想象,侧面体现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她为了别人的生命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更有利于展示田晓霞“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徐达,凤阳人,精通韬略。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未几太祖诣其庐,与论驱群雄以救生灵之策,达曰“定天下在德不在势。今元势虽强,意在必亡。诸雄,若徐寿辉强而自暴,张士诚骄而自奢,刘福通行无纪纲,皆无志于生灵,未足定天下。诚能以仁义道德为心,不贪不杀为本,倾府库以固士民,则天下不足虑也。”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太祖曰:“公之雄才大略见于议论,有古名将风。”遂推授为帅首,因与谋渡江取金陵。正虑无舟,适巢湖水寨军师俞通海等,率兵万余船千艘来降,遂渡江东下采石,乘胜取太平。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水陆来犯,达令汤和击其水军,邓愈击其陆军,遂擒也先。及闻也先之弟兆先集兵屯方山,达曰“也先既擒,兆先必约倪文秀,复拥舟师结寨采石以窥我太平矣。”乃东取溧水以阻其援。复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合与战。及战,又出奇兵以捣之,由是文秀遁去,兆先亦擒,康茂才率所部来降。进围金陵,十日,遂鼎新于斯焉。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达受命至镇江,元平章定定遁去,即克其城,兵不血刃,号令严肃,城中晏然。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达为将言简虑精,令出不二,与士卒同甘苦,财宝无所私,妇女无所幸。是时南取吴越,北定中原,东平齐鲁,西入关陕,大抵皆达之功,故为开国功臣第一。太祖尝以汉之韩信、宋之曹彬拟之。卒封中山王,谥武宁。(节选自《广名将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B.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C.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D.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星,指紫微星,古人认为命宫星是紫微的人有帝王之相。B.府库,指私家贮藏文书、财物和兵甲的处所,乃仓库重地。C.正合,语出《孙子兵法·势篇》,意为以正兵对战敌人。D.平章,“平章政事”简称,从一品官名,为丞相之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达沉毅有谋,见解深刻。在元末复杂动荡的政治形势下,他看出明太祖朱元璋有帝王之相,于是主动追随。B.徐达有雄才大略,能临危不乱。对于元军的水陆两路夹击,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而且判断准确,料事如神。C.徐达以百姓为念,讲仁义道德。他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战略意图领会透彻,在实际作战中又能灵活地加以贯彻。D.徐达功勋卓著,青史留名。他是元末明初统一战争中许多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促成了明朝的建立与统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2)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14.徐达攻克镇江,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请简要分析“王者之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案】10.A11.B12.A13.(1)太祖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邀请徐达一同到濠州,又问起用兵制胜之道,徐达说:“高明的胜利靠的是仁德,一般的胜利靠的是才智,下等的胜利靠的是武勇,但三者缺一不可。”(2)徐达又统兵进取镇江,太祖告诫他:“我知道你能体谅我的用心,城池攻下的那一天,一定要告诫士兵不要纵火掳掠,不要任意杀戮。”14.①能征善战②法纪严明③爱护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这些起义军头领都很仰慕他,想拉他入伙,徐达一概拒绝。他说:“本乡已有帝星闪耀,怎么可能再跑到他处伺候别人。”“皆慕而欲起之”,是“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是并列短语,中间停顿即可,可以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府库,指私家贮藏……的处所”错误,府库指国家贮藏文书、财物和兵甲的处所。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主动追随”错误,从“太祖诣其庐,与论驱群雄以救生灵之策……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可知,应该是太祖邀请徐达加入自己的队伍。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忻然”,高兴;“请与(之)至濠”,省略句;“以”,依靠。(2)“戒”,通“诫”,告诫;“体”,体谅;“下”,攻下;“毋”,不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达令汤和击其水军,邓愈击其陆军,遂擒也先”“乃东取溧水以阻其援。复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合与战。及战,又出奇兵以捣之,由是文秀遁去,兆先亦擒,康茂才率所部来降”“是时南取吴越,北定中原,东平齐鲁,西入关陕,大抵皆达之功,故为开国功臣第一”等处可知,要能征善战;从“即克其城,兵不血刃,号令严肃,城中晏然”“达为将言简虑精,令出不二,与士卒同甘苦……”等处可知,要法纪严明、爱护百姓。参考译文:徐达,凤阳人,精通兵法韬略。当时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这些起义军头领都很仰慕他,想拉他入伙,徐达一概拒绝。他说:“本乡已有帝星闪耀,怎么可能再跑到他处伺候别人。”不久太祖去他家拜访他,和他纵论驱逐群雄以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对策,徐达说:“安定天下在于修德政,而不在势力强弱。现在元朝的势力虽然还很强,但我推测要不了多久,必然灭亡。各起义军,如徐寿辉,实力强但统治暴虐,张士诚骄奢淫 逸,刘福通行动没有法度,这些人都没有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都不能使天下安定。如果真能严守仁义道德,不贪图名利,不滥杀无辜,舍得把府库中的储备拿出来赈济百姓,那么天下安定就是迟早的事了。”太祖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邀请徐达一同到濠州,又问起用兵制胜之道,徐达说:“高明的胜利靠的是仁德,一般的胜利靠的是才智,下等的胜利靠的是武勇,但三者缺一不可。”太祖又说:“人们都说先生雄才大略,有古代名将的作风。”于是推授徐达为统帅,与他谋划渡过长江进取金陵。正在为没有舟船发愁,正好俞通海等统率巢湖水师,水兵万余人、舟船千余艘前来归降,于是率军渡过长江向东攻下采石,乘胜袭取了太平。当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率领水陆两军进犯,徐达命令汤和攻敌水军,邓愈攻敌陆军,最终将陈也先擒获。等到听闻陈也先的弟弟陈兆先收拢兵力屯驻在方山时,徐达说:“陈也先已被擒,陈兆先一定会联络倪文秀,会再次拥有舟师并在采石结寨,进犯太平。”于是向东进取溧水以阻止敌人增援。又设疑兵以分散他们的势力,而用正兵与敌人交战。等到战斗开始后,又派出奇兵直捣敌军要害,倪文秀不得已逃走,陈兆先也被擒获,康茂才率领所部投降。后进围金陵,十日后,该地换了主人。徐达又统兵进取镇江,太祖告诫他:“我知道你能体谅我的用心,城池攻下的那一天,一定要告诫士兵不要纵火掳掠,不要任意杀戮。”徐达接受命令后到达镇江,此时元朝将领平章定定已经逃走,于是占领镇江。徐达军队兵不血刃,号令严明,城中安静。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说:“我用徐达,是因为他的部队最接近王者之师。”徐达身为大将,言语不多,但思虑很深。他下的命令从没有前后不一致,又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他不贪图钱财,不近女色。当时南面攻取吴越之地,北面平定中原,东面平定齐鲁,西面进入关中陕西,大抵上都是徐达的功劳,所以都认为他是开国第一功臣。太祖曾将他比作汉代的韩信、宋代的曹彬。他死后被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B.颔联描写蜀道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入蜀之险,隐含对友人关切担忧。 C.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对自身浮沉的感慨。D.全诗以叙述开篇,中间展开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体现主旨,笔力开阖,富有韵味。16.历代诗家认为,诗歌第三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分别指出并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笼”和“绕”。②“笼”形象生动,化静为动,颇具画面感,充分表现了山岩峭壁上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的景象。③“绕”字与“笼”相对,赋予“春流”情感的主动性,亲切可感,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美景,形象贴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错误。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告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身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题的鉴赏首选动词,“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中的动词为“笼”和“绕”。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化静为动,颇具画面感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绕”字与“笼”相对,“绕”赋予春流以情感色彩,仿佛春流脉脉,刻意主动绕着蜀城流动,令人感到情感依依,亲切自然。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美景,形象贴切。“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美德。 (3)“流水”这一意象常被古人用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等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答案】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以手抚膺坐长叹③.亦余心之所善兮④.虽九死其犹未悔⑤.不知江月待何人⑥.但见长江送流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随流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膺”“犹”“但”“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_____①_____,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_____②__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_____③_____的纨绔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前无古人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③不学无术19.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20.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 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在当时”“在今天也后无来者”可填“前无古人”。前无古人: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②此处强调林黛玉的才华,可填“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秀外慧中:外表秀丽,内心聪明。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③语境指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宝玉会成为一个没学问的富家子弟,可填“不学无术”。不学无术: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二是搭配不当,“寓意”应改为“寓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却挡不住秋风肆虐”“却经不起秋雨摧残”“却禁不住命运戕害”,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文化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椒的麻味主要由酰胺类物质产生,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酰胺,包括各类山椒素与花椒素等,主要存在于花椒果实表面的凸起中。我们咬到花椒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麻,其实①,使含有花椒麻素的花椒油渗出。②,那就是一看、二捏、三闻、四尝。首先看外表,主要是看花椒的色泽、椒粒的大小、开口的多少以及有无杂质,花椒表面的小疙瘩越多,说明花椒越香越麻。其次捏,感受花椒是否干燥,干燥的花椒捏起来会发出“沙沙”的响声。然后是闻气味,抓起一小把花椒,握住片刻,③ ,而不是霉变的味道或其他杂味的,就说明是好的花椒。最后是尝,(),这时你再仔细揣摩这花椒是否带有苦味、涩味等异常味道,只有麻味醇正者,方称得是上品。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意取一粒花椒,用舌尖去感触,然后用牙齿轻轻咬开它。B.取花椒中的任何一粒,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C.随意取一粒花椒,用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D.取花椒中的任何一粒,用舌尖去感触,牙齿轻轻咬开它。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就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②挑选花椒时主要有四个步骤③可以闻到花椒香气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语境强调人的一系列动作,主语都为人,所以“用牙齿轻轻咬开它”与前后文衔接更好,排除BD;再比较AC,“用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更符合逻辑,排除A。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依据前文“主要存在于花椒果实表面的凸起中”可知,我们咬到花椒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麻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所以可填:就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第②空,所填句子是个统领句,依据后文“那就是一看、二捏、三闻、四尝”,这里可填:挑选花椒时主要有四个步骤。第③空,结合前文的“然后是闻气味”、后文的“而不是霉变的味道或其他杂味的”可知,闻到的应是花椒的香味。所以可填:可以闻到花椒香气的。四、写作(满分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齐桓公察看马厩,问养马人道:“马厩里的事什么最难?”养马人还未回答,管仲答道:“ 我也曾经做过养马人,敷设马栅栏最难。如先敷设歪的木条,歪的需要歪的来配,歪的木条用上了,直的木条无法用上。如先敷设直的木条,直的需要直的来配,直的木条用上了,歪的木条无法用上。”《管子》里记载的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管仲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劝齐桓公选择人才时要选择正直、贤明的人才。这则寓言是以曲木、直木喻人或拟人,用意在说明:用不肖者必然引致不肖者,用贤明者必然引致贤明者。如俗语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曲直不相容而相斥,所以用人之道贵在选好领头人:领头的是“曲木”,必然“曲木又求曲木”,使“直木”无用武之地;反之亦然。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关于人才的选拔问题,选拔人才时,应当选择正直、贤能的人;同时也启发我们,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涵养自己正道直行的品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人生第一扣”即是我们人人自知而铭记于心的价值观。价值观摆正,人生的航道才不会偏,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第一粒扣错,剩余的都会扣错。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青年人树立正确健康、良性发展的价值观,以之为起点基调,助力成人成才。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号召青年胸怀家国志,行牵天下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立意:1.始善者易成。2.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3.亡羊补牢,为时不晚。4.用人以直,正道直行。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3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池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数学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07:25:02
页数:17
价格:¥3
大小:48.6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