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贵池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因其山水画的介入——同时转化成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取材于陈智安等人的文章)材料二“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早期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 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材料三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互相影响,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B.早期的“界面”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这有利于还原古代生活原貌,所以“界画”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C.古代园林建筑与中国古代诗、画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D.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引发当今建筑界关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这也有利于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之路。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是几则材料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关系密切。B.材料二第二段中列举《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阎立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C.材料二第四段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手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D.材料二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在论证顺序上都是先说“画”再说“建筑”。3.根据材料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建造上借鉴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手法和思想。B.白塔在北海中的地位和佛香阁在颐和园中的地位一样,都是主体建筑。C.“篱苑书屋”和苏州留园石林小院入口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是相同的。D.“篱苑书屋”采用室内自然采光的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4.赏析“材料三”第二段的语言特色?5.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哪些相通之处? 【答案】1.B2.B3.D4.①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书屋的位置、功能、形状、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出其形状;“4万余”,说法严谨。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让人们直接感知到书屋的外形。5.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②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的创作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③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重意境,重诗情画意,美学境界相契合。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整体布局都讲究主从组合。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中心思想,追求意境的深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A项,“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并没有说山水画对园林有这样的作用。选项中的“双方”以偏概全。C项,“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说法绝对。文中说“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强调了绘画和造园之间的关系,至于文学,文中这样说“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并不能论定具备绘画素养和文学素养就能成为杰出的造园大师。D项,“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只是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并不能断定是必然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理解错误。后文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举阎立本的例子,正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D项,“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主观臆测。原文只是说“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举此例主要是为了证明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语言特色题一般从风格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常见的风格有:质朴平实、华美精致、含蓄蕴藉、诙谐幽默、严谨准确、条理清晰等。手法方面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厚;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生动传神;使用叠词,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感;句式整散结合,变化多姿;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容,富有诗意等等。答题的时候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题,从风格角度,“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点明位置,“方形建筑”点明形状,“方钢”“钢化玻璃”“柴禾秆”等点明材料,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4万余”,说法严谨。从手法角度,“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运用比喻手法,将篱苑书屋比作鸟巢,生动形象,让人们对书屋的形状具体可感。【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这是告诉我们答题范围;“简要概括”是答题要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面有哪些相通之处”是答题内容。我们在文中找出二者相通之处,然后概括即可,原文已经概括好的句子可以直接抄录。材料一,“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这是二者的想通之处,具有概括性,可以直接抄录。材料二,“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这是二者的想通之处,具有概括性,可以直接抄录。“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可以将之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重意境,重诗情画意,美学境界相契合”。“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 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整体布局都讲究主从组合”。“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中心思想,追求意境的深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徙(节选)汪曾祺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甓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人事。一县的人事更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持学政,任用私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作主张,藐视部厅,搅乱学制”。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笑。他知道这封控告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往教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溟只当没有听见。(有删改)文本二:我的初中(节选)汪曾祺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 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直到寿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先生撰写的对联,用“高岭桂”“北溟鹏”抒写理想抱负,用“未徙”表现其志不得伸的抑郁和苦闷。B.高先生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既表现了高先生教书的独到之处,又推动了情节发展。C.“呜呼,先生之泽远矣”一句,在小说的叙述中加入主观抒情,行文自如,使小说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D.“好马不吃回头草”“前度刘郎今又来”,引用俗语和诗句,写出了高先生重回五小后同事对他的嘲讽。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徙》中虚构了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这一创作灵感可能来自高先生曾自编辨析字形的歌诀。B.高先生讲课注意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让学生体会文义,使其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负载的情感思想。C.《徙》中引“大狗跳……小狗叫一叫”,体现了作者师从高先生学到的小说描述要使作者有具体印象。D.高先生当年对学生很严厉,尽管使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8.文本一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答案】6.B7.D8.①处,写出了庭院的荒凉与冷落,烘托出高先生在五小任教的失意与落寞;②处,化用《陋室铭》名句,用语典雅,写出了庭院的清静幽雅,突出了高先生的高雅情趣和文人情怀,表现出高先生调任县立初中后的安适。9.①文本一高北溟编写《字形音义辨》的细节和重回五小任教等相关情节是虚构,教学法等内容则为非虚构。②虚构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人生遭际,拓展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③非虚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再现历史人物和情境,更容易感染人。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推动了情节发展”错误,“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错误。刘子平的问话,是想探寻原因,并非指责。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这两处景物描写是对庭院的描写,分析它们对刻画高先生的形象起的作用,应结合高先生不同的任教经历来思考。①处,处于高先生任教“五小”时,此时的他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每天“踏着沉重的步子”,可见这里对庭院荒凉、静寂的描写,意在烘托高先生失意落寞的心境;②处,处于高先生任教县立初中时,此时他的才华得到施展,踌躇满志,“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幽静、闲适之景恰是其生活适意的表现。同时,“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化用名句,亦可见高先生的高雅情趣和文人情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能力。首先要阅读文本一,找出文本一中虚构和非虚构的情节,然后分析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结合“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可知,文本一中,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和重回五小任教等为虚构。虚构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人生遭际,拓展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让原本平顺的情节曲折起来,从而使高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丰富,拓展了小说内容。其中“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等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人生遭际。非虚构部分则通过客观再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再现历史人物和情境,更容易感染人。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B.鼓行,击鼓行军。鼓,传统打击乐器,古代被用于军队,或以指挥,或以助威。C.楚王,项梁起兵后所立的已亡楚国国王的后代。楚国曾是诸侯国,为秦所灭。D.壁,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指墙壁,即用土坯、砖石垒砌或用竹木做成的遮挡物。这里指军营、军营的围墙。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认为应该带领军队和赵军里应外合去攻打秦军,但是上将军宋义认为他在战场上作战比不上自己而没有接受他的建议。B.宋义派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摆出盛大的酒筵,宴请宾客,而士卒们却受冻挨饥,宋义此举引起了项羽的不满。C.项羽在早晨朝见上将军宋义时,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并对将士们说,宋义和齐国共谋反楚,楚王暗中命他处死宋义。D.项羽率领军队渡河,把船只弄沉,把锅碗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干粮,向士卒表示要决死战斗,最终大败秦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2)当时是,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今将军诛乱。”14.项羽有勇有谋表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答案】10.C11.A12.A13.(1)凭着强大的秦国去攻打刚刚建起的赵国,那形势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2)在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14.①我们快速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②项羽全军渡过黄河,凿沉船只,砸毁锅、甑,烧掉营舍,携带三天的口粮,决一死战。③与秦军接战,经九次交锋,断了甬道,大败秦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是以“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B;“秦”做“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但是上将军宋义认为他在战场上作战比不上自己而没有接受他的建议”错误。原文为“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宋义认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他比不上项羽;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自己比项羽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着;“秦之强”,定语后置句,强大的秦国;“新造”,刚刚建起;“举”,攻占。(2)“当时是”,在这时候;“慑服”,畏服;“莫”,没有谁;“枝梧”,抗拒;“乱”,形容词用作名词,叛乱之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可知,我们快速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结合“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可知,项羽全军渡过黄河,凿沉船只,砸毁锅、甑,烧掉营舍,携带三天的口粮,决一死战。结合“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可知,与秦军接战,经九次交锋,断了甬道,大败秦军。参考译文: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却损伤不了小小的虮虱。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于是通令全军:“ 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一个个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去攻打刚刚建起的赵国,那形势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还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坐不安席,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是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次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了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项羽已经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闻名于诸侯。他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事稍稍有利,陈余于是又请求增援兵力。项羽便率全军渡过黄河,都凿沉船只,砸毁锅、甑,烧掉营舍,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军队将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意。与秦军接战,经九次交锋,断了甬道,大败秦军。在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钜鹿的诸侯国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却都不敢发兵出击。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这样打败了秦军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始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帅了。(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注]①玉垒:玉垒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②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③梁甫吟:《梁甫吟》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写繁花触目,令人黯然心伤,以哀景写哀情,抒写流离之感。B.颈联主要写国家战事,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C.尾联怀古中含有对诸葛亮仰慕之意,寄托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情思。D.全诗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势雄壮,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16.本诗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请结合诗的颔联简要分析。【答案】15.A16.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的浮云,古往今来,气象万千,变幻不定。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营造了一种雄伟宏阔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以哀景写哀情”错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意思是: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2)《鸿门宴》中刘邦为不辞而别之事忐忑不安时,樊哙认为行事不能因小失大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戎马关山北②.凭轩涕泗流③.大行不顾细谨④.大礼不辞小让⑤.国以礼⑥.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戎”“轩”“涕”“泗”“谨”“辞”。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星堆有多少种“打开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古还能够揭示什么。考古发掘还没有给许多到目前为止悬而未决的谜题提出完整答案,同时又揭示出更多的未知话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创造了这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文明?以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是怎样铸造出来的?三星堆有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每一个谜题的揭示都需要考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努力,而每一个答案也将给文创开发提供新的灵感。在此基础上,三星堆博物馆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博物馆之外,整个遗址区还有多种元素的集聚。恒温恒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多种科技手段的考古舱,在未来是否可以变身为考古实验室?现在的文物修复馆能否变成手工坊,让更多人体验修复文物的过程?这些设想都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来的三星堆遗址从考古舱转变为兼具历史遗址保护和城市文化功能的园区,成为与城市共生、与公众共同成长的文化课堂。毕竟,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从来都不是城市的孤岛,而是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客厅。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灿烂辉煌孜孜以求会聚企望B.金碧辉煌孜孜不倦会聚期待C.灿烂辉煌孜孜不倦汇聚期待D.金碧辉煌孜孜以求汇聚企望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考古发掘还没有给许多到目前为止悬而未决的谜题提供完整答案B.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许多悬而未决的谜题提供完整答案C.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许多悬而未决的谜题提出完整答案D.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还没有给许多悬而未决的谜题提升完整答案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C19.B20.将“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比喻说“不是孤岛”而是“客厅”,写出了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其与“参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既生动形象又贴切,以“客厅”喻“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更富有亲切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语境是古代文明不是建筑,故选“灿烂辉煌”。“孜孜不倦”,形容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形容不知疲倦地探求。语境是考古人勤奋努力,故选“孜孜不倦”。“汇聚”,聚集;“会聚”,聚集,多用于人。语境是多种科技手段,故选“汇聚”。“期待”,期望、等待;“企望”,希望。语境是设想令人期望,故选“期待”。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1)语序不当,“到目前为止”为时间状语,应在“还没有”前;(2)搭配不当,“提出……答案”搭配不当,可改为“提供”。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B。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该比喻句本体是“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喻体出现了两个“孤岛”和“客厅”,说“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不是“孤岛”,形象说明了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与城市的而是关系,不是割裂存在的,它在城市文化当中有其价值,可以“参与文化传承”。把“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比作“客厅”,形象生动地说明 “考古遗址区和博物馆区”和城市是融为一体的,就像家中的客厅,密不可分,也更富有亲切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草地上惬意地丢飞盘,到郊区登山欣赏山花烂漫,在家跟着网络主播跳毽子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红”健身运动项目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些健身运动项目门槛较低,更强调休闲性和体验感,对没有运动基础的人较为适宜,因此,①。健身运动项目成为“网红”,背后是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让一些人的身体开始“亮红灯”。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健身运动融入生活,②。新兴“网红”健身运动的推广普及,传播了更丰富的体育文化,提升了人们的健身热情。但这只是第一步,健身运动需要重复练习,强身健体需要持之以恒。健身运动潮流变动不居,容易分散人们参与健身运动的专注度,影响健身效果。尤其是一些健身运动项目成为“网红”之后,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人“打卡”。但是,如果缺少专业的培训、专门的防护,不顾自身条件一拥而上,③。就健身运动产业而言,产业发展需要长期积累,需要经过市场的充分检验。如果因为健身运动潮流火爆一时而跟风参与,就很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产品和服务。21.下列句子中的“门槛”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门槛”,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那天我偶然走过菩提家的厨房,看见一个八九岁的姑娘,坐在门槛上。B.父亲鼓励我说,大公司门槛虽高,但待遇很好,我们还是要努力争取。C.每次去古玩市场,老王都要带上邻居老陈,因为他门槛精,不会上当。D.听说丈母娘为人刻薄,所以这个做女婿的,犹犹豫豫不敢登那个门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受到很多人的青睐②希望摆脱亚健康状态③很可能造成运动损伤【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门槛”比喻进入某范围的标准或条件。A.指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或石条。B.比喻进入某范围的标准或条件。C.指找窍门的本领。D.借指门、门口。故选B。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红’健身运动项目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更强调休闲性和体验感,对没有运动基础的人较为适宜”可知,“网红”健身运动项目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故可以填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第二空,从前文“背后是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不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让一些人的身体开始‘亮红灯’”等内容可知,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健身运动融入生活,当然是为了摆脱亚健康状态,故可以填入“希望摆脱亚健康状态”。第三空,从前文“如果缺少专业的培训、专门的防护,不顾自身条件一拥而上”可知,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锻炼方式,它所造成的后果是可能造成运动损伤,故可以填入“很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四、写作(满分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想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答案】例文: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不能,即没有做某事的条件和能力,就像孟子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一类,目标无限地超越自己的能力。不为,却是不管有没有能力都不去做,譬如“为长者折枝”,不实践,不努力,何来的“有所作为”呢!有的人常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假使你遇到一道数学题,看了三两分钟没有头绪,便扔下笔说;“我不能。”你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吗?你尝试过所有的方法了吗?你求助于他人了吗?没有尽全力,便没有资格说“不能”,充其量只能是“不为”,这些人便以“不能”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为”。事实上,只要我依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属性,就没有不能,再加上我们改掉自身陋习,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也就没有了无为。. 古人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有人认为铁棒不能磨成一根细针,实际上这种人就是不为的人,只要他们刻苦努力,付诸行动,铁棒就会磨成针。居里夫人不理会外界对她的嘲笑,埋头苦干,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爱迪生不惧失败,敢于行动,在经过上千次失败后发明了历史性的创造一一电灯。也有人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种敢于探索,勇于推陈出新的精神。在一些消极悲观者眼中,这一切属于白费力,我们不能改造生活的环境,不能推翻老祖宗的定理。事实上,这些人亦是不为,他们不去探索,不去求知,怎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美国学者加福佳利用中国火箭的反冲力大胆想象,研究出第一个离开地球表面的火箭,有了他的基础,更多敢于说能的人站了出来,他们研发了载人火箭,绕球卫星,宇宙飞船。这在以前那些顽固派眼里,是根本不可能的,简直是妄想。哥白尼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提出了与当时已经深入人心的地心说相驳的日心说,这无疑是对权威的一次重大打击,日心说也离正确答案更加靠近。当然,与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相违背时,我们必须要坚决的说一声“不能”。前段时间有人宣称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只要有足够的水,就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石油。对于这个消息,不用看其结果,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就能说“不能”。有些事物是不能的,也是不为的,因为它违背了客观实际,比如说台独分子闹独立,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台独,中国人不答应,世界和平人士也不答应,这是不能也不为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在吸收知识的黄金时节,我们要放开眼光,对于一切正确的符合客观的事物多说我能,而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材料二指出,疟疾威胁人类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可是屠呦呦却带领了自己的团队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亲身试药,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要勇担使命,施展才华。三则材料看似关联不大,实际上综合起来就体现“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可见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从材料一来看,“不能”指的是客观能力上做不到,“不为”指的是主观意愿上不肯做。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 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从材料二来看,人们认为不能战胜的疟疾难题,却最终被屠呦呦带领的团队攻克了。可见,只要不惧艰难,勇于挑战,有时“不能”者亦可以变成“可能”者。这只是要看主观意愿上“为”还是“不为”。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来的希望,亦包含了这样的意思:鼓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而要摒弃“不为”,而努力大有作为。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为“不能”何为“不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立意: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2.我们应该有所为。3.勇担重任,将“不能”变成“能”。4.“不能”是客观限制,“不为”是主观逃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06:35: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4.1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