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机密★考试结束前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B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三子者出,曾晳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答案】1.D2.C3.B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5.①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 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绝对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三子者出,曾晳后”,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B.“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犯上”的批判。C.“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可知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结合原文“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可知,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结合原文“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可知运用了“多用”“在这个 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结合原文“并且增一字、减一字”“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可知,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结合原文“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可知,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结合原文“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可知,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结合原文“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新鲜复杂的世界,我只是一个在年龄上迈入成年而在心理上却还是充满童真的少年。B.“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说明“我”对于此次的远行并未预设目的地,这是一场没有方向的远行。C.在经历一系列不合情理的“糟心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段彻底失败的旅程。D.当“我”奋不顾身阻止抢劫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因为他明白面对暴力群体,弱小的抗争是徒劳无力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倒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B.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充分体现重复的特点,不仅中心事件如“寻找旅店”和“遇到汽车”贯穿始终,而且还有细节上的重复。C.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引人深思。D.语言的陌生化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写刚长出的胡须“迎风飘飘”,超乎寻常的夸张表达,让人感受到少年即将远行的快乐。8.先锋派小说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特点,解释文中多次出现的“旅店”的多重含义。9.“突发事件”往往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火烧草料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等,这篇小说里的“抢苹果”也是一个“突发事件”,结合全文,探讨它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6.C7.A8.示例:①象征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种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②象征了“我”心中的希望和力量,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必需的动力。9.①使情节在突转中增加荒诞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受害者司机不但不愤 怒,反而置若罔闻;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以怨报德抢走了“我”的背包。这样不合情理的荒诞,引发读者深思。②使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司机的愚昧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和“我”的正义、善良、勇敢与不谙世事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③使主题更丰富深刻。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段彻底失败的旅程”错误。从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的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的线索是寻找旅店。小说也并非倒叙,结尾部分理解为补叙更合理。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文学作品形象意义的能力。“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有一番感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象征着漂泊灵魂的栖息地。此时的“旅店”就被赋予了另一层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中,汽车已经修好了,可是走到半路“汽车抛锚了”,汽车的抛锚,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铺垫。而此后“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展现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受害者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置若罔闻,这也引发事件继续往后发展。此后,“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说明司机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以怨报德抢走了“我”的背包。这样不合情理的荒诞,都能引发情节进一步发展,引发读者深思。故事中,以司机、抢劫者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唯利是图,冷漠无情,象征着恶俗的世态。汽车抛锚之后遇到五个人,他们听说车上装的是苹果,“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在“我”阻拦他们的时候“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并且“我”告诉司机有人在抢劫,“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后面又有人来抢劫“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最后“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这样的荒诞情节形象地刻画了成人世界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人物,展现了恶俗的世态。而对于“我”,根据原文“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等,充分展现了“我”的正义、善良、勇敢与不谙世事的鲁莽人物形象。这两方面的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在荒诞性的描写中,呈现出强烈的冲突,“我”与司机的冲突,“我”与抢劫者的冲突。年轻的“我”坚持正义,阻拦抢劫,结果是被打,而且无法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甚至连汽车都拆卸了。“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遭遇到挫折与打击,从而获得成长。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说者曰A人言B楚人沐猴C而冠D耳E果F然G项王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文中“斗卮’指大型的杯子。B.置车骑的“置”指丢弃,与《促织》的中“喜置榻上”的“置”含义不同。C.间,指“从小路”,与《庖丁解牛》的“彼节者有间”的“间”含义相同。D.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旧时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在项羽面前重提了怀王之约,为刘邦证明,又指责项羽听信谗言,让项羽愧疚不安。B.刘邦出去后,项羽警觉,起了防备之心,怕刘邦趁机逃跑,所以就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C.刘邦脱逃后,张良以白璧、玉斗入谢,项羽、范增的态度与宴会开始时的态度恰好相应。D.“鸿门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都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14.请概括刘邦的人物形象。【答案】10.AEG11.C12.A13.①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将要被他俘虏了!14.①志向远大。②善于赏识重用人才。③行事果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劝说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是猕猴戴人帽子,果然如此。”项王听到了这话。“说者曰”中,主语是“说者”,“曰”后引出说话的内容,故应在A处断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中,“楚人沐猴而冠耳”是“言”的宾语,表示说者听到别人说的内容,“耳”在句末表示判断,故应在E处断开;“果然”是说者对前面内容的评论,仍属于说者“曰”的内容,而“项王闻之”则另起主语,故应在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置”:丢弃/放置。句意:丢下车马随从/(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C.“间”:从小路/间隙。含义不同。句意:抄小路走/那牛的骨节有间隙。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让项羽愧疚不安”说法有误。文中只是说“项王未有以应”,并不一定就是说明他愧疚不安。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何……为?”,何必……呢?②“……者,……也”,判断句;“吾属”,我们这些人;“为之虏”,被动句,“为”表被动。【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原文中,“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虽是樊哙为项羽开脱的言论,却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刘邦志向远大,并非只满足于一城一池。②从文中刘邦能让手下樊哙为他勇闯敌营、张良为他善后可看出他善于赏识重用人才,从而令这些人才都对他忠心耿耿。对此,再结合范增最后说项羽的“竖子不足与谋”更可对比看出。根据原文“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可看出,他对于告密者立即诛杀,行事非常果断。参考译文:(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就能当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有人劝项王说:“ 关中有山河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这里建都,成就霸业。”项王看见秦朝宫室都已经烧毁残破,又怀念故乡,想回东方,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如同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行走,有谁能知道!”劝说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是猕猴戴人帽子,果然如此。”项王听到了这话,烹杀了劝说他的那个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作者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将“一叶扁舟”置于“汪洋大湖”中,流露出天高人小的伤感之情。B.在上阕中,景象呈现出清亮明洁的特征,这是词人眼中人格化了的宇宙。C.在下阕中,词人运用比喻、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D.词结尾先写动作,再写声音,继而从秋月秋水中回归自我,忘情于自然。16.词的下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答案】15.A16.词的下片表现了一个虽仕途失意但心中高洁、豪迈洒脱、超凡脱俗的词人形象;①“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几句,词人联想到自己在岭南做官一年来,虽仕途失意,但月光照我,心底光明磊落,如冰之清、雪之洁;②“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二句,写清冷的风吹拂着自己的襟袖和日渐稀疏的头发,不免伤感,但广阔的湖面上稳稳泛舟的意兴正浓;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几句,以大江为酒,以北斗为勺器,以天地万物为宾客,潇洒豪迈的气度尽显,境界超凡脱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流露出天高人小的伤感之情”错,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故选A。【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几句的意思是: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词人联想到自己在岭南做官一年来,虽仕途失意,但月光照我,心底光明磊落,如冰之清、雪之洁,体现了词人的高洁内心。“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二句意思是:清冷的风吹拂着自己的襟袖和日渐稀疏的头发,不免伤感,但广阔的湖面上稳稳泛舟的意兴正浓,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洒脱。“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几句的意思是: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词人以大江为酒,以北斗为勺器,以天地万物为宾客,潇洒豪迈的气度尽显,境界超凡脱俗。综上,词的下片表现了一个虽仕途失意但心中高洁、豪迈洒脱、超凡脱俗的词人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治理千乘之国,等到三年,可以达到“______,______”的状态。(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这一反问句,批判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却没有意识到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3)《登岳阳楼》中,诗人用“______,______”来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答案】①.可使有勇②.且知方也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勇”“锱”“铢”“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武汉某幼儿园教师黄老师因唱“挖呀挖”出圈走红。她的直播间人数从未低于10万+,并且不断收到网友打赏,这使得她名声大噪(声名鹊起)。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每场直播都有数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可谓趁着五一这几天赚得盆满钵满。最主要的是,黄老师直播间通过翻唱这首歌获得了网友累计高达200万的打赏。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于黄老师是否存在侵权行为的质疑(置疑)。黄老师未经原创者的允许就擅自使用了这首歌,这种商业表演完全就是一种侵权行为。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她唱歌时, 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仅仅几天时间,一个假老师因为炒作包装,就赚取了自己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这是莫大的讽刺。(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声大噪”可以替换成“声名鹊起”B.“质疑”可以替换成“置疑”C.划线句子的两个顿号应该改成逗号D.文中两处划线部分的引号用法不同19.分辨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很多人认为上面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列出三点依据。【答案】18.B19.(1)从来源看,本新闻来源于“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具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闻事实特点;而且文中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达。(2)从内容看,文中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例如“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接下来继续直播带货圈钱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等。(3)从导向看,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例如“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的能力。A.“声名鹊起”形容声誉迅速提高,“名声大噪”指名声广泛的传播开去。语境指黄老师名气很大、传播很快,二者可以替换。B.“质疑”是提出疑问,“置疑”是怀疑,常用于否定语境。语境应该是提出疑问,二者不能替换。C.划线句都是短句,所以中间的顿号应该改用逗号。D.第一处引号是表示引用,第二处表示特殊含义,所以二者用法不同。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从三方面找出依据,证明“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要分辨一则新闻是否真实,一看来源,二看内容,三看导向。从来源看,由“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可知,新闻来源并非正规新闻网站,而是“娱乐领域创作网”,说明内容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闻事实特点;从语言表达也可看出新闻并不严谨,如文中“ 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达。从内容看,“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等表达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从导向看,“她唱歌时,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孔子有言,凡事应“三思而后行”。然而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认为,①,因为某些常识已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当你看习惯了,习以为常了,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觉得事物本就如此,对它的了解已烂熟于心,无须再做调查思考。殊不知,事物总在变化,由于对变化了的情况不了解,对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所以,我们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更不要把常识、熟知当作全部的知识和智慧;②,学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问,并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批判。只有颠覆惯性思维,让天翻,让地覆,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会在颠倒乾坤里开辟新的道路。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它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例如,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水。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③,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划波浪线句突出了颠覆惯性思维的决心及重要意义,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答案】20.①常识不需要“三思而后行”②要学会逆向思维③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21.①使用了“只有……才……”的条件句,突出了颠覆思维惯性的必要性,以及产生新思维的可行性。②采用夸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强调颠覆力度需大,才能抛弃惯性思维,产生创造性思维。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凡事应‘三思而后行’。然而……”可知,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即“……不需要‘三思而后行’”,在结合后文“因为某些常识……”可知,此处表达的是人们往往认为常识不需要“三思而后行”,据此可写“常识不需要‘三思而后行’”;第二空,由后文“学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问,并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批判”“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可知,该空的意思是我们要学会逆向思,据此可写“要学会逆向思维”;第三空,通过后文的“即”可知,后文“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前后句意思一样,据此可写“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意关系上看,“只有颠覆惯性思维……你才会在颠倒乾坤里开辟新的道路”使用了“只有……才……”的关联词语,“只有”后的内容“颠覆惯性思维,让天翻,让地覆,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为必要条件,突出了强调了颠覆思维惯性的必要性和产生新思维的可行性。从修辞手法看,“让天翻,让地覆,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采用了夸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强调了颠覆力度需要很大,才能抛弃惯性思维,产生创造性思维。整本书阅读(6分)《红楼梦》研习兴趣小组对“十二钗”中主要人物的居住环境进行如下相关梳理探究,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人物雅号住所特色植物种类象征林黛玉潇湘妃子潇湘馆斑竹①薛宝钗②蘅芜苑藤萝守拙、清正李纨稻香老农③蔬菜稻黍清静无为22.请你参与补充表格中空缺部分的内容。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3.下面文字与上表中林黛玉、薛宝钗、李纨三人依次对应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丙甲乙【答案】22.①.多愁善感(宁折不屈)②.蘅芜君③.稻香村23.D【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名著相关情节的能力。①第三十七回中,众人所起的号都与自己的住所有关,探春为黛玉起号时说起了湘妃竹的典故,黛玉既住在潇湘馆,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此外,竹子木质而中空,且竹竿笔直,可在寒冷的环境中生长,这也与黛玉孤高自傲、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相符。故可填多愁善感(宁折不屈)。②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应该就是以花坞为原型描写的,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蘅芜君指宝钗,她住在蘅芜苑,故大家做诗起社时叫她“蘅芜君”。③结合原文“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可知,李纨住的是稻香村。【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甲:结合原文“宝玉听说,忙下了炕,来至里间门前,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身上穿着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可知,此处外貌描写说的应是薛宝钗。乙:这是书中对李纨的判词。由“结子”可以看出他已有孩子。“李”“完”也与李纨谐音。“兰”又是贾兰的名字。“空”暗示她已守寡,只能作为贞洁的样板了。丙:结合原文“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屏见毕归坐,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知,这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情境,是对林黛玉的描绘。四、写作(60分)24.现代文阅读I《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父亲曾为“我”整理过一个“红色背包”。试想,如果是你,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你希望你父亲在你的“红色背包”内装入什么?请结合你的现实体验和对未来的畅想,从下面三样物件中,选择一或两样你最渴望得到的,或思考并阐明你对物件的理解与选择,或想象并描述物件背后可能会发生的故事。A.一包用来擦眼泪的纸巾B.一把遮阳避雨的伞C.装有三条人生建议的锦囊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现代文阅读I中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先生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走出象牙塔,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的经历。故事的结尾像闪回一样交代了被抢走的红背包,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许和爱,欢快温馨的笔调和前面“我”受到的残忍伤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让人深思:有没有一种可能:父亲在劝“我”出门远行之前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甚至“我”出门远行的经历只是父亲十八岁经历的循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也曾被他的父亲鼓励,带着期许走入成人世界,随后也是这样遍体鳞伤但迅速成长?而作文题由此生发,由故事中的“我”转向现实中的“我”,要求我们思考我们自己最希望父亲能在我们的“红色背包”内装入什么,也就是要我们思考,我们希望能从父亲身上得到什么。其中,“一包用来擦眼泪的纸巾”代表父亲能在我们遭遇伤心痛苦时给予的安慰与关怀;“一把遮阳避雨的伞”代表父亲能在我们遭遇困难时给予帮助,帮我们解决眼前的困难;而“装有三条人生建议的锦囊”则与B形成对比,这里的父亲可能不会直接帮我们去解决问题,当时会给出建议和方法,帮助我们自己找到途径去处理。对此,试题要求“或思考并阐明你对物件理解与选择,或想象并描述物件背后可能会发生的故事”,其中前者说明可以据此写一篇议论文,后者则表示可以写记叙文。若写议论文,则可根据题目“选择一或两样你最渴望得到的”这一要求,论证什么才是父亲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比如,可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角度生发,说明父亲给我们建议,指出方法更胜于直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若写记叙文,则可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一件父亲关心帮助自己的事例,并用象征性的纸巾、伞等进行点染,展现父亲对我们的爱。立意:1.父亲给我的人生“妙计”。2.授“我”以鱼不如授“我”以渔。3.伤心时父亲对我的安慰与鼓励。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B)(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B卷)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A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07:12: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111.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