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河西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______。“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触手可及空穴来风泾渭分明维护B.近在咫尺空穴来风格格不入维护C.触手可及杞人忧天格格不入维系D.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泾渭分明维系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B.社会交往是如此,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不仅是社会交往【答案】1.D2.A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第二空,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第三空,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第四空,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持、保护。维系:指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语境用于互联网中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应选“维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横线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排除CD;横线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排除B。故选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说白凝练、唱词优美,既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也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语言的活泼与庄重之美。B.《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见贤思齐”等富于哲理意味的语句均出自此书。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自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诗歌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是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体现了诗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勇猛革命精神。D.《蜀道难》是一首杂言古体诗,这首诗想象奇特、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故选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汉服复兴、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生活美学”中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的脉络:一方面呈现出摇曳生姿的 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摄了“自然化”“情感化”和“文化化”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大美学”主张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当我们在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时,就是要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材料二: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狭窄,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求得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摘自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所追求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前者是后者的现实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升华。B.生活美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美学,它既关注对“审美生活”的学理探讨,也关注践行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C.西方提到“东方美学”概念后,东方才审视自身美学传统并形成了“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韩国美学重‘线’”的基本认识。D.在朱光潜看来,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所以生活的情趣愈丰富,人生就愈富有艺术性。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并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B.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同样需要我们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C.崇尚有“品质”的生活的人,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就会与“美的生活”背道而驰,终将体味不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感。D.朱光潜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意在鼓励读者去懂生活,去流连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在生活中享受自由和幸福。6.材料一谈到“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这一点的一项是()A.传统服饰“汉服”破圈生长,山东曹县抓住机遇,打造“中国汉服之乡”。2021年5月山东曹县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B.宜昌市政府召集专业团队,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江南牛扎坪村规划江南花谷、红叶山庄、长江力量广场等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宜昌后花园”。C.在高速发展时代的当下,人们开始提倡“慢生活”,关注心灵、环境及传统,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D.COSPLAY兴起,年轻人用服装、饰品、道具扮演动漫作品、游戏及古代人物角色,通过角色互换来舒解自己。相关的产业也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答案】4.C5.A6.B【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基本认识”错误。根据材料一中“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可知,“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只是“一说”,并不能成为“基本认识”。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核心任务”错误。从下文看,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的具体表现是“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A.“汉服”虽然涉及美学,但选项侧重于它们的产业化发展,侧重于经济,不是“传播美学美育观念”。B.打造“宜昌后花园”,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的表现,所以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C.“慢生活”是生活美的一种方式,能体现生活美学,但同样没有涉及“传播美学美育观念”。D.“汉服”“动漫”虽然涉及美学,但选项侧重于它们的产业化发展,侧重于经济,不是“传播美学美育观念”。故选B。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孔明陈亮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司马懿)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 下。论者特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抵抗。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扣舷而歌之B.孔明移军且至若属皆且为所虏C.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此三者,吾遗恨也D.吾尝读其问对之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10.以下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对诸葛亮表示赞赏的一组是()①孔明,伊、周之徒也②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③厉精治蜀,风化肃然④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⑤不用权谲,不贪小利⑥引军而济,背水为垒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B.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2)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1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者在最后一段感叹“吾愤孔明之不幸”的原因。【答案】7.A8.B9.C10.B11.D12.(1)但谈论的人们竟说他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者的臣子罢了。(2)敌人的兵马已经在死地,却率兵直进,来和他决战,这也是稍微懂得事理的人不会去做的。13.作者痛心气愤千百年来一些人不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而以成败论英雄来贬低诸葛亮。【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敌”:对手。句意:更有甚者到了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示转折,但,但是。句意:势力压倒群臣但群臣不怨恨。“而”:连词,表示修饰。句意: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B.“且”:副词,将要。句意:孔明领兵将要到了。“且”:副词,将要。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C.“也”:助词,表示停顿。句意:孔明在时,仲达的话就这样。“也”:助词,表示判断。句意: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D.“之”:助词,的。句意:我曾经读他的问对书籍。 “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宽恕他人过错没有最大限度,使用刑法没有最小,这是皇帝的使用的政策啊。用正道使用人,即使劳累也不怨恨,用给人生路的方式杀人,即使死了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称王的人做的事啊。“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是对称结构,之间要断开,排除AB;“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也是对称结构,之间要断开,排除D。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从“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可知,④是“论者”即谈论的一些人的看法,并不是作者对诸葛亮赞赏;从“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可知,⑥是仲达迎战诸葛亮的行为,并不是作者对诸葛亮赞赏。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错误。李靖对诸葛亮的用兵之道非常赞赏,从“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一句中可见,“书生之论”并非指李靖的观点。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偏方”,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罢了。(2)“而”,却;“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判断句;“少”,稍微;“辨事机者”,懂得事理的人。【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可知,“吾愤孔明之不幸”,是因为作者痛心气愤千百年来一些人不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而以成败论英雄来贬低诸葛亮。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但是谈论的人们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遭遇多难的时代,处于英雄不幸的时候。众人都积极进世,而我单单退隐,优雅的生活在草房之中,刘备三请后出征效力,挺身而出接受托孤的重任,不放弃也不专制,没有人进谗言。权利威胁到皇帝但皇上不怀疑,势力压倒群臣但群臣不怨恨。竭尽精力治理蜀地,风土人情出现了良好的风貌。宽恕他人过错没有最大限度,使用刑法没有最小,这是皇帝的使用的政策啊。用正道使用人,即使劳累也不怨恨,用给人生路的方式杀人,即使死了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称王的人做的事啊。孔明都能很好的做这些事,相信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啊。但谈论的人们竟说他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者的臣子罢了。凭什么能够和孔子在鲁国做官时自己比作老子、彭公呢!更有甚者到了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与小孩子的见解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而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他的话都是谎言。仲达不能在孔明面前使用诡计,所以常常暗地偷看孔明排兵布阵,妄自说一些大话来欺骗部下,谈论的人们只不过没有察觉罢了。开始孔明领兵出祁山,仲达领兵对抗他,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邽的麦子,卷起盔甲急速行军,昼夜兼程往那里赶,孔明粮食缺少已经退走了,仲达欺骗说:“我昼夜兼程,非常疲劳,这是通晓兵法的人非常喜欢的,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了。”军队没有现有的粮食却调转军队作战,纵使能够取胜,后面又凭什么来维持呢?这是稍微能够辨别事理的人一定不会去做的。仲达心里知道是这样,在外面说大话欺骗他的部下罢了。不久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道孔明领兵来逼近渭水,他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构筑营垒。孔明领兵将要到了,仲达诈言说:“诸葛亮若是勇敢的人,应当领兵出武功依山势布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路军队就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兵马已经在死地,却率兵直进,来和他决战,这也是稍微懂得事理的人不会去做的。仲达知道诸葛亮一定不会这样,才用骗人的话来掩饰他的胆怯,用这些来显示我能料敌,并用来稍微安定三军之心。孔明率领有秩序的军队,不用权变诈术,不贪图小利,他则说:“诸葛亮志向大但不能抓住机会,智谋多但不果断,喜欢带兵但没有能力。”凡是这些,都是暗地偷窥孔明的谋略,故意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这怎么是真情呢!善于洞察真情的人,不在敌人存在之时,而在于对人消亡之后。孔明在时,仲达的话就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了,仲达看到孔明的布置营垒的方式,收起衣襟长叹说:“孔明真是天下的奇才啊。”他看到孔明的规矩法度,出于自己不能做,恍然失去了自我,不觉他的话就说出来了。可以看出他的真情了。谈论的人不相信,反而相信他骗人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欺骗了吗!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问对书籍,看见他讲述孔明用兵的巧妙,非常好,令人叫绝;李靖曾对仲达不屑一顾,李靖是通晓兵法的人,本来可以看到其中的奥妙了。书生们的谈论,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孔明距离现在已经有千年了,未有能看透他的内心的人。我愤怒孔明的不幸,所以详细的说这些,让世上用成败论英雄的人们还是稍微收敛一些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四、(24分)14.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寄微之三首(其三)①白居易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有如河岳气②,相合方氛氲。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B.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D.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2)简析“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一句中“狂风”和“孤云”的象征含义。(3)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处境简要分析。【答案】(1)B(2)“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3)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 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意思是,然而狂风将氛氲的江山之气吹散,合在一起的云雾也变成两片孤云。用狂风吹散云气来象征着两人被贬相隔千里的命运。因此,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意思是你我相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意思是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鼓励。《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也被贬官京外,沦落到蛮荒地带,抒发了作者谪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杜牧《阿房宫赋》)(2)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杜甫《蜀相》)(3)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物格而后知至,______。(《礼记·大学》)(5)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荀子《劝学》)【答案】①.弃掷逦迤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知至而后意诚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逦迤、济、摧、意、臾。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延安交响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 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臃肿(yōng)笑韵(yùn)隧道(suí)摩肩接踵(zhǒng)B.擎天(qíng)干瘪(biě)攫住(jué)载歌载舞(zài)C.强劲(jìn)沟壑(hè)闭塞(sè)目眩神迷(xuàn)D.瞻仰(zhān)挖窑(yáo)琴弦(xuán)蓊蓊郁郁(wěng)1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1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20.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答案】16.B17.①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②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③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18.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19.①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②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③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20.BD【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隧道(suí)”的“隧”读音错误,应读为“suì”;C.“强劲(jìn)”的“劲”读音错误,应读为“jìng”;D.“琴弦(xuán)”的“弦”读音错误,应读为“xián”;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新时代延安发展气势蓬勃,不可阻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这是过去的延安,“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这是现在的延安,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犹记得”“而现在”“一飞冲天”等是短句,“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是长句,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语言生动活泼,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可知,延安换新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再结合“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面对延安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可知,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结合“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延安对的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结合“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可知,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今天的延安,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B.“以质朴的语言……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错误。文章语言优美,对延安的情感从开头到结尾都非常的浓郁。D.“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错误。作者引用《对月》诗只是想表现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并没有表达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故选BD。六、(12分)21.面对壮丽的秋景,毛泽东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抒发了积极昂扬的青春激情。请结合全词情境,将此句在情与景两方面进行扩写。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②使用第一人称;③50字左右。【答案】例句:我仰望万里长空,云淡天高,矫健的雄鹰正奋翅搏击。我俯视幽幽江底,水色清明,欢快的鱼儿正自在地遨游。在明媚的秋光里,世间万物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题目选取了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意思是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任务要求运用一种修辞,使用第一人称,50字左右,在情与景两方面进行扩写,注意描绘出壮丽的秋天景色,不能更改原文的内容,诗句中有“鹰”“鱼”的特写意象,以及对万物蓬勃生机的描述;同时抒发出积极昂扬的青春激情,不能更改作者原有的思想感情和态度。22.《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情节中,借助林黛玉的视角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贾府的环境。请结合下面三个语段,简要介绍一下贾府的环境有哪些特点?①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②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③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答案】①地位尊贵。贾府门前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三间大门”等彰显了贾府显达尊贵的社会地位。②内部布局讲究,建筑物繁多,陈设华贵。③讲究长幼尊卑,等级森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可知,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外观宏伟,地位尊贵。结合“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可知,贾府内部布局讲究,陈设华贵,建筑物繁多,装饰华丽。结合“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可知,贾府注重繁文缛节的礼仪,讲究长幼尊卑,等级森严。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年近50岁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持拟定了我国《汉语拼音方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有人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择一事终一生;有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樊锦诗和周有光的事例,一以兴趣为指引,终身在莫高窟奉献心血,一以国家需要为使命,在推进语文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力量。两人分别是“择一事终一生”和“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指引着青年学子在择业就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无论是“择一事终一生”还是“干一行爱一行”,都无疑是正确。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一念如初,不计名利,执着追求,砥砺奉献,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既不负青春的一腔热血,又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根据国家需要来改变职业、调整方向,脚踏实地,接受改变,忠诚勤恳,善于学习,乐于创新,改换赛道后也能做出一番不凡的业绩,多创造出一份不朽的事业辉煌。这两种态度都值得学习、歌颂。因此,考生结合题目中给出的任务指令“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可以选择将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态度作为论点,也可以立足于周有光“干一行爱一行”的创新精神,此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方向,如谈论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对择业就业的态度、对未来人生的理想等,但一定要将此内容与材料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砥砺奋斗的宝贵品质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论。如可以选择“干一行爱一行”为立论基础,可以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择业观作为论点进行论述,先论述择业就业的本质是用个人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因此青年人应专注学业,亲力亲为,踏实劳动;再论述青年人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服务人民、奉献青春的态度,主动担当,致力创新;接着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个人选择与展望;最后总结论点,收束全文。立意:1.初心不改,执着追梦。2.百折不挠,致力耕耘。3.献身祖国,服务人民。4.踏实劳动,致敬平凡。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政治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英语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物理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英语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数学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7-11 13:27: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4.0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