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年高二6月份联合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西周的中央机构“卿事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太史寮”掌管册命、记录国家大事、祭祀、占卜、历法等。西周前期为两寮长官共秉国政,但晚期“太史寮”及其职官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西周晚期A.神权逐渐被王权所取代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重人事的文化精神渐长D.史官丧失对王权的约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的“卿事寮”地位上升,而“太史寮”地位下降,反映出西周晚期更注重人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被取代,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D项太绝对,排除D。2.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A.蕴含“怀柔远夷”思想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辖,同时,迁移民众对由游牧民族统治的疆土进行农业开发,这些做法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项正确;秦朝在边疆和内地实施同样的管理政策,并不能体现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地方的风俗变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前,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纷争,加之秦国的暴政,全国各地的人地矛盾并不尖锐,排除C项。故选D项。3.据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记载,汉初在帝国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汉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范诸侯王的叛乱B.抵御匈奴人的侵扰C.推行官营商业政策D.有效掌控人口资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容易带来诸侯势力坐大的问题,故为了防范诸侯王的叛乱,帝国不仅在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而且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要塞,由此将帝国的疆域分为区别对待的“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 关外王国”,以之为依托,层层实施朝廷的地域控制,故选A。“关、津”设立于帝国内部,解决的主要是内部问题,而非外部边患问题,排除B;材料中构筑的是“要塞”,其主要功能绝非在经济层面,故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有效掌控人口资源的方式是进行人口普查,而非设立“关、津”,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过程需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空间信息。4.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③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④为研究汉代地方治理提供史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可知,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说明西汉把教化民众作为地方官考核内容;出土文物内容反映了汉代地方治理情况,为研究汉代地方治理提供史料;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排除②,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5.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自五代以来,门第观念越来越不被重视,结合所学,隋唐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势力下降,门第观念淡化,故C正确;门第观念淡化与“公天下”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文官政治的形成、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排除CD。 6.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剖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A.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B.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D.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宋时期民间买卖中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宋代更加完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为了保护民间的贸易往来而影响到经济立法,D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是契约制度的完善,不能体现民间交易的法治意识和私有财产观念,排除AB项;根据材料可知官府是在保护商业贸易,而非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A.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B.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C.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茶马古道主要是在中国境内,连接了四川、云贵和西藏地区,所以茶马古道有利于促进汉藏之间的交流,D项正确;茶马古道主要在中国境内,主要贸易对象不是缅甸、越南等地,排除A项;茶马互市主要是在西南地区,不能说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排除B项;茶马古道和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 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分析,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B.标志着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C.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存在着地方权力过大的隐患;明朝布政司仅掌地方行政和财政,不掌刑狱和军政,强化了中央的控制力量,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枢体制变化,排除B项;与行省制度相比,明代初期这一制度的建设虽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效率却有所下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9.19世纪60年代,华商通过“诡寄洋商名下”,骗捐取利,导致“官私利权两窘”,因此有政府官员认为应明定章程,允许内地商人购造轮船,“既可免隐射之弊,亦可辅转运之穷。”这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有利于中国航运业近代化转型C.体现“中体西用”指导思想D.加深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华商假借外商的名义开设企业以骗捐取利,导致国家财政利益受损。因此有政府官员主张放宽对内地商人的限制,因此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中国航运业的近代化转型,故选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放宽对内地商人的限制不代表是“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C;外国的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经济半殖民化的程度,排除D。10.戊戌维新派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这一理论A.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B.试图通过“限制”民权来争取民族独立C.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D.成为“限制”君权推动维新变法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用民族化、法纪化、集体化、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这种新的“民权”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西方“人权”理论解放、扩大人权的本义,相较 而言,体现了对民权的限制,其目的是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结合,便于推进维新变法,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没有体现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限制君权,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据表可知,当时我国年份占工农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49703022.17.973.626.4195256.943.127.815.364.535.5195648.751.329.621.757.642.4A.重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B.重工业的发展偏向冒进C.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经济体系D.工业发展格局渐趋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据表中数据可知,新中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轻工业,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得到了调整,A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是鉴于国情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急躁冒进,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经济体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建立比较完善的经济体系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不仅仅是强调工业格局,而是强调工业发展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A.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布局B.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C.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D.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中期,我国调整经济建设部署,将大量企业、人员和物资迁入西部地区,并在西部地区新建、援建许多工业项目,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布局,A项正确;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B项错误;材料与“工农业发展比例”调整不符,C项错误;1960年代,国家加强西部发展的部署并未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D项错误。 13.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改变了1954年宪法“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故选A;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已经实现当家作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意在说明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的不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14.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A.传统文化有很强包容性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项正确;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A项;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D项。15.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A.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D.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A项;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16.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内部的地理环境及地中海气候,使其食物生产主要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主,B项正确;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D项错在“普遍”,如斯巴达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7.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出当时的朝鲜A.“仿唐”之风盛行B.民族文化意识淡薄C.与中国平等交往D.重视政治制度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朝鲜在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以及选官制度上都是学习唐朝制度,这说明当时的朝鲜“仿唐”之风盛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朝鲜“仿唐”之风盛行,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排除B项;与中国平等交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朝鲜“仿唐”之风盛行,不是重视政治制度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18.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 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A.契约理念的萌发B.世俗权力的加强C.“民族情感”的缺乏D.新生产方式的孕育【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表明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C项正确;A项萌发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世俗权力相对弱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9.马克思高度称赞巴黎公社政权形式,指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基础,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他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这表明巴黎公社A.推动了工农联盟的建立B.实现了社会各阶级的联合C.贯彻了政权组织的人民主体原则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他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可知,地区公社的事务由代表会议处理,而国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是由地区选派代表,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贯彻了政权组织的人民主体原则,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并未建立工农联盟,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各阶级的联合,所以B错误;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错误。20.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指尖”则是农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B.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可得出,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村落不需要再聚集在一起,而是可以进行分散开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村,而不是城市,排除A项;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 B项;材料没有强调生态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21.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反映了A.印第安文明被欧洲白人文明所同化B.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C.印第安人的文化发展进程被殖民侵略打断D.印第安人的社会发展程度与其他大陆相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部分地区已经发展出了较高文化,如果不是被征服,中南美洲会出现一个不亚于其它洲的文化,这说明是欧洲殖民者打断了印第安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文化进程的阻断,而非印第安文明被同化,排除A项;B项与题无关,而且殖民者并没有明确的种族灭绝政策,排除B项;材料指出,印第安人发展出了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文化,并没有将两者发展程度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22.如表为近代某一时段欧洲国际关系大事记,据此可知,当时1873年,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结成“三皇同盟”,规定一旦发生他国进攻的危险时,三国必须商定“共同的行动办法”。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缔结同盟条约,保证三国在未来的战争中相互援助。1892年,法国、俄国缔结军事协约;1904年、1907年,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结军事协约。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A.欧洲陷入两大阵营的对峙B.各国间利益冲突尖锐复杂C.军事同盟关系可靠性降低D.德国成为国家矛盾的焦点【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过程,这是各国间利益冲突尖锐复杂的结果,B项正确;二战后,欧洲陷入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3.1948年,美国在巴黎专门成立展览部,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以解释美国的“和平目的”和生活方式,宣扬“美 国市民生活中享受的无阶级性、繁荣和权益”,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的这一做法A.拓宽了冷战的领域B.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C.强化了对欧洲的控制D.缓和了美苏间的紧张局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巴黎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其意在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影响西欧并与苏联展开文化冷战,它拓宽了冷战的领域,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为经济援助西欧,对抗苏联,且与题干都是同一时间,排除B项;材料体现对西欧的影响,不是对整个欧洲的控制,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如表为拉美、东亚部分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由此可知,与韩国、新加坡相比,墨西哥、阿根廷两国类别国家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1970199219701992墨西哥68473352阿根廷86741417韩国2477693新加坡70223178A.出口贸易呈现减少趋势B.对外国资本依赖程度较高C.产业转型进程较为缓慢D.区域经济合作化水平较低【答案】C【解析】【详解】与韩国、新加坡相比,墨西哥和阿根廷出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更多,工业制成品较少,说明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产业转型较为缓慢,故选C;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结构比重,不能说明出口贸易出现减少趋势,排除A;仅根据出口产品结构不能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程度较高,排除B;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国的出口产品比重,和区域经济合作无关,排除D。二、非选择题25.西域都护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 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材料二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材料三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1)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答案】(1)异:《汉书》关于西域都护建置的具体时间的记载有一些出入。同: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地区,设置于汉宣帝时期,郑吉是第一位都护。看法:不同篇目中的“都护”管辖范围等具体的含义有所不同。以下的回答阅卷时可给分:《汉书》中不同篇目的主题不同;撰写时不同地方资料来源不同或材料组织过程中出现了疏误;在流传过程中因抄写、刊刻产生的讹误。(2)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域都护设置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详解】(1)异:根据材料一中“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 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及材料三中“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可知,《汉书》关于西域都护建置的具体时间的记载有一些出入。同:根据材料一中“宣帝地节二年初置”“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材料二中“汉宣帝元康元年”“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谕告(西域)诸国王”,材料三中“汉宣帝神爵二年”“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等,从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方面分析可知,《汉书》中对西域都护设置的记载虽有出入,但都体现出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地区,设置于汉宣帝时期,郑吉是第一位都护。看法:综合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记载的侧重可知,《汉书》作为史学专著,对同类问题的记载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篇目中的“都护”管辖范围等具体的含义有所不同(或《汉书》不同篇目的主题不同,撰写时资料来源不同,材料组织过程中出现了疏误,流传过程中因抄写、刊刻等产生了讹误)。(2)意义:根据材料一中“西域都护,加官”,材料二中“(都护郑吉命诸国王)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材料三中“(匈奴)将众来降”“郑吉迎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根据材料三中“(汉宣帝)使(郑)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西域都护设置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教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太宗和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异同。【答案】(1)措施: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戒奢从简劝课农桑澄清吏治等。(2)相同点:都认为人民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不同点:思想渊源不同:唐太宗民本思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还借鉴欧美经验。主要目的不同:唐太宗希望通过“保民”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希望通过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实现民有、民治、民享。权利主体不同:唐太宗的民本是“君”为“民”做主,“主权在君”孙中山的民本则是“民”为自己做主,“主权在民”。【解析】【详解】(1)从材料一“赋繁役重”“轻摇薄赋”可知轻摇薄赋;从材料一“安用重法邪”可知减轻刑罚;从材料一“去奢省费”可知戒奢从简;从材料一“使民衣食有余”可知劝课农桑等;从材料一“官吏贪求”“选用廉吏”,可知澄清吏治。(2)首先把握要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相同点,据材料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材料二“三大主义皆基于民”,得出都认为人民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不同点:思想渊源不同:唐太宗与孙中山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唐太宗民本思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还借鉴欧美经验;唐太宗作为君主,孙中山为革命者,主要目的不同:唐太宗希望通过“保民”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希望通过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来实现“保民”的目的;权利主体不同:唐太宗和孙中山两者的地位不同,唐太宗的民本是“君”为“民”做主,“主权在君”孙中山的民本则是“民”为自己做主,“主权在民”。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博物学最早可追测到古希腊的学问,经过长时期的沉寂,在16世纪中期全面复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博物学的复兴改史了西方人看待自然的方式,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一个新的可视性领域全方位地建构起来了”。研究表明,近代早期的博物学家多从人类利用的层面出发,而不是根据动植物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随着博物学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逐渐被独立的、客观的和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新分类体系所取代。其中,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确立的以植物器官识别植物的分类体系被博物学界广泛采用。近代博物学的另一转变表现在由注重古代文献到重视田野考察。端士地质学家、动物学家阿加西说:“假如你只是在书上研究自然,你走出门去根本找不到它。”伴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博物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拓展。——摘编自王晴住《超越东西:博古学,考据学以及近代早期历史学发展的全球性》 材料二根据美国学者法伯研究,至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共建成自然博物馆950座,自然博物馆成为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标准景点”,由于大熊猫在分类上具有不确定性,自然博物馆急需得到完整的标本,用于分类研究和展览,以便澄清科学上的谜团。纽约布朗充斯动物园园长霍纳迪在1901年,1902年向东亚旅行者和标本采集员支付佣金,要他们带四中国的麋鹿和大熊猫。1936年至1938年,美国探险家史密斯在华橘捉到大属猫的事件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大肆炒作,动物园是直接受益者,20世纪30年代,是外国人来华远出大熊稻标本和活体大熊辅数量最多的时期……1941年组约布朗克斯动物国通这“美国援华联合会”提出申请,请求国民政府赠送大熊猫,国民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成功赠送了大熊猫。这一赠送通常被税为开启“熊猫外交”的标志性事件。——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博物学全面复兴的原因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大熊猫走向世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1)原因: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推动;科学家的探索努力;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对博物馆学的认识深化以及需求的增加。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分类方法逐步向客观的分类体系转变;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注重田野考察。(2)原因:近代博物馆学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国家对大熊猫观赏的需求;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需要;大熊猫独特的物种和特性;全球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动;国民政府的支持。影响:满足了西方国家和社会观赏和猎奇的需求,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对物种的研究;大熊猫逐渐被西方国家认可,成为影响国际交往的因素。【解析】【小问1详解】解答第一问近代博物学复兴原因时,学生可以结合“16世纪中期”“伴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等判断时间,依据时间寻找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特征,结合材料分角度回答。概括特点时,可以利用材料,根据材料提示的关键信息逐次概括即可。由材料中“可追溯到古希腊”可得出,起源早、不断发展;由材料中“独立的、客观的和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新分类体系所取代”可得出,分类方法逐步向客观的分类体系转变;由材料中“林奈确立....采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中“由注重古代文献到重视田野考察”可得出,注重田野考察。【小问2详解】 在解答第二问大熊猫走向世界的原因时,根据材料提示的关键信息逐次概括即可。由材料中“自然博物馆成为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标准景点”可得出,近代博物馆学的兴起和发展;由材料中“大熊猫在分类上具有不确定性,自然博物馆急需得到完整的标本,用于分类研究和展览,以便澄清科学上的谜团”可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需要;大熊猫独特的物种和特性;由材料中“向东亚旅行者和标本采集员支付佣金,要他们带回中国的麇鹿和大熊猫”可得出,全球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动;由材料中“国民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成功赠送了大熊猫”可得出,国民政府的支持。在分析大熊猫走向世界的影响时,需要利用唯物史观。根据所学知识和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思考,结合材料即可得到答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6-25 19:18: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1.29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