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一模(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因应当时文坛的现状与问题而展开,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的价值诉求,一个时代的文坛生态、文学风气的健康维系与发展,离不开这样的批评。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文学批评散见于他的诗歌、游记、书信、序跋等之中,无不立意高远、意蕴丰厚,并显示出美文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化色彩,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既县引领作用,又有匡正弊端的指向。苏轼反复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在今天就是作家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可见,生活在12世纪的苏轼,已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和当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通的。这种文学价值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观中。在《答乔舍人启》中,苏轼言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苏轼以“华采”即形式因素为“末”节,以“体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为根本。“以体用为本”是为了实现文章“有补于国”的价值目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言必中当世之过”。文人当秉持“有为而作”的写作态度,敢于申发己见,而非甘言媚世、炫才自售。苏轼曾言:“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药为?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若刍豢,何以药为?’今孙氏、刘氏,皆以药显,孙氏期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而刘氏富倍孙氏,此何理也?”苏轼在此以医喻文,所言之“期于治病,不择甘苦”与“专务适口”,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文章体用观。在《答毛滂书》中苏轼这样讲道:“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石,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苏轼认为,文章之优劣决定于其“实”,并非一人之褒贬可以左右。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摘编自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材料二:在百年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在《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 批评风格: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并借助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或玉、镜等人文器物设喻,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体现出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然而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普遍的人生和审美价值。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从而显现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这在《人间词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其中,李健吾、钱锺书最具有代表性。李健吾综合西方“印象批评”和传统“意象点评”的得失,采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评,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这在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与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引领文学风气,维系健康的文坛生态,是优秀的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职能。B.苏轼主张文学必须充分发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药石作用,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沿袭传承的文学价值取向。 C.苏轼以医药、金石为喻,形象化阐释自己关于文学批评准则的观点,体现出其文论美文化、抒情化的艺术特色。D.中国传统文论不以逻辑、体系见长,但蕴含直觉式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知识分子仍有相通之处,是一种文化认同。C.单纯借鉴西方批评理论并不能实现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对此王国维早有认识。D.从学者的实践来看,传统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中呈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曹丕《典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B.苏辙追悼苏轼:“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C.谢杭得评韩愈之文:“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D.《颜氏家训》中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4.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评价后辈李离诗文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段文论的特点。5.在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A3.B4.①前面以“卓越”“不凡”等词对李之诗赋作总括性观照,并用一个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辞“甚可喜”,表达自己读其诗赋产生的愉悦审美体验。②后面运用比喻手法对李之文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以“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等喻语作评价,同时也藉此表达对李方叔诗文创作无须走捷径的劝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许。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直觉式与象喻式批评的特点。5.①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使传统文学批评重获阐释力。②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中西互补中调适与补充传统文学批评,实现其现代化转化,从而建构起一套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错误,文中只说“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 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没有说明哪个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错误,结合“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阐释苏轼的文学批评观,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有补于国”。A.强调文章可以不朽。B.“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体现了材料一的文章应“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观点。C.强调韩愈的文章有气势。D.体现了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词气卓越,意趣不凡”,词气高超出众,意趣不同凡响。这是对李离之诗赋作总括性观照。“甚可喜”,我真是替你高兴。用一个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辞表达自己读其诗赋产生的愉悦审美体验。“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见涯涘”,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霜降水落之时,自会看见边际。这运用比喻手法对李之文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藉此表达对李方叔诗文创作无须走捷径的劝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许。结合文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可知,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直觉式与象喻式批评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 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可知,应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使传统文学批评重获阐释力。结合“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可知,应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中西互补中调适与补充传统文学批评,实现其现代化转化,从而建构起一套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戴帽子的女人岑燮钧舜江老东门外开店的女人中,就数这一位看起来优雅,几乎没人见过她不戴帽子的样子。冬天,戴一顶米色的绒线帽子,右边的帽檐上还缀着一朵花。春秋季,帽子的样子更多。就是夏天,也戴着一顶薄丝质的帽子,帽檐撑开来,像倒覆的一片荷叶。出门去,戴着帽子,袅袅娜娜的,好看。可是,在家里,她也如此。透过落地玻璃,经常见他们夫妻俩在打牌,她戴着帽子,像一个在沙龙聚会的贵妇人。他们开的是一家名酒专营店,也许是搞批发的,店里少有人来。黄昏时候,隔壁烟杂店的女人最忙,咋咋呼呼的;他们最闲,斜射进来的夕阳的光返照出来,店堂里显得迷离恍惚。她贴着玻璃茶几,要么并着两腿,侧弯坐着,像个老淑女;要么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就缺一根烟夹在手指上了。男人出一张牌,她也出一张牌,让人感觉又温暖又清冷。有时,隔壁烟杂店的女人会突然闯进来:“哟,你们夫妻俩,倒是悠笃笃的!”她是来避难的。她们店里,总是人声鼎沸,一边媳妇在骂孙子,一边顾客进进出出,等着要货收钱。她只管进货送货,懒得操心其他杂活:“咋管得了呢?管了今天还有明天,哪像你们,进的是高档酒,干的是高档活,清静!”到了夏天,烟杂店的女人去进货送货时,也戴了一顶像沙漠女人戴的帽子,遮太阳。人家在她媳妇面前夸赞她,她媳妇努努嘴,瞟了一眼隔壁,意思是学人家的样呢。大家就嘿嘿一笑。那倒是,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名酒店的女人戴着帽子,没人觉得她不伦不类。她什么活都不干的,除了伺候一只京巴狗;就是她老公,也只是拾掇拾掇花草,仿佛他们就该这么悠闲似的。他们很少跟人来往。有时看见她去附近小公园散个步,也是一个人走,孤零零的。她目不斜视,仿佛就为走路而走路。有一回,烟杂店女人终于忍不住问:“我从未见过你们的孩子,他不来的吗?” “他到英国读博士去了,已经有三年没回来了。”她说话的时候,有点小小的得意,又有点小小的感伤。“啊哟,那是让人羡慕的,读书这么好!你看看我家孙子,写个作业,跟杀猪似的,还要全家总动员呢。”这时,她男人走过来:“你们也好的,每天团团圆圆。你看我们两人,大眼对小眼——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抱孙子呢。”“我是每天烦死,奶奶长奶奶短,每天缠着我,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我对我孙子说——找你妈去!”他们的孩子去读书时,男人是支持的。自从去年开始,男人也有点后悔了。为的啥事,就为的这疫情。自从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以来,他们天天看新闻。英国的疫情,牵着他们的心。“不吃安眠药,我根本睡不着。你看我,脸色难看不?”她朝向烟杂店女人。烟杂店女人把这事说给媳妇听之后,媳妇说:“难怪哉,像个英国人,戴着个帽子,好像电影里的一样,原来她儿子在英国读书啊。”每天晚饭后,他们依然在筒灯下,一对一打牌。他们很少把店里的灯开得金碧辉煌,让人怀疑他们是吝啬,舍不得点灯。店堂暗沉沉的,只有靠近落地玻璃的地方,才有亮光,两人仿佛是活体模特,在玻璃里展览着。终于有一天,她对烟杂店女人说:“我儿子要回来了!”这几乎是唯一的一次,她主动跟人说事。“那好啊,这次回来了,可别让他再走了!”女人有那么一两秒,走神了,然后讪讪地笑了一下,“我也这样想……”他们门前的一辆白色宝马,从来是干干净净的,男人有事没事总要擦一擦。这一天,他又在擦车,烟杂店女人心生好奇:“干啥去?”“接儿子去,下午去机场接一下。”他们什么时候来的,烟杂店女人并不知道。第二天问道:“你儿子回来了?”“回来了。”戴礼帽的女人难得露出了笑容。“咋没看见他呢?”“在楼上隔离呢。”儿子来了,男人忙碌了很多,每天上街买菜。女人整天地消毒啊,拖地啊,他们两人面对面坐着打牌的时间就没了。但是,女人依旧戴着礼帽,除了她男人,估计没人见过她盘在上面的头发——两鬓只露出少许,染黄的,根部稍有花白的痕迹。有好几次,烟杂店的女人被家里的事烦死,就踱到她家来,问道:“你儿子呢?”“在楼上。”“怎么不下来呢。”“在学习呢,上网课……”“还回去不?”“我是让他在国内找个工作,他说要回去,就要实习了,去世界500强企业呢。”她的语气有点无可奈何,又有点为儿子骄傲。烟杂店女人自然是夸赞她儿子一番。但是,与别人不同的是,这个女人也没多大劲头接这个话茬。她一眼不眨地看着烟杂店女人的孙子过来,硬拉着奶奶回去。 不知过了几个月,这个戴礼帽的女人,又与她男人一对一地打起牌来。他们的儿子飞走了。夕阳照进名酒专营店,给店堂涂上暗暗的金黄色,又温暖又清冷。隔壁烟杂店的女人在发牢骚,她总是这样的。这个女人的心思全不在隔壁人家上,她对着玻璃外马路上的车来车往发呆。她拿下礼帽的时候,突然,烟杂店女人闯了进来,她愣了一下,大咧咧道:“哟,你顶上的头发怎么全白了?”“岂止是全白了,还掉发呢,不戴帽子,根本就走不出去。”“我是想,你干吗一直戴着帽子。”“愁白的啊!”(有删改)文本二:每个经典作家都有创作模式。在气氛、气场、气息中写活人物,以契诃夫、汪曾祺的小说为典范,看似随便,却是“苦心经营”;在情节、情感、情变中讲好故事,以欧·亨利、星新一为示范,精心设置悬念,铺垫和渲染,均全力服务于结局的意外逆转。前者散文化,后者戏剧化。关于结尾,我称前者为敞开式结尾,后者为封闭式结局。倚重故事情节的小说,我称之为“有事”小说。相对“无事”的小说,是指没有戏剧化的曲折情节,表象平静“无事”,却内在紧张。这种小说,是有难度的创作。(摘编自谢志强《突破模式:讲好故事,写活人物,用妙细节》)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戴礼帽的女人”为题,既突显了女人外貌上的主要特征,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B.名酒店女人在谈及出国留学的儿子时不时流露的得意神色,显示出她心底的骄傲和虚荣。C.名酒店暗沉的光线、“温暖而又清冷”的环境,烘托出两位主人相对枯坐时孤独无聊的状态。D.小说中“走神”“一眼不眨”“发呆”等神态描写,表现了名酒店女人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插叙手法,交代名酒店女人的儿子出国留学的情况,不仅勾连了前后文的事件,也使结构更加紧凑,更具艺术性。B.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生活化,人物形象能绘影绘神地体现在各自的言行举止之中,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C.小说将两个店的女人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立来写,以她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展现阶层之间悲喜并不相通的思想情感。D.小说中名酒店女人的儿子并未亮相,却以夫妻从忙碌到清闲的变化,暗示儿子的归家和离去,体现了叙事上显与隐的结合。8.小说中的“礼帽”是写人叙事的关键道具,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9.文本二中提到小说的两种创作模式,你认为文本一的小说属于哪一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载体。名酒店女人以各种帽子遮住脱发、白发,这帽子既寄寓着一位女人对美的热爱,更凸显了一位母亲对海外留学孩子的无限牵挂。②展开小说叙事的重要道具。故事围绕名酒店女人总是戴着帽子一事展开,“帽子”贯串了故事的始终,着墨最多的是戴上帽子展现的悠闲、清静、高雅,最后以脱下帽子来抖出包袱,揭示戴帽子的缘由,凸现的是无奈、担忧、牵挂,帽子的功能举足轻重,让故事的叙述呈现出别样的魅力。③增添人物认知的艺术张力。名酒店女人一年四季戴不一样的帽子,引起了隔壁烟杂店女人的模仿,旁人只看到帽子的优雅时髦,却不知其下凝结的忧愁,结尾抖出戴帽子的包袱,让人看到了名酒店女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大大增添了人物认知的艺术张力。9.文本一的小说应属于“无事”小说。①淡化情节。一是注意在氛围的营造中塑造人物。小说开篇描写名酒店女人的戴各色帽子,营造出高雅、悠闲的生活情调。二是让故事在日常闲谈中片段式从容展开。将故事发生设定在小城东门外的两个店里,主角是两个女人,涉及双方的孩子,一闲一忙,一静一闹,交互着叙述,呈现散文化的特点。②暗设“内在紧张”。小说中人物看似无事却有事,叙述看似随意却精心。戴礼帽女人的生活清静悠闲,波平浪静,内心却愁绪百结,暗流时时涌动;叙述时,看似以片段式日常闲谈自然展开,实际上在交互叙述中,处处布设着对比,最后抖出包袱,揭示缘由,有着不易察觉的“内在紧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显示出她心底……虚荣”分析有误。原文“‘他到英国读博士去了,已经有三年没回来了。’她说话的时候,有点小小的得意,又有点小小的感伤”可知,母亲对儿子满是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没有虚荣的一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立来写”“展现阶层之间悲喜并不相通的思想情感”分析有误。从原文隔壁邻居相互往来和交谈中,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女人”生活状态不同,但并非“对立的阶层”,“‘我儿子要回来了!’这几乎是唯一的一次,她主动跟人说事。‘那好啊,这次回来了,可别让他再走了!’”简短的对话中显露出她们之间有相互体恤温情的一面。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她拿下礼帽的时候,突然,烟杂店女人闯了进来,她愣了一下,大咧咧道:‘哟,你顶上的头发怎么全白了?’‘岂止是全白了,还掉发呢,不戴帽子,根本就走不出去。’‘我是想,你干吗一直戴着帽子。’‘愁白的啊!’”“冬天,戴一顶米色的绒线帽子,右边的帽檐上还缀着一朵花。春秋季,帽子的样子更多。就是夏天,也戴着一顶薄丝质的帽子,帽檐撑开来,像倒覆的一片荷叶。出门去,戴着帽子,袅袅娜娜的,好看”可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载体。名酒店女人以各种帽子遮住脱发、白发,这帽子既寄寓着一位女人对美的热爱,更凸显了一位母亲对海外留学孩子的无限牵挂。由原文“几乎没人见过她不戴帽子的样子”“她贴着玻璃茶几,要么并着两腿,侧弯坐着,像个老淑女;要么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就缺一根烟夹在手指上了”“岂止是全白了,还掉发呢,不戴帽子,根本就走不出去”“愁白的啊!”可知,展开小说叙事的重要道具。故事围绕名酒店女人总是戴着帽子一事展开,“帽子”贯串了故事的始终,着墨最多的是戴上帽子展现的悠闲、清静、高雅,最后以脱下帽子来抖出包袱,揭示戴帽子的缘由,凸现的是无奈、担忧、牵挂,帽子的功能举足轻重,让故事的叙述呈现出别样的魅力。由原文“到了夏天,烟杂店的女人去进货送货时,也戴了一顶像沙漠女人戴的帽子,遮太阳”“突然,烟杂店女人闯了进来,她愣了一下”“哟,你顶上的头发怎么全白了?”“愁白的啊!”可知,增添人物认知的艺术张力。名酒店女人一年四季戴不一样的帽子,引起了隔壁烟杂店女人的模仿,旁人只看到帽子的优雅时髦,却不知其下凝结的忧愁,结尾抖出戴帽子的包袱,让人看到了名酒店女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大大增添了人物认知的艺术张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依据文本一小说的淡化情节的叙述方式,可以得出小说属于“无事”小说。由原文“冬天,戴一顶米色的绒线帽子,右边的帽檐上还缀着一朵花。春秋季,帽子的样子更多。就是夏天,也戴着一顶薄丝质的帽子,帽檐撑开来,像倒覆的一片荷叶。出门去,戴着帽子,袅袅娜娜的,好看。可是,在家里,她也如此。透过落地玻璃,经常见他们夫妻俩在打牌,她戴着帽子,像一个在沙龙聚会的贵妇人”可知,注意在氛围的营造中塑造人物。小说开篇描写名酒店女人的戴各色帽子,营造出高雅、悠闲的生活情调。由原文“他们开的是一家名酒专营店,也许是搞批发的,店里少有人来。黄昏时候,隔壁烟杂店的女人最忙,咋咋呼呼的”“她们店里,总是人声鼎沸,一边媳妇在骂孙子,一边顾客进进出出,等着要货收钱”“我从未见过你们的孩子,他不来的吗?”“他到英国读博士去了,已经有三年没回来了。”“啊哟,那是让人羡慕的,读书这么好!你看看我家孙子,写个作业,跟杀猪似的,还要全家总动员呢”可 知,让故事在日常闲谈中片段式从容展开。将故事发生设定在小城东门外的两个店里,主角是两个女人,涉及双方的孩子,一闲一忙,一静一闹,交互着叙述,呈现散文化的特点。上述内容符合文本二“前者散文化”“‘无事’的小说,是指没有戏剧化的曲折情节,表象平静‘无事’,却内在紧张”可知,是淡化情节的散文化小说。由原文“她贴着玻璃茶几,要么并着两腿,侧弯坐着,像个老淑女”“有时看见她去附近小公园散个步,也是一个人走,孤零零的”“她说话的时候,有点小小的得意,又有点小小的感伤”“自从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以来,他们天天看新闻。英国的疫情,牵着他们的心”“两鬓只露出少许,染黄的,根部稍有花白的痕迹”“她一眼不眨地看着烟杂店女人的孙子过来,硬拉着奶奶回去”“这个女人的心思全不在隔壁人家上,她对着玻璃外马路上的车来车往发呆”“你顶上的头发怎么全白了?”“愁白的啊!”可知,小说中人物看似无事却有事,叙述看似随意却精心。戴礼帽女人的生活清静悠闲,波平浪静,内心却愁绪百结,暗流时时涌动;叙述时,看似以片段式日常闲谈自然展开,实际上在交互叙述中,处处布设着对比,最后抖出包袱,揭示缘由,有着不易察觉的“内在紧张”。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帝天性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英宗尝遣内侍止之。帝正衣冠拱手,虽大暑未尝用扇。帝谓文彦博等曰:“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革。”三月癸酉朔帝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新判汝州富弼入见,以足疾,许肩舆至殿门。坐语从容至日昃,问以治道。弼知帝锐于有为,对曰:“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窥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其意。”又问边事,弼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先布德泽。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赏边功,干戈一起,所系祸福不细。”帝默然良久。又问为治所先,弼曰:“阜安宇内为先。”帝称善。八月,辛亥,迩英讲读已,召司马光,问以河北灾变,光对曰:“饥馑之岁,金帛无所用,惟食不可一日无耳,宜多漕江、淮之谷以济之。”又问:“谏官难得人,谁可者?”对曰:“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具此三者,诚亦难得。”初,帝欲用安石,以问曾公亮,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不可大任,帝曰:“卿谓安石文学不可任邪,经术不可任邪,吏事不可任邪?”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议论迂阔,若使为政,恐多变更。”帝又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猬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凡四问,皆以此对。帝不以为然,竟用安石,谓之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月/癸酉朔/帝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B.三月/癸酉朔/帝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C.三月/癸酉朔/帝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D.三月/癸酉朔/帝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宗即宋英宗,文中是以庙号相称,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B.临御既可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可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前者。C.辛亥,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与“辛亥革命”中的“辛亥”相同。D.侍读,古代官名,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者为皇子等授书讲学,以有学术者充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神宗勤奋好学,注重礼仪。请教学问时忘记进膳,因此英宗曾派遣内侍去阻止他;每次正衣冠与拱手都非常注意,即使在最炎热的时节,也未尝用扇。B.宋神宗体恤官员,虚心求教。因富弼有足疾,允其坐轿到殿门;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富弼进言应广布恩德,以阜安宇内为先,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C.宋神宗关心民生,察纳雅言。迩英阁讲读结束后,召见司马光,询问河北灾变的情况;在谏官、宰相等官员的任命问题上,广泛听取并采纳大臣们的意见。D.宋神宗正视困境,锐意改革。他曾对文彦博等人表示,天下敝事至多,已经到了不可不变革的程度;对王安石所说的改变风俗、设立法度,深表赞同和接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饥馑之岁,金帛无所用,惟食不可一日无耳,宜多漕江、淮之谷以济之。(2)帝不以为然,竟用安石,谓之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14.关于谏官的选用,宋神宗和司马光的看法有何异同?请依据文本加以说明。【答案】10.B11.C12.C13.(1)饥荒之年,金钱布帛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只有粮食一日不可缺少,应该多多运送江淮的稻谷来赈济灾民。(2)皇帝不认为(他们的意见)正确,最终任用王安石,对他说:“大家都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通晓政务。”14.同:都认为谏官难以选拔。异:宋神宗更关注谁可以担任谏官这一结果,司马光强调谏官的选拔标准。【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三月十日早晨,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现今最迫切要做事情就是理财,因为养兵戍边需要巨额军费,所以国库不可不丰足,大臣们应该共同留心注意节省用度。”“急务”是偏正结构,“急”是“务”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府库”指国库,作“不可不丰”主语,不能断开;“大臣”作“宜共留意节用”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辛亥革命’中的‘辛亥’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辛亥”是纪日,“辛亥革命”的“辛亥”是用来纪年,两者不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询问河北灾变的情况”“在谏官、宰相等官员的任命问题上,广泛听取并采纳大臣们的意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凡四问,皆以此对。帝不以为然,竟用安石”可知,在宰相的任命问题上,宋神宗并没有采纳大臣们的意见。另外,“河北灾变”的“河北”为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黄河以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饥馑”,饥荒;“漕”,通过水道运送;“济”,赈济。(2)“然”,正确;“竟”,最终;“以为”,认为;“但”,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相同:由宋神宗的问话“谏官难得人”和司马光的回答“具此三者,诚亦难得”可知,他们都认为谏官难以选拔。不同:由文中“又问:‘谏官难得人,谁可者?’”可知,宋神宗更关注谁可以担任谏官这一结果;由文中“对曰:‘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具此三者, 诚亦难得’”可知,司马光强调的是谏官的选拔标准。参考译文:神宗皇帝天性好学,请教学问,有时到天晚忘了吃饭,英宗常派内侍去制止他。皇上穿得整整齐齐,拱手站立,即使酷暑天也从未用过扇子。神宗皇帝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敝事太多,不可不进行变革。”三月十日早晨,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现今最迫切要做事情就是理财,因为是养兵戍边需要的巨额军费,所以国库不可不丰足,大臣们应该共同留心注意节省用度。”汝州新判富弼入朝觐见,因为脚有疾病,神宗允许他坐轿子到殿门。延请富弼就坐,从容地与他谈话到太阳西斜,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富弼知道神宗果敢有所作为,上奏说:“人主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让人窥测到;能窥测,那么奸人就得以逢迎。”又询问边疆之事,富弼说:“陛下即位不久,应当广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不提用兵之事,也不应该重赏立下战功之人,战争一爆发,所带来的灾祸不是小事。”神宗沉默了很久。又询问国家治理的先后顺序,富弼说:“要以富足安宁宇内为先。”神宗称赞他说得对。八月辛亥,神宗到迩英阁讲读结束,召见司马光,向他询问黄河以北的灾情变化,司马光回答说:“饥荒之年,金钱布帛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只有粮食一日不可缺少,应该多多运送江淮的稻谷来赈济灾民。”又问道:“谏官难以任选,谁可以胜任呢?”司马光回答说:“凡是选择言官,应以三件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第二注重爱惜名节,第三懂得治国的纲领、要旨。这三者全都做到,确实是很难得。”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询问曾公亮的意见,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神宗说:“你认为(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王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宋神宗又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总共问了四个人,都用这样的话来回答。皇帝不认为(他们的意见)正确,最终任用王安石,对他说:“大家都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通晓政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神宗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说:“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神宗认为他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郄昂谪巴中①李白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秋,其时李白流放夜郎,郄昂贬清化县尉。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使用了白描手法,写出瑶草受寒不死,可以移植沧江之滨,看似平淡实则言简义丰。B.诗中第三句“东风”即春风,三、四句意为如果春风吹来,洒下甘美的雨露,天地就会春意盎然。C.五、六句暗示送别友人郄昂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暗用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诗境苍凉。D.想到友人此时贬谪,归来是不可能了,因此在七、八两句中,作者寄书一封表达对友人的情意。16.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①以“洞庭叶”自比,用随波相送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②“归”既指“自己归”,也指“友人归”,以“思归不可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同一处境的友人的宽慰。③以“瑶草”作比,劝勉友人和自己坚持志节。④以“东风”喻皇恩,表达了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的乐观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想到友人此时贬谪,归来是不可能了”说法错误,“思归未可得”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也思念故乡,但也不能归去,所以该句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同一处境的友人的宽慰。且“未可得”指的是现在不能回去,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回来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意思是我就像洞庭湖的落叶,随着风波送你去贬谪的远方。诗人以“洞庭叶”自比,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思归未可得”是说“我”和你一样,也思念故乡,但也不能归去。该句表达的是与友人的同病相怜之感,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同一处境的友人的宽慰。“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意思是瑶草是受寒不死的,可以移植到仙境沧江的江滨。该句中作者把被流放到夜郎的自己和被贬谪到巴中的郄昂比作生命力极强的“瑶草”,劝勉友人和自己坚持志节。“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说的是“瑶草”如果遇到东风飘洒雨露,就会与天地一道春意盎然。这里的 “东风”即春风,喻指的是皇恩,诗人依然相信总有一天他和友人还会得到朝廷的重用,表达了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的乐观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于老师的职责,《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在《师说》中则认为,“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明月初升,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情景。(3)古人漂泊异乡时,常以登高望远的方式寄托对故乡和亲朋的思念,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师者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月出于东山之上④.徘徊于斗牛之间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受、惑、徘徊、作、枫、菊。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但开始时,每瞧它一眼,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①;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反射里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②的冰面上站一站。逢到好天气,一连多天的日晒,冰面某些地方会融化成水,别以为春天就从这里开始。忽然一夜寒飙过去,转日又冻结成冰,恢复了那严酷肃杀的景象。若是③,冰面再盖上一层厚厚雪被,春天真像天边的情人,愈期待愈迷茫。一天,湖面一处,一大片冰面竟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破碎的冰片斜插水里,那么你从这冰面无缘无故的坍塌中是否隐隐感到了什么……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深又脉脉的眼睛。尽管水面重新结冰,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融化洞开。冬的伤口难以愈合。冬的黑子出现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和第二人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坚不可摧②寒气逼人③风雪交加19.①将陷落的冰面比作沉船,将冰面的坍塌比作伤口和黑子,形象地写出冬天即将结束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②用第二人称,构成对话情境,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盼之情,读来亲切可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可知此空是说小湖的并冻得非常坚固结实,所以可填“坚不可摧”。坚不可摧:形容非常坚固,不可摧毁。②处,根据空前句“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可知,此处是说湖上极为寒冷,因为湖面太寒冷,所以小鸟不敢在湖面站,所以可用“寒气逼人”寒气逼人:形容极为寒冷。③处,根据空前句“忽然一夜寒飙过去”可知是刮寒风,根据空后句“冰面再盖上一层厚厚雪被”可知是又下雪了,所以可填“风雪交加”。风雪交加:暴风大雪一齐袭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第二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两处使用了比喻:“一大片冰面竟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是一个明喻句,用比喻词“像”,将陷落的冰面比作沉船;“那么你从这冰面无缘无故的坍塌中是否隐隐感到了什么”“尽管水面重新结冰,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融化洞开。冬的伤口难以愈合。冬的黑子出现了”运用借喻手法,将冰面的坍塌比作伤口和黑子,两个比喻句结合“陷落”“难以愈合”“出现”等词语形象地写出冬天即将结束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2)此段三处使用第二人称“你”,构成与读者的对话情境,“那么你从这冰面无缘无故的坍塌中是否隐隐感到了什么”用问句的方式使读者读来更亲切可感,“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深又脉脉的眼睛”一句中的“使你”“爱你”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盼之情,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都平原上,翠竹高林掩映之间,数户农家比邻聚居,河溴水渠交错纵横,耕田层层环绕四周。①。为什么会出现“林盘”这种散居的聚落形式?都江堰利用平原倾斜的巧妙地势,导引滔滔岷江内外分流,于是密集的水网将平原上的土地分割得大小不一,数条干渠倾流而下,随田散居就成为最为适用的居住。“林盘”中一般有三五户,各家皆为独院;“林盘”之间以田为界,彼此相距不过数十至数百米。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让“林盘”内的居民既能②,又有守望互助的便利。“林盘”组成大小不一的聚落,③,如张家大院、何家院子等。若干聚落又联缀成网,展现着川西坝子经久不衰的蓬勃生命力。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林盘”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与草料场“火”,既是自然环境的呈现,又暗示林冲生活环境的严酷和凶险。B.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C.“双减”政策落实一年多来,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隐形变异培训依然存在。D.仲冬时节,在广东韶关等地,森林已披上了“红装”,色彩斑斓的树叶,展现着冬日南国独具特色的自然之美。【答案】20.①这就是“林盘”②享受着独立的自由③通常以姓氏为名21.都江堰巧妙利用平原倾斜的地势,导引滔滔岷江内外分流,于是数条干渠倾流而下,密集的水网将平原上的土地分割得大小不一,随田散居就成为最为适用的居住模式。22.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后文的问句“为什么会出现‘林盘’这种散居的聚落形式”中出现了“林盘”这一名称,所以前文中需要先交代出“林盘”是什么,据此可写“这就是‘林盘’”;第二空,由前文的“若即若离的状态”可知,此处的居民之间既要体现“若离”,又要体现“若即”,“即”的特点是守望互助,那么“离”的特点便是独立自由,据此可写“享受着独立的自由”; 第三空,由后文所举例子“张家大院、何家院子”可知,这些聚落是以姓氏来命名的,据此可写“通常以姓氏为名”。【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有三处语病:(1)语序不当。“利用平原倾斜的巧妙地势”中“巧妙”修饰的是“利用”,作“利用”的状语,因此应将“巧妙”放在“利用”前;(2)语序不当。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应该先是“数条干渠倾流而下”,然后“密集的水网将平原上的土地分割得大小不一”,所以应调换两个分句的顺序。(3)搭配不当。“随田散居就成为……的居住”搭配不当,应将“居住”改为“居住模式”。【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林盘”处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引号的作用是强调;B.引号的作用是引用;C.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D.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故选C。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棋经十三篇》写道:“宁输数子,勿失一先。”为争取主动,弈者每下一着棋,都会力争在下一手能攻击、杀死对方棋子,或削减对方地域,迫使对方不得不应,这被称为“先手”。而“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对弈时,突然放弃中盘的缠斗,到左上角补了一手。当时演播室里观棋的九段棋手都说:“这一步不好,是大缓手。”“缓手”的意思是,该干的事没干,跑去弄别的了。但那招“缓手”之后,“阿尔法狗”就开始全面进攻,李世石处处亏损,最终败下阵来。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先讲述了下棋时,弈者都会追求“先手”以获得主动地位。然后列举了“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对弈时,放弃中盘的缠斗,以一招“缓手”出其不意,获得机会,而后进行全面进攻,赢得最终胜利的事例,意在告诉我们有时跳出僵局,转换思维,出其不意,方可获得治敌获胜的机会。材料围绕着围棋中“先手”与“缓手”的概念展开,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理,启示我们要辩证分析“先手”与“缓手”,将二者有机融合,既要努力争取先机,又要懂得转换思维,放下眼前一时的得失,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未来,以谋求更好地未来。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先手”与“缓手”的内涵,二者的关系及重要性,如何运用“先手”与“缓手”以获取成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先手”与“缓手”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楚汉之争时,刘邦率先进入关中,籍吏民封府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获得先机,最终赢得天下的事例,论证注重“先手”、抢占先机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引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名言,论证着眼全局,适当“缓手”的重要性。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只关注于眼前利益;不少人在机会面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最终碌碌无为,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胸怀全局,抢占先机。2.把握内在规律,用好“先手”与“缓手”。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4.转换思维,柳暗花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02 18:33:03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0.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