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一、选择题1.春天,草的绿色为兔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和兔的基本组成元素种类大体相同B.草和兔体细胞中相同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同C.草和兔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D.草和兔体细胞中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种类不一定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兔子通过吃草从草中获得营养物质,兔子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是含量差别较大。【详解】A、草和兔的基本组成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差异较大,A正确;B、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B错误;C、草和兔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都是水,C正确;D、草属于植物,兔属于动物,两者体细胞中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种类不一定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B。2.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重要的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和脂质的溶解性完全相同B.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中含有多糖C.单糖和二糖都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D.糖类和脂质中都有可参与细胞结构组成的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的是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属于多糖,各种膜中所含的磷脂属于脂质。【详解】A、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糖类能溶于水,纤维素等糖类不溶于水,而脂质通常都不溶于水,所以糖类和脂质的溶解性不完全相同,A错误;B、核糖核酸中的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脱氧核糖都属于单糖,B错误;C、二糖中的蔗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C错误; D、糖类中的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中各种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故选D。3.“神舟八号”飞船搭载蛋白质(非环肽组成)在太空结晶状况良好,结晶体像“钻石”,该太空晶体可供研究抗癌新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太空晶体的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B.太空晶体中含有的肽键数是氨基酸数与肽链数的差值C太空晶体可能具有免疫功能,可供研究抗癌新药D.宇宙射线处理过的太空晶体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详解】A、太空晶体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等有关,A正确;B、太空晶体为非环肽组成,含有的肽键数是氨基酸数与肽链数的差值,B正确;C、太空晶体可供研究抗癌新药,可能与其具有免疫功能有关,C正确;D、宇宙射线处理过的太空晶体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但仍含有肽键,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故选D。4.下图为某细胞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B.②是磷脂双分子层,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C.③在细胞膜中对称分布,具有运输等多种功能D.③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糖类,②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③表示蛋白质,④表示糖蛋白。【详解】A、细胞膜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的糖类叫糖被,①糖类构成的是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关,A正确;B、②是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有磷脂的尾部疏水端,两侧是磷脂的头部亲水端,故而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B正确;C、③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C错误;D、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D正确。故选C。5.下图是人体唾液腺细胞中某物质的合成及运输路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最可能是呼吸氧化酶B.结构①中合成该物质消耗ATPC.结构②③④均属于单层膜结构D.结构④的膜面积将变大,说明膜具有流动性【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粗面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⑦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据图分析可知:结构①是核糖体,②是内质网,③是高尔基体,④为细胞膜。【详解】A、图示是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呼吸氧化酶属于胞内蛋白,A错误;B、结构①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ATP,B正确;C、结构②③④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均属于单层膜结构,C正确;D、经过该过程,细胞膜面积将变大,说明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故选A。6.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法控制其增殖 B.蓝细菌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中无DNAC.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代谢弱,细胞核中核孔数量较少D.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均与核仁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详解】A、成熟红细胞不增殖,A错误;B、蓝细菌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细胞中有遗传物质DNA,B错误;C、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量多,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代谢弱,细胞核中核孔数量较少,C正确;D、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其核糖体合成与核仁无关,D错误。故选C。7.下列有关人体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分子进入红细胞时通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B.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时载体构象发生变化C.钾离子进入红细胞伴随着ATP中特殊化学键的断裂D.胰岛素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答案】A【解析】【分析】1、物质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一般是指对离子、小分子的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胞吞和胞吐一般是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通过囊泡运输实现。2、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和离子通过。【详解】A、水分子进入红细胞时通道蛋白构象不发生变化,A错误;B、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B正确;C、钾离子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 水解供能过程中特殊化学键的断裂,C正确;D、胰岛素分泌过程属于胞吐,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到达细胞膜时,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A。8.下图为a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其进入细胞时消耗的能量来自Na+电化学梯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载体蛋白①能运输Na+和K+,说明其不具有特异性B.a分子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不来自ATPC.a分子进入细胞和排出细胞的方式相同D.Na+排出细胞和K+进入细胞的方式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K+进入细胞需要载体①,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主动转运);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①,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主动转运);a分子逆浓度进入细胞,需要载体②,并且消耗的能量来自Na+电化学梯度,为主动运输(主动转运);a分子顺浓度梯度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③,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易化扩散)。【详解】A、载体蛋白①能运输Na+和K+﹐但钠离子和钾离子与载体蛋白①结合的部位不同,载体蛋白①具有特异性,A错误;B、物质a进入细胞不消耗ATP,所消耗的能量来自Na+电化学梯度,B正确;C、据图可知,物质a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转运),排出细胞借助载体蛋白,且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易化扩散),物质a进入细胞和排出细胞的方式不同,C错误;D、Na+排出细胞和K+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都为主动运输(主动转运),都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B。 9.唾液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有利于食物的吸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腺细胞一般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唾液淀粉酶B.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不能继续催化淀粉水解C.可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D.唾液淀粉酶通过提供能量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详解】A、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A正确;B、胃液呈强酸性,唾液淀粉酶进入其中会变性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B正确;C、淀粉无还原性,其水解产物麦芽糖和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C正确;D、唾液淀粉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起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D。1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ATP在人体内不稳定,易水解也易合成B.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水解伴随着ATP的水解C.ATP在人体内含量多,是生命活动直接能源物质D.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与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不能相互转化【答案】A【解析】【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细胞对于ATP的需要量很大,ATP与ADP在细胞内不停地转化,保证了细胞对于ATP的大量需求。【详解】A、ATP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水解也易合成,A正确;B、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水解是酶催化的过程,不消耗能量,B错误;C、ATP在人体内含量少,因为ATP的水解和合成时刻进行着,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与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可相互转化,氧化分解葡萄糖之后将葡萄糖内的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在ATP中,D错误。故选A。11.下列有关呼吸速率的应用,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产生的CO2一定来自线粒体B.人体细胞产生的CO2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运出细胞C.稻田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根细胞产生的CO2的影响D.人体伤口处用纱布包扎可避免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细胞进行细胞呼吸,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详解】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二氧化碳,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因此产生CO2的场所一定是线粒体,A正确;B、人体细胞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出细胞,B错误;C、稻田定期排水可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C错误;D、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目的是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A。12.人体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分化能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DNA复制B.造血干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造血干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不同D.造血干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各时期变化规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间期细胞中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增长,A正确;B、人造血干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是46条,B正确; C、人造血干细胞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核DNA,此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相同,C错误;D、造血干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终使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D正确。故选C。13.某实验兴趣小组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宜选择分裂期时间长的植物细胞进行实验B.分裂中期,可观察到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分裂后期,可观察到纺锤体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D.分裂末期,可观察到细胞中央形成的细胞板【答案】D【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然后换成高倍镜观察。【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宜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大的植物细胞进行实验,A错误;BC、细胞在解离时已经死亡,故观察不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BC错误;D、分裂末期细胞中央会形成细胞板,D正确。故选D。1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基因种类发生变化B.受精卵虽然没有分化,但其具有全能性C.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细胞代谢水平降低 D.由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可使细胞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基因种类不变,A错误;B、受精卵虽然没有分化,但其具有全能性,能发育为完整的个体,B正确;C、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细胞代谢水平降低,C正确;D、由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可使细胞种类和数量都减少,D正确。故选A。1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B.豌豆进行杂交时,要对母本人工去雄C.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D.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融合遗传”的假说【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详解】A、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实验中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A正确;B、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对母本人工去雄,B正确; C、孟德尔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子代中出现性状进行分类、计数和数学归纳,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C正确;D、为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D错误。故选D。1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实验现象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C.“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D.“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F1均为高茎”属于实验验证环节【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3:1”属于实验现象,A正确;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B正确;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应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D、“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得F1,F1都表现为高茎”属于实验过程,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论进行验证采用的是测交实验,D错误。故选D。17.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的是()A.F1产生的配子B.F1配子的随机结合C.亲本产生的配子D.亲本配子的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而且基因成对存在。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小球模拟雌雄配子,随机抓取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故选B。18.下图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图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甲是“黄色圆粒”B.图中乙是“黄色皱粒”C.图中的丙是“9∶3∶3∶1”D.图中F2中的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3/8或5/8【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亲本是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9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3:3:1。【详解】A、据分析可知,亲本是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因此甲是“黄色圆粒”,A正确;B、F1(YyRr)自交时,F2的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因此乙是“黄色皱粒”,B正确;C、F1(YyRr)自交时,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因此丙是“9∶3∶3∶1”,C正确;D、图中F2中的重组类型为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因此所占比例为(3+3)/(9+3+3+1) =3/8,D错误。故选D。19.假定某植物五对等位基因是相互自由组合的,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后代中,三对等位基因杂合,两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A.3/8B.1/2C.5/8D.2/3【答案】A【解析】【分析】五对等位基因是相互自由组合的,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后代中,考虑每对等位基因,AA×aa后代全是杂合体Aa,DD×dd后代全是杂合体Dd,而其他每对基因杂交后代均有纯合与杂合。【详解】杂交后代中,一定有Aa和Dd两对杂合基因,再有一对杂合在其他三对中产生,满足三对杂合,两对纯合的条件,该类个体所占的比例=1/2×1/2×1/2+1/2×1/2×1/2+1/2×1/2×1/2=3/8;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叫孤雌生殖)。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在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两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两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abb×ABB.AABB×AbC.aaBb×AbD.AaBB×ab【答案】B【解析】【分析】在蜂群中蜂王与工蜂都是雌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属于二倍体生物,其中工蜂不具有生殖能力。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生物,因此雄蜂的基因型与上一代蜂王产生的卵一样。雄蜂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所以,雄蜂精子的基因组成与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详解】根据F2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两种可推知,F1产生的卵细胞有AB、Ab两种类型,能推知F1雌蜂的基因型是AABb;又根据F2中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两种,可推知F1雄蜂的基因型是AB,进一步可推知亲本中的雌蜂基因型是AABB,雄蜂基因型是Ab。故选B。21.同一个体中形成卵原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会发生DNA复制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染色单体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D.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与减数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发生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都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染色单体,B正确;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C错误;D、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而减数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减半,故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与减数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同,D正确。故选C。22.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B.复制的两个基因随染色单体分离而分开C.非等位基因的重组都来自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随非同源染色体数量的增多而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的体现: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染色体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详解】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正确;B、着丝粒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染色单体分离也随之分开,这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正确;C、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也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通过自由组合形成的非等位基因组合种类也越多,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识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23.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答案】D【解析】【分析】果蝇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在Y染色体上无该基因的同源区段,即该性状为伴X遗传。对于杂交组合白眼雌果蝇(XaXa)×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因此该杂交组合可以通过性状鉴定性别。【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A错误;B、白眼雌果蝇(XaXa)×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白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白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B错误;C、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C错误;D、白眼雌果蝇(XaXa)×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能通过眼色判断性别,D正确。故选D。 24.半乳糖血症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夫妇表现正常,生育了两个男孩,一个患病另一个表现正常,则在表现正常男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半乳糖血症基因的数量和位置情况分别可能是A.4个,位于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B.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C.2个,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D.1个,位于一条染色单体上【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夫妇都是杂合子,他们的表现正常的男孩是显性纯合子或者是杂合子。所以表现正常男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半乳糖血症基因的数量可能是0个;也可能2个,分别位于一个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5.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A.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B.如果祖母患病,孙女一定患此病C.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D.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答案】A【解析】【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有:女性患病其父亲与儿子一定患病,女性患者少于男性,一般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详解】A、如果母亲患病,致病基因又是隐性的,所以一定会传给她的儿子,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必然患病,A正确;B、如果祖母患病,会将致病基因传给她儿子,儿子又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他的女儿,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来自其母方的染色体不确定,所以孙女可能是携带者,B错误;C、如果父亲患病,一定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女儿,女儿可能是携带者,不一定不患此病,C错误;D、如果外祖父患病,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女儿,女儿有两条X染色体,不一定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其儿子,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26.随着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大豆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某科研人员探究一天中不同CO2浓度(μmol/L)下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μmol/(m2·s)]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研究发现,在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叶绿体色素含量上升,意义是____________。提取大豆叶肉细胞中色素的溶剂是____________,提取过程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7时,不同CO2浓度下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大致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__;与11时相比,13时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10时,CO2浓度由350μmol/mol突然增至750μmol/mol时,短时间内叶绿体内C3/C5将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4)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物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答案】(1)①.提高色素含量以提高对光能捕获力,满足C3还原时的能量需求②.无水乙醇##丙酮③.防止色素被破坏(2)①.光照弱,光反应合成的NADPH和ATP都很少②.温度较高,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3)升高(4)减少杂草对水分、矿质元素和光的竞争;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发生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发生CO2被C3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小问1详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合成的C3增加,需要的NADPH和ATP增多,叶绿体色素含量增加可提高植物对光能的捕获力,从而满足C3还原需要的能量需求。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溶剂是无水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过程中加入碳酸钙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小问2详解】7时,光照比较弱,光反应受光照强度的限制导致合成的NADPH和ATP少,低浓度CO2 和高浓度CO2下净光合速率大致相等。与11时相比,13时温度较高,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净光合速率低。【小问3详解】10时,CO2浓度由350μmol/mol突然增至750μmol/mol时,CO2浓度增加,CO2固定增强,C3合成增多,C5消耗增多,而短时间内C3还原速率不变,故C3/C5将升高。【小问4详解】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可避免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无机盐,提升作物光合作用强度,保证物质与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强根细胞呼吸作用强度,促进根细胞的生长发育,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27.为研究K通道开放剂对缺血、缺氧条件下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有研究发现,脑细胞代谢非常旺盛,耗氧量大,因此缺血、缺氧时脑细胞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过程产生ATP,不仅ATP生成量少,也会造成____________在脑细胞中积累。缺血、缺氧还会诱发脑细胞表达出某些信号分子,在这些分子的调控下,细胞出现一系列变化,最终凋亡。(2)科研人员利用离体培养的神经元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①本实验乙的处理是培养液中不加入血清,并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丙组加入中所示物质外,其它培养条件与___________(填“甲”或“乙”)组相同。②由实验结果可知,正常培养条件下,细胞凋亡率____________。乙组结果与甲组结果比较,说明缺血、缺氧能够____________。由实验结果判断,K+通道开放剂能___________缺血、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答案】(1)①.无氧呼吸②.乳酸(2)①.乙②.很低且无明显增长③.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提高④.部分缓解【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小问1详解】动物细胞在缺氧条件下,有氧呼吸受抑制,此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会造成乳酸在脑细胞中积累。【小问2详解】①由柱形图可知,甲是对照组,乙丙丁是实验组;乙组表示缺血、缺氧,因此乙培养液中不能加血清,且要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丙、丁组自变量是加入物质不同,除加入图中所示物质外其他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与乙组相同。②由柱形图可知,甲组是正常培养条件,细胞凋亡率低,且随着时间变化无明显增长现象;与甲组对照,乙组凋亡率高,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凋亡率增大,说明缺血、缺氧能够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提高;与乙组对照,丙组钾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凋亡率下降,说明K+通道开放剂能部分缓解缺血、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28.图1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图2是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1所示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大写字母表示)段,BC、FG和NO变化的原因相同,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a、b两个过程中,不会发生于根尖细胞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1中的L→M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可以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所示的显微镜视野中,所用的实验材料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数字所示的三个细胞按照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细胞③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GH②.DNA的复制③.b(2)①.受精作用②.一定的流动性 (3)①.卵巢②.①→③→②③.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解析】【分析】分析图1: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有丝分裂,AC段表示细胞分裂的间期,CE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期;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GI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K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KL表示形成的子细胞;LM表示受精作用,MO表示细胞分裂的间期,OQ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期。分析图2: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②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③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于GH段,BC、FG和NO变化的原因相同,都是分裂间期DNA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器官中,根尖细胞不会发生减数分裂。【小问2详解】图1中的L→M属于受精作用,受精作用就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小问3详解】细胞②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因此该实验所用的材料来自卵巢;细胞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三个细胞按照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是①→③→②;该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复制完的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细胞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因此该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9.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味觉突变型(味盲型)家蚕除了吃桑叶,也可以吃些草果和梨。将野生型赤斑雌蚕和味盲型黑斑雄蚕杂交,F1全为野生型黑斑。若家蚕野生型和味盲型由D、d基因控制,黑斑和赤斑由H、h基因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家蚕的味觉而言______为显性性状,根据题干信息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味觉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 (2)若将F1中野生型黑斑雌雄个体交配,所得F2中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表现型性别野生型:味盲型黑斑:赤斑雄性3:11:0雌性3:11:1①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控制味觉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②亲本中母本和父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F1的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选取F2代味盲型黑斑雌蚕和味盲型黑斑雄蚕,将二者进行杂交,则子代味盲型黑斑:味盲型赤斑=______。【答案】(1)①.野生型②.不能(2)①.Z②.常③.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④.DDZhW⑤.ddZHZH⑥.DZH:DW:dZH:dW=1:1:1:1⑦.7:1【解析】【分析】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性家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家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将野生型赤斑雌蚕和味盲型黑斑雄蚕杂交,F1全为野生型黑斑。说明野生型、黑斑为显性性状。【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将野生型雌蚕和味盲型雄蚕杂交,F1全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由于统计的子代中没有统计不同性别的表现型,因此不能确定上述基因的遗传是否与性别相关,故不能判断控制味觉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小问2详解】①将F1中野生型黑斑雌雄个体交配,子二代中无论雌雄均为野生型∶味盲型=3∶1,说明该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雄性只有黑斑,雌性中黑斑∶赤斑=1∶1,说明该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5-23 14:48:09 页数:20
价格:¥2 大小:405.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