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传统知识及经验总结。它的形成是一个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作为一种有“文化”的特殊的动物,人类将其人为营造的物质及社会文化空间叠加于自然空间之上,从而把其所寄居的地球改造为人类之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空间同时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三种属性,三种属性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不同于客观的自然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中的一切都被赋予了人的主观目的或主观感受,它们制约着人的行为和意识。自然灾害和灾害文化均为被人类赋予特定文化含义的社会现象,都隶属于人类构建的社会文化空间范畴。自然灾害与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有直接关系,然而,一种自然现象一旦被称为自然灾害,它就已不再是纯自然的了。“灾害”二字不论从其文字起源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服务价值的判定。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主观区分,把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灾害;相反,把可为人类带来利益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控制是资源,不可控制是灾害。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灾害文化是人类对灾害的共同社会记忆。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从时间的视角看,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与灾害是不同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一般表现为随机发生 的短时性事件,灾害事件虽是重复发生的,但前后事件之间一般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灾害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继承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具有累积性、时效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中,既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也包括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的灾害文化研究,建立在对灾害文化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对现代灾害文化进行历史建构,识别现代灾害文化中的历史灾害文化成分,辨识那些对现代灾害文化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灾害事件及灾害文化特征,追溯形成这些历史灾害文化特征所经历的灾害及其社会学习和创新过程。在文化融合日趋强烈的现代社会,应该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地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总之,历史继承性是灾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理解灾害文化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可兼顾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并服务于当代防灾减灾事业。(摘编自方修琦《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材料二:当前,自然灾害文化维度上的实证/实例分析与理论探索已涉及到了灾害和防灾减灾实践的许多方面,如图所示。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当前的总体进展与趋势是:文化因素是影响民众灾害认知和灾害应对的基础背景已得到共识:但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目前,民众认识灾害、响应灾害和灾后恢复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注意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防灾减灾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信仰、规范、习俗等有时是人们面对灾害而脆弱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源,有时却是提高民众灾害应对能力或潜能的重要基础。当下,不同文化背景地域社会中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是否能够和在多大程度能够于地区间移植,是研究的新方向。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相关研究表明,两者结合在发挥社区主观能动 性,节约减灾和灾害管理成本、保障减灾实践可持续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保护意识缺乏、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等,一些地域社会本土性灾害应对策略的传承正面临威胁。如何有效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土和传统的灾害应对策略,然后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是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灾害相关地方性知识,比如各地流传的谚语、民间故事等,应挖掘和梳理这些谚语、民间故事等所蕴含的现代减灾意义与价值。应探索地方性灾害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自上而下灾害管理体制三者间的有机契合点,进而促进全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的广泛提升。(摘编自孙磊、苏桂武《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灾害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没有长期沿续性;而灾害文化却有一定继承性,经过长时间才会形成。B.自然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有相互重叠现象,但是二者区别明显,前者客观,后者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性。C.我国一些地域社会的传统性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现代减灾有重要价值,它与现代技术融合才能发挥作用。D.当前,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在灾害应对上研究已涉及到预防减缓、备灾、应急响应和恢复等不同环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判断自然现象是灾害还是资源的标准,在于它是否能为人类带来利益,能带来利益的是自然资源,反之,是灾害。B.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在自然灾害发生中起关键作用。C.我们只有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才能做好任一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研究。D.目前的研究发现,相比其他因素而言,文化因素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观点的一项是()A.现代灾害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基因,不同地区现代灾害文化的某些差异可能源自于各自灾害文化历史的差异。B.灾害文化是人们对待灾害的态度、思想、理念、行为、经验、习俗等总称,它是由灾害衍生的非物质性产物。C.一个具有良好灾害文化构建及传承的地区,能够有条不紊开展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害的危害降 到最低。D.灾害文化往往以通俗性、普及性等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及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包括漫画、传说、纪录片等。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结合材料分析灾害文化在我国成功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的巨大作用。【答案】1.C2.B3.A4.①文章首先从灾害文化的定义引出认识灾害文化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②接着分析灾害文化的隶属范畴及其形成过程和主要功能。③然后分别从时间和历史继承性的视角分析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④最后总结全文,阐述从历史继承性研究灾害文化的意义。5.①重视舆论宣传。对新冠病毒进行多角度宣传,让老百姓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不盲从,不信谣,确保社会稳定。②因地制宜抗疫。针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③服从统一领导。针对国外抗疫经验,国家作出科学研判,统一指挥,统筹安排,互帮互助,确保抗疫全面胜利。④注重灾后重建。面对新冠疫情后的全面放开,要注重疫情过后的重建工作,确保人民生活安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它与现代技术融合才能发挥作用”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二第三段“不同文化背景地域社会中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由于保护意识缺乏、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等,一些地域社会本土性灾害应对策略的传承正面临威胁。如何有效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土和传统的灾害应对策略,然后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是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等内容可知,文章没有说“它与现代技术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而是说“是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能带来利益的是自然资源,反之,是灾害”推断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主观区分,把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灾害;相反,把可为人类带来利益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控制是资源,不可控制是灾害”可知,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主观分为自然灾害和 自然资源,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控制是资源,不可控制是灾害。C.“只有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推断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而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灾害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继承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具有累积性、时效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中,既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也包括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可知,主流灾害文化中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和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所以,不能说“只有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D.“文化因素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推断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文化因素是影响民众灾害认知和灾害应对的基础背景已得到共识:但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可知,在“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的情况下,无法得出“文化因素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依据原文材料一第五段“识别现代灾害文化中的历史灾害文化成分,辨识那些对现代灾害文化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灾害事件及灾害文化特征,追溯形成这些历史灾害文化特征所经历的灾害及其社会学习和创新过程。在文化融合日趋强烈的现代社会,应该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地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历史继承性是灾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理解灾害文化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等内容可知,选项内容涉及“现代灾害文化”“不同地区现代灾害文化”等都符合“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观点。B.选项内容说的是灾害文化的特征,没有涉及“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问题。C.选项内容说的是“具有良好灾害文化构建及传承的地区”,属于灾后重建问题,不属于“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的问题。D.选项说的是灾害文化的呈现方式,没有涉及“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问题。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材料一第一段“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传统知识及经验总结。它的形成是一个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 历史和发展过程”可知,文章先介绍了灾害文化的定义,由此引出“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这一观点。其次,依据材料一第二、三段“自然灾害和灾害文化均为被人类赋予特定文化含义的社会现象,都隶属于人类构建的社会文化空间范畴”“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灾害文化是人类对灾害的共同社会记忆。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等内容可知,文章接着论述了灾害文化的隶属范畴及其形成过程和功能。再次,依据材料一第四、五段“从时间视角看,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与灾害是不同的”“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的灾害文化研究,建立在对灾害文化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对现代灾害文化进行历史建构,识别现代灾害文化中的历史灾害文化成分,……应该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地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可知,文章分别从时间的视角和历史继承性为视角分析了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最后,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总之,历史继承性是灾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理解灾害文化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可兼顾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并服务于当代防灾减灾事业”可知,文章最后阐述了从历史继承性研究灾害文化的重要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首先,依据材料一“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以及材料二“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当前的总体进展与趋势是:文化因素是影响民众灾害认知和灾害应对的基础背景已得到共识:但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目前,民众认识灾害、响应灾害和灾后恢复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注意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防灾减灾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信仰、规范、习俗等有时是人们面对灾害而脆弱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源,有时却是提高民众灾害应对能力或潜能的重要基础”可知,灾害文化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要重视舆论宣传,只有对新冠病毒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宣传到位了,才能让老百姓对这种病毒有所了解,从而不会盲目的听信谣言,确保社会稳定。其次,依据材料一“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可兼顾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以及材料二“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灾害相关地方性知识,比如各地流传的谚语、民间故事 等,应挖掘和梳理这些谚语、民间故事等所蕴含的现代减灾意义与价值。应探索地方性灾害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自上而下灾害管理体制三者间的有机契合点,进而促进全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的广泛提升”等内容可知,灾害文化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能够指导我们因地制宜抗疫。针对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促进全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的广泛提升,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再次,依据材料一“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在文化融合日趋强烈的现代社会,应该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地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以及材料二“由于保护意识缺乏、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等,一些地域社会本土性灾害应对策略的传承正面临威胁。如何有效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土和传统的灾害应对策略,然后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是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等内容可知,灾害文化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能够指导我们,在疫情面前,我们要服从统一领导,而对于国外抗疫经验,党和政府要作出科学研判,统一指挥,统筹安排,互帮互助,确保抗疫全面胜利。最后,依据材料一“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可兼顾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并服务于当代防灾减灾事业”以及材料二“目前,民众认识灾害、响应灾害和灾后恢复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注意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防灾减灾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相关研究表明,两者结合在发挥社区主观能动性,节约减灾和灾害管理成本、保障减灾实践可持续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等内容可知,灾害文化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能够指导我们注重灾后重建,面对新冠疫情的反复出现,要注重疫情过后的重建工作,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生活安定。(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鳝凡一平黑鳝卧在洞里,盘着身子,像一口缸。它曾被顶牛爷捕捉。那是二十年前,顶牛爷老当益壮,它血气方刚(相当于人四十岁)。四十岁的鱼与六十岁的人相遇、搏斗,那定是十分激烈的。它感到来者不善,让洞里的孩子全部退后,用颀长的身躯挡在洞口,像一道围墙。一支箭镞射过来,击中了它。箭镞完全射进了肉里,线透明粗大,一端连着它,另一端连着打鱼枪,被顶牛爷把握。它似乎料到了他的意图,没有扯着线跑,而是冲上前,在他身边绕圈圈。水浪翻滚,线圈飞舞,像是 在泼墨作画。粗大的线束缚手脚,越缠越紧。顶牛爷几乎不能动弹。一呼吸,水把鼻孔堵住,他感到极度窒息。它缠住顶牛爷后,拖他下沉。他在上方,它在下面,像人放风筝的倒影。再沉下去,顶牛爷真要丧命了。他向它求饶。它仿佛看到他的绝望和哀求,向他游去。缠住他身体的线圈松散了。它最终被捉了。它流了一些血,也累了,或不想继续与人缠斗,或想即使胜了也跑不了,因为箭镞在它身上,终端在人那里。它被他扛回家,丢进屋檐下盛雨水的一口大缸里。弟:哥,这条黑鳝够大。哥:我差点被它拖死了。弟:我待会杀了它,煮给妈吃。黑鳝大补,吃了它,妈很快会好的。哥:你动手吧。屋里的八十六岁的母亲听到兄弟俩谈话,狠狠地咳嗽和叫唤。母亲问大儿子:黑鳝差点把你拖死了,你怎么活回来的?哥:我觉得是它放了我一马。我向它求饶了。母亲:这条黑鳝我不吃。弟:黑鳝大补,吃了,你病就好了。母亲:它救了你哥的命。弟:是哥那么想而已,别信。母亲:明天把它放了。哥:等它伤好了再放。它的头探出水面,一面倾听一面朝上望。它望见屋檐,还望见天上的月亮。第二天,顶牛爷来到缸边,放进小鱼小虾。第三天,他又来,翻看它的伤口,发现快好了。第四天,他来,发现它不见了。他一问,是弟弟拿到街上去卖了。他飞奔到街上,弟弟正在数钱。他夺过钱,还给买家,不由分说要回它。弟弟和他争吵了几句,他打了弟弟一拳,趁弟弟趔趄,带着它扬长而去。他把它带到捕捉它的地方,放了。它浮在水面,不肯走。湿润的眼睛望着他,像那晚它望见的屋檐和月亮。他挥挥手说:走呀,别让我再看见你。他又说:我妈要是病不好,我跟你没完。它像是听懂了,摆了摆尾,下潜了。 过了些天,它就看见了他。他潜到它的窝,不带打鱼枪。它从洞里出来,领着它全部的孩子。他说:我妈的病好了。以后的许多年,他常在它窝洞附近行船。它认识他的船,熟悉他的身影和气味。每当他出现,它便浮到水面与他相见。他见了它,就停下来,弯下腰,伸手摸它,与它说话。有一次,它听到哭声。它赶紧浮上去,见他哭得像个泪人。他哭着说:我妈死了。不过谢谢你,她活过了一百岁。它颤了颤,把头抬起,磕,反复磕几次。他不哭了:你也会像我妈一样,长命百岁。你回去吧。见它舍不得离开,他把它从船上推了下去。它庞大和沉重的身躯砸进水里,轰隆地响,炸开的水花铺天盖地,让那个刚才还哭的男人,笑得合不拢嘴。那相识二十年的男人,也已经老了,而且一定病了。不然,他定会划着他的船来见它。它每天都在想他,等他,为他祈祷。顶牛爷撑着船,来到它窝洞上方。他坐在船舷,一面哼着曲调一面踩水。他其实是在向它传递他康复的信息。它瞬时闻到信息,立刻浮上来。它摆动躯干,用尾巴打水。它双目紧盯着他,指望他久留,生怕他闪失。他像是懂了,停止踩水,让它吻了吻脚趾:我从去年就病了,以为不行了,棺材都准备了。快八十了,好像也活到头了。我病了也不治,治也治不好,费那个钱干嘛?我从去年夏天就等,夏天不死,我想秋天该死了吧?秋天不死,我想冬天一定会死。结果冬天过去了,我仍活着,而且病竟好转了,到了这个夏天,彻底好了。于是我来看你。好久不见,我真想你。你还好吗?它眨了眨眼,表示还好。他继续说:你也老大不小了。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我们要好好活着,争取多活几年。要不我们比哪个更长寿,好不好?它又眨了眨眼,表示同意。他与它道别。它甩起尾巴,像是挥手。他在船上回头,朝船尾投去亲密的一瞥。它不舍,默默随后,护送着。船只进了水淹的竹林,忽然被卡住了。好几根坚韧的竹子从几面夹住了船,进退不得。他用手推,用竹篙打,力气耗尽了,船还是不能动弹。他在船上团团转,气喘吁吁。它这时在水下,对付那几根竹子。它用尾巴将它们打开,或用颀长的身子盘住竹子,将竹子绞断。拼尽全力,耗光了气数。 他在船上,看到竹子一根接一根打开,或倒下。他看到水浪翻滚,竹叶纷飞。他没看到它再浮上来。船只可以动了,水面也已平静,而他依然不忍离去,原地守候,像守候一个老朋友。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关于顶牛爷和黑鳝搏斗及后文黑鳝知恩图报等情节的设置,不仅突出顶牛爷的强壮健硕,也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让人对黑鳝的神秘更添好奇。B.从“你动手吧”到“等它伤好了,再放”,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出顶牛爷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是顶牛爷听从母亲的建议,孝顺母亲。C.“一端连着它……被顶牛爷把握”和下文“他在上方……像人放风筝的倒影”形成对比,写出双方形势的转变,暗示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无奈和悲哀。D.“它的头探出水面……望见屋檐,还望见天上的月亮”写出了黑鳝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和下文“湿润的眼睛望着他,像那晚它望见的屋檐和月亮”形成呼应。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道“它曾被顶牛爷捕捉”“四十岁的鱼与六十岁的人相遇、搏斗,那定是十分激烈的”,为下文人鱼缠斗作铺垫,吸引阅读兴趣。B.作者以“那是二十年前”“以后的许多年”“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等语句,表明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C.小说写人叙事、摹景状物都极为简约。如在比喻的使用上——“像一口缸”“像一道围墙”“像人放风筝”等,采用的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D.“竹子一根接一根打开,或倒下……水浪翻滚,竹叶纷飞”一句连用多个动词直接描写了黑鳝在水底清除竹子的场景,生动而饶有趣味。8.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及语言描写,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9.有人评价凡一平的小说“作品中并不会经常出现欢乐和温暖的场景,但读其作品,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此话你有怎样的理解,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D8.①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加快小说叙事节奏,使情节更紧凑。文章情节用对话和语言推进,简洁明了。②人物形象上,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顶牛爷善良、重情重义的高尚品质。③揭示人物心理和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如文中兄弟俩和母亲的对话,展示了顶牛爷的心理变化过程。④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引起读者共鸣,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如顶牛爷和黑鳝之间的对话“你也会像我妈一样,长命百岁”“好久不见,我真想你”等,能挑动读者的内心情感,将读者快速带入一人一鱼和谐相处的温馨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⑤内容上,丰富文章内容,展现了顶牛爷和黑鳝惺惺相惜的温情和感通。9.①文章讲述了人和动物因搏杀而建立起惺惺相惜的友谊,从而相守相伴的故事,新奇又颇受感动。② 塑造了一位重恩义、有情义、心中有爱、善良、豁达的农村老人形象以及描绘了一条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爱护子女、充满传奇色彩的黑鳝。③赞美了人和大自然之间跨越物种生死的友情,歌颂了充满了大义、大信和大爱的人性之美。④呼吁人们要学会“放下”,放下仇恨和争斗,放下私欲和自我,从而实现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是顶牛爷听从母亲的建议,孝顺母亲。”错误,顶牛爷之所以放生黑鳝,是因为他对黑鳝的感恩和同情,显示了顶牛爷的大义和大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直接描写了黑鳝在水底清除竹子的场景”错误,应为连用五个动词直接写出了竹子、水浪、竹叶的形态,间接展现了黑鳝在水底清除竹子的场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结构上,文章多运用对话及语言描写,如兄弟俩之间、母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后文中顶牛爷和黑鳝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加快小说叙事节奏,使情节更紧凑。文章情节用对话和语言推进,简洁明了,同时,也使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上,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主人公顶牛爷善良、重情重义的高尚品质。揭示人物心理和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如文中兄弟俩和母亲的对话,展示了顶牛爷的心理变化过程,由原来的“我觉得是它放了我一马。我向它求饶了”到想放回黑鳝到原来的地方再到后来和黑鳝成为老友,对话及语言描写都在体现着这种变化。从小说的艺术效果上看,对话及语言描写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如顶牛爷和黑鳝之间的对话“你也会像我妈一样,长命百岁”“好久不见,我真想你”等,能挑动读者的内心情感,将读者快速带入一人一鱼和谐相处的温馨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内容上,对话及语言描写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现了顶牛爷和黑鳝惺惺相惜的温情和感通,如“他挥挥手说:走呀,别让我再看见你。他又说:我妈要是病不好,我跟你没完。它像是听懂了,摆了摆尾,下潜了”“它颤了颤,把头抬起,磕,反复磕几次。他不哭了:你也会像我妈一样,长命百岁。你回去吧。见它舍不得离开,他把它从船上推了下去”等内容。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讲述了顶牛爷和黑鳝因搏杀而建立起惺惺相惜的友谊,从而相守相伴的故事,如文中写道“他继续说:你也老大不小了。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我们要好好活着,争取多活几年。要不我们比哪个更长寿,好不好”“船只可以动了,水面也已平静,而他依然不忍离去,原地守候,像守候一个老朋友”,新奇又使读者颇受感动。文章通过写顶牛爷和黑鳝惺惺相惜的温情和感通,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重恩义、有情义、心中有爱、善良、豁达的农村老人形象,以及描绘了一条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爱护子女、充满传奇色彩的黑鳝,让人读后倍感温暖。从文章主旨上看,本文赞美了人和大自然之间跨越物种生死的友情,歌颂了充满了大义、大信和大爱的人性之美,能启发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文章内容来看,顶牛爷和黑鳝之所以能惺惺相惜,是因为他们能放下恩怨,从而呼吁人们要学会“放下”,放下仇恨和争斗,放下私欲和自我,从而实现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B.“伶人”,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伶官,是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C.“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相同。D.“中”,文中指符合、合乎,与《劝学》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中”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一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论点,用庄宗得失天下事为全文立论的根据;文二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B.文一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文二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C.文一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收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文二当祸患已深,皇帝想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亲随,但快慢难把握。 D.文一篇末引出历史教训,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文二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14.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为伶官和宦者立传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答案】10.C11.C12.D13.(1)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2)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14.原因:君王宠信宦官,疏远贤才,导致宦官专权。目的: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于内”是“养祸”的后置状语,两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人主”是一个词,为句子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端’,文中指萌芽、发端,……‘端’含义相同”错误。文中“端”的意思是“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端”的意思是“萌芽、发端”。句意:可不止一方面。/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D.正确。句意: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错误。根据原文“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知,说的是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除去宦官造成的祸患很难,选项说法绝对。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祸患常于忽微积”;“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忽微”,细微的事情;“溺”,溺爱;“岂”,难道;“独”,只是。(2)“惧”,惧怕;“益”,更加;“切”,严重;“把持”,挟持;“牢”,牢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文二“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可知,原因是君王宠信宦官,疏远贤才,导致宦官专权。根据文二“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可知,目的在于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参考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 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登山唐·李涉①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②逢僧话,又得浮生③半日闲。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④,青眼⑤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李涉,中唐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往硖州任司仓参军遇赦后,访吴楚时所作。②竹院:指寺庙。③浮生;源于《庄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指人生在世就像水面上的漂浮物,飘忽不定。④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⑤青眼: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颔联中“忽”字表明诗人是无意听闻,表现了他对外界情况的漠不关心;“强”字表明他并不想去登山,带有勉强和不情愿的意味。B.李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全诗语言隽秀别致,含思悠然,清淡自然,极具禅意,颇有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C.黄诗首联以“了却”两字表明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心情,透露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倚”字则写出诗人对登快阁赏景的喜爱。D.黄诗尾联借眼前“归船”“白鸥”抒情,既照应登快阁所见的澄江美景,又表达了心中冀望,首尾呼应,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16.同为登高所作,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D16.手法:①李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写自己消沉浑噩,昏醉度日,带着勉强情绪登山是抑;后句写自己与僧谈话得半日闲暇是扬。②黄诗巧用典故,用伯牙捧琴谢知音和阮籍青白眼之故事抒己之情。情感:①李诗表达了诗人仕途不顺的苦闷以及茅塞顿开后的轻松愉悦之情,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要平和心态、淡化得失、从容乐观对待人生。②黄诗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惆怅以及归隐江湖、渴望自由的志趣。“朱弦已绝”“聊因酒横”叹世无知音,孤独寂寞;尾联“归船”“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眼前‘归船’‘白鸥’”错误,根据原文“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可知,“归船”“白鸥”并非眼前之景,是作者的想象和期待。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可知,整天昏昏沉沉的,像喝醉了酒,又像在做梦似的。突然听说春天快要过去时,强打起精神去登山,以寻春色。李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写自己消沉浑噩,昏醉度日,带着勉强情绪登山是抑;根据原文“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可知,路过竹院,遇见了寺僧,和他聊天,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得到了半天的清闲。后句写自己与僧谈话得半日闲暇是扬。根据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和注解①可知,诗人在仕途上屡受挫折,整天昏昏沉沉的,像喝醉了酒,又像在做梦似的,表达了诗人仕途不顺的苦闷;根据原文“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可知,远离尘世的佛教徒的思想与观念,倒暂时让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表达了诗人茅塞顿开后的轻松愉悦之情;综上所述,李诗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要平和心态、淡化得失、从容乐观对待人生。根据原文“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可知,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根据原文“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可知,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综上所述,黄诗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惆怅以及归隐江湖、渴望自由的志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秦蜀之间山势高峻,道路狭窄,只有鸟才能飞过。【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哀民生之多艰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西当太白有鸟道⑥.可以横绝峨眉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涕”“哀”“赢”“景”“峨”“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轻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化身格萨尔王……近日,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文旅局局长们,纷纷出镜为家乡代言,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从办公室到镜头前,文旅局长们的“躬身入局”,引发不小关注。认为接地气有创意的有之,质疑质量不高、身份不妥的也有之。①的是,“网红局长”的创意之举的确带来了流量。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使各地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除了出圈的“网红局长”外,还有在镜头前帮农民带货的市长、县长、村长们,把土特产卖到山外去。换下正装、穿上新装的党员干部,都需要在这一“新课堂”上勤加锻炼。各地既要重宣介、抢占流量高地,又要重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只有当广大游客②,拥有真实如一的文旅体验,才是文旅宣传与文旅发展的共赢。因此,做好前端的“出圈”工作,做好后端的“品控”工作,③,才能真正赢得好口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典雅、句式整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毋庸置疑②身临其境③环环相扣19.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20.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结构相似的“两字名词+两字名词,两字动宾短语+三字动宾短语”的句式,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便于深化读者的印象。同时,选用一系列富有古典意蕴的词语如“轻舟”“绿溪”“乘风”“仗剑”等,语言典雅,古色古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网红局长’的创意之举的确带来了流量”可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需置疑,故填“毋庸置疑”。“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第二空,根据后文“拥有真实如一的文旅体验”可知,文旅宣传与文旅发展的目的是让游客真正到达景点后的感觉与网上宣传的一致,故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地方。第三空,根据前文“做好前端的‘出圈’工作,做好后端的‘品控’工作”可知,要让前后端紧密契合, 故填“环环相扣’。“环环相扣”,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在“介绍”后面加上“的地方”,删去“使各地”使语句通顺;二是搭配不当,“解决”与“困境”不搭配,把“解决”改为“打破”。【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轻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化身格萨尔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式“两字名词+两字名词,两字动宾短语+三字动宾短语”,除了第三个“化身格萨尔王”略有出入,其余基本一致,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感,富有气势。同时运用书面语言,选用富有古典意蕴的词语如“轻舟”“绿溪”“乘风”“仗剑”等,使语言典雅,具有古意,提高文章的品位。(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①。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②,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③,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的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2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最后一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C.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D.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一些新型网络暴力出现了②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③网络空间是虚拟的【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最后一处引文“清朗”,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A.“大师”“发扬国光”表反语或讽刺。B.“文童”表示特定称谓。C.“听了秦腔,肉酒不香”,表示引用。D.大大的“行状”字,引号表示强调突出。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后文“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说明出现了网络暴力现象。故可填“一些新型网络暴力出现了”。②处根据语境“这种行为,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再联系第一段内容,故可填“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③处根据后文“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说明陈述对象是网络空间,而内容应与“现实”相反。故可填“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最大的痛苦往往来自两方面:一是无所求,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二是求不得,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了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的两大痛苦——“无所求”与“求不得”。“无所求”是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自我、人生、未来没有清晰的认知,处于迷茫状态。或者对人生没 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处于安逸躺平状态。这警示我们,应对自我、人生有清晰的规划,有高远的目标,拼搏奋斗。而“求不得”是指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产生的痛苦。这启示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得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力而为,无愧于心。材料围绕着人生的两大痛苦展开,意在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人生有正确的定位与追求,认清自我,不懈求索,接纳结果,如此方能成就精彩人生。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无所求”与“求不得”的内涵,产生两种痛苦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两种痛苦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列举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事例,论证人生应该有所追求方能避免陷入痛苦。也可以列举单板滑雪运动员张嘉豪在冬奥梦想破灭时所说的“我比较释然,确实做到了为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我觉得自己是应该开心的。”的事例,论证坦然接受失败也是一种成长,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莎士比亚“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的名言作为道理论证。也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空虚度日,以及失败后一蹶不振,甚至消极避世的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明确目标,奋斗以航。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历经磨难淬钢骨,荡平坎坷笑人生。4.于认识自我中成长,于笑对得失中升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5-29 16:18:04 页数:23
价格:¥2 大小:112.6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