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薄之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一一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材料三: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怯懦、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文姬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B.从客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C.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D.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C.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D.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A.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B.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C.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的论证思路。5.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其蕴含的艺术理论的理解。【答案】1.C2.D3.B4.在承认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再对其不合理性予以批驳,提出本质是“自然的实现”,最后举例论证。5.①“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夸张,使艺术和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②“片片吹落轩辕台”,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李白选取分吹雪花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自由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具有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个性特色;③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具有强烈的美感,彰显了自然之美,是对自然的再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人们都能”错误,原文有“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薄之人唾骂”,可见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要不近情理”错误,原文为“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似乎”表明其实是符合情理大的,选项曲解文意。B.“只有……才能……”错误,结合原文“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可知,艺术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不只是选项中的一类,选项表述绝对,以偏概全。C.“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错,比较有误,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两则材料话题方向不一致,且材料三认同“艺术是自然的再现”,而材料二认为艺术“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材料三说“艺术家中的古典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由此可知,在本文中,“理想的自然主义”特指艺术中的“理想的自然主义”。A.只谈了对自然的审美,未涉及艺术;B.“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机能旺盛、精神饱满,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C.只谈了对自然审美,未涉及艺术;D.只是强调艺术创作与自然有距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而不符合材料三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段首亮明观点“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然后“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肯定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中有合理的成分,艺术可以取用自然做材料。然后再点出其说法中的不合理性,“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作者通过这些分析具体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的不合理性。最后在段末再举例“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情绪”,再次印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思路清晰、层次严密。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中“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可知,艺术不完全等同于人生,二者之间有距离。“燕山雪花大如席”即是运用夸张,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这场景的,因此诗句体现了艺术和自然之间的距离。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中“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可知,艺术作品中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片片吹落轩辕台”,作者想象燕山大大的雪花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体现了这一观点。依据材料二“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可知,艺术家可以对自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自由化地创造,作品中作者选取北风吹雪花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自由的创造,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才展现出燕山雪花不一样的美。依据材料三“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可知,艺术家承认自然之中有美,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因此诗歌选取的燕山雪花这一自然景观,它本身具有美感,因此作者在诗歌中通过语言画面体现了它硕大、浓密、翩跹起舞的美感,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描写了北方燕山一带冬季冰天雪地的寒冷景象,也是对自然之美的彰显。(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辩才禅师沈祖棻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 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请看吧!如何?”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拓本呢!”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辩才禅师视《兰亭》为珍宝,脱离了出家人的外壳而充满了文人气质。B.辩才禅师与客人初次相遇时,客人的答话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目的是引起辩才禅师的兴趣。C.客人被辩才禅师骂后却并不生气,反而“轻松地笑了”,是因为他虽然被骂,但反而因此认定了《兰亭》确属真迹。D.结尾处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骗取《兰亭》一事心怀愧疚。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B.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用更显出人 物受伤之深。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D.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辩才的形象特征。9.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你更喜欢本文的改写还是原来的结尾?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D7.C8.(1)坚贞刚强,不为威势所屈。辩才禅师视《兰亭》为全部生命,即使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威逼利诱,他也没有交出《兰亭》。(2)渴求知音。辩才禅师希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3)自负自信且胸无城府。辩才禅师自信、自负自己的《兰亭》真迹异乎寻常,看不得客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主动拿出《兰亭》真迹且胸无城府地放任客人自己在寺内独自欣赏。9.更喜欢本文改写。①主旨更集中明确。本文侧重批判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原作结尾则是突出皇帝对《兰亭》的喜爱,与本文的批判主题无关。②情节更加合乎逻辑,前后贯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线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场,删去原作中的结尾,情节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删去原作结尾,以辩才禅师昏倒收束,与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欢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剧性。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欲言又止”错,根据后文“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知,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话没说完,而是“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而昏倒”;“心怀愧疚”也于文无据。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稳操胜券的心理”错,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可知,辩才禅师酷爱书画艺术,更视《兰亭》为全部生命,即使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威逼利诱,他也没有交出《兰亭》,可见其坚贞刚强,不为威势所屈。根据“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可知,他希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表现了辩才禅师渴求知音的形象。根据“‘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等内容可知,辩才禅师自信、自负自己的《兰亭》真迹异乎寻常,看不得客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主动拿出《兰亭》真迹且胸无城府地放任客人自己在寺内独自欣赏,表现了辩才禅师自负自信且胸无城府的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从主题角度,“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主要展现的是皇帝对《兰亭》真迹的热爱,与本文主题不符,这一情节在改编时被作者删去,这样能够使情节更加集中,主旨更加突出,本文将辩才禅师再三拒绝皇帝的要求回到寺院后,皇帝派御史骗取《兰亭》,在两相对比中,更加突出了皇帝的巧取豪夺,加强了小说对历史的批判主题。从情节上看,小说着重是在明暗线交织中,展现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肯献出《兰亭》,而皇帝没有出场,利用御史采取欺骗的手段得到《兰亭》,因此结尾也不必让皇帝“正面”出场,这样情节集中,不旁逸,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从人物形象上看,前文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坚决不献出《兰亭》,而《兰亭》最后被骗走,小说结尾“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以看出辩才禅师对《兰亭》的无比珍爱,也把辩才禅师的单纯与皇帝的阴险巧取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从读者角度看,小说最后以辩才禅师晕倒作为结束,也使小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东周列国志(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B.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C.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D.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常与“耋”连用为耄耋,泛指老年。C.千乘:指一千辆兵车,常常被用来指代大军;也是帝王的代称。文中指后者。D.“强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更重要的因素。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C13.①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②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③注重学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14.相关联的情节是郑伯召见烛之武的情节,要求他去劝说智退秦师,然后烛之武推辞,认为自己年轻时未得到任用,年纪大了更无能为力。最后郑伯向其道歉并请求其出行为国效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当少年时”是介宾结构,意思是“在少年的时候”,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尺寸之功”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微末的功业”,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为,介词,替/介词,被。句意:勉强替我前往一趟/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半推半就”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 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意思是自己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据此看出,烛之武一开始的推辞,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并非“半推半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鄙”,把……作为边邑;“亡”,使……灭亡;“陪”,增加。②“遂”,于是;“召”,召见;“伛偻”,弯腰驼背。③“谨”,认真从事;“申”,反复强调;“戴”,顶着;“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即“不于道路负戴”,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东周列国志(节选)》和《烛之武退秦师》关联的情节是郑伯召见烛之武的情节,要求他去劝说智退秦师,然后烛之武推辞,认为自己年轻时未得到任用,年纪大了更无能为力。最后郑伯向其道歉并请求其出行为国效力。如《东周列国志(节选)》中“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烛武乃受爵而出”,意思是:郑伯说:“佚之狐说您言辞过人,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勉强替我前往一趟。”……烛之武于是接受爵位出城(劝说秦伯)。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意思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参考译文: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佚之狐说:“主公要是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秦公),就不怕秦公不听从了。”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烛之武下拜,上奏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情?”郑伯说:“佚之狐说您言辞过人,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勉强替我前往一趟。”佚之狐在旁边劝说:“大丈夫生不逢时,是命运使然。现在国君赏识您并且重用您,先生不可再推辞。”烛之武于是接受爵位出城(劝说秦伯)。(《东周列国志(节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唐·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遂有与诗人的相遇。当时作者被贬为岳州刺史,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创作此诗。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诗中“日见孤峰水上浮”的“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B.张诗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C.杜诗首联的“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尾联“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D.杜诗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16.同为描绘洞庭山水的佳作,两首诗在抒情的处理上各有千秋。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情感。【答案】15.B16.张诗寓情于景,表达送别之意。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写送别友人之时所见洞庭秋色,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以心与湖水相比,流露出莫名的惆怅和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杜诗借景抒情,借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壮美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同时,所见之景也浸染了诗人人生迟暮的伤感、人生际遇的悲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家国动荡之忧思等思想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由虚转实”错误,前三句写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无法靠近。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第三句想到神仙,应是由实转虚。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张诗中,“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意思是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首句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增添一种离别愁绪。“日见孤峰水上浮”中一个“孤”字既写出了山的唯一,也体现了诗人送别友人谪居于此的孤寂;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不禁随湖水一样悠悠不 息,流露出莫名的惆怅和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表达诗人对洞庭湖浩瀚无边、雄奇壮阔景色的赞美与热爱;后两联承上联壮阔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悲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3)“春”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因而“春”也成为古代诗文常描摹的对象,无数的文人伤春、惜春。含有“春”这一意象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莫春者④.春服既成⑤.国破山河在⑥.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莫”“既”。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的普及以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戏剧自然面临着的挑战和危机。但新媒体形式的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来自外部的挑战固然使戏剧面临危机,但事实证明,戏剧并没有因此遭遇人们早就预言的。戏剧的危机更主要的还是来自戏剧自身。当代戏剧观念的偏狭、戏剧精神的萎缩、戏剧文学性的衰微、对戏剧物质层面的片面追求以及戏剧管理体制的僵化、营运机制的缺陷等,这些已被有识之士论及的方面正是当代戏剧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所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也是一大缺失。具体地 说,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更没有走向终结。“虽然当今时代还不是一个产生了伟大戏剧的时代,但却是一个在创作和演出方面、在先锋实验戏剧方面和在重演经典名著方面活动频繁且取得了巨大成绩的一个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在总结当代戏剧现状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以为借用来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史无前例厄运忽略一无可取B.前所未有噩运忽略一无是处C.史无前例噩运忽视一无是处D.前所未有厄运忽视一无可取19.为激励同学们精读原著,某校文学社拟组织有奖竞答活动,要求为其中的一道竞答题目拟定答案。请任选一小题根据提示信息写出原著的名称,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或理由。①寄人篱下的敏感导致的悲剧--《》②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③因果报应导致的伦理悲剧--《》我选择_______(填序号和原著名称),依据或理由:______________【答案】18.A19.①.①《红楼梦》②《哈姆雷特》③《雷雨》②.②《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民众爱戴的王子,他胸怀大志,坚强勇敢,勇于斗争。他不畏惧奸恶的叔叔所代表的邪恶封建势力,在复仇的路上,一步步逼近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但哈姆雷特生性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他一面急于复仇,一面又为生命价值的束缚而难做决断,因而他多次失去杀死仇人的良好时机,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被奸人所害,让人感到非常惋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偏重在“史”和“例”。“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语气较轻,适用范围比“史无前例”广泛。此处强调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和危机”,使用“史无前例”更恰当。第二空,“厄运”:形容困苦的遭遇,通常指苦难的时运。“噩运”:不幸(凄惨)的命运,一般伴随着人的伤亡和疾病。此处是说戏剧并没有遭遇不好的时运,使用“厄运”更恰当。第三空,“忽略”:由于疏忽或不重视而没能够注意到。“忽视”:不重视。“忽视”的程度要大于“忽 略”。此处是说对戏剧体裁不够重视,使用“忽略”更恰当。第四空,“一无可取”: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联系后文“取得了巨大成绩”,此处使用“一无可取”更恰当。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结合“寄人篱下”“敏感”“悲剧”可知,此处指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母亲亡故之后,被外祖母接到贾府扶养,她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之后林黛玉又因与宝玉的婚姻无望,最终在宝玉迎娶宝钗的时候香消玉殒。结合“优柔寡断”“悲剧”可知,此处指的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忧郁、疑虑情绪。他本来有绝好的机会动手了结邪恶的叔叔克劳狄斯,但由于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复仇计划功亏一篑。比如他遇到克劳狄斯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这本是个复仇的绝佳机会,然而他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关于时机的思考。于是哈姆雷特的复仇变成了思想斗争,一方面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及父亲亡魂的声声追讨,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使得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徘徊。他陷在自己的思考中无法自拔,想复仇,却一再犹豫,错失良机,最终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被奸人所害,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合“因果报应”“伦理悲剧”可知,此处的名著是指《雷雨》。《雷雨》体现出了因果报应的观念。三十年前,周朴园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了,之后周朴园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朴园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侍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最终留周朴园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彻底火出了圈。上线仅两个月,其活跃用户已突破一亿,让曾经创造无数增长奇迹的TiKTok都“自愧弗如”。吟诗歌、写论文、敲代码、进行数据分析①,这也让很多人惊呼:“打工人的饭碗是不是保不住了?”ChatGPT无所不能,人们还能做什么?ChatGPT无所不为,人们还用做什么?ChatGPT无所不包,人们还能有什么?失去了工作,人们不仅是失去了劳动的权利,②。不用去工作,人们不仅失去了劳动的乐趣,更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当一切都成为数字和程序,还有什么是人类值得骄傲和满足的地方?其实,你大可不必焦虑和沮丧。人类自然有着无可取代之处,但仅从现实的就业上来看,一些重复性高、创造性及思想性低的工作,势必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过,就像ChatGPT在回答中所说,与其担心工作被AI取代,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③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B.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C.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D.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咒诅送给你做嫁奁。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简要谈谈如何看待“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答案】20.A21.①ChatGPT仿佛“无所不能”②更可能失去生活的保障③尽可能保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22.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问题,ChatGPT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的“你”泛指大家。A.“你”都是泛指大家。B.“你”指《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C.“你”指《雷雨》中的鲁侍萍。D.“你”指《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 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文“吟诗歌、写论文、敲代码、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此处想表达ChatGPT什么都会,故填“ChatGPT仿佛‘无所不能’”。第二处,由前文“失去了工作,人们不仅是失去了劳动的权利”可知,此处想表达失去工作的深层影响,故填“更可能失去生活的保障”。第三处,由前文“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可知,此处强调自身优秀的重要性,故填“尽可能保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吟诗歌、写论文、敲代码、进行数据”可见,ChatGPT仿佛“无所不能”,这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如文中写道“当一切都成为数字和程序,还有什么是人类值得骄傲和满足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材料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材料三:清华“学霸奶奶”李路,83岁时被阿里巴巴以40万年薪聘为资深体验师。李奶奶毕业于清华大学,她在退休之后开始学电脑,玩智能手机,学摄影、修图,熟练操作设计软件,掌握的技术能让许乡年轻人都自愧不如。上述材料能给正在学习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以“终身学习向未来”为主题,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刘向在《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由此可见,自古至今,学习是人生立足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文明,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还是有限的。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据统计,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否则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同时现代知识的寿命大为缩短,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过去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从而被淘汰。学习力就是竞争力,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逐渐从知识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世界竞争激烈,竞争力源于创造力,创造力源于学习力。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便意味着后退,而现代竞争拼的就是学习力,学得快才能干得好。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终身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惟有把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终身与书为伴,“活到老,学到老”是其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如何去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呢?除了惜时与勤奋,还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不仅学习科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要向他人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总之,只有不断学习,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保持认真学习、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跟上时代发展,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谱写新时代之歌。【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意思是学习是一件永无休止的事情,一直要到盖棺的时候为止。这说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存在。材料二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重大战略任务,说明了终身学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材料三则举了清华“学霸奶奶”李路的具体事例,既展现了她不惧年龄,积极学习新技术的终身学习精神,也借其83虽高龄仍被阿里巴巴高薪聘为资深体验师的结果说明终身学习也能给人带来丰厚的回报。由此看来,材料意在引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启发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终身学习向未来”的写作主题,则从时代角度再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努力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会有更好的未来。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提出要终身学习的论点后,第一强调社会上倡导“终身学习”的宗旨是立足于时代与面向未来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要时时进步,不断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时代大潮淘汰;第二,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第三,体认“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的道理,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才能助力于社会发展。论证过程中重点可用引证法,如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又如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立意: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3.终身学习,为成功的人生奠基。4.终身学习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5-22 07:36:05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4.8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