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下期期中试卷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材料三: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3分)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B.此时无声胜有声。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材料三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也在现场,但这三人的神态“缺席”,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这一段的“不写之写”。(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非攻鲁迅“先生到楚国去?”“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他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ロ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什么样子的?”“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ー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只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是想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劝说楚国放弃侵宋行动。B.墨子说话“三句不离本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见到公输般时,抑或是说停攻宋之后,始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善于描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B.墨子家吃是窝头、盐菜,公输般家吃的是鱼肉、美酒,这些饮食上的对比表明墨子和公输般社会地位差距之大。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D.小说结尾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公输般真心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不再替楚王设计攻城略地的器械,只想造福百姓。8.《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的古代英雄形象的。(6分)9.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D.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含义相同。B.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童子指少年人,未成年男子。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的含义相同。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4分)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14.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玉楼春欧阳修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注】①欧阳修时任颍州太守,即将离开颍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烟波浩渺,丝簧声声,词人以简练的笔触,概括出西湖的广阔与繁华。B.裙带双垂,酒入香腮,描写出舞女正翩翩起舞的情景和不胜酒力的情态。C.“杯深不觉琉璃滑”,描写视角从舞女转到赏歌舞的人,起到过渡作用。D.本词意脉相连,含义深远,遣词精准,从容不迫,体现出雍容和婉之风。16.叶嘉莹以“欣慨交心”来评价欧阳修的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在《谏逐客书》中,表明李斯这种观点的两句是“,”。(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的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4)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这样的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若论“才情”,庄子之“才”自古至今为天下公认,(),则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庄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①的批判,在历史上曾受到一些误解。到了清代,一些学者透过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的处世态度,认识了庄子的真实心境。乾隆年间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认为庄子对于人世间的态度,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②。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③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在《至乐》篇中用一则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评了儒家试图通过提倡仁政、德治来救世的主张,():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述错误。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D.“‘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比喻、象征,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4.①首先,指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不写之写”。②其次,应从美学修辞的角度理解“不写之写”,对“不写之写”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③接着,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④最后,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三十五回的中的“不写之写”,并重申了“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   5.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①薛宝钗是一位封建正统教养所陶铸的“冷”美人,时时处处以礼教道德来规范和压抑自己,罕言寡语,稳重平和,冷静克制,随分从时,自守身份。②贾迎春在贾府中的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二木头”的诨名和“懦小姐”的定评生动准确的道出了迎春的性格特点。③李纨是性格随和、“心如槁木”的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平时不苟言笑,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循规蹈矩,越表现得端庄持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可知,《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①薛宝钗:她受封建正统教养,稳重平和,冷静克制,自守身份。在薛宝钗看来,笑话之所以说得好,关键并不仅仅在当场效果,还在经得起事后回味,或者说,那种说笑而当场出效果的浓烈气氛,让人无礼失态的场面,虽然也好笑,但毕竟是浅薄的,是不雅的,是发乎情而失去礼仪的(事后,凤姐和鸳鸯连声向刘姥姥赔礼道歉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众人笑态的场面中,薛宝钗神态描写的“缺席”才更符合宝钗为人特色。②贾迎春:她在贾府中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因为当作者写薛姨妈把茶喷到探春裙子上,探春则把饭碗扣到迎春身上时,其实已经写了迎春,所以接下来写仆人“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姊妹”一词,应该暗示了探春、迎春两人。至于作者回避直接写迎春的神态,未必说明迎春没有笑,一方面,作者在刻画众人无法控制的笑场中,有主动与被动行为的层次区别,而让“二木头”迎春充当被动角色正合适;另一方面的可能是,如何让一贯木讷的迎春身处这样的语境,写出她的特殊的笑或者不笑,还有被饭碗扣身上的尴尬,也许是作者颇费斟酌的,所以干脆把她的神态描写略过了。③李纨:李纨是性格随和、循规蹈矩、端庄持重的寡妇,当李纨知道了凤姐和鸳鸯打算捉弄刘姥姥时,就笑劝说:“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这样,先写李纨的笑劝而没写后来笑闹中的反应,是说明了她的笑已经在劝阻时提前释放,后来果然不笑了,还是依然忍俊不禁?如果她没笑,在群体性笑场中,把她安置在怎样的位置、构想出怎样的神情才妥帖?如果她也笑了,一个已被剧透过的人,她的笑,和其他人的失控之笑有怎样的区别?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其说是令作者棘手,还不如说是更能引发读者想象。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想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劝说楚国放弃侵宋行动”错误,目的错误,墨子“只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符合他日常的形象,并不是想以平民身份去做这件事。故选A。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的能力。C.“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错误,曲解文意。文中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近腐呆傻”,相反更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故选C。8.①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作品写他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草鞋带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起茧、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写他“乌黑的脸”“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这些动作细节和肖像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墨子这位平民思想家急人之困、身体力行、平易近人的朴实作风。②在环境描写中烘托人物。看到宋国贫弱凋敝景象时,作品对墨子的心理描写,更是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高尚心灵。③在对话中塑造人物。作品通过墨子和公输般的对话,鲜明地刻画了墨子舍利取义、以民为先、执着坚毅的性格特点。9.①照应文章开头,完善故事情节,使作品更加严谨。作文开头点明墨子前往楚国的意图是“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兴风作浪……要怂恿楚王攻……我去按他一下”,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正呼应了墨子“去按他一下”的主观愿望。②巧用侧面描写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作品通过公输般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表现了墨子“劳形苦心,扶危济急”的仁爱思想和劝阻公输般的机智与执着。③彰显作品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作品在叙写公输般接连两次碰钉子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了墨子反对侵略、主张兼爱的仁义思想,给读者带来历史的启迪。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先王之通谊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A、B;“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为判断句,且“养欲”“乐志”是并列成分,以“而”表示并列,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1.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公西华陪(孔子)坐着。B.错误。行冠礼表示男子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此只能用以泛指男子,不能用于女子。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了。C.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恭敬地奉交到大将军面前。D.正确。句意:不受身边近臣的约束和羁绊/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故选B。1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错误,原文是“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意思是“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赵武灵王是说不承袭古制国家兴旺;承袭古制,国家衰败,所以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并非“无关”。故选D。13.(1)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沿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违背众人的心意,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释,放弃,舍弃;袭,沿用,承袭;逆,违背;愿,希望,每点1分)(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他想要的土地呢?(封,使动;阙,使动或者侵损、削减;焉,从哪里。每点1分)(3)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顾,顾及、理会;辞,回避;让,责备;何辞为,何必告辞呢。每点1分)14.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每点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赵武灵王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认真听取多人对待“胡服骑射”的看法,这是能开张圣听的表现;而最终能坚守自己的主张,且根据文本二“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可知,有远见卓识,所以他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15.B(3分)“舞余裙带绿双垂”写舞女的裙带双双垂落,说明舞蹈已经结束,故选项“舞女正翩翩起舞”分析错误。16.①表达了词人对美丽的西湖风光、热闹的歌舞宴饮的欣喜。②表达了词人对明朝离别的无奈,热闹不再的惆怅。③“欣慨交心”体现了词人热烈中孤寂、疏放中悲慨的复杂情感。(每点2分)【解析】题干中欣慨交心可理解为欣喜与感慨交集于心,据此分别从“欣”“慨”和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上阕写“烟波阔”,使人联想到广阔烟波中的西湖风光和一派繁华景象。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描写舞后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丽的西湖风光、热闹的歌舞宴饮的欣喜之情。下阕由“酒”过渡而下,转入明朝,“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表达了词人对明朝离别的无奈,热闹不再的惆怅。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在欣赏美景与热闹的同时又不得不离开,欣喜与感慨同时涌上心头,表现出复杂的情感。17.(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18.①入木三分   ②兼而有之   ③苦口婆心19.①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20.①但就“情”而论②为何却又“冷眼看穿”?③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21.审题指导: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中有三句话。第一句提出问题,引出三个关键词“立身”“行道”“扬名”,强调这是古代读书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第二句分析问题,诠释立身、行道的含意。立身的含义有两层:先是自己的安身立命,然后才能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就算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能退而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此处的“安身”既有外在物质上的安定,也有内在精神上的安宁,既是一种“动”的进取,也是一种“静”的自守。行道的含义也有两层:一是在道德层面坚守道义,二是在行为层面正道直行。行事不仅要不负自己的良心,而且也要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第三句强调“扬名”应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即扬名不应是主动追求的,说明了扬名与立身行道的关系。强调扬名于后世,突出了立身行道的价值、作用,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立身行道,不应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与名利,而应是为了立身行道本身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得以扬名后世。第二段将古今进行对比。先是揭示无数历史名人被世代所铭记的原因,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且践行一生。而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这就指出当今社会中的一种不良风气。其中隐含着做法:应该把立身行道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作文引导语中的“联想”指由某人某事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思考”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应先联想后思考,先形象后抽象,先事例后说理。写作任务中规定了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既要写出三元思辨,关键在阐述关系。主题不是文章中心论点,而是文章主要内容。“结合现实”是主要结合材料说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写作时,可以“立身行道,传扬美名”为作文标题。先提出问题,写“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不但是古代历史名人的普遍恪守的价值观,也应该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接着分析问题。先诠释立身、行道、扬名三个概念内涵。然后提出观点,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方面回答三个做法的意义,阐述立身行道扬名的关系。接着解决问题,提出要深刻把握立身行道扬名的关系,并一生践行,进而批判当今有人把名利当作目的的现象。最后总结观点——扬名不是目的,立身行道才是目的。立意:①安身立命,修心崇德。正道直行,立功为民。②扬名不可耻,取之要有道。③扬名后世,功成有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参考译文】文本一: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世人一定会议论我。”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威望,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让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地区,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放弃了这些,沿用边远地区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的服装,违背众人的心意,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是用来方便人们穿着的;礼制,是用来方便人们办事的。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军队,掠夺我国的土地,拘囚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知而不言,这是奸臣一样的行为;为了私利去欺骗君主,这是有损于国家的做法。我虽然愚笨,但愿尽自己的忠心,绝不逃避死亡。”武灵王说:“忠臣不畏惧危险,明主不拒绝臣子发表意见,你还是说吧!”赵造说:“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况且遵循以往的法令不会出差错,按照旧有的礼节行事就不会生出邪念。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现成的制度建立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人的做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文本二:晋平公向师旷问道:“作为一个君主该怎么做呢?”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重点做到博大仁爱,追求任命贤人;多听别人的意见,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身边近臣的约束和羁绊;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经常检查考核官员的政绩,以此驾驭臣下。这就是做国君要掌握的方法。”晋平公说:“好!”高一语文第17页(共1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5-30 12:54:03 页数:17
价格:¥2 大小:55.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