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等信息可知,夏商之际的中华文明存在着不同类型文明相互交流的现象,符合了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期并非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文化交流而非割裂,排除B项;不同类型陶器的交流,不一定是商业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2.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这些建议()A.使均贫富思想为统治者接受B.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存在矛盾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是不与民争利,国家应放松对经济的管控,这与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加强国家经济管控的措施相矛盾,B 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没有体现均贫富,且汉武帝也没有实行均贫富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涉及土地政策,排除C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标志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况且董仲舒的经济思想也未被汉武帝接受,排除D项。故选B项。3.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A.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B.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C.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D.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唐武宗灭佛事件。根据材料可知,唐武宗的灭佛措施表明,中国的政权并不为宗教左右,相反是利用和控制宗教为世俗政权服务,非宗教化的世俗倾向非常明显,D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与唐武宗灭佛没有关系,排除A项;唐武宗灭佛对人身依附关系没有影响,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宗教虽然社会影响较大,但并不掌握政治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下图为某学者对《宋画全集》中379幅小品画(其画幅形式,主要为扇面和册页)尺寸的统计结果示意图。据图可以推知()A.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化取向B.皇权强化阻碍了艺术的发展C.格物致知方法论的心学化D.商品经济下唯利是图的心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情境材料可 知,宋代的小品画的画幅和尺寸,主要满足符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商品生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皇权强化与艺术的关系,排除B项;格物致知与程朱理学有关,心学是致良知,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艺术品的商品化,而非唯利是图的心态,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选自钱实甫《代职官年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督抚民族成分表总督巡抚顺治康熙雍正合计顺治康熙雍正合计满洲03410440552681蒙古01010011汉军374311917910322204汉人11182453488543176不明11合计190462注:八旗汉军以后金时期臣服的汉人为主。A.巡抚一职象征意义明显B.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C.康熙年间民族矛盾尖锐D.汉官治理地方具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表1数据可知,在治理地方的重要官职总督和巡抚中,汉族官员和汉族出身的官员占了大多数,而统治者对地方官员的选择,主要还是其治理能力,D 项正确;巡抚一职是清朝省级地方的重要实权官员,排除A项;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而非清初,排除B项;康熙年间满汉民族矛盾虽然仍然存在,但远不及顺治年间,材料也无法反映民族矛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6.清初,湖南益阳“旧俗质朴,衣率布服。虽富厚之家或至老未及裘帛,一冠可数十年。”同治时期“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矣,台皂而丝缟矣。……其风自城市及乡落矣。”由此可以说明()A.奢靡之风日渐成为主流B.湖湘文化得到传承创新C.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D.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初与同治时期对比可知,湖南益阳地区百姓因经济水平提高,在穿着上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奢靡之风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穿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而非文化创新,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阶层变动,排除C项。故选D项。7.据统计,1936年全国工业职工中,近代工厂工人170万,手工工场工人254万,个体手工业者7579万,后两项合计为前者的46倍。这表明当时中国()A.无产阶级力量亟待加强B.经济结构地域分布失衡C.近代化受制于内在因素D.手工生产仍具传统优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6年(中国)。从材料中全国工业职工构成看出,手工工场工人和个体手工业者仍然占据主体,反映当时近代工业仍然不够发达,传统手工工场和个体手工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仍受制于传统经济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强调近代工业发展受阻,并非阶级力量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显现的是行业工人分布不平衡,而非地域差异,排除B项;近代工业生产效率高,日益发展,给传统手工业造成重大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在本质上造成了一个地租被农民平分完毕的小农经济与雄心勃勃的工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学者意在强调()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从题干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后,个体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工业化所需的基础支撑,应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土地改革后,自然经济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1956年八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排除C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9.创刊于1958年的《北京周报》,致力于向国外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该报的创刊()A.消除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B.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D.践行了万隆会议的核心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建国后外交上通过创办报刊等方式,力图让各国加深对中国了解,淡化各方面的差异、矛盾,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1958年外交并未冲破西方孤立,排除C项;题干主旨强调中国外交,并非万隆精神的实践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为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颁布后创作的漫画,该方案()A.开启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序幕B.消除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矛盾C.根源于经济体制结构性调整D.改变了政府职能的本质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图片信息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政府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C项正确;图片信息与供给侧改 革无关,也不能得出“开启”的说法,排除A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图片信息未体现政府职能本质特征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1.根据罗马法的令状制度,任何人对损害或者即将损害公有物的行为都可以直接向执法官申请颁布一道禁止或者恢复令状,以使侵害人停止侵害行为或者避免侵害的发生。这一制度()A.有效提升了罗马的国家治理能力B.与《汉谟拉比法典》如出一辙C.是古代罗马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D.导致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任何罗马公民都可以向执法官申请颁布一道禁止或者恢复令状,以使侵害人停止侵害行为或者避免侵害的发生”可以看出,罗马法较看重对国家公共利益的维护,通过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从而有效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强调保护私有财产,材料强调国家公共利益,排除B项;古代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但看不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12.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正朔”,因为以血统作为基础的权利构成,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被逐渐冲淡,因此他们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据此可知()A.君主与教会共享城市控制权B.国家认同观念得以强化C.市民阶层与君主的利益一致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欧洲)。需要“正朔”也即获得执政的正统性,据材料“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国的统治者之所以采取上述措施,是希望通过树立仁德、开明形象,争取教会支持,来获得执政的正统性,强化对国家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城市,排除A项;市民阶层不可能与君主的利益完全一致,排除C项;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与材料的时间和主旨都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为巴西画家塔尔希拉·阿玛拉尔1943年创作的作品《有七只小猪的农场》,创作中融入了土著元素,表明土著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 A.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B.突出了不同种族文化的优劣差异C.体现了混血土著艺术的主导地位D.阻止了欧洲殖民文化的不断渗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巴西)。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巴西画家在1943年的作品中融入了土著艺术的元素,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与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特征,A项正确;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不存在不同种类文化的优劣之分,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其他艺术派别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土著艺术占据主导,排除C项;本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欧洲殖民文化的不断渗透,“阻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4.苏俄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A.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B.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C.凸显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D.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苏俄”“余粮”“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等信息可知,材料表述的政策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通过“租借制”“租让制”等形式部分恢复资本主义,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A项正确;当时的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现实性问题,“凸显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述错误,此时的苏俄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 宪法颁布,排除D项。故选A项。15.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背负大西洋军事联盟职责,置身于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它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并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北约的做法()A.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B.改变了欧洲及世界安全格局C.保障了乌克兰地缘政治安全D.降低了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当代欧美地区。根据题干“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约奉行冷战思维,挑动冲突对抗,借以强调集体防御,加强对成员国的控制,美国利用北约把控欧洲事务、维护美国霸权,是乌克兰危机升级的重要原因,深刻影响了欧洲及世界安全格局,B项正确;北约的挑动和干涉造成欧洲局势紧张,不利于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北约的做法加剧了乌克兰危机,使得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势更加恶化,排除C项;美国以北约为工具干预欧洲事务,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95年,安化黑茶被明朝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此后,安化黑茶主销西北茶市数百年,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随着安化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不断演进,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办茶,茶行、茶号最盛时达三百余家。安化地处资水中游,水路运输方便。以小淹、边江、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茶马古镇为起点,安化黑茶顺资江而下运往汉口,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形成了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万里茶路”。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的经营发展,安化渐成世界黑茶生产中心,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制茶,有茶行数百家。有人赋诗感慨:“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摘编自汪勇、刘纯一《安化黑茶:荼马古道一缕香》材料二中国茶叶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速下滑。……印度阿萨姆茶园异常严格,规定采荼工清晨入园,采至11点钟止,每人只采20磅同一等级的原荼,随即加工。每次采摘后,须经两周才能再采,这样每年可以采摘16轮。中国则截然不同,因为中国一家一户的小茶园基本依靠家庭成员进行采摘,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时间参差不齐,老嫩齐采,不分等级。左宗棠向皇帝上奏折说: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迨茶船拥至,则价值顿减,茶商往往亏折资本。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安化黑茶兴盛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8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速下滑的原因及启示。【答案】(1)影响: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安化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安化经济的发展。(2)原因:印度等地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园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经营管理不科学;洋商的欺诈;太平天国运动对主要产茶区的破坏。启示:结束半殖民地社会,实现民族独立;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茶叶质量,增强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问是影响类的分析题。影响:根据“随着安化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不断演进,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办茶,茶行、茶号最盛时达三百余家。”得出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根据“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形成了一条纵贯中国……”得出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根据“安化渐成世界黑茶生产中心,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制茶,有茶行数百家。”得出增加了安化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安化经济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问是原因类、认识类的题目。原因:根据“印度阿萨姆茶园异常严格,规定采荼工清晨入园,采至11点钟止,每人只采20磅同一等级的原荼,随即加工。”得出印度等地茶叶的竞争;根据“中国则截然不同,因为中国一家一户的小茶园基本依靠家庭成员进行采摘,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时间参差不齐,老嫩齐采,不分等级。”得出中国茶园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根据“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得出经营管理不科学;根据“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得出洋商的欺诈;根据所学,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主要产茶区的破坏。启示:结合材料所处的时间,可得出经济要发展,就要结束半殖民地社会,实现民族独立;根据所学可得出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茶叶质量,增强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时间名称参加国内容简介1873三皇同盟条约德、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 年俄、奥同的行动方针。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1887年地中海协定英、奥、意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1887年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德、俄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材料二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结果却是“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特点:答案一:①以德国为中心(或国家利益至上)。②利用列强矛盾相互制衡。③拉拢与防范俄国。④与奥结盟是基石。⑤俄国始终是重要因素。⑥与俄、奥结盟,以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防止法国复仇。⑦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答案二:联奥、拉俄、亲英、反法。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迅速崛起,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衰落;德国开始寻求全球世界霸权(或领导地位)。(2) 不可能实现。理由: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等措施控制了德国等西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德国作为二战欧洲策源地,有历史包袱,美国、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对德国一直防范。日本、巴西等多个国家与德国竞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欧盟成员国法国已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能实现。理由:德国人不甘平庸的民族性格。二战后,德国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德国人也对历史进行了道歉和严肃的反省。德国国力居欧洲之首。德国统一后,进行全方位外交,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协调,为德国赢得了负责任的声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德国与俄国、奥地利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但在德奥同盟条约中仍然将俄国、法国作为可能的敌人、同时在地中海协定中又联合英国和意大利共同针对俄国,反映了德国利用列强矛盾相互制衡,拉拢与防范俄国同时存在,俄国始终是重要因素;在德国签订的对外条约中,奥德利一直都处于德国盟友的地位,所以与奥结盟是基石,在再保险条约中,德国与俄国结盟,以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防止法国复仇;这些条约中具有鲜明的俾斯麦个人特征。整体来看,德国外交的特点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快速崛起,英国、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衰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超过英国和法国,德国与英国、法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推动了德国想要谋求世界霸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德国)。据材料二可知,德国在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如果认为不可能实现,可以从二战后德国的发展和地位角度进行说明,如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等措施控制了德国等西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德国作为二战欧洲策源地,有历史包袱,美国、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对德国一直防范。日本、巴西等多个国家与德国竞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欧盟成员国法国已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认为可能实现,可以从二战后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和外交方面进行说明,如二战后,德国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德国人也对历史进行了道歉和严肃的反省。德国国力居欧洲之首。德国统一后,进行全方位外交,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协调,为德国赢得了负责任的声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丝绸之路(见图)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赋予丝绸之路以各种称谓,如“信仰(宗教)之路”“变革之路”“皮毛之路”“和睦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等。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种称谓或自拟一个称谓,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以称谓为题,阐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信仰之路阐述:在连接太平洋、中亚、印度和波斯湾通道上,不只是货物在流通,还有与神有关的思想。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宣扬众生平等,给苦难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的传播沿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向周围扩展,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了求得佛经真解,法显、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取经。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倡导宽容、仁爱、平等的价值理念。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阿拉伯商人在东至东亚、西至欧洲的广大地区从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播伊斯兰教使命。唐宋时期,伊斯兰教自西亚、经中亚、新疆传入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承载着文明交流与传播,基于宗教是一种信仰,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信仰之路。【解析】【详解】本题可以从丝绸之路过程中来往的物品这个角度切入进行选择论题,然后围绕该论题运用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如丝绸之路上也有宗教的交流,如佛教的传入、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以及伊斯兰教的外传等,从而进行论述。论题:信仰之路。阐述:在连接太平洋、中亚、印度和波斯湾的通道上,不只是货物在流通,还有与神有关的思想。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宣扬众生平等,给苦难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的传播沿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向周围扩展,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了求得佛经真解,法显、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取经。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倡导宽容、仁爱、平等的价值理念。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阿拉伯商人在东至东亚、西至 欧洲的广大地区从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播伊斯兰教使命。唐宋时期,伊斯兰教自西亚、经中亚、新疆传入中国。结论: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承载着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基于宗教是一种信仰,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信仰之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4年,孙中山在为刘成禺所著《(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虽以曾(国藩)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对曾国藩也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论著。钱穆对曾国藩虽有赞赏之词,如“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为学“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而持论则“平正通达,宽宏博实”,“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但也有责备之意,如“湘军诸帅虽自谓受传统文化之浇培、以保护民族文化自任,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伟儒”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2)依据材料,指出与孙中山对曾国藩的评价相比,钱穆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依据:科考入仕,宽宏博实;移风易俗,培养人才;创立湘军,以儒治军;主办洋务,体用经世;修身养德,注重家教。(2)变化:批评的侧重点从阶级矛盾角度转为民族矛盾的角度。(或从孙中山侧重批评曾国藩忠效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钱穆则责备曾国藩与洋人合作,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或从孙中山批评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到钱穆批评曾国藩丧失民族大义)。原因:受时代背景影响存在角度差异(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受个人身份影响存在立场差异(或钱穆是历史学家,基于责任担当);受史料掌握程度影响整体评价(或钱穆掌握的史料更加全面具体);钱穆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或钱穆认为民族文化与政权独立密不可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据材料“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曾国藩会产生“儒”的形象,因为其通过科考入仕,宽宏博实,此外自身注重修身养德和家教;之所以曾国藩会产生“伟”的形象,因为其做出的巨大功绩,如移风易俗,培养人才,创立湘军,主办洋务,体用经世等,两者结合产生了“伟儒”的形象。【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和“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可知批评的侧重点从阶级矛盾角度转为民族矛盾的角度。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可知,钱穆对曾国藩的评价发生于全面抗战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评价受时代背景影响,因为此时期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时期,钱穆更多的看到了民族矛盾;受个人身份影响存在立场差异,钱穆作为历史学家,尤其是在中华民族正遭受日本侵略,可能会出现抵抗失败的情况,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受史料掌握程度影响整体评价,钱穆作为历史学家,对于曾国藩的研究掌握更多的史料,能够更加全面的研究;据材料“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可知钱穆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认为民族文化与政权独立密不可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24 19:50:1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555.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