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郴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古代文明绚烂多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华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如图,长江流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和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二者不仅“撞脸”,且均属仪仗用具。这反映了()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早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长江流域出土的三星堆玉璋可以判断这一文物的地点为南方,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可以判断这一文物地点为北方,南北方文物型制相仿且用途相近,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玉璋”和“牙璋”都属于仪仗用具,不能直接体现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排除A项;中国古代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文明交流并不频繁,排除B项;从这两个文物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整个西周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经,家族为纬”,“国”和“家”紧密结合,这是西周社会组织的特点。......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这表明()A.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B.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国与家的联 系C.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实行重要保障D.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西周通过分封制使“国”和“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引申出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分封制实质上是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重要保障是礼乐制,排除C项;“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的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图为里耶秦简中一枚户籍简的示例。这批户籍简每枚最多包括五个部分,即上面所谓的五个“栏”,少的也有二三个。“栏”的多少是由该民户的人员构成情况决定的·····第一栏并非户主栏,而是“丁壮男子栏”;第二栏也并非配偶栏,而是“丁壮女子栏”;第三栏为“非丁壮男子栏”;第四栏为“非丁壮女子栏”;最后一栏属于备注栏,主要是注明一些非普遍性的特别情况。据此可知这批户籍简()A.作为征发徭役兵役依据的性质明显B.体现出了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构成C.意在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D.表明当时血缘宗法关系受到了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里耶秦简中一枚户籍简”可知,这批户籍简的分栏原则不是以户主为中心、以与户主的血缘关系远近亲疏为序排列户中成员,而是以男女和丁壮老弱为分栏的原则和依据,该簿籍作为徭役、兵役征发依据的性质十分突出,A项正确;户籍简中以男女和丁壮老弱为分栏的原则和依据,不涉及家庭构成,排除B项;户籍简中以男女和丁壮 老弱为分栏的原则和依据,不涉及小农经济,排除C项;户籍简只是对家庭成员构成的登记,没有涉及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4.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B.国家中心区域的变化C.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D.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主要为漠南燕北地区,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河南河东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都城由平城到了洛阳,北魏政权中心区域向南推进,因此中枢机构长官籍贯也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唐朝开始的,排除C项;权力机构的调整不会影响其长官籍贯的构成,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类别授田依据永业田口分田百姓中男、丁男20亩80亩勋官勋位30顷至60亩职事官官品60顷至2顷贵族等级100顷至5顷A.唐朝政府不抑兼并B.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C.税收原则有失公正D.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均田制下普通百姓的授田面积远远少于贵族及官僚,联系史实,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主要是人丁的多少,赋税负担主要落到地少的普通农民身上,故这样的征税原则就有失公正,C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唐朝实行均田制就有抑制兼并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姓授田比官僚贵族少,而官僚贵族又依品级高低享有不同数量的授田,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均田制的推行并未扩大纳税人员的范围,且官僚贵族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6.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吕氏乡约》。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吕氏乡约》的推行()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世俗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宋代的主流意识,朱熹修改的《增损吕氏乡约》内容都是儒家思想内容,所以其推行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B项正确;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后期确立的,而且是在朱熹之后,排除A项;乡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乡约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因此“阻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7.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由此可知明清社会()A.商品经济繁荣B.传统道德丧失C.空谈之风盛行D.佛道冲击儒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浙江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带动社会风俗变化,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盛行,日常生活奢侈糜乱,所以明清士人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A项正确;“传统道德丧失”此表述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空谈之风盛行的内容,排除C项;魏晋时期,佛道冲击儒学,且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 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A.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C.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可知此学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最终导致失败,故意在强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此学者并非在强调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排除B项;此学者意在表达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并非是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9.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名称,不同的军服。下列两幅图是人民军队不同时期的军帽。从左图军帽到右图军帽()A.反映了全面抗战的开始B.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反映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D.体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左图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帽,右图为八路军军帽,在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后,中国共产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材料中军帽的变化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之后,时间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排除A项;红军反“围剿”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C项;我党全面抗战路线是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材料中军帽不能反映全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 10.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起,浙南地区的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浙南官员发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业户执照、公布了第一个允许民众在县城摆摊的政策、拟定了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由此可知()A.思想解放决定经济改革的成败B.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C.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互补关系D.增强企业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环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第一”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浙南地方政府官员敢为人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推动了浙南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体现了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地方政府和官员则具体实践和创新,中央与地方存在互补关系,C项正确;A项“决定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地方官员的探索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非强调市场调节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国企改革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中的私营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1.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利用外交“技巧”和政治手腕,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使欧洲的一些君主成为教廷的封臣。然而14世纪以后,各国纷纷切断本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关系,同时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削弱和缩小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这一变化说明()A.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B.西欧国家民众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C.顺应了新教徒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D.欧洲各国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欧洲各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由“教廷的封臣”变为“纷纷切断本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关系,同时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削弱和缩小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可知罗马教廷对欧洲各国的控制逐步的削弱,欧洲各国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增强,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罗马教廷与欧洲各国的关系,并非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欧国家民众信仰的变化,排除B项;新教徒出现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最终失败;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五四运动”后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并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由此可知() A.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马克思主义并不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地区C.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逐渐深化D.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十月革命在薄弱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取得胜利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些都反映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时代课题的高度,足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俱进等特点,D项正确;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还不成熟,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但是每个国家国情不尽相同,不能照搬,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虽然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C项中“各国”一词扩大了范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各州选举人票的数量根据其在国会的议员数量而定,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即可当选总统。绝大多数州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将其选举人票全部给予获得相对多数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美国宪法还规定,如果所有总统人选都未获得半数人以上的选举人票,由国会众议院从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据此可知,美国选举人团制度()A.选举受金钱化影响严重B.是选民行使民主权力的重要途径C.使政党的作用有所增强D.是多种利益间妥协与协调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各州议员的数量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而“选举人票的数量根据各州在国会的议员数量而定”照顾了大州的利益;绝大多数州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又照顾了中小州的利益;“如果所有总统人选都未获得半数人以上的选举人票,由国会众议院从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照顾了国家的利益,体现了美国选举人团制度是多种利益间妥协与协调的产物,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选举受金钱化影响严重,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并非强调选民行使民主权力的途径,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政党的作用对美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表是《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从表中信息可推知这一时期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地区国家主要事件亚洲中国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非洲埃及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埃塞俄比亚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A.斗争形式上呈多样性特征B.在性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C.在具体内容上都属于捍卫主权的斗争D.在背景上都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形式既有武装抗争也有和平抗议,呈多样化特征,A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是双重性质,埃塞俄比亚体现的是反法西斯侵略性质,并非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B项;这一时期民族解放的运动内容上既有捍卫主权的斗争也有反封建内容,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故在背景上并非都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可推知()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B.与会各国均没有达成合作的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尽相同D.存在建立合理经济体系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伦敦世界经济会议,英国希望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希 望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自己另起炉灶。这实际上是英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对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一次争夺,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未能如愿解决,各国经济利己主义盛行,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国家干预是否成为主流与英美的争夺不直接相关,排除A项;题干中只呈现了英美争端,并没有表达出其他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并非不尽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16.贝恩德·施特弗尔在《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一书中写道:1973年11月5日,在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部长会议上,他们首次达成了“一致决议”:普遍降低石油产量25%。仅仅几周后又做出了原油价格翻倍的决定。......这种“石油封锁”对整个西方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并且从这里演变为一场全面的世界经济危机。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运用了()A.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和历史观点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详解】“历史叙述”是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1973年11月5日,在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部长会议上,他们首次达成了“一致决议”:普遍降低石油产量25%。仅仅几周后又做出了原油价格翻倍的决定。”可见这些文字运用的是“历史叙述”;“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的主观的、总结性认识,包括性质、概念、意义、因果关系、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的总结,是经过验证,被相当多的人接受的观点,有一定的生命力。“这种石油封锁对整个西方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并且从这里演变为一场全面的世界经济危机”这个历史观点被众多的人和学者接受,是属于“历史结论”,A项正确;“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行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即结合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史料的解读,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并未运用历史解释,排除B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看法或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一般情况下肯定包含价值判断,比如: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也会存在过时情况,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并未运用历史观点,排除C项;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并未运用历史解释,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和18题各14分,第19题和20题各12分,共52分)17.“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是指产生于西汉中期的一种以儒家经义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 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摘编自董仲舒《春秋决狱》材料二《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摘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刑德第五十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判决此案的依据?从“诏不当坐”可以反映出哪些重大历史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个关键词并评析“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要求:明确写出关键词,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1)依据:《春秋》之义。历史信息:皇帝具有最高司法裁决权;法律与经义的双向融合;成文法典没有实现全面的礼法结合。(2)关键词:合理性、局限性。评述:“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依据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倡教化而不尚刑罚,这是历史的进步。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参考犯罪动机,具有一定合理性,是解决现存的法律制度与新确立的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春秋决狱”的根本就是要求用君臣父子之义去评判是非,决断善恶,实质是维护专制主义下的皇权不可侵犯,而且由于这种审判方式是依据儒家经义进行裁决,导致在君主专制的大背景下,对儒学经义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使得皇帝具有了“合理”的最高司法裁决权,容易造成司法标准的混乱,从而影响法律的公正施行。综上所述,“春秋决狱”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应辩证、全面看待。【解析】【详解】(1)根据“《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可知判决此案的依据为《春秋》之义。历史信息:通过皇帝下诏作出最后判决可知皇帝具有最高司法裁决权;根据经义与法律发生冲突时,经义承担起了法律的功能,可知法律与经义的双向融合;通过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通过“诏令”这一载体实现可知成文法典没有实现全面礼法结合。(2)可选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春秋决狱”的原则,是从《春秋》的具体故事、案例中引申出法律原则,引《春秋》中的具体先例来论述法律原则,也就是“微言大义”。可选择合理性、局限性、君主专制、礼法结合、儒家独尊、标准混乱等作为关键词。例如选择合理性和局限性,可从“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评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依据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倡教化而不尚 刑罚,这是历史的进步,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参考犯罪动机,具有一定合理性,是解决现存的法律制度与新确立的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春秋决狱”的根本就是要求用君臣父子之义去评判是非,决断善恶,实质是维护专制主义下的皇权不可侵犯,而且由于这种审判方式是依据儒家经义进行裁决,导致在君主专制的大背景下,对儒学经义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使得皇帝具有了“合理”的最高司法裁决权,容易造成司法标准的混乱,从而影响法律的公正施行。综上所述,“春秋决狱”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应辩证、全面看待。18.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材料二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结合材料所述的现代化情况,谈谈对我国当今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答案】(1)有利时机:“电工技术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启示:抓住有利时机;努力营造稳定的内外环境;坚持互利共赢;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防范经济风险等。【解析】【详解】(1)时机:根据材料一“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 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可推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可推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2)新因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可推出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二“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可推出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可推出法西斯主义猖獗。启示:根据材料二“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可推出努力营造稳定的内外环境;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可推出坚持互利共赢;根据材料二“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可推出抓住有利时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防范经济风险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他们并不是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催化剂。传教士只是代表西学的一缕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却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鼾睡在辉煌的梦境里。把中国从它的睡梦中推醒,需要做出远比耶稣会士所能做出的更夸张、更猛烈的举动。——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出现大分流阐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与迟滞并存的时代。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文化上,市民文化兴起,小说繁荣,西学东渐,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济上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执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之轻视科学的态度、思想上的禁锢,明清时期,中国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虽然在此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也只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在走向近代化道路上开辟出任何新的路径。与此同时,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等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为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确立并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些都彰显了欧洲在进步道路上突飞猛进。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设问要求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据材料“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可以确定论题: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出现大分流。在阐述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走向封建制度的强化,并未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西方在此时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最后通过对1500年至1900年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情况进行整体概括,首尾呼应。可阐述如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与迟滞并存的时代。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文化上,市民文化兴起,小说繁荣,西学东渐,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济上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执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之轻视科学的态度、思想上的禁锢,明清时期,中国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虽然在此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也只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在走向近代化道路上开辟出任何新的路径。与此同时,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等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为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确立并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些都彰显了欧洲在进步道路上突飞猛进。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涉足东方比英国和荷兰晚半个世纪。17世纪中叶,当英荷争夺好望角航路控制权时,法国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商人已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恢复旧商路上。......他们认为用恢复旧商路的办法来与好望角新航路相抗衡,可以在与英荷争夺东方的斗争中占据优势。——摘自赵军秀《评英法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矛盾》材料二1854年法国人菜塞普斯向埃及提出运河修建计划。该计划传出之后,英国坚决反对。在美国独立之后,英国已经失去了广大的北美殖民地。对英国来说已经将海外殖民的重心转到了印度殖民地上,英国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印度。......伴随着运河的修建,英国害怕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消失,印度可能受到威胁,地中海沿岸周边国家在通向东方的道路上会占据有利的位置。——摘自史丽婵、李阳《法国开凿苏伊士运河始末探究》(1)材料一二反映了英法两国在开凿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存在怎样矛盾?(2)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概述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地位。【答案】(1)矛盾:法国希望通过修建苏伊士运河恢复旧商路,从而与英荷好望角航路进行竞争,达到争夺东方的目的;英国反对开凿苏伊士运河,担忧法国修建运河会危及到其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乃至危及其超级大国地位。(2)历史地位: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的门户,深刻影响了埃及的发展历程;对世界经济贸易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解析】【详解】(1)矛盾:根据材料一“他们认为用恢复旧商路的办法来与好望角新航路相抗衡,可以在与英荷争夺东方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可推出法国希望通过修建苏伊士运河恢复旧商路,从而与英荷好望角航路进行竞争,达到争夺东方的目的;根据材料二“该计划传出之后,英国坚决反对。”“伴随着运河的修建,英国害怕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消失,印度可能受到威胁,地中海沿岸周边国家在通向东方的道路上会占据有利的位置。”可推出英国反对开凿苏伊士运河,担忧法国修建运河会危及到其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乃至危及其超级大国地位。(2)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从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开展商业贸易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的门户,深刻影响了埃及的发展历程;对世界经济贸易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7 01:06: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547.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