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 校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4届高二(下)学月考试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水资源总量是指某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有效数量总和,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下图示意2003-2010年我国三级阶梯水资源总量变化过程。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组合是我国一、二阶梯分界线的是()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C.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2.第一级阶梯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①河湖数量少②降水量较小③集水面积小④下渗量较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三级阶梯水资源总量大,但却成为严重缺水区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发达B.污染严重C.过度浪费D.蒸发较大【答案】1.B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三级阶梯分界线,识记性内容。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我国二、三阶梯分界线,A错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为我国一、二阶梯分界线,B正确;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2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C错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D错误。故选B。【2题详解】第一级阶梯海拔较高,地处内陆,降水少,河湖面积虽数量多,但是面积较小,集水区域较少,②③正确,①错误;受多年冻土影响,第一级阶梯,下渗量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3题详解】第三级阶梯人口众多,产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是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A正确;而水污染、水浪费和蒸发较大虽然对水资源有一点影响,但都不是造成缺水严重的最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点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碇步桥是一种简单又古老的渡河工具,将一些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石块在水中排列成道,石块之间相隔约一步之遥,以垫脚过河,是桥的雏形。浙江省泰顺仕阳镇仕水碇步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古碇步”,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保存至今,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2023年春晚舞蹈《碇步桥》成为网红打卡点。下图示意浙江仕水碇步桥。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4.该地修建碇步桥最适宜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5.推测碇步桥在历史上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年份可能发生了()A.持续大旱B.秋高气爽C.台风肆虐D.大雪纷飞6.为了让碇步桥一直“网红”下去,当地需要做好()①增收门票②完善交通③整治环境④打造新景点⑤引进新工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答案】4.D5.C6.B【解析】【4题详解】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水浅便于铺设石块建桥。因此该地修建碇步桥最适宜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解】碇步桥最容易被洪水、卵石破坏,江浙夏秋的台风带来的山洪对碇步桥破坏性最大,C正确。而持续大旱、秋高气爽、大雪纷飞等对碇步桥破坏性都较小,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为了借助碇步桥让当地旅游业能持续发展下,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增设新的景点以此吸引更多游客,②③④正确;增收门票和引进新工业不能吸引更多游客,①⑤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选B。【点睛】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浙江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还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城市下穿隧道是在城市中某些路段地面以下开凿的立交隧道。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某路段下穿隧道景观。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7.城市下穿隧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立体美感B.提高通行效率C.减少城市内涝D.节约城市 土地8.下穿隧道在使用维护中要做好()A.通风B.采光C.排涝D.美观9.在城市平坦路面下修建下穿隧道,在纵向延伸上,一般设计为()A.“U”弧形B.“V”字形C.“一”字形D.“S”字形【答案】7.B8.C9.A【解析】【7题详解】在城市某些路段车流量较大,修建地下立交隧道,为了更好提高车辆通性效率,B正确;下穿隧道并不能增加美感,A错误;下穿隧道位置较低,易积水,增加城市内涝,C错误;下穿隧道也会占用城市土地,D错误,该题选B。【8题详解】下穿隧道位置较低,在使用维护中更需要做好排涝积水工作,C正确;通风、采光、美观对下穿隧道的影响较小,ABD错误,该题选C。【9题详解】平坦路段为了更好修建隧道,需要在地面下一定的深度,进出隧道口一般较浅,中部相对较低,一般下凹成“U”弧形,BCD错误,该题选A。【点睛】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选线;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变化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目前,我们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的规模及其增速存在较大城乡差异,一般把乡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的现象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下图示意我国四次人口普查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符合图示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变化特征的是()A.城市老龄化速度增长最快B.乡村老年人口规模一直最大C.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不断缩小D.乡村老年人口规模一直大于城镇总规模11.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最严重的时间是()A.1990年B.2000年C.2010年D.2020年12.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措施合理是()A.振兴乡村产业B.鼓励老年人移向城市C.完善养老体系D.引导乡村劳动力进城【答案】10.B11.D12.A【解析】【10题详解】从图中柱状图可以发现乡村老年人口一直最多,规模最大;乡村老龄化速度最快,城乡倒置现象不断扩大,2020年城镇老年人口总规模大于乡村,ACD错误,该题选B。【11题详解】根据概念可得,在2020年乡村老龄化水平和城市老龄化水平(比重)之间差值最大,所以2020年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最严重,ABC错误,该题选D。【12题详解】倒置是由于当下城乡经济差异过大,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从而使农村老龄化严 重,为了环节倒置现象应振兴乡村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A正确;鼓励老年人移向城市,加大城市压力,B错误;完善养老有利于缓解老龄化问题,不能缓解城乡倒置,C错误;引导乡村劳动力进城,加大老龄化倒置现象,D错误,该题选A。【点睛】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多和经济收入高等原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短缺;发展乡村产业,鼓励青壮年回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可以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合理措施。瑞士位于欧洲中部,矿产资源贫乏,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相关产业等为主,产品质量精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3.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可以发展非农产业部门有()①畜牧业②金融业③旅游业④钢铁工业⑤水电工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⑤14.瑞士能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是()A.原料B.市场C.技术D.政策【答案】13.D14.C【解析】【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畜牧业属于农业部门,①错误;金融业并不是利用资源优势可以发展的产业部门,②错误;瑞士地区地广人稀,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环境优美,可以发展旅游业,③正确;且该地地势起伏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发展水电工业,⑤正确;结合材料可知,类似矿产资源贫乏,并不适合发展高耗能的钢铁工业,④错误;结合选项可 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瑞士矿产资源短缺,但是产品质量优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可以推断瑞士主要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其技术要求很高,C正确;原料、市场、政策并不是瑞士发展技术型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点睛】瑞士矿产资源匮乏,仅有少量盐矿、煤矿、铁矿和锰矿。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森林面积12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9.3%(2019年)。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达95%。瑞士的淡水资源占欧洲总量的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雹等形式的大气降水,其pH值越小,酸雨强度越大,其对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重庆一度成为西南地区的酸雨中心地带,左图表示2011-2016年重庆年内降水酸雨平均pH值,右图表示2011-2016年重庆平均酸雨频率随时间分布。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5.从季节上看,重庆降水酸雨强度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6.重庆3-8月份酸雨频率低的原因是()A.风力较弱B.降水频率大C.大气稳定D.持续性高温17.为了缓解重庆酸雨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减少化石能源使用B.缩小工业规模C.减少汽车保有数量D.人工降雨洗尘【答案】15.D16.B17.A【解析】 【15题详解】由材料“pH值小于5.6的雨、雪、雹等形式的大气降水,其pH值越小,酸雨强度越大”,结合图形可知,冬季(12月、1月、2月)总体pH值最小,则酸雨强度最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3-8月份随着降水频率增加,可以把大量酸性物质沉降,则酸雨频率低,B正确;风力、气温与酸雨频率关系不大,AD错误;春夏季节重庆大气并不稳定,C错误。故选B。【17题详解】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产生,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的排放,即减少化石能源使用,A正确;缩小工业规模、减少汽车保有数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BC错误;人工降雨洗尘只能改变酸雨出现的时间,不能缓解酸雨的危害,D错误。故选A。【点睛】酸雨防治措施: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5.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南疆指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一带的地区,地域辽阔,其腹地以西的大沙漠周围有上百个绿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当地居民逐步将自己的聚居地从河谷盆地延伸至河流下游地带,并演变出不同的布局形态。下图示意南疆绿洲传统聚落形态演变过程。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8.早期居民将聚居地逐步向下游地带延伸是为了()A.水源B.土地C.地形D.防御19.对南疆绿洲各聚落间联系起加强作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是()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内河航运D.管道运输20.在南疆绿洲传统聚落形态演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A.水体污染B.交通拥挤C.土地沙化D.住房紧张 【答案】18.B19.A20.C【解析】【18题详解】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内陆,气候干旱,河流属内流河,早期居住地在上游河谷盆地水资源丰富,河流下游主要是绿洲为主,随着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土地,所以向下游绿洲扩迁,B对,ACD错,故选B。【19题详解】该地地处内陆,河流大致由四周流向中间,聚落间主要是横线联系,该地经济相对落后,主要联系方式是公路运输为主,A对,河流稀少,不适合内河航运,C错,管道运输适合液体或气体,D错,该地聚落稀少,适合机动灵活公路,不适宜铁路运输,B错;故选A。【20题详解】据图文材料,该地水资源短缺,干旱少雨,传统聚落形态演变过程中,绿洲地区人口增加,大力发展农业很容易导致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土地沙化,以及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的盐碱化,C对;该聚落不是大城市,水体污染不明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ABD错误;故选C。【点睛】运输方式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运输方式的速度问题;二是运输费用问题。从物流运输功能来看,速度快是物流运输服务的基本要求。但是,速度快的运输方式,其费用往往很高。同时,在考虑运输的经济性时,不能只从运输费用本身来判断,还要考虑因速度加快,缩短了货物的备运时间,使货物的必要库存减少,从而减少了货物的保管费的因素等。因此,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的选择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后,寻求运输费用与保管费用最低的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中国西南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地质灾害往往具有链式效应。地处我国川西的巴丹县梅龙沟位于小金川河右岸,为小金川河一级支沟,左岸为阿娘寨山区,该地区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重灾区。下图示意2020年6月17日丹巴县梅龙沟-小金川流域的灾害链演化过程。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B.地势陡峻C.土质疏松D.植被稀疏22.结合图示信息,符合A-B-C-D各阶段形成的灾害链是()A.暴雨→滑坡→泥石流→洪水B.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C.暴雨→滑坡→洪水→泥石流D.暴雨→泥石流→洪水→滑坡【答案】21.B22.D【解析】【21题详解】该区域位于我国川西地区,地震多发、地势陡峻是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B正确;地质灾害多发是由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而仅仅降水较多不一定会造成地质灾害多发,且该地区地质灾害主因是特殊的地形地貌,A错误;该地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土层浅薄,C错误;该地区水热充足,植被生长条件较好,D错误。故选B。【22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A阶段短时强降雨即暴雨阶段;B阶段在梅龙沟沟谷中下游有大量冲积物,堵截河道,形成了堰塞湖,说明发生了泥石流;C阶段堰塞湖的存在,造成河水水位不断上涨,溃坝改道,说明发生了洪水;D阶段洪水持续冲刷阿娘寨的堆积体坡脚,堆积体复活运动产生滑坡。故由此可知,符合A-B-C-D各阶段形成的灾害链是暴雨→泥石流→洪水→滑坡,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选项。【点睛】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在地质、地貌、气候和人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1)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地形 复杂,地表不稳;水源充足,多暴雨;地震频发,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如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等。下图示意我国8个省会城市的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同时在某日北京时间12点,各自测量的等高旗杆的影长和方位合成图。图中圆点为旗杆影子的起点叠加,终点为该省会城市的相对位置。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3.测量影长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A.(23°26′N°,116°E)B.(20°N,116°E)C.(23°26′N°,120°E)D.(20°N,120°E)24.若测量当天各城市天气晴好,则测量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哈尔滨B.台北C.广州D.海口【答案】23.D24.B【解析】【2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测量时北京时间为12点,因此此时太阳直射120°E,AB错误;若太阳直射23°26′N°,广州的太阳视运动为上午在东北,中午在头顶(直射),下午在西北,不会出现日影朝向西北的情况,C错误;若太阳直射20°N,则可能出现广州日影朝向西北,海口日影朝向西南,与图片一致,D正确。故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测量当天都为晴天,排除天气因素,则太阳高度是最关键因素,图中台北影子最短,说明测量时台北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则台北的太阳辐射强度最 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天气、地势等。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部分。)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湖面海拔4718来,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纳木错是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纳木错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牧草广布,纳木错湖区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数量占优势的是留居鸟,湖中生活着大量古老鱼类。左图示意纳木错位置和流域范围,右图为纳木错水面面积与蓄水量变化趋势。(1)推测纳木错属于咸水湖还是淡水湖,并说明理由?(2)简述湖中生活着大量古老鱼类条件。(3)结合纳木错面积变化趋势,从水体补给角度推测该区域气候变化特点。(4)说明纳木错面积不断变化对湖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答案】(1)咸水湖。纳木错是断陷构造湖,周围地势较高,湖盆较深,湖岸陡峭,难以流出;纳木错流域只有河流进入湖泊,没有河流流出进行水体交换,盐分无法排出,盐度不断升高形成咸水湖。(2)地处青藏高原人烟稀少,干扰较小;地处高原环境独特单一,进化较慢;高原地区环境恶劣,天敌较少。(3)纳木错面积总体呈扩大趋势,说明其入湖水径流量增多;受西风影响,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局部丰富的降水,再注入纳木错,说明降水量近些年有增加的趋势;纳木错还受高山冰雪融雪补给,说明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从而大量冰雪消融,入湖补给随之增加。(4)湖水水位上涨破坏湿地和草地,导致植被退化减少;湖岸侵蚀加剧,湖岸崩塌,改变原来生态环境;淹没周围大量草地、湿地,使得大量鸟类栖息地减少;淹没周围公路、耕地、草场、建筑等,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以纳木错图文资料为材料,涉及湖泊类型、气候变化及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有河流注入且能够流出的为淡水湖,只有注入不能流出的为咸水湖。结合材料“纳木错是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可知,纳木错是断陷构造湖,湖岸较陡,湖水无法流出;并且纳木错只有河流流入,没有河流流出盐分逐渐积累升高形成咸水湖。【小问2详解】独立而稳定的环境往往使动物古老而独特。纳木错地处青藏高原,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存的干扰较小,且青藏高原环境比较稳定,鱼类生存条件较稳定,物种之间融合较少,进化较慢;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物量少,鱼类的天敌较少,鱼类可安全繁衍。【小问3详解】气候变化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读右图可知,纳木错面积增大水量增加,说明其入湖水量增多,入湖水量增加一般分析其补给量增加,一方面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增加,纳木错补给量增加;另一方面青藏高原补给类型还有高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湖泊补给量增加。【小问4详解】结合上题可知,纳木错面积变大,水位上升。湖水水位上涨淹没湖泊周围的湿地和草地等自然景观和公路、建筑等人文景观,导致植被退化减少,大量鸟类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也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湖水上涨加剧湖水对湖岸的侵蚀。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考古证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在尼罗河上游两旁的高地和丘陵地区开始农耕,后因气候干旱移到河谷,然后向北沿尼罗河延伸,形成灌溉农业带。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月-10月定期定量的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前,每年都能在泛滥区上直接耕种。后来,古埃及人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保障着灌溉农业带大量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被誉为“沙漠里的大粮仓”和“地中海世界的花园”。下图示意埃及地理位置及农业分布。 (1)推测早期古埃及人在上游河谷两旁高地和丘陵地区耕作的原因。(2)说明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前,每年都能在泛滥区上直接耕种的原因。(3)分析尼罗河泛滥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土质条件(4)1970年,埃及在尼罗河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评价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下游灌溉农业区的不利影响。【答案】(1)①早期气候湿润,山坡降水量能满足种植农作物和驯养牲畜②尼罗河泛滥,不利于早期发展农业,高低和丘陵利于防洪和排水。(2)泛滥区每年定期泛滥,淤泥覆盖杂草植被,植被缺失,沉积物疏松肥沃,不需要刀耕火种,便可直接耕作。(3)①河水泛滥带来大量沉积物,土层深厚②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土壤肥力较高③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土,土质疏松,便于耕作。(4)①大坝截流,使得下游水资源减少②减少下游定期泛滥,失去肥沃土壤③泛滥减少,加之海水侵蚀三角洲,使灌溉区面积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为背景,涉及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水库建设的利弊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埃及人把农业迁移到河谷地区是由于气候干旱导致的,因此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埃及地区降水相对充足,山坡降水量能满足种植农作物和驯养牲畜需求;且几千年来尼罗河流域每年有定期定量的泛滥,上游河谷两旁的高地和丘陵地区耕作可以减少洪水泛 滥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排水。【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为在沉积物上直接耕作提供了优势条件;且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该地沉积物没有其它植被覆盖,便于直接种植耕作。【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尼罗河水泛滥,带来大量的沉积物,为该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且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当中富含有机质,土壤肥力较高;此外由于埃及地区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土,土质疏松,便于耕作。【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于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得尼罗河下游水资源减少;且水库具有调洪蓄水的作用,阿斯旺大坝减少了尼罗河下游地区洪水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失去了肥沃的土壤;由于泥沙在水库淤积,尼罗河三角洲开始逐渐被海水侵蚀,使灌溉区面积减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5-07 20:39:05 页数:15
价格:¥2 大小:7.69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