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台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历史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各不同区域文明中都有大量玉器出土,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A.从事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群居迁徙生活B.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地域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政治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可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差异,这有利于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玉石时代”中华文明中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个地区文化的特点,无法推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敬天保民”无关,材料主要体现出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2.《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太后)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并在此设置九郡。对该图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②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③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④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出兵平定南越叛乱并设置九郡,可见西汉加强了对两广地区的管理,并维护了国家统一,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符合题意;“推恩令”是解决王国问题,与南越无关,②错误;据材料“(南越)求内属……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赐其(印)”,“(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越是对聚居于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称呼。而“西南丝绸之路”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着横断山麓南下,跨域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因此材料中的“南越”与“西南丝绸之路”无关,③错误;材料“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可知,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包括南越)的治理,④正确;因此本题选择①④,C项正确;A项中②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中③不符题意,排除B项;D项中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A.a-④、b-②、c-③、d-①B.a-④、b-③、c-②、d-①C.a-④、b-③、c-①、d-②D.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时段处于春秋时期,此时儒家学派刚刚创立,a处应该对应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b处是汉朝,汉武帝时期经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符合此时段;c时段是宋明时期,此时出现理学和心学,它们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对应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d时段是明清时期,此时中国出现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他们对封建专制进行批判并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对应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因此C项正确;A项中bcd对应关系错误,应该是b-③、c-①、d-②,排除A项;B项中cd对应关系错误,应是c-①、d-②,排除B项;D项中abcd对应关系都错误,应该是a-④、b-③、c-①、d-②,排除D项。故选C项。4.“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材料所反映的赋税制度()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抑制了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C.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萌发D.缩小了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可知是两税法,以资产多少为征税依据,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A项正确;两税法对抑制土地兼并并无多大作用,排除B项;C项不符史实,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主要简化了赋税种类,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不能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5.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A.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B.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由秦汉“盐铁时代”阶段到唐宋“茶盐时代”阶段,再到明清“粮棉时代”阶段,主要商品种类逐渐由生产生活类转向吃穿消费类,这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三个阶段体现的是商品种类的变化,即生产类向消费类变化,反映不出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商品种类的变化,不能说明商品流通种类的增多,排除B项;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与古代商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大型日报,下图为民国初期该报刊登的漫画《倒行逆施》(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该漫画()A.反映了革命党人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描述了当时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形C.体现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D.表达了国人捍卫民主共和政体的决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可看到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画面是许多人在刺杀一只猴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企图复辟,遭到了天下人的攻击。故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倒行逆施”可知,说明材料中的行为遭到国人一致抵制与谴责,显然如果是革命党人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国人是不会谴责的,是赞成的,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有逻辑上的矛盾,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 主要反映了袁世凯企图复辟,遭到了天下人的攻击,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反映的不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而是袁世凯企图复辟,遭到了天下人的攻击,排除C项。故选D项。7.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战争,“面临着亡国灭种还是继绝兴灭的抉择,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凝聚力取代离心力成为主流的局面。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下列史实符合上述评论的是()①洛川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⑨1935年12月北平学生进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③中共在东北、华北等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④海外华侨陈嘉庚等人捐款捐物,数万华侨青年回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根据材料“面临着亡国灭种还是继绝兴灭的抉择,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凝聚力取代离心力成为主流的局面”可知这场战争是抗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①正确;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1935年12月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运动,②正确;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东北、华北等地设置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③错误;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援抗战,④正确;因此本题选①②④,D项正确;A项③选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③选项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B项同样是③选项错误,排除B项;C项也是③选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启步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的发展,而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在60年代,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交通业发展并不能说明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排除D项。故选C项。9.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体相近。据此可知()A.《肘后备急方》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B.古代中医注重借鉴并且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C.中医在防疫治病方面具有一定迷信色彩D.中西医在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上具有一致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体相近”可得出中西医的做法都是用病毒来克制病毒,因此反映出中西医在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上具有一致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西医的相似这处,而不是《肘后备急方》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借鉴,只是比较相似,排除B项;材料中中医的做法并不是迷信,排除C项。故选D项。 10.同样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但罗马诗人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以下关于“粗鄙的拉丁姆”说法正确的是()A.建筑以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B.史学著作开创了叙事体撰史体裁C.法律保护所有居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继承了希腊古典时代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被罗马人接受并认同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建筑的特征是将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A项正确;希罗多德的的史学著作《历史》开创了叙事体撰史体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罗马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并不是所有居民,排除C项;罗马帝国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继承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写到:“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中国早在就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说明()A.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B.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使用信贷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象征D.商业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等地的商人在使用票据等信贷工具,而中国在九世纪也使用庄票等信贷工具,可知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使用信贷,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世界上很多地区很早都在使用信贷,没有说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世界上很多地区很早都在使用信贷,不涉及信贷成为财富的象征,排除C项;生活方式和观念包括范围很广,材料只是提到信贷的使用,不能说商业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2. 光荣革命“其间不乏武装行为和暴力现象,‘兵不血刃’的说法虽不准确,但避免了大量的流血和牺牲……把王位同时献给威廉和玛丽,已经违背了严格的长子继承制,打乱了王位继承顺序,并建立了一种奇特的一国二君体制。”这说明光荣革命()A.解决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C.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双重性D.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最终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结束,让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保留了君主制,这体现出保守性一面,根据材料“不乏武装行为和暴力现象”、“已经违背了严格的长子继承制,打乱了王位继承顺序”可知,光荣革命有革命性一面,C项正确;据题意无法得出光荣革命解决了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光荣革命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双重性,排除A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王并未立即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有一个过渡的历程,排除B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题并未涉及西方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相关历史信息,西方政治制度应该是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制度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有历史学家指出:“科学革命胜过自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均降为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对“科学革命”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A.揭开欧洲现代历史的序幕B.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C.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D.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学革命……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结合所学,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冲击了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C项正确;揭开欧洲现代历史序幕的不是科学革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旨是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4.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对下列图片信息的解读有误的是() 图1:吴哥窟图2:瑞典首都的中国馆图3:《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图4:古代希腊和埃及的雕刻A.图1体现了印度教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B.图2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C.图3代表了美洲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D.图4体现了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的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4的两个雕塑可以看出,这两个雕塑在造型等方面有共通之处,但不能反映是埃及对古希腊的借鉴,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图1中的吴哥窟是佛教的建筑,体现了印度教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瑞典的中式建筑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图3有记录玉米,反映出美洲文化对中国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5.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俄国只有调节商业、恢复流通,“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只有通过商业领域的发展,“才能保证大工业有恢复的可能”。该时期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A.以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为重心B.找到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C.将经济独立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D.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答案】A【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下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主要是之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农民的利益遭到极大的削弱,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列宁所讲的“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实际上是要调整国家政策,保障农民利益,A项正确;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以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为重心,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的是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不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6.瑞典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设计者之一鲁道夫·迈德纳曾说:“我不认为瑞典模式已经完全过时,即使福利国家制度已经被部分地破坏,但它仍是有活力的。中产阶级随时准备交更多的税以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活条件。”由此可知“福利国家”()A.始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C.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D.缓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产阶级随时准备交更多的税以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活条件”可得出福利国家可以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福利国家的原因并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国家制度并没有破坏,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福利国家是斗争的结果,只是反映福利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7.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某一公约,下图为该公约相关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两者密切关联。该公约()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②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③强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④体现了二战以后国际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可知,该公约充分肯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某一公约”可知,该条约是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现出一定的国际性,因此体现了二战以后国际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的说法符合题意,④正确,本题答案是①④,B项正确;A项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这一说法无法通过材料得出认识,排除A项;②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③强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这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了,材料主要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达成公约,排除C项;D项中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模式三之下有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的建立,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模式一下有辽、金等,双方有交流,没有始终隔绝,排除A项;模式二下的朝代有北魏,其边疆治理模式并不是一体化,排除B项;完全同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 A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有利于创建人民革命政权B“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C“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D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根据所学可知土地革命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和材料中史实无关,排除A项;.根据“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停止一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根据所学,农民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而材料中的史实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20.“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主要航行于太平洋范围内的货运帆船。观察下面“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主要运销商品来自①处B.运载产品到②处换白银C.帆船因③国城市而得名D.④处大量人口流入中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主要航行于太平洋范围内的货运帆船。”及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谱写了绵延两个半世纪的中国与美洲贸易的辉煌篇章,①处是中国,A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所以运载产品到③处换白银,②处是菲律宾的马尼拉,排除B项;马尼拉帆船因②国城市而得名,③处是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排除C项;④处大量人口流入中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1.下表所示为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单位:%)。对其分析正确的是()国家/年代1880年1900年1913年1928年1938年①22.918.513.69.910.7②14.723.632.039.331.4③8.513.214811.612.7④7.86.86.16.04.4A.①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B.②国人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汽车C.华工成为③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D.④国在19世纪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一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四个国家工业所占比重的数据,结合所学,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速度放缓,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①便是英国,A项正确;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实力强大,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所以②为美国,但汽车是德国人发明的,排除B项;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所以③为德国,而中央太平洋铁路是北美的,排除C 项;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较少,比重偏低,且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在逐渐减少,所以④代表的是法国,但法国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而不是19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22.19世纪末,有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0多次发掘,成为20世纪学术史和考古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对该材料认知正确的是()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的偶然发现到殷墟“采取古物执照”再到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可知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散发现到有序发掘的过程,②正确;根据材料“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可知,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互证有助于考古新发现,③正确;根据材料“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可分析出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④正确,综上,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根据材料“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可知金石学家只是推测,金石学家发现并证实了这些甲骨来源于殷墟说法错误,排除①项,因此有①项的选项都应该排除,A项中有①项,排除A项;B项中有①项,排除B项;D项中有①项,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23.长期以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关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凤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巳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材料一中“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一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人类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须采取的对策。【答案】(1)影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任选四点)说明: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发明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甘薯和和南瓜。(任选两例)(2)变化:由亚洲西部到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影响: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丰富食物种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贫瘠地区开发(或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任答三点) (3)原因:对农业的长期投资不足;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人口增长;全球气候变化:少数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任答四点)对策: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农业投资;提高科技投入;保护环境。(任答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可得出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根据“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可得出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可从私有制、国家形成角度概括,可得出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说明:结合所学可得出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发明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甘薯和和南瓜等。【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可得出由亚洲西部到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可得出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从传入的路线可得出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影响:根据所学,可得从粮食生产、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开发与利用、水土流失等角度概括。【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可得出对农业的长期投资不足;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可得出人口增长;根据“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凤险。”可得出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巳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可得出少数国家实行贸易限制;根据所学可得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任答四点)对策:结合所学可从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农业投资;提高科技投入;保护环境等方面概括。2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一月,颁布五品诏;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摘编自白至德《大分裂·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材料二从1933到1940年,罗斯福进行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改革项目,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经济复兴计划对金融市场、农业和工业重点领域展开整治。此外,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事业振兴署兴办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日用品生产,采购过剩农产品,并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在所有制方面进行改革,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是对新型所有制的大胆尝试,该机构成为实施区域计划经济和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摘编自王晓东《罗斯福新政一一一场自由派主导的保守改革》材料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概括其改革的效果。(2)根据材料二,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和影响。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而提出的深化改革总目标。联系以上三则材料,从改革成效角度概括古今中外进行改革的有益启示。【答案】(1)措施:仿效汉朝,重建礼乐制度;学习中原,建立封建官僚及考核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减轻刑罚;重视农业生产。效果: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干预与调节。影响:开创了国家垄断主义的先河。原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现代科技进步。(3)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启示:改革可以推动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合理的改革应持续深化。【解析】 【小问1详解】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模仿汉朝礼仪”可知,仿效汉朝,重建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可知,学习中原,建立封建官僚及考核制度;根据材料“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可知,完善法律制度,减轻刑罚;根据材料“亲耕籍田”可知,重视农业生产;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交融方面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与调节;影响:根据材料二“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垄断主义的先河。【小问3详解】总目标: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而提出的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益启示: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我们看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我们看到了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材料三我们得出了合理的改革应持续深化。25.“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材料三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主张:道德教化(或德治)。效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对重视富民强兵的君主来说难以落到实处。(2)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闸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逻辑表述) ②“要在中央”角度示例: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闸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逻辑表述)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逻辑表述)④“因俗而治”角度示例:论题:“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面,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要求至少答到两个朝代的相关史实,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逻辑表述)【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主张:题干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实际上问的是孔子主张如何治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代表的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来治国;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对重视富民强兵的君主来说难以落到实处。【小问2详解】历史论文:材料二、三均是关于中国古代国家大一统的材料,题干只要求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可以是材料二、三中的某一观点,也可以整体上把握材料主旨,本题相对比较开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整体考虑,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闸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逻辑表述);也可以细节上着手,“要在中央”角度示例: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闸述:“要在中央” 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逻辑表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7 04:48:0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5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