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2023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训练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湖北适用)历史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緅、红、紫皆为间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论语·乡党》有记载:“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儒学向世俗化方向发展B.开始确立等级与色彩的联系C.儒家以色明礼强调秩序D.生产力发展推动服饰多样化2.从某种角度看,东汉部分士族的萌生是一次巧妙地“钻空子”:政府允许时人“通经入仕”,但经书并不易得。他们以“诗书传家”的方式保障文化特权在代际之间传承,世代为官。这说明(  )A.统治阶级限制经书的传播B.东汉后期国家吏治的黑暗C.察举制选官标准存在弊端D.文化垄断与传播工具有关3.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完善了官僚管理体制D.反映文官制度发展完善4.“省”的本意为宫禁,后来成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元朝以后,“省”渐渐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机构的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的逐步削弱C.边疆管理的制度创新D.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5.随着江南地区市镇中“丝行”“布庄”的发展,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B.长途贸易推动了商业资本集聚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6.《哈佛中国史》叙述:“而更广泛地说,与过去几十年间积极地在边疆展示国威相比,这场战争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清帝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中国表露的脆弱所产生的权力真空,形成一股帝国主义的洪流袭击整个东亚,比此前更具破坏力。”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1924年武汉近郊的黄陂县,有地方农民的纺线车,“都已经劈作柴火烧个干净”;虽然有的地方还保持自己纺纱,但棉花价格的上涨,人们“觉得买棉花自己纺织太划算不来”,即使纺纱,也不如以前踊跃,多以自用为度。这本质上反映(  )A.西方棉纺织品物美价廉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农村C.原料价格影响纺纱意愿D.列强侵略仍以商品输出为主8.1942年1月,中国与美、英、苏四国领衔发表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件——《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表明(  )A.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世界人民共同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C.中国在联合国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D.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9.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人虽然视美国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必须联苏抗美,但是绝没有把中美关系看死。毛泽东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公开主张与他们和平共处,建立外交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欢迎他们来中国;另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这体现了新中国(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B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10.1964年,中国工业交通各部试办了12个托拉斯,六个省、市试办了11个托拉斯。这些托拉斯都是按行业组织起来的专业性的联合企业,改变了过去由各级、各部门多头领导的办法,实行了由托拉斯统一领导;改变了过去以厂矿为单位的独立核算、分散经营的办法,实行了以托拉斯为单位的集中经营。托拉斯的试点表明我国(  )A.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B.“三线建设”得到强有力保障C.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四个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11.亚历山大曾发行过一系列带有希腊神祇(如图所示的“宙斯”)的纪念币,其继承者们也模仿打造了大量的相似钱币,这些钱币在中亚与印度流传,直接或间接地唤起人们对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回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  )A.推广了希腊文化B.传播了基督教义C.促进了贸易繁荣D.宣扬了君权神授12.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会上流阶层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他们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其他阶层成员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B.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C.立宪政体基本确立D .技术革命具有良好社会环境13.11世纪到15世纪末,欧洲居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栗子等。而15世纪末到16世纪,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材料说明(  )A.欧洲农业生产力进步解决了粮食问题B.高产作物引进推动欧洲人口急剧增长C.世界联系加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D.欧洲居民饮食结构丰富营养摄入均衡14.近代英国的政治权力曾出现了两次“转移”: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代表——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材料说明(  )A.英国政治权力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B.渐进性保守性是英国政治的鲜明特点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D.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15.学者通过考查前苏联经济、社会和党内状况,指出:经济问题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基础性因素,社会不够稳定是启动性因素、党内斗争是突然性因素,并认为尽管斯大林的农业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形势的严峻挑战,在实际上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国家。该学者意在说明农业集体化(  )A.是在复杂形势下实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B.顺应了历史潮流巩固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政权C.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是斯大林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闯出的新路16.在建国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人民形成了独特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对于自由的极度推崇、对于本国制度的无比自豪、对于推广民主使命的热情和责任担当。二战后,这种使命感表现为承担反共的全球责任和充当“自由世界”的领袖身份。材料意在说明(  )A.反共的意识形态在美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B.领导世界是美国政府一以贯之的外交哲学C.战后美苏争霸强化了美国人民的优越感D.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是美苏冷战的催化剂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7.【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材料二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6分) 18.【外交关系与国家发展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这一广阔的市场。1921年3月,英国首先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1921年4月,列宁提出,“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1922年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欧洲国家经济会议上,苏俄首次同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代表接触,但未达成任何协议。苏俄代表在会外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两国同意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的企图。到1922年底,与苏俄订立贸易协定的已有十一个国家。——摘编自任众主编《世界通史纲要》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专门论证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要全方位地站在苏联一边,即所谓的“一边倒”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不远万里亲赴莫斯科,将他认为最能体现兄弟之情的大黄芽、白菜、萝卜、大葱和梨等中国北方的土特产作为斯大林70诞辰的贺礼。也是在这次访问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了,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摘编自孔寒冰《中苏关系史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俄20世纪20年代初面临的相似背景,说明“一边倒”政策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主要影响。(8分)19.【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阅读下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将古老的智慧、人生的经验都记载、保留下来,以书籍、物件、工艺品等形式一代传一代,最终得以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 传,现称其为文化传承人。根据传承人的数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集体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等;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如手工工艺等;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某种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传承,如戏曲艺术等。——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二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普及,它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也给文化传承插上一双神奇的翅膀,使“地球村”真正变成了现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6分)20.【旧金山唐人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纪60年代,旧金山唐人街初步建立。1906年美国排华高潮时期,旧金山唐人街经历大地震。20世纪20年代旧金山“新唐人街”建立。以下是关于旧金山唐人街部分文献研究资料:序号著作或论文简介①张德彝《欧美环游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合订本)记录了作者1868年访问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见闻和思考,文本成型的时期正值旧金山华人聚集区逐步成为旧金山唐人街。②泗丽莎《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人家族奋斗史》,王金凯译追溯了泗家从1867年进入洛杉矶唐人街,直至作者生活年代(1920年代)的历史。③彼得和杜桑卡·米赛耶维奇《中国人在美国的发财史》侧重考察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历程及遭遇,关于排华运动时期的历史着墨甚多。 ④赵欣《近代旅美华人华侨与中美文化的互动》(硕士学位论文)随着北美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或主动的传播。⑤岳志强《“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中的传教士与美国华人社会,1848—1900》(博士学位论文)将传教士群体视为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美国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传播行为进行研究。⑥陈勇《华人的旧金山: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的故事,1850—1943》考察1850至1943年间中国移民的心路历程,以及遭遇排华法案并试图克服种族歧视的历史处境。⑦安东尼·李《图绘唐人街:旧金山的艺术与东方情调》从文化地理学和艺术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关于旧金山唐人街的摄影和绘画,涉及唐人街的街景、艺术界、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⑧乔热《唐人街的儿童:在旧金山生养美国华人,1850—1920》考察了旧金山唐人街的家庭和学校,其内容关系到华人移民对于中美文化的态度和选择。⑨陈静瑜《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视华埠为一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潜力、把中国移民带进美国社会的主要桥梁。(1)围绕旧金山唐人街的变迁,提取信息,自拟三个研究主题。(6分)(2)从你拟定的研究主题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答案第Ⅰ卷(选择题)1.【答案】C【解析】据材料“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可知,孔子以色彩作为区分社会尊卑等级的标准,反映出儒家以色明礼强调秩序,故选C项;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排除A项;孔子的色彩等级理论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故开始确立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以色彩作为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准,不是服饰的变化,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诗书传家’的方式保障文化特权在代际之间传承,世代为官”可知,东汉时期儒家经书的传播主要是以经书的方式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因此出现文化垄断的现象,故选D项;受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经书局限在家族内传播,排除A项;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吏治黑暗,与材料中文化垄断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通经入仕”的选官方式推动了士族产生,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方式之一,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可知,“引黄”即将上奏的相关内容简要写出来,方便皇帝了解公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这一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引黄”是我国古代形成的文书工作制度之一,官僚管理体制包括官僚的考核、录用、监督等内容,与材料中的文书制度内容无关,排除C项;文官制度是指文官的选拔、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材料中的“引黄” 属于文书工作制度,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选必一所学可知,“省”的含义由宫禁、中枢机要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地方自主权力,注意调动中央、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故选D项;“中央机构”不合逻辑,行省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逐步削弱”不合史实,元朝、明朝、清朝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B项;“边疆管理”不合逻辑,行省的实施由中原扩展到边疆,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设立宣慰司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5.【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随着江南地区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明朝后期江南杭嘉湖等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商贸发展,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故选A项;“长途贸易”不合题意,题干未见商帮、长途贩运等信息,排除B项;“全国领先地位”不合题意,且题干未提及双林镇绢的质量水平,并非江南每一地方丝织业都发达,排除C项;“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不合史实,“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也未得到统治者、社会的认可,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紧扣题干中“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清帝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帝国主义”“袭击整个东亚”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反映了帝国主义要求资本输出的甲午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此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离1840年鸦片战争仅十几年,且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与题干中“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清帝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相悖,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商品的倾销,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纺”、“织”分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农村,故选B项;材料从本质上表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农村,西方棉纺织品物美价廉是表象,排除A项;“原料价格影响纺纱意愿”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的,排除C项;19世纪末之后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二战并没有全部结束,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联合国中并没有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1971年才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既要保持独立精神,同时也要争取主动,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故选B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非无底线的开放和包容,而是“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材料中新中国外交既要保持独立精神,同时也要争主动的态度,可见外交并非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托拉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 断组织的典型形式,新中国采纳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来发展经济,是在破除苏联模式迷信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故选A项;“三线建设”的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企业主要是军事工业,与托拉斯这一组织形式关系不大,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排除C项;“得以实现”不合史实,至今“四个现代化”仍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题干“带有希腊神祇的纪念币”“这些钱币在中亚与印度流传,直接或间接地唤起人们对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回忆”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积极推广希腊文化,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故选A项;“基督教义”不合时空,基督教兴起于1世纪,排除B项;“贸易繁荣”不合史实,亚历山大帝国以征服为主,其贸易并不繁荣,排除C项;亚历山大时期,希腊文化主张人神平等,在塞琉古王国时期君权神授才兴起,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16—17世纪的英国学校涌现,社会教育程度普遍得到提高,这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人力资源条件,故选D项;“广泛传播”不合时空,启蒙思想在17世纪中晚期才在英国产生,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在18世纪的法国,排除A项;“逐步得到完善”不合时空,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基本确立”不合时空,立宪政体基本确立是1721年责任制内阁的产生,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15世纪末到16世纪……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补充了其食物原料的不足,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外来物种的引进解决了粮食问题,而非欧洲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 项;高产作物引进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而非推动欧洲人口急剧增长,排除B项;“15世纪末到16世纪……补充了欧洲食物原料的不足”强调世界联系加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结构,而非欧洲居民饮食结构丰富营养摄入均衡,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政治权力从国王转移到“国民”代表议会、从世袭贵族上院转移到“民选”下院,政治权力的下移凸显民主化趋势,故选A项;英国政治制度渐进性指许多制度以渐变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与材料政治权力的下移无关,排除B项;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不能说“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排除C项;13世纪初,《大宪章》形成的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在面临经济问题、社会不稳定、党内斗争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其实行客观上适应了世界形势的严峻挑战,捍卫了国家政权,即是在复杂形势下实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故选A项;苏俄时期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7年12做出农业集体化的决策处于苏联时期,排除B项;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排除C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的举措,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承担反共的全球责任和充当‘自由世界’的领袖身份”可知,美国人民在建国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越感、使命感,使其在二战后承担了反共的责任和充当“自由世界”的领袖身份,这种历史文化价值观加剧了二战后的美苏对抗,故选D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是美国人民的优越感和使命感,而非反共意识形态,排除A 项;“一以贯之”说法错误,在美国立国之后相当长久的一个历史时期中,美国外交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独特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引发美苏冷战,而非战后美苏争霸强化了美国人民的优越感,排除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17.(14分)【答案】(1)变化: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2分)影响:商品大量出口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密切中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局面形成;局部开放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展。(任答3点6分)(2)原因: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的利益矛盾;传统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任答3点6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可知,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第二小问影响,从禁绝对贸易到部分开放对外贸易,商品大量出口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西班牙人通过和中国贸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部分开放对外贸易促进了沿海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一“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可知,部分开放对外贸易避免了沿海百姓为生计而下海走私,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伴随着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西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密切中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局面形成;据材料一“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可知,局部开放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展。(2 )据材料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可知,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据材料二“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可知,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的利益矛盾;据材料二“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可知,传统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18.(14分)【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政策的失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的广阔市场;列宁主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苏俄对外政策;苏俄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任答三点,6分)(2)相似背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敌视政策;都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都面临摆脱旧政权对外条约的束缚的问题;都陷入了国际外交孤立的困境。(任答两点,4分)影响: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任答两点,4分,若笼统答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科技、对外政策及整个社会风貌深受影响,形成“苏联热”等,酌情赋1至2分。)【解析】(1)据材料一“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1921年3月,英国首先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等,得出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政策的失败;据材料一“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这一广阔的市场”得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的广阔市场;据材料一“在意大利举行的欧洲国家经济会议上,苏俄首次同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代表接触”“苏俄代表在会外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两国同意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等,得出列宁主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苏俄对外政策;据材料一“列宁提出‘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得出苏俄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2)第一小问相似背景,据材料一“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敌视政策;据材料一“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都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经济——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外交——都面临摆脱旧政权对外条约的束缚的问题;都陷入了国际外交孤立的困境。第二小问影响,紧扣设问中“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来思考得出,外交——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外交——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外交——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内政——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19.(12分)【答案】(1)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传承结果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答出任意3点6分)(2)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的传承;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任意三点6分)【解析】(1)据材料一“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可知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据材料一“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可知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据材料一“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可知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承结果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2 )据材料二“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可知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据材料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可知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的传承;据材料二“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可知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20.(12分)【答案】(1)主题:旧金山唐人街形成的原因;旧金山唐人街华人的生存状态;旧金山唐人街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美国历史上的排华运动。(6分,任意三个主题即可,其他合理主题同等给分)(2)论述:旧金山唐人街是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19世纪中期以来,部分国人迫于形势远渡重洋,在美国旧金山等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人街。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群体成为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不同类型的华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或主动的传播;华人移民的家庭和学校,也对中美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选择。(4分)总之,旧金山唐人街的形成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它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解析】(1)据材料“记录了作者1868年访问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见闻和思考,文本成型的时期正值旧金山华人聚集区逐步成为旧金山唐人街”并从原因等角度切入得出旧金山唐人街形成的原因;据材料“追溯了泗家从1867年进入洛杉矶唐人街,直至作者生活年代(1920年代)的历史”“侧重考察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历程及遭遇”得出旧金山唐人街华人的生存状态;据材料“随着北美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或主动的传播”“考察了旧金山唐人街的家庭和学校,其内容关系到华人移民对于中美文化的态度和选择”等得出旧金山唐人街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据材料“关于排华运动时期的历史着墨甚多”“遭遇排华法案并试图克服种族歧视的历史处境”等得出美国历史上的排华运动。(2)第一小问主题,紧扣设问“从你拟定的研究主题中任选一个”并思考第(1 )问论题中自己哪个更熟悉且与教材衔接更紧密。若对唐人街与中美文化交流熟悉些,则选择主题——旧金山唐人街是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第二小问论述,据选必三所学并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旧金山唐人街初步建立”,得出19世纪中期以来,部分国人迫于形势远渡重洋,在美国旧金山等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人街。据材料“将传教士群体视为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美国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传播行为进行研究”并从西方对华侨的角度来思考得出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群体成为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据材料“随着北美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或主动的传播”并从华侨对西方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得出不同类型的华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或主动的传播;据材料“考察了旧金山唐人街的家庭和学校,其内容关系到华人移民对于中美文化的态度和选择”从华侨对西方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得出华人移民的家庭和学校,也对中美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选择。最后,据材料并选必三所学,从华侨、唐人街、中华文化等角度来思考得出总之,旧金山唐人街的形成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它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7 03:48:02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77.3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